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试题病句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语文衔接题练习题
高考语文试题--语病(附参考答案)
(新课标卷Ⅰ)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
黑格尔”。
B.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人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
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
美好生 活的愿望。
【试题答案】D
【试题考点】病句
【试题解析】A 项搭配不当,“充满”与“辩证法”不相搭配。B 项 语序不当,应把“希
望该过程中”放到“不仅”之前;“技术活动”与“艺术活动”交换;C 项句式杂糅,“但
就其……方面”句式杂糅,应改为“但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方面……”或“但就其……来
说”。
(新课标卷 II)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他在新作《世界史》的前言中系统地阐述了世界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念,并将相关理
论在该书的编撰中得到实施。
B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直被翻得
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
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如果我们能够看准时机,把握机会,那么今天所投资百万元带来的效益,恐怕是五年后投
资千万元也比不上的。
【答案】C【解析】解答病句辨识题,最基本也最常用的方法是分析句子结构。题中,A 句
成分残缺。B 句偷换主语。D 句句是杂糅。
考点定位:此题考点为辨 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浙江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
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
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C.一个孩子学习绘画,即使基础不太好,但是如果老师能夸奖夸奖,哪怕给一个鼓励的微
笑,他也会感到非常高兴,越画越有信心。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
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1.答案:C
解析:A 项,重复累赘,“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应改为“因为好经也要提防被念歪”。
B 项,搭配不当,“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应改为“这有利于社会矛盾的化
解和社会责任的分担”。D 项,成分残缺,“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
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一句的后面应该加上宾
语“的人或单位”。
(重庆卷)19. 下边一段话中有三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
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需保持原意。
①现在的重庆夜景,随着光彩工程的实施,现代科技的运用,更加璀璨夺目,已进人世界四
大夜景城市之一。②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点点灯火流光溢彩,宛若天上的繁星散落,把
山城打扮得如梦似幻,仿佛人间仙境。③有人将夜晚的山城形容为灯山,这是因为山城轮廓
分明、层次淸晰;又有人将绕城的两江比喻为灯河,这是因为江中碧波倒映出满城灯火。
有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只填序号)(2 分)
针对语病的修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答案】①;在“已进入”前加“重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夜景……进人……
城市之一”,配搭不当,造成后一分句缺主语。(或将“已进人世界四大夜景城市之一”改
为“已成为世界四大城市夜 景之一”)
(广东卷)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
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B.此次《环境保护法》修订,历时两年,前后经过了多次审议,如今终于定稿,在环境优
先于经济的原则上已达成一致并写入法律。
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
起来,加工成药材。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
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E。
正确辨析病句是高考的必考点,与往年大致相同,考查的是“没有语病的一项”,保持了考
查的延续性与稳定性。《考试大纲》列举的六种病句类型是学生语言实践中经常出现的毛病
类型,也是高考的考查点。
本题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项。
B 项语序不当(不合逻辑)。正确语序应是:“达成一致”——“终于定稿”——“写入法
律”。
C 项偷换主语。“采集”的主语应该是“人们”,而“贝母”应该是“被(人们)采集起来……”
D 项不合逻辑(语序不当)。“不仅……还”表递进关系,原句内容倒置,应该是“他不仅
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还是……先驱。”
(湖南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
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 )、深( )众望而为家族其
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 )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
( ) 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
风。
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
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 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
素。
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答案】C.
【解析】一看搭配, “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主谓搭配不当;二看语序,按由实到虚的顺
序,先“必备的要素”再“精神财富”,
试题分析:本题选料紧扣热点和经典,出自《光明日报:家风乃吾国之民风》,作者系著名
文化学者鲍鹏山。原文是:“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
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
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家风
对家族的传承至关重要。没有淳厚家风,无法使一个家族瓜瓞不绝,更无法使一个家族不分
崩离析。有认同感的家族才有凝聚力,这种认同感显然不可能是家族财产,因为财产常常被
瓜分而最终罄尽,只有一种东西可以被家族中所有成员分沾,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因此增值
——那就是让所有家族成员引以为豪的“家风”,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
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核心的价值。”一题三考,考病句辨析、句式选用和简明连贯。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江西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心思想是针对文章的整体内容而言的,要求具 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
达能力。
B、虽然有国家资源做支撑,但面临重重困难,国有企业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可说堪称
不易。
C、大庆石化总公司的老少职工们同台竞赛,年轻职工积极踊跃,老年职工更是不让须眉。
D、通过捐款、创办公益基金的方式回报社会,不是企业家的法定义务,可提倡而不宜强制。
【答案】D、
【解析】A、搭配不当。“要求”和“具有”之间应该有个词语作“具有”的主语。
B、语义重复。“堪称”即“可以称”与句中的“可”有重复 C、不合逻辑。古时男子以胡
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须眉”为男子的代称。“老年职工”就包含男女,主宾构不成比较。
(湖北卷)4.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足信息时代语言生活和社会发张
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 自 1993 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据统计,我市 60 周岁以上的
老龄化人口 已达到 145.6 万,占总人口的 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 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突破 10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 1 万公里、在建
规模 1.2 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D. 随着国家信用体制的建设,公民不仅将拥有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到 2017 年,还会有
一个集合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交通违章等的统一平台建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1. 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能力层级为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难度较大。
【解题思路】B 成分残缺。应为“老龄人口所占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 语意不明。
应为“其中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1 万公里”。“ 这”指代不明 D 语序不当和成分残缺。
应为“不仅公民”,后面“集合……等信用信息的统一平台”
(辽宁卷)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一切儿童文学作品都应该永远持着守护童年的立场,遵循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富有丰富
的想象力,充满爱与希望,传递古老传统中的善与美。
B.在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我们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关系到我省经济的长远发
展,关系到全省人民的福祉,就必须防止“精神懈怠”。
C.自从实施飞行员培训计划后,学员报名十分踊跃,有航空爱好者,有想开飞机节省时间
的企业家,还有一些家长想给孩子增加一项实用技能。
D.今年,辽宁农信继续推进“阳光信贷工程”,致力于为农户打造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
信贷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广大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答案】(3 分)D
【解析】
试题分析:A. 成份残缺。B.两面对一面。C 搭配不当,或成份残缺。
(全国大纲卷)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有的人看够了城市的繁华,喜欢到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游玩,但这是有风险的,近年
来已经发生了多次背包客被困野山的案情。
B.他家离铁路不远,小时候常常去看火车玩儿,火车每当鸣着汽笛从他身边飞驰而过时,
他就很兴奋,觉得自己也被赋予了一种力量。
C.新“旅游法”的颁布实施,让很多旅行社必须面对新规定带来的各种新问题,不少旅行
社正从过去拼价格向未来拼服务转型的阵痛。
D.哈大高铁施行新的运行计划后,哈尔 滨至北京、上海等地的部分列车也将进一 步压缩
运行时间,为广大旅客快捷出行提供更多选择。
(山东卷)5.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理
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
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外向、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试题答案】B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解析】A 项,搭配不当,“担任……岗位”属于搭配不当,应是“担任……职务”;
C 项,表意不明,“性格开朗外向……”到底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不明确;D 项,
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随着”。
(四川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向是( )
A. 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
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B. 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金箔,是古蜀国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典型代表,以
其精致和神秘展示了古蜀人的智慧和魅力。
C. 全国规模最大的两栖爬行动物标本馆,已经收藏了 10 多万号标本,这些标本几乎覆
盖了所有中国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
D. 音乐剧是 19 世纪默诞生的,它具有极富时代感的艺术形式和强烈的娱乐性,是它成
为很多国家的观众都喜欢的表演艺术。
【解析】此题答案选择 B 选项。
该题是病句判断题。病句辨析相对于 1、2、3 题难度要大一些,但今年难度与去年相当。
A 选项中是动宾搭配不当,“提高”不能搭配“文化特色”。C 选项语序不当,“所有中国
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应当为“中国所有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D 选项语义重复,“具有”
和“极富”都有“含有、拥有”的意思,此处应当去掉一个。关于病句,考生只要在平时训
练中,准确掌握如句式杂糅、搭配不当等常见的病句类型,就能准确得分。
(天津卷)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B.17 世纪至 18 世纪,荷兰铸支著名的马剑银币,逐渐流入中国台湾和东南沿海地区,至今
在中国民间仍有不少收藏。
C.在任何组织内,优柔寡断和盲目冲动者都是传染病毒,前者是延误时机和后者的盲目冲动
均可使企业在一夕间造成大灾难。
D.如果仅仅把这部话剧理解为简单意义上的反映两个阶级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一次愤懑的
碰撞的话,那么就可能低估了作品的审美价值。
【答案】C
【解析】A“激发潜能”和“能否”一面对两面;B 主谓搭配不当,应在“铸制“后面加“的”;
D 语序不当,应将“仅仅”放在“理解”前。
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
(附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各篇文章,完成文后试题,每题 5 分,共 100 分。
(一)深海的发现:从“大洋中脊”到“深部生物圈”
人们看惯了绵亘的山岭和曲折的海岸,一般不会问“为什么”的问题。90 年前,A•WEGENER
发现大西洋两侧的非洲和南美洲海岸线可以拼合,又有同样的化石,从而提出“大陆漂移”
的假说,但当时回答他的只是嘲笑和冷漠。半个世纪后,深海测量技术发现深海洋底也有高
山峻岭,全世界有 8 万公里长的山脊蜿蜒在各个大洋,而大西洋的中脊恰好与非洲和南美洲
的海岸线平行,人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大陆和大洋的岩石圈是分成若干“板块”的整体。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看惯了飞禽走兽、树木花草,决不会对“万物生长靠太阳”
产生怀疑,又是深海洋底“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的视野。上世纪 70 年代,“ALVIN”
号深潜器在东太平洋发现了近百度的高温区,原来海底有“黑烟”状的含硫化物热液喷出,
冷却后形成“黑烟囱”耸立海底。更为有趣的是在热液区的生物群。现在,这类热液生物群
在各大洋被发现的地点已经数以百计,离我们最近的就在日本冲绳海糟。
黑暗食物链的基础,是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原核心生物,据推测
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不只是海底,近年来发现在数千米深海海底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还有微生物在地层的极端条件下生存。这种“深部生物圈”虽然都由微小的原核生物组成,
却有极大的数量,有人估计其生物量相当于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 1/10。
“深部生物圈”的发现,大大拓宽了“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原来从极地冰盖到火山热
泉,从深海海底到地层深处,生物的分布几乎无处不在,人类迄今研究和熟悉的,只不过是
生物圈中的一小部分。不但海底,海水层里也是一样:运用新技术,发现了普通显微镜下看
不见的微微型浮游生物。
深海大洋的发现,纠正了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我们用肉眼甚至用光学显微镜见到的只是地
球生态系统的上层,只占生物圈的一小部分;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连细胞核都没
有的原核生物。生物的一级人类,应当是古菌、细菌与真核生物三大类,而我们熟悉的动、
植物只是真核生物中的一部分。
生物圈概念的扩展,也改变了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传统地质学里生物的“主角”
是大化石,而实际改造地球的首先是原核生物,它们几首没有形态化石可留,只靠生态过程
影响着化学元素周期表里几乎所有的元素,在三四十亿年的地质历史上默默无声地“耕耘”,
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得到重新的评价。总之,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
学的突破口。
1.根据文章,下列对“大洋中脊”或“深部生物圈”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非洲和南美洲的海岸线平行的大西洋海底山脊,构成了大西洋的“中脊”。
B.“大洋中脊”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的假说和“板块”现象的存在。
C.组成“深部生物圈”的原核生物生存于深海海底及其下面数百米的深处。
D.海洋“深部生物圈”的数量极多,其生物量是全球地表生物总量的 1/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D 项的解说将原文中的“有人估计”看作定
论,与原文有出入。
2.对“我们对生物界的偏见”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混淆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把原核生物看作是这个系统的上层。
B.对生物圈的认识局限在只占生物圈一小部分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
C.以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真正基础,在于那些连细胞核都没有的原核生物。
D.把生物分为古菌、细菌和真核生物,把动、植物看作是真核生物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没有混淆地球生态系统的上层与基础,只
是因为科研能力的不足而导致认识不够。C 项、D 项都属于正确的认识,不是偏见。
3.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原核生物作为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能在还原条件下进行化合作用转化为有机质。
B.热液生物群可生存于因含硫化物热液喷出而形成近百度高温的深海海底。
C.“深部生物圈”的分布范围可以拓宽到极地冰盖、火山热泉、深海海底和地层深处。
D.微微型浮游生物是运用新技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的又一新的发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项中的原核生物只是“据推测与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相近“,而不是像题干中所说“作为
生命起源时的生物群“。C 项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原文的主语表达应该是“生物圈的分布
范围”。D 项的表述有误,不是对“深部生物圈”进行探测,而是对“海水层”进行探测。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深海测量中对“大洋中脊”的发现,为后来“黑暗生物圈”的发现开辟了新视野。
B.现代地质学研究要重视的几乎没有形态化石的原核生物而不再是大化石。
C.数十亿年来原核生物在改造地球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已开始得到人们的重视。
D.对深海大洋的研究,将是今后开展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A 项中两者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B 项属于无中生有,根据原文推不出来。D 项推断有误,
原文说“深海大洋的研究,不仅是地球科学,也是生命科学的突破口“,而不是主要途径。
(二) 蛋白的“邮政标签”
我们知道,在高等生物的细胞内含有许多复杂而精细的亚细胞结构——细胞器(如细胞
核、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和溶酶体等),它们都由含双层脂分子的生物膜包裹起来,执
行着各自特殊的生物功能。在一个普通的哺乳动物细胞里有大约 10 亿个蛋白质分子,它们
时刻处于合成和降解的动态过程中。蛋白质一经合成,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各种细胞器(如
线粒体、叶绿体等)中,也可能被分泌到细胞外。只有到达各自的工作岗位,蛋白质才能发
挥它们应有的功能。除了细胞质中的蛋白以外,所有的蛋白质分子在运送过程中都必须跨越
各种生物膜,而膜蛋白则将留在双层脂分子膜上。
那么,这些新生蛋白质是如何被转运到指定地点的呢?特别是它们如何穿过包围着各种
细胞器的双层脂分子膜呢?膜蛋白又如何留在双层脂分子膜上呢?
1971 年,京特•布洛贝尔正式提出了“信号假说”。他认为,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就像
扔在邮筒里的信一样,每一封信上面都有一个邮政编码或地址标签。蛋白质分子的邮政编码
就是分子内一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称为信号肽,它指明了该蛋白质分子要去的目的地。换
句话说,就是蛋白质分子内部自身携带的某种信号决定了它在细胞内的去向。
从那之后的 20 年,京特•布洛贝尔和他的同事们一步一步地寻找各种证据,以阐明这一
假说的确切机制。1972 年,英国剑桥的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在抗体蛋白中发现了信号序列存
在的证据。1975 年,京特•布洛贝尔成功地破译了第一个信号肽序列,同时又提出内质网膜
上存在允许蛋白质通过的通道,而且证实了那些被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质都将通过这一通道
进入内质网内控。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于发现了两种新蛋白质,从而使“信号假说”更趋
完善。
两个新蛋白质分别是信号识别蛋白(signal recognition prot
ein,简称SRP)和内质网膜上的SRP 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称为泊定蛋白(do
cking protein)。正是在这两种蛋白质的作用下,新生肽链被引导、进入内质
网的内腔。与此同时,布洛贝尔和其他生物学家又分别发现新生蛋白质在跨越线粒体膜与叶
绿体膜时也有与此类似的机制,同样存在SPR及其受体。最后一步结果完成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布洛贝尔以确凿的实验证据证明了让人长期捉摸不定的、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通道
确实存在,从而使“信号假说”有了最直接的证据,并成为一个系统的理论。
现在“信号假说”的正确性和普遍性都已被实验所证实:无论是酵母细胞、植物细胞,
还是动物细胞,新生肽链上都存在着信号肽,正是这段特殊的氨基酸序列决定着蛋白质分子
在细胞内的去向。
1、第一自然段指出:各种细胞器“执行着各自特殊的生物功能”,蛋白质“发挥它们应
有的功能”。对两个“功能”关系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具备着不同的功能,但只有进入细胞器才能发挥出来。
B.进入某一细胞器的蛋白质分子,使该细胞器具备了特殊的生物功能。
C.进入某一细胞器蛋白质分子的功能,仅是该细胞器功能的一部分。
D.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分子应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有关细胞器中,才能维持细胞器的
特殊生物功能。
答案:C(本题考查对概念间的关系的理解。文章提到了细胞器的功能与蛋白质分子的功
能,又说蛋白质分子要不断输送到细胞器中,可见离开蛋白质分子,细胞器的功能就将荡然
无存,对于生命体而言,二者的功能是一回事,分不出大小,因而 C 项是错误的)
2、促成新生蛋白质被转运到指定地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
A.信号肽与内质网膜蛋白通道
B.信号肽与细胞器生物膜通道
C.信号识别蛋白与泊定蛋白
D.新生肽链与信号肽
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义的理解。本文的题目是“蛋白的‘邮政标签’”,这个“邮政标
签”就是“信号肽”,“信号肽”无疑是蛋白质得以转运到指定地点的最重要因素。转运要有
通道,因而“细胞器生物膜通道”也很重要。文章在讲了“信号肽”与“网膜通道”发现后,
指出信号识别蛋白与泊定蛋白的出现“使信号假说更趋完善”,可见信号肽与网膜通道的发
现就已使“信号假说”基本完善,因而 B 项是正确的。A 项提到的只是信号肽与某一种细
胞器网膜通道,与题干义有所不同。C、D 项的错误比较明显)
3、第五段中说:“新生蛋白质在跨越线粒体膜与叶绿体膜时也有与此类似的机制。”“类
似的机制”指的是()
A、内质网膜上的SRP 及其与新生肽链复合的受体。
B、类似于SRP 及内质网膜上的SRP 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C、同样存在SRP 及网膜上SRP 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D、同样存在网膜上的SRP 及其与新生肽链复合物的受体。
答案:C(本题考查词语指代的内容,根据上文内容不难确定指代什么。B 项所写实际上
是“与此类似的机制”中“此”指代的内容。并非“类似的机制”指代的内容。A、D 项则
把 SPR 信号识别蛋白都视为网膜所有,而文章并没有说 SPR 只位于网膜之上)
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哺乳动物细胞里有大约 10 亿个蛋白质分子,它们需要陆续输送到各种细胞器或细
胞外,直到全部输送出去为止。
B、“信号假说”从提出到完善阶段,一切并非都只是设想而无直接证据。
C、使“信号假说”成为系统理论的最直接证据,是证明了内质网膜上的蛋白质通道确
实存在。
D、蛋白的“邮政标签”就是蛋白质分子内部新生肽链上的信号肽。
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关键在于找出与选项相对应的文句,并确认该
句的意思。与 A 项对应的句子是:“在一个普通的哺乳动物细胞里有大约 10 亿个蛋白质分
子,它们时刻处于合成和降解的动态过程中”,这表明细胞里的蛋白质不存在“全部输送出
去”的问题,因而 A 项是错误的)
(三) 你利用花,花也利用你
我们为何给人送花?赠人花可以表达抚慰之情或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
恕。我们天生就知道送花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效应,然而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面还没有进
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尽管花卉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国际产业。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在这一点
上人类与其它任何物种几乎都不一样,更让人好奇的是,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影
响来不断进化。进化生物学认为,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物种而进化,从而使其不断传
播开来。但是这种理论提出,植物--人类共同进化的根据是花儿带来的感情奖赏。
拉特格拉斯大学的一个心理学家和遗传学家小组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
衍战略的一部分。他们认为,人类至少 5000 年来一直在广泛种植花卉,与其他植物相比,
它们拥有非常大的进化优势。他们还指出,花卉的形状和香味能够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这
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为了验证其论点,这个研究小组给 150 位妇女带去不同的礼物,其中包括鲜花、水果和糖果
等。结果发现,得到鲜花的妇女比得到其他礼物的妇女要兴奋得多,而且这种效应持续了数
日。再者,得到鲜花的妇女比之前更积极地回答问题。他们通过另外的试验发现,鲜花不仅
能够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能使人露出笑容、开口交谈,而且还能促进认知功能,比如提高
记忆力等。有些人得到鲜花后的情感表现甚至出乎研究人员的意料。
科学家们提出了各种进化理论来解答鲜花带来的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有一种理论
认为,人类对风景和植物的欣赏跟人类原始时期的生存条件有关,当时人类根据环境线索来
寻找食物,由于花儿这种美丽的东西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人类变得"从感情上"欣赏这种美,
所以会喜欢花。在鲜花盛开的地方就意味着将来会结出果实供人食用,这样的地方也可能比
较适合人类繁衍生息。然而拉特格拉斯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们认为,鲜花各种不同的感觉因素
在共同影响人的情绪,因此鲜花是"超级刺激物",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人的
情绪,而这些引起感觉注意的因素多数会造成我们的心理状态迅速出现深度变化。
对人类基本没有食用或其它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利用对人的感情作用实现了与人类的共同
进化,这跟狗的进化情况很相像。开花植物就相当于作为人类伙伴的动物。所以下次你给人
送花的时候就知道,你利用花的时候,花也在利用你。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花也在利用你"的一项是
A.花卉可能利用了其能激发人积极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这一影响来不断进化。
B.花可用来表达抚慰之情和柔情蜜意,也可用于恭喜庆贺或请求宽恕。
C.开花植物利用花儿给人带来的感情奖赏不断进化。
D.我们人类就是花卉进行繁衍战略的一部分。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学生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A 项从第 2
段“花卉能够激发我们积极的情感和其他深层心理变化……花卉可能利用了它对人类的这种
独特影响来不断进化”推知是正确的,C 项从第 2 段和第 7 段推知正确,D 项在第 3 段中,
这三个选项都是从花卉对人类的作用来考查的。B 项“花可用来”表达的是被动之意,是从
人对花的利用角度解说的,因而应该排除。
2.根据文意,下列各句中不属于鲜花带来的"心理效应"的一项是
A.得到鲜花比得到其他礼物更能让人兴奋。
B.得到鲜花后更愿意与他人交谈、沟通。
C.鲜花能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D.鲜花通过多通道感觉相互作用引起人的心理变化。
【答案】D。
【解析】该题仍然考查辨析并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ABC 三项都在
第 4 段中,是通过具体事例来说明“这种非同寻常的心理效应”,而 D 项在第 5 段中,是从
理论上解释“心理效应”。抓住“这种”这个指代词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包括鲜花在内的植物,往往为了吸引众多不同的物种而进化。
B.无论是鲜花的形状还是鲜花的香味,都能引发人强烈的情感反应。
C.原始人类对花儿的喜爱,与原始人类的生存条件密切相关。
D.对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问题,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
【答案】D。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 B 级。从第 1 段“在接受鲜花的心理效应方
面还没有进行过多少科学研究”可知,D 项“心理学界已经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的判断是
错误的。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进化心理学与进化生物学对开花植物进化的认识是一致的。
B.鲜花不仅能使人露出笑容,而且还能提高记忆力,促进思维功能发展。
C.科学研究证实,鲜花跟食物采集息息相关,所以人类"从感情上"喜欢花。
D.对人类来说,开花植物既没有食用价值,也没有其他基本生存价值。
【答案】B。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A 项说法
太绝对,从第 2 段中可以看出,进化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有认识一致的地方,“但是”一句
则告诉我们进化生物学另有新认识。 C 项“证实”说法武断,从第 5 段中可知 C 项说法只
是“各种进化理论”中的一种解释,一种推断。 D 项说法片面,可以从第 6 段“对人类基
本没有食用活其他生存价值的开花植物”推知错误。B 项从第 4 段中可以推知正确。
(四) 用地下核试验消除地震
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
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
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
和地震之间存在某种关系。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进行了多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有些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
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又对地下核爆炸
和地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
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
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
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
力和张力削弱或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
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时,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
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参数。俄罗斯核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
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
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
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
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
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
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1、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意识到的地下核爆炸和地震之间存在的“某
种关系”指的是()
A、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
B、地下核爆炸能消除地震。
C、地下核爆炸既能引发地震又能消除地震。
D、地下核爆炸有的能引发地震,有的能消除地震。
答案:A(题干指的是“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的认识,应根据第二段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前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
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句话来理解判断,当时的科
学家意识到了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故 A 项正确,B、C、D 俱非当时的认识)
2、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可消
除地震。
答案:C(题干指的是“最初试验研究”,当根据第二段“后来他们和地震专家一起……
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来理解判断。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
故 A 项错;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作用,故 B 项错。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消
除地震的作用,当时所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故 D 项错)
3、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震应力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
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
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增强应力,对地
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抵消应力,从而
遏制或减弱地震强度。
答案:D(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末段
中谈到应力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也表明不向四处传播,因而地震应力与地下核爆炸冲击
波的压力和张力不可能必然相遇,故 A 项错;文章只是谈地震应力在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
和张力的作用下被“抵消”或加强,并未谈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之间的关系,也未谈
地震应力对这两种力的影响,“三种力相互作用”之说不确切,故 B 项错;地下核爆炸冲击
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不是对地震不起作用,而是加强地震,故 C 项
错)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要以控制地震应力方向、准确测定和计算地震位置和强
度为前提。
B.根据地震预报情况确定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就可以成功消
除地震。
C.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提出了准确控制核爆炸冲击波方向的技术难题,将促进
地下核爆炸技术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研究。
D.运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必须坚持核专家和地震专家的合作,必要时还必须加强
国家之间的合作。
答案:C(地震应力方向不可“控制”,只能“掌握”,故 A 项错;还需控制核爆炸冲击
波方向才能成功消除地震,故 B 项错;“必要时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不符“核爆炸应当在
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的意思,故 D 项错。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推断,关键还在于
正确理解提供的信息)
(五) 灾害性空间天气与空间天气学
1995 年 8 月,当“亚洲通讯卫星 2 号”升空不久,突然发生爆炸。而这场灾难的元凶
也是由太阳活动引发的灾难。
空气环境中,有时呈现这种情景——太阳上的太阳风、磁层、电离层和热层中可影响空
间和地面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以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太阳是
一个能量输出不断变化的天体,正是这些变化,才引起了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状态的强烈扰动。
同时,太阳有时能把百万吨带电物质,以每秒近千公里的高速度抛向地球,即发生太阳风暴,
引起地球空间环境发生急剧变化。如地球磁层被压缩,绕地球赤道的高空环电流大大增加,
电离层无线电通讯的临界频率会突然改变,高能带电离子流可增加 3—5 个量级等等。如有
时太阳耀斑爆发,能量相当于全球 50 亿人每人引爆 100 万吨TNT。这些给人类活动造成灾
害的突发性空间环境变化称为灾害性空间天气。
灾害性空间天气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通讯中断、导航定位
不准。输电网等技术系统受到损害等灾害性事件发生。也可能引起人类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
高,皮肤癌患者增加。据统计,仅在航天领域,卫星故障中的太约 40%与灾害性空间天气
有关。
为了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灾变规律,避免或减轻灾害性空间天气可能给人类活动带来的
灾害和损失,一门把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输与处理以及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加以综合与集成的新学科技术应运而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
术的高度发展,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以及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剧烈变化的空
间环境关系越来越密切,空间天气学就越发显得重要。
我们相信,明天的空间天气预报也会像今天常规天气预报那样,为我国的建设和科学发
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根据文意,对“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灾害性空间天气”由太阳能量输出不断变化及地球磁层、电离层等强烈扰动而造
成。
B.“灾害性空间天气”影响空间和地面技术系统的运行和可靠性,并可能危及人类的
健康和生命。
C.“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破坏性能量极大,相当于全球 50 亿人每人引爆 100 万吨TN
T。
D.“灾害性空间天气”与地球灾害性天气有相似之处,如都会引起风暴。
答案:B(本题考查对科学概念的理解。A 项把主动者与被动者并列起来,实际上地球磁
层、电离层强烈扰动是由太阳能量输出不断变化而引起的,因而不能视为“灾害性空间天气”
的成因;C 项以偏概全,“能量相当于全球 50 亿人每人引爆 100 万吨 TNT,只是指太阳耀
斑爆发产生的破坏能量;D 项误解了文中“太阳风暴”“高空切变风”等词语的含义,它们
与地球上的风暴绝不是相同的自然现象)
2、从本文来看,对“灾害性空间天气”的“空间”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空间
B.宇宙空间
C.太阳系空间
D.地球赤道的高空
答案:C(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要明确“空间”的外延,就要明确文章涉及到哪些事
物。文章始终把太阳的异常活动视为灾害性空间天气的主要成因,而受其影响的则是地球技
术及人类生命健康,因而这空间只能是太阳系空间)
3、根据文意,对“空间天气学”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研究和预报空间天气变化规律,避免或减轻灾难性空间天气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是
建立空间天气学的目的。
B.综合与集成空间天气的监测、研究、模式、预报、效应、信息传播与处理以及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是空间天气学的功能。
C.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剧烈变化的空间环境关系的日趋密切,说
明了建立空间天气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D.空间天气学在不久的将来,将能为改善空间环境,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
说明了空间天气学的长远意义。
答案:D(本题考查对一门新学科的理解,实质上是考查对有关语段的理解。D 项的错误
在于混淆了“空间天气学”与“空间天气预报”的区别,“为我国的建设和科学发展作出贡
献”云云,在文章中都是就空间天气预报而言的。更主要的是,对因太阳的异常活动而形成
的灾害性环境,人还不可能“改善”,只能研究、预报,以避免或减少地球损失)
4、对本文所提供的有关信息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A.在一般情况下,空间天气并不对人类活动造成灾害,但是,它具有突变性特征,因
此,有时会造成突发性灾害。
B.太阳风暴吹过地球时,能引起地球高能带电离子增至 3—5 个量级,从而引发灾害。
C.灾害性空间天气可导致卫星失控或坠落,据统计,有 40%的卫星发生故障与灾害性
空间天气有关。
D.空间天气预报与通常的天气预报除了空间范围大小不一外,预报的天气项目是一致
的。
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句信息的理解能力,关键也在于对承载信息的有关文句的确认
和理解。与 B 项相关的文句说的是“高能带电离子流可增加 3-5 个量级”,“离子流”不是“离
子”,“增加”不是“增至”,因而 B 项错误;与 C 项相关的文句说的是“卫星故障中的大约
40%与灾害性空间天气有关”,并非“有 40%的卫星发生故障”与之有关,因而 C 项错误;
D 项的错误则在于不明“空间天气”的特有内涵,它指的是太阳活动,而不是气温、晴雨、
风向、风力等)
高考语文衔接题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们平常说的由电器发出的电磁辐射,指的就是微波和无线电波,它们
的 功 率 远 远 低 于 能 把 人 体 组 织 烧 伤 的 功
率。 。
(1)对大家较为关心的胎儿健康,大量的证据也表明
(2)也就是说,大量的研究表明,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那种
低强度的电磁波会影响到人体健康
(3)那么,除了烧伤,有没有可能对人体造成其他的伤害,例如诱发癌症呢?
(4)暴露在正常环境水平的电磁场中并不会增加自然流产、畸形、低体重婴
儿、先天性疾病等有害影响的风险
(5)世界卫生组织总结了近三十年来的有关研究,认为现有证据并不能确定
暴露在低强度的电磁场中会产生任何健康后果
A、(3)(5)(2)(1)(4) B、(4)(3)(1)(5)(2)
C、(3)(4)(5)(1)(2) D、(4)(5)(2)(1)(3)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温 家 宝 总 理 在 演 讲 中 指 出 , 随 着 知 识 产 权 的 兴 起 和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深
入, ,
。 , , ,
。
(1)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2)知识产权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
(3)建立了与国际通行规则相协调、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
(4)加强知识产公保护,已成为务国发展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5)近年来制定了国家知识产公战略
(6)形成了行政与司法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
A、(2)(1)(4)(5)(6)(3) B、(5)(3)(1)(4)(6)(2)
C、(2)(4)(1)(5)(3)(6) D、(5)(6)(30(4)(2)(1)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 何 一 个 健 康 文 明 的 社 会 , 都 不 会 容 忍 谣 言 、 谎 言 的 肆 意 传
播。 ,
, , 。 , 。
(1)都有道德和法律的边界
(2)现实世界也好
(3)每一个参与者都要担负道德和法律的责任
(4)并没有允许我们“乱放风”
(5)互联网给了我们“麦克风”
(6)虚拟空间也罢
A、(2)(6)(1)(3)(5)(4) B、(2)(5)(6)(1)(4)(3)
C、(5)(2)(6)(3)(1)(4) D、(5)(6)(2)(4)(3)(1)
答案:
1、A;这是一段说明性文字。(3)“烧伤”照应横线前面的内容,(5)是对(3)
的回答。(2)紧承(5),具体说明这一研究成果。(1)(4)另起一层意思,故在
最后。
2、C;这是一个阐述类文段。(2)(4)是总说,介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1)(5)
(3)(6)介绍中国政府的做法,按照事理的先后逻辑顺序排列。
3、A;这是一个论述性语段,其中心论点是每一个网民都要遵循社会道德和法律
的约束,不要制造谣言和谎言。备选的 6 个分句,书面上存在着一定的顺序标志:
(2)“也好”与(6)相对应,“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相对应,由此可以断
定(2)(6)相连,且(2)在(6)前。据此可以排除 D。(5)“给了我们”与(4)
“并没有允许我们”相对应产,“麦克风”与“乱放风”相对应,由此可以断定
(5)(4)相连,且(5)在(4)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