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第二学期开学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分)
所谓“出场定型”,意为人物一出场,作者即总体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以使读者对此人物形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以给读者一个总体的深刻印象。二人正式出场是在第三回,作者以内视点的方法集中笔墨次第写来,先在林黛玉眼中写贾宝玉,再于贾宝玉眼中写林黛玉。作者着意在对方眼中写出,可谓别出心裁,颇有深意。
黛玉见宝玉是先视形,再由形窥神,由神知人。形包括服饰与容貌等方面,服饰描写一再强调,冠、褂、袄、裤、靴、玉齐全,纯用工笔,显出贵族公子的气派;容貌描写双重用墨,面、色、鬓、眉、目、态具在,昭示其美男子的神韵。“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重在写其内心之情,强调他是古今少有的多情种。两首《西江月》, 意在揭示其与传统评价标准相违背的带有叛逆色彩的独特思想性格。似贬实褒、明贬暗褒、寓褒于贬,全面地概括了贾宝玉的不合时宜特征,为统领贾宝玉形象的总纲。
宝玉见黛玉是先总写,再细描;先观貌,次看神,后写心。总写只用八个字: “细看形容, 与众各别。”这是形神兼备的包括气质、风度在内的出类拔萃的整体感觉。细描重在借形传神, 以“眉目”传情达意。“眉”以“似蹙非蹙”状之, 现出其多愁善感;“目”以“似喜非喜”状之, 写出她敏感多疑。而“态”、娇”、“闲静”、“弱”、“病” 等词语意在突出她的气质的独特性。“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宝玉眼中的这段描写又与前面众人眼中的黛玉形象——“举止言谈不俗” ,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相互映衬,相互印证。
凡此可见,“出场定型”的写人方法是颇为允当的,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同时, 也为人物思想性格的丰富与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中的“出场定型”是曹雪芹在集前人之大成基础上的新创造。《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等均是“出场定型”,如曹操的奸雄性格在作者 57 个字的概述中“出场定型”,并且以许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的评语,定下其一生的性格特征,在以后一系列反复强化的情节中,作品围绕其“奸”“雄”这两个层面,不断强化其性格特征。《水浒传》的中心人物——宋江形象的塑造,也是“出场定型”。但是,《三国演义》《水浒传》所定之“ 型”———思想性格, 主要包含人物道德与才能等内容, 还显得单薄, 而《红楼梦》所定之“型”,其内涵则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而这些内容显然是人物形象塑造当中更细密、更隐微、更个性化的东西。
(选自《谈<红楼梦>的人物出场艺术》,有删改)
1.下列对于“出场定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场定型”是小说描写人物的一种很得当的方法,它的好处是能使读者对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B.“出场定型”说白了就是指人物一出场,作者就从总体上概括其思想性格,描绘其肖像特征的一种方法。
C.“出场定型”能够使小说中的人物在亮相的瞬间形象鲜明,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
D.“出场定型”这种方法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中都得到了应用,如对贾宝玉、曹操等人的描写。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如对贾宝玉,作者从服饰、容貌、内心之情等多个方面为其“定型”。
B.宝玉见黛玉,作者先用“细看形容,与众各别”进行整体概括,然后从“貌”“神” “心”进行细描。
C.“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定下了曹操一生的性格特征,在随后的情节发展中,曹操“奸”“雄” 的性格特征不断得到强化。
D.《红楼梦》所定之“型”的内涵比《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要丰富得多,已深入到人物的感觉、知觉、意志、情感等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红楼梦》第三回,作者描写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从对方眼中写出,这样的写法正是作者别出心裁之处。
B.曹雪芹塑造人物善于以形写神,如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多愁善感、敏感多疑、聪明颖悟的“神”。
C.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运用的人物“出场定型”法,可谓是既集前人之大成,又有自己个性化的新创造。
D.运用“出场定型”法描写人物的小说,其人物形象容易被读者把握,其成功经验已经被曹雪芹等人证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共 13 分)
匆匆过客
路遥
天还没有亮,我就急忙向汽车站赶去。
不知什么时候天阴了,空气里满含着潮湿,我的心情沉重了,明天就是春节呀!要是再下一场雪,班车一停,回家过节就根本不可能了。
进车站候车室,我赶忙把目光投向售票处——802 次的售票口,我看见车次牌上用粉笔写着:增加一辆车。一种难言的兴奋涌上心头,我笑了。我觉得我是面对着我的老伴和孩子们笑的。
当我正要赶过去排队买票的时候,身边突然传来一个微弱而苍老的声音:
“哪位同志行行好,给我买一张去桃县的票吧……”
这声音是绝望的,似乎不是对着某一个确定的人,而是对所有在场的人发出的一种求援的呼唤。
我瞅了一眼去桃县的售票口:正好,803 次!它和 802 次的售票口紧挨着,并且车次牌上写着“增加两辆车”的字样。
我急急忙忙赶了过去。我在两条队伍的末尾,犹豫了一下:先排哪个队呢?我来不及多想,很快站到了802 次的队伍后面。
当我把一张 802 次的车票拿到手后就站到 803 次的队伍后面。我当然是这个队伍的最后一名。前面站着一个高大的青年,头发乱蓬蓬的,像故意弄成那个样子的。他穿一条带条格的裤子,一双皮鞋的后跟闪着亮光,右脚在地板上有节奏地敲着锣鼓点,“时髦青年”!不要看他的正面,光那后背就叫我反感。的确,我现在已经对当今的年轻人有一种执拗的不信任感。
就在这时,我又发现这队伍的旁边还站着一位青年妇女。她既像是在排队,又不在队里边;眼睛斜视着窗口,像是在探索什么,又像是在等待着什么。她身边还站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姑娘,看来是她的孩子。
由于这一男一女两个人站在前面,我有点丧气了。我深知他们会在紧要的时候做出什么事来。倒霉的事终于出现了:当只留下我们三个人的时候票巳经剩最后一张了。当售票员宣布只剩一张票的时候,那个青年妇女丢下孩子,猛地把手抢先伸进了售票口。等那个男青年反应过来的时候,票已经到了那个青年妇女的手里。那个男青年刚要找售票员算账,那小门却“啪”一声关了,小门板上“票已售完”四个字嘲笑似的对着他。
那个男青年马上把全部的愤怒转向了那个青年妇女。他两只拳头紧捏着,开始用很难听的话斥责她,并强硬地让她把那张票交出来,说如果不交出来的话,她今天无论如何走不成。
那个青年妇女在男青年暴风雨一般的攻击下,眼帘低垂着,嘴唇微微颤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然而却不知她嘟囔了句什么,结果,那个男青年更愤怒了。坏了!看来他恐怕要动武了!
“叔叔,求求你,不要打妈妈!”
正在这时,那个小姑娘护着她的妈妈,小嘴一张一张地说。
那暴怒的男青年吃惊地盯着那个胖胖的小姑娘,皱了一下眉头,随后,竟然举起一只僵硬的手,在那小女孩的头上轻轻摩挲了一下,说:“你……别怕!叔叔……不打人……”
男青年沉思了一会儿,转过头来对那个青年妇女说:“同志,您不要生气,刚才,我,太过分了……”
他突然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了一张车票,把它递到青年妇女的面前。
他这举动使我茫然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个青年妇女也茫然了,迷惑地眨巴着眼睛。
“您不要奇怪。”他说,“我是买到了一张 803 次的车票,但这不是给自己买的。我第二次排队才准备给自己买一张,但让您买了。不过这不要紧,您带着孩子,在这里待下去太不方便了。我不走了,但请您帮个忙,替我在路上照料照料那个人。
“谁?”她问他。
他向后面的角落里努了努嘴:“那个瞎眼老头。”
只见那青年妇女尖叫了一声,也拿出了自己的那张车票递到了男青年面前,惊喜地喊叫着说:“呀,这太巧了!我这张也是给他买的呀!”
“他是你什么人?”
她摇摇头:“不认识……”
一刹那间,他们谁也不说话了。
此刻,站在他们身边的我,像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傻瓜,又像一个做错了事的小学生,羞愧地站在班主任的面前。
那青年妇女说:“同志,我根本不是去桃县的!我本来是要买 802 次车票的。但看见那个老头儿太可怜了,我觉得应该帮帮他,就决定先给他买一张。我想现在您应该相信我了吧?快要进站了,您赶快和那老头儿上车去吧!”
那个男青年从她手里接过车票,并掏出车票钱放到了青年妇女的手里,便转身走了。
我迈着难以压制的激动步伐,走到了那个青年妇女面前掏出了自己的车票,说:“你要 802 次的票吗? 我有事不能走了,退票。”她惊喜地一边掏钱,一边说:“真运气!太谢谢您啦!”
我接过钱,把帽檐往下拉了拉,默默地走过拥挤的人群,出了候车室。
外面已经变成一片银白的世界。我踏上洁白的路面,匆匆向机关走去。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中的三个人物本只是匆匆过客,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对陌生的弱者伸出援手,表现了人间真情,小说以“匆匆过客”为题,意蕴丰富。
B.小说中的“我”与另外两个人不同,是先给自己买票然后才给瞎眼老人买,并且对男青年以貌取人,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
C.小说设置了男青年与青年妇女之间的误会,渲染二人的矛盾,直至两人之间即将爆发冲突的时刻又释解误会,情节起伏跌宕,引人入胜。
D.小说结尾写到“一片银白的世界”“踏上洁白的路面”,给人强烈的暗示,表现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也写出了“我”灵魂受到洗礼之后的感受。
5.小说中男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分)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 5-10 题。(22分)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躬捕寇盗,所击辄平。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
感悟,相率请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大亮谓曰:“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一皆放遣。
贞观初,徙交州,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尝有台使①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大亮密表曰:“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太宗下书曰:“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贞观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弼时为将作丞②,自匿不言。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大亮言于太宗曰:“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自《旧唐书•李大亮传》)
【注】①台使:朝廷的使者。 ②将作丞:官职名,级别较低。
7.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岁因大稔 稔:庄稼成熟。 B.讽大亮献之 讽:嘲讽。
C.深乖昔旨 乖:违背。 D.大亮每当宿直 直:值班。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如“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B.贞观是唐太宗的庙号,庙号是自汉武帝开始我国古代用来纪年所使用的名号。
C.男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第五等,前面四等分别为公、侯、伯、子。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古代一般立嫡长子为太子。
9.第 2 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B.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C.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D.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 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被他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1.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5分)
12.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5 分)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管海出明珠”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句,赞叹鲁仲连的英名传遍天下,他的光辉照耀后世,让后人无限的景仰。
C.本诗最后两句中的“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重在表明诗人的形象魅力。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
王维
松菊荒三径①,图书共五车。
烹葵邀上客,看竹到贫家。
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
自怜黄发暮,一倍惜年华。
【注】①松菊”句:语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4.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一联 B.两联
C.三联 D.四联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典贴切,反映了诗人的精神追求。
B.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
C.颈联中“过”字看似平实自然,实则巧妙将黄莺、啼叫声、落花组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多重想象空间。
D.全诗将写景、叙事、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语言清晰流畅,不见雕琢的痕迹。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华清宫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
【注】华清宫:唐代宫名。故址在今陕西临潼骊山北麓。山有温泉,唐贞观十八年建汤泉宫,咸亨二年改名温泉宫。天宝六年大加扩建,改名华清宫。
1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上两首诗用的是同一韵脚,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
B.吴诗取材于华清宫兴盛之时,崔诗则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
C.吴诗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崔诗流露出的是一种哀婉感伤的情绪。
D.以上两首诗均属七言咏史绝句,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17.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8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这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2)《琵琶行》中,听闻琵琶女自诉身世后,诗人白居易写了他听到几种乐声的不同感受,被贬浔阳之后听到乐声的感受是“________”,而听琵琶女弹出的曲调则感觉“_________”。
(3)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一句描绘秋天落叶飘摇的悲凉之景,“__________”一句则直述自己身体不好还孤身登高。
(4)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 。”两句生悲情于从前,托相思于万里,写出离蜀历经两秋,眼下旅途的漂零。
三、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舟一系故园心
B.凄凄不似向前声
C.暮去朝来颜色故
D.望帝春心托杜鹃
20.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 尔:那,指开国之初
B.锦瑟无端五十弦 无端: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C.满座重闻皆掩泣 泣:哭泣
D.如何四纪为天子 四纪:四十年
21.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一去紫台连朔漠 去:离开
B.海外徒闻更九州 徒:空
无边落木萧萧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长句:指七言诗
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大姐
D.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空
却坐促弦弦转急 促:紧、迫
22.下列句式类型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C.转徙于江湖间
D.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
2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
B.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
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
D.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
2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
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25.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
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塑造孩子的身份价值
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
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塑造的需要
26.APP 是 Application 的缩写,指的是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 APP 已渗透至我们的生活。为方便用户搜索、下载及传播,核心关键词是 APP 推广的致胜关键。请从“为你读诗”的APP 简介中提取 3 个关键词或短语,以帮其更好地展开推广。 (每空 1 分,共 3 分)
“为你读诗”,以推荐优秀诗歌作品为目的,通过品读诗歌,让现代社会中忙碌的人们,摒弃浮躁和麻木的情绪,探寻一片可以让灵魂栖息的诗意,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
关键词/短语:
五、作文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做法,提出你的见解,并阐述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700 字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项无中生有,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相关内容为“它可以在人物亮相的瞬间一下子使其形象鲜明起来, 给读者一个明确深刻的总体印象, 使读者容易把握……”据此可知,选项中说“它主要包括‘由形到神’和‘由神到形’两种”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
2.【答案】A
【解析】A项“对中心人物,曹雪芹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不当,“都”过于绝对。文中只说“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 的中心人物, 对他们的出场,作者就采用了‘出场定型’的聚焦式方法”,并没有说对中心人物“都采取”了“出场定型”的方法。
3.【答案】B
【解析】B项错解文意,“对林黛玉‘眉’‘目’的描写就写出了她……聪明颖悟的‘神’”不当,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为“‘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强调其聪明颖悟及病态之美”,由此可知,“聪明颖悟”是通过“心比比干多一窍”写出的。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点,A项是小说主旨及标题的赏析,B项是小说人物之间的映衬作用,C项是小说“误会”构思的作用,D项是小说结尾环境描写的作用。
其中B项“揭示了‘我’深藏在内心的自私与偏见”错误,应为“以此突出了男青年和女青年的无私”,小说中并没有揭示“我”的“自私”,“偏见”也是“我”的误会。故选B。
5.【答案】男青年是一个衣着时髦、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品质高尚的人。这一人物、青年妇女和我相互映衬,有助于表达主题。
6.【答案】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迅速推进小说情节发展;②便于人物刻画上的灵活切换,适应不同人物的语言、心理、行为的描写需要;③便于简洁、清晰、准确地表达内容;④便于较快进入情境阅读,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
7.【答案】B
【解析】B项,讽:(用言语)暗示。课内知识,“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即“劝告”“劝谏”用言语暗示、委婉地劝告/规劝、暗暗地劝说
8.【答案】B
【解析】B项,“贞观”是年号,而不是庙号。
9.【答案】D
【解析】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意思是“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如“汝辈”“衣冠子女”“此”“吾”等,再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衣冠子女”指的是“士族人家的子女”,一起做句子的宾语,故不能分开,排除AC两项;“吾”是句子的主语,后面都是“吾何忍”的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选择D项。
10.【答案】C
【解析】选项C对应的原文“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原文为“俄兼工部尚书”,可见题中的“同时”是错误的。文中没有明确信息说皇太子十分器重李大亮,再有李大亮身兼三职,其职位应为朝廷任命。选项事件、人物错误。
11.【答案】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他而认出了他,(就)拉/抱着张弼哭
“大亮遇诸途”(“诸”,兼词,“之于”)、“而识之”(“识”,认出)、“持弼而泣”(“持”,拉着、抱着)各1分。
12.【答案】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贤”(意动用法)、“多”(称赞,赞美) 、“自伐”(伐,夸耀),各1分。
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人的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
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正巧遇上县里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用开垦土地劝勉人们,当年就获大丰收。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当时太宗位居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他奴婢一百人。李大亮对这些人说:“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全都放走了。
贞观初年,李大亮转任交州,被封为武阳县男。后召回京城封为太府卿。之后,又任命其为凉州都督他,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曾经有朝廷的使者到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陛下很久就不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太宗回复道:“有像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担忧的呢!”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太宗曾经慰劳他说:“到了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他就像这样被信任。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至于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有懈怠的样子。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多推让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李大亮对太宗说:“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他去世时五十九岁。被李大亮所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为他在另外的临时住处表达哀思,为他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叫懿,陪葬在昭陵。
13.【答案】C
14.【答案】C
【解析】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根据这些知识,前三联都是对仗,故选C。
15.【答案】B
【解析】本题中,B项,“颔联流露出诗人因家贫待客不周的歉意”错误,“歉意”理解有误,本句的意思是:我烹制葵菜邀请尊贵的宾客,来到我贫穷简陋的家里欣赏青竹。从诗中来看,王维生性恬淡,性喜隐居,所以对于这样的生活,王维是很享受的,“烹葵”写出王维对客人的热情招待,“看竹”写出自己虽然清贫,但有竹足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故选B。
16.【答案】D
【解析】D项,“写作目的都是以史讽今,警戒世君”错误。吴诗通过宫内外环境的对比,暗含着对统治者沉溺于玩乐不关心政事的一种不满。崔诗写天宝之乱以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而其作意则在于缅怀唐帝国先朝的隆盛,感叹现在的衰败,有很浓重的感伤情绪。故选D。
17.【答案】要点:①此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运用对比(2分),②作者将华清宫内融暖的景象与宫外凄寒的环境构成强烈的对比(2分),③鞭挞了唐朝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2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简析吴融《华清宫》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需要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手法为对比。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让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一个“惟”字限制了雪落的特殊范围,一个“旋”字,从时间的角度传神地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为重,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18. 【答案】(1)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2)呕哑嘲哳难为听 如听仙乐耳暂明
(3)无边落木萧萧下 百年多病独登台
(4)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19.【答案】A
【解析】A项“故园”古今均为“家乡”之意。B项“向前”,古义为“以前”,今义为“向着前方”。C项“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色彩”。D项“春心”,古义为“伤春之心”,今义为“爱慕异性的心情”。故选A。
20.【答案】D
【解析】D项“四纪”为四十八年,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21.【答案】C
【解析】“老大嫁作商人妇”中的“老大”应是年纪大了,指琵琶女青春已逝。
22.【答案】B
【解析】B项,“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为宾语前置句,“胡为”应为“为胡”,意思是“为什么”。其它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标志是“于”,A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应为“于上青天难”,意思是“比登上青天还困难”;C项,“转徙于江湖间”,应为“于江湖间转徙”,意思是“在江湖之间辗转迁移”;D项,“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意思是“曾经跟随穆曹两位才人学习(弹奏琵琶)”。
23.【答案】B
【解析】第一空: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等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承”一般强调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薪火相传”则强调“相传”。根据语意,“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下去,填“薪火相传”更合适。
第二空: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含贬义。根据语境表达的是孩子特别想参与团体中的某件事情,此处没有贬低的意思,填“跃跃欲试”更合适。
第三空: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指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语境说的是小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而感到失望,对自己没有信心。相比较而言,“心灰意冷”程度太重。此处应填写“
灰心丧气”。
第四空:唯命是从:有命令就服从,强调不敢有半点违抗。言听计从:指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语境中,子女对父母表示出绝对的信任。语境表达的是当孩子信心受挫时,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可能是对父母很依赖,什么都听父母的。这里没有畏惧之情,因此选用“言听计从”更合适。故选B项。
24.【答案】C
【解析】“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发现句子存在主语不明确和搭配不当的现象。从所在的语境表意来看,“儿童”应为主语,故排除ABD三项。“实现……兴趣爱好”搭配不当,可改为“追求……兴趣爱好”。故排除AD两项。故选C项。
25.【答案】A
【解析】根据文意和陈述对象前后一致的原则。从原文来看,括号之前与括号之后,主要谈论的都是“儿童的身份价值与认同”,故而可排除BD两项,C项,“一些特殊的仪式感”与后文“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够顺畅,排除C项。故选A项。
26.【答案】诗歌 品读 诗意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提取关键词在考纲里并不是一个单设的考点,它其实是信息筛选和压缩语段这两个考点的一个综合,主要考查学生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找到有效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核心信息;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且概括时只能用词或短语。做题时,首先要研究语段话题,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二是寻找中心语句。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起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可以抓住这个句子,找到相关关键词。本话题讲的是“为你读诗”是意义,即诗歌品读的意义,所以“诗歌”“品读”是其中两个关键词。其中“诗歌”一词过多出现,必是其中一个关键词。“回归柔软与真挚的诗意生活”,这句话总结了诗歌品读是根本意义。其中“诗意生活”应该是一个关键短语。“压缩后的语句其实是一个关键信息的集合体”这句话,要确保提取的每个词语都承载着关键的信息。
27.【答案】
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分享苹果,家庭和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孔融让梨”
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果留给孩子,要教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
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亲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习主席说: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美两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
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
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竞争使人奋进
有这样三位母亲,她们有两个孩子,都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选择“谦让”的方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选择了“竞争”;第三位母亲选择了“平等”。
那么哪种方式更适合孩子的成长呢?我认为是“竞争”。
人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人也曾说过,“你选择了什么,你就成了什么。”社会没有竞争就不会有进步,人与人之间缺少竞争亦不会有新的发展。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竞争,不退让,不放弃,用自己的实力,去掏那一捧清水,用那一缕温暖亲撷那美艳的果实。
竞争使人进步,三国末年,群雄并起,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攻杀对战和冷静的头脑对弈。周瑜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到底是从心底敬佩诸葛亮。然而,在一次一次的竞争中,周瑜也长进不少,不是吗?赤壁之战,在一次次的对垒中,周瑜眼界大开,实力也雄厚起来。积极参与竞争,也让竞争中开出欣欣向荣的生命之花。每个人都要披荆斩棘,与人竞争,与己竞争,一路踉跄而去。在分苹果的竞争中,可能有一方竞争不到,但积累经验,提升自己实力之后,便有尝其甜美之机,那得来的甜美岂是凭一次可能轻松得到的所想?
竞争使人勤奋。有了目标,有了竞争的对象,就有了动力。在哈佛大学,对高级管理人才才能平庸的人进去这的培养可谓精心之至。这所高等商学府不仅淘汰制度异常残酷,而且连学习节奏也是很折磨人的。如果一位进入了这所学府,同那些才华横溢,刻苦顽强的人一起学习,他们就会倍感紧张,不敢懒惰。“笨鸟先飞”就是这个道理,不甘于落人之后而又先天不足,便只能用勤奋弥补自己。竞争可以催人勤奋,也可以完善其身,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个新事物层出不穷,变幻莫测而又急需创新的时代,就需要竞争,培育人才没有竞争是不行的。竞争催人上进。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摆明观点。在结构上,作者以传统的三段论式结构为依托, 分论点一:竞争使人进步; 二:竞争使人勤奋。条理清晰,理由充分,论据典型。行文流畅,一气呵成。但是论证上缺乏对其他两种分法的比较鉴别,结构上有缺失,逻辑上有漏洞。赋分归于二档上,49分。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
有这样三位母亲,在有两儿子但只有一个苹果的情况下,分别选择这样解决。一者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二者设置一个竞争任务先完成者获利;三者则把苹果平分,让两儿子都可以吃到可口的苹果。
在当今的社会下,毫无疑问,第二位母亲的教育方法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孔融让梨”的做法,长期持续下去,必然会使小的学会占尽年龄的优势不劳而获;同时也会使大的在长期的“谦让”中将亲情默认为一种束缚。“平分”的做法过于理想主义,同样会让人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竞争”的做法,则通向社会,与现实相符。
在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几乎都听到这样一句话“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这句话,不仅告诉我要坚强,还告诉我要做一个硬骨头。未来的道路充满荆棘,除了父母,没有人会为你将泥泞变为水泥,万千人都想踏上水泥路,想要不弄脏鞋,就必须与对手竞争,将对手击败。在竞争中,你们处于同一起点,无一例外。这样才更能锻炼你的能力,使你奋进。在互相竞争中,你们会应不甘落后,或因想获得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停地完善自己。
第二位母亲提倡竞争是想告诉他们,未来的每一步路都不会走的容易。小儿子不会认为所得是理所当然,大儿子不会丢掉自信与天性。大儿子、小儿子都会因落后而勤奋,都会因领先而自豪。
竞争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是骨肉离散,而是将各具优势的个体放在同一起跑线,完成同一个任务。每一个个体都在竞争中不断积累成长。竞争将你的不足暴露出来,不让你被“平均主义”、“谦让主义”蒙住双眼。竞争也将你埋藏的天分挖掘出来,不让你的棱角被“平均主义”、“谦让主义”磨平。良性的竞争,必然会成为提升自我的不竭动力。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假如社会没有了竞争,竞争失去了意义。有谁会为国家荣誉在每一个孤独的夜挥洒汗水?又有谁会因高考而悬梁刺股、彻夜不眠的刷题?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让竞争化作一支长浆,带你扬帆起航。
【点评】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议论文。文题醒目简洁,摆明观点。在结构上,先对比鉴别其他两种,突出竞争的优势。然后着重阐释竞争的重要性,最后弥补漏洞——防止恶性竞争。条理清晰,理由充分。不足之处是论据不典型,影响了论证力量,赋分归于二档上,50分。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
苹果是智慧之果。苹果砸中了牛顿的脑袋,引出了万有引力,苹果走进乔布斯的思想,成为手机企业的龙头老大。苹果到了妈妈的手里,能表达妈妈的育儿理念。
“孔融让梨”式分法虽能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但会让小儿子不劳而获;“平均分配”虽然满足了两个儿子,但也打消了孩子的竞争积极性,容易养尊处优,坐享其成; 通过比赛得到苹果,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争取自己的未来,不失为最佳做法。
“竞争”方能使人拥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有了竞争的对象,就有了动力。三国时的周瑜总爱和诸葛亮较劲,周瑜慨叹“既生瑜,何生亮”,周瑜既对诸葛亮如临大敌,却又从心底敬佩诸葛亮。在一次一次的竞争中,周瑜其实在不断长进,不是吗?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在一次次的对垒中,实战便是教材,周瑜眼界大开,实力也雄厚起来。
“竞争”方能创造精彩的人生。“根本不被世界看好”特朗普——两年前世人还没听过的名字——居然在与国务卿希拉里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登上美国第45届总统的宝座。这个房产大佬、娱乐大亨、“真人秀”节目主持,这个保守的甚至有点粗俗的房地产商人,这个从政经验是白纸一张的人,面对着一个难以团结一致的美国和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能否融洽这个世界?新的竞争考题摆在了眼前。竞争既让人烦恼,又让人兴奋。
“竞争”方能创造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2017布达佩斯世锦赛中国花样游泳自由组合金牌,双人、集体4块银牌,从默默无闻到跻身世界之颠,创造出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30岁的姐妹花蒋文文和蒋婷婷重返泳坛,赢得两枚分量十足的双人银牌,她们用强大的实力和顽强的意志,向世界宣告,妈妈选手重返赛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当然,竞争必须是阳光下的健康的竞争,不能沦为“阴谋诡计”“不择手段”“六亲不认”的代名词,良性的竞争是豪迈的,坦荡的,是“我们是对手”,有戒备、有防范,但是又相互欣赏,相互学习。
尼康被手机拍照所打败,康师傅方便面被美团替代,连自行车都被共享单车取代。生活处处有竞争,教会孩子面对竞争,才是为孩子作长远计的母亲,母亲也才能高枕无忧。
木竞则直,人竞则立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笔者却认为,正如虫豸挣脱茧的束缚后化为一抹斑斓的蝶影,让孩子在竞争中品尝胜果,才是最好的选择。
竞争方能拥有自强不息的心态,恰如鹰能声击长空,是因为它有一颗翱翔蓝天的雄心和一份不屈不饶的执着。曾记否,被喻为“铁娘子”的撒切尔夫人,牢记父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后面”的家训,培养了“永争第一”的自强之心,在大大小小的竞争中,力争头筹,终而成就英国史册上的一段传奇。前路坎坷,人生漫漫,孩子唯有在竞争中培育自强心态,遂能不畏艰险,昂首自信,一路逐阳。
竞争方能挥洒出精彩的人生,正如蜗牛能登顶塔巅,是因为它有一颗进取向上的耐心和一种负重前行的执拗。不久前,“根本不被世界看好”特朗普--两年前世人还没听过的名字--居然在与国务卿希拉里的残酷竞争中脱颖而出,逆袭成功登上美国第45届总统的宝座。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用“重塑美国梦”的豪言壮语戳中选民的痛点,就是用“我们欠她(希拉里)一个感谢一枚勋章”慷慨大度击中对手的泪点。这个房产大佬、娱乐大亨、“真人秀”节目主持,这个从政经验是白纸一张的人,也顺利拉开了他在白纸上描绘精彩人生的序幕。特朗普身后是一个难以团结一致的美国和一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一个保守的甚至有点粗俗的房地产商人,能否治理好这个国家,能否融洽这个世界,竞争的考题又重新摆在眼前。在竞争中品味了苹果的香甜,也会赢得竞争的快乐,乐于竞争,争出无悔的前路,争出辉煌的成功。
竞争方能傲立于人才辈出的世流之中。近来,让孩子在雪地裸跑的虎妈鹰爸式教育引来网友议论纷纷。这种残酷的精英教育做法虽过于极端,但其中对孩子竞争意识的培育值得借鉴。当今社会高手云集,竞争如此激烈,第二位母亲的做法,让孩子明白竞争是人生的常态,孩子方能积极进取,立足于这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代,方能在百舸争流的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
孔融让梨虽能培养孩子谦让的品格,但会让小儿子不劳而获;平均分配虽然满足了两个儿子,但也打消了孩子的竞争积极性,容易养尊处优坐享其成。通过比赛得到苹果,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争取自己的未来,不失为最佳做法。
纵观古今,每一份成功不可能是别人谦让给予,更不可能是均分所得,其背后都是竞争拼博的汗水。愿做父母的能如第二位母亲一样,注重竞争,让孩子勇敢地乘着人生的小船,乘风破浪,抵达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