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陈情表》教案 6页

  • 54.00 KB
  • 2021-06-07 发布

7《陈情表》教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陈情表》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继续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设想: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指导学生熟读课文,背诵第一、三段,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2.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及相关常识。‎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熟读 ‎1、学生轻声诵读课文,对照注解,自己初步疏通课文;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词句:‎ ‎①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在词义:‎ 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   门衰祚薄   日薄西山   茕茕孑立  床蓐 猥以贱微   生当陨首   责臣逋慢  犹蒙矜育  过蒙拨擢  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   终鲜兄弟   除臣洗马  刘病日笃  更相为命 ‎②注意以下加点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猥以微贱  臣具表以闻  圣朝以孝治天下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6 ‎ ‎③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  二州伯牧所见明知  形影相吊  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察臣孝廉   举臣秀才拜臣郎中  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不胜…之情    臣之辛苦 ‎④注意以下句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2、简要疏通以上词句。‎ ‎3、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 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 ‎4、指导学生理解背诵第一段。‎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5、熟读第二段。‎ 察孝廉,举秀才 拜郎中,除洗马 诏书切峻 进退两难 ‎6、指导背诵第三段。‎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7、熟读第四段。‎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8、解题:讨论:结合上节课反复诵读课文的体会,你认为“情”在本文中有哪几层含意?‎ 引导:本文的题目是《陈情表》,“表”是什么呢?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那么,李密的这个奏表,题为《陈情表》,“陈”是陈述的意思,“情”注解没有,那是什么呢?‎ 提示:情:情况(事实);衷情(孝情、忠情);情理(忠孝之道)。‎ ‎9、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训练。‎ 第二课时 6 ‎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导入新课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 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祖母情深似海 孝情 揭示矛盾 沐清化蒙国恩     圣朝恩重如山 忠心 祖母病笃(情) 尽孝日短  分析矛盾   ‎ 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   ‎ 先尽孝后尽忠 解决矛盾   ‎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情理不言而喻。‎ 6 ‎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 请轻声朗读课文,画出来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6 ‎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说出出自本文的成语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①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②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③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④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①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②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6 ‎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引申讨论:‎ 附: 谈谈孝道    ‎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几千年来,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中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    ‎ ‎    从秦汉开始,中国就建立了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建成它并维护它要有两条保证。第一条,要保持对广土众民的大国高度集权的有效统治;第二条,要使生活在最基层的个体农民,安居乐业,从事生产。高度集中的政权与极端分散的农民双方要互相配合,减少对立,在统一的国家协调下,才能从事大规模跨地区的工程建设、文化建设,防止内战,抵御外患,救灾防灾。个体农民从中受到实惠,则天下太平。    ‎ ‎    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社会根据自然环境的合理选择。家庭是中国古代一家一户的基层生产组织,从而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小农生产的家庭对国家有纳税的义务,国家有保护小农的责任。    ‎ ‎   “国”与“家”的关系协调得好,则天下治,反之则乱。保证实现国家、君主有效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忠”;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乡党邻里和睦,父子孝慈的最高原则是“孝”。相传古代圣王多是造福氏族的领袖。国家组织被看作氏族组织的扩大。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细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较,孝比忠更基本。    ‎ ‎    《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思想体系。这种高度抽象概括意义的孝,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几千年来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 ‎    “五四”以来,有些学者没有历史地对待孝这一社会现象和行为,出于反对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说成罪恶之源,是不对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实际。    ‎ ‎    孝道是古代社会历史的产物,不能看作是古代圣人想出来专门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当然也不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    ‎ ‎    古代农业社会,政府重农,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安土重迁,所以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古代职业世袭,有“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训条。古人生活于家庭之内,子女对父母要“晨昏定省”。古代父母与子女不是平等的地位,片面义务,所以“天下无不是父母”。古代婚姻不考虑子女双方的感情因素,只凭父母之命即可组成婚配。    ‎ ‎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现象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课题。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传统观念规定的某些孝道行为规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难以照办。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无论父母或子女,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 ‎    今天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把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地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一课题关系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时日,深入研究,必有丰厚的成绩。‎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