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题点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点对点练1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读文)(含2018高考真题)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题点对点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整体 读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 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原”字小篆字体为“ ”,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乡”字甲 骨文为“ ”,像二人对 食形,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 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 ②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 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 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 动”,离“原乡”的本义越来 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③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 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 ④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 力和生命力。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 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 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 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 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 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 ⑤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 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 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 村遗产的关键。 ⑥同时,还要保护好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 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它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 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下,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民俗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它 们是乡村景观的独有表达 方式,乡村旅游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 ⑦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 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乡村景观规 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 (摘编自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原乡”原指宗系之本乡,这一称呼蕴含着大陆人对早年去台湾的客家人的深厚乡土情谊。 B.原乡规划理论是对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进行反思的产物。 C.大量村落被毁,造成了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 D.原乡规划践行的是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尽量回归大自然的本真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段,由“原乡”一词自然引出“原乡规划”,即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 境。 B.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依次阐述了什么是“原乡”,什么是“原乡规划”,以及其指导思想和具体 做法。 C.第⑤⑥两段,从论述层次上看是并列的,分别阐述了乡村旅游规划要顺应乡村自然特点,保护人文 生态。 D.作者认为“原乡”是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发展,应始终关注“人—景— 地”的和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援引“原”字的小篆字体和“乡”字的甲骨文,是为了解释“原乡”的含义,为原乡规划提 供理论依据。 B.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会造成乡村原有自然性与人文性的 异化和变质。 C.乡村景观规划要以原乡风味为基础,和谐处理人、自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科学规 划旅游诸要素。 D.如何最大程度地协调好经济开发与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容 忽视的问题。 二、(2018 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 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 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 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 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 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 “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 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 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 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 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 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 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 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 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 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 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 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 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 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 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 ,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 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 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 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 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 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 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 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 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 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 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 题点对点练 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整体读文) 一、1.B 解析 A 项,主客颠倒,应为“这一称呼蕴含着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深厚的历史情 结”。C 项,文章第②段中“大量村落被毁”和“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都是新农村“城市化 运动”的表现。D 项,偷换概念,“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思想”而非“践行”老庄思想;“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也不是“回归大自然的本真状态”。 2.A 解析 A 项,“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是“原乡本色”的含义,而不是“原乡规 划”的意思。“原乡规划”的具体内容见原文第③段。 3.A 解析 A 项错在“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原乡规划的理论依据是老庄哲学。 二、4.A 解 析 B 项,强加因果。文本最后一段的表述是“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 数据化’”。C 项,“是为了对抗大数据”的说法错误,偷换概念,根据文本最后一句可知,是为了抵 抗数字化记忆霸权。D 项,依文意,抵抗数字化记忆霸权的工具是“被遗忘权”,见末段“因此,适度 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5.D 解析 D 项,文章论证的对象是“被遗忘权”,没有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全新论证”。 6.B 解析 B 项,文本第三段说,遗忘“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及社会的修复和更新机制,选项 的表述过于绝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