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训练(全国)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类文明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从早期先人们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许多抽象的情感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应运而生的具象写实,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尤其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而到现代主义时期,人们又反观抽象,重新挖掘其中的奥妙与价值,这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往往在具象表面的深层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这就是画面的形式美感。因此在一幅画中,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的感觉,而抽象则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的情趣。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仿佛使画面如虎添翼,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维也纳分离派代表人物克里姆特的笔下,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同时背景又以图案式的抽象美来呼应衬托,各种不同的纹样肌理效果交相辉映,以特有的点、线、面,黑、白、灰与色彩对比的节奏和律动谱写了一曲曲充满装饰意趣的乐章,给人以华丽、柔美、神秘和妩媚之感。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画,以具象的表现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具象的细腻表现手法仿佛充满魔力一般,将人们引入作者虚构的幻想王国,在那里,各种抽象的形而上的创作理念又将人们带到那悖理的、反逻辑的、荒谬怪诞的理想乐土,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人们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在睡意中体味着人间的冷暖。在我国传统画的发展历程中,尤其到了“海上画派”,对传统的变革与对西法的消化,造就出了诸如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前者在符号般造型、渴笔淡墨的点画中将自己的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以淡泊的笔调自然生发,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得到了很好的结合,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个出家人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而后者则以金石般的笔法、淋漓的笔墨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真可谓“书画同源”“气韵生动”,正如画家自己所云:“苦铁画气不画形。”
总之,具象与抽象好似绘画中的一对孪生兄弟,有着割舍不断的血缘亲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期先人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抽象的情感符号和文明进步的具象写实,都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
B.文艺复兴运动以后,具象写实的技能象征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现代主义时期,抽象技法又被人们重新挖掘出了其中的奥妙与价值。
C.在视觉艺术领域,具象与抽象往往是优势互补、相映成趣的。在具象表面的深层往往有着抽象的严谨结构、节律关系与构成美感。
D.具象往往给人以具体、生动、感性和直观入世之感,抽象赋予画面以归纳、概括、理性与超然出世之趣,两者可融合在一幅画中。
A [A项,原文说的是“从早期先人们在岩壁上或陶土中留下的许多抽象的情感符号,再到后来随着文明进步应运而生的具象写实,印证着解剖学、透视学、色彩学等学科的成熟与完美”。]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现代主义时期从具象写实又重新回到抽象,是人类文明观念的升华,是人类审美情趣的轮回生发,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征。
B.具象的生活感受加上抽象的形式美感,共同构成了画面的诗情画意与作者的真情实感,具象与抽象的配合为画面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C.虚谷、吴昌硕等现代文人画大师同属“海上画派”,他们变革传统,消化西法,巧妙地利用抽象和具象,丰富了我国传统画。
D.绘画的表现手法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两者割舍不断,紧密相连,互相融合,共同构筑起现实与理想间的桥梁,成就了优秀作品。
D [D项,“绘画的表现手法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具象与抽象好似绘画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并不是说绘画的表现手法只有这两种。]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克里姆特笔下的主体人物以具象写实的面貌出现,给人以充满亲和力的现实美感,背景以图案式的抽象美与其呼应衬托。
B.达利的画作以具象的手法来描绘抽象的、梦境般的荒诞主题和奇异理念,给人以或迷离,或恐惧,或费解,或好奇的感受,让人内心生厌。
C.虚谷用抽象手法渲染出世思想与超脱精神,使画面具象的视觉符号与抽象的结构肌理结合,勾画出了自己的精神风范与审美情趣。
D.吴昌硕通过具象的梅、兰、竹、菊等折枝花草,来抒写胸中块垒与抽象的意趣,气韵生动,可以用“苦铁画气不画形”来概括。
B [B项,“让人内心生厌”无中生有。]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这是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战国时代,儒、墨学说并称“显学”,实际上儒家的影响较墨家更大。秦始皇采用
法家的学说统一天下,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一次严重的打击,秦朝“二世而亡”。汉初尊崇黄老之学,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学正式居于统治地位。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虽然嵇康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多数玄学家仍尊崇孔子为最高的圣人。隋唐时代,佛学昌盛,儒、释、道三教并尊,但政治法度仍是儒家的一套。宋代理学兴起,恢复了儒学的权威地位,历宋、元、明、清,理学受到统治者的尊崇。直到五四运动,儒学受到严厉的批判,儒学在思想意识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宣告结束,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是应该承认的历史事实。
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如何评价呢?这就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如何评价的问题。在近代,中国与西欧相比,确实是落后了;在古代,中国与西欧相比,应如何看待呢?近来出现一种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想,认为“在中国对人的设计的传统中,缺乏人格的概念”“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这无异于说中华民族的历史不是“人”的历史,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本算不得文化。这个问题涉及民族的价值和尊严,不可以不辩!究竟是中国传统中缺乏个人的人格概念,还是某些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呢?
中国传统中“人”的观念的问题可以说是关于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儒家基本上是肯定人的价值、要求提高人的自觉的。以孔孟为例,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这显然把人与鸟兽区别开来了。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可以说是对于个人的肯定。儒家的学说确实不是主张“自我中心”,而是主张从自我出发,由己推人。这种由己推人,可以说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儒家学说虽然不主张“个人本位”,但也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虽然不主张“自我中心”,但也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孔子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就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儒学的内容与近代世界的要求有较大的距离,但是在历史上,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并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儒家学说标志着“人的自觉”的长期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儒家的理想主义可以与西方古代的理想主义媲美。我们在批判儒学的同时应对儒学有较深的理解。
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强调对自然界的研究。因此,儒学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矫正儒学的偏失,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期。
(有删改)
7.下列关于“儒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代,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称“显学”,但儒家的影响超过了墨家,在秦以后的不同朝代,儒学的地位也很重要。
B.儒学肯定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主张从自我出发,
推己及人。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体现的是人我并重,人我兼顾。
C.儒学的严重缺点是否定了“思想自由”的必要,不重视对自然界的研究,因而其内部缺少走向近代文明的充足契机。
D.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但其内容却存在一定的偏失,若要建立社会主义文化的新传统,则要矫正这种偏失。
C [C项,“否定了‘思想自由’的必要”曲解文意,原文是“儒学的严重缺点是没有肯定‘思想自由’的必要”,“没有肯定”并不等于“否定”。]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魏晋时期盛行玄学,嵇康就公开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但这并未动摇儒学在思想意识上的统治地位。
B.在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
C.孟子宣扬“自任以天下之重”,这一观点触及儒家学说的本质的问题,说明儒学在“人”的观念的问题上是肯定人的价值的。
D.法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中国儒学表示赞佩,是因为在历史上儒学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较大的积极作用。
B [“在民族传统中个人的人格概念并未建立起来”是一些全盘否定传统的人的看法,不是作者的观点,其和“中国落后”没有必然的联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儒家学说的地位虽有变化,但在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没有变,直到五四运动才结束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B.对儒学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评价,牵涉到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问题。有些人全盘否定传统,其实是因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缺乏正确的理解。
C.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君主专制越来越严酷,明清时期,专制君权日益加强,扼杀了自由思想的生机,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
D.文中引用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语,强调了儒学是承认人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肯定个人的人格价值的。
C [“但是专制君权与儒家学说没有关系”错,原文是“但是不应把专制君权的罪过都归咎于儒学”。]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中土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即焚于室内,以祛秽气;熏衣与被,以取芳馨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的香事不过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而非创立新制。到两宋,香事兴盛发达。线香出现后,香事里便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与古意的一脉,却始终不曾断绝,直到明清。
中土香事发展演变,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香料的变化,二是香具的变化。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也大致有两项:其一与香料相关,其一与用途相关。后者便是因供养器具与日常生活用器之别而有了香炉的式样和风格之别,或者说俗与雅之别。设于寺院为公众所用者,自然不以雅为标准;设于桌案为士人所用者,自求古朴典雅。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它最后的演变,并且新创的形制几乎都成为后世发展变化的样范。
焚香以求雅韵,即把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大约自唐代始,宋人则把香事的日常化、诗意化推向极致。宋代士人之焚香,追求的不是豪奢,亦非点缀风雅,更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
宋代士人视焚香为日常,从水沉香的使用可知当时用香的大概情况。南北朝时期沉香已经入药,作为香料,它也被这时候的合香家引入香方。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宋人重沉香,和合众香制作香饼,水沉香也是核心。调和众香制作香饼,从两宋的香方来看,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多有相通。而宋人艳称的“龙涎香品”也是以水沉香为本,杂以脑麝香花而制成的合香。为宋人所喜者又有“蒸沉”,即用蒸馏香水的方法熏制水沉香,调配出个性化的香气。类似的办法宋人发明了不少。
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合香之法,两宋已经完全本土化。本草学的发展此际达到一个高潮,园艺学的发达也可谓空前。牡丹、梅、菊等各有专谱,“更将花谱通香谱”乃是必然,成为宋代合香的重要特色之一。线香出现之后,其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不过寻常所用毕竟以线香为多,大众化的佛事活动更是如此。
两宋香事之清韵,始终是明清士人力求保持的雅尚,然而,为诗思浸润且在友朋间往来递送的香事,却几乎不再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情趣。就一般而言,乡绅仕宦富贵之家,一面多以香之祛除异味的功用为要,一面又以香具制作的日益新巧以及古器的应用蔚然成时尚,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进入现代社会,香事被国人遗忘了好久。近年出现了“香文化”热,面对久违的香事,我们应去追索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始末源流,了解焚香之真味、合香之情趣。
(摘自扬之水《小阁幽窗,是处都香了》,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土久远的香事有祭祀的传统,即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祭飨祖先神灵;也有实用的传统,即焚香祛除秽气,获取芳馨。
B.魏晋南北朝的合香家把时已入药的沉香也作香料使用,引入香方,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
C.水沉香是制作“龙涎香品”的基础原料,也是宋代制作香饼的核心原料,从它的使用可了解宋代用香的大概情况。
D.宋代把一些园艺花卉用作合香的新原料,创新了合香的制作,形成了重要的特色,这与当时园艺学空前发达密切相关。
B [B项中“沉香就与藿香、郁金、麝香等成为合香的主要原料”错误,原文是“不过这时候合香所用,仍以藿香、郁金、麝香为多”,由此可以看出,此时“沉香”还不是“合香”的主要原料。]
8.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香具的变化是中土香事发展演变的主要线索之一,而影响香具变化的因素除了香具的用途之外,另一个就是香料。
B.香炉因用途不同,在式样和风格上有雅俗之别。两宋,香炉传统式样完成最后演变,新创的香炉形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C.焚香历史悠久,魏晋时期就已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直到明清仍未曾断绝。宋代,焚香甚至成为士人的一种生活情趣。
D.明清时,官绅富豪之家应用古器以及制作新巧的香具是时尚,但这些器具已失去了焚香的功用,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
D [D项中“只是被当作室内的陈设”错误,原文是“而把它用作室内陈设,焚香倒在其次了”。]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的外来香事并没有在中土自成体系,而是被吸收同化,融入中土传统的香事习俗中。
B.宋代合香技术在原料使用以及制作方法上比前代更具多样性,调和众香的基本原则与现代调香工艺存在不少相通之处。
C.线香出现之后,线香在人们平常用香中居多,在大众化佛事活动中更是广泛使用,但并没有取代传统的沉香、合香。
D.明清士人力求保持宋代香事的清韵,但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
D [D项,强加因果。“由于宋人焚香没有仪式化的成分,这种清韵在明清士人的日常生活中变得可有可无”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