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38 KB
  • 2021-06-07 发布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成都市郫都区2019 —2020学年度下期中期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 分)‎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试卷请妥善保管以备考后讲评。‎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 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年献的精种、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 ‎ 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 C. “家是最小国, 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 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 B.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 C.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 D.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 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 C.青年强则中国强,对于所有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 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 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 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家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树料三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I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 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 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这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性质复杂而传播广泛。‎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 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的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INI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黄河入海 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骛不驯、浩浩荡荡?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单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 这使地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锦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 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 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地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地奔向大海的前夕,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地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竟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连用三个问句, 表达对黄河入海情景的想象,突出了作者对亲临其境感受壮观景象的向往,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乡亲们如何敬畏雪山溪水时,文章写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运用肖像描写突显人物的虔诚。‎ C.文章前后照应,首尾圆和。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的风貌,最后浓墨重彩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至此作者的情感也达到高潮。‎ D.文章开头称黄河为“它" ,后面则改称“她”,人称从客观性的表述变为拟人化的表述,意味着文章写作角度的变化。‎ ‎8.本文以“黄河入海”为题,有哪些作用?(6 分)‎ ‎9.如果将本文收入一本散文集,文集中有“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你认为应该把本文放在哪个栏目中?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鲁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仅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渐,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选自《史记·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她/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B.“左徒”是楚国的官名,《史记》 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原的别称。.‎ C.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大夫” 是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昭王派张仪前往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必修2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4 分)‎ ‎(2)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3 分)‎ ‎(3)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狂夫①‎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敌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 ‎ 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筱:xiǎo,小竹,细竹。③ 裛:yì,通“浥”,沾湿。‎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 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须“沧浪”?‎ B.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表现出诗人客居成都时的穷愁潦倒之态。‎ C.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D.《狂夫》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一面是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 “狂夫”这一形象而统起来形成一个充整的意境。‎ ‎15.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联历来为人称妙,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其妙处。(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诗经·氓》 中女主人人公述说自己从早到晚从事家务劳作辛苦的两句是 ,‎ ‎ 。‎ ‎(2) 《离骚》 中诗人直抒胸臆:“ , ”以此表明自己对美 好德性的追求,至死不改。‎ ‎(3) 《短歌行》 中,曹操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的诗句是: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习近平常说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 他曾撰文称赞谷文昌,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显绩”,而是____地奉献;他号召大家以邹碧华、廖俊波等为榜样……‎ 他还曾向世界讲述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牺牲的故事,在联合国_ _地读她的日记:“大千世界, 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他表扬公安队伍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白加黑、 五加二,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对这些为国捐躯、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让他们______。全体党员干部更 , 向英雄烈士学习,紧跟时代步伐,肩负强国使命,争做逐梦先锋。‎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 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B.对于和平年代的英雄,他心里认为,要有时代担当: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心中有责。‎ C.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 D.他心里认为,和平年代的英雄要有时代担当:心中有责,无私奉献,敢于牺牲。‎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社会各个行业的人们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B. 社会中名个行业都会出现一些时代的英雄 C.社会中许多普通的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D.社会中许多普通人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 ‎19.依次填入文中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沉默寡言 声色俱厉 名垂青史 上行下效 ‎ B.默默无闻 声情并茂 彪炳千古 上行下效 C. 默默无闻 声情并茂 名垂青史 率先垂范 D.沉默寡言 声色俱厉 名垂青史 率先垂范 ‎20.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越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相写一个创新“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5 分)‎ 示例:‎ 疫不容辞——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 ‎21.名著阅读(6分)‎ ‎《家》中的主人公觉新遇事总是采用“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态度,试举小说中的两个事件加以简要地阐述。‎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2020年,我们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疫之战。进宁的诗人唐艳军写下了这样浪漫的诗句:“假如,我是一只口罩,我并不想遮住你的呼吸,我的愿望是飞回天空,长成一朵自由的白云,或者翻一个个儿,躺成一张浅蓝色的天幕。”‎ 转换视角往往会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风景。设想,倘若你是一只口罩、一台呼吸机,或者是一个谣言、一张报纸,甚至是一个新冠病毒……你会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经历什么事情?有什么所见所感,所思所想呢?‎ 请你自选视角,展开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郫都区2019——2020学年度(下)期中考试 语文答案 ‎1. 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错误。原文是“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2. C例子证明的是“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 ‎3. D A项,应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错误。原文第四段“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C项,“对于所有人来说”错误,原文第五段“对于年轻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可知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4、A“这导致公共卫生事件往往性质复杂而传播广泛”错误。‎ ‎5、C强加因果。原文”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承接关系。‎ ‎6. (6分)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指明方向,各级政府组织落实,全面加强防疫工作;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2分 )‎ ‎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政策方面,建设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信息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疫苗研制方面,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这些都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3分)‎ ‎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1分)‎ ‎7. D文章开头的“它”指代黄河入海的"那一情景", 不是指代黄河。“写作角度的变化”错误。‎ ‎8. (6分)①内容上:交待作者观察和感受黄河的地点,概括文章所写的基本内容(2分) ; ②结构上:作为贯穿文章的线索,将黄河从发源地到入海口、从历史到现在的材料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分) ;③主旨上:突出文章的核心内容,即写黄河投入大海并终于化作海,形象地暗示了文章的主旨(2分)。‎ ‎9. (6分)示例一:应放在“神州揽胜”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浩浩汤汤,一路奔流,最终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3分) ;主旨是讴歌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3分) 。‎ 示例二:应放在“文明探源”一栏。文章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黄河入海景观的描写,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3分)‎ ‎ ;主旨是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和热爱(3分)。‎ ‎10. B ‎11. A古人的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古人的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12. B“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秦昭王派张仪去楚国,目的是为了破坏齐楚联盟,为“伐齐”做准备 ‎13. (1) (4分 )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从亲, 合纵相亲。患,计..是忧患。佯,假装。去,离开。厚,丰厚。币,礼物。委,送给。质,信物。事,侍奉。横线处各1分,大意1分)‎ ‎(2) (3分 )他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亡,逃亡。内,通“纳”,接纳。之。到..去。竟,最终。横线处各1分,大意1分)‎ ‎(3) (3分)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吾知,“知吾”,了解我。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横线处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他担任楚怀王的左徒。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使者,回应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使者,回应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浙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上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终于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令尹子兰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14. C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 ‎15. (6分) ①动词妙用。“含”裛”两个动词运用细腻生动,“含”本意是衔在嘴里,翠绿的细竹被风轻轻衔着,有一种小心爱护的意味,突显出风之微。“裛”通“浥”,本意为润湿,微雨润湿着荷花,突显出雨之细、润。和风轻轻拥着秀美光洁的翠竹,飘雨慢慢润洗着阵阵清香的荷花,两个动词写出了草堂附近宁静的美景,与后文“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形成强烈的对比,表现了狂夫的狂放倔强。‎ ‎②叠词妙用。“娟娟”是姿态柔美之意,柔嫩的细竹长得秀美而洁净,“娟娟”形象地表现了竹子清秀柔美的特点。“冉冉”的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粉红色的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冉冉”将荷花香味慢慢向外散发的清幽之感表现了出来。两个词皆是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③形容词精妙。“翠”与“红”二字相对,翠绿的竹子,粉红的荷花,色彩明艳,画面感强烈,令人赏心悦目;“冉冉”和“娟娟”二字则凸显了翠蓧与红蕖的柔美之态,令人陶醉;“净”、“香”二字吟咏风雨,“净”字表现出了风中有雨,细雨过后万物清净的状态,“香”字写出了雨中有风,微风带来红蕖阵阵清香的情景。此联描写草堂与百花潭(浣花溪)的景色美丽,令人陶醉。‎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每点对象1分,内容1分,作用1分,举出一例分析即可。)‎ ‎16 (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3)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17. D. A、B两项“要有时代担当”缺乏主语。C选项“敢于牺牲,心中有责,无私奉献”语序不当。‎ ‎18. B下文有诸多例子 ,这些例子强调的是不同行业,而非强调普通人,排除CD。“都会成为时代的英雄”过于绝对,排除A。‎ ‎19. C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多形容性格。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知道。根据后面的“奉献”,用“默默无闻”修饰合适。声色俱厉:说话时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指人对不满的事表现得非常愤慨激动。声情并茂: (演唱、朗诵等)声音优美,感情丰富。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根据前文的“要让后人牢记他们的姓名”,可知是让人们记住他们的事迹。所以选“名垂青史”。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率先垂范:首先做出榜样。这里强调的是党员的榜样作用。‎ ‎20. (5分 )示例:‎ ‎(1)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不畏生死,疫往直前。‎ ‎(2)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才能万无疫失,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 ‎21. (6分) 示例:‎ ‎①觉新和梅表妹青梅竹马,但冯乐山做媒、高老太爷做主,让他另有所娶时,他竟无力反抗,违心应允。梅却终折磨得香消玉殒、“零落成泥”。他的“不抵抗”让他放弃了一生所爱,又给另一个无辜的女人带来痛苦,最终也葬送了自己的幸福。‎ ‎②觉民吸取觉新的教训,大胆逃婚。觉新自己余痛未消,却迫于压力四处奔走寻找,要觉民屈服,为的是不失这个家的“体面”。他的“作揖主义”在这时已经脱离被动防御的范畴,成为了封建礼教的帮凶,对家人也造成了深深的伤害。‎ ‎③当陈姨太以产妇的血光会使老太爷尸体大出血,引起“血光之灾”为名,要瑞珏到乡下分娩时,他也竟屈从于这鬼话。他身受现代教育,却对这些可笑的封建迷信毫不抵抗,把他的又一个亲人送上了绝路。‎ ‎(每个事件3分,其中事件概括2分,阐述解释1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