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7.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全国)(18)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他常说: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但陈寅恪又强调: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 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9.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答案】‎ ‎7.B ‎ ‎8.A E (A项3分 E项2分)‎ ‎9. ①无论著述还是讲学,只讲别人未曾讲过的;②受命历史研究所所长时,提出“不学政治”“给证明书”两个条件;③讲学注意自然启发,从不小考,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以写论文代替大考;④学术研究和指导学生做论文,着重新发现、新理解。(每点1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调查发现,82.55%的高校有报纸;84.29%的高校有广播;46.07%的高校有新闻网; 71.2%的高校有通讯社;45.9%的高校有电视台;39.62%的高校有新闻类杂志;87.26%的高校有微信公众号;72.25%的高校有微博。可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信公众号发展迅速,跃居第一位。报纸、广播、微博等紧随其后。‎ 对比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1 年发布的《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的数据,传统校园媒体数量均有缩减。其中报纸下降 8.95%,广播 下降 ‎ 5.91%,电视台下降12.1%,新闻类杂志波动最小,下降0.33%。传统的校园媒体形态中,仅通讯社类校园媒体呈上升趋势,上升1.6%。‎ 相比其他类型的校园媒体,校园电视台需要的技术、资金投入较多,专业性更强,普及率相对偏低。但值得注意的是,调查结果显示,64.57%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类型最主要的三种为文艺娱乐类(74.32%),新闻类(61.08%),谈话类(42.16%)。‎ 调查发现,融合型校园媒体大幅增加。在此次调查中,4.19%的校园媒体组织仅有一种媒体形态,其他校园媒体组织均具有一种以上的媒体类型。而在《2011 年校园媒体发展白皮书》中,单一类型的校园媒体组织占总数的76.7%。‎ 数据显示,39.92%的校园微信公众号在2013 年以前成立,16.53%在2013 年成立,2014 年到达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的高峰期,比例为24.6%;2014 年以后,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2015 年成立的校园微信公众号为13.91%,2016 年仅为5.04%。‎ 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汹涌而来,越来越多的传统校园媒体顺势转型,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的媒体形态寻求长远发展。在已经建立了微信公众号的校园媒体类型中,92.37%的通讯社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7.65%的纸媒建立了微信公众号,82.86%的电视台有微信公众号,广播(电台)有78.02%,网站有76.32%。‎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 材料二:‎ 现在的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几乎是手不离机。绝大部分大学生从新媒体平台中获取最新信息。‎ 校园市场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大学生是“下一代消费者”,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下一代消费者、保持品牌的持续年轻态。从2013年开始,广告主数量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量率。2016年,校园广告主數量达95万个,预估2017年会达到120万个,随着消费升级和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子女进入大学,未来进行校园营销的企业将会持续高速增长。‎ 然而,传统媒体并不能高效地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高校新媒体的出现,部分解决了这一困扰,但投放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70%的高校新媒体主要通过软文广告来实现盈利,在当下的高校品牌营销,软文投放并不能完美地解决企业营销诉求。‎ ‎(摘编自《2016年中国高校新媒体蓝皮书》)‎ 材料三:‎ 当前一些校媒的“媒体融合”只能算作“多媒体合作”,并没能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没有丰富受众的信息获取体验,反而不少受众产生了信息雷同的阅读疲劳。‎ ‎(摘编自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 材料四:‎ 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具有很多优势,如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等。‎ 材料五:‎ ‎7.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高校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微倍公众号的普及率跃居第一位。‎ B.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数量,除通讯社类校园媒体略有上升外,其余的均不同程度地呈现缩减趋势。‎ C.超过六成的校园媒体有独立的视频生产能力。生产的视频有文艺娱乐类,新闻类等,这表明,视频类节目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D. 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髙校传统校园媒体转型加快,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态 以求长远发展是一大趋势。‎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校园电视台普及率相对偏低,是因为校园电视台相较于其他校园媒体需要投入更多的技术与资金,而且专业性更强。‎ B.2014年以后,中国髙校校园微信公众号成立趋势减缓,这表明这种校园新媒体必将被其他类型校园新媒体取代。‎ C.调査表明,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到了 2016年,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 D.现在的校园媒体融合,不是按各类媒体的传播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度融合,只是多媒体合作,让人产生阅读疲劳感。‎ E.髙校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企业进校园”的需求,它以软文广告等形式实现盈利,这是传统媒体办不到的。‎ ‎9.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高校校园新媒体为什么具有很高的营销价值。‎ ‎【答案】‎ ‎7.C ‎8.A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9.①新媒体营销,回报率高:校园新媒体广告投放回报率不低于预期的接近80%;②新媒体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学生是未来的消费主力,而新媒体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获取最新信息的途径;③新媒体有优势:新媒体较传统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成本低、互动性强、用户参与感强。(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等。‎ ‎(摘编自百度百 材料二:‎ 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 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 ‎                                 (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 材料三:‎ 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 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 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 材料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 ‎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 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 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 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 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 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 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 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 ‎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 ‎【答案】‎ ‎7.C ‎8.A、D ‎9. ①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②缺少阅读时间;③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④学习生活压力大;⑤‎ 读者有参与的乐趣(每点1分,答对其中四点即可满分)‎ ‎【解析】‎ ‎7.材料三主要讲述的是大学生的浅阅读状况和背后的危机,C项中“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失当,原文说的是“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C项概括比较片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