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全国)(7)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教案(全国)‎ 翻译题精研(一)——译出要点保高分 析词、辨句、通大意,3点突破保高分 文言文翻译,是综合性考查,也是文言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考生失分的原因无非就是“词不落实,句不贯通”,具体表现在重点考查的词语译不准确,看不出句式特点,脱离上下文意等。命题人选择文言句子时,一般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实词、虚词和句式)的句子,并将其列为阅卷的采分点。因此,答题时一定要认真推敲句中每一个词语的含义(析词),做到字字落实;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辨句),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句子意思(通大意)。‎ 关键点一 5类重要实词推断准 ‎  文言文翻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审题,所谓“审题”,指的是一审语境,即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和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看哪几个词可作采分点。那么,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 从词性上看 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和代词。‎ 从频率上看 ‎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 从特殊性上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前进”)、偏义复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5类词可能是重要实词;繁难、生僻的字词可能是重要实词。‎ ‎  上述几类词语,一旦确认,就要用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 ‎(一)通假字——本字本义 通假字在翻译中虽不常见,但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如何判断通假字的本字并推断其意义呢?‎ ‎1.依据事理判别本字 在句子中,依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关系,确定了相应词语的词性,而按照这个字的本义或常用义解释时,就会感到不合事理,这时,我们就应意识到这个字是通假字。如“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中的“直”字,如果按照常用义“不弯曲”理解,我们会感到语义突然中断,这时就要意识到“直”是“值”的通假字。‎ ‎2.依据类型推断本义 当意识到某字为通假字之后,就要推断其本字应该是哪一个,然后再确定其意义。‎ 通假可以分为“同音代替”(如“禽”通“擒”,擒获)、“近音代替”(如“县”通“悬”,悬挂)、“其他代替”三种情况。‎ 下面重点讲一下其他代替。如“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一句中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句式相同,“知”“行”“德”“而”应为同一类的词语,为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这时,我们会意识到“而”通“能”。 因为,我们常说“德”“行”“能”。‎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花云传》)‎ 贼非吾主敌,盍趣降!‎ 译文: ‎ 解析:“盍趣降”一句中“趣”作“降”的状语,若理解为“兴趣”“趣味”会使句意中断,也不合事理。因此,“趣”通“促”,副词,马上、迅速。‎ 答案: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 ‎[参考译文]‎ 贼寇进攻三天不能够入城,利用大船趁着涨水,沿着船尾攀爬城墙的垛口上去。城被攻陷,贼兵捆绑了花云,花云身体一振,大吼一声,绳索全部绷断,他跳起来夺了看守的刀,砍死了五六个人,骂道:“贼兵本来就不是我主上的敌手,为何不快点投降!”敌人大怒,打破了他的脑袋,把他绑在桅杆上,乱箭射他,花云仍大骂不改变一点,至死声音还很雄壮,时年三十九岁。太祖做了吴王后,追封花云为东丘郡侯,建立忠臣祠祭祀他。‎ ‎(二)一词多义——语境确定 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是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考生应对一词多义,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 ‎1.巧记本义引申解 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其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即往往以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从”的本义:跟随、随从。引申义:①听从、服从;②次要的;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g)。‎ ‎2.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再结合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初,景德后,文士以雕靡相尚,一时学者乡之,而从易独守不变。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兼史馆修撰,迁左谏议大夫。命使契丹,以年老,辞不行。又辞职请补郡,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卒。‎ 从易好学强记,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王钦若最善之,尝谓人曰:“数日不见简夫,辄忽忽不怿。”及废居南京,时丁谓方用事,人畏谓,无敢往见钦若者。‎ ‎(1)与杨大雅相厚善,皆好古笃行,时朝廷矫文章之弊,故并进二人,以风天下。‎ 译文: ‎ ‎ ‎ ‎(2)为人激直少容,喜别白是非,多面折人,或尤其过,从易终不变。‎ 译文: ‎ ‎ ‎ 解析:(1)关键词:“善”,交往;“时”,当时;“矫”,纠正;(2)关键词:“激直”,耿直;“别”,辨别;“折”,驳斥;“尤”,指出;“过”,毛病。‎ 答案:(1)与杨大雅来往甚密。他们两人都喜爱古代的事物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当时朝廷纠正文章中的这种华而不实的弊端,所以皇帝将陈从易、杨大雅二人的文风推荐给文人,让他们的文风流于全国。‎ ‎(2)(陈从易)为人耿直、不阿谀奉承,好辨别是非曲直,喜欢当面驳斥别人。有人向他指出这一毛病,但陈从易却始终没有改变。‎ ‎[参考译文]‎ 原来,宋真宗景德后期,文士们以雕琢文字为时尚,一时学者都去追求它。唯独陈从易不改变。与杨大雅来往甚密。他们两人都喜爱古代的事物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当时朝廷纠正文章中的这种华而不实的弊端,所以皇帝将陈从易、杨大雅二人的文风推荐给文人,让他们的文风流于全国。后兼任史馆修撰,迁升左谏议大夫。皇帝命其出使契丹,陈从易以年老为由,辞差未去。后又辞朝廷之职请补乡郡之官。进为龙图阁直学士,任杭州知州。并死于此任。‎ 陈从易专心追求学问而且记忆力高强,为人耿直、不阿谀奉承,好辨别是非曲直,喜欢当面驳斥别人。有人向他指出这一毛病,但陈从易却始终没有改变。王钦若与他最友善,曾与人说:“几天不见简夫,即会感到惶惶不舒服。”当他废官居南京时,丁谓正管事。大家都因害怕丁谓,没有人敢去看王钦若。‎ ‎(三)活用词——语法判断 句中的词类活用,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内容之一。翻译句子时,如果碰到活用词,可运用以下技巧:‎ ‎1.根据语法准确判断 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 ‎2.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 例如: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是换词法。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②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等词语。③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④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亡已。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及国中皆畏惮焉。‎ 面刺王过,王至掩耳起走,曰:“郎中令善愧人。”‎ 译文:  ‎ ‎ ‎ 解析:句中“刺”即批评、指责,动词;“面”修饰“刺”,名词作状语,当面;“愧”,羞辱,使动用法,使人惭愧。‎ 答案:(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刘贺的过错,以至昌邑王刘贺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真会使人羞愧。”‎ ‎[参考译文]‎ 龚遂,字少卿,是山阳郡南平阳县人。通过明经考试做官,官至昌邑国的郎中令,侍奉昌邑王刘贺。刘贺言行举止多有不当,龚遂为人忠诚宽厚,刚直坚毅,情操高尚。在朝堂上对昌邑王直言劝谏,在朝堂外责备批评太傅、佐相,引经据典,陈说祸福,甚至泪流满面,从不阿附。(龚遂)当面指责昌邑王刘贺的过错,以至昌邑王刘贺捂着耳朵起身离开,说:“郎中令真会使人羞愧。”以至国人都害怕畏忌他。‎ ‎(四)古今异义——区别、拆分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词语书写相同(同形)但词语意思不同的现象。‎ 古今异义是文言翻译中重要的得分点之一。它有两种情况:‎ ‎1.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翻译。‎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曰:“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节选自《宋史·赵良淳传》)‎ ‎(1)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 译文:  ‎ ‎ ‎ ‎(2)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 译文:  ‎ ‎ ‎ ‎(3)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译文:  ‎ ‎ ‎ 答案:(1)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以为”,把……作为)‎ ‎(2)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慷慨”,情绪激昂;“大言”,高谈阔论)‎ ‎(3)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又上吊而死。(“涕泣”,偏义复词,偏“泣”,哭泣)‎ ‎[参考译文]‎ 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于是众人大声哭泣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门自杀。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又上吊而死。‎ ‎(五)疑难词——多方推断 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常见的文言实词,但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不可能全是考生熟悉的,肯定也有难度较大的或陌生、疑难的词。为此,临场推断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1.对称推断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因此,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2.语境推断法 文言文中如果语句连贯、相承相接,其意义一般也是上下连贯、相承相接的,因而可利用语境(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来推断词义。这是推断最主要的方法。‎ ‎3.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一句中,“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联系上下文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联想推断有课本联想推断和成语联想推断两种。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不少成语源于文言文,因此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上述推断方法技巧往往不是单一使用的,而要综合运用。‎ ‎[即时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 译文:  ‎ ‎ ‎ ‎(2)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译文:  ‎ ‎ ‎ 答案:(1)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田弘正),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捃摭”前有动词“欲”,后带宾语“其过”,应为动词,都与“手”有关,联系现代汉语“摭拾”一词,不难推断“捃摭”为拾取之意,引申为“搜集”“寻找”)‎ ‎(2)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根据该句大意以及其前的“幼”,不难推断为呆傻、无知)‎ ‎[参考译文]‎ 田弘正,本名田兴。年少时学习儒家经典,精通兵法,擅长骑马射箭,勇敢而守礼度。在田季安任节度使时,他为衙内兵马使。田季安一心追求奢侈,不顾及军务,多次施行杀戮刑罚,田弘正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吏很信赖他。田季安因看到人心归附于他,就派他出任临清镇将,想寻找过失谋害他。田弘正借口患风痹病请求告假,全身上下都被烧灼,田季安认为他再无所作为了。等到田季安病重,他的儿子田怀谏年幼无知,于是召回田弘正官复旧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