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9.50 KB
  • 2021-06-07 发布

山西省大同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县区)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大同市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合考试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 0.5mm 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 29 -‎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把属于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后一角度与诗歌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 29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认识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传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保卫正义的一种表现。‎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选项不仅曲解文意,而且表述太绝对。“史书”的说法错误,文章的表述内容是史官在“史传”中言“志”;另外“都”字表述绝对。‎ C项,曲解文意,混淆逻辑关系,“不是……而是……”的表述错误。原文为“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 D项,曲解文意,错在“有意避开情感”这个地方,原文为“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错。其实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应是论述司马迁“史蕴诗心”的观念,即在史传作品中体现自己价值观的观念。‎ - 29 -‎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B项,错在“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认识历史的参考”这个地方。从材料第三自然段可知: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29 -‎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 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公里)‎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 29 -‎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但过犹不及,过度的人口资源聚集,带来宜居度和各种边际效用下降,问题由此而生。‎ ‎21世纪的北京,繁华前所未有,却受到“大城市病”的困扰,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为治理北京“大城市病”望闻问切、全面谋划,推动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北京正面临一次历史性抉择,从摊大饼转向在北京中心城区之外,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载地,将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也是京津冀区域新的增长极。‎ ‎(摘编自《破解“大城市病”的中国探索》,新华网2017年9月18日)‎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北京、上海相比,首尔、东京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偏低,而使用轨道交通比例明显较高,这可能是其交通拥堵程度相对较低的原因。‎ B. 首尔、东京中心城区面积与北京、上海相差不大,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优势明显,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几乎没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 C. 人口密度与人口总数并不一定成正比。东京的人口密度要比首尔和孟买低得多,但人口总数却远高于首尔和孟买,就能证明这一点。‎ D. 北京、上海全市的人口密度远低于首尔,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却比首尔高一些,表明北京、上海人口分布不够均衡,中心城区人口过密。‎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29 -‎ ‎ 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具有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低。‎ B. 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大城市要明显大于小城镇。‎ C. 一些城市只重表面工程、以楼宇化代替城市化的行为,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但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 D. 只要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能根治“城市病”,使城市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有机体。‎ ‎6. 面对“大城市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 ‎6. (1)进一步加强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土地利用率,进一步减少污染;(2)政策引导促进人口均衡分布;(3)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加强交通网络体系建设;(4)以人为本,推进产城一体、人城和谐;(5)调整转移城市功能,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二图表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题中,B项,“……较强的公共交通运力使得几乎没有人选择私家车出行”错误,从图表一来看,首尔私家车出行比例是20.9%,东京私家车出行比例是14.7%,只能说选择私家车出行的相对于北京和上海要少,不能说“几乎没有人”。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题中,B项,“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以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来看……”错误,从文中来看,“土地利用率越高”是从“单位面积的土地所负载的人口数量”来看的,但并不涉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C - 29 -‎ 项,“一些城市……虽然没有损害城市的独特性……”错误,材料三说的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千城一面”就损害了城市的独特性。D项,“只要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不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就能……”错误,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要避免大城市病,只做到不再片面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是不够的,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所以“只要不再……就能”无法构成充分条件关系。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面对‘大城市病’,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然后定位城市病的表现或原因,再针对性地到材料中寻找对策。根据材料二的标题以及材料三和材料四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城市病的几个表现或原因:从材料二图表和材料三内容来看,人口分布失衡,偏离人本轨道(包括楼宇化、一味产业化),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从材料四来看,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带来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降低等。考生可以针对这些表现或原因给出对策。然后还可以从四则材料中找到如下缓解“城市病”的策略:如材料一“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如根据材料二的图表,可以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促进人口均衡分布,大力发展公共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减少拥堵;如材料三,“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如材料四“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 29 -‎ 镜中人 杨绛 ‎①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显得那么难看,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中人。其实,我哪就是呢!‎ ‎②我曾用过一个最丑的老妈,姓郭。她第一次来我家,我吓得赶忙躲开了眼睛。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狭,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眼泡;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清汤挂面式的头发,很长,梳得光光润润,水淋淋地贴在面颊两侧,好像刚从水里钻出来的。‎ ‎③从前的老妈子和现在的“阿姨”不同。老妈子有她们的规矩。偷钱偷东西是不行的,可是买菜揩油是照例规矩,称“篮口”。如果这家子买菜多,那就是油水多,“篮口”好。我当家不精明,半斤肉她报一斤,我也不知道。买鱼我只知死鱼、活鱼,却不知是什么鱼。所以郭妈的“篮口”不错,一个月的“篮口”比她一个月的工资还多。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月两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摔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止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子。‎ ‎④她审美观念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着个小鼻子,一双小脚,走路扭搭扭搭……”我惊奇地看着她,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 ‎⑤我们家住郊外,没有干净的理发店。我自己进城做个电烫,自己做头发,就可以一年半载不进城。我忽然发现她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这使我很惊奇。一次我宴会遇见白杨。她和我见面不多,却是很相投的。她问我:“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笑说:“我正要问你呢,你的头发是怎么卷的?”我们讲了怎么卷:原来同样方法,不过她末一梳往里,我是往外梳。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呢?‎ - 29 -‎ ‎⑥她来我家不久,钟书借调到城里工作了,女儿在城里上学、住宿。家里只我一人,如果我病了,起不了床,郭妈从不问一声病,从不来看我一眼。一次,她病倒了,我自己煮了粥,盛了一碗粥汤端到她床前。她惊奇得好像我做了什么怪事。从此她对我渐渐改变态度,心上事都和我讲了。‎ ‎⑦她掏出贴身口袋里一封磨得快烂的信给我看,原来是她丈夫给她的休书。她丈夫是军官学校毕业的,她有个儿子在地质勘探队工作,到过我家几次,相貌不错。她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郭妈捎了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那位丈夫想必是看到郭妈丑得可怕,吃惊不小,结婚后一两个星期后就另外找了一个女人,也生了一个儿子。郭妈的儿子和父亲有来往,也和这个小他一二个月的弟弟来往。郭妈每月给儿子寄钱。我最受不了的事是每月得起着鸡皮疙瘩为郭妈读信并回信。她感谢我给她喝粥汤,我怜她丑得吓走了丈夫,我们中间的感情是非常微薄的。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 ‎⑧奇怪的是,我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她身材不错,虽然小脚,在有些男人的眼里,可说袅娜风流。肿眼泡也不觉肿了,脸也不麻了,嘴唇也不厚了,梭子脸也平正了。‎ ‎⑨她每次给我做了衣服,我总额外给她报酬。我不穿的衣服大衣等,还很新,我都给了她。她修修改改,衣服绸里绸面,大衣也称身。十一年后,我家搬到干面胡同大楼里,有个有名糊涂的收发员看中了她,老抬头凝望着我住的三楼。他对我说:“你家的保姆呀,很讲究呀!”幸亏郭妈只帮我搬家,我已辞退了她,未造成这糊涂收发员的相思梦。我就想到了“镜中人”和“意中人”的相似又不同。我见过郭妈的“镜中人”,又见到这糊涂收发员眼里的“意中人”,对我启发不小。郭妈自以为美,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她和我的不同,也不过“百步”“五十步”的不同罢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描摹郭妈外貌的丑,又写她批评高干夫人、学作者卷头发,塑造了一位虽条件不好但却有着自信人生的底层女性形象。‎ B. 作者自己屋里的三面镜子,是指人对自我的三种认知状态,郭妈的认知属于奉承的镜子,作者的认知则属于老实的镜子。‎ C. 杨绛散文结构开合自如,技巧娴熟,不着痕迹却独具匠心,第⑥段看似闲笔,但在文章结构上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下文郭妈和丈夫的关系问题。‎ D.‎ - 29 -‎ ‎ 文章写郭妈的特点,同时从郭妈来反观自己,进而以此来揭示人们在自我认知方面常常会美化自己,存在偏差的普遍现象。‎ ‎8. 在作者笔下,郭妈身上体现出了各种矛盾特点的交织,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主体部分是写郭妈,却不用“郭妈”作题目,而以“镜中人”为题,为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①外貌丑但是自视甚美:外貌很丑却自己认为很美,非常自恋。‎ ‎②外貌丑但是审美意识高:自己外貌丑却批评别人相貌丑,对别人看不起。‎ ‎③身世可怜悲苦却嚣张、不守规矩:被丈夫拋弃,孤单可怜,被辞退时可怜求情,但又因不加工钱而对主人态度恶劣、欺负主人,说好的要求不遵守。 ‎ ‎9. ①(内容对象上)“镜中人”为题,在写作对象上涵盖更丰富:文章主体写郭妈,但目的并不在于要塑造郭妈的人物形象,而是为了借郭妈反思作者自身进而揭示一种人人都有的大众“镜中人”现象,以“镜中人”为题可以概括“我”和郭妈的共同形象,更准确全面;而以“郭妈”为题涵盖的对象就单一片面。②(主旨上)“镜中人”为题,对主旨思想有更清楚的指向:文章批评的是人们对自我认知存在普遍偏差的不客观性,“镜中人”对这一主题的指向更明确;而以“郭妈”为题表现主旨上过于模糊、肤浅。③(艺术效果上)“镜中人”为题,更有艺术性、文学性:镜中人以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人们自我认知的不客观现象,生动贴切,又含蓄深刻,更能吸引读者;而以“郭妈”为题就普通平白。‎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错在“郭妈自信人生”,作者的塑造目的并不是要表现郭妈的自信,而是要表现郭妈对自己认知的偏离和美化。B项,“郭妈的认知属于奉承的镜子,作者的认知则属于老实的镜子”错误。作者原本以为自己就是镜子里的自己,喜欢老实的镜子,但是后面发现自己和郭妈是“五十”对“一百”。C项,“在文章结构上却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错误。结合第⑥节内容分析,第⑥段是有启下的作用,但没有承上作用。故选D。‎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 - 29 -‎ ‎)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在作者笔下,郭妈身上体现出了各种矛盾特点的交织,请简要分析”,需要结合文本内容,找出体现郭妈身上矛盾特点的材料,然后分析。抓住文中写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概括。结合“她丑得太可怕了:梭子脸,中间宽,两头窄,两块高额骨夹着个小尖鼻子,一双肿泡眼;麻皮,皮色是刚脱了痂的嫩肉色;嘴唇厚而红润,也许因为有些紧张,还吐着半个舌尖”“我忽然发现她的‘清汤挂面’发式,也改成和我一样的卷儿了”“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了。她没有电烫,不知她用的什么方法”分析,她长得丑,我每次换了新发型,她也跟着换,爱照镜子,认为自己很美,非常自恋。结合“她审美观念却高得很,不顺眼的,好比眼里夹不下一粒沙子。一次,她对我形容某高干夫人……心想:这不是你自己吗?”分析,她说别人如何丑,却不知自己就是那种丑人,外貌丑但是审美意识高。结合“她讲工钱时要求先付后做,我也答应了。但过了一月两月,她就要加工钱,给我脸瞧。如果我视而不见,她就摔碟子、摔碗嘟嘟囔囔。我给的工钱总是偏高的。我加了工钱嘱她别说出去,她口中答应却立即传开了,然后对我说:家家都涨,不止我一家。她不保密,我怕牵累别人家就不敢加,所以常得看她的脸子”“她丈夫上军官学校的学费,是郭妈娘家给出的。郭妈捎了丈夫末一学期的学费,就得到丈夫的休书”“她太欺负我的时候,我就辞她;她就哭,又请人求情,我又不忍了。因此她在我家做了十一年”等分析,她在我家做老妈子,习惯性地揩我家菜钱,而且常让我涨工资,我不给涨工钱,就给我脸色看,摔东西;她刚结婚不久,因为长得丑,就被上军官学校的丈夫休了,经历坎坷,身世可怜悲苦却嚣张。‎ ‎【9题详解】‎ - 29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理解文本标题的含义及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词。其次,分别理解关键字词的本义、比喻义(如果有则答,没有就不需要答)、情感义、主旨义等。当然,有时还需适当考虑标题本身存在的表达技巧。本题要求理解“镜中人”的多重意蕴。文中写郭妈照镜子时,“奇怪的是,每天看她对镜理妆的时候,我会看到她的‘镜中人’。”这里的“镜中人”,是说郭妈很丑,但她却爱照镜子,也不自觉丑。“镜中人”为题可以概括“我”和郭妈的共同形象,更准确全面;而以“郭妈”为题涵盖的对象就单一片面。暗示人难有自知之明。我换发型时,她也跟着变,“第二天我换了白杨的发式,忽见郭妈也同样把头发往里卷,我不免暗笑‘婢学夫人’,可是我再一想,郭妈是‘婢学夫人’,我岂不是‘夫人学明星’”,这里的“镜中人”,是指人以他人为镜时看到的自己,讽刺人常常美化和表现自己。以“郭妈”为题表现主旨上过于模糊、肤浅。第三段中作者说,屋里有三面镜子,“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作者感慨,知人难,自知更难,即便是以人为镜,也要时时警醒,保持那一份做人的清醒与理性。“镜中人”为题,更有艺术性、文学性;而以“郭妈”为题就普通平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由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阯令。勃往省,度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勃兄劇,弟助,皆第进士。初,勔、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简称“三珠树”,其后助、劼又以文显。福畤少子劝亦有文。福畤尝诧韩思彦,思彦戏曰:“武子有马癖,君有誉儿癖,王家癖何多邪!”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初唐四杰。‎ ‎(选自《新唐书·王勃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 29 -‎ B.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C.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D. 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古时人才选拔考试的一种形式,将设问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答策出色者,可评为“高第”。‎ B. 剑南,即剑南道,唐朝行政区划之一,治所位于成都府,因位于剑门关以南,故名;其行政长官为剑南节度使等。‎ C.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等;此处的序后由王勃写成,即《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同为赠序。‎ D. 尚书,儒家“五经”之一,最早就叫《书》,“尚”即“上”,“尚书”即“上古的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典章文献的汇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勃聪颖早慧,少年得志。他六岁便善于文辞,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不到二十岁就在对策中获得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一职,后又担任沛王府修撰。‎ B. 王勃年少轻狂,恃才凌人。皇子们斗鸡,他写了一篇“檄文”,触犯了皇帝忌讳;在虢州他倚才欺凌同僚遭到同僚厌恶;后又擅杀官奴,差点因此丢掉性命。‎ C. 王勃抱负远大,英年早逝。客居剑南时,他曾登葛愦山追思诸葛亮功绩,赋诗抒怀;被革除官职后去交阯探父,在渡海时不幸溺水,惊悸而亡,终年二十九岁。‎ D. 王勃文思敏捷,极负盛名。他写文章援笔成篇,《滕王阁序》便是宴会上即兴而作;他不仅与兄弟有“三珠树”的美誉,更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2)使助出其文,思彦曰:“生子若是,可夸也。”‎ ‎【答案】10. B 11. C 12. A ‎ ‎13. (1)王勃戏作一篇文章《檄英王鸡》,高宗发怒道:“这将使他们相互陷害。”把王勃驱逐出了王府。‎ - 29 -‎ ‎(2)(王福畤)让王助拿出自己的文章来,韩思彦(读后)说:“生儿子像这个孩子,是值得夸耀的。”‎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画线句的翻译是:(王勃)听说虢州多产药草,(于是)请求补任虢州参军。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欺辱怠慢他人,被同僚下属共同嫉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后本该判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 所以选项的第一处都是断在“闻虢州多药草”这个地方。“参军”是个职位,是“求补”的宾语,所以“参军”与“求补”不能断开,从而排除AC两项。“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是说王勃当官后的表现和人缘关系。“官奴曹达”是“抵罪”的主语,所以在“官奴曹达”之前断开。“匿”是藏匿的意思,后面要带处所,即藏匿的地方,故“勃所”与“匿”不能断开,从而排除D项。“惧事泄”和“辄杀之”的主语都是王勃,所以“惧事泄”前要断开。而“事觉当诛”是说王勃杀人事件的最后情况是事情败露,但恰巧遇到大赦天下。“会”是“正当、恰巧”的意思。故在“会”前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对文体常识的判断错误。“和《兰亭集序》同为赠序”错,《兰亭集序》是宴集序、书序,但不是赠序。‎ 故选C。‎ ‎【12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九岁就写文章指出《汉书》中的错误”的说法错,原文为“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这里“其”指的是颜师古注释的《汉书》。‎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戏”,戏谑,调侃;“且”,将要;“交构”,互相陷害;“斥”,驱逐。‎ 第(2)句采分点:省略句,要补充出主语来。“出”,拿出;“是”,指示代词,译为“这”;“可”,译为“值得”。‎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 29 -‎ 参考译文:‎ 王勃,字子安,是绛州龙门人。六岁时便善于写文章,九岁时得到颜师古注释的《汉书》阅读后,作《指瑕》一文挑出注释中的错误。麟德初年,刘祥道在关内道往来视察,王勃上书陈述自己的志向,刘祥道便向朝廷上表举荐他,王勃参加策问成绩为优等。年龄尚未到二十岁,便被授任朝散郎,多次向皇帝进献颂词。沛王听说了他的大名,召他来王府担任修撰,评定编次《平台秘略》这本书。书修成后,王爷很喜爱看重他。这时,诸位王爷斗鸡,王勃戏作一篇文章《檄英王鸡》,高宗发怒道:“这将使他们相互陷害。”把王勃驱逐出了王府。王勃被废去官职后,客居剑南。曾经登上葛愦山极目眺望,慨然追思诸葛亮的功绩,赋诗抒发自己的感情。听说虢州多产药草,(于是)请求补任虢州参军。他倚仗自己的才华欺辱怠慢他人,被同僚下属共同嫉恨。官奴曹达犯了罪,藏在王勃的住所,王勃害怕事情泄露,就杀了曹达。事情败露后本该判死罪,适逢大赦只革除了他的官职。王勃的父亲王福畤,因受王勃的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降职任交阯县令。王勃前往交阯探望父亲,渡海时落水,惊悸而死,时年二十九岁。当初,王勃路过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在滕王阁大宴宾客,事先让自己的女婿作一篇序用来向宾客炫耀,然后拿出纸笔遍请宾客作序,没人敢接受,请到王勃,他毫不推辞。都督大怒,起身(假装)换衣服,派遣下属等侯王勃作文并要求随时汇报。一次又一次地汇报,文章的语言越来越奇妙,都督惊奇地说:“真是个天才啊!”(随后)请他将文章写成,尽欢而散。王勃写文章,刚开始并不精心构思,先磨好数升墨汁,再畅快饮酒,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到睡醒,拿起笔来就写成一篇,不用改动一个字,当时的人称王勃为“腹中写稿”。王勃特列喜欢著书立说。当初,王勃的祖父王通,隋朝末年居住在白牛溪教授学生,门下弟子很多。曾经创作了从汉魏至晋的史书共一百二十篇,用来接续古代的《尚书》,后来序文丢失,有目录没有文章的有十篇,王勃将缺漏散失的部分补充完整,编定为二十五篇。(王勃)曾经说身为人子不能不懂得医术,当时长安人曹元有治病的秘术,王勃跟从他研习,完全掌握了他医术的要领。王勃的哥哥王劇,弟弟王助,都考中进士科。当初,王勔、王劇、王勃都以才名著称,所以杜易简称他们为“三珠树”,后来王助王劼又以文章显名。王福畤的小儿子王劝也有文才。王福畤曾经向韩思彦夸耀,韩思彦开玩笑说:“王武子有夸耀马的癖好,你有夸耀儿子的癖好,王家的癖好何其多啊!”(王福畤)让王助拿出自己的文章来,韩思彦(读后)说:“生儿子像这个孩子,是值得夸耀。”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都以文章齐名,天下人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 29 -‎ 江陵即事 王建 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 蜀女下沙迎水客,巴童傍驿卖山鸡。‎ 寺多红药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 夜半独眠愁在远,北看归路隔蛮溪。‎ ‎【注】①津楼:渡口修筑的瞭望楼台。②红药:指芍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瘴云弥漫,梅雨淅沥,津楼高耸,沿大堤蔓延,写出了江陵风物的特点。‎ B. 颔联写蜀女热情迎接归来船夫,巴童在驿站旁兜售山鸡,写出江陵一带繁忙热闹的景象。‎ C. 颈联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使嫣红如火的芍药与绿意欲滴的青苔相互映衬,写出了初夏时节自然景物的美丽。‎ D. 本诗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尾联卒章显志,将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使情景浑然一体。‎ ‎15. 尾联中“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在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4. D 15. ①烘托。首联用黯淡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凄迷的氛围,烘托了内心的愁苦。②以乐景衬哀情。中间两联写出江陵的繁华热闹、景色优美,反衬出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和因思乡而生的愁苦。③直抒胸臆。尾联直言自己孤栖于南方,夜不能寐,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思乡之情表现出来。‎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前三联旨在赞美江南民俗风物”的表述不正确,选项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有偏差。全诗虽有对此地民俗风物的描写, 但目的并非赞美,而是借此反衬自己的思乡愁绪与身在异乡的孤苦之感。‎ - 29 -‎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 、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本题要求回答尾联中“夜半独眠愁在远”的“愁”在诗文中是如何体现的?首先明确了尾联蕴藉的情感是“愁”,而题目的重点是“如何”体现这个“愁”?这就需要从意象的点染、手法技巧的运用等角度去分析了,而分析的内容应该从“首颔颈尾”四联入手。首先,“夜半独眠愁在远”尾联中的“独眠”是愁的直接原因,因为孤枕难眠,所以忧愁,而愁思的地方在远处即故乡,说明诗人正客居异乡,内心有一股浓郁的思乡情愫。再看,首联“瘴云梅雨不成泥,十里津楼压大堤”用“瘴云梅雨”“津楼压大堤”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孤寂、沉闷的氛围,反衬了诗人内心的苦楚。而中间两联用“蜀女”“巴童”;“迎水客”“卖山鸡”以及“寺多红药”“青苔染马蹄来表现此地的物阜民丰,非常繁盛的景象,诗人以乐景抒发自己内心的孤苦、伤感之情。总之,分析诗歌的情感,一定要结合题目中给的背景、诗人的身世以及字里行间的意象,从手法技巧的角度去分析、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世外桃源中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 ‎(2)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富贵人家的子弟的追捧。‎ ‎【答案】 (1). 黄发垂髫 (2). 并怡然自乐 (3).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4). 师不必贤于弟子 (5). 五陵年少争缠头 (6). 一曲红绡不知数 ‎【解析】‎ - 29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初高中课内必须记背的篇目,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第一是“反复”,这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最佳方法,其次是从汉字的偏旁部首的表意功能去理解;最后,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突破难点。高考命题多是一些字形繁杂或易错、易混的字,我们要善于积累。‎ ‎(1)审题关键点:《桃花源记》;描写了老人和孩童快乐自足的精神状态。答案正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其中“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2)审题关键点:韩愈《师说》与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的句子,显然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也就是弟子有可能超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弟子厉害。‎ ‎(3)审题关键点:《琵琶行》中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富贵人家的子弟的追捧的句子。答案“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中“五陵年少”正是富家子弟的代称;“一曲红绡不知数”正是身价高的形象说法。‎ ‎【点睛】名句的识记,除了反复诵读外,就是要注重理解记忆,也可以用一下趣味性的联想记忆来帮助。目的是记准、写对。情景式默写,一定要抓题干中的关键字眼,然后所填的诗句一定要呼应、紧扣这些字眼。‎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起火的消息掀起了一阵波澜。一场大火来势汹汹,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遭严重损毁。2018年9月,一场持续整晚的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毁于一旦。‎ 这些 的教训提醒我们,人类历史中的文化古迹有可能会消逝。文化保护是一场同时间的赛跑,因为随着时间推移,那些 的文物都不可避免地日渐老化。保护,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 ),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这是历史的使命,每一代人 。文化保护工作要凝聚社会共识,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形成合力。有些损毁或许无法避免,但有没有对保护工作 ,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巴黎圣母院在翻新工程伊始,就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火情有所警惕、建立预案,或许我们今天目睹的结果又会是另一番场面。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 29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沉痛 留传 责无旁贷 全力以赴 B. 沉痛 流传 义不容辞 全神贯注 C. 沉重 流传 责无旁贷 全神贯注 D. 沉重 留传 义不容辞 全力以赴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 B.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我们应最大可能地重新激活文物 C. 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 D. 文物应最大可能地被我们重新激活,在未来与过去的往复行进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延缓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B.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文物衰老,使文化延续的活力源源不竭。‎ C. 文化保护虽然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注入源源不竭的活力。‎ D. 虽然文化保护并不追求绝对性,但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文物损毁和延缓文物衰老,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结合语境分析是关健。词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情色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第一处,“沉痛”, 深深的悲痛;深刻而令人痛心的;“沉重”,分量大,程度深;(心情)忧郁,不愉快;语段中是说巴黎圣母院起火、大火使巴西国家博物馆几乎毀于一旦的教训,这个教训不但大,而且让人心痛,应使用“沉痛”;排除CD;‎ - 29 -‎ 第二处,“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流传”,传下来或传播开;语段中是说文物,是具体的东西,是要留下来传给后代的,应使用“留传”;排除B;‎ 第三处,“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语段中是说保护文物,传承文化是每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使用“责无旁贷”;‎ 第四处,“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全神贯注”,全副精神高度集中。语段中是说要对文物保护工作尽全力,应使用“全力以赴”。‎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在过去与未来的往复行进中”与上文“意味着老与新的巧妙结合”衔接并照应,置于句首,作状语,以示强调。因此排除AD项。下文“使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主语应是“我们”,因此排除C项。‎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原文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和“虽然”位置不对;二是搭配不当,“限制”和“损毁”,“衰老”搭配不当;三是原句“为文化延续的活力注入源源不竭”属于句式杂糅,据此分析选项。‎ A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搭配不当,“延缓”与“损毁”不搭配。‎ B项,搭配不当,“减少”与“衰老”不搭配。‎ D项,语序不当,“文化保护”应移到“虽然”前面 故选C。‎ - 29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但很多世界知名的大学有明确规定,①______。斯坦福大学教室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应有尽有,然而很多学科的教学完全不用电脑, ②________,就是老师在黑板上用粉笔板书,学生记笔记。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这是由学科的性质决定的。像数学这种课程,如果老师只是展示事先准备好的PPT,学生就没有机会领悟推导的过程,再加上自己不动手抄写,上课内容成了过眼烟云。③______,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答案】 (1). ①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 (2). 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授方式; (3). ③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前面的“但”可知,第一空应该与前面“ 现在不少大学生课堂上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不想用笔记”相反的,所以应该填“课堂上禁止用手机拍摄教学内容”。根据后面“斯坦福的老师为什么坚守传统”,可以推断第二空的内容。根据前面的介绍及后面“结果根本无法掌握好这些学科”可知,第三空主要写采用前面的那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印象不深。‎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一种新类型泥火山,这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泥火山活动区域。这种新型泥火山无论是在化学机制上还是在物理机制上,均与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区域已知的蛇纹石化泥火山作用有显著不同。可能为海沟深部氢气支撑的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对深渊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有了新的启示。‎ ‎【答案】关键信息:①中科院深海所发现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海底泥火山;②其作用与已知的泥火山有显著区别;③此发现对科研有重要启示作用。‎ ‎【解析】‎ - 29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压缩语段是语言由丰富到简洁的过程,包括筛选概括类压缩、新闻类压缩等。筛选概括类压缩首先要辨明材料类型,进而把握重点。新闻类压缩多为拟写标题、一句话新闻、概括导语等。在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时,要抓住新闻中的“主体”和“事件”。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采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本题要求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从第一句话“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发现,马里亚纳海沟存在一种新类型泥火山,这是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泥火山活动区域”可提取出新闻的主体事件,即:中科院深海所发现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海底泥火山(人:中科院深海所;事件:发现全球最深的海底泥火山)。从第二句话“这种新型泥火山无论是在化学机制上还是在物理机制上,均与马里亚纳海沟弧前区域已知的蛇纹石化泥火山作用有显著不同”可知:新型泥火山与蛇纹石化泥火山作用有显著不同。从最后一句话“可能为海沟深部氢气支撑的化能自养微生物群落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对深渊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有了新的启示”是讲这种火山发现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即可。‎ ‎【点睛】压缩语段的关键是去粗取精,抓住关键词。其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伟大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8人“共和国勋章”。‎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一代代中华儿女的接续奋斗,成就了今日的中国。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奋勇接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时值祖国70华诞,请以“明华”的名义选择给于敏家人或其他7位“共和国勋章”的某位获得者写一封祝贺信。‎ - 29 -‎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礼赞英雄奋勇接棒,汲取力量谱写新章 ‎——致张富清爷爷的一封信 尊敬的张富清爷爷: ‎ ‎ 您好!我是新世纪新时代的一名高中学生,很冒昧给您写这封信。因最近各大新闻媒体都报道了您的事迹——在解放战争中多次荣获“特等功”“战斗英雄”荣誉称号,但解放后却将自己赫赫战绩封存60多年,就连家人也不知晓那旧皮箱中的荣耀……我内心如波涛般澎湃,无法平静。我不由地动笔写信给您,诉说我对您的无比崇敬和感恩。我能生活在您和您的战友们用鲜血和生命建立的新中国,倍感幸运。我坚信你们为国家所做的事、所打过的仗,用一只皮箱是根本藏不住的,您们的光辉业绩将会永载史册。 ‎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热情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伟大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涌现出无数像您一样可歌可泣的杰出人物,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读到您的感人事迹,让我仿佛回到了那个血与火的年代,看到了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您和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出生入死、纵横疆场的飒爽英姿。‎ ‎1948年6月,爷爷您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在壶梯山战役中任突击组长,攻下敌人碉堡一个、歼敌两名、缴获机枪一挺,并巩固了阵地,使后边部队顺利前进,获师一等功;1948年7月,您作为十四团六连战士,带领突击组6人,在东马村消灭外围守敌,占领敌人一个碉堡,给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自己负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又获团一等功;1948年9月,您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临皋执行搜索任务,发现敌人后即刻占领外围制高点,压制了敌人封锁火力,完成了截击敌人任务,迅速消灭了敌人,获师二等功;1948年10月,您作为十四团六连班长,在永丰战役中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了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获军一等功。参加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二营六连任副排长,因在陕西永丰城战斗中勇敢杀敌荣获特等功,签署这张报功书的,是战功赫赫的彭德怀元帅。彼时,他是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报功书的主人,正是爷爷您——张富清。‎ 然而,浴血疆场、视死如归,战功赫赫的您却选择了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湖北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您深藏功名,埋头工作,连您的儿女对您的事迹都不知情。爷爷,您是多么伟大而谦逊的人啊!‎ - 29 -‎ ‎  今天的我们生活非常的幸福和美满,但是我们必须铭记这样的美好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像张富清爷爷一样无数的先烈或英雄用他们浴血奋战换来的。新时代的我们,一定要学习爷爷您的英雄虎胆、报效祖国,忠于党,服务于民的爱国情怀。我们必须奋勇接棒,汲取您们身上的英雄气概和为国为民的精神和力量,为祖国的更加强盛和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向您及和您的一样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礼!敬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此致 敬礼 ‎   ‎ 明华 ‎×年×月×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其实是语文学科中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最全面、最集中的一种方式,语文基本功方面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立意剪裁;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包括思辨能力、人文情怀、理想情操等。一句话,作文的考查能充分体现国家层面“立德树人”的理念,语言文化层面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承与热爱,进而彰显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过程及要点:‎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给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这是热点话题+实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型作文题“国家勋章颁授”,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祖国、学习英雄,并进行深入思考,自觉提高対社会、国家、人生的认识,有责任担当,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结合材料,考生应注意写信的格式(称呼、祝福语、署名和日期等),围绕祝贺荣获“共和国勋章”、礼赞人物功绩以及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奋勇接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等内容写作。不能只谈人物, 脱离自我与时代。‎ 立意角度:‎ ‎1.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 ‎2.践行楷模精神,追梦新时代。 ‎ - 29 -‎ ‎3.汲取力量,奋勇接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4.不朽功勋,镌刻国家发展史册;光辉榜样,照亮民族复兴征程。‎ 素材积累:‎ ‎1.心中有国家,造福无国界的医学丰碑——屠呦呦,是诺贝尔生物医学奖的获得者。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疾治疗失效难题。‎ ‎2.申纪兰,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做出了巨大贡献。“我虽然年龄大了,但我还能做一些事情,党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干下云,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承诺”这是她发自肺腑的心声。‎ ‎3.于敏,著名核物理学家,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为氢弹突破做出卓越贡献。他的至理名言就是“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就是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4.为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而隐姓埋名 30 年的黄旭华;怀着“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7 年学飞机,9 年造导弹,50 年放卫星”的航天赤子心的孙家栋;胸怀爱国心,笃行报国志的战斗英雄李延年;不负岁月、不负人民,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张富清。‎ 结构层次:‎ 这是一段引语式的材料。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9月17日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纪兰(女)、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女)8人“共和国勋章”。9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新时代领路人曾经这样说,“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对于这些杰出的功勋,当然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新时代的我们,必须踏着功勋们前行的足迹,为复兴中华的大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行文过程,先选择一个写作对象,比如本文的张富清。然后按照书信格式,称呼顶格,接着简单问候,表达崇敬之意。重点放在礼赞英雄是最动人的乐章,通过叙述他的一二感人事迹,然后表达致敬之情。然后,表决心,要像他学习,奋勇接棒,争做时代先锋,勇立潮头,继续开创社会主义更美好的篇章。最后,再次致敬和表达祝愿,落款署名(“明华”)和时间。‎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 29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 - 29 -‎ ‎ ‎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