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0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西省赣州市十五县(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2020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五县(市)期中联考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命题人、审题人:上犹中学 李本林 崇义中学 郭祥海 注意事项: 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使文 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壁”。中 唐时期,一些士大夫迫切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与此相伴的是复兴儒学成为强大思潮。韩 愈、柳宗元等人尖锐批判六朝以来的骈俪文,提倡更为实用的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并 称之为“古文”,而与骈俪文相对立。韩愈、柳宗元两人都是大散文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 散文,在他们实际创作成绩和理论倡导影响下,中唐文风大变,清新流畅的新文体,基本上 取代了几百年来骈文统治的地位。文学史家称这场文体革新为唐代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文,论说、抒情,记叙,各体擅长。韩愈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匠,他善于 创造性地使用古代词语,又善于吸收提炼当代口语成为文学语言,词汇丰富,绝少陈词滥调, 句式结构也灵活多变。韩愈的散文总体风貌是雄健深厚、气势磅礴、汪洋恣肆,曲折自如。 苏洵说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柳宗元的文章析理透辟,清隽卓绝,以精密见长。韩愈说柳宗元文 “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柳宗元思想深刻,对人民富有同情心。柳宗元的传记文 在选取人物和材料方面极具匠心。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柳宗元的 山水游记继承《水经注》的成就,而又有所发展,为游记散文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晚唐时期至五代十国,古文运动缺乏有力的后继者,以李商隐为代表作家的骈体文仍然 居优势。欧阳修在北宋中期再度发起古文运动,很快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包括曾巩、王安石、 苏洵、苏轼、苏辙等在内的文学集团,于是一度中断的韩柳古文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宋 代散文平易自然,流畅婉转,比唐文更宜于说理、叙事,抒情,更实用。唐文奇特,结构上 - 2 - 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 如话见长。欧阳修是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他提倡学习韩文,但不是机械模仿。他取法韩 文文从笔顺的一面,对其奇险的一面弃而不取。韩文重气势,欧文重风神,韩文雄放,欧文 绵邈,有跌宕唱叹的韵致。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为而发,有感而作,他对骈体文的艺术并不一 概否定,如《醉翁亭记》散中带骈,骈散相间,有似骈非骈的情趣。骈体赋,在唐代已有转 散的趋势,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虽注意铺陈,但全无堆砌,已可算是一种新文赋,他则 进一步推进骈散结合,确立新体文赋。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 就。他的议论文明晰透辟,雄辩滔滔,气势纵横,善于随机而发,翻空出奇,表现出高度的 论说技巧,南宋的叶适称之为“古今议论之杰”。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 赋等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唐宋八大家中,曾巩的文章委曲周详,完整严谨;王安石的文章识见高超,挺拔劲峭; 苏洵的文章纵横驰骤;苏辙的文章汪洋醇厚。 (摘编自《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唐宋散文家对中国古代散文的 推动和发展作用很大。 B. 文学与政治虽属不同层面的意识形态,但相互之间关系紧密,如唐代古文运动与中唐的政 治革新密不可分。 C. 唐宋八大家都是文学巨匠,他们使文章的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其文章更为实用, 荡涤骈俪风。 D. 宋代散文是在对唐代散文的继承中发展起来的,宋代散文和唐代散文无论在结构还是语言 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先总说唐宋八大散文家,接着又细说他们的文学风格差异, 介绍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B. 文章通过比较,介绍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风差异,相对于韩文的阔大雄肆、气势磅礴,柳 文析理透辟,以精密见长。 C. 文章在介绍柳宗元、韩愈以及苏轼的文章特点时运用引证法,借助其他文学大家的评论从 侧面肯定了他们的才华。 - 3 - D. 文章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表明“唐宋散文大家”之间的认同,如苏将韩愈文章比作长江大 河,韩愈把柳宗元比作司马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文学历史上的一种文体,骈文固然有其铺陈浮丽特点,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如骆宾王 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B.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的语言巨匠,作品总体风貌雄健深厚,汪洋恣肆,语言有创造性,词 汇丰富,以明白如话见长。 C. 柳宗元和苏轼都有优秀的游记作品,柳宗元的游记清新秀美,富于诗情画意,苏轼的游记 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 D. 古文运动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中唐的新文体基本上取代了骈文统治地位,苏轼继欧阳修 之后领导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 C 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 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 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 项,“包括骆宾王在内的唐宋散文家”错。原文有“初唐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代 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可算骈文中的‘双璧’”,可见,骆宾王不是散文家,是骈文的代表作 家。 故选 A。 【2 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表明‘唐宋散文大家’互相认同”表述错误,原文说“韩愈说柳宗 元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迁)’”,这里“韩愈把柳宗元比作司马迁”是类比,而非 比喻论证。 故选 D。 【3 题详解】 - 4 -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 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 为正确项。 B 项,“以明白如话见长”错误,原文信息是“唐文奇特,结构上纵横开阖,波澜起伏,词语 上也追求新奇;宋文从容,曲折舒缓,不露锋芒,语言则以明白如话见长”,可见“明白如 话”是宋文的一个特点,选项张冠李戴。 故选 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 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 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 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 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 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 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 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 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 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 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 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 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 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 5 - 2009 年,全球爆发甲型 H1N1 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 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 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 87 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 H1N1 甲流疫苗。 2014 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 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 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 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 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 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 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 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芟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 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 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 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 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 - 6 - 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 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 H1N1 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 了 H1N1 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阶段的洗礼,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能力明显提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 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 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党中央积极应对,总揽全局,指明方向;各级政府组织落实,迅速 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保障有力: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应急体系 方面迅速行动,保障有力。③民众齐心协力:全国人民奉献爱心,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 极配合国家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④重视国际合作:信息快速公开透明,积极参与世卫组织 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选项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对于‘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 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明确题干 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回归原文找到并找全选项对应的内容;最后对原文内容进行综合性分 析,再与选项一一进行比对并作出判断。本题选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 A 项,“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说法有误。原文中说“部分地方政 - 7 - 府对疫情隐瞒不报”,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 后整体阅读并感知材料内容,确定答案涉及的信息,勾画出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 类整理,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首先,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 语句。材料二中“SARS 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 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 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 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 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此外, 文中还说“2009 年,全球爆发甲型 H1N1 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 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2014 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 非洲……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最后,根据 以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从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党和政府的领导、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 重视国际合作四方面概括作答。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 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 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 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 - 8 - 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毁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 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一个人待 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 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 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 那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 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 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 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 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 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 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 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 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 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 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 - 9 - 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黑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 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 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 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 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 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 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开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 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 剖析自己的心理。 B. 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 打击是巨大的。 C. “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 不要一味躲避。 D. 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这里,自己的生命也很有 意义。 8. 结合文本分析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 9. 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7. C 8. ①悲伤痛苦:少平不敢面对脸上丑陋的伤疤,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而痛 苦不堪。②坦然和亢奋:经过妹妹的慰藉后,少平慢慢能够接受伤疤的现实,心态坦然甚至 亢奋起来。③平静自信:在给妹妹写信述说自己的选择时,内心已完全平静下来。 9. ①从故事情节看,“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②从人 物形象看,“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磨难,追求 属于自己的不平凡。③从文章的主题看,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 - 10 - 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人生的常态。④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标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发 人深省。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 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 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手法、主旨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 选出“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说法有误,应是心理活动描写;“同 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说法有误,更多的是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提醒。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内容,梳理主要 情节;然后根据情节发展,找出表现人物情感的关键语句;最后进行分析整理,选择准确的 词语概括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并分点作答。 整体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写孙少平面对脸上丑陋的伤痕,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重 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的过程。首先,结合文中关键语句“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 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 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 去照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 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 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他猛地 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 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分析可知,孙少平最初面对脸上的疤痕,内心是悲伤痛苦的。 然后,在两个妹妹招待他吃过东西后,结合文中语句“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 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 情绪渐渐亢奋起来”分析可知,孙少平由最初的没有勇气面对变得坦然、亢奋。最后,当天 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 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第二天,孙 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 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孙少平这一系列的举动,足见其内心已归于平静。根据以上分 - 11 - 析可知,孙少平情感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结合内容分三点作答即可。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理解小说标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理解标题 的表层内容;二是把握标题的表达特点(句式、结构、关键词语等)和手法;三是联系全文, 分析其与小说人物、情节、主旨、读者(阅读效果)等的作用关联,体会其深层含义(哲理、 情感)。 小说标题“平凡的世界”是一个偏正短语,“平凡”是修饰语。从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写主 人公孙少平面对脸上丑陋的伤痕,在最初的痛苦与迷茫之后,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的过程。 孙少平不想来大城市工作,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最终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 煤矿。所以,“平凡的世界”在本文指孙少平回归的大牙湾煤矿的平凡生活。从人物形象看, 孙少平是一名平凡的煤矿工人,代表着社会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他因为煤矿塌方,救人的时 候一根横梁倒下戳到他的脸上,在遭遇人生挫折后,他最终“坦然如常”“情绪渐渐亢奋”, 展现出平凡世界中平凡人的精神不凡。从文章主题看,平凡的孙少平,经历着艰难而不平凡 的人生,最终又回归平凡,这也许就是人生该有的样子。从阅读效果来看,本文刻画平凡世 界中普通人的形象;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所走过的艰 难曲折的道路。本文标题虽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发人深思。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要求强化两个意识:(1)强化文本意识,即读懂文本(泛读)、 结合文本答题(精读);(2)强化规范意识,即审题规范(认真审题,熟悉考点和题型),答题 规范(方向明确,思路清晰,格式正确,语言简练、准确),书写规范,问答连结,答是所问。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思邈①,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 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 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 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 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 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 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 则今之维摩洁。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 - 12 -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 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 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②,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 用其形,阴用其精③,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 痈疽④,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良医导之以 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思邈自云:开皇辛西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 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 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 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 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①孙思邈:唐代医学家,人称“药王”,著有《千金方》②荣卫:中医名词,“荣”指 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③精:实质。④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充塞就长疱疖, 匮乏就生脓疮。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B.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C.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D. 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这个时候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所以称“弱”。 B. 元年,皇帝即位改元年,称元年,以下依次称二年、三年的,由汉武帝开始有年号。 C. 邑司,指唐代管理公主事务的机构或供职于这一机构的官史,此处指公主封地的官舍别墅。 D. 辛,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庚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思邈勤奋好学。年轻时就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 孙思邈学问渊博。卢照邻认为他学贯古今,见解高超,就像古代庄子和当今维摩诘圣僧。 C. 孙思邈性情淡泊。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隐逸行医,多次拒绝官府征召,对功名从不感兴趣。 D. 孙思邈寿高年长。但从自述、他人的述说和魏征等修五代史的事例难以推断孙思邈的年龄。 - 13 -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 (2)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 (2)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脸色形貌没有变化,抬起他的遗体入棺,轻得好像拿着空空的衣 服,当时的人感到奇异。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 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 语 , 谓 语 如 果 是 形 容 词 , 谓 语 后 可 停 顿 。 如 果 是 动 词 , 宾 语 后 可 以 停 顿 。 “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別注 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及对偶、反复等修辞。作答时可先忽略选项中停顿一致的 地方,分析停顿不一致的地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 句意为:对于自然灾变,国君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 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至德”是一个合成词,指最高的道 德、盛德,作介词“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C 两项。“人事”是一个合成 词,作介词“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愈之疾”作动词“有”的宾语,是一个整体, 中间也不能断开,且“形体有可愈之疾”与“天地有可消之灾”结构相同。据此排除 D 项。 故选 A。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择“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D 项,“如辛亥、戊戌、庚丙”说法有误。根据干支相配的规律,没有“庚丙”年,庚和丙都 属于天干。 故选 D。 - 14 - 【12 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 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 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做题 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对功名从不感兴趣”说法有误。原文中说“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 方助之以济人”,意思是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 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 有: (1)“此圣童也”,判断句,这是一个神童啊;“恨”,遗憾;“器”,名词,才能、本领; “适”,副词,如果、假如;“小”,作名词,这里指小州衙;“难为用”,这里指难以施 展才能。 (2)“颜貌”,容颜体貌;“举”,往上托、抬举;“就木”,入棺;“空衣”,用作动词, 拿着空空的衣服;“异”,意动用法,感到奇异。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孙思邈,是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 岁时,就擅 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 “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 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 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 治理天下。”等到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要授给他 - 15 - 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高宗 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 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 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 本的高超见解,就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 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 是什么?”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 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 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 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 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 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 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对于人体疾病,高 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对于自然灾变,国君用最高尚的道德理顺天意民心,用 最大的努力解决具体问题,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 “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 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 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诏书编纂南齐、 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 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 过了一个多月,孙思邈脸色形貌没有变化抬起他的遗体入棺,轻得好像拿着空空的衣服,当 时的人感到奇异。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6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卧闻城里钟声,系舟城下,与“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场景 相似。 B. 三、四句写明月云水,夜气漾漾,天水相连,江面空阔,诗人沉郁的内心顿时一片空明愉 悦。 C. 中间四句多处写月,各具特色,或明或暗地表达了作者身处羁旅,只有明月作伴,以此寄 托思乡之情。 D. 后四句转向描写人的活动,归舟晚唱,诗人沉醉其中,还未尽兴欣赏,心已随如飞的轻舟 远离。 15. 此诗对渔歌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描写渔歌的? 【答案】14. B 15. ①侧面描写:用诗人的陶醉来侧面表现乐声的美妙,“听不尽”足以 表现歌声所具有的吸引力;②烘托的手法:用江月清辉的美景烘托渔歌给人带羁旅中的慰藉。 ③视听结合:绘声绘色,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者留下绵绵 不尽的情思。④以声写声,前后照应:以城里钟声起,以月下歌止,前后照应,以有意之“听” 照应无意之“闻”给人驰骋想象。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 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 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B 项,“诗人沉郁的内心顿时一片空明愉悦”错。“空江”二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空旷开阔的 景象,也暗示了诗人刚从遐想中醒来时的一片茫然之情,天地的空阔正显出了孤舟(即诗人) 的渺小孤独无助。 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 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 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此诗对渔歌的描写很有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是如何 描写渔歌的”,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 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 17 - 结联的“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句,勾画了诗人被触动的心绪。“听不尽”描 写诗人的感受,当他蓦然听到归舟晚唱时,不禁在寂寞的旅途中获得一丝心灵的慰藉,陶醉 于清辉江月及水上歌声之中。这是侧面描写,用诗人的陶醉来侧面表现乐声的美妙。 而上句的描写,“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则是烘托手法,用江月清辉的美景烘 托渔歌给人带羁旅中的慰藉:已是夜深月上,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令人想起 唐代张若虚的诗句,“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 轮”。江月似乎看出了诗人心中的迷茫,于是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 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忽然水上传来舟子的渔歌,声音嘹亮悠远,给了诗人以羁旅 中的慰藉。 这歌声又与前面描写的城里钟声互相融合在一起,以声写声,晚钟与晚唱,在浩渺江面上弥 漫无际。以城里钟声起,以月下歌止,前后照应,以有意之“听”照应无意之“闻”给人驰 骋想象。 但是,由于轻舟短楫,疾去如飞,这一阕歌声还没听完,已经远逝了,岳阳城外的一切又归 于宁静。诗人运用交错的声色描绘,以江面的歌声听不尽和轻舟疾行如飞的动态意象,给读 者留下绵绵不尽的情思。诗人也以交错呼应之美,在实景的摹写中灵动地寄寓他旷达、孤寂 的矛盾心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 1 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语气表达了对秦朝统治者极力 搜刮百姓、生活奢靡无度的愤慨之情。 (2)在《逍遥游》中,引用了《齐谐》一书描述大鹏从南冥起飞时回旋上升的壮观景象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 (3)《观刈麦》“______,______”用白描的笔法直接刻画炎热的天气对农人的折磨与煎熬。 【答案】 (1). 奈何取之尽锱铢 (2). 用之如泥沙 (3). 水击三千里 (4). 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足蒸暑土气 (6). 背灼炎天光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 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 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 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锱、铢、抟、暑、灼”等字。 - 18 -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 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 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让“阅读” ,渗透内化的 社会氛围。阅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内心需求,就像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 。 另外,我们要将阅读推向深入,就得尊重阅读规律,慎重选择领域,根据自身情况 、 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更进一步,( )。其实,阅读也分为不同的 层次:第一层是篇章阅读,即读懂一本书中的每个章节;第二层是书本阅读,即领会整本书 的意旨:第三层就是主题阅读,即选准某个具体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该领域内有价值的中 外所有书籍、资料,甚至相关学者的研究论文,力求 。相比主题阅读,篇章和书本层 次的只能算零散阅读。无论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就会成为相当领域的专家。 而主题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更像在研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轻而易举 顺其自然 按部就班 无一不备 B. 举重若轻 顺其自然 循序渐进 应有尽有 C. 轻而易举 自然而然 按部就班 应有尽有 D. 举重若轻 自然而然 循序渐进 无一不备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果然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就会成为对应领域的专家。 B. 如果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自然就会成为当中领域的专家。 C. 如果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当然就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 D. 果真能完成这样有效的主题阅读,你当然就会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质量的根本提升,就可以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 B. 要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不妨试着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 C. 不妨一起变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为主题阅读,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 D. 流于表面的零散阅读向主题阅读的转变,可以在根本上提升阅读质量 - 19 - 【答案】17. D 18. C 19. B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 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举重若轻:指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也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 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语段中并不是强 调阅读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应选择“举重若轻”。 第二处,自然而然:指自由发展,必然这样;亦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顺其自然:指顺 应事物的自然发展,不人为去干涉。语段强调的是“一定要这样”,应选择“自然而然”。 第三处,按部就班:指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 序渐进: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语段强调的是由易到难地完成不同 阅读阶段的精神攀爬,应选择“循序渐进”。 第四处,无一而备:指样样都齐备。应有尽有:指应该有的都有,借以形容十分齐备。语段 中“力求”二字表示争取之意,并无“应该有的都有”之意,故应选择“无一不备”。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 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然后比对 选项,找出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再进行比较、辨析。 A 项,“果然……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成关联词“如果……就……”。 B 项,“成为当中领域的专家”修饰词与使用不当,修改为“相应的领域”。 D 项,“果真……就……”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改成关联词“如果……就……”。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瞻前 顾后,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 综合考虑。 括号前的“更进一步”,表明是承接前文的话题展开的,主语应该是“我们”,排除 A、D 两 项;后方的内容提示了“零散阅读”与“主题阅读”的关系,也说明了“零散阅读”与提升 - 20 - 阅读质量之间的关系,C 项的语气不够肯定,排除 C 项。 故选 B。 20.下图是有关“健康码”的一个简易说明图,请根据该图提取信息,用一个长单句为“健康 码”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45 字) 【答案】分为绿、黄、红颜色的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需要网上申报,用于通行的个 人二维码。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准确性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图文转换和下定义。此类试题 解答时,首先要读懂图表。读图时,重点关注图表的要素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此 题题干,组织相关信息,用长单句给概念下一个定义。下定义时,语言必须符合“被定义概 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 的格式要求。 本题,首先要读图。该图是有关“健康码”的一个简易说明图,核心要素是“健康码”,右 边有三个框,分别是“健康码”的三个要素:以真实数据为基础、用于个人出入通行、属于 个人。同样,左边也有三个框,分别是“健康码”的另三个要素:是一种二维码、网上申报、 分为绿码、黄码、红码三种。这六个要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健康码”的特点、用途以及申 报“健康码”的方式。 读完图后,把图中的六个要素按照下定义的方式组织。句子的主干是“健康码是一种二维 码”,该句的其他成分都标修饰,“分为绿、黄、红颜色的”作为健康码的定语,放在其前; “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需要网上申报,用于通行的”作为个人二维码的定语放在其前。于是 “健康码”的定义就是:分为绿、黄、红颜色的健康码是以真实数据为基础,需要网上申报, 用于通行的个人二维码。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出现问题,请参照示例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 21 -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礼仪之邦,最重服饰,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因此,注重服饰就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在现代政治中, 如果穿民族服饰,必定会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只要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 穿“国服”,就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示例:①注重服饰不一定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 ② ③ 【答案】②穿民族服饰,不一定能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 ③在重大集会等场合穿“国服”,不一定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断能力。找出语段推断存在问题分三步走:首先要 阅读,读例句,定写法;然后再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最后再检查,代原文,求连贯。 首先分析例句,“注重服饰就能彰显一个人的礼仪文明”,“彰显一个人文明礼仪”的条件 不只是“注重服饰”,因此此句表达逻辑不严密;再看修改句“注重服饰不一定能彰显一个 人的礼仪文明”,句式为“……不一定……”,纠正了原句的逻辑错误。 考生通过仔细阅读原题,找出两处逻辑推断有问题的句子,仿照示例修改。第一处,“如果 穿民族服饰,必定会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必定”的表达明显过于绝对,“穿民族服饰” 与“体现国家的美好形象”之间并非对等关系,按照例句修改为“穿民族服饰,不一定能体 现国家的美好形象”;第二处,“只要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国服’, 就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同样存在逻辑问题,“在重大集会、节日庆 典与外交场合穿‘国服’”不一定“能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按照例句 修改即可。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华高中正举行一场“中学生是否该剪短发”的辩论会。 正方:中学生剪短发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集体归属感、树立良好形象,减少 攀比,不会因为打理头发分散精力:并且个性的塑造也不是由头发来体现的。 反方: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阶段张扬个性的时候,发型只简洁大方就可以了,没有必要 非剪短发。况且《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没有对学生头发的长短做明确规定,强制要求剪 短发做法也过于形式化。 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主辩手,做总结性发言,写一篇辩论稿。 - 22 -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主持人,对方辩友: 大家好! 很荣幸能就“中学生是否该剪短发”这一问题发表我的见解。近日,某教育局下发文件, 要求市内各中小学校强制剪短发,遭遇大量学生投诉。在我看来,教育局固然有着独到的考 量,但无论出于什么目的,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 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 从学生角度看,全部剪短发不仅有碍学生个人的特色发展,更会在年少懵懂时期留下从 众化心理,不敢独树一帜,不敢打破常规,有碍思维的发展。如果学校强制要求学生:男生 必须剃平头,女生必须齐耳短发。那么学生会不敢为自己的发型发声作主。从某种意义上说, 发型可以代表一个人的外貌和品味,如若连发型都由别人说了算,还有什么能自己说了算? 今后走上社会有太多需要自己判定拿捏的决定,而这种自主独立的意识,从小就应得到灌输 和培养。 从学校角度看,发型的统一只能给人一时的错觉,形成整齐划一的良好校风才真正有利 于学校的发展。中小学校男女统一剪短发似乎给人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但如若没有在学生 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校训,没有让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形成统一,就谈不上真正的统一。叛 逆的学生即便顶着平头,剪了短发,也丝毫不妨碍他们干坏事,抽烟酗酒打架……学校的努 力还是应放在对思想的修正上,告诉他们校训是什么,做一个真正合格的青少年应该做什么、 不该做什么。学校莫将心思放错了地方,做无用功,倒起反作用。 从社会、国家层面看,毕了业的学生依旧会有属于自己的发型。而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 只在发型上与别人一致的人,而是需要一个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的有着统一思想的优秀人 才。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自由开放的,鼓励标新立异,承认与众不同。统一发型这个老问 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答案,至少在这这个二十一世纪,全部剪短发显得非常老 旧和没必要。 世界每天的变化之大超乎我们的想象,作为当代青年的一分子,洪流滚滚向前,我们必 须学会适应潮流,把握住时代的主旋律:自由开放,人人创新。学校不用去多考虑发型的统 一怎么样,利弊谁大,而是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一种规则、团队、集体意识的培养上,毕竟, 统一发型的背后是统一人心。 - 23 -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是: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 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前,考生要先识别任务, 如本题要求考生在正反双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立场来谈“中学生是否该剪短发”,然后 要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 思。 一审材料:明确“作文内容”要素。振华高中正举行一场“中学生是否该剪短发”的辩论会, 写一篇辩论稿。 1.写作应围绕“中学生是否该剪短发”这个主题展开,本质上是考查对“中学生剪短发”的 理解和认识,体现出学生对校规的整体性思考和本质性探究。 2.材料是针对“中学生剪短发”展开思考的,并非泛泛而谈,故而主题之外的遵守规则、追 求个性的论述不宜成为文章主体。 3.材料中所提出的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作文中应该部分或是全部提及,并针对这些观点,提 出困惑、思考或体会、感悟。不可罔置不顾,自言其他;但也不能只是观点的扩写,没有自 己的思考。 二、审提示(任务):明确情境、指令、要求。你作为正方或反方(任选)的主辩手,做总结性 发言,写一篇辩论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 800 字。 1.形式指令:写辩论稿一一文体规范 (1)开头:题目、称呼(顶格)、问好(“大家好空两格)、点出辩题与立场。如:主持人、各位 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方的辩题(我方观点)是…… (2)主体段:开宗明义…… (辩题的意思)下面我方将从……个方面进行论述。 (3)结尾: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观点……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就辩论稿来说,内容不固定,但主要包括提出己方观点,对观点进行闸释,对观点进行论证, 最好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结尾要有结论。 2.身份、语言得体,能够体现主辩手(总结性)的身份。 参考立意: 1.小不“统”,则乱大谋; - 24 - 2.发型不应统一,教育不该“画框”; 3.中学生全部剪短发没必要; 4.全剪短发不可取; 5.求学问道,岂在发型; 6.发型无须剪,规矩在心中; 7.教育不应从“头”开始。 参考素材: 1. 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历法纪年,甚至女人裹小脚,男人都束起长发,或扎辫子,都 按宋、元、明、清时代的样式去过元旦(就是今天说的春节)。那也只是个人爱好,顶多是一 种不合时宜的复古怪现象,根本到不了文化层面。但你把这些东西以“提倡”或作为“规定” 要向社会宣传,要大家也必须这样做,就属侵权了,起码也是属于一种文化专制。 2.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 果你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你就会感到自己是自由的。”是的。我们在获得自由的时候 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男还是女,不管他是乞丐还是国家主席,也不管他是卑鄙还是高尚, 只要他要自由,他就受到了限制,不管他是谁。 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然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对我们有了这方面的要求,那就应该去遵守, 虽然我们提倡个性发展,但一个发型并不能和你的个性划等号,况且如果你一味地去追求时 髦,又怎能静下心来学习呢? 4. 据某校的学生称,上学期开学不久,校门口张贴了三张“学生标准发型”图,其中一张是 男生发型,另一张是女生发型:齐耳短发。随后,老师开始挨班检查蓄长发的女生,逮着一 个,就让马上剪掉。“胆小的就自己剪了,实在不愿剪的,有的把长头发盘起来藏在帽子里。” 5.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中学生:“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 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中学是一个人的重要成长阶段,学校按照 相关法律法规和上级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发型管理,自主规范学生的发型,目的在于使其养 成良好行为习惯,增强集体归属感,树立中学生良好形象。 6. 举个例子:我初中的学校,有一位同学喜欢吸烟,一位同学喜欢喝酒,甚至在课堂上喝酒, 一位同学在学校骂骂咧咧。但他们的发型都是合格的呀,这些问题真的和发型有关,而不是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有关吗? 参考结构:范文是从反方的观点出发进行辩论的,题目是“统一了发型,统一不了人心”。 开头引入某教育局的要求学生全部剪短发的事件之后,立即亮出了自己的观点:统一了发型, - 25 - 统一不了人心,发型的统一只是形式主义的一种,想达到持久的效果还需由内而外。接着从 学生角度论述,指出要求学生全部剪短发的危害,可能会扼杀学生个性和独立意识;然后从 学校角度分析,指出发型的统一只能给人一时的错觉,形成整齐划一的良好校风才真正有利 于学校的发展;接着从社会、国家层面论证,社会需要的不是一个只在发型上与别人一致的 人,而是需要一个有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的有着统一思想的优秀人才。最后指出,学校不用 去多考虑发型的统一怎么样,利弊谁大,而是应将更多注意力放在一种规则、团队、集体意 识的培养上。结尾重申观点。从辩论的角度看,本文最大的亮点是观点鲜明,直击人心,且 论述观点头头是道,层次清晰,娓娓而谈,令人由衷信服。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