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73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Ⅰ卷(阅读题 共 66 分) 一、(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 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 树长到一定的高度, 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 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 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 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 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 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 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 那就是自由、 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 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 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 的对手, 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 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 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 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 l946 年华盛顿 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 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 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 1945 年,哈佛大学推 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 的话。 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 我们已经开发了广 阔的土地和海洋。 ”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 后者 说: “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 以致 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 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 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 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 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 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 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 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 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 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 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 做一个“成功人士 ",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 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 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 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 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 养成。 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 站在批评的最前沿, 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选自 2012 年 6 月《看历史》) 1.与“大学精神 "有关的内容, 下列表述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3 分)( )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 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 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 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 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 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3 分)( )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 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 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 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 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 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 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意义,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 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 )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 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 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o m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 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 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二、(3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 吕不韦。 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 .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 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 .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 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 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 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 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 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 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 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 .试臣,何遽叱乎?” 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 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 臣之功不如也。 ”甘罗曰: “应侯之 .用于秦也, 孰与文信侯专?” 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 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去咸阳七里而 .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 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 甘罗谓文信侯曰: “借臣车五乘, 请为张唐先报赵。 ”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 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 说 .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赵襄王郊 .迎甘罗。 甘罗说赵王曰: “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 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 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 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 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 弱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 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甘罗还报秦,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太史公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后世。虽非笃 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方秦之强时,天下尤趋谋诈 哉。 (注:节选自《史记》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 一》)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秦使张唐往相 .燕 相:辅佐 B.女.焉能行之 女:你 C.甘罗说 .而行之 说:说服 D.赵襄王郊 .迎甘罗 郊: 到郊外 5、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 ) A.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 .燕 故燕王欲结于 .君 B.君其.试臣 其.熟能讥之乎 C.应侯之 .用于秦也 渔樵于江渚之 .上 D.去咸阳七里而 .立死于杜邮 上官大夫见而 .欲夺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文信侯吕不韦让张唐去燕国,张唐不肯,甘罗主动请缨, 想去说服张唐,吕不韦认为他还是个孩子,不合适,但看甘 罗很是自信,最后还是决定让他试一试。 B.武安君白起有攻城野战之功劳,在秦国上下影响力非常 大,而应侯范雎本想攻打赵国,武安君故意为难他,结果武 安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权势威逼之下,张唐只 好同意前往燕国。 C.张唐出行日期已定,甘罗想通过文信侯从始皇那里借得 五辆马车,为张唐送行,以便他顺利通过赵国而到达燕国, 完成使命。迫于形势,始皇还是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D.甘罗出身名门,年龄很小,但外交才能非凡,出使赵国, 不但让赵国主动割让河间的五座城邑,而且意想不到的是让 秦在不费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占有了上谷的十一座城邑,因 此秦王封甘罗为上卿,并把原来甘茂的田宅赐给了他。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0 分 ) (1)张唐谓文信侯曰: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赵怨臣, 曰: ‘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 不快,未有以强也。 (5 分)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 燕。” 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5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 8-9 两题。(8 分)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 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 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8.诗的颈联 (第三联) 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9. 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任选 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6 分) 甲: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 乙:(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 骚》) (2)天下云集响应, 。 (贾谊《过 秦论》 )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王羲之 《兰 亭集序》 ) (4)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 王阁序》 ) (5)女娲炼石补天处, 。 (李贺 《李凭箜篌引》 ) (6) ,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 《过 零丁洋》 ) 三、 (24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 14 题 塑像与目光 张鲜明 ①那种眼光,那种洞穿曲折回环的文明的眼光,高高悬在历 史的上空。 ②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在蓝天白云之间,突然就看到 了那两尊巨型塑像,炎黄二帝的塑像。不,不是“看见” ,而是 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覆盖了我的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 个心灵! 一座山, 整整一座山啊, 嶙峋地站着, 峥嵘地站着, 站成两个活生生的头颅,山人合一,在无垠的苍穹之下,以 浩瀚无际的目光,与太阳和月亮一起,与波光粼粼的黄河一 起,照耀着我们,沐浴着我们,谁能不为之深深地震撼? ③这震撼,来自灵魂和血脉的渴望。多少年,多少代,多少 灵魂在追寻:我是谁?我们的血脉在不停地叩问:我从哪里 来?爷爷奶奶说,咱们是炎黄子孙;父亲母亲说,咱们的血 脉像黄河、 长江一样悠长, 而这血脉的源头, 来自炎帝部落、 黄帝部落。 可是, 可是, 炎帝是什么模样?黄帝是什么模样? 到哪里去祭奠他们?我们千百次追问着。我们只能把炎黄二 帝的祭坛设在心里,想象他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想象他们开 疆拓土的豪壮,想象他们仰观天象的智慧,想象他们俯察万 物的艰辛⋯⋯就像回味着《史记》里那一页页像风一样飘渺 的传说。 ④终于, 一群中原儿女, 再也按捺不住对于炎黄二帝的渴念, 在古老的黄河岸边,以一座高山的挺拔和巍峨,去复原和描 摹他们灵魂深处对于人文始祖的想象。这是一场伟大的接 力。开始是几个人,在黄河岸边,在邙山脚下,悄悄地创意 和谋划;后来是几十个人在一起规划和行动;再后来是几百 人、几千人、几万人、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几 万万人⋯⋯从百姓到官员,从海内到海外,所有炎黄子孙都 投入和关注着这个伟大的工程。他们规划设计,他们捐款筹 款,他们宣传发动,他们风雨无阻地投入建设。从一九八七 年到二零零七年, 整整二十个年头, 无数中华儿女, 用双手, 用双肩, 用心血, 用汗水, 用整个心灵, 测量着天地的高度、 日月的光亮,并用这一切雕塑着人文始祖的高大和辉煌。 ⑤终于,炎黄二帝回来了,回到了他们创业和出发的地方。 他们以山的姿态,站在黄土高原的终点,站在地上悬河的起 点,站在苍茫的天地之间。他们比肩而立,一个凤目龙准, 英姿勃发, 气宇轩昂; 一个广额厚唇, 智慧深邃, 宽厚仁爱。 他们在凝望,西望雄关,北眺太行,东览华北大平原。不, 是在凝望整个华夏大地!看啊,炎黄二帝,在深情地看着我 们,在天地之间凝视着他们的子孙!我的眼睛,化作趋光的 蝴蝶,与香烛一样燃烧着的黄河一起, 沿着巍然屹立的邙山, 袅袅上升, 袅袅上升, 去承接那天光一般清澈、 深邃的目光。 那目光,像时空隧道一样深远。与之对接的一刹那,天啊, 五千年的岁月, 带着披荆斩棘的意象, 带着星河流转的沧桑, 带着奋发和创造的力量,像滔滔黄河一样滚滚而来,把我深 深地裹挟,把我高高地托举。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⑥面对这目光,弯曲的腰板必定挺直;面对这目光,疲软的 心灵必定坚挺、坚毅、坚强。也许,我们也有软弱的时候, 也有懈怠的时光,那么,让我们来到黄河岸边,来到邙山脚 下,来接受那伟大目光的洗礼吧,它将告诉你:大地在下, 苍天在上,人是万物的灵长,创造是我们的宿命,奋进是我 们的方向,开拓是我们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凭仗! (选自《散文选刊》 2008 年第 3 期) 11.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 述。 (6 分) 12.怎样理解第②段中“炎黄二帝铺天盖地而来, 覆盖了我的 整个眼睛。占据了我整个心灵”这句话?( 4 分) 13.文章的题目是“塑像与目光”,文中运用了虚实结合(实 写与虚写)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的内容和结构加以分析。 (6 分) 14.给炎黄二帝塑像,有人认为此举意义重大,很有必要; 有人认为劳民伤财,实属多余。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8 分) 第Ⅱ卷(表达题 共 84 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24 分) 15.下列词语中, 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A.腹泄 增幅 掉书袋 蜂涌而至 B.布署渎职 紧 箍咒 披星戴月 C.筹码 贯例 莫须有 讫今为止 D.沦落 告罄 志 愿者 潸然泪下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项是 (3 分) A.在二十国集团伦敦峰会上,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 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坚持“韬光养晦 .... ,有所作为”的策略, 使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 B.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地捉襟见肘 .... ,必须从完善法 律法规、 改革监管机制、 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等多方面人手。 C.金融危机的风声鹤唳 .... ,使得各大银行、企业债权人纷纷 赶往企业收贷,资金链条越绞越紧。 D.某些地方领导把目的与手段等量齐观 .... ,为增长而增长, 为稳定而稳定,结果是有增长而无发展,有 GDP 的不断攀 升而没有民生的改善。 1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 衔接最恰当的一组 是 竹 筏 又 掠 过 一 列 比 城 墙 还 光 滑 和 高 耸 的 峭 壁, ,把前来接受洗礼的远方游子,几乎 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 ①也许是千军万马都无法将它攻克的,我真想朝着这雄伟的 高墙长啸一声,还没有等自己发出声音 ②这高亢的男声,这悠扬的女声,像多少箭镞似的一起射向 平坦的岩壁,立刻又被弹拨了过来 ③却已有多少乘着竹筏的游人,争先恐后地叫喊起来 ④只见那硕大和壮丽的暗红色巨石,绵延着横在小溪之滨, 约有半里之遥的路程,巍然屹立 ⑤多么秀丽和神秘的山水 ⑥这些震荡的回音融会在一起,像一曲交响乐似的,充满了 欢乐的向往和惊讶的赞叹 A.④①③②⑥⑤ B.③②①⑤④⑥ C.④①②③⑥⑤ D.⑤④③①②⑥ 18. 下面语段中每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 (写修改方 法) (4 分) ①由于人工灯光有时可以传到数十公里之外,使鸟类在迁徙 期最容易受到人工光源的干扰。 ②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 失方向。 ③有时候鸟类撞死在大楼上,最后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 星。 ④据美国鸟类学家统计, 每年有近 400 多万只鸟因撞上高楼 上的广告灯而死去。 序 号 修 改 19.仔细观赏下面漫画, 请简要概述漫画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5分) 内容: (2分) 寓意: (3 分) 20、下面是一篇“中国首届全球通手机短信文学大赛”散文类 获奖作品,请你为这篇作品写几句评点的话。 (50 字左右) (6分) 山里的母亲 母亲这辈子只识得三个字,那就是她的名字。母亲这辈 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劳动。母亲这辈子只有一个愿望,那 就是让三个孩子走出这山。母亲这辈子唯一的欣慰,那就是 她的孩子秉承了她的执著和坚韧。 五、写作( 60 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去打猎,猎人一枪击中一只兔子的后腿, 受伤的兔子开始拼命逃跑。猎狗在猎人的指示下也是飞奔而 去,追赶兔子,可是追着追着兔子就不见了。猎狗只好悻悻 地回到了猎人身边。 猎人开始骂猎狗了: “你真没用,连只受伤的兔子都追不到。 ” 猎狗听了很不服气地回道: “我尽力而为了呀。 ” 再说兔子带伤终于回了洞里,它的兄弟们都围过来惊讶地问 它: “那只猎狗很凶呀!你又带了伤,怎么跑得过它呀?” “它只是尽力而为, 我是全力以赴呀, 它没追上我, 最多挨一 顿骂,而我若不全力以赴的话就会没命了呀! ”兔子说。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和联想?请你体会其中的含 意,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 在所给材料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 外);④题目自拟。 选择题(共 27 分,每题 3 分) 题 号 1 2 3 4 5 6 15 16 17 答 案 7、翻译( 10 分) (1)(5 分) (2)(5 分) 8、(4 分) 9、(4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5 分) (1) (2) (3) (4) (5) (6) 三、现代文阅读( 24 分) 11(6 分) 12(4 分) 13(6 分) 14(8 分) 18(4 分) 序 号 修 改 19(5 分)内容: (2分) 寓意: (3 分) 20(6 分) 21、作文( 60 分) 参考答案 一、( 9 分) 1.B(不是“不重视”,原文“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2.D(一至三自然段阐述的不是“大学的历史意义”,而是“大 学的功能”。) 3.A(B 原文“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是选择关系。 C 主宾 倒置, 原文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 自由的历史”。 D 强加因果和把未然说成已然。) 4、A(相:担任丞相。 )( 3 分)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5、D(D 项均表顺承。 A 项第一个“于”表目的,可译为“到” , 第二个“于”是介词,根据上下文可译作“与”或“跟” ;B 项第一 个“其”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还是” ,第二个“其”用来表示反 诘语气, 可译为“难道” ;C 项第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 不译, 第二个“之”为句中衬字,不译) 6、C(①借得五辆马车目的不是便于张唐顺利通过赵国而到 达燕国;②始皇不是迫于形势才同意甘罗出使赵国。 )(3 分) 7、(1)张唐对文信侯说:“我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 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逮住张唐的人,就赏给他百里 方圆的土地。’现在去燕国必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与”、 “之”、“有以”、“强”为四个得分点,语意通顺 1 分。)(5 分) (2)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 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国攻打弱小的 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国在河间的领 地。 (“赍”、“广”、“归”、“以”为四个得分点, 语意通顺 1 分。)(5 分) 参考译文 甘罗是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去的时候,甘罗才十二岁, 奉事秦国丞相文信侯吕不韦。 秦始皇派刚成君蔡泽到燕国,三年后燕国国君喜派太子 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跟燕国 一起进攻赵国来扩张河间一带的领地。 张唐对文信侯说: “我 曾经为昭王进攻过赵国,因此赵国怨恨我,曾称言说:‘能够 逮住张唐的人, 就赏给他百里方圆的土地。 ’现在去燕国必定 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前往。 ”文信侯听了怏怏不乐, 可是没有 什么办法勉强他去。 甘罗说:“君侯您为什么闷闷不乐得这么厉害?”文信侯 说: “我让刚成君蔡泽奉事燕国三年, 燕太子丹已经来秦国作 人质了, 我亲自请张卿去燕国任相, 可是他不愿意去。”甘罗 说:“请允许我说服他去燕国。”文信侯呵叱说:“快走开!我 亲自请他去,他都不愿意,你怎么能让他去?”甘罗说:“项 橐七岁就作了孔子的老师。如今,我已经满十二岁了,您还 是让我试一试。 何必这么急着呵叱我呢?”于是文信侯就同意 了。 甘罗去拜见张卿说: “您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相比, 谁的 功劳大?”张卿说:“武安君在南面挫败强大的楚国,在北面 施威震慑燕、赵两国,战而能胜,攻而必克,夺城取邑,不 计其数,我的功劳可比不上他。”甘罗又说:“应侯范睢在秦 国任丞相时与现在的文信侯相比, 谁的权力大?”张卿说: “应 侯不如文信侯的权力大。”甘罗进而说:“您确实明了应侯不 如文信侯的权力大吗?”张卿说:“确实明了这一点。”甘罗接 着说: “应侯打算攻打赵国, 武安君故意让他为难, 结果武安 君刚离开咸阳七里地就死在杜邮。如今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 国任相而您执意不肯, 我不知您要死在什么地方了。 ”张唐说: “那就依着你这个童子的意见前往燕国吧。”于是让人整治行 装,准备上路。 新 课 标 第 一 网 行期已经确定,甘罗便对文信侯说: “借给我五辆马车, 请允 许我为张唐赴燕先到赵国打个招呼。” 文信侯就进宫把甘罗的请求报告给秦始皇说: “过去的甘 茂有个孙子甘罗,年纪很轻,然而是著名门第的子孙,所以 诸侯们都有所闻。最近,张唐想要推托有病不愿意去燕国, 甘罗说服了他,使他毅然前往。现在甘罗愿意先到赵国把张 唐的事通报一声,请答应派他去。” 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就派他去赵国。 赵襄王到郊外远迎甘罗。 甘罗劝说赵王, 问道: “大王听 说燕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吗?”赵王回答说:“听说这件事 了。 ”甘罗又问道: “听说张唐要到燕国任相吗?”赵王回答说: “听说了。”甘罗接着说:“燕太子丹到秦国来,说明燕国不欺 骗秦国。张唐到燕国任相,表明秦国不欺骗燕国。燕、秦两 国互不相欺,显然是要共同攻打赵国,赵国就危险了。燕、 秦两国互不相欺,没有别的缘故,就是要攻打赵国来扩大自 己在河间一带的领地。大王不如先送给我五座城邑来扩大秦 国在河间的领地,我请求秦王送回燕太子,再帮助强大的赵 国攻打弱小的燕国。” 赵王立即亲自划出五座城邑来扩大秦 国在河间的领地。秦国送回燕太子,赵国有恃无恐便进攻燕 国,结果得到上谷三十座城邑,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座。 甘罗回来后把情况报告了秦王,秦王于是封赏甘罗让他 做了上卿,又把原来甘茂的田地房宅赐给了甘罗。 太史公说:甘罗年纪很轻,然而献出一条妙计,名垂后世。 虽然他算不上品行忠厚的君子,但也是战国时代名副其实的 谋士。须知,当着秦国强盛起来的时候,天下特别时行权变 谋诈之术呢! 8. (4 分) ①“静”字用得十分传神。②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 四扬帆远去,诗人想象友人必经之地黄牛峡,耳际似乎响起 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一种 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③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 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9. (4 分) 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 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 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只要 答对 4 点即可得满分) 10.甲: (1)江间波浪兼天涌( 2)塞上风云接地阴( 3)丛 菊两开他日泪 (4)孤舟一系故园心 (5)寒衣处处催刀尺 (6) 白帝城高急暮砧 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 (2)赢粮而景从 (3) 齐彭殇为妄作 (4) 落霞与孤鹜齐飞 (5)石破天惊逗秋雨 (6)山河破碎风飘絮 11【答案】 (1)炎黄二帝是我们的共同祖先; (2)缅怀他们 的丰功伟绩,表达我们的无限崇敬; (3)激励我们开拓、创 造和进取。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回答该题,先逐 段概括段意,后根据题干“给炎黄二帝塑像的原因”提炼答题 内容。 第三自然段从家人的话语中点出“炎黄二帝是我们的共 同祖先”; 第五自然段概括他们的丰功伟绩, 抒发我们的敬仰 之情; 最后一段, 点明炎黄二帝在今天的影响力。 每点 2 分, 共 6 分。 12【答案】 (1)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作者感到“覆盖 了整个眼睛” ;(2)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使作 者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因而占据了“整个心灵” 。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本句的理解抓住 关键词“眼睛”“心灵”,从 2 个层面去诠释。“覆盖了我的整个 眼睛”表现了炎黄二帝塑像的高大雄伟; “占据了我整个心灵” 表现的是炎黄二帝的灵魂、血脉、精神博大。回答第一点 2 分,回答第 2 点, 2 分。 13【答案】 写“在黄河岸边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的建 造过程”是实写,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是虚写。 (或写炎黄二 帝的塑像是实写,写塑像的目光是虚写) (3 分) 本文的结构是“虚-实-虚”:以虚写炎黄二帝的目光开篇, 然后实写见到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和介绍塑像建造过程,最 后虚写对塑像目光的感受。 (3 分) 14【答案】 答案示例一:可定、赞成或欣赏。 (1)可表达我们对炎黄二 帝的思慕、敬仰和缅怀之情; (2)可激励我们去创造、开拓 和进取; (3)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向心力、 影响力。 答案示例二:否定、反对或鄙弃。 (1)建造塑像、举办祭祀, 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2)形式主义,流于作秀。祭坛应“设 在心里”,崇拜应体现在为祖国昌盛、统一和民族团结、复兴 而努力奋斗的实际行动中; (3)推动图腾崇拜的同时也会一 定程度上滋生、助长封建迷信思想。 【解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是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先 明确自己的观点, 2 分,后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合理阐述, 6 分,共 8 分;脱离文本任意发挥不得分。 15.D(A 腹泄—腹泻,蜂涌而至—蜂拥而至; B 布署—部 署;C 贯例—惯例,讫今为止—迄今为止) 16.B.(3 分 ) (“捉襟见肘”的意思是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 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用于此处不恰当。 A 项中, “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C 项中, “风声 鹤唳”形容惊慌疑惧。 D 项中, “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的差异, 同等看待 ) 17. 选 A.(3 分) ④句写山的绵延高峻, 正与“竹筏又掠过一列比城墙还光滑和 高耸的峭壁”衔接,①句对此发出赞叹,③句续写同一“竹筏” 上游人的欢呼,②句用比喻写回声之快,⑥句用比喻写回声 之美, ⑤句合写山水,具有小结作用, 恰与“把前来接受洗礼 的远方游子,几乎都变成了潇洒而又钟情的诗人”合为一体。 18. (4 分) ①把“由于”删去,或把“使”删去(句子缺少主语) ②把“被”改为“使” ③改为“有时候鸟类误把高楼的灯光当作星星, 最后撞死在大 楼上。 ” ④“近400 多万只” ,把“近”或“多”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