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届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22)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二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风雨乐清贫 生死系医学 ‎——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 任鹿 黄家驷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曾任嘉兴府知府,父亲任盐运史,35岁时死于大咯血。他5岁丧父,5个叔伯亦相继因病早逝,因此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就萌发要当一名医生的志愿。‎ 少年时代,黄家驷不满足私塾的一点古文知识,13岁时瞒着母亲随堂兄到省城求学,后又投考天津南开中学。高一时,他竟提前两年以同等学力考上了门庭森严的协和医学院。193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在协和任外科住院医师。他曾说,“我感兴趣的是当一名好教师,当一名好的胸外科医师”。‎ ‎1941年,他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求学。黄家驷基础扎实,在导师指引下较快掌握胸外科技术,于1943年获外科硕士学位,并通过全美专家考试取得外科专家称号。留美期间,黄家驷还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每两周组织一次中国建设讨论会,立志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1945年德、日法西斯相继覆灭,黄家驷不为美国优裕待遇所动,放弃高薪聘任,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他迫不及待搭乘太平洋上第一班通航的美军运输机回国。三天三夜的颠簸飞行,在印度转机时行李丢失,但完整无缺地带回整套开展胸外科手术的器械设备。‎ 回国后,他一面在上海医学院执教,一面在附属中山医院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从事胸外科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与上海第二医学院和上海市南洋医院协作,建立了我国第一所胸腔外科专科医院——上海胸科医院,并亲任院长。多年来,虽然担负重要的行政工作,但总是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他行医近50年,亲自为数以千计的工人、农民、军人及领导干部做过手术。‎ 黄家驷非常重视医学教育事业。1959年,他在北京创建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这是我国唯一的八年制医科大学,先后担任校长、名誉校长,亲自主持研究决定了建校方针、教学计划以至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和教学设备等问题。现在国内的一些知名的胸腔外科专家,像石美鑫、苏应衡、钱中希、林尚清、钱定一等,都曾得到过他的培养和指导。‎ 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北京协和医院著名胸外科医生方国栋回忆了一件往事:‎ ‎1970年夏天,毕业分配去向宣布后的一天,黄老师带我到他在外交部街的家里。知道我添置行装有困难,毕业分配后也不再回上海家里而直接赴西北,年逾花甲的黄老师亲自爬上闷顶子,递出一只旧的藤条箱说:“这个箱子你拿去,做你去西北的行装。”尤为珍贵的是,黄老师还找出人民卫生出版社留给他的、由他主编的《外科学》(上、下)和《外科学各论》送给我。黄老师还在每本书的首页都写上“国栋同学批评指正”,并签上他的名字“家驷”。知道我酷爱读书,他殷切地期望我到西北后坚持自学下去。带着黄老师赠送的这些无比珍贵的教科书,肩负着黄老师的教导和希望,我来到了当年的古城武都。正是黄老师这种深藏的关爱之心让我在千里之外的穷乡僻壤倍感温暖而不气馁。‎ ‎“如何使祖国的医学事业尽快发展,这是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的问题”,黄家驷是知行合一的医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出现许多新兴学科。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确定生物医学工程学为一门独立学科。黄家驷以极大热情担负起新学科的筹建工作。他各处奔走,拟出《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研发展规划》于1979年在重庆召开会议,成立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他被任命为组长。‎ 晚年的黄家驷虽退居二线,仍精神饱满地专注于医学事业,争分夺秒地笔耕。由于《外科学》要大量充实内容,再版将成为大型外科参考书。他日以继夜查阅文献,先写成《胸部损伤》一章作为蓝本,赶在5月份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召开《外科学》编委会讨论第四版的编写计划。5月13日他按时出席了全国政协会议,5月14日主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会,在赴会途中因心脏病复发与世长辞,终年78岁。‎ 黄家驷逝世后,《外科学》编委会决定由吴阶平、裘法祖两位教授继续他的主编工作。为纪念黄家驷对发展外科学的卓越贡献,编委们一致决定此书定名为《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医学会追授予黄家驷“胸心血管外科科学进步贡献奖”以表彰他一生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胸心血管外科的突出贡献。‎ ‎(选自《记我国胸心外科奠基人黄家驷》,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黄家驷,江西省玉山县人,生于1906年,1933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5年在上海创建胸腔外科,他主编的《外科学》等著作,促进了我国外科学的发展,是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奠基人之一。(摘自《历史上的今天》)‎ ‎②“文革”中,他因“复辟旧协和”挨批;过后,他竭尽全力于医大的复校和老三届学生的成长、回炉、招研和放宽考研的年龄限制等,以及后来开展国际交往,学术交流,送出去、请进来……对学生、同事和朋友,他都是尽其所能,有求必应。‎ ‎(摘自方国栋《纪念黄家驷老师逝世三十周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自幼聪颖好学,才智过人,由于家中亲人因病早逝,使得他萌生了要当一名好医生的志愿。‎ B.黄家驷基础扎实,领悟力强,先后获得美国密执安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担任密执安大学中国留学生会主席。‎ C.医学报国是黄家驷的毕生追求,国家动荡、时局危难之时,黄家驷“决心为开创中国的胸外科事业披荆斩棘”,毅然放弃美国优厚待遇,回到祖国。‎ D.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但依然笔耕不辍,从事外科学的研究,撰写、主编了《外科学》等著作,成为我国胸外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黄家驷出身医生世家”错;B.黄家驷博士学位是在国内获得的;D.“晚年的黄家驷虽然告别了手术台”于文无据。‎ ‎[答案] C ‎2.材料表现了黄家驷哪些方面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理解人物的精神风貌,需要对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抓住人物的品质、精神特点。黄家驷的形象是通过其各方面的表现来体现的,他的聪明、勤勉、忠心、勇于创业、关心后学等特点,都很容易从文中找到。‎ ‎[答案] ①天资聪慧,勤奋好学;②胸怀大志,赤胆忠心;③热情创业,成就卓著;④关心后学,重视教育。(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3.本文在介绍黄家驷时,插入了一段协和医科大学1964级学生方国栋的回忆,这样写有何好处?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分析传记作品的写法,要在通览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概括。这段话在结构上呼应了上文,在内容上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从侧面塑造了传主的品质。‎ ‎[答案] ①从结构上看,呼应了上文,印证了黄家驷对医学教育事业的重视;②通过他人回忆的方式介绍传主,使文章的内容更真实,更丰富;③衬托了黄家驷作为知名胸外科专家的谦逊品质以及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鼓励。(每点2分,答对3点给满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2分)‎ 悠悠赤子心,殷殷报国情 葛庭燧的父亲葛启彬年幼时,曾在北京一家面粉厂里当学徒。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他徒步逃回家乡。他经常向葛庭燧讲述当年在京城看到、听到的义和团抵抗洋鬼子的英雄故事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事件,这在葛庭燧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种子。‎ ‎1930年,葛庭燧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学习期间,葛庭燧深受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先进思想的影响。1938年,葛庭燧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并担任助教。此后,葛庭燧利用燕京大学作掩护,秘密地为抗日游击队提供重要器材和科技资料。‎ ‎1941年8月,葛庭燧赴美学习。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葛庭燧只用两年时间,就以《不可见紫外光源的研究》的论文,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其成果被应用到美军收复南洋群岛时的侦察工作。随后,他应邀到麻省理工学院光谱实验室,从事与美国曼哈顿原子弹有关的铀及其化合物的光谱化学分析研究。在美国期间,他发明了测量金属内耗的装置,这一装置被国际科学界称为“葛氏扭摆”。他还发现了晶粒间界内耗峰,被学界命名为“葛氏峰”。‎ 在美国期间,葛庭燧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他与一大批追求进步的中国留学生成立了“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美中科协”。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国家建设需要大批科技人才,正是通过这个协会,葛庭燧协助中国共产党促成了当时还在美国任教的钱学森回国。随后,在连襟钱三强的帮助下,葛庭燧也返回祖国。‎ 回国后,葛庭燧担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随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他在清华园建立金属物理研究室,翻开了我国金属内耗研究的第一页。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切向苏联学习,唯有固体内耗领域是苏联老大哥要向中国、向葛庭燧学习的。葛庭燧一生发表过240多篇论文,被中外科学家引用1000多次;他发明的“葛氏扭摆”,已经在国际上广泛应用了几十年;除了在中国极左政治的年代令人痛心地中断研究之外,他所创建的内耗研究室始终是国际上几个知名的研究中心之一,并成为“世界内耗事业的摇篮”。‎ ‎1980年,为了合肥科研基地的建设,已经67岁的葛庭燧从沈阳举家南迁,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副院长,负责筹建固体物理研究所。回忆起当年南下的情景时,葛庭燧说起了自己的一段经历:“1949年我由美国回国的时候,有些好心的美国朋友说中国人的科技不行,他们说,翻开近代的科技书籍能找到几个中国人的名字?我不服气地对他们说,我们有四大发明。1980年8月,我在美国又见到了当年的一些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的外国老朋友。在交谈中,他们承认国际科学界著名科学家中,现在不乏中国人的名字,但这些人都是由外国培养的,成果也出在外国。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我想,难道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在我们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出不了世界一流的成果吗?能,我们一定能!”‎ ‎1989年7月,第九届国际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葛庭燧成功地主持了这次学术盛会,并荣获内耗与超声衰减国际奖。这是该学科的最高国际奖。会议文集收入论文159篇,其中属于中国的就有69篇。‎ ‎1999年2月28日至3月4日,在加利福尼亚和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年会和展览会上,葛庭燧院士走上了一生学术成就的荣誉之巅——荣获梅尔金属讲座演讲人资格和梅尔奖。这是国际材料科学和应用领域至高无上的荣誉,是一项终身成就奖,它意味着葛庭燧成为举世公认的杰出科学权威,这也是1921年设立该奖以来,亚洲人首次获此殊荣。杨振宁博士得知葛庭燧荣获梅尔奖后,在给葛庭燧的信中说:“我要向你祝贺!六十多年你对内耗问题的贡献,对培养中国材料科学人才的努力是大家都称赞不绝的。”(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93年,葛庭燧80寿辰前夕,钱学森在祝寿信中写道:“我决不会忘记,是您启示我早日从美归来,为新中国服务。”殷殷之情,溢于言表。‎ ‎②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一次去固体所看望葛先生。因为我住的招待所在固体所和葛先生家之间。下班后,葛先生顺路陪我走一段。他一边走一边平静地说:“我实际上就是搞金属物理的,金属物理在物理领域中是一个非常窄的领域。我知道得太少了,我要努力学习。”‎ ‎(学生郑冶沙回忆葛庭燧文章 ‎《扎根国土做领先世界的科研》)‎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父亲葛启彬向葛庭燧讲述了自己在面粉厂做学徒、国难后徒步逃回家乡等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对年幼的葛庭燧影响很大。‎ B.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期间,葛庭燧的研究成果被美军应用到收复南洋群岛的侦察中,他也因此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C.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的69篇论文被收入会议文集,充分证明葛庭燧领导的物理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始终处在世界领先地位。‎ D.葛庭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毅然回国,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悠悠赤子心,殷殷报国情,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讲的英雄故事和中国人被欺负的事件。B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并且时间颠倒。C项,“始终”一词与文意不完全符合。‎ ‎[答案] D ‎6.在美国取得一系列科技成果的葛庭燧为什么要返回祖国?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目要求回答传主为什么要回国,这需要对传主成长的经历加以分析。比如小时候父亲给他讲的中国人被外国人欺负的事情等,激发了他的报国志向;再如在大学期间和在国外留学期间受到的思想上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国家也正需要人才。‎ ‎[答案] ‎ ‎①从小受父亲影响而立下报国志向;②清华学习期间同班同学胡乔木等人的先进思想使他深受影响;③在国外,与一大批留学生一起追求进步;④建国初期,国家需要大批科技人才。(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7.葛庭燧有怎样的人格魅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传主的品格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他立志报国,影响了钱学森并促成其回国,表现了传主的爱国情怀;再如传主赴美学习,勤奋刻苦;又如他培养人才不遗余力,身为大家却从不自满等。这些都是传主高尚品格的体现,是其人格魅力的所在。‎ ‎[答案] ①深沉的爱国情怀。立志报国,拳拳赤心,异域求学,不忘国家;影响钱学森并促成其回国;67岁时,为国举家南迁。②勤奋努力的态度。勤奋刻苦,潜心攻读,赴美学习,硕果累累。③强烈的责任感。不服外国朋友对中国人才的评价,信心坚定,责任感强烈,培养人才,不懈努力。④谦虚好学的品质。身为大家,却对学生说“我要努力学习”,内心平静,绝不自满。(每点2分,任意答对3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