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8)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憯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琰书谏曰:“盖闻盘于游田,《书》之所戒,鲁隐观鱼,《春秋》讥之。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唯世子燔翳①捐褶②,以塞众望,不令老臣获罪于天。”‎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③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节选自《三国志·崔琰传》)‎ ‎[注] ①翳:装箭的器具。②褶:骑服。③五官将:即五官中郎将,这里指代曹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B.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C.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D.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 解析:选A 文言文断句,可由固定的不需翻译的专名入手,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如本题首先确定黎阳、延津、许(许昌)、官渡为地名。C、D两项中的“黎阳次于延津”‎ 为主谓句式,“次”为驻扎,驻扎在延津的主语不可能是地名,因此排除C、D两项。B项,“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中“不如守境”是崔琰对袁绍的规劝,希望他镇守疆界,做好臣子该做的事,主语不能是“许民”,故“不如”前必须断开,排除此项,因此选A项。‎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帝王庙号,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也有为其先人追授的。‎ B.别驾,汉朝设置的州刺史佐吏。刺史出巡辖境时,别驾乘驿车随行,因而得名。‎ C.干戈,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常以“干戈”泛指武器,后引申为战争。‎ D.露板,亦作“露版”,这里指不缄封的奏章。文中意在说明崔琰的公正无私。‎ 解析:选C C项,“本来是类似矛的武器”不当。“干”和“戈”是古代常用武器,“干”指盾牌,“戈”是类似矛的武器,后以“干戈”泛指武器。后来引申为战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琰能文能武,才华出众。年少时喜爱击剑,热衷武事。长大后,他发奋读书,研读《论语》、韩诗,后随名师学习,战乱发生后才被迫停止。‎ B.崔琰刚直敢言,体恤民生。曹操占据冀州后,先考察户籍,计算军队数量。崔琰指责他不关心民生疾苦,辜负了百姓的期望,曹操向他道歉。‎ C.崔琰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他告诫曹丕不要沉溺于个人享乐,而应遵循正道,端正言行,思考治国的道理,毁弃游乐的东西,不要让大家失望。‎ D.崔琰做事公正,不徇私情。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可崔琰依然坚持礼制要求,公开建议曹操让曹丕继承正统,为此甚至不惜一死。‎ 解析:选D D项,“虽然曹操内心已经认定曹植为太子”不当,由原文“时未立太子,临淄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可知,曹操内心并未认定曹植为太子,而是迟疑不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琰既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译文: ‎ ‎  ‎ ‎(2)太祖征并州,留琰傅文帝于邺。世子仍出田猎,变易服乘,志在驱逐。‎ 译文: ‎ ‎ ‎ 参考答案:(1)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2)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 参考译文:‎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年少时性格朴实,不善言辞,喜好击剑,热衷于武事。二十三岁时,乡里按规定将他转为正卒,开始感奋努力,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就结交公孙方等人,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习不到一年,徐州黄巾军攻占北海,当时粮食供应匮乏,郑玄就停学辞退了各位学生。崔琰已被遣放回去,可是贼盗强寇到处都是,西去的道路不通。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家,在家中用弹琴读书的方式来自我消遣。‎ 大将军袁绍听说后征召崔琰。当时袁绍的士兵专横暴虐,挖掘坟墓。崔琰规劝说:“昔日荀况有过这样的话:‘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训,战斗力就不会强大,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凭借这样的士兵取得胜利。’现在道路上尸骨暴露,百姓未见到您的德政,应该命令各个郡县掩埋尸骸,以显示您忧伤百姓疾苦的爱心,效仿周文王的仁德。”袁绍让崔琰做了骑都尉。后来袁绍出兵作战到黎阳,驻扎在延津,崔琰又规劝说:“天子现在许昌,百姓希望支持顺从天子的一方,您不如谨守治境,尽到臣子的职责,使自己境内得到安宁。”袁绍却不听从,于是在官渡大败。‎ 太祖(曹操)击败袁绍后,兼任冀州牧,征召崔琰担任别驾从事,对崔琰说:“昨天我考察了冀州的户籍,可以得到三十万军队,所以这是一个大州啊!”崔琰回答说:“目前天下分崩,九州离析,袁谭、袁尚兄弟相互征战,冀州百姓暴骨荒野。还没听说王师的仁声先到,慰问百姓了解民俗,把人民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却去计算可招募的军队数量,只把这看作首要的事情,这难道是冀州百姓对您的期望吗?”曹操立刻表情一变,向他道歉。当时在场的宾客都低下了头,大惊失色。‎ 曹操征讨并州,留下崔琰在邺下辅佐文帝(曹丕)。世子依旧外出打猎,改换服装车辆,兴趣全放在追逐猎物上。崔琰上疏规劝说:“我听说沉溺在出游打猎之中,是《尚书》所戒止的,鲁隐公到棠地观看捕鱼,《春秋》讥讽了他。世子应该遵循正道,谨慎地端正自己的行为,思考治理国家的高明谋略。希望您烧毁射猎用具,舍弃行猎服装,来满足人们的期望,不要让老臣得罪上天。”‎ 曹操为丞相时,崔琰又担任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刚建立时,授任崔琰为尚书。当时,还未立太子,临淄侯曹植有才,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心中也犹豫不决,就用函令秘密在外查访意见。只有崔琰用不封口的奏章公开回应说:“听说《春秋》大义,应该立嫡长子为太子,加上五官将(曹丕)仁厚孝顺聪明,应该继承正统。我誓死坚持这种意见。”曹植,是崔琰哥哥的女婿。曹操认为崔琰公正明白非常可贵,赞叹不已,提拔他担任中尉。‎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19分)‎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请假归。天启初还朝,历官谕德。六年擢南京国子祭酒。诸生欲为魏忠贤建祠,喻义惩其倡者,乃已。忠贤党辑东林籍贯,湖广二十人,以喻义为首。庄烈帝嗣位,召拜礼部 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寻充日讲官,教习庶吉士。‎ 喻义性严冷,闭户读书,不轻接一客。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帝为褒纳。以时方用兵,而督抚大吏不立军府,财用无所资,因言:“武有七德,丰财居其一。正饷之外,宜别立军府,朝廷勿预知。飨士、赏功、购敌,皆取给于是。”又极陈车战之利。帝下军府议于所司,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 进讲《尚书》,撰《布昭圣武讲义》。中及时事,有“左右之者不得其人”语,颇伤执政;末陈祖宗大阅之规,京营之制,冀有所兴革。呈稿政府,温体仁不怿。使正字官语喻义,令改。喻义造阁中,隔扉诮体仁。体仁怒,上言:“故事,惟经筵进规,多于正讲,日讲则正多规少。今喻义以日讲而用经筵之制,及令删改,反遭其侮,惟圣明裁察。”遂下吏部议。喻义奏辨曰:“讲官于正文外旁及时事,亦旧制也。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喻义雅负时望,为体仁所倾,士论交惜。濒行乞恩,请乘传,帝亦报可。家居十年,卒。‎ ‎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四》,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B.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C.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D.臣展转敷陈/冀少有裨益/体仁删去臣/诚恐愚忠不获上达/致忤辅臣/今稿草具在/望圣明省览 解析:选C “臣”是“诚恐”的主语,应该在其前断开,由此排除B、D两项。“不获上达”即“不能传到上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D.政府,起源于“政事堂”和“二府”两名之合称,与现在的政府的含义不尽相同。‎ 解析:选B B项,关于“礼部”的职责理解不正确,“官员考核”不是礼部的职责。‎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喻义反对阿谀奉承。有人打算为魏忠贤建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魏忠贤的同伙把他列为湖广地区东林党人的首领。‎ B.罗喻义关注军事。他建议完善军队的财务制度;他提出车战的好处,皇帝把他的意见下放到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不予执行。‎ C.罗喻义不惧权贵。罗喻义在讲义中的有些话得罪了当权者,惹得温体仁不高兴,温体仁派人转告罗喻义,要罗喻义修改,结果却被罗喻义讥讽。‎ D.罗喻义享有声望。他对温体仁指责自己的言论进行辩白,结果还是被温体仁倾覆,罗喻义有声望,很多人对他的遭遇表示惋惜。‎ 解析:选B B项,“有关部门不予执行”理解错误。原文表述为“令喻义自制战车。喻义以战车营造职在有司,不肯奉诏。帝不悦,疏遂不行”。可见不是有关部门不肯执行。‎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喻义见中外多故,将吏不习兵,锐意讲武事,推演阵图献之。‎ 译文: ‎ ‎  ‎ ‎(2)吏部希体仁指,议革职闲住,可之。‎ 译文: ‎ ‎  ‎ 参考答案:(1)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作战图献给朝廷。‎ ‎(2)吏部迎合温体仁的意思,议定将罗喻义撤职闲居,皇帝同意了。‎ 参考译文:‎ 罗喻义,字湘中,益阳人。万历四十一年考中进士。调为庶吉士,授任检讨。请假回家。天启初年返回朝廷,曾任谕德官职。天启六年提升为南京国子祭酒。有生员打算替魏忠贤建立祠堂,罗喻义惩罚了带头的人,事情才停止。魏忠贤的同伙编辑东林党人的籍贯,湖广地区二十人,以罗喻义为首。庄烈帝继位,征召罗喻义授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不久充任日讲官,庶吉士教习官。‎ 罗喻义性格严肃冷峻,闭门读书,不轻易接待一位来客。罗喻义看到朝廷内外很多变故,军官不熟悉兵法,就专心讲解军事,推演作战图献给朝廷。皇帝表扬并采纳。由于当时正在打仗,而督抚这些大官员却不设立军事府库,财政费用没有地方供给,于是进言:“军事有七种德行,使钱财富足是其中一种。正常的军饷以外,应当另设立军事府库,朝廷不加干预。酒食款待将士、奖赏有功劳的人、收买敌人,都从这里取用供应。”‎ 又极力陈述车战的好处。皇帝将他的意见下放到有关部门讨论,命令罗喻义自己制造战车。罗喻义认为制造战车的职责在有关官员,不肯接受诏令。皇帝不高兴,奏疏里所讲的事就没有施行。‎ 进讲《尚书》,撰写《布昭圣武讲义》。其中说到时事,有“左右是些不称职的人”这句话,很是得罪了当权者;末尾陈述帝王祖先大检阅的规定、京城军营的制度,希望有所振兴和变革。奏稿呈到政府,温体仁不高兴。派正字官告诉罗喻义,命令他修改。罗喻义到了内阁,隔着门讥讽温体仁。温体仁生气,向皇帝进言:“旧例,只有经筵向皇帝劝告,比正讲多,日讲却是正讲多劝告少。现在罗喻义凭着日讲的身份而采用经筵的制度,等到让他删改,反而遭他侮辱,希望圣明的皇上考察裁定。”于是将这件事下放到吏部讨论。罗喻义上奏辩白说:“讲官在正文以外就近涉及时事,也是旧有的制度。我反复陈述,希望稍有益处。温体仁删去,我确实担心我的忠诚不能传到上面,以致冒犯了宰相。现在奏疏的草稿都在这里,希望圣明的皇上检查阅览。”吏部迎合温体仁的意思,议定将罗喻义撤职闲居,皇帝同意了。罗喻义当时享有很好的声望,被温体仁倾覆,士大夫谈论起来纷纷表示惋惜。(罗喻义)临行前请求开恩,请求准予使用驿站的车马,皇帝也批准了。在家居住十年,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承问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贲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 ‎(节选自《隋书·卢贲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B.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C.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D.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 解析:选C 句中“谋”做“黜颎威”的谓语,前面断开,排除B、D两项;“上”是“穷治其事”的主语,前面断开;“以龙潜之旧”是后句“不忍加诛”的原因,不是前句的后置状语,前面断开,排除A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子徵”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后来中国的王朝更替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C.“黄钟”是古代打击乐器,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多为庙堂所用。后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文辞庄严、正大、高妙。‎ D.“俯伏”即俯首伏地,就是跪下后头趴在地上,身体向下接近地面,手前伸或者环于头前,多表示恐惧屈服或极端崇敬,是古代礼仪之一。‎ 解析:选A “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错误,平辈之间相互称字是礼貌的表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卢贲读书不多,但是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上表皇帝,修订音律,将黄钟定为宫调,后来又受皇帝诏命与人删定周齐的音律。‎ B.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其深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深受信任。‎ 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但他兴修水利,引沁水东流,灌溉盐碱土地,百姓依靠它而受益。‎ 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为追求权力利益,他多次犯错,虽然皇帝给以宽宥,但他自恃有功而心怀怨愤,被皇帝弃之不用。‎ 解析:选C “他虽被贬任怀州刺史”错误,“迁”是调任,一般是升职,而非贬谪。‎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 译文: ‎ ‎  ‎ ‎(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 译文:  ‎ ‎  ‎ 参考答案:(1)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去。卢贲晓谕他们,仍不行。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退却(让开)。‎ ‎(2)汉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安顿他们吧。‎ 参考译文:‎ 卢贲,字子徵,是涿郡范阳人。卢贲略略读了点书,很懂音律。当时隋高祖为大司武,卢贲知道高祖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很愿意与他结交。高祖刚受宣帝托付总理朝政时,群臣意见不一致,高祖就把卢贲引到自己身边。高祖将到东宫去,文武百官都不知去向。高祖悄悄地让卢贲部署人马,然后召来百官对他们说:“想求富贵的,就跟我来。”大臣们议论纷纷,有的想跟着去,有的想离开。卢贲率兵赶到,大臣都不敢动。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不让进去。卢贲晓谕他们,仍不行。卢贲张目呵斥,卫士才退却(让开)。后来在回答高祖的询问时说:“周朝的气数已完了,天人之望,实归于明公您,望早点应天顺民。天给您,您不要,反而会受到上天责罚。”高祖深以为然。高祖受禅后,命卢贲肃清宫中,并就此任护卫。高颎、苏威共同掌管朝政,卢贲心里很不服气,谋划废了高颎、苏威,(与别人)共同辅佐朝政,计谋泄露,皇上穷追此事,因他们是创业登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杀他们,把他们都削职为民。一年多后,卢贲恢复爵位,任检校太常卿。卢贲上表说:“我听说五帝不沿袭音乐,三王不沿袭礼仪,这大概是因为要随时改制,使之不失雅正之道。”皇上最后听了他的建议,就改七音为八音,以黄钟为宫调。下诏书令卢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北周、北齐音律。后任怀州刺史,挖沁水东流,名叫“利民渠”,又流入温县,名叫“温润渠”,以灌溉盐碱地,百姓靠渠得利。几年后,转任齐州刺史。百姓闹饥荒,粮价猛涨。卢贲不让别人卖粮,但自己却去卖,因此被削职为民。后来,卢贲随皇上到东都洛阳。皇上与卢贲闲谈时说:“我刚当大司马的时候,你对我推心置腹。你若没有过错,地位当与高颎相同。因你与叛逆交好,所以罢免了你。你怎么不思报效,到了这种地步?我不忍心杀你,这是枉法行私罢了。”卢贲拜伏谢罪,皇帝下诏给他恢复原职。几天后,与皇上交谈时,有违皇上旨意,他又自叙功绩,口出怨言。皇上大怒。苏威进言说:“汉光武帝欲保全功臣,都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入朝。皇上仁爱,再用此法来安顿他们吧。”皇上说:“行。”于是废黜卢贲让他回家。卢贲这年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