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2.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经济生活》复习指南(标示★的为复习的运用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但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商品的基本属性: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不同商品使
用价值不同,所以才需要交换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
别的人类劳动。不同商品都有价值,所以才能够按照一定比例相互交换。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当贵金属金银固定充
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出现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
度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则需要现实的
货币。
3、纸币的含义及其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
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所代表的价值。
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流通中所需要的
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
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
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
等。
①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
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
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
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
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
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
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
利。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备注 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
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
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
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有多种
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
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
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
就是通货紧缩。
4、 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广义的信用卡是指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
支付卡。
狭义的信用卡是指商业银行信用卡。它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
用凭证。
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信用贷款为一体。
使用信用卡可以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5、外汇和汇率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本国货
币,说明外币升值、外币汇率上升;反之,说明外币贬值、外币汇率跌落。
人民币升值的利:①人民币升值使中国消费者能够买到价格便宜的进口商品。②人民币
升值使企业进口商品可节省一笔费用。③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老百姓手中的财富更加值钱。人
民币升值的弊:①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减弱,出口贸易更加
困难,加大国内就业压力。②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购买力受到损失,影响外
来投资。③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外汇储备贬值。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②
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所节制,用于做什么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③
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
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1、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影响商品
的价格。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卖方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处理他们过剩的存货,于
是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形成买方市场。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买方不得不
接受较高的价格以满足自身的需要,于是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形成卖方市场。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
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同样生产
条件下生产同类商品的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
动生产率无关。
5、企业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少,
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同一劳动时间
内创造的价值总量较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从单个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
商品的平均价格和商品的价值相符。
7、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化。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在互补品中,一种商
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8、价格变动对人们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的规模。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有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扩大生产规模;
当某种商品价格下跌,无利可图时,生产经营者会压缩生产规模。
②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才能给自
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
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居民的收入。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
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②居民消费水平也
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预期收入高,消费水平可能就高。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
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影响消费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物价水平。一般说来,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
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
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商店位置,
服务态度,售后维修和保养等。
2、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消费对象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
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经济
指标。
恩格尔系数的经济意义: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限制消费层次和质
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4、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①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受到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要
作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②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效果。)——有时可
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
可,还要考虑代价。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
提倡的。
③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出于向上看齐、人无我有的炫耀心理。)——是不健
康的。
④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消费行为讲究实惠,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商品。)——是一种
理智的消费。
★5、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我们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但也不提
倡过于节俭。)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我们要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消
费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
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消费。)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
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
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
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够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
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
质技术基础。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④只有大力发展生
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所有
制构成
地位 形式 含义 作用
公
有
制
经
济
公有制
经济是
社会主
义的根
本经济
特征,是
社会主
义经济
制度的
基础,在
国民经
济中居
于主体
地位。
国有经济
(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
中的国有成
份)
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
同占有生产资料。
(以国家所有的形式
存在)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
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有利于
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集体经济
(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
中的集体成
份)
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
有生产资料。
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
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
体经济体现共同富裕的原
则,有利于广泛吸收社会资
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
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非
公
有
制
经
济
非公有
制经济
是社会
主义市
场经济
的重要
组成部
分(不是
社会主
义经济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个体经济 由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占有生产资料,从事
个体劳动和经营。
发展个体经济有利于利用
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
和流通,扩大社会服务,增
加就业。
私营经济
(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
中的私有成
份)
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
佣劳动为基础。
发展私营经济有利于发展
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
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国家
税收。
外资经济
(包括混合
所有制经济
中的外资成
份)
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
投资者在我国大陆设
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
外合资企业、中外合
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
投资部分。
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
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
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扩
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
政收入。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都是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
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5、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6、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意义
原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意义:实践证明,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
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7、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
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方针: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
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
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任何所有制性质的企业都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形式有公司制、个人独资企业、
合伙企业。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2、公司的含义、类型和组织机构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的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
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其他股东
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股东可
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
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公司的资本必须划分为等额股份,并
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
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股东只可以
用货币出资。
公司股东人数
由 50 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只有
一个自然人股东或一个法人股东
的有限责任公司称为一人有限责
任公司。
应当有 2 人以上 200 人以下为发起
人。
公司股东对公
司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
司承担责任。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
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
东自己的财产,应对公司债务承担
连带责任。
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
担责任。
公司股东表决
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全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公司规模大小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 3 万元人民
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
本为人民币 10 万元。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最低限额为人民
币 500 万元。
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
理事宜。总经理及其助手组成公司的执行机构,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
机构,监督董事会与经理的工作。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有效提高公司的运行
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
3、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
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企业的兼并与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原因 意义
企
业
兼
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
兼并相对劣势的企业。
①企业兼并能够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
业的实力。②企业兼并能够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
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
企
业
破
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和扭亏无望的企
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①企业破产能够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
企业竞争力。②企业破产能够及时淘汰落后企业,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
整。③企业破产能够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5、劳动的意义
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劳动是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劳动是个人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
6、就业的意义
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
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
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
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党和政府:①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
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
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③要建立
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劳动者就业、创业的后顾之忧。④要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
力市场信息流通。
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
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
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
终身学习的理念。
★8、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
②树立职业平等观。各种正当职业的劳动者,都是创造财富所必须的,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
③树立竞争就业观。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就业形式多样化。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
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
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
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劳动者权利的维护: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是劳动者维权的基础。依法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
是劳动者维权的依据。劳动者要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
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
护。
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
1、储蓄存款的含义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
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
金和利息的活动。
2、利息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利息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计算方法: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利息所得×利息税率。
3、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基础业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
营利的主要来源)、结算业务。
除三大业务外,商业银行还为我们提供债券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提供保管
箱等服务。
4、股票的含义和特点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的特点:股东的出资不可返还性,除非公司破产清盘或者将股票转售给第三人;股
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股票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5、债券的含义、分类和特点
债券是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的分类和特点:
区别 政府债券 金融债券 公司债券
发行主体 国家(各级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公司(企业)
风险情况 风险最小 风险比政府债券高,比公司债券低 风险最大
收益情况 收益比同期银行存款利
率略高,低于其它债券
收益高于政府债券,低于公司债券 收益最高
6、商业保险的含义和种类
商业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
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
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的种类: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财产
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近几年出现了诸如分红保险等新险种。分红保险在具
有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之外,还可以分配保险公司经营盈余,使投保人的资金保值增值。分
红保险仍然属于人身保险。
★7、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方式的比较
投资
方式
特点
收益
风险
储蓄 便捷的投资方
式。
可以获得利息,在这几种投资方式
中收益最低。
在这几种投资方式中风
险最低。
债券 稳健的投资方 可以获得利息,其中国债的收益略 风险高于储蓄。
式。 高于同期银行储蓄存款利率。
股票
高收益和高风
险同在的投资
方式。
可以获得股息和红利以及购买股票
的差价,但收益不稳定。 风险较高。
商业
保险
规避风险的投
资方式。
保险事故没有发生时,投保人的投
资没有回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
险人赔付的保险赔偿金就是投保人
的投资回报。
本身就是针对风险的投
资。
8、投资理财产的原则
投资理财认清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要考虑投资的收益,也要考虑投资的风险。
投资理财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如家庭收入、节余、存款、消费等实际)和经济
承受能力进行投资选择。
投资理财要注意投资渠道的多样化,各种投资要坚持适度原则。
投资理财要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投资,不合法的投资不能做。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相应地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
来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
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
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
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
位。
3、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
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参与收益分
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
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及意义
效率=产出/投入,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提高效率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
富的增加。
收入分配的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
活需要。维护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助于激发
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5、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存在着矛盾。一定时期内,社会财富总量一定。个人收入分配中,用于激励
效率的多了,用于体现公平的就少了。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
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实现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
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
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要将
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
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
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第八课 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的含义
为了履行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国家的收入和支
出就是财政。
财政收入与支出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本质上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
系。
2、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财政收入是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
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利润收入——国家凭借投资者的身份获得利润,主要包括国有企业税
后利润中按规定上缴国家的部分,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股金分红收入。债务收入——包
括内债(政府公债)和外债。其他收入——统称为“费”。
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因此,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
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财政收入还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
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
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
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支持和调控的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
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
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财政收支是在动态中实现的,这种状态几乎不存在。
财政收支平衡有三种情况:收入等于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支出大于收入略有
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赤字意味着要靠借债过日子,财政
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6、我国财政的作用
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促使经济
平稳运行。
国家可以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支持高科技研究开
发,发展科技教育事业。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第九课 征税与纳税
1、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后,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
接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有
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变更。
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关系: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
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
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3、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个人所得额。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一我国居民来源于境内外的所得和非我国居民来源于我国境
内的所得。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个人所得税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的计税办法。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
税收是实施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含义
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实际或最终承担税款的
的单位和个人。
当纳税人所缴税款由自己负担时,纳税人就是负税人。当纳税人通过一定途径将税款转
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就不是负税人。
6、公民必须依法纳税,增强纳税人意识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公民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
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
增强纳税人的权利意识是因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关系到国家的发
展和纳税人的利益。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
诚信纳税。
增强纳税人的义务意识是因为: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
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
第四单元 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及竞争等市场信号来配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2、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价格涨落能及时、灵活反映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者、经营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的
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解决不了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枪支弹
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涉及公共安全的物品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弱点和弊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是指生
产经营者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损害他人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是指生产
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而盲目作出经济决
策。市场调节的滞后性是指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4、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通过制订和完善市场准
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等,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具体的规定。②形成
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
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③运用经
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严厉打击扰乱市场健康运行的行为,加强对市场秩序的规
范和管理。④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
为重的良好风尚。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
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辅助性手段的作用,把“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结合起来。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内在要求。
国家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共同
特征,但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加强有力。
7、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单纯的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
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拉大,甚
至导致两极分化。
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
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8、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增加就业。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
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价格
政策、产业政策、区域政策、贸易政策等等。)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应用经济法规来
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
规定,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
调控的总体功能。
第十一课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
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
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
高全民族文明素质。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
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
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
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
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
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
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
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
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
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
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
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党在农村
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
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
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跨国公司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
跨国公司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
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有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
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②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①经济全球化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②经济全球化导致
风险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必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基本战略
“引进来”的含义:“引进来”是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原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单靠自身的力量,不足以适应国
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需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等。
实施“引进来”战略的措施:①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②在利用
外资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走出去”的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输出等
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原因:国家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越来越迫切要求充分利用
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措施:①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
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努力实现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②增强科
技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优化出
口结构。③企业要坚持以质取胜,培育我国的名牌产品,树立“中国制造”的良好国际形象。
④遵循和利用国际贸易规则,维护企业合法权益。⑤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投资区域,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
竞争。
人教版《政治生活》复习指南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1、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我国的国家性质★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在于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
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4、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和民主权利的广泛性。
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广大
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才
能保证国家的权力始终掌握在人民手中。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确
保人民当家作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调动亿万人
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打击一切破坏社会
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民
主专政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突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国家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6、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为基准的。
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
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行使政治自由权利,充分表达自
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③监督权(公
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应当履行的政治性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
益。③遵守宪法和法律。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国家确保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
等地履行义务。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则对国家提出的要求: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
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
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
则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公民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尊重他人的权利。公民也要树
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在我国,国家、集体
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政治生活中践行这项原则对公民提出的要求:当个
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国家、集体也要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8、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崇尚民主与法制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主题。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①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
的基本内容。②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③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建设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④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政治
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1、各种选举方式的特点
民主选举
的方式
直接选举 间接选举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
含义 由选民直接投
票选举被选举
人的方式。
先由选民选出自己
的代表,再由他们
代表选民选举产生
上一级代表机关的
代表或政府领导成
员的方式。
候选人名额与应
选名额相等。
候选人名额多于
应选名额。
优点 每个选民都有
表达自己意愿
的机会,选择自
己心目中最值
得信赖的当家
人。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
度不大,且选举成
本较低。
可以比较充分地
考虑当选者结构
的合理性。
为选民行使选举
权提供了选择的
余地,在被选举人
之间形成了相应
的竞争。通过演
讲、答辩等竞选方
式有助于选民了
解候选人。
缺点 在选民人数众
多的情况下,直
接选举的组织
和技术工作都
有相当大的难
度,且选举成本
较高。
由于间接选举是由
选民选举产生的代
表进行投票,致使
选民与当选者之间
的联系受到一定的
阻隔,影响了选民
意愿的表达。
在一定程度上限
制选民的自由选
择,选民可能误认
为将要当选者已
事先“内定”,因
而积极性受到影
响。
如果对候选人竞
选不加以有效规
范,容易发生虚假
宣传、贿赂选民等
情况。
适用范围 适用于县及县
级以下的人大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
大代表、乡以上各
等额选举在极少
数情况下使用。
我国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的代表一
代表的选举,城
市的居委会,农
村的村委会选
举。
级政府的组成人员
的选举。
律实行差额选举。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经济制度、选民的文化素养和物质生活条件。因此选举
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从国家性质角度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
益的选举方式。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角度看,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
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
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珍惜自己的选举权
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选民要珍惜手中的选举权。选民要增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
使这一权利。选民要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选出代表人民
利益和意志的人。
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民主
决策
的方
式
内容 具体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
民意
反映
制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
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
函、传真、
电子邮
件、新闻
媒体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
意是正确决策最重要的
信息资源。
有利于拓宽民意反
映渠道,是决策机
关进行科学决策的
重要前提。
专家
咨询
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
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
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
论证会、
座谈会
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
重大事项需要利用到专
家的专业知识。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
科学性。
5、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从决策者的角度看,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
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
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从公民的角度看,有利于促
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
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6、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村民和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内容:①广大村民和居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和居委会干部,这
是村民和居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和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②广大村民和居民通
过村民会议、居民会议参与本村、本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③制定村民自
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④广
大村民和居民创造了村务和社区事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委会和居委会干部、村委会和居委会
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使村民和居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7、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
我国基层民主的形式有农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县
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等。
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
论证。
社会
公示
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
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
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
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
提出建议。
公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
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
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
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
透明度和公众的参
与度。
社会
听证
制度
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
的重大事项,公民在听证
会上充分发表意见、提出
建议。
听证会
帮助决策机关发现问
题,修正问题的有效形
式。
听证的目的就是为
了决策利民。
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发展
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8、民主监督的渠道和方式
民主监督
的方式
信访举报制度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
制度
舆论监督制度
民主监督
的新形
式、新方
法
内容
通过给国家机
关写信、打电话
或向有关人员
当面指出的方
式反映自己的
意见,提出批
评、建议。
将意见、建议和要求
反映给人大代表,形
成议案,上传到国家
权力机关。
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
开发表意见。
监督听证
会、民主
评议会、
网上评议
政府。
具体方
式
信函、电话、手
机短信、当面指
出等。
人大代表的议案和质
询。
电视、广播、报纸、
杂志、图书。
听证会、
民意测
评、网络。
意义
信访举报制度
是公民行使监
督权的重要途
径和有效方法。
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
度使公民监督权得以
真正落实,得到切实
的保障。
舆论监督制度透明度
高、威力大、影响广、
时效快,在监督中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
为公民直
接行使监
督权、参
与民主监
督提供更
多 、更有
效的渠
道。
9、公民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
公民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公民要依法
行使自己的权利,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公民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
实进行诬告陷害。公民不得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扰乱社会公共
秩序。
10、公民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
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
程序;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
否坚持党的领导。
公民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
区;有力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第二单元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
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
职能 内容
保障人民民主和
维护国家的长治
久安
①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
②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
③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④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
会秩序等。
组织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
①经济调节(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
展)。
②市场监管(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
市场秩序)。
③社会管理(通过制订社会政策和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
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④公共服务(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组织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
①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
的侵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
质。
②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提供社会公共服
务
①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建设。
②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
⑤保护公共环境,防止污染等。
2、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具体要求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
度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要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
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
交易。
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
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要真抓实干;要把工作的着力
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工作方法
政府及其公职务人员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群众的
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办实事、
解难事、做好事。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1、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依法行政是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①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
要求。②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③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加强廉政
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④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防止行政权
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⑤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
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2、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
主决策,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和尊重少数的原则。
政府依法行政还要求做到: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加强行政执法队
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
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①对政府自身来说,有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
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
证清正廉洁;有利于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真正做到权
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②对人民群众来说,
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人民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维护群众自己
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4、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和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行政系统外部的
监督有: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众的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有:上级政府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察、审计、法制
等部门的监督。
第三单元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和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我国唯一的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
大及其常委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责
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
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人民代表的权利: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提案权、质询权等。人民代表的义务: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
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
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国家机构实行民
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
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
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执行。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
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
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
好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
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 我国的政党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
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归根到底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作为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
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
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
时俱进,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
科学执政(科学执政是前提)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
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民主执政是本质)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
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基本方式)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
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
心作用。
5、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制的鲜明特色
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
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
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参
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
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
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享有
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长期共存”是指
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
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肝胆
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
责任,有了这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便多党合作关系得到长期发展。
多党合作的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
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
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职
能是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人民政协履行职
能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优越性:①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②
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③我国的政党制度有利于推
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指我国各族人民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坚持民族平等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
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
民族团结是指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
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是因为:民族团结是衡量一
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
一的基础。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在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
富裕、共同繁荣。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是因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
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系:①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民族团结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②民族
平等是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
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
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
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
民族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自治权。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
行使自治权,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
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事业蓬勃发展。
3、我国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不信宗教的自由;信哪种宗教的自由;信同一宗教哪个
教派的自由;什么时候信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
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①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并不保护一切宗教活
动,对于那些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极端宗教势力,国家要坚决打击。②我国政
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
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③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
的原则,是为了抵御境外宗教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并不反对宗教
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④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
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
4、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
质特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①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
关系: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党领导人民制定和遵守法律,
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②人民当家作主与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的
关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领导的实质就是领导、支持和保征
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
权利和自由。依法治国从法律上、制度上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③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
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订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
意志的统一。
第四单元
第八课 走近国际社会
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权利和义务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必不可少的要素,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
魂。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
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国家才真正拥
有主权。
主权国家享有的权利: ①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
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②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③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
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④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
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
主权国家履行的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2、国际关系的含义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必须
超越一国界限。国际关系最主要的是国家之间的关系。
3、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
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动因和归宿。国家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
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国家间存在利益的对立并不一定不能实现国家间和谐与共赢。各国若能在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基础上,对彼此的分歧和冲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通
过协商和谈判妥善地加以解决,就有可能实现国家间和谐与共赢。
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
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的重要尺度。
4、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
益。
第九课 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当今时代的主题
虽然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但是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成为时代
的主旋律。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因为:二战后,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
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是因为:第二次世界
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家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
越了以往的历史。
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 21 世纪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际斗争的焦
点,因此世界多极化将在曲折中发展。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3、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问题上,中国
政府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此,①政治上相
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
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
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
力,它包括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国防力、文教力、外交力、资源力等七个方面。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为了增强我国综合国
力,我们必须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
术和提高国民素质,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5、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
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中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自主创新,采取和平的方式,增加财
富,实现自身的发展。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①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
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决定了我国绝不侵犯别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
领土完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在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中进行。②中国走和平发展
道路是为了顺应当今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③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落实我
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要求。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历史文
化传统。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
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
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
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
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
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
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
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
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
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
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
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
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
文化优势,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精神的集中表
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
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
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
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
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
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
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
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10.什么是文化传播?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即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
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11.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2.什么是传媒?大众传媒?
传媒: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大众传媒: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告、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
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有何作用?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
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3.中学生应怎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增强中国文
化影响力;
③借助传媒、网络、技术和知识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中外文化交流有何重大意义?
对内--中华文化: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
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4.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
性的文化。
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15.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16.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
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
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7.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
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
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
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
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
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
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
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
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为什么?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原因:只有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
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0.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怎样建立?
①人类知识的总量激增,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爆炸”是人们不能不改变传
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
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教育和学习方式的改进提供了条件;
③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④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21.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2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标志:文字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
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
丰,为世界所仅有。
2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独特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怎样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国家: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②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
(2)青年学生: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和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④培养创新精神,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等。
24.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
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
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
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
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台湾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怎样?对祖国统一大业有何启示?
关系:①台湾文化是由于历史、地理原因而形成的具有台湾区域特征的地方文化,它是多种文
化交融的产物。
②台湾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它与中华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叶与根的关系。台湾文
化具有明显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启示: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因此我们应该加强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发展弘扬中华
文化,以文化为纽带,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2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8.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
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
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29.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即充分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有了“主心骨”,才有
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
化传统和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吸收各国创造的先进
文明成果和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
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
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既不移根基
又丰富发展。
3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
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
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不失本色。
31.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
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和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
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色彩斑斓,人们在文
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32.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
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
轶事”,炒作“新闻”。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
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
国家:①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加强法制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经营者素质,依法制裁取缔文化市场的混乱现象
和违法行为,以保证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健康有序发展。
公民:作为公民,应当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既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又要提高辨别落后
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33.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
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
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当代人们对文化需求呈现出什么特点及原因?这对文化建设提出什么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需求的基本特点:多层次、多样化。
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
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不同的。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但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
的文化。
34.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怎样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怎样才能创作出富有更大活力和竞争力的“主旋律作
品”?)
(1)弘扬“一个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三贴近”和“三创新”,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
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即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
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
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35. 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
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
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
保障。
36.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3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
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
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
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的较量。
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
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
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
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
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
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
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
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
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
建设者。
3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
中心环节。
39.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
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
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
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的基础。
4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
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
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
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
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
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
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
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
崇高理想。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
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
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
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
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
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
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
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复习指南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
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
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
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
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
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
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
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
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由于对哲学上所说的物质有不同的理解,唯物主义可分为三种基本历史形态:古代朴素
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主义都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
都是科学的。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哲学物质概念的理解是错误
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
题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哲学上所说的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
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
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4、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由于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
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
实在,认为物质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
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
质。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是唯心主义也包含了一些认识论、辩证
法、人生观、价值观的合理思想,可以吸收和借鉴。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时代(即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
代的政治经济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
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
的精华。
哲学反作用于时代(即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通过对社会的弊端、
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为社会变革作思想准备。真正的
哲学为人们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
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
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阶级属性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马克思主
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的革命性变革: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第一次实现了
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
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功能上的革命性变革:以往哲学只注重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更
注重改造世界。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
情相结合并通过中国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实事
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
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部分)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
性)
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
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
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物质世界是不依
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
唯心主义。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
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
4、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以及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
精神状态。
【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
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原理内容】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
规律。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唯物论部分)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
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
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
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
(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
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
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的意识对
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
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
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
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
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
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部分)
1、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即实践的构成要素,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即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人的有目的的活动。)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即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历史上每个阶段实
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 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具体性
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
误反映。
真理是客观的。(即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
观的实践。对于同一个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是惟一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即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是具体的。(即任何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具有
无限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是波浪式前
进、螺旋式上升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唯物辩证法部分)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
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
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
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部分)
1、联系的含义和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联系具有
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 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
个阶段。
【原理内容】两者相互区别:①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整体统率部分,部分服
从和服务于整体。②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两者相互联系:
①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
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②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
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
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4、系统优化原理★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原理内容】系统具有整体性(即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它的每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具
有的功能)。系统具有有序性(即系统的各要素总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系
统具有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结合使系统的功能具有了趋向强化的特
征。)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
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
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
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
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
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
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部分)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矛盾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人们不能任
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统一关系(包括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相互转化)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盾
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自身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原理内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
同的矛盾。复杂事物的诸多矛盾、同一矛盾双方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
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即针对不同情况、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解决办法。
之所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因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
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
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矛盾问题的精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同类事物的
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个性。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
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
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事物发展的无限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事物的共性指导下,研究事物的个性。要善于从事物的
个性中概括出事物的共性。
6、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
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矛
盾的次要方面是在事物内部居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
矛盾的主要方面。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共同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部分)
1、辩证否定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否定的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
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
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树立创新意识要求我们:①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
于突破与实际不符的成规陈说,敢于突破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
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③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实现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④既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
3、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唯物论依据:创新意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统一。
辩证法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创新意识体现了包括人的
认识在内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发展之中。
认识论依据:创新意识体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
扩展、向前推移的。
4、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
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
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
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
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有时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
在而变化发展。
2、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
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
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
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指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一
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状况不同,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
性质是不同的。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
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
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
动力。
5、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但是生产关系和
上层建筑在某些部分和环节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状况。因此,社会主义社
会的基本矛盾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
善即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
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
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
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价值(价值观、人生观部分)
1、价值、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价值是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人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即社会价值),二是社会
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
对一个人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贡献了什么,主要看他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
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
导向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
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
高的价值标准。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
而不同。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人们的社会地位和需要不同,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
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5、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
当选择。
当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
的标准。
6、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标志是为他人、为社会多作贡献、多尽责任。
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社会中才能创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客观条件:社会所提供的生存条件、发展条件、享受条件和
工作条件等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个人的主观条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
的指引。
相关文档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讲义文言文阅读2021-06-073页
- 新疆喀什区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2021-06-0712页
- 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的2021-06-074页
- 辽宁省实验中学东戴河分校、兴城市2021-06-0712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登建康赏心亭12021-06-0729页
-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三高级中学2021届2021-06-0710页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技2021-06-0712页
- 【语文】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2021-06-0721页
- 2020高中语文考点链接3语言文字运2021-06-076页
-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第三中学20182021-06-07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