- 144.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牡一中 2019 级高二学年 8 月份开学测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
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
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
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
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
着深刻的影响。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
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
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从人居环
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
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
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
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因为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
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欧阳修提到:
“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明代画论专家
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究竟什么
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
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
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很明显,可居、可游的画
- 2 -
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
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
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
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
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
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
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
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
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
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
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
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
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
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
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 3 -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
表达对能超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
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
辨析。A 项,偷换概念,原文说“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
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
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可见“之”指代的是
“人,诗意地栖居”。B 项,过于绝对,原文说“《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而非选项中所说“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
待的理想生活蓝图”。D项,曲解文意,原文说“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
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但并没有说“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
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
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
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
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核分析论
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
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
论证的方法。B项,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是为了证明“《诗经》对中国传统居
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
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检查该解释是否
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B项,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
在画外,正写画中态”并没有直接证明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 4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有门户石
吴昌勇
汉江由陕入鄂前,在陕南白河环环绕绕,被两岸青山搀着挽着。白河之所以得此名,是
因为有条白石河,碎银一样的白火石铺满河床和河岸,太阳底下泛着银光。和白石河齐名的,
是县里当做景区打造的红石河。红石河铺满赭红色的卵石,大小不一,密密麻麻,远看河水
浸着石头激起层层细浪,近看俨然石头抬着河流一路欢歌。
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头,柴垛一样码着,各家各户
门前修着花坛,花坛四壁镶嵌着核桃大小,或拳头大小的石头,看上去亲切自然。稍大一点
的石头放在屋门口,当做凳子坐。到了夏季,在屋外乘凉,坐着石凳摇着蒲叶扇,神仙一样
快活自在。
在红石河中下游有个石梯村,一道名曰“阳坡梁子”的大山成为陕鄂分界线,山这边是
陕南白河,山那边是湖北郧县。相对于其他村组,这是一个好不容易有个平坦处的小山村。
镇上干部想,既然村子是湖北的老乡到了陕南的第一脚,就当做门脸一样建设,村子里的屋
舍整整齐齐地建在路旁,徽派民居的建筑格调,门前有花坛,屋后是红石河,各家各户房连
房,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很安静,也很悠然。
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首先
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于是就将重好几吨的大石头从河岸上搬进
村子。很快,这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石梯村,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
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老百姓都说,
真真地没有想到,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门面。
日子一久,镇上又生出新主意,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
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让百姓出门进屋一
眼就能看到石头上的字。镇上干部心存忐忑地进村开会征求意见,没想到老百姓满口答应,
都说有了门户石,我们就真的成了高门大户的庄稼人,就真的有门户了。
群众会前脚结束,村里的百姓后脚就到红石河里选了称心如意的石头扛回来。石头上刻
啥字,百姓说了算。各家各户晚上回家坐在一起好生商量,细细揣摩,像给初生的娃娃起名
字一样挖空心思,然后归拢定夺。第二天师傅到家,要了字样,按照各家意思一锤一凿隶书
刻字。石质坚硬,落锤下凿火星四溅。
- 5 -
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的门户石,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安的,有
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嵌进石身的字体遒劲有力,后经红漆
统一上色,喜庆且规整。百姓每天早起洒扫庭院,非要用湿抹布擦去石身上的灰尘,他们笑
着说,门户石就是门脸,不洗把脸咋能成。镇上干部走村入户提醒百姓,要按照门户石上刻
的字兴家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
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想来想去拿不定发家致富的门
道,就到镇上讨主意。镇上干部到她家一看,房屋宽敞通透,灶台收拾得干净利落,就问她
炒菜做饭的手艺如何。她呵呵一笑,家常饭菜倒是拿得出手。邻居搭话,她的几个菜弄得有
滋有味,逢年过节,我们都尝过,一点儿也不比城里馆子里炒的菜差。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
办农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
“行不行?”寇姓主妇是个急性子。
“保准行!”镇上干部打了包票。
“得起个响亮点的名字?”女主人笑吟吟地望着干部。
“‘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
女主人再笑,“是不是月亮,得先试试哟。”
寇姓妇女在村里第一个开起了农家乐,如今生意红火,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她逢
人便说,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
这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
生怕怠慢门户石,怠慢好日子。见到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粗或细的门户石,心里安稳,
也暖和。门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
一声不吭,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
有了乡村表达。红石河里的石头也一下子成了宝贝,外地游客到白河,都要到村里走走看看,
看刻字的石头如何种子一般播撒在人心。
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村里人说,红石河里的石头是最好的礼物。游客笑
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
(摘编自 2018 年 5 月 23 日《人民日报》)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红石河的特点,为全文奠定
了欢快明朗的感情基调。
B. 第二段交代红石的用途,体现了村民对红石的喜爱,为下文他们接受镇干部的建议,用刻
- 6 -
有核心价值观的石头做门户石做铺垫。
C. “笑吟吟”和“再笑”是神态描写,文中描写寇姓主妇的两次笑,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
议他开办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
D. 文章风格明快,语言朴实,虽无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读者感受干部和村民火热的情怀,
展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蓬勃发展。
5. 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请结合文章加以
分析。
6. 文章以“家有门户石”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进行赏析。
【答案】4. C 5. ①石头记录着村民和干部建设家乡的奋斗历程;②石头映照出村民对美
好生活的追求;③石头折射出干部引领村民发展的智慧;④石头承载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认同;⑤石头传递出游客对红石精神的感动与赞美。
6. ①门户石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不蔓不枝,重点突出;②门户
石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干部群众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③门户石提起村里
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达,暗示了文章主题。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C项,“体现了她对镇上干部建议他开办
农家乐的信任和感激之情”错误,选项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有误,从文中来看,“女主人再笑”
体现的主要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句子含义,
需要考生先到文中找到该句,分析该句中的关键词,再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内涵。本题
问的是“如何理解‘游客笑道,我们带走的不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从文中
来看,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这句话的关键是“石头”“是一位会讲故事的朋友”,这就需
要考生到上文找到这“石头”讲述了哪些故事,表现出哪些情怀,如文章二、三、四段主要
是写村民和干部建设家乡的历程,“红石河附近的村庄,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
- 7 -
石头”“房子建好后,镇上想着得有点文化气息,让村子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动脑一想,
首先想到的是红石河,以及红石河里一窝一窝的石头”“这些普普通通的石头也能为村子壮
门面”,这些“石头”记录了这一奋斗的历程;如文章五、六、七段是村民借助“石头”来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会说话,让每
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把核心价值观镌刻在石头上”“有刻上厚道的,有刻上平
安的,有刻上和谐美满的,也有刻上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要按照门户石上刻的字兴家
立业,睦邻和谐,教育子女,不能冷落石头上的字”,这些“石头”记录了人们的这些美好
的追求和渴盼;如八到十四段是写镇干部引领村民致富的故事,“镇上干部遂建议她开办农
家乐,日后村子来游客观光赏景,起码能有口热饭菜嘛”“‘女人不是月亮’咋样?你的事
业像日头一样才美气哩”“多亏了这面门户石,多亏了镇上干部的好点子”,这些“石头”
记录了镇干部的引领智慧;如第十五段是写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认同,“这
之后,门户石就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百姓时时处处端己正身,走正道,干正事……门
户石不再是一块石头,是家里的长者,像早前村里教书的先生,一直站在那里,一声不吭,
但所有的语言都写在脸上。门户石提起村里的精气神,也让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有了乡村表
达”,这里的“石头”承载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认同;如文章最后一
段,是写游客“临别时,都到河里捡一块石头带着”,这里的“石头”传递出游客对红石精
神的感动与赞美。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要想知道文章标题的作用,需要先把握文章命题的特
点和命题的内容, 然后从结构、内涵以及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用。本文的标题是“家有门户
石”,“门户石”是物象,以物象入题,且文中多处提到该物象,一般可以从线索的角度分
析作用;“门户石”是石头,但在文中显然有了更深层的意思,可以从象征义的角度分析其
深层的内涵;最后还可以从主旨的角度分析。如“百姓房前屋后尽是从河里捡回来的石
头”“卧着的,躺着的,站着的,蹲着的,尽是各色各样的石头。和花花草草在一起,石头
就有了文化,也就成了一道自然景观”“能不能借助石头把文化往家里送,让河里的石头学
会说话,让每家每户都有一块像样子的门户石”“半个月之后,村子里家家户户有了刻上字
的门户石”“村里有个姓寇的中年妇女,门户石上刻着‘富宅’二字”“这之后,门户石就
成了百姓心里的一面镜子”,“门户石”从装门面到传递文化价值观念,可以说是贯穿全文
的线索;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在门户石上寄托了建设家乡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可以
说“门户石”就承载了这些象征意义;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人们在门户石上寄托了自己对美
- 8 -
好生活的向往,门户石也提起了村里的精气神,传承了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念,暗示了文
章主题。
【点睛】分析文章的标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含义,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弄清标
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然后从不同角
度分析作用,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
和哲理,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还要关注标题使用的手法,标题常会运用的修辞手法
或写作手法有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标题还
可以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高劢,字.敬德,渤海落人也,齐太尉、清河王岳之子也。幼聪敏,美风仪,以仁孝闻,
为齐显祖所爱。年七岁,袭爵清河王。十四为青州刺史,后改封乐安王。性刚直,有才干,
甚为时人所重。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及后主为
周师所败,劢奉太后归邺。时宦官放纵,仪同苟子溢尤称宠幸,劢将斩之以徇。太后救之,
乃释。刘文殊窃谓劢曰:“子溢之徒,言成祸福,何得如此!”劢攘袂曰:“今者西寇日侵,
朝贵多叛,正由此辈弄权,致使衣冠解体。若得今日杀之,明日受诛,无所恨也。”文殊甚
愧。既至邺,劢劝后主:“五品已上家累,悉置三台之上,因胁之曰:‘若战不捷,则烧之。’
此辈惜妻子,必当死战,可败也。”后主不从,遂弃邺东遁。劢恒后殿,为周军所得。武帝
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劢发言流涕,悲不自胜,帝亦为之改容。授开府仪同三
司。高祖为丞相,谓劢曰:“齐所以亡者,由任邪佞。公父子忠良,闻于邻境,宜善自爱。”
劢再拜谢曰:“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
致速官谤”高祖甚器之,以劢检校扬州事。后拜楚州刺史,民安之。先是,城北有仆子仆庙,
其俗敬鬼。祈祷者必以牛酒,至破产业。劢叹曰:“子胥..贤者,岂宜损百姓乎?”乃告谕所
部,射此遂止,百姓赖之。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下车大崇威
惠,民夷悦附,其山谷间生羌相率诣府称谒,前后至者,数千余户。豪猾屏迹,路不拾遗,
在职数年,称为治理。后遇吐谷浑来寇,劢遇疾不能拒战,贼遂大掠而去。宪司奏劢亡失户
口,又言受羌馈遗,竟坐免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隋书·高劢传》)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9 -
A.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
B.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
C. 励/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
D. 劢/亡齐末属/世荷恩荣/不能扶危/定倾以致沦覆/既蒙获宥/恩幸已多/况复滥叨名位/致
速官谤/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男子二十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 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沿用。汉成帝建始四年,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
尚书令。
C. 我国古代根据亡者社会地位不同,对亡者“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
卒、死。
D. 伍子胥是楚大夫伍奢之子,父亲为楚王所杀,后他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
城。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劢性格刚直,嫉恶如仇。他要斩杀专弄权术的苟子溢,并表态若能杀他,纵然明天被杀
也无憾。
B. 高劢仁孝忠良,深受器重。他自幼被北齐显祖宠爱,得以进爵和封官;后又屡被隋高祖委
以重任。
C. 高劢见解独到,建言献策。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
受到采纳。
D. 高劢安定百姓,甚得民心。他任楚州刺史时禁止滥祭,任洮州刺史时治理有方,深受百姓
的信赖。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斛律明月雅敬之,每有征伐,则引之为副。
(2)陇右诸羌数为寇乱,朝廷以劢有威名,拜洮州刺史。
【答案】7. A 8. C 9. C
10. (1)斛律明月向来钦敬他,每次有征伐,就任他为副帅。
- 10 -
(2)陇右羌人各部多次叛乱侵扰,朝廷因高劢很有威名,任他为洮州刺史。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扶危定倾”,意思是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不应该断开,排除 B、D 项;
“滥”,泛滥、过多,“叨”,承受,“名位”,名誉和爵位,“滥叨名位”指过多地接受
了名誉和官位,“滥叨”的宾语为“名位”,不应该断开,排除 C 项。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死”错误。《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
死曰薨,大夫日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崩、薨、卒、不禄、死。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他先是向后主提出取胜的方法,又给周武帝、隋高祖进言,均受到采纳”分析错误。
结合“后主不从,遂弃邺东遁”“武帝见之,与语,大悦,因问齐亡所由”“高祖为丞相”“劢
再拜谢曰”等分析,后主没有听从,于是弃离邺城东逃。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11 -
(1)中,“雅”,一向、向来;“敬”,敬佩、钦敬;“引”,延请,此处意译为任用。
(2)中,“数”,多次;“以”,因为;“寇乱”,叛乱侵扰;“拜”,任命,授予。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高劢,字敬德,是渤海硌县人,北齐太尉、清河王高岳的儿子。自幼聪明慧敏,风度仪
容美好,以仁爱孝悌闻名,被北齐显祖宠爱。七岁时,承袭清河王的爵位。十四岁任青州刺
史,后来改封爵位为乐安王。性格刚直,有才干,很受当时人敬重。斛律明月向来钦敬他,
每次有征伐,就任他为副帅。后来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等到齐后主被周军打败,高劢侍
奉太后回到邺地。当时宦官任性胡为,仪同苟子溢尤其被宠幸,高劢将要杀他示众。太后救
他,高劢才放了他。刘文殊私下里对高劢说:“子溢这些人,一句话就能给人带来祸患或福
气,你怎么能这样做?”高劢捋起袖子说:“如今西边的敌人一天天侵扰,朝廷中很权贵叛
国投敌,正是因为这些人把握权力,操持朝政,才导致缙绅、士大夫人心离散。如果今天能
杀掉他,明天我就算被处死,也没有什么遗憾。”文殊非常惭愧。回到邺城后,高劢劝后主
说:“把五品以上官员的妻儿老小,全都置于三台上面,就胁迫他们说:‘如果出战不胜,
就烧了三台。’这些人舍不得妻子儿女,必当死战,可以打败敌人。”后主没有听从,于是
弃离邺城东逃。高劢常常殿后,被北周军队俘获。周武帝见到他,与他交谈,很高兴,接着
问北齐灭亡的原因。高劢说话流泪不止,悲伤不能自持,武帝也为之变了神色。他被授任开
府仪同三司。高祖杨坚此时任丞相,对高劢说:“北齐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任用邪佞的人。
你们父子忠良闻名于邻国,应当善自珍爱。”高劢两次下拜谦逊地说:“我是亡国的下等官
僚,世代蒙受恩泽荣宠,不能拯救危亡之国,以致倾覆。既然已经获得宽宥,所受恩德已多,
何况又充数占得官位,致使招来官中谤议。”高祖很器重他,让他检校扬州职事。后拜任楚
州刺史,百姓安定。先前,城北有一座伍子胥庙,当地风俗敬鬼事神。祈祷的人必须杀牛备
酒,以致败家破产。高劢叹道:“子胥是贤者,怎么会损害百姓呢?”于是告诚辖区之内的
人,从此停止滥祭,百姓多亏了他。院右羌人各部多次叛乱侵扰,朝廷因高劢很有威名,任
他为洮州刺史。到任后振扬威严广施恩泽,民众悦服归顺,那些山谷中的土著羌人相继到州
府拜见,先后前来的,有好几千户。凶横奸猾之徒隐迹无踪;路不拾遗,在独几年,被称为
- 12 -
治理有方。后来遇上吐谷浑来进犯,高动生病不能作战,戚人于是大肆抢掠而去。御史上奏
高劢丢失了人口,又说他受了羌人的贿赂,最终因获罪被免职。后来他在家中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1 小题,3 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中开头三句从五岭荔枝成熟写起。首句点明产地、产时,次句点明荔枝成熟,第三句
描绘荔枝的外形内质。
B. “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似故意模拟玄宗惋惜遗憾的心理与口吻,又似作者意味
深长的讽刺,用笔巧妙。
C. 下片“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承接上片的妃子专宠,引出下文杨贵妃的凄凉命运,表达
了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
D. 这是一首咏史词,作者就杨贵妃喜食鲜荔枝,玄宗命人不远千里驰驿进献一事抒发感慨,
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
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
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
析判断。
C项,“表达了作者对她深深的同情”错误,过片“往事忆开元”句一笔兜转,点醒上片。
“偏”字呼应上阕的“可惜天教生处远”一句,同时从内容上凸显了杨贵妃不顾客观实际、
一味追求个人享乐的情态,表达了对她这种行为的批判。
故选 C。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
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
- 13 -
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
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4 小题,8 分)
1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诗的主旨是追忆往昔,
曲折表达诗人对往事不可追的惆怅苦痛。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在浔阳早晚听到鸟兽悲啼,而
“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乡村乐声的难以入耳,从而表现自己贬谪之苦。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景物,除了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
(4)《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2)杜鹃啼血猿哀鸣 呕哑嘲哳难为听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4)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惘然、呕哑嘲哳、庸。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18 年 7 月下旬,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塞内加尔成为西非第一个正式加入“一带一路”
的国家。2013 年,我国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的倡议。
这一跨越时空的伟大倡议,( )。它既传承以平等互利、包容互鉴为核心的古丝
绸之路精神,又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 21 世纪时代潮流。它不仅是一个 的战
略构想,也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共赢之路,还是一项脚踏实地的伟大事业。此倡议受到国际社
会的高度重视,得到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国内相关省市也是 ,其影响可见一斑。
五年来,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将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 14 -
沿途国家正编织陆、海、空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大网络。被誉为现代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
桥、贯穿中南半岛国家的中国——新加坡经济走廊,以及连通南亚半岛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等,作为“一带一路”的骨干通道 。沿途区域种类物流中心正在建设中,各种类型的
自贸园区 般出现;一张辐射“一带一路”的高标准自贸区大网络也正在编织中,最
终形成经济走廊沿途的生产、流通、市场规模效应。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B.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赋予古老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C. 连接中外,承接古今,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D. 承接古今,连接中外,将崭新的时代内涵赋予古老丝绸之路。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将取得长足进展。
B. 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将使“一带一路” 的相关合作取得长足进展。
C.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D. 在我国与沿途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使“一带一路”的相关合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瞻远瞩 摩拳擦掌 初露雏形 雨后春笋
B. 远见卓识 大展拳脚 初露雏形 星罗棋布
C. 高瞻远瞩 大展拳脚 崭露头角 雨后春笋
D. 远见卓识 摩拳擦掌 崭露头角 星罗棋布
【答案】13. B 14. C 15. A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
要求选出“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注意前后句的暗示与限制,前面的句子中“跨越时空”暗示应该先讲时间——“承接古今”,
再说空间——“连接中外”;可排除 A、C;
括号后面的句子先说“古丝绸之路”,后说“时代潮流”,这暗示应该是“赋予古老丝绸之
路崭新的时代内涵”,可排除 D。
- 15 -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
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
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
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例句有两种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下” 与“将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
主语;二是不合逻辑,前面的“五年来”是过去完成时,而画线句子“将……”是将来时,
时态矛盾。
A项,结构混乱,前面句子没结束,缺谓语和宾语,后面又是一个句子;且将来时态与前后文
时态不符。
B项,将来时态与前后文时态不符。
D项,成分残缺,“在……下”与“使……”的结构组合,导致句子缺少主语。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运用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
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第一处,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远见卓识,有远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见
解。二者都是有远见的意思,但侧重点和用法有差别。“高瞻远瞩”侧重强调看问题的高度,
常做状语和定语;“远见卓识”侧重看问题的深度,常做主语、宾语。语境是做定语,且是
形容“战略构想”的高度,故选“高瞻远瞩”。
第二处,摩拳擦掌,形容做事之前,人们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大展拳脚,充分显露
自己的本领,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摩拳擦掌”指将来时,侧重事前振奋状态;“大
展拳脚”指进行时,侧重事中发挥才智。比较语境可知,前面说倡议,可见是形容事前的振
奋状态,故选“摩拳擦掌”。
第三处,初露雏形,事物刚刚显露出初步的规模或形式,还未定型。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
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根据使用对象“骨干通道”可知,使用“崭露头角”则对
象不当,故选“初露雏形”。
第四处,雨后春笋,春雨之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生事物大量地涌现出来,常做状语、
- 16 -
宾语,褒义词。星罗棋布,像天上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一样散布着,形容数量多,分布广,
常做谓语、定语。中性词。根据语境,侧重好的,故选“雨后春笋”。
故选 A。
16. 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
该展览的版块标题: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
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 凤凰涅槃,女神再生 B. 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 我以我血荐轩辕 D. 当年海上惊雷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考生先分析题干所提
供的板块标题,找到这些标题的共性,然后再进行选择。题干说这是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
览,考生可以借助提供的板块标题判断出该人物是谁,然后再进行选择。分析所提供的五个
标题来看,应是与“鲁迅”有关,“家道中落国势危”是鲁迅所处的家国背景;”别求新声
于异邦”是说鲁迅求学日本的经历;“横眉冷对千夫指”是鲁迅的诗作;“斯世当以同怀视
之”是鲁迅所说;“万众同仰‘民族魂’”是肯定鲁迅的精神价值。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
A 项,“凤凰涅槃,女神再生”应与郭沫若有关;B 项,“流亡南洋”的应是郁达夫;D 项,
“当年海上惊雷雨”应是曹禺。C 项,“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诗作《自题小像》中最后一
句,也与鲁迅相关。故选 C。
17. 下列句子全是比喻句的一组是( )
①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②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④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⑤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⑥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 17 -
【分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修辞方法考纲中共考查 9 种,即比
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一般说,比喻、夸
张、比拟、借代是语言类的修辞方法;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的修辞方法;反问和设问
表述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方法。解答本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类型及特征;其次
是结合具体的语境判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这种修辞的把握能
力。首先应理解比喻这一概念,然后知道比喻的特征,最后进行辨别。比喻包括本体、喻体
和比喻词,可以没有本体和比喻词,但一定要有喻体。
①句没有喻体,“像”表比较。
②句本体是“叶子”,喻体是“舞女的裙”,比喻词是“像”,形态相似,是比喻。
③句本体是“叶子和花”,喻体是“笼着轻纱的梦”,比喻词是“像”,相似点是“朦胧、
静美”,是比喻。
④句没有喻体,“像”表示猜度。
⑤句本体是“树”,喻体是“烟雾”,比喻词是“像”,相似点是“朦胧的形态”,是比喻。
⑥句没有喻体,“像”是举例。
故选 B。
【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
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
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
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
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
互喻、曲喻十二种。
18.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属.文(zhǔ) 帷幄.(wò) 征辟.(pì) 璇.机(xuán)
B. 逾.侈(yú) 邓骘.(zhì) 不徙.(xǐ) 驿.站(yì)
C. 都.柱(dū) 合契.(qì) 陇.西(lǒng) 蟾.蜍(chán)
D. 骸.骨(hái) 肃.然(sù) 收禽.(qín) 伺.机(sì)
- 18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分
析字形和字义,还要借助多音字的特点来辨析。
A项,“征辟”的“辟”应读 bì,“征辟”,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
称辟。
故选 A。
19.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 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B. 素善.留侯张良
C.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D. 时.天下承平日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
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
题。首先明确词语本来的词性,然后看其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或担当的成分,以此辨析活用类
型。
B项,与例句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例句中“善”意思是“擅长”,B项中“善”意思是
“与……交好”;
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C项,“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出奇;
D项,“时”,名词做状语,当时。
故选 B。
20.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B.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C. 召有司案图 D. 拜送书于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
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 19 -
A 项,“孰”同“熟”,仔细。句意: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
B项,句意: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没有通假字。
C项,“案”同“按”,察看。句意:召来有司察看地图。
D项,“庭”同“廷”,朝堂。句意: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
故选 B。
2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②舍.相如广成传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左右欲刃.相
如 ⑤而相如廷.叱之 ⑥秦王恐其破.璧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宁许以负.秦曲
A. ①⑤/②④/③/⑥⑧/⑦ B. ①②④/⑤/③⑦/⑥⑧
C. 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D. 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根
据掌握的知识分析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成分,分析其活用类型。
第①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句意: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出发
进入秦国。
第②句,“舍”,安排住宿,名词作动词;句意: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第③句,“严”,形容词用作动词,尊重;句意:尊重大国的威望而修饰礼仪表示敬意。
第④句,“刃”,杀,名词作动词;句意: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
第⑤句,“廷”,在朝廷上,名词作状语;句意:而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
第⑥句,“破”,使……破,使动用法;句意:秦王恐怕他把和氏璧砸碎。
第⑦句,“羞”,以……为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句意: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
耻。
第⑧句,“负”,使……承担,动词的使动用法;句意:宁可答应而让秦国担当理亏的责任。
由以上分析可知:①⑤句名词作状语,②④句名词作动词,③句形容词作动词,⑥⑧句使动
用法,⑦句意动用法。
故选 A。
【点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
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
- 20 -
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
22. 下列不是倒装句的是( )
A.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B. 何以过陵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
句、倒装句。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句。解答此
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
A项,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十几家。定语后置句。
B项,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宾语前置句。
C项,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被动句。
D项,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宾语前置句。
故选 C。
2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是( )
A. 公车特征拜.郎中
B. 再迁.为太史今
C.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D.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表示官职升降的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有大量的表
示官职升降的词语的积累,二是要有阅读量的积累,能够再具体语境中分辨清楚。本题要求
找出加点词表示降职的一项。D项,“左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是降低官
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拜”是授与官职;任命;“迁”是晋升或调动;“徙”是调职。
故选 D。
24. 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
A. 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C. 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 21 -
D.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与分析诗句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抓住选项内容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诗句描写的民间风俗,不是迎接新春的一项是”。
A项,结合“扫除”“拜九霄”等分析,为迎接新春。
B项,“以五彩丝系臂”。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
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它能通
神明,使朝云“云鬟”“绿”而身健。与小孩穿老虎腰肚,门上挂蒲剑以辟邪护身有同等意
义。为端午节习俗。
C项,结合“守岁”分析,为迎接新春。
D项,结合“屠苏”“桃符”分析,为迎接新春。
故选 B。
四、写作(60 分)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
住着两只狼。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
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你喂过的那只!”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心存善念
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谁,在这善的轻抚下,都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使人
的心灵得到慰藉;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心有善念,才能行得远;善是一种至高的人间
大爱,用平凡的亮光去照亮人间的道路。
心有善念,默默前进,能激起社会向善的涟漪。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顶住风雨,
你的心和泥一样朴实,你撒下善良的种子,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
- 22 -
珍的评价。她收养了一百多名残疾的孩子,一分钱也不收他们的,辛辛苦苦培育了他们十多
年,这种善举又是谁能够做到的呢?她用自己的善意教育、感化了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将
自己善意的种子继续播种,让那金灿灿的稻麦长满希望的田野。高淑珍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
诠释了善心的能量,善心对心灵的感化。
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确,善行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了一
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圣人的心思也就具备了。善,这一个温暖的字
眼,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贤人志士推崇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将之作为我
们的行为准则吗?当死即将降临于自己的头上,最美女孩何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捐出
自己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命运是如此残酷,她却像善良的天使一样,用平凡的生命,用
内心的光芒,把人间照亮,将爱心、善心延续,用点滴的善心谱写出道德的乐章,这是善心
的延续,也是美德的传承。
心有善念,有时也许就是在得到别人帮助后的感恩之情。一个人如果连感恩都不知是什
么,又何以用善对待别人呢?神话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白鹤为感谢樵夫的救命之恩,
化为人形做了他的妻子,并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编织出上等的布料出售,让农夫贫穷的生活得
到改善,这就是白鹤一份最基本的善意。人也就是有了这最基本的善意,才知道如何让善心
充满自己的精神世界,去用善心礼遇周围的人。
万千众生中,他们的行为微乎其微。医院和老板的善心,高淑珍的善意,何玥的善举,
就像石子,虽然很小,却在社会的长河中激起了一心向善的涟漪,让善心传播于世间的各个
角落,让人们的精神界多了一缕阳光。
常心存善念,让善念传承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融洽,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团结。
善念就像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照亮着每一处我们足迹所至的
地方,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作
文,材料是一则富含哲理的小故事。材料中的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两只狼,一只是恶狼,它
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
友善、宽容、慈悲。这两只狼代表了人们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有些人总是心怀感恩,满
面春风;有些人却总是满腹怨恨,一脸阴郁。有些人总是宽厚友善,不计得失,而有些人却
总是怨天尤人,自私冷酷。有些人如春日阳光,夏季清风,总是充满善意,充满和气;而有
些人却如秋风摧折,严寒刺骨,总是恶意横行,戾气冲天……归根结底就是“善”与“恶”
- 23 -
的问题。考生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围绕“善”与“恶”的关系展开论述。具体写作时可从三
个角度思考,一是什么是“善”与“恶”,有没有明显的区别?二是为什么会有“善”与
“恶”不同的人,它们之间会相互转换么?三是怎么样做才可以使人人都向善?得出这些立
意之后,考生可以任选一种立意行文,亦可综合几种立意行文。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的分析引
出观点,也可以通过自然的意象的描绘析理引出观点,然后逐层论述,论述时注意结合自己的
经历引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作答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参考立意:(1)心怀感恩,满面春风;(2)自省自悟,方能改变心态;(3)善良需要滋养;(4)
审视自我,正视现实;(5)心存感恩,一心向善;(6)化解负面情绪,清除怨恨。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
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
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
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
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
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
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24 -
相关文档
- 【语文】河南省郑州市2019-2020学2021-06-0714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贺兰县景博中学2021-06-0714页
- 辽宁省大连市部分学校2019-2020学2021-06-0712页
- 【语文】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宏志中学2021-06-0713页
- 【语文】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第三2021-06-0715页
- 【语文】宁夏银川市六盘山高级中学2021-06-0720页
- 【语文】福建省泰宁第一中学2019-22021-06-0713页
- 江苏省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2021-06-0713页
- 【语文】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第一中2021-06-0715页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七〇中学2020-2022021-06-07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