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
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
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
分歧的,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孟郊、贾岛等为代表,
“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无意于佳
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
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
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以为画,则失于画矣;
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
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
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
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创作出了佳篇。表面
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
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
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
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
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
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
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
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
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
- 2 -
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
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更重视求
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
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
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
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
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积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
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一项是( )
A.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B.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C. 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
D. 悼红轩批阅十载,谱红楼三春悲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先揭示内涵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
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 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 这
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
C. 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富、营养丰足的“非洲大陆”喻指无意识,形象地论述了无意
识对诗歌创作的巨大作用。
D. 文章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
卫”,促成佳作诞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得出的结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
缩性与张力的缺点。
B. “无意于佳”的创作方式,能让意识聚焦无法形成,使诗人免于陷入狭隘,有利于发现“天
机”。
- 3 -
C. 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对诗歌创作和科学研究作用有别,是因为作诗与科研相比,二
者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
D. “无意于佳”所仰靠的张力和创造力,其实是以深厚根柢为基础,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所
谓“佳”的效果才能出来。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
首先,明确原文所论的“无意于佳乃佳”的概念:“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
要快吟” 。然后对选项进行分析:
A 项,“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是:人性情怪僻只沉溺于美好的诗句,如
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至死也不肯罢休”可见属于“苦吟”,错误。
B 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意思是:自己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捻
断好几根胡须。“捻断好几根胡须”可见是长时间的思索,属于“苦吟”,错误。
C 项,“好诗冲口谁能择,俗子疑人未遣闻”的意思是:好诗脱口而出谁能欣赏,庸俗的人怀
疑自己,因为从来没有听说过(所以觉得不好)。一个“冲”字就可以看出是不假思索而做成
的,属于“快吟”,这与文中所论“无意于佳乃佳”相符。正确。
D 项,“悼红轩批阅十载,谱红楼三春悲秋”中的“十载”“三春”表示时间很长,可见属于
“苦吟”,错误。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
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
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D 项,“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因为
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
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
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
- 4 -
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可知,应该是先“冲破意识的‘防卫’”,再出现“神思恍惚的审
视”。属于逻辑关系紊乱。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
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
出错等。
D 项,“其实是以深厚根柢为基础”理解错误。根据最后一段原文“他认为要达到‘无意于佳
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积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
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
‘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可知,要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即以创作主体的
学问与性格为条件”,属于以偏概全。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云教育”是指基于云计算应用的教育平台服务。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它搭
建了一个可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从而共同达
成教学目标和育人任务。近年来,“云教育”受到国内外众多教育界人士关注,此次疫情的
发生让“云教育”在我国得以大面积推广。有关“云教育”的诸多尝试都是一次次“破冰”
之旅,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不可否认,在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
替线下教育,传统课堂仍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 恢复,相信
有关“云教育”的探索不会也不应停滞。如何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更好地融合,“云教育”如
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新活力,助力教育教
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随着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云教
育”带给我们的有关未来教育的诸多绚丽想象,有望逐步成为更加鲜活的现实。
(摘编自杨国营《云教育拓展未来教育想象空间》
材料二:
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 5000 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自
- 5 -
2 月 17 日开通以来,该平台已开设 119 门学科课程。截至 3 月 24 号,共播出小学、初中、普
通高中课程 1917 节,浏览量累计达到了 9.94 亿次,通过平台进行在线学习的学生累计超过
了 1.95 亿人次。据统计,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 400 多
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 60%的教师和近 50%的络学习空间,
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新一代信
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摘编自马璐璐、姜子涵《数说疫情下的“云生活”模式》)
材料四:
在线教育要稳健发展,有赖内容与技术融合创新,目前我国在线教育,盲点是定位不清晰,
痛点是资源不对路,堵点是产品不赋能,具体体现:一、市场、上大部分在线课堂以补习知识
为主旨,以刷题为评价手段,通过过度训练、超纲挖掘、提前授课等策略,实现“提分”目
标。二、在线教育最大的特点是以课程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为主线,但我国没有统一建立中小
学教学专业资源库,缺少体系完备且具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资源。没有专业、 适需的资源
支撑,技术再翻新也是空壳,学生们没有兴趣点击,即使强制也粘不住。这已成为在线教育
不能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都与 21 世纪教育理念和框架不符,影响着青少年高阶认知
能力和思维发展,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立与全球 21 世纪学
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应的供给服务体系;
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等。总之,要通过政
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能力有序进化。
(摘编自吕文清《疫情催生在线教育 2.0 变革》)
- 6 -
4. 下列对“云教育”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教育”基于云计算应用,搭建了一个集教学、管理、学习等于一体,供教育方、受教
育方等分工协作的在线平台。
B. “云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正在改变着当下的教育生态,让我们对未来
教育产生了许多绚丽的想象。
C. 据统计,自 2 月 17 日至 3 月 24 日,已经有近 2 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完成
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
D. 春节后我国教育学习 APP 行业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较春节增加 7.5 分钟,教育学习人群活跃
时段的占比较平日增加一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教育所搭建的平台能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可以共同达成教学目标和实现育人任务,
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
B.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建立,是我国在线教育的一次破冰之旅,但在线教育在
定位、资源、产品等方面的不足阻碍自身发展。
C. 建立与 21 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提供体系完备且有创新价值的在线教学
资源,这是在线教育能够给师生赋能的关键所在。
D. 综合以上材料可见,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目前我们须
多措并举,加快在线教育整体能力的有序进化。
6.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
【答案】4. C 5. A
6. ①线上线下教育的充分融合将使“云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重要补充,助力教育教学质 量
的提升。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将促进“云教育”继续发展。③随着内容 与技术
的融合创新,“云教育”整体能力得到有序进化。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
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
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C 项,“据统计,自 2 月 17 日至 3 月 24 日,已经有近 2 亿人次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在线
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习”说法错误。曲解文意,选项中“完成了百余门学科课程的学
- 7 -
习”错误,原文表述为“该平台已开设 119 门学科课程”。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但是不管在任何时代,它都不能取代线下教育”说法错误。结合原文“不可否认,在
实践过程中,‘云教育’在新技术的运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教育质量的保证等方面还存在
一些问题。同时,‘云教育’不可能完全代替线下教育”分析可知,原文表述没有“不管任
何时代”之意,选项说法绝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
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
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
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
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本题题干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云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
材料“‘云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应有作用、扮演好恰当角色,给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教育注入
新活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是下一阶段需要继续探索的课题”分析可知,我国线
上线下教育的充分融合将使“云教育”成为线下教育的重要补充,助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结合材料“教育部会同工信部开通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能满足 5000 万学生同时在线学
习”“目前全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 400 多万名学生,国家数
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 60%的教师和近 50%的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校校
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分析可知,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与推动将促
进“云教育”继续发展。结合材料“所以我国在线教育需要颠覆性重建。具体做法;一、建
立与全球 21 世纪学习目标框架相配套的内容体系;二、搭建与区域发展基础及实际需求相适
应的供给服务体系;三、构建教育与企业多元共建实施体制及在线教育准入机制、评级机制
- 8 -
等”“总之,要通过政策的、资本的、技术的、研究的等多措并举,加快全国在线教育整体
能力有序进化”分析可知,随着内容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云教育”整体能力得到有序进化。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
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
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
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
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
主体),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
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
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
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
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巴黎圣母院(节选)
【法】维克多·雨果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他打破了一直
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用又嘶哑又愤怒的声音吼叫,这声音不像人的声音,倒很像动物的咆
哮声:“给水喝!”这个声音把人们叫骂的声音都盖没了。
这声悲惨的呼唤,并没有引起同情,反而使刑台四周的巴黎善良市民更加笑得厉害。应
该说明,他们的残忍和狠心并不亚于我们给读者介绍过的那个可怕的乞丐集团里的人,那都
是群众当中最下层的人物。除了嘲笑那不幸的犯人的口渴之外,四周没有人出声。的确,那
当儿他的样子不只显得可怜,而更是显得古怪和难以接近。他那涨得紫红的脸上淌着汗,眼
睛闪着狂野的光,嘴里冒着愤怒和痛苦的泡沫,舌头一半吐出在嘴唇外面。还得说明,在那
当儿,人群中找不出哪个好心的男人或女人敢于送给那受苦受难的人一杯水,那刑台的可恶
的石级被当做十分可耻和丑恶的东西,善人们是不愿意上去的。
几分钟后,伽西莫多用失望的眼睛扫视了人们一遍,又用更加令人心碎的声音喊道:“给
水喝!”
仍然只引起一阵哄笑。
- 9 -
“喝这个吧!”罗班·普斯潘叫喊着,把一块在阴沟里泡过的海绵扔到他脸上,“拿去吧,
恶汉!算我欠你的情哪!”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些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
训!”
“喂,小子!”一个跛脚使劲拄着拐杖走到他跟前喊道,“你还在圣母院塔顶上咒骂我们
不?”
“这只碗给你去喝水!”一个男人把一个破瓦罐向他的胸脯扔去,“我老婆就是因为看见
你从她面前走过,才生下了一个两个脑袋的娃娃!”
“我的母猫生下了一只六只脚的小猫!”一个老妇把一块瓦片向他头上扔去,尖声嚷道。
“给水喝!”伽西莫多喘息着喊了第三遍。
这时他看见人群里闪开一条路,走出了一位装束奇特的姑娘,身边带着一只金色犄角的
雪白的小羊,手里拿着一面小鼓。
伽西莫多的独眼闪了一下,原来就是他昨晚曾经想抢走的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呀。他模糊
地意识到正是因为那件事他此刻才在这里受惩罚的呢。何况这种事在这个世界上并不算稀罕,
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聋,又由于被一个聋法官审问,才受到了惩处的么?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
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
看见她真的迅速走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假若
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
可怜人干裂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
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
这时他竟忘记要喝水了,那埃及姑娘不耐烦地扁了扁小嘴,微笑着把水倒在伽西莫多张
着的嘴里,他一口气喝着,他显然是渴到极点了。
喝完水,那可怜人便伸出黑黑的嘴,无疑是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但那姑
娘有些疑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
回去了。
于是那可怜的聋子把充满责怪和无限悲哀的眼光望着她。
那漂亮、鲜艳、纯洁、迷人而又那么娇弱的姑娘,竟会那样好心肠地跑去救助一个如此
可怜丑恶的家伙,那情景无论如何是很动人的,而这件事又发生在一个刑台上,那就更为动
- 10 -
人了。
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三次写到“犯人”伽西莫多乞求“给水喝”,突出了人们的冷漠无情,为后文写波希
米亚姑娘给水喝做铺垫。
B. 伽西莫多伸出黑黑的嘴,“想吻一吻那帮助了他的美丽的小手”的行为,让美丽的波希米
亚姑娘心生厌恶,所以她把手缩回去了。
C. 小说运用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手法,突出了伽西莫多狼狈处境中,波希米亚姑娘不计
前嫌的善良救助。
D. 文中对比手法运用得最为突出,美与丑的外貌对比,姑娘和观众对伽西莫多的态度对比等,
小说在对比中凸显了主题。
8. 鲁迅先生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的是画他的眼睛。”请分析划线句表
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活动。
9. 选文最后写道“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你觉得是
否合理?请阐明你的理由。
【答案】7. B 8. (1)第一处划线句表现他对波希米亚姑娘的愤怒。
(2)第二处划线句表现了他心中的惭愧和对波西米亚姑娘的感激。
9. (1)观众是在波希米亚姑娘善良举动的感化下,对伽西莫多从叫骂、嘲笑的冷漠态度,
变为由衷拍手。
(2)侧面表现了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和美好。
(3)突出了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
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 项,“美丽的波希米亚姑娘心生厌恶,所以她把手缩回去了”错误,结合“但那姑娘有些疑
惑,想起了前一晚那件未遂的暴行,便像小孩害怕被野兽咬着似的,惊恐地把手缩回去了”
这些内容可知,波希米亚姑娘把手缩回来是害怕伽西莫多,而不是厌恶。
- 11 -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心理活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到文中找到
划线句,分析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具体的情节分析人物的心理。本题要求“分析划线句表
现了伽西莫多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一处,“假若他的独眼能够发出雷电,那波希米亚姑娘一定会给雷电击毙,上不了刑台啦”,
由假设“发出雷电”以及假设“发出雷电”的结果来看,此时的伽西莫多内心是愤怒的,结
合上文“他十分相信她也是来向他报复的,也是像别人一样来打他的……看见她真的迅速走
上了石级,愤怒和轻视使他透不过气,他真想把刑台打个粉碎”这些内容可知,伽西莫多认
为波西米亚姑娘是来报复他的,所以内心满是愤怒。
第二处,“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
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此处重点描写伽西莫多的“一大颗眼泪”,至于
为何流泪,结合上文“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
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嘴边”可知,波西米亚姑娘是来给伽西莫多喂水的,而上文
交代了“他昨晚曾经想抢走那个波希米亚姑娘”,在这样的情况下,姑娘以德报怨,这让伽
西莫多很惭愧,同时还有对波西米亚姑娘的感激。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尾特点,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解答此类
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文最后写道‘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
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你觉得是否合理?请阐明你的理由”,然后分析这一结尾的内容,
再分析这些内容在表现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旨方面的作用。
首先分析结尾的内容,小说结尾说“观众也都被感动了,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
了’”,这里是说观众被波西米亚姑娘的举动给感化了,上文提到这些观众面对伽西莫多的
请求先是叫骂、嘲笑,表现出他们的冷漠,而波西米亚的做法让他们受到触动,所以最后鼓
掌;
然后分析观众举动对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主要借助波西米亚姑娘给伽西莫多水喝这一
情节展现了人物的善良和美好,而冷漠观众的转变则是侧面证明了波西米亚姑娘的美好和善
良;
最后分析这一结尾在主旨上的效果,冷漠的观众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波西米亚姑娘
的举动感染了他们,这充分展现出人性之美的力量,凸显了小说的主旨。
- 12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主父偃者,齐临菑人也。学长短纵横之术,晚乃、春秋、百家言...。游齐诸生间,莫能厚
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皆莫能厚遇。孝.
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
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上乃拜主父偃为郎中。数见,上疏
言事,诏拜偃为谒者,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缓则骄奢易为淫
乱,急则恃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
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
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
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馀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
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主父言齐王内淫佚行僻,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
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
吾与诸君绝矣!”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恐效燕王论死,乃自杀。
赵王恐其为国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
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征下吏治。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
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
偃。
(节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
B.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
C.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
- 13 -
D.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
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家言,即为诸子百家的学说,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
儒三家影响最深远。
B. 孝武元光元年,孝武是汉武帝的庙号,元光和后文的元朔都是汉武帝的年号,元年为改换
年号的第一年。
C. 结发,古代男子成童始束发,因指童年或年轻;也可指成婚男女共同束发的礼俗,文中的
“结发”即为此意。
D. 五鼎食,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盛五种供品,后形容高官显贵的豪奢生活。亦喻
高官厚禄。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主父偃他在齐国时遭人排挤鄙弃,游历燕赵时不被赏识任用;绝境中他上书朝廷,获得皇
帝宠信,屡获升迁。
B. 主父偃谋略高明,他认为晁错的做法是正确的,应改以法削藩为推恩分国,皇帝采纳了他
的策略。
C. 主父偃飞扬跋扈,他得志后收受重金,面对他人劝告,他直言自己做事就是要倒行逆施。
D. 主父偃受人畏忌,他因揭发燕王罪行立功,群臣无不畏惧;他派人以乱伦罪触动齐王,齐
王因畏惧而自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恃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2)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如今的诸侯有的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天下形势宽缓时,就容易骄傲奢侈,做出
淫乱的事情,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背叛朝廷。
(2)起初我贫穷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做了齐相,诸君中有人
到千里以外去迎接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 14 -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侯”是动词,宾语是“之”,动宾之后要断开,且“彼人人”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之”
和“彼人人”之间要断开,排除 BD 两项;
“分”的宾语是“其国”,动宾后应断开,排除 C 项。
译文: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人
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
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 项,“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错误,诸子百家应该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
别的总称;
B 项,“孝武是汉武帝的庙号”错误,孝武是汉武帝的谥号;
C 项,“也可指成婚男女共同束发的礼俗,文中的‘结发’即为此意”错误,文中的结发指童
年或年轻。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认为晁错的做法是正确的”错误。原文“前日晁错是也”意为“前些时候晁错(引起
的叛乱)就是这样”,是说晁错的做法不当。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 15 -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
中,“或”,有的;“缓”,宽缓;“则”,就;“为”,动词,做;“淫乱”,形容词活
用为名词,淫乱的事情;“急”,急迫;“恃”,依仗;“合从”,联合;“逆”,背叛。(2)
中,“衣食”,给……衣食,名词做动词;“不我衣食”,宾语前置句;“内”,通“纳”,
使…进入;“相齐”,做齐相,“相”,名词做动词,做相。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主父偃是齐地临菑人,学习战国时代的纵横家的学说,晚年才开始学习《周易》、《春秋》、
诸子百家的学说。他游于齐国许多读书人之间,没有谁肯厚待他。齐国许多读书人共同排斥
他,他无法在齐呆下去。他家生活贫困,向人家借贷也借不到,就到北方的燕、赵、中山游
学,各地都没人厚待他,做客很难。孝武帝元光元年,他认为各诸侯国都不值得去游学,就
西入函谷关,去见大将军卫青。卫青大将军屡次向皇上推荐他,皇上不肯召见。他带的钱财
已经花光,留在长安已经很久,诸侯的宾客们都很讨厌他,于是他向皇帝上书。早晨进呈奏
书,傍晚时皇帝就召见了他。武帝就任命他为郎中。主父偃屡次进见皇帝,上疏陈说政事。
皇帝下令任命他为谒者,一年当中,四次提升主父偃的职务。
主父偃向皇上劝说道:“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强弱的形势很容易控制。如今的
诸侯有的竟然拥有相连的几十个城市,天下形势宽缓时,则容易骄傲奢侈,做出淫乱的事情,
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现在如果用法律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
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会产生,前些时候晁错的做法就出现这种情况。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
竟是十几个,而只有嫡长子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无尺寸之
地的封国,那么仁爱孝亲之道就得不到显示。希望陛下命令诸侯可以推广恩德,把他的土地
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人人高兴地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皇上用这种办法施以恩
德,实际上却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不必削减他们的封地,却削弱了他们的势力。”于是,
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尊立卫子夫当皇后,及揭发燕王刘定国的阴私,主父偃是有功的。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
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有人劝说主父偃说:“你太横行了。”主父
- 16 -
偃说:“我从束发游学以来已四十余年,自己的志向得不到实现,父母不把我当儿子看,兄
弟们不肯收留我,宾客抛弃我,我穷困的时日已很久了。况且大丈夫活着,如不能列五鼎而
食,那么死时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罚好了。我已到日暮途远之时,所以要倒行逆施,横暴行事。”
元朔二年,主父偃向皇上讲了齐王刘次景在宫内淫乱邪僻的行为,皇上任命他当了齐相。
主父偃到了齐国,把他的兄弟和宾客都召来,散发五百金给他们,数落他们说“起初我贫穷
的时候,兄弟不给我衣食,宾客不让我进门;如今我作了齐相,诸君中有人到千里以外去迎
接我。我同诸君绝交了!”于是他就派人用齐王与其姐姐通奸的事来触动齐王,齐王以为终
究不能逃脱罪责,害怕象燕王刘定国那样被判处死罪,就自杀了。赵王害怕他成为赵国的祸
患,告发主父偃接受诸侯的贿赂,因此,诸侯子弟中有很多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封侯。等到齐
王自杀了,皇上听到后,大怒,认为是主父偃威胁他的国王使其自杀的,就交给官吏审问。
皇上不想诛杀主父偃,这时公孙弘当御史大夫,就对皇上说:“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
被废除而变成郡,归入朝廷,主父偃是这事的罪魁,陛下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民交待。”
于是皇上就把主父偃家族的人都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别将之安西
高适
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风尘惊跋涉,摇落怨暌携。
地出流沙外,天长甲子西。
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
[注]暌携:聚散,离合。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扣题意,直陈安西位于渺远之地,路途艰险,难以到达,离愁别绪溢于言表。
B. “风尘”意指战乱,“惊”字突出了征程之险;“摇落”写出秋日萧瑟,烘托远离之苦。
C. 颈联写安西远在流沙之外,是对“绝域”渺远的照应,将送别愁绪表达得更为浓烈。
D. 这首诗真实再现安西边塞的自然景物,从中可窥见盛唐边塞诗雄浑悲壮的特点。
15.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4. D 15. 第一问:以殷殷慰勉之词,劝“少年”抛弃悲愁,对前途充满信心,
表达了对裴别将的赞赏和祝愿。第二问:由送行离别的哀情转向建功立业的豪情,使得送别
- 17 -
之情不至流于感伤,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 项,“真实再现”错误。“绝域”渺远,只能乘马方可到达,长途“跋涉”之中,又时而传
来边情警报,故用一“惊”字突出征程之险,再加之“摇落”之悲,远离之苦。“地出”二
句再补写“绝域”之渺远,将送别之愁绪渲染得十分浓烈。结合标题《送裴别将之安西》分
析,应该是想象之景。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及诗句作用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回答诗句表达
的作者的情感,除了回答出具体的情感,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情感;回
答诗句的表现手法,要先答出具体的手法,然后再回答此手法的具体表现和表达效果。联系
诗文作答是鉴赏的必然步骤。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
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
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
头和卒章显志等。“少年无不可,行矣莫凄凄”,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去做吧,不要忧
虑,有所担忧。末二句以殷殷劝勉之词,劝“少年”对前途充满信心,抛弃悲愁,勇往直前,
焕发出乐观豪迈之进取精神。该诗是一首边塞送别诗,诗人送别友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
依依惜别之情。该诗描绘了边塞凄凉之景,写出了从军的艰苦生活,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之
情。由送行离别的哀情转向建功立业的豪情,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10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酌,观赏着庭树,心情很愉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日出时,天际的色
- 18 -
彩变化。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水天辉映,一片清澈明亮的景象。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出黄昏时分,江上帆风樯影,往来穿梭;江边酒肆青旗,因风
飘拂的景象。
【答案】 (1). 引壶觞以自酌 (2). 眄庭柯以怡颜 (3). 极天云一线异色 (4).
须臾成五采 (5). 素月分辉 (6). 明河共影 (7). 表里俱澄澈 (8). 归帆去棹
残阳里 (9). 背西风 (10). 酒旗斜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
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
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觞、酌、眄、柯、怡、臾、澄、
澈、棹、矗。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抗金名将岳飞的这首《满
江红》让大部分人对贺兰山耳熟能详。如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时代早已远去,但在
南北长 200 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神秘的岩画世界,向世人展现了一条 的艺术长廊。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的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 和自然的方法——
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中国是岩画大国,在地处中国西北内陆的
宁夏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山岩上到处都是构图奇特、形象简练的岩画。
对于这些岩画,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
最具规模的地区。有贺兰山岩画“镇山之宝”之称的“太阳神岩画”,就是一幅人面图案,
眼睛、耳朵等部位奇特且对称。重环的双眼、短线刻划的睫毛、半圆形的轮廓和鼻子,以及
嘴部 的描绘,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把太阳人格化,表现出远古人们对太阳和自然
的崇拜、敬畏。
根据岩画的图形和西夏的刻记分析,( ),记录了远古时代先民在 3000 至 10000 年
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和娱舞等生活场景。“岁月失语,唯石能言。”如今,我们已经
无法寻觅那些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们的 ,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在风
- 19 -
中向后人隐隐传达着来自远古的信息。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洋洋大观 质朴 匪夷所思 遗迹
B. 蔚为壮观 古朴 匪夷所思 踪迹
C. 蔚为壮观 质朴 异想天开 遗迹
D. 洋洋大观 古朴 异想天开 踪迹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于这些岩画,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
具规模的地区。
B. 对于这些岩画,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左右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
为集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C. 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使这里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
中、最具规模的地区。
D. 在这些岩画中,人首像最具特色,并以近千幅的数量成为世界上人面像图形最为集中、最
具规模的地区。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B. 人们在不同时期先后刻制贺兰山岩画,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C. 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人们先后在不同时期刻制贺兰山岩画
D. 贺兰山岩画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之后不同时期又有所刻制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
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
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
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本题中,第(1)空,蔚为壮观: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洋洋大观:形
容美好的事物众多丰盛。这里修饰的是“艺术长廊”,强调的是“盛大”,故应选用“蔚为
壮观”。第(2)空,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质朴:朴素。这里需要和粗犷、自然构成
- 20 -
并列短语,故应选用“古朴”。第(3)空,匪夷所思: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
人按常理所能想象。异想天开:想法离奇,不切实际。这里形容的是“引发人们无穷的想象”
的描绘,故应选用“匪夷所思”。第(4)空,踪迹:指行动所留下可察觉的形迹。遗迹:指
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这里的语境是无法寻觅“曾经留驻贺兰山的先民
们”活动的形迹,而“只有这些镌刻在岩石上的最初印记”,故应选用“踪迹”。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
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
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
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
A 项,结构混乱,介词“对”误用,应该为“在…中”;搭配不当。“人首像”不能“成为”“地
区”。
B 项,结构混乱,介词“对”误用,应该为“在…中”;成分赘余。“近”和“左右”赘余。
D 项,搭配不当。“人首像”不能“成为”“地区”。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选择补写恰当
的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
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
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本题中,根据前句“根据岩画的图形和西夏的刻记分析”可知,陈述主体应为“贺兰山岩
画”,由此排除 B、C 项。根据后句“记录了远古时代先民”,可知“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早中期”放在后面,和下文“远古时代”衔接更紧密,由此排除 D 项。
故选 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
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
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结构
- 21 -
混乱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
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
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
方法是拆字组词。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复工复产期间渔业安全生
产做出部署。《通知》要求严格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对从重点地区返抵和出现发热等症
状的渔民,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并及时向船籍港渔业主管部门报告。且需紧盯渔船
恶劣天气防范以及商渔船碰撞等关键环节,重点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隐患
突出的地区和作业渔船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
险出海作业行为。
(1)请对上面的新闻报道拟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2)请概括《通知》内容中的两条要求,每条不超过 12 个字。
【答案】(1)示例:渔业复工复产加强安全监管
(2)①抓好渔民疫情防控。②抓好渔船隐患排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段压缩。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
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
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
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1)本题考查给新闻拟标题。首先要了解新闻的结构,新闻一般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其
中导语应该能够涵盖新闻的主要事件,主体部分是对事件的具体内容的报道。本题导语“近
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就复工复产期间渔业安全生产做出
部署”,压缩一下,事件为“农业农村部办公厅部署复工复产渔业安全生产”。主体部分是
通知的具体内容,是围绕“复工复产”采取的报告、排查、违法监督等具体措施。综合来看,
本次新闻的主语应是“渔业复工复产”,事件应是“加强安全监管”。
(2)本题考查对新闻主要内容的概括。要先找出通知的内容,根据内容划分出层次,逐层概
括内容。《通知》可以分为两层,一是“要求严格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对从重点地区返
抵和出现发热等症状的渔民,按医学要求进行隔离和检查,并及时向船籍港渔业主管部门报
告”,这是针对疫情防控的措施,可概括为“抓好渔民疫情防控”;二是“且需紧盯渔船恶
- 22 -
劣天气防范以及商渔船碰撞等关键环节,重点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对安全隐患突
出的地区和作业渔船进行重点整治,严厉打击‘超员、超载、超风级、超航区’航行和冒险
出海作业行为”,这是针对渔船安全隐患的排查,可概括为“抓好渔船隐患排查”。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标点使用的问题,请找出来并作修改。
我校将举办“书香满校园”活动,特邀请在文学界颇有建树的您参加。活动中您将有幸
被安排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并发言。发言时务必把您的大作“唐宋名词鉴赏”展示给学生,这
本书曾在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在此先致谢忱!
【答案】(1)“唐宋名词鉴赏”的引号改为书名号。
(2)“有幸”删掉。
(3)“务必” 改为“请”。
(4)“轩然大波”改为“很大反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改语段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
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本题中,首先明确要修改的内容“有四处语言表达、标点使用的问题”,然后认真阅读语段,
找出并修改。
“活动中您将有幸被安排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并发言”这句话中“有幸”是谦辞,是说自己,
在这里使用不当,应该删除;
“发言时务必把您的大作‘唐宋名词鉴赏展示给学生”,这句话中《唐宋名词鉴赏》是“大
作”,所以,应该加书名号;“务必”语气过于生硬,缺乏礼貌,使用不当,应改为“请”;
“这本书曾在学生中引起轩然大波”中“轩然大波”的意思是:高高涌起的波涛。比喻大的
纠纷或乱子。在这里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大反响”。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的师生告别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建设大西北,发展西部
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年华。其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陕,满怀豪情
带着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的房产捐出,扎根
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一生……”“西迁人”将民族和国家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为
大家”,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
脚。
- 23 -
2020 年 4 月 22 日下午,在陕西调研的新时代领路人,专程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参观西迁
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
功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
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阅读材料后,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相信“西迁人”
已给出了最好的启示,某学校组织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实片,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
“年轻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以心中大我 筑青春辉煌——“交大西迁”纪实片观后感
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而看一部好电影,又能留给观者许多心灵的震撼。
“交大西迁”中每一位讲述者铿锵的话语,时时震撼着我,他们“心中有大我”的万顷胸怀,
时时鼓舞着我,让我每临事辄以西迁精神砥砺自己。在青春的交叉路口,选好自己的路,扣
好第一粒扣子。
“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了上海的房管局,留到现在,那是很值钱的……我觉得不
可惜,我支援西北了……”这是陈学俊“心中有大我”的奉献精神。
陈学俊教授和夫人是第一批交大西迁人,他们捐献了上海的房子,扎根在西北大地,为
一事,尽一生。这是一种美德的升华,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新时代领路人的“无我”,其实质正是胸怀天下的“心中大我”。而我们,处于人生的转折
点,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应把奉献的精神传承下来,要学习张玉滚担起乡村教育的无私,
要学习秦玥飞扎根黑土的坚韧,还要学习黄文秀义无反顾回到百色扶贫奉献自己的精神。作
为青年人,去除心中的冷气,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当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要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为心中爱的信念,为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在付出中收获甘甜,在奋斗中体味人
生的快乐。
“不把西北开发建设出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这是钟兆琳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冷战、国际排挤,中央决定把沿海重工业内迁,而作为科技后盾
的大学也必须内迁。上海交大便在西迁之列,交大师生毅然抛弃上海优裕的生活,来到周天
寒彻、一派萧瑟的西安。此时的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已届花甲之年,他安顿好卧病在床的
- 24 -
妻子,独自西去,他满怀豪情,带领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电机实验室。不惟钟兆林,每
一个交大的西迁人,想的都是祖国的大家庭,他们认为:只要国家需要,就义无反顾。是呀,
国是人的根,有了爱国之志,才能有这不渝的接力赛。而我们,作为国之“后浪”,定要像
青年医师朱斌一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也要像护士长胡慧那样“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
康安全奉献力量”,还要像扶贫干部马晓军一样“奋勇搏击,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定将用我们的爱心与汗水,
为祖国的锦绣献上自己的力量。
周恩来说:“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太舒
服了不能锻炼培养青年,应该去锻炼,经得起风霜。西北是苦,不仅有风而且有大风,引导
青年克服困难,应该是求之不得的。”
西安,虽是风沙漫天,虽是凋敝不堪,虽是凄冷荒凉,但每一个西迁的交大人,都义无
反顾,毅然西行。风越大,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才华。“西迁故交桑榆落,满园桃
李旭日升”,如今西交大为大西北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这些西交大人,承
袭了前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为陆上“一带一路”经济带打开了筑梦的空间。而我们,作为年
轻的追梦人,更应无惧无畏,带着青春与汗水,为国之所需,迈向碧海深空,走出人生辉煌
的征程。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交大西迁人的精神内涵,也更应
是我们青年一代不变的情怀。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将以浓
厚的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畏的吃苦品质,虑国之所需,筑青春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
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
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提供了不同时期的两则同质材料,要求考生
结合交大西迁纪实片写观后感。作文给出的材料是:一是交大西迁的个别事例及“西迁人”
的“西迁精神”;二是新时代领路人参观西迁博物馆,对广大师生提出要求。材料介绍了交
大西迁中钟兆琳的家国情怀,以及陈学俊夫妇的奉献精神,特别强调西迁人“将民族和国家
- 25 -
置于最高地位”,“舍小家为大家”“心有大我”的“西迁精神”;材料新时代领路人参观
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
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命题人给出的思维方向是:“西迁精神”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
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考生审题时须以真实情境为基点,在题目规定的方向上展开思考
和感悟。某学校组织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实片,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年轻人如何
扣好第一粒扣子”;也就是说,考生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如何在“西迁人”“西迁
精神”的启示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此外,还要注意观后感“观议联结”的格式要求及内
容书写的要求。
【立意】立意角度是开放的。立意时可以结合交大西迁纪实片《向西 向远方》写交大“胸怀
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中的任意一点给吾辈青年带来的启
示,也可以选择其中几点进行书写。只要紧扣“年轻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这一主题,关
注点的选取可以有所侧重。 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结合当代青年发展规划和新时期国家发展
大势、新时代发展机遇,展开丰富的联想,贴近生活,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可
以见仁见智。考生要在体现自己“认识与思考”的同时,展示出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考生须以真实情境为基点,针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与
国家建设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自我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规划和管理,在社会认同、
国家责任等层面体现理性思维和反思意识,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水平。
观后感应该突出西迁人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艰苦创业等品质,并结合新时期青年人的理
想,弘扬传承这些优秀品质。要突出青年应有的人生追求与素养,弘扬社会核心价值
1.西迁精神砺我行。
2.发扬西迁精神,走好人生之路。
3.携西迁精神,走新长征路。
4.让国家需要领航青春。
5.携西迁精神,奋斗前行。
6.以心中大我,筑青春辉煌。
【结构】首先借助“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而看一部好电影,又能留给观者
许多心灵的震撼”引题——“交大西迁”纪实片震撼着“我”,激励新时代青年成为驱动时
代发展的强劲动力,让新中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一步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然后选取纪实
片的片段展示自己感受到的纪实片中讲述者的精神。最后呼吁当代中国青年要勇于担当,秉
承先辈的精神,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敢做时代先锋、勤于追逐梦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26 -
的新征程上接力拼搏,呼应开头。
【素材】1.什么是西迁精神?是“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更是国家
利益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抛却个人利益和享受的精神信仰,是一种敢为天下先,劈荆棘洒
热血的大无畏精神。“西迁精神”在当时是一-代人的集体选择。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
各类人才们表现出来的对事业、理想的热爱,以及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令我深受感动。“西
迁精神” 激励着我们敢为人先、克服创业中困难的勇气,也激发了我们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
奋斗的使命感。
2.当代中国年轻人随着富裕生活的改善变得厌倦艰苦的劳作,同时厌倦长时间的努力工作,
也缺少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常常渴望获得一种平淡安稳的生活。 年轻人往往对于社会的期许
和要求高,而对于自己的期许和要求低,对于父母和家庭的依赖高,而对于自我奋斗的依赖
低,对于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想法的程度高,而对于通过自己的行动改变社会和自我的努力
的程度低。我们国家还没有走向真正的富强、强大,所以时代和国家都需要年轻的我们更要
做到脚踏实地,做好基石工作。首先要为自己选好目标,明确自己对人生理想的奋斗方向。
其次要付诸实际行动,要脚踏实地的干、要刻苦耐劳的干、要持之以恒的干。同时要发扬拼
博精神,才能持续的激励自己去不断努力奋斗而最终获得成功。
3.西迁精神”是教育战线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教育人的“传家宝”。它不仅是西安交大
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更
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精神“先锋队”。交大人迅速响应国家号召西迁,义无反顾,满怀豪
情就到了西安。这种祖国至上的精神乃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贵的精神资源。只要祖国需要,
我必全力以赴,这是他们的价值选择。这是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家国情怀是优
秀的民族传统,是知识分子爱国报国的朴素表达,也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文化传承。
【点睛】观后感写作模式:
1.引——内容简介。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议——发表评论。
写这部分时,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某
个镜头的个性评价。
3.联——抒写感受。
将片中人物与自己进行比较,寻差距,找不足;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
或将电影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做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
- 27 -
同学们可简单列举一些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
一句话,只有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4.结——回到总纲。
最后都必须归到“纲”上,这个纲,就是作品本身。在观后感的结尾,最好与影片照应一下,
扣住主题,才会使文章显得完整。
- 28 -
相关文档
-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师范学院番禺附中2021-06-0726页
- 【语文】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养正中2021-06-0721页
-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2019-2022021-06-0719页
- 【语文】贵州省铜仁伟才学校2019-22021-06-0717页
- 江西省高安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2021-06-0727页
- 【语文】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2019-22021-06-0710页
- 【语文】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第一中2021-06-0721页
- 【语文】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202021-06-0711页
- 【语文】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1-06-0717页
- 【语文】河北省张家口市尚义县第一2021-06-07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