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06-07 发布

浙江省湖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崔嵬.(wéi) 芜.杂(wǔ) 浅尝辄.止(zhé) 不胫.而走(jìng) B. 挣.脱(zhèng) 单薄.(báo) 新冠.病毒(guān) 妄自菲.薄(fěi) C. 抽搐.(chù) 趿.拉(tā) 间.不容发(jiān) 义愤填膺.(yīn) D. 脊.骨(jǐ) 嫉.恨(jí) 号呼靡.及(mǐ) 一哄.而散(hò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识记能力。分别考查对形近音同(或音异)、形异音同(或音异)、 多音多义的汉字读音的辨识。注意“多音读次音,形声莫套读,方言要纠错”的原则。 A 项,芜杂——wú; B 项,单薄——bó; C 项,义愤填膺——yīng。 故选 D。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妄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 怜人干裂的嘴边。他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眼泪。 B. 沉缅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惑人 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的歌声。 C. 风火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墙垣,它是人字形坡顶房屋两端的山墙,通常要比屋面高 出三至六尺,有防止火势蔓延的功能,形式多种多样。 D.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新年的祥和,面对伤害能力不容小觑的新型病毒,医务工作者们纷 纷请缨,带着坚如磐石的初心,果断逆行,弛援武汉。 - 2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 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 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还可以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 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 A 项,妄自—枉自 B 项,沉缅—沉湎 D 项,弛援—驰援 故选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最恰当...的一项( ) A.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直在各自领域安之若素....,虽然电子化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但纸质书 籍的优良属性也难以被取代。 B. 天灾人祸已然让人痛心,而随后一些不良媒体或别有用心的学者文人制造出的骇人听闻....的 谣言,更是让人愤怒。 C. 在宋艳红二十多岁的时候,她的父母相继离世,丢下她和比她大十岁的瘫痪在床的哥哥。 24 年来,她一直扶养..着她那瘫痪的哥哥。 D. 如何规范网络募捐?如何防止网络骗捐?只有让全程都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捐赠人和 公众的知情权,网络捐助模式就.能行稳致远。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要了解 词语的使用范围,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要分辨词语的语体色彩,还要注意词语的语法功 能。 A 项,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异常情况,跟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选项中没有“遇 到不顺利的情况或异常情况”的语境,词语使用错误。 B 项,“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非常吃惊震动,这些坏事是客观存在的, 与后面的“谣言”矛盾。这里应用“耸人听闻”。 C 项,“扶养”的意思是扶助供养,对象不限,使用正确。 D 项,“只有……就……”搭配不当,根据语境,应将“就”改为“才”。 - 3 - 故选 C。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浙江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是由浙江省人民医院承建的华东第一支国家级应急医学救援队, 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训、实战演练等。 B. 据《2020 中国大学生健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7%的被调查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都有过 睡眠困扰,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早上睡不醒、醒来头脑很沉和做梦多。 C. “网络水军”受雇于网络公关公司,为他人发帖回帖造势,以注水发帖来获取报酬,是网 络营销的进阶,有时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注意与 警惕。 D. 疫情防控绝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而要准确研判疫情,分清轻重缓急,辨明矛盾主次, 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情况精准施策,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平时要熟知病句的常见类型(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作答时先提取句子主干,判 断句子主干是否存在语病,如果主干没语病,再检查修饰成分之间、以及修饰成分与中心词 之间是否存在语病。此外,总结一些特殊的现象往往会缩短做题时间,提高准确率。比如“是” 作谓语,易搭配不当;并列成分出现,常有搭配、并列不当、语序及歧义现象的出现;介词 开头常出现残缺主语的现象,关联词语出现要考虑搭配、逻辑方面的问题;修饰成分过长, 要看看语序等 A 项,成分残缺,“可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大型活动医疗保障、应急技能培 训、实战演练等”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任务”。 B 项,结构混乱,“据……数据显示”将“据……数据”与“……数据显示”两个句式杂糅在 一起。 C 项,“有时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语序不当,改为“有时会制造假民意,误 导受众,左右舆论”。 故选 D。 5.下列选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琵琶行》) A.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 - 4 - B.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虞美人》 C.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蜀道难》 D.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积累常见的修辞类型,然后结合诗句内 容进行分析判断。 例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丝竹”代音乐。 A 项,设问,自问自答。 B 项,借代,“雕栏玉砌”代千古江山,“朱颜”代人。 C 项,互文和比喻,“朝避猛虎,夕避长蛇”并不是“早上避猛虎,晚上避长蛇”的简单解释, 真正解释应该是白天黑夜都要躲避猛虎和长蛇,这是一种互文修辞手法。而“猛虎”“长蛇” 一方面是当时蜀山荒险,有蛇虎出没的真实写照;另一方面比喻如同蛇虎一般残害人民的`军 阀割据者。 D 项,“明月不谙离别苦”,把明月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朱户”,借代指大户、有钱人 家。 故选 B。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二黑结婚》的作者是赵树理,山西人,现代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山药蛋派创始人。 他的作品还有《李有才板话》等。 B. 律诗分为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一般都是四联,除颈联、颔联要求对仗外,首联、尾联不 作要求。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七言律诗。 C. 屈原,战国时楚国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今存《离骚》《天问》《九歌》《九 章》等作品,收入西汉刘向编的《楚辞》中。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 305 篇。包括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作品。按内容可 以分为“赋”“比”“兴”,相传为孔子编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 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 5 - D 项,“按内容可以分为‘赋’‘比’‘兴’”错误,赋、比、兴,《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 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归纳出来的诗歌表现手法。《诗经》按内容 可以分为“风”“雅”“颂”。 故选 D。 【点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 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 和并称,弄清楚其内容。 7.下列各项中,含通假字最少的一项是( )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B. 敛赀财以送其行 因击沛公于坐 C. 几为巡缴所陵迫死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 则修文德以来之 令将军与臣有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里的通假现象。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 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 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A 项,涂—途,详—佯。 B 项,赀—资,坐—座。 C 项,陵—凌,无—毋。 D 项,郤——隙。 故选 D。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于是相如前进..缶 B.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C. 是社稷..之臣也 D. 养生..丧死无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 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A 项,前进:古义是“上前献”;今义是“向前行动或发展”。 - 6 - B 项,细说:古义是“小人的离间之言”;今义是“详细的叙说或说明”。 C 项,社稷:古今同义,都是“国家”的意思。 D 项,养生:古义是“供养活着的人”;今义是“保养身体”。 故选 C。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间.至军中 B.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王无罪.岁 C. 则思江海下.百川 头发上.指 D. 不能容于远近.. 此其志不在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 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 叫做词类活用。总的来说,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 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使 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 中也很常见。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 A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B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带着,使……跟随/名词活用为动词,怪罪、归罪; C 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流入/名词作状语,向上; D 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处近处;小的方面。 故选 D。 【点睛】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主要有: 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2、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3、形容词用做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4、数词的使动用法。 10.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求人可使报秦者 A.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B.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7 -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特殊文言句式的考查。常见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被动句、省略句。句式的判断可以借助一些标志性词语,如 者也表判断,代词作宾语常前置,为、见可表被动,介宾结构常后置等。但最终的确定还是 要通过翻译。 例句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人。 A 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B 项,被动句,“见”表被动。 C 项,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无乃过尔与? D 项,省略句,正常语序为: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故选 A。 11.下列对《氓》节选部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 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叠词“晏晏”“旦旦”写出了青年男子热恋时的殷勤与真诚,使女子受到诱惑 B. 淇水再盛也有涯岸,湿地再大也有边界,以此来表现“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 C. 通过描述女主人公对以往情感生活的反思,表明她与过去告别的决绝态度。 D. 叙事与抒情交织运用,既直白又生动,既哀怨又坚强,层次丰富,富于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 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 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A 项,“写出了青年男子热恋时……”错误,“晏晏”是小时候欢愉的情景,不是“热恋时 的”。 故选 A。 12.下列对戏剧《雷雨》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侍萍 老爷那种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 8 -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 还有一件,—— 周朴园(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 件,—— 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A. 鲁侍萍主动说出补窟窿、绣梅花等细节,向周朴园暗示自己的身份。 B. 对白中有不少疑问句,鲁侍萍的问是有意的,周朴园的问则显得被动。 C. 三处“舞台说明”交代了周朴园神情、动作等,是其言语的重要补充。 D. 这段对白充分展现了鲁侍萍自尊自爱,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戏剧《雷雨》 选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作答这类试题首先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其次要结合 对选项和原文的比对,进行分析。 D 项,“周朴园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概括有误。依据“侍萍!(低声)怎 么,是你?”,可见周朴园小心谨慎的特点。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天下的思想,其表现形态 为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的有机关系之中, 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每一个自我都应当负有社会使命感,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 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中国古代社会的运作不依靠以契约为核心的法,而是将伦理性的礼乐作为基础。家国一 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 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 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 - 9 - 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 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 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开始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 想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 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家国与天下, 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 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 章制度和风俗等形式组成的因此,天下价值并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 儒家认为,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天下意识,它的意义只能从更高的天 命、天道、天理中获取,这是与其倡导在人间创造价值的理念相违背的。家国对于中国人来 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作为中介而存在,沟通了自我和天下这 两极。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 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儒家的个人良知之 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后来王阳明所谓致良知中的 “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其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家国理念的 影响。 (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有改动) 1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国天下理念中,每一自我都是有机关系中的一部分,必定负有社会使命感。 B. “三纲”影响下,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并且成为古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核心。 C. 儒家倡导在人间创造价值,在其理念中,天道不能脱离家国肉身而独立存在。 D. 个人经过“齐家治国”的过程,能与天理打通,达致“平天下”,领悟天理。 14.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段先说明家国天下的表现形态,接着阐明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 第二段借助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一体的礼乐制的演变及其在社会运作中的作用。 C. 第三段以“肉身”与“灵魂”作比,论述了家国在天下价值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D. 文章末段通过对家国中介性作用的论述,证明家国理念直接导致了“致”的诞生。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关系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为基础,因此礼崩乐坏是古代统治者不愿看 - 10 - 到的结果。 B.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其本质是政治伦理化的 深入发展。 C. 中国人认为家国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遵循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人才能 实现价值。 D. 借由家国这一中间环节,人们可以“齐家治国”,并达成“平天下”,在道德实践中实现 个人的良知。 【答案】13. C 14. D 15. C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 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 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 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 项,“必定负有社会使命感”错误,原文用词为“应当”,表示一种期望和标准,“必定” 体现为一种事实,过于绝对; B 项,依据原文“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古代中国延续了两千年的意识形态核心”可 知,“三纲”是古代意识形态的核心,此句将主语偷换为“伦理与政治一体化”,篡改原文; D 项,“领悟天理”错误,依据“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 天下’”可知,原文的落脚点为“天下”,并非“天理”。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D 项,“证明家国理念直接导致了‘致’的诞生”错误,原文表述为“致”的产生受家国理念 的一些影响,并不表示两者间直接而唯一的因果关系。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 - 11 - 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 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C 项,“遵循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人才能实现价值”错误,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只是家 国理念中的一部分,不具备决定性的力量,也不能涵盖实现天下价值的全部方法。 故选 C。 【点睛】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 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 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 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 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 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 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凡的世界( 节选) 路遥 1975 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 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 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唉,尽管上这学是如此艰难,但孙少平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 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 了不起的事啊! - 12 - 每天,只要学校没什么事,孙少平就一个人出去在城里的各种地方转:大街小巷,城里 城外,角角落落,反正没去过的地方都去。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甚至觉得弥 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 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透过城市生活的镜面,他似乎更清 楚地看见了他已经生活过十几年的村庄——在那个他所熟悉的古老的世界里,原来许多有意 义的东西,现在看起来似乎有点平淡无奇了。而那里许多本来重要的事物过去他却并没有留 心,现在倒突然如此鲜活地来到了他的心间。 除过这种漫无目的的转悠生活,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 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 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润生妈同意后,他就拿着这本书匆匆地回到家里,立刻看起来。 他一下子就被这书迷住了。记得第二天是星期天,本来往常他都要出山给家里砍一捆柴;可 是这天他哪里也没去,一个人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赶天黑前看完了这书。 保尔•柯察金,这个普通外国人的故事,强烈地震撼了他幼小的心灵。 天黑严以后,他还没有回家。他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 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清楚的思绪之中。这思绪是散乱而飘浮的,又是幽深而 莫测的。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大世界。而更重要 的是,他现在朦胧地意识到,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 得多么好啊!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他的眼前不时浮现出保尔瘦 削的脸颊和他生机勃勃的身姿。他那双眼睛并没有失明,永远蓝莹莹地在遥远的地方兄弟般 地望着他。当然,他也永远不能忘记可爱的富人的女儿冬妮娅。她真好。她曾经那样地热爱 穷人的儿子保尔。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 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 这一天,他忘了吃饭,也没有听见家人呼叫他的声音。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一直等到 回到家里,听见父亲的抱怨声和看见哥哥责备的目光,在锅台上端起一碗冰凉的高粱米稀饭 的时候,他才回到了他生活的冷酷现实中…… 从此以后,他就迷恋上了小说,尤其爱读苏联书。在来高中之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 和舒拉的故事》,而在他眼下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 暖和愉快的小小的事情。这件事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就是:每天吃饭的时候,在众人 散尽而他一个人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每当这样的时候,他总能看见另外一个人做同样一 件事 - 13 - 当然,在起先的时候,他和那个叫郝红梅的女生都是毫不相干地各自拿了自己的馍就离 开了。不知是哪一天,她走过来的时候,看了他一眼。他也看了她一眼。尽管谁也没说话, 但实际上说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有一种没有语言的语言。从此以后,这种眼睛的“交谈” 就越来越多了。 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只是因为她穿戴破烂,再加上一脸菜 色,才使得所有的人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唉,谁没有经过这样的年龄呢?在这个维特式的骚 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 他们用眼睛这样“交谈”了一些日子后,终于有一天,她取完那两个黑面馍,迟疑地走 到他跟前,小声问他:“那天,老师没收了你的那本书,叫什么名字?” “《红岩》。我在县文化馆借的。”他拿黑面馍的手微微抖着,回答她。她离他这么近, “那里面有个江姐……”她本来不紧张,但看他这样不自在,声音也有点不自然了。他再也 不敢看她了。他很不自在地把头低下,看着自己手里的那两个黑东西。 他赶忙说:“是。后来牺牲了…很悲壮!”他加添了一个自认为很出色的词,头仍然低 着。 “还有一个双枪老太婆。”她又说。 “你也看过这书?”他现在才敢抬起眼皮看了她一眼。“我没看过。以前听我爸说过里 面的故事。” “你爸?你爸看过?” “嗯。” “你爸在?……”少平显然有点惊讶这位穿戴破烂的女生,她父亲竟然看过《红岩》,因 此弄不明白她父亲是干什么的了。“我爸是农民,成份不好,是地主,不,我爷爷是地主, 所以……” “那你爸上过学?” “我爸没上过。我爷上过。我爸的字是我爷教的。我爷早死了……我没看过《红岩》小 说,但我会唱《红岩》歌剧里的歌。我的名字就是我爸从这歌词里面取的。那歌剧里有一句 歌词是:红岩上,红梅开……” 她这样轻声慢语地说着,他呆呆地听着。 她突然红着脸说:“你的书还了没有?” 他说:“还没。” “能不能借我看一下?” - 14 - “能!”他爽快地回答。 于是,第二天他就把书交到了她的手里。 在这以后,只要孙少平看过的书,就借给郝红梅看。无论是他给她借书,还是她给他还 书,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是悄悄进行的。他们都知道,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这样过分亲密的 交往,如果让班里的同学们发现了,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那他们也就别想安宁地过日子 了! (选自《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16. 结合文本,概括孙少平高兴的事。 17. 简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8.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19. 综合选文,探究第一段“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 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这句话的多重意蕴。 【答案】16. ①来到县城,获得新的见识; ②看课外书,打开心灵世界; ③同郝红梅交往,感到温暖。 17. ①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坐”“望”“听”“陷入”,慢镜头呈现人物表现,生动地写出 孙少平进入一种读书后的“忘我”状态。 ②运用感叹句,反复递进语气,如“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都 可以活得多么好啊!”强烈地表达出保尔的故事对孙少平心灵的震撼。 ③运用对比手法,将“群山包围的双水村”与外面“辽阔的大世界”进行对比,突出外面世 界的迷人。 ④运用朴实的抒情性语言,简练准确地描绘了黄昏景色,创造情景互滲的画面,烘托出了孙 少平沉浸在书籍为他开启的全新精神世界。 18. ①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全方位展现小说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 ②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交织进行),交代了孙少平初中时期就养成了阅读小说的习惯,丰富 了小说的内容,完善了小说的情节链条。 ③在叙述中插入作者议论的语言,如“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 小的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流露出作者对青年人自然情愫的认同。 ④对话推动叙述,简化了情节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评判。 19. ①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下雪,说 - 15 - 明春天尚未来临。 ②人物层面:孙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 又逼迫着他既自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 ③政治层面:1975 年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 国的破坏巨大,复苏之路还很漫长,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 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唉,尽管上这学是如此艰难,但孙少平内心深处还 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界。对于一个贫困农 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他在这其间获得了无数新奇的印象, 甚至觉得弥漫在城市上空的炭烟味闻起来都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许许多多新的所见所识他 都还不能全部理解,但所有的一切无疑都在他的精神上产生了影响”,即来到县城,获得新 的见识;“除过这种漫无目的的转悠生活,他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 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他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 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平直到最后也并不恨冬妮娅。他为冬妮娅和保 尔的最后分手而热泪盈眶。他想:如果他也遇到一个冬妮娅该多么好啊”,即看课外书,打 开心灵世界;“孙少平发现,郝红梅实际上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能不能借我看一 下?”“于是,第二天他就把书交到了她的手里”同郝红梅交往,感到温暖。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语言的能力。鉴赏作品语言是高考阅读题中常见的考点。鉴赏一段文 字的语言特色,在基本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始终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 “断章取义”。要解答好此类题,首先要弄清命题的角度,其次要掌握基本答题步骤。“他 一个人呆呆地坐在禾场边上,望着满天的星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陷入了一种说不 清楚的思绪之中”,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坐”“望”“听”“陷入”,慢镜头呈现人物表现, 生动地写出孙少平进入一种读书后的“忘我”状态。“不管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不管人在什 么样的境况下,都可以活得多么好啊”,运用感叹句,反复递进语气,强烈地表达出保尔的 故事对孙少平心灵的震撼。“他突然感觉到,在他们这群山包围的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 的大世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外面世界的迷人好二队孙少平的吸引力。“望着满天的星 - 16 - 星,听着小河水朗朗的流水声……在那一瞬间,生活的诗情充满了他十六岁的胸膛”,运用 朴实的抒情性语言,简练准确地描绘了黄昏景色,创造情景互滲的画面,烘托出了孙少平沉 浸在书籍为他开启的全新精神世界。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叙述特征的能力。答题角度总结,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 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一人称,作用给人真实感,令人信服,便于直抒胸臆;第二人称,作用 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第三人称,作用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 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视角:全知全能视角、有限视角、客观视角。情节安排(构思) 技巧: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话题引入。叙述 安排上的技巧:对话、心理、回忆、叙述与写景结合、回忆与现实交织、时空集中。“孙少 平”“郝红梅”,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全方位展现小说人物经历和思想变化;“在来高中之 前,他已经看过了《卓娅和舒拉的故事》,而在他眼下的生活中实际上还有一件令他无法言明 的、给他内心带来一丝温暖和愉快的小小的事情”,即运用插叙(现实与回忆交织进行),交 代了孙少平初中时期就养成了阅读小说的习惯,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完善了小说的情节链条。 “唉,谁没有经过这样的年龄呢?在这个维特式的骚动不安的年龄里,异性之间任何微小的 情感都可能在一个少年的内心掀起狂风巨浪”,在叙述中插入作者议论的语言,流露出作者 对青年人自然情愫的认同。“是。后来牺牲了……很悲壮”“还有一个双枪老太婆”“你也 看过这书”“我没看过。以前听我爸说过里面的故事”“你爸?你爸看过”,对话推动叙述, 简化了情节结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评判。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探究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 子。“1975 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 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 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天气层面,当时正处于惊蛰前夕,雪已不会聚积,所 以说冬天已去,但仍在下雪,说明春天尚未来临。结合下文“唉,尽管上这学是如此艰难, 但孙少平内心深处还是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滋味。他现在已经从山乡圪崂里来到了一个大世 界。对于一个贫困农民的儿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可知人物层面, 少平出身贫困,有幸被推荐上高中,人生充满希望,严冬似乎过去,但现实又逼迫着他既自 卑又自尊,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大的社会环境,文化大革命是 1966——1976 年,1975 年 - 17 - 处于文革末期,三中全会之前,所以说“冬天就要过去”,但文革对中国的破坏巨大,复苏 之路还很漫长,所以说“春天还没到来”。 【点睛】关于小说阅读需要: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 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 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 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 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3.鉴赏形象。阅读小说 一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 样具体的作用。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 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 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 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 之内也。” 【乙】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 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 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 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 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 - 18 - 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 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邪?吾 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 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20.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倾:倾覆 B. 夫子盖少贬.焉 贬:降低 C. 不容何病. 病:生病 D.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 兴:调动 2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孔子用于.楚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也 B. 吾何为.于此 何以伐为. C. 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 择善而.从之 D. 夫道之.不修也 行李之.往来 22.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中孔子从引证到类比、比喻,层层深入,批评了他的两个学生,并用反问的语气指出 他们负有无可推脱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正面阐发了他的治国思想:对外要“均、和、安”, 对内要“修文德”。 B.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国时,粮食断绝。随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就连被孔子称为最勇 敢的子路这时也沉不住气了。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 士节作了形象的注解。 C. 子路、子贡对孔子“为什么受困在这里”的回答,虽然角度不同,但都对孔夫子之道表示 - 19 - 质疑,表现了二人“穷”境之中的信仰危机,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批评。 D. 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别人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才显出君子的修养,这正符合孔子 的思想。孔子听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表示假使将来颜回拥有许多的财产,自己愿给他当 管家。 2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 (2)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 【答案】20. C 21. D 22. A 23. (1)“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 (2)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 【解析】 【20 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平时要广泛积累常见实词的意义,尤其是课本中 出现实词。作答时,考生要依据实词的本义,并结合语境、语法来判断实词在句子中的正确 意义。与语境中的意义和所需词性相符的解释才是正确的解释。 C 项,“病:生病”错误,“病”在这里的意思是:担心,担忧。 故选 C。 【21 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 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 A 项,介词,被/介词,比。 B 项,介词,因为/助词,表语气,呢。 C 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D 项,均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 D。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 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20 - A 项,“对外要‘均、和、安’,对内要‘修文德’”错误,应为对内“均、和、安”,对外 “修文德”。 故选 A。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 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 落实。赋分点: (1)尔,你;以,认为;然,是。 (2)意,猜想;仁,达到仁德;不我信,宾语前置。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 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 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 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 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 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 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 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 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 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 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 - 21 - 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 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国家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 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待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 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 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乙】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住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 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 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 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徒将孔 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的站不起来。但孔于 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 厄吗?”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对他说:“赐啊,你认为我是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 吗?”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 有的事物 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 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 步?”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智 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假如 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 子比干?”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 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贡 说:“老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 孔子说:“赐,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准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 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 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 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了!” - 22 - 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 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 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 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 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 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假使你拥有许多财产, 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①红蕖:荷花②古城:当指黄州古城。③浮生,语出《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 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24.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运用了 和 的写景手法。 25. 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的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表现了作者 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表达你的看法。 【答案】24. 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视觉和嗅觉结合 25. (1)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 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 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 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 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 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 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2)闲适、自得其乐。下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 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 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 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自得其乐、盎然喜情。 - 23 - 【解析】 【24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意思是“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三、 四两句,含义深邃。从词句上看,这两句描写得比较优美:在广阔的天空,不时看到白鸟上 下翻飞、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颇有些 诗情画意。“红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 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白鸟”是动景,仰视所见,远景;“红蕖”是静景,俯视所 见,近景,即动静结合、远近结合、俯仰结合。“时时见”是视觉,“细细香”是嗅觉,即 视觉和嗅觉结合。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人物形象、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 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 进行综合解读。分析形象特点方法有①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②分 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③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 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④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鹧鸪天》翻译:远处郁 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 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 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 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 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先表明态度,在分析。比如认 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其乐”。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 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 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 凉的喜悦。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 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 - 24 - 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 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 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 情感。 (三)古诗文默写。 2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小题)。 (1)此去经年,___________,_________。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_____,_________。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 (1).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2). 便纵有千种风情 (3). 此情可待成追忆 (4). 只是当时已惘然 (5).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6).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9). 岂无山歌与村笛 (10). 呕哑嘲哳难 为听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 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 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已”“惘”“呕哑”“嘲哳”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 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 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 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 到的名句名篇。 四、作文 2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医者救人: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哲人忠告:活在这悲苦的人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面对生理的疾病,面对人类命运的种种苦厄,我们应该怎样“活下去”?请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体验和思考。 - 25 -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带着病痛活下去 我们深知病痛不是好东西,但因为它就藏在我们的机体之内,投鼠忌器,我们只好带着 病痛活下去。这看起来是无奈,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谁都不愿意罹患疾病,所以一旦感觉不适,首先想到的是看医生。到医院看了医生之后, 病痛立马烟消云散的少之又少,一般的往往要过一段带着病痛活下去的日子,有人甚至要与 病痛相伴终生了。 好的医生,无论是主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西医,还是提倡辩证施治,“脚痛医 头”的中医,在他们的诊室门口都不会悬挂“药到病除”“立竿见影”之类的标牌。不是不 想,而是做不到。他们深知,病灶也是机体的一部分,患者一般不会因为胃痛就要求胃切除, 更不会因为头疼就不要自己的脑袋了。所以,帮患者辨析病情,使其树立康复的信心,就成 为他们的首要任务。明白的患者,一般不会要求医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而愿意听从医生 的意见服药、打针或者动手术,在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渐恢复健康。 当个人的身上出了问题,人们往往不乏这种智慧。然而,当面对周围形形色色“病灶” 时,这样的智慧还能派得上用场吗? 像希望身体健康一样,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事事顺遂、和乐美满;自己的周边是清平 世界、朗朗乾坤。然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只要活着,我们就会遇到苦厄,而且我们会时 不时地看到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病态:尔虞我诈、急功近利、卫生问题、秩序问题、教养问题、 态度问题……当林林总总的问题被我们耳闻目睹的时候,心里自然也会觉得堵得慌。但是, 我们又不会随心所欲地处置某一个“病灶”,因为此时的欺骗,或许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友情 所在;此时此地随地吐痰的人,说不定正是彼时彼地曾经或将要为我们居处的大厦添砖加瓦 的人。他们是我们的生命必须要面对的,或者是这个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我们不要仅仅看到 上面的病灶,还要看到背后的价值。我们如果能够用智慧的目光看待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许会活得更豁达一些。 病痛、苦厄是生活的常态,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即将到 来的一切。所以,带着病痛活下去的确是人生的大智慧,因为活下去,就有了战胜病痛的希 望。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 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 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 审题:本作文材料部分由两则名言组成,审读时可以按多则材料的题目处理,去分析材料之 间所具有的关系。首先分析材料的第一句话,医生是克制或者消除疾病的人。但是治愈前面 的副词是“有时”,而后面有一个和有时相关的词语,叫做“总是”。这就告诉我们,这个 世界的疾病本身,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彻底治愈的,而这个时候,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病 人带着疾病生存。“总是在安慰”也就是医生不管能不能彻底治愈病人的疾病,都需要对于 病人本身,进行情绪上的支持,这样一种外力,能够帮助病人更好的面对这些疾病。 然后分析材料的第二句话,哲人认为,对于疾病来说,能不能治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 人在疾病状态下活下去。 所以两句话之间是有一定递进关系的,医生的话,是一种外力,即尽可能帮助你去消除疾病, 而哲人的话,更偏向于从内在心理,即不要追求彻底消除疾病,应把活下去作为更好的宗旨。 所以在外力的“安慰”,与内在的“期待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得到的观念就是面对疾 病,治愈虽然是最优解,但是因为最优解具有不可能被彻底兑现的属性,所以在最优解之外, 我们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拥有一种期待。人生并不是应该在一种彻底完美、舒适、无病的状 态下生活,而是应该不断地调整内在、不断的让自己和疾病处在一种“共生”的状态下,尽 可能的更好的生活。 再来分析写作导语,“面对疾病,面对人世的种种苦厄,这两句话能够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疾病不是这篇文章唯一要说的,我们要说的是疾病作为象征物所指代的本体,就是苦厄。苦 厄既是疾病,也可以是挫折之类的类似于疾病这般给我们带来不适、让我们生活受阻的元素。 疾病、苦厄是人生的常态,如何理智的认识并乐观地面对是本文写作的重心所在。正确做法 就是:首先应积极的治愈、消除,因为治愈疾病,解除苦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期待;更重 要的是明白,与疾病、苦厄的伴生状态,虽然是生命的无奈,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 我们最优的选择。本文适合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苦厄打不垮,淬炼铸辉煌。 2.如何面对伤痛是人生的必修课。 3.治愈身体靠医生,治愈心灵靠自己。 4.苦难不可小觑,信心不可动摇。 - 27 - 5.让肉体的病痛成为精神的兴奋剂。 参考素材: 1. 医生救治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然而哲人却认为“重要的不是治 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人生在世,肉体与精神的苦厄总有无法消解的时候,我们诉诸 的,应是在苦厄中寻找诗意人生。 2. 医生能治愈的仅是肉体的伤痛,即使如此,治愈也仅仅是“有时”的。常常,对于肉体的 磨难,医生也只能“帮助”或是“安慰”。史铁生瘫痪的双腿一如他瘫痪的精神,“无法治 愈”使他一度忘记生的意义,疾病几欲逼疯了他,使他一心向死。然而,肉体的磨难虽令他 跌入地狱,但他在文学中找寻回了生的意义。他在《我与地坛》中如此写道:“当一个人理 解了生命的意义,苦难与悲剧也是幸福。”他带着他残缺的肉体与病痛,但活出的是完整的 人生。 3. 面对人生的种种苦厄,治愈他并非是从根源上解决痛苦。生命的苦厄源源不断,甚至“治 愈”之后依旧残存着精神上的苦痛。既然无法诉诸治愈,不如思考生活的意义。倘若生命的 意义是追寻“美”,那么,苦厄也是一种美,悲剧也是一种美。我们无需治愈它,也无需强 逼迫自己成为装满苦难而生活着的容器。我们直面病痛,是在直面一种生命的美感。我们带 着病痛活下去,并非带着沉重的镣铐,而是带着丰厚的羽翼在活着。我们能笑对苦厄,并与 之共舞。 4.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曾提出两个不同的对立面。日神精神乃为生活的外观,他遮盖 生活的面纱而扩散表面的美好,而最接近生活本真的却是揭露生活、直面悲剧的酒神精神。 “倘若生命是台悲剧,那便有声有色地演出这场悲剧”,这是一种果敢的人生,有硬度有丰 满度的人生,这是一个人的个体对生命的苦厄最有力的抗争。“美,能让人在任何境遇下活 出生命的意义,我们不仅要带着病痛活下去,更要活出诗意的审美人生。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紧扣标题,提出观点。首先从“病痛引入,并点题我们只好带着病痛活下去”。 然后以反问形式提出观点:这看起来是无奈,其实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第二部分,逐层展开,分析论述。从对待个人身体的疾病到对待人生、社会的“病灶”,层 层深入,论证观点。第一层,用两个自然段论述当个人身上出现疾病,人们会在医生的帮助 下,智慧面对。第二层,承上启下,由个人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层,论述我们如果 能够用智慧的目光看待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许会活得更豁达一些。 第三部分,首尾圆合,解决问题。首先呼应开头并得出结论:带着病痛活下去的确是人生的 - 28 - 大智慧。然后收束全文并揭示原因:活下去,就有了战胜病痛的希望。 【点睛】高考作文技巧点拨:把握五个层面,即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五个层 面。高考作文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虽然命题本身 不一定体现高考当年的热点,但作文肯定要体现出生活年代的特征,所以高考作文即使不考 热点问题,仍然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常发生的一些事件的看法,考查学生对社会上一些现象 的看法,这些都是和学生的所学、所思、所想分不开的。高考既然提倡学生说真话、抒真情, 那就离不开学生的实际,同时也离不开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另外,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辨是 文章走向深刻的标志,也是高分佳作的亮点所在,考生在备考时应予以高度重视。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