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5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3:小说阅读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项训练3:小说阅读 ‎1.(2011年海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红橘红 每年深秋,老刘都要佝偻着脊背,扛着一蛇皮袋红橘,翻越好几里山路,再坐上几小时汽车,然后转乘一天的火车来到儿子发根家。‎ 坐在客厅沙发收看电视时,瞧着儿媳妇陈妮时不时从厨房急急地出来,拿起茶几上几瓣红橘塞进嘴里,又急急地奔回厨房,老刘的脸上便绽放出心满意足的笑容。‎ 老刘记得,发根曾对他说过,儿媳妇和发根一样,最喜欢吃他亲手采摘的红橘。那是长在村后山坡上的野橘,个儿均匀,圆润亮泽。深秋时节红灿灿地挂在村后山林里,染红了一片风景。发根还说,儿媳妇做梦都想去村后山林里看看,摸摸发根曾经爬过的树,走走发根牵着牛儿走过的路。那年深秋,发根几乎要带着陈妮和两岁半的孙子返乡。临行,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发根永远留在了城里。‎ 如今,孙子已经十一岁,老刘依然没有忘记发根的话。‎ 一家人吃过一顿丰盛的晚餐,陈妮收拾好厨房,将有些疲惫的家公安顿睡下后,坐在正看着电视的儿子身旁。儿子望了望母亲有些落寞的脸,随手关掉电视,叹息了一声。‎ ‎“怎么了,儿子?”她拿起茶几上的一个红橘把玩着。‎ ‎“妈,你干嘛骗爷爷?”‎ ‎“骗爷爷?我没有啊!”‎ ‎“没有?妈,红橘其实又酸又涩,你根本不喜欢吃,可为什么却要在爷爷面前装作吃得津津有味啊?”‎ 她望着满脸疑惑的儿子,不由得陷入沉思。该怎样向儿子解释呢?说实在的,她不喜欢红橘的味道,生涩,酸味重。当然,在她怀着儿子那阵,她确实说过喜欢吃红橘的话。‎ ‎“是啊,红橘的确比不上市场的蜜橘,很难吃。不过,爷爷……”‎ ‎“妈,既然你不喜欢吃,为什么不直接告诉爷爷,却让爷爷每年那么辛苦地扛着红橘到我们家来?”儿子嚷道。‎ ‎“你小声点,爷爷刚睡着呢!”她指了指旁侧的一间卧室,又摸了摸儿子的头,“哎,有时,我会想,爷爷和爸爸怎么会喜欢吃这么难吃的红橘呢?自然不是因为它好吃,而是因为每一个红橘都饱含着情意,像亲情、乡情……”‎ ‎“我不懂!”儿子摇摇头。他觉得母亲的话有些深奥。‎ ‎“傻孩子,不说别的,”她笑起来,“如果我告诉爷爷,我也讨厌吃红橘,爷爷还会送红橘到我们家来吗?不送红橘了,你能保证每年邀请爷爷来我们家一次吗?”‎ ‎“不能……”儿子茅塞顿开似的,“哦,妈,你是说,为了让爷爷每年来我们家住上几天,你才装作喜欢吃红橘的吗?”‎ 她点了点头。儿子喜笑颜开地抓起一个红橘,边剥皮边说:“妈,从现在开始,我也喜欢吃红橘了!”‎ 穿着宽大睡衣的老刘,端着一个空茶杯,站在虚掩的卧室门旁,泪流满面。‎ ‎(摘自《散文百家》2009年第11期,有删改)‎ ‎ (1)文章第二段,作者着意安排了一个儿媳陈妮在做饭时跑出来吃红橘的细节,并两次使用“急急地”一词,分析它们的用意是什么?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到第九段我们才恍然明白,儿媳并不爱吃红橘,关于这一点,其实作者在前文早已作了暗示。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进行简析。‎ 第 26 页 共 26 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年抚顺一中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拜 访 郭凯冰 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 男孩在里面问:“谁?进来吧。”说话的同时,男孩已经把门打开了。‎ 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 屋子里挺简陋,一张小床,一辆很旧的自行车,除了这些,就是满屋子的画。有的画在布上,有的画在纸上,有的是用铅笔画的,有的是用彩色颜料画的。‎ 男孩请他坐到小床上,自己坐到一个放在画架边的小凳子上。‎ ‎“叔叔,您是不是旁边盖新楼的?”‎ 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你认识我?”‎ ‎“我猜的。您身上有种味道,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干建筑的?”‎ ‎“我爸爸在另外一个城市做建筑工。您看,这是我给他画的速写。”‎ 男人接过男孩递过来的一幅画:画上是一个中年男人,穿戴跟建筑工地上的许多男人一样。可那双眼睛亮亮的,让这个父亲又不同于工地上的其他男人。男人想,这是一个对日子有盼头的父亲。‎ ‎“叔叔,您看,这是我妹妹。”男孩又递过一幅画:一个小女孩,头上扎两个朝天撅着的小抓鬏,脸蛋红红的,鼻梁上还有一道细细的灰,站在画布里朝着男人调皮地笑。男人看着这个甜甜的小姑娘,嘴角忍不住翘起来。‎ ‎“这是我上一次回家的时候,给妹妹画的。她刚烧完午饭,鼻子上还有一道灰呢。”‎ 男孩也跟着笑。‎ 男人松弛下来,把手从口袋里抽出,甚至将背靠在男孩卷起的被褥上。‎ ‎“小子,你平时怎么吃饭——也不见你的锅碗瓢盆。”‎ ‎“我在旁边的中学吃饭。那里馒头不贵,还可以喝一碗汤,免费的。”‎ ‎“菜贵不贵?”‎ ‎“好像也不贵,我没买过菜。”‎ ‎“哦,舍不得吃菜呀。听说你们学美术的学生能挣钱呢。我们村里有一个画画的大学生,给画廊打工,一个晚上就挣五百块钱。你怎么不也挣点,改善一下生活?”‎ ‎“我也挣的,叔叔。这些天,我给旁边那几个商店画广告牌,您没看到我天天站在梯子上吗?”‎ 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站在脚手架上议论,如今还是有一技之长挣的钱多,不远处那个画广告牌的男孩,一天下来,比他们十天的工钱都多。‎ ‎“今天人家先给了我五百。这下好了,我可以不用跟家里要钱,就能够跟着班里出去写生了。”男孩拍拍自己大大的裤兜,很自豪的样子。‎ 男人笑了,右手撑着脑袋,很舒适的样子。这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作假。‎ ‎“小伙子,你今年上高中几年级?”‎ ‎“我上高三。”‎ ‎“你怎么不在学校上学,来这里自己租房子住?”‎ ‎“今年我跟着老师学专业呢。高三都这样,找个老师学专业。其他同学都在老师家楼下租了房子,我钱不够,就来这里找了这间要拆的房子,一个月才三十元钱。”‎ ‎“那老师水平行?”‎ ‎“行!老师还说我画的是最好的,他让我考中央美院,那可是中国最好的美术院校。”‎ ‎“有志气的好小子。”‎ ‎“叔叔,您的孩子上几年级了?”‎ ‎“我的孩子……嗯,好像是上初三了。”‎ ‎“哈哈,叔叔,您可不合格,我爸爸不但知道我上几年级,还知道我每次考试的名次!”‎ 第 26 页 共 26 页 ‎“是的,我要向你爸爸学习。”男人又笑了。‎ ‎“哎呀,对不起叔叔,您是不是来借水喝的?我忘了给您倒水。”‎ 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接过水,大口喝了。男孩在一边看着就笑,“叔叔,您喝水的样子,跟我爸爸一个样。”‎ ‎“你爸爸是什么样?”‎ ‎“是……不是没礼貌呀,叔叔,这可是我妈说的,她说跟我们家的老黑牛喝水一样。”‎ ‎“好小子,你说我是牛饮!”男人突然很兴奋,起身拍了站在床边的男孩的肩膀一下,那肩膀很结实。是个结实的小伙子,男人在心里这么想。‎ ‎“我要走了,小子,谢谢你的水。我就是来借水喝的,可惜你小子想起来太晚,让我渴得不行,来了个牛饮。”男人再一次拍拍男孩的肩膀,走出去。‎ ‎“叔叔,您丢了东西。”‎ 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 ‎“防身用的,小子。送给你了。你一个人,拿着防身吧。”‎ 男人转过身,身后传来“砰”“吧嗒”的关门锁门声。‎ 男人没有回头,自言自语道:“真是个机灵的小子。”‎ 月亮出来了,男人觉得眼前一片明亮。‎ 走在路上的男人想,要是自己的儿子这么有出息,该多好。再过几天就到了探视的日子,管教来信说,儿子最近在里面不太安心,让自己去看看。明天先让工头预支一个月的工资,大概可以的。‎ ‎(摘自《贵港日报》‎2010年8月3日,有改动)‎ ‎ 文中说“床上,静静地躺着一把刀子”,这一情节在文中早有暗示,请找出两处并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1年宁夏银川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最使瑞宣痛快的是钱老人并没完全失去记忆与思想能力,而变为残废。钱老人的神志逐渐清爽,在他看来,便是残暴的日本人也没有能力治服一位诗人。他期盼能听到钱先生述说被捕受刑的经过,而详细地记载下来。‎ 可是,钱老人的嘴很严。他是绝对不会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的。他越清醒,便越小心;每每在他睡醒以后,他要问:“我没说梦话吧?”在清醒的时候,他闭口不谈被捕的事。瑞宣用尽了方法,往外诱老人的话,可老人一听到快要接触到被捕与受刑的话,他的脸马上发白,眼中也发出一种光,像老鼠被猫儿堵住了的时候那种惧怕的,无可奈何的光。一看到这种神气,瑞宣就十分惭愧。可是,惭愧并没能完全胜过他的好奇。‎ 事情的本身就是太奇怪了——被日本宪兵捕去,而还能活着出来,太奇怪了!况且,钱老人为什么这样的不肯说出狱中那一段事实呢?‎ 慢慢地,他测悟出来:日本人,当放了老人的时候,一定强迫他起誓,不准把狱中的情形告诉给第二个人。假若这猜得不错,以老人的诚实,必定不肯拿起誓当作白玩。可是,从另一方面看,老人的通达是不亚于他的诚实的,为什么一定要遵守被迫起下的誓言呢?再一想,瑞宣不由地便想到老人的将来:老人是被日本人打怕了,从此就这么一声不响地活下去呢?还是被打得会懂得了什么叫做仇恨,而想报复呢?‎ 对钱太太与钱大少爷的死,老人一来二去地都知道了。在他的梦中,他哭过,哭他的妻和子。醒着的时候,他没有落一滴泪。他只咬着那未落净的牙,腮上的陷坑儿往里一嘬一嘬地动。老人很喜欢听战事的消息,瑞宣是当然的报道者。这也使瑞宣很为难。他愿意把刚刚听来的消息,与他自己的意见,说给老人听。可是,只要消息不十分好,老人便不说什么,而又定着眼愣起来。他好像有什么极应保守秘密的大计划,必须越少说话越好地锁在心里。瑞宣很为难,因为他不会撒谎,不会造假消息,而又不愿叫老人时时的不高兴。他只能在不完全欺骗中,设法夸大那些好消息,以便使好坏平衡,而减少一些老人的苦痛。‎ 第 26 页 共 26 页 虽然钱诗人有了那么多的改变,并且时时使瑞宣为难,可是瑞宣仍然天天来看他,伺候他,陪着他说话儿。伺候钱诗人差不多成了瑞宣的一种含有宗教性的服务。瑞宣猜不透老先生的心理。老人是完全忘了以前的事呢?还是假装的忘记,以便不露痕迹地去报仇呢?真的,钱先生已经变成了一个谜!瑞宣当初之所以敬爱钱先生,就是因为老人的诚实,爽直,坦白,真有些诗人的气味。‎ 金三爷来的次数少一些了。可每逢他来到,钱老人便特别地高兴。这使瑞宣几乎要有点嫉妒了。瑞宣晓得往日金三爷在钱老人的眼中,只是个还不坏的亲友,而不是怎样了不起的人物。‎ 当金三爷也来看病人的时候,瑞宣很注意的听两位老人都说些什么,以便猜出钱老人特别喜欢金三爷的理由。在庆祝保定陷落的第二天,瑞宣在钱家遇到了金三爷。钱诗人带着满身的伤,更容易感觉到天气的变化:他的浑身都酸疼。一见金三爷进来,他便说:“天气要变呀,风多么凉啊!”‎ ‎“凉吗?我还出汗呢!”金三爷的脑门上挂着不少很大的汗珠。从怀里摸出块像小包袱似的手绢把自己的秃脑袋用力地擦了一番。好大一会儿,他才问亲家:“好点吧?”‎ 钱老人,似乎是故意求怜地,把身子蜷起来,声音也很可怜地说:“好了点!今天可又疼得厉害!要变天!”‎ 金三爷捏了捏红鼻头,声如洪钟似的:“也许要变天!一边养,一边也得忍!忍着疼,慢慢的就不疼了!”‎ 瑞宣看出来,钱诗人是崇拜金三爷了。为什么呢?他猜不出。‎ 金三爷走后,钱老人对瑞宣说:“在这年月,有金三爷的身体比有咱们这一肚子书强得太多了!三个读书的也比不上一个能打仗的!”‎ 瑞宣明白了。原来老人羡慕金三爷的身体。为什么?老人要报仇!想到这儿,他不转眼珠地看着钱先生,看了足有两三分钟。是的,他看明白了:老人不但在模样上变了,他的整个的人也都变了。谁能想到不肯损伤一个蚂蚁的诗人,会羡慕起来,甚至是崇拜起来武力与身体呢?看着老人陷下去的腮,与还有时候带出痴呆的眼神,瑞宣不敢保证老先生能够完全康复,去执行报仇的计划。可是,只要老人有这么个报仇的心思,也就够可敬的了。他觉得老人与中国一样的可敬。一个生活与趣味全都是田园诗样的钱先生现在居然不考虑一切,而只盼身体健壮,好去报仇,他没法不敬重老人的胆气。老人似乎不考虑什么来得及与来不及,而想一下子由饮酒栽花的隐士变成敢流血的战士。难道在国快亡了的时候,有血性的人不都应当如此么?‎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 ‎ 小说反复强调钱老人坚持不愿将自己被捕入狱以后的事情告诉别人的用意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011年鞍山一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寒 冬 陈永林 空中溢满寒风狰狞的微笑。光秃秃的树干冷得瑟瑟发抖,发出凄厉无助的呜咽。空中布满铅色的乌云,严密密地压在头顶上。要下雪了。‎ 我立在风中,脸被刀子样的风扎得生痛生痛。‎ ‎“爹,上岸吧,要不会冻坏的。”‎ 父亲不搭理我。父亲仍摸他的鱼。‎ ‎“这些王八羔子都躲到哪儿去了?”父亲下湖快半个时辰了,可乌鱼一条也没摸到。寒冬,乌鱼怕冷,藏在泥土里一动也不动,很难抓。即使人踩住它,它也动都不动,让人很难感觉到踩住它了。‎ 湖水对湖岸怀着满腔仇恨似的,猛烈而凶狠地撞击着湖岸。‎ 父亲被湖浪冲个趔趄,险些摔倒。‎ ‎“爹,别摸鱼了,回家吧。”‎ ‎“放你妈的屁,不摸到鱼,你能当成兵……”‎ 父亲的声音打颤。‎ 第 26 页 共 26 页 都是狗日的村长。‎ 在我们这个穷山沟,想当兵的挤破头。每年冬季,许多人都为当兵奔波。我们这些没考上大学的,如果又想挣脱脚下这贫瘠的土地的束缚,那只有当兵一条路。‎ 我也往当兵这条狭窄的路上挤。‎ 去年,我验中了,可乡武装部只分给我们村委会四个名额。我没争到。原因是我们想抓住鸡却舍不得一把米。‎ 今年,我验中后,父亲就忙活开了。‎ 父亲拎了两条“红塔山”,两瓶“茅台”进了村支书的门。村支书见了烟酒,满口答应,又说:“只是村委会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还得村长同意。村长同意了,我没二话。”‎ 父亲又拎着鼓鼓囊囊的包进了村长家,对村长说明来意。‎ 村长说:“这事,我当然会帮忙。只是今年指标太少,只三个。而村里验中了的却十几个,能否去得成,我不敢打包票。但我尽力帮忙。”‎ 父亲又把烟酒拿出来,村长不收。父亲说:“你不收,就是看不起我,不想帮这个忙。”“忙是要帮,但东西不能收。”两人争了很久,最后父亲执拗不过村长,把东西拎回家了。‎ 父亲脸上阴阴的。父亲说:“村长不收东西,他不实心实意帮忙。唉!”‎ 正巧,村长的女人得了一种妇科病,医生开了药,说要乌鱼做药引子才行。‎ 父亲得知后,立马就下湖了。‎ 父亲的身子开始抖了,“哎呀,这……乌鱼……躲哪里……”父亲话都说不囫囵。‎ ‎“爹,回家吧,这兵我不当了。”我的泪掉下来了。‎ ‎“闭……上……你……的嘴。”父亲仍摸他的鱼。‎ 忽然,父亲笑了:“哈哈,终于……抓……住……你……”‎ 父亲双手举着一条三四斤重的乌鱼。‎ 父亲上了岸,身子一个劲地抖,嘴唇已冻得乌黑,身上发紫。可父亲还笑着说:“这回没白来。村长见了这鱼,准会动心的。你当兵有望了。”‎ 回到家,母亲把一红本本给我,说:“通知书刚下来了,过几天就走。”‎ 父亲问:“这通知书谁送来的?”‎ ‎“村支书。”‎ ‎“那你把这乌鱼剖了,红烧,多用香油,要煎得焦黄焦黄,村支书喜欢吃。”父亲对母亲吩咐后,又对我说,“你去买两瓶好酒来。”‎ ‎“那乌鱼不送村长了?”母亲问。‎ ‎“不送。”父亲生硬地说,“娃能当兵,全是村支书帮的忙。这情我们得谢。”‎ 酒买回来了,父亲就去请村支书。‎ 父亲把乌鱼脊背上的肉块一个劲地往村支书碗里夹。村支书说:“我自己来。”父亲说:“多吃点,这东西冬天里吃了,补肾。”父亲又端起酒杯,说,“我在这敬你一杯,娃儿能当成兵,全靠你了,在此谢你了。”父亲一仰脖,一杯酒一口干了。‎ ‎“林子能当成兵,也亏了村长帮忙,我一个人不行的。乡长在外县有一亲戚,想把户口转到我们村,占我们村一个指标,村长挡着,把这指标给了林子。”‎ 父亲“啊”了一声,笑便僵在脸上,但片刻,又说:“来,喝酒。”‎ 父亲的声音一下没了筋骨、软绵绵的。父亲刚才兴奋得发红的脸也犹如门墙下的枯草,蔫蔫的。‎ 外面开始下雪了。‎ 吃完酒,父亲又出去了,母亲和我没在意,都没问父亲到哪里去。到吃晚饭时,我四处喊父亲,却没人应。母亲也慌了。后来,母亲说:“他是不是给村长摸乌鱼去了?”我跑到湖边,见岸上放着父亲的衣服,湖上却没父亲的影子。后来在离我们村二十几里的一条河边找到了父亲。父亲的身子已变得僵硬。‎ 雪纷纷扬扬地下着,满世界一片耀眼的白。‎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4期,有删改)‎ ‎ 小说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6 页 共 26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河南省四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可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见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的常住人口各自为一人。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 ‎“出去啊?”她回话,擦身而过,脚步并不为之放慢。‎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有幸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就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了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的身材,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饰素雅又不失时髦,风韵犹存。她在西街那家出售鲜花的商店工作。邻居们不清楚,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可想而知,梳理次数极少。背有点驼了。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肩胛,瘦削的手。只是那双大大的眼睛,总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他回家的时候,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下班回家后,便久久地待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的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位置。 ‎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傍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雨濛濛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脉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然。‎ 人们在整理画师的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他的屋子里尽管灰蒙蒙的,但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拭擦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 当搬开那只老式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第 26 页 共 26 页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1年河南省郑州外国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 《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第 26 页 共 26 页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 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11年河南平顶山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玩 笑 ‎[法]莫泊桑 世界上有什么比开玩笑更有趣、更好玩?有什么事情比戏弄别人更有意思?啊!我的一生里,我开过玩笑。人们呢,也开过我的玩笑,很有趣的玩笑!对啦,我可开过令人受不了的玩笑。今天我想讲一个我经历过的玩笑。‎ 秋天的时候,我到朋友家里去打猎。当然喽,我的朋友是一些爱开玩笑的人。我不愿结交其他人。我到达的时候,他们像迎接王子那样接待我。这引起了我的怀疑。他们朝天打枪,他们拥抱我,好像等着从我身上得到极大的乐趣。我对自己说:“小心,他们在策划着什么。”‎ 吃晚饭的时候,欢乐是高度的,过头了。我想:“瞧,这些人没有明显的理由却那么高兴,他们脑子里一定想好了开一个什么玩笑。肯定这个玩笑是针对我的,小心。”‎ 整个晚上人们在笑,但笑得夸张。我嗅到空气里有一个玩笑,正像豹子嗅到猎物一样。我既不放过一个字,也不放过一个语调、一个手势。在我看来一切都值得怀疑。时钟响了,是睡觉的时候了,他们把我送到卧室。他们大声冲我喊晚安。我进去,关上门,并且一直站着,一步也没有迈,手里拿着蜡烛。我听见走廊里有笑声和窃窃私语声。毫无疑问,他们在窥伺我。我用目光检查了墙壁、家具、天花板、地板。我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的地方。我听见门外有人走动,一定是有人来从钥匙孔朝里看。我忽然想起:“也许我的蜡烛会突然熄灭,使我陷入一片黑暗之中。”‎ 于是,我把壁炉上所有的蜡烛都点着了。然后我再一次打量周围,但还是没有发现什么。我迈着大步绕房间走了一圈——没有什么。我走近窗户,百叶窗还开着,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关上,然后放下窗帘,并在窗前放了一把椅子,这就不用害怕有任何东西来自外面了。于是我小心翼翼地坐下。扶手椅是结实的,然而时间在向前走,我终于承认自己是可笑的。我决定睡觉,但这张床在我看来特别可疑。于是我采取了自认为是绝妙的预防措施。我轻轻地抓住床垫的边缘,然后慢慢地朝我的面前拉。床垫过来了,后面跟着床单和被子。我把所有的这些东西拽到房间的正中央,对着房门。在房间正中央,我重新铺了床,尽可能地把它铺好,远离这张可疑的床。然后,我把所有的烛火都吹灭,摸着黑回来,钻进被窝里。有一个小时我保持着清醒,一听到哪怕最小的声音也打哆嗦。‎ 一切似乎是平静的。我睡着了。我睡了很久,而且睡得很熟,但突然之间我惊醒了,因为一个沉甸甸的躯体落到了我的身上。与此同时,我的脸上、脖子上、胸前被浇上一种滚烫的液体,痛得我怪叫起来。落在我身上的那一大团东西一动也不动,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伸出双手,想辨明物体的性质。我摸到一张脸,一个鼻子。于是,我用尽全身力气,朝这张脸上打了一拳。但我立即挨了一记耳光,使我从湿漉漉的被窝里一跃而起,穿着睡衣跳到走廊里,因为我看见通向走廊的门开着。啊,真令人惊讶!天已经大亮了。人们闻声赶来,发现男仆人躺在我的床上,神情激动。原来,他在给我端早茶来的时候,碰到了我临时搭的床铺,摔倒在我的肚子上,把我的早茶浇在我的脸上。‎ 我担心会发生一场笑话,而造成这场笑话的,恰恰正是关上百叶窗和到房间中央睡觉这些预防措施。那一天,人们笑够了!‎ ‎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 第 26 页 共 26 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分别举例分析这样描写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11年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提 琴 ‎[美]保·琼斯 从我幼年时一直到长大离开家上大学,甚至在那之后,我舅舅迈克的小提琴一直被视为家中的珍宝。它已成为某种象征。‎ 我还记得迈克舅舅第一次让我瞧他那把小提琴。他打开陈旧的黑盒子,里面衬垫着鲜艳华丽的绿天鹅绒,那把琴静静地平卧其中。“现在你可看见了一把出自名匠的古琴。”他语调庄重地告诉我,并且让我透过琴面的f形音孔观看里面褪了色的标记。是他父亲给了他这把琴,追根溯源,琴是一位先辈从意大利带来的。‎ 我父亲是一位面包师傅,在爱塞克斯大街新开辟的铺面是他从事的一桩最大的冒险事业。下面打算作为面包房,背面将辟为冷饮室,里面的桌子都是大理石贴面。当父亲头一次告诉母亲这个计划时,他心里异常兴奋。‎ ‎“我告诉你,玛丽,根本不会有危险,”看见母亲脸色不对头,父亲说道,“你只要在这份三千美元的借贷申请书上签个名就行了。”‎ ‎“可如果是抵押贷款,”她呜咽地说道,“他们可以把我们一家子撵到街上,我们要成为叫花子的,卡尔。”‎ ‎“我想稍微讲几句。”舅舅说。他站起来从陈列柜顶上取下那把小提琴,“我从报上读过,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卖了五千元。把它拿去卖了,卡尔。”‎ ‎“哦,迈克!”母亲很吃惊。‎ ‎“我可不愿那么做,迈克。”父亲说道。‎ ‎“如果你赶快的话,”迈克舅舅告诉他,“你可以在老埃雷特关店之前赶到他那里。”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于是我父亲腋下夹着提琴盒出门了。‎ 过了一阵子父亲从前门进来,他吹着口哨,脚步轻捷,可是仍然夹着那只提琴盒。他做的头一件事便是将琴盒放回到陈列柜顶上的老地方。‎ ‎“我都已经走到埃雷特那家店的门口了,可我心里突然起了个念头,”父亲解释道,“我们干吗要卖它?就放在老地方不挺好的吗?这就像我们有了一只保险箱,里面放着崭新的五十张一百元面额的票子。有了这笔钱,我们就用不着为那笔三千元的贷款担惊受怕了。你说是吗,玛丽?如果我们要还的话,只消穿过三条马路到埃雷特那家店去就行了。”‎ 母亲显出欣喜的表情:“我很高兴,卡尔。”‎ ‎“一个很明智的主意,”迈克舅舅裁决道,“另外,我自愿把这把琴留给小玛丽,供她在大学里念书的费用。”‎ 那笔贷款并没有给家里造成麻烦。我进中学后,上午上课,下午就在店里帮忙。‎ 在我即将上大学的那年夏天,迈克舅舅溘然长逝,于是他的小提琴便传给了我。‎ ‎“他们难道没有让你们勤工俭学的方案吗?”一天晚上,父亲问我。‎ 我告诉他确实有。‎ ‎“我想那样最好。”他突然说道,“我在你衣柜的抽屉里放了一个信封,里面有两百元,应该够缴你开始的那些费用了。你母亲可是就指望那把小提琴的。”‎ 母亲确实是这样。不过她不再忧心忡忡,这把琴已经属于我了。‎ 在我离家的头一天,父母都在店里忙着,我提着这把琴来到埃雷特的乐器店。这位老人从后房走出来,眼睛像猫头鹰般一眨一眨。‎ 我打开琴盒:“它值多少钱?”‎ 他拿起琴来:“卖二十五元,也许能卖到五十元,这就要看谁愿意要它了。”‎ ‎“可这是一把斯特拉·第瓦里制造的小提琴呀。”我说。‎ 第 26 页 共 26 页 ‎“不错,这上面确实有他的标记,”他彬彬有礼地说道,“许多小提琴上都有这种标记,可并不是真的,这也绝不会是真的。”他好奇地凝视着我,“我以前见过这件乐器,你是不是卡尔·恩格勒的女儿?”‎ ‎“是的。”我简短地回答道。当然,这把琴我没有卖掉,我把它带回家,放到楼上自己的房间去了。‎ 在我离家前最后那次晚餐席上,母亲偶然朝陈列柜顶上瞟了一眼。“琴呢?”她问道,一面把手贴在自己胸口,“你们把它卖了?”‎ 父亲显得很忧虑,直到我摇摇头。“在楼上我的衣箱里,”我告诉她,“我想把它放到学校我的房间里,平时看到它就使我想到自己的家。”‎ 母亲高兴起来,显得很满意。“此外,”我继续说道,“那样的话,如果发生了什么事我需要钱用,你们就用不着为我担心了。这就像我拥有了一个装得满满的钱匣子,是这样吗,爸爸?”‎ ‎“是这样,玛丽,是这样的。”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复杂心理?‎ ‎①他的双手微微颤抖,可他的语调却异常平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亲一面回答,一面避开了我的目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概括“父亲”这一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概括“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11年河南省郑州市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心如秤 从前的秤十六两一斤,因此有半斤八两之说。‎ 还在十六两一斤的年代,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字号“永昌”,另一家叫“丰裕”。‎ ‎“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给星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行德,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星秤,自己就踱进米店料理生意去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一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星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老掌柜曾多次请他星秤,对他的手艺信得过,当天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赶热闹,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而斜对门的“永昌”米店简直门可罗雀。‎ 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米店没法开张了,把米店让给了“丰裕”,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出了个题目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掌柜嘿嘿一笑,说:“‎ 第 26 页 共 26 页 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星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说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惊讶得忘了吃饺子。惊讶过后,大家都说他不显山不露水的,连自家人都没察觉,就把钱赚了,老人家实在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待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年初多掏两串钱星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儿,从腰里解下账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众人为秤,半两之差,心明如镜。做生意,讲究“诚”,做人岂不如此?‎ ‎ 通观全文,分析新媳妇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11年东北育才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郭木匠 斧子是个能人,从小就是。‎ 斧子是家中老大,下面一溜弟弟妹妹八个,他只能在十岁那年退学。斧子看看家中里里外外没件像样的家什,就想跟着绝户五爷学打草鞋。五爷不想把吃饭的手艺让出去,冷个脸不说话。斧子去清水河的冰上撬开一个洞,蹲在那里等。等来两条鲤鱼,每条一斤多重,晚上提到五爷家。五爷尿盆还没拿进来,斧子将鱼放进水缸里,返回身去茅厕里拿尿盆,放到五爷炕脚。五爷说,小子,明晚来,跟我学打草鞋!‎ 两个月后,斧子草鞋打得像模像样。拿到集市去卖,都来买。小孩子的草鞋上都染几线红,呈燕子状或小狗小猫样,讨人稀罕。五爷说,这斧子,人精!‎ 斧子用草鞋钱给娘买针头线脑,给爹买烟叶。每次买烟叶,也都有五爷一份。‎ 斧子十五岁,清水镇回来了外出十年靠手艺挣钱的杨木匠,嫁姑娘娶媳妇的人家请了去,好酒好烟好饭食招待,还要看杨木匠脸色。斧子要拜杨木匠做师傅,顶着大雪在杨家门口跪了一天。杨木匠怕招人骂,只得应下。‎ 杨木匠多了徒弟,日子更滋润。饭有人做,衣有人洗,尿盆有人倒,烟叶有人买。他爱吃小鲫鱼,小徒弟也能去清水河里捉,不让他断顿。只一件,杨木匠不用的边角料,斧子总舍不得丢,花番心思用上。背着主家看不见,杨木匠骂过打过,不管用,只好随他。‎ 斧子十八岁,三年师满,不愿走,瞅着杨木匠手边的画笔。杨木匠说:“咋了,这个也学?猫教老虎还要留一手,我还指望这手艺吃饭呢。”杨木匠送走这个倔头倔脑的徒弟,虽然没人侍候了,却也好像松了一口气。谁知一年以后,竟少有人来请自己做家具。一晚,杨木匠坐在院子里喝闷茶,听街上人跟斧子打招呼:‎ ‎“郭木匠,打的家具真结实,姑娘婆家都说好!”‎ ‎“郭木匠,明年我外甥结婚,让我先告诉一声,到时候请你。别忘了啊!”‎ 斧子就答:“结婚的家具我可不敢打,我不会描金花,还是让你外甥请我师傅吧。”‎ 那人说:“金花好看是好看,咱怕用不起。小家小户,省着过呀。”‎ 徒弟抢了师傅的饭碗,杨木匠骂一声“白眼狼”,恨恨一跺脚,喝个酩酊大醉。第二天醒来,刚在院里梧桐树下泡壶茶,院门吱呀一声,斧子提着两盒精致的月饼进来。见杨木匠坐木凳上慢条斯理地喝茶不理他,也不难为情,将月饼轻轻放石桌上,双膝跪地,磕两个头:“给师傅请安了。”又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包,“秋了,怕老寒腿整治师父,给您买了条狗皮护膝,裹着膝盖少受罪。”见杨木匠不说话,放下东西,走人。‎ 第 26 页 共 26 页 那日杨木匠去姑娘家,见姑娘家新做了时兴的衣柜,还没有上清漆。正要开口骂,姑娘看出了颜色,赶紧说:“爹,我本来要请你打衣柜,师兄怕累着你,抽空给我打了。这不,您说的木料,他除给我打个衣柜,还多打出一个饭桌。就是差您的金花,师兄说这活儿他做不来,等您给描上呢。”‎ 杨木匠左瞅瞅,右看看,心里叹一声,这小子,比自己打得精致结实,还省木料。那心里的火气,不觉慢慢消了。‎ 后来,乡里乡亲拿着木料都来杨木匠家。杨木匠和斧子已将西厢房腾出,成了专门加工家具的地儿。斧子做大头,杨木匠只打墨线,量尺寸,再将打好的家具描几枝淡雅的金花。工钱呢,五五开。有人替斧子不平,做的活儿多,凭啥拿钱一样多?斧子笑笑说,我师父那笔金花,让家具有了精气神儿,我描不来。‎ 杨木匠六十大寿那天,喝醉了。到底是老了,这一醉竟得了偏瘫,半年后才歪歪斜斜拄着拐杖站起来。走到西厢,斧子正在棺材上描金花,还剩最后一笔。斧子见师父进来,吃一惊,讷讷站一边不说话。‎ ‎“斧子,啥时候学会的?”‎ ‎“……跟着您老学徒的时候会的。”‎ ‎“咋一直没描呢?”‎ ‎“怕您老生气呢。”‎ ‎“咋这就不怕我生气了呢?”‎ ‎“五爷要咽气了,想要描金花的棺材。”‎ 杨木匠脸色就缓和下来,从斧子手中接过笔,把最后一笔填上。‎ 有男人来看家具,刚好撞见,忍不住夸赞:杨木匠,把吃饭的家底都教给徒弟,好心胸哟!‎ ‎(选自《百花园》2009年第11期上,作者郭凯冰,略有删改)‎ ‎ 小说开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斧子拜五爷为师”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没有名字的东西 奈保尔 波普自称是个木匠,可他的建造物只有自家后院芒果树下的那个马口铁小工棚。就是这么个小工棚他也没有盖完。不过波普可从不闲着。他总是在锤呀、锯呀、刨呀,忙得不亦乐乎。我喜欢看他工作。我喜欢那些木头——乔木、香树和蟾蜍树的香味,我喜欢那些木屑的颜色;也喜欢那些锯末像粉一样撒在波普卷曲的头发上。‎ ‎“你在做什么呀,波普先生?”我问。‎ 波普总是说:“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我在做一个没有名字的东西。”‎ 我就喜欢波普这一点。我觉得他就像个诗人。‎ 我觉得波普特别健谈。他谈的都是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我发觉他真的爱跟我说话。‎ 但在街上,波普却不是招人喜欢的人。哈特常说:“你们听,波普也太傲气了。”‎ 波普从不挣钱,都是老婆出去工作。好在他们没有孩子,这样倒也方便。波普说:“女人爱干活就让她们干吧,反正男人也干不好。”‎ 有一天,我发现波普在他的工棚里伤心。他坐在一块木板上,拿木屑在手指上缠来绕去。波普说:“你阿姨走了,孩子。”‎ ‎“去哪儿了,波普先生?”‎ ‎“啊,孩子!这个问题提得好。”他说到这便再没往下说。‎ 波普的工棚里不再有锤子和锯子声。木屑闻起来也不新鲜了,颜色也变黑了,几乎像烂泥一样。波普开始酗酒,他身上有一股朗姆酒味,经常大哭大叫,然后就发火想打人。这使他被那帮人接纳了。‎ 哈特说:“我们过去错怪了波普,他是个好汉,和我们一样。”‎ 波普从不以为我年纪小,有些话不该对我讲。‎ ‎“孩子,等你到了我这把年纪,”有一次他说,“你会发现你一心喜欢的东西一旦得到后,你就不再会珍惜它们了。”‎ 第 26 页 共 26 页 他讲话就这个风格,像谜一样。‎ 终于有一天,波普离开了我们。‎ 波普回来后完全换了个人。我一跟他说话他就对我大吼大叫。‎ 哈特说:“你们看,女人把那家伙整疯了。”‎ 往日那熟悉的声音又从波普的工棚里传了出来。他拼命干活。我真想知道他是否还在做没有名字的东西。但我害怕没敢问他。‎ 他往工棚里拉了一盏电灯,开始在夜间干活。他家门外总停着许多车子,将东西拉进拉出。后来波普又忙着漆房子,将房子漆成大绿色,又将屋顶漆成大红。哈特说:“这家伙准疯了。”又补充道:“怕是他又要做新郎官了。”‎ 哈特没有全说错。大约两星期后的一天,波普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女人,是他老婆,我的阿姨。波普很快又恢复了过去的生活方式,他仍然把时间都花在做那没有名字的东西。他又停止了工作,他老婆又到我们学校附近的那户人家做了厨娘。‎ 后来发生的事太突然,我们都不知道会出这种事。哈特也是读了报纸后才知道的:小木匠被捕入狱。‎ 这太不可思议了,原来波普是个作恶多端的梁上君子。所有那些新家具,用哈特的话说都不是波普做的。他偷来别人的东西然后把它们重新组装起来。实际上他偷的东西太多,有时只好把不要的那些卖掉。他就是这么被抓住的。现在我们才明白以前为什么总有许多车子停在波普家门口。‎ 哈特说出了我们大家的心里话。他说:“这老兄真笨,为什么他要去卖他偷来的东西呢?告诉我。为什么?”‎ 我们都认为他这么做确实太蠢。‎ 波普出狱后成了英雄。他成了那帮小子中的一员。但对我来说,他变了。这种变化使我伤心。‎ 因为他开始干活了。‎ 他开始为别人做莫利斯式椅子、桌子和衣橱。‎ 有一次我问他:“波普先生,你什么时候再做没有名字的东西呀?”他竟臭骂了我一通。‎ ‎“你他妈的真讨厌,”他说,“快滚开,否则我非揍你不可。”‎ ‎【注】 奈保尔,英国作家,以其“富有洞察力的叙述和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将扭曲的历史中的真实展现出来”,获得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 (1)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小说运用了象征的写法。请根据全文内容,指出题目“没有名字的东西”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2011年陕西省长安一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行员的抉择 ‎[美]亨特·米勒 冒险在大海上降落是对的吗?在两百尺高的地方,救援机从暴风雨中颠簸地逃出,然后在汹涌的海面上平稳下来。布莱第瞥了一眼他同伴忧虑的脸,然后想:他又要拿其他机员的命冒险了,就像以往一样。救援小组还要过一百里以上才能到达出事地点。两个小时前,一架往檀香山的班机坠机了。只要风向一转变,只要救援过程出了问题,回到他们在阿第拉的基地的风险就愈高。前面,白色的浪头不停地翻涌。一里外,另一阵暴风雨正在云端伺机而动。五分钟后,水淹上挡风板,雨也打在机翼和机身上。飞机冲出暴风圈,冲向距海面不到三百尺的地方。布莱第听到通讯员大叫:“收发器坏了,我们没办法联络基地。”‎ ‎“最好把它修好,我们会用到。”‎ 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布莱第转向他的伙伴泰勒。‎ ‎“你想,我们走了多远了?”布莱第问。‎ 第 26 页 共 26 页 ‎“大约在北边五十里,我想。”‎ 位置只是个猜测。现在猜错五十里,到他们到达出事地点,可能已经差了一百里。而且他还要考虑机上其他人员的生命。有一分钟的时间,他迟疑不决,但前面的海面似乎较平缓。‎ ‎“我们最好重新订一个方向到出事区域。”他说。‎ 一小时后,他们到达出事地点。……他向下飞到五十尺的地方。感觉到下面凶猛的浪正往上拍打着。飞机飞过救生艇再折回来,直到机舱里的人看到它为止。有个男人坐在艇上虚弱地向盘旋的飞机挥手,另一个男人脸向下躺着,动也不动。布莱第本来准备下令丢下补给品和另一个救生艇,却突然停了下来,补给品和救生艇作用不大,布莱第再飞低了些,到十五尺的地方,海浪拍打着飞机的外壳,他感觉到其他人员都在等他下令。只剩下他的决定,他的责任了。任何活着的人都不会怪他丢下补给品然后飞回基地,他只需要报告救生艇的位置就可以了。二十四小时内一定会有一艘船经过这里,然后把他们救起来。有五个人在这个救援小组里,他有什么权利拿他们的生命冒险,在大海上降落? 布莱第觉得他的皮肤拉得很紧,寒气甚至透进了他的飞行夹克里。要在下面的怒涛中将飞机安全降落似乎太离谱了。多了两个人的重量后,要重新起飞似乎更不可能,在这种天气下……有太多出错的可能了。他又看了救生艇一眼。在下面的男人不确定地挥了挥手。就在这时,一股浪涌进艇里,那个男人赶快放下他的手扶住救生艇。……然后,布莱第知道他要怎么做了。他必须帮助他们——毫无选择的。……‎ ‎“人都上来了吗?”布莱第问。‎ ‎“是的,长官!”‎ ‎“我们走吧!”……机尾,生还者中的一人正躺在铺位上。盖着一条毛毯。另一个人则拿起一杯咖啡凑到颤抖的嘴边。‎ ‎“我很高兴我们成功了,你的伙伴还好吧?”‎ ‎“他正慢慢清醒过来。”‎ ‎“别担心,大约三个小时后,我们就会到达阿第拉了。”‎ ‎“你说哪里?”‎ ‎“当然是到我们的基地阿第拉。”‎ ‎“你没有收到从基地传来的消息吗?”‎ ‎“消息?”‎ ‎“最后一个小时他们一直呼叫。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都淹没了。你的同僚几乎差点就没有及时离开那里。”‎ ‎“我们的收音机坏了。但是,你们怎么得到消息的呢?”‎ ‎“我们在救生艇上的收发器听到的。”‎ 布莱第转身拖着自己回到驾驶舱。‎ ‎“把地图给我。”他告诉泰勒。‎ ‎“我们转向往约翰斯顿开。”‎ 布莱第坐进他的座位,然后看着地图标着阿第拉的黑点。如果他当初取消了搜救,那么现在安全坐在后面的人还在救生艇里漂泊,无助地等死。他和他的同伴则很可能飞回基地,绕着那曾经叫阿第拉的地方盘绕回旋——没有收音机的信息,一小时之后,他们会用光所有燃料,无法再飞到其他地方去。他们会不停地找寻阿第拉,直到他们的燃料用完——然后坠入海洋。布莱第想着,不禁发起抖来。现在,他们还有足够的汽油到约翰斯顿岛,只因为他们所救的人碰巧听到消息。布莱第想到一些他曾经念过的东西。跟飞行无关,却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需求有关。‎ ‎(原文有删节)‎ ‎ 小说中“一个海啸袭击了阿第拉——整个基地都淹没了”这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请你说说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2011年陕西省宝鸡市教研室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 26 页 共 26 页 白 痴 耿 耕 这是小城的一道风景,一个少年站在十字路口中央,认真而坚定地指挥着车辆与行人。‎ 所有的人都认识这个少年,但多数人叫不出少年的名字,只知道他是个白痴。除了上下班的高峰期,有警察站在路中间指挥外,其余的时间属于这个少年。他指挥的手势和那些真正的警察一样,谁也不知他是怎么学来的。‎ 据说少年不会说话,所有路过十字路口的人都相信这点,因为他们从没有听那少年说过话,最多也就听见他嗓子里发出一个简单的音节。‎ 对少年在路口指挥交通的事,小城人已习以为常,也没有将少年当回事,因为他只是个白痴。多数人会看着红绿灯,选择自己的停走;少部分人大概是色盲,并不遵守交通规则,在来来往往的车流中自由穿行。这让少年很是气愤,常常指着那几个不听指挥的人,从嗓子眼里发出响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只是一个音节,那就是一个“啊”字。有些乡下来的或者从外地来的人,看着站在路中央的少年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跟着少年的手势,选择穿越马路的时机。这时,少年的脸上带着笑意,手势热烈地挥舞着,嘴里轻声地发出那个单音节,指示着行人的脚步。其实少年站在路中央时,我们看不出他是个白痴,只会认为他是个认真的交通协管员。‎ 少年什么时候迷上指挥交通这个游戏的,小城人说不清楚,只知道他站在十字路口上已经有好几年了,所以他指挥的手势才会那么娴熟,这说明少年是知道学习这个事的。‎ 关于少年的传说有很多版本,有一个版本传得最广。说少年并不是天生的白痴,而是后天造成的。故事是他五岁的时候发生的。那是一个晚上,天上下着蒙蒙细雨,他坐在妈妈自行车的后座上,横穿十字路口时,被一辆行驶的货车给撞飞了出去。因为晚上和下雨的原因,路上没有行人,所以他和妈妈在雨水中躺了很久,而那辆货车早已不知去向。等有人将他们送进医院抢救时,他妈妈没有再醒过来,而他醒过来后,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那天,少年站在十字路口像往常一样,认真指挥交通的时候,一个中年妇女推着自行车,车的后座上带着一个孩子,在亮红灯的时候,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推着自行车在人流中穿行。少年看着她大声地喊叫,脸涨得通红。可那中年妇女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继续自己的行走。路口那些等着过马路的人,也漠然地看着,因为这种情况他们已经见了很多,每回都有那么几个人,会在车流中穿过马路,显得那么有个性与勇气。中年妇女已经穿行到了马路中央,少年还在那里“啊啊啊”地叫喊着,但他却不挪动一下自己的脚步,只是站在原地喊着。中年妇女转头看了一眼少年那焦急的脸,露出一丝微笑,然后准备穿行另一条车流。‎ 这时,一辆轿车直直地开来,撞上了正在横穿马路的中年妇女,惊叫声与刹车声一起响起。绿灯也在这时亮起。路边那些要过马路的人,一下子围了上去。有好事的人掏出手机,拨打着报警与急救电话,使整个现场一片混乱。‎ 少年呆呆地站在原来的位置上,脸色苍白,眼里含着一些泪水,大概这么站了几分钟后,他移动脚步,朝乱作一团的人群走去。他艰难地挤进人群,站在正躺在地上呻吟的中年妇女身边,看着躺在地上已没有声音的孩子,沉默了一会儿,突然从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 所有围观的人都听见了这两个字,便有些诧异地看着他。他没在意那些眼神,似乎为了图自己快乐一样,对着躺在地上的中年妇女,一连说了好几遍白痴,然后掉头走出人群。在这过程中,围观的人很自觉地给他让出一条道路,少年便默默地朝前走去,没有回头看一眼。‎ 在后来的日子里,走过十字路口的人,再也没有看到少年站在路口指挥交通,但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 ‎(选自《小说界》2009年第4期)‎ ‎ (1)结合你对小说的理解,分析作者为什么以“白痴”作为小说的标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有人说这个白痴少年不是白痴,你认为呢?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6 页 共 26 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011年辽宁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钱无钱 钱百万姓钱名百万。钱百万姓钱却没有钱,钱百万的钱只能看不能用。钱百万的钱不是假钞,不是冥钱,是货真价实的钱币,只是不能流通罢了——钱百万的钱,全是古钱。人称钱百万是古庙镇一怪:乃钱币爱好者也。‎ 每天,钱百万都不忘把那些收集的钱币拿出来反反复复地摩挲欣赏,组合排列,辨识鉴定,乐此不疲。‎ 钱百万的钱币使小镇人大开眼界,其中有空首布、有齐刀、有秦半两、有汉代厌胜钱、有永安五铢、有开元大钱、有北宋铁母、有太平天国珍钱,更多的是清代的钱币,真可谓洋洋大观。‎ 钱百万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那点可怜的退休金还不够他每月搜罗两三个钱币。钱百万唯有从牙缝里抠,平素鱼肉几乎是不进门的,常常素菜一碟、白饭一碗,自得其乐。‎ 幸好早先这些古钱币在小镇人心目中并不金贵,半送半卖给钱百万的。‎ 近年开放了,小镇人渐渐明白:这些古钱币其实老值钱呢。因而再不肯轻易售之于钱百万。‎ 渐渐有了专做古钱生意的,在小镇上收了贩到市里、省城里。古钱价被越抬越高。‎ 钱百万开始望钱兴叹。看中的,爱不释手的,却无钱购之。钱百万先后发现了圜钱、饼钱、永乐钱异品等,看得钱百万心儿痒痒,又恨恨不已。‎ 钱钱钱,我钱百万姓钱名百万,拥钱“百万”想集几枚喜之爱之的古钱却阮囊羞涩,这钱币岂不是不集还罢,越集越气。‎ 那些发了的大款,仿佛洞察了钱百万的心理,三天两日有人上门来拜访钱百万,意欲高价收购钱百万的古钱珍藏。头几次来的,无不被钱百万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几次来的,钱百万快人快语:“免开尊口”。‎ 再后来上门的,钱百万傲然不理。‎ 来人不急不躁,只叙家常,不谈钱币。‎ 说起来钱百万家也真可怜,屋里摆设像开阶级教育展览,除了钱币别无它物。‎ 来人很诚恳地说:“人生在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这些钱币是能吃是能用,还是能带到棺材里?苦了一辈子,没享半点清福,冤不冤?凭你的经济实力,再想觅个看得上眼的古钱币比登天还难,与其空守着,还要提心吊胆别人来偷来骗,倒不如趁早出手,也免操了那种种的心思,乐得眼不见心不烦。一个人安享天年,强似现今这般千倍百倍呢……”‎ 钱百万颔首不语,心海涟漪微漾。‎ 钱百万经不住车轮大战式的劝说,再说对集珍稀古币已不敢奢望,终于狠狠心:出手。说句笑话,钱百万多年来一直在做“钱奴”——为“钱”奔忙,为“钱”辛苦。如今算是把颠倒的历史颠倒过来了,试试驱使、奴役金钱,不知啥滋味?‎ 钱百万真正有了钱后,搬进了古庙镇新建的公寓。家像个家了,也告别了青菜萝卜家常菜,酱瓜酱茄就泡饭的清苦日子。‎ 安逸得比死还难过的日子,钱百万不久就厌了腻了。想想,整天无所事事,那日子如何打发。往往莫名其妙地感到恍恍惚惚,怅然若失,这种日子无聊透顶。‎ 钱百万终于受不住古钱的诱惑,又悄悄地开始收集古钱币。只是比之以前集钱币要难上十倍百倍。钱百万又忙碌了起来,他一枚一枚地觅,一枚一枚地集,生活似乎又有了盼头。他固执地搬回了原来的老屋,又吃起了酱瓜酱茄……‎ 有人说他:憨棺材!钱百万只当没听见,活得有滋有味。‎ ‎ 这篇小说意蕴丰富,表现了深刻的主题,请结合作品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11年海南省三亚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坡或者上坡 侯德云 第 26 页 共 26 页 从县政府往东走,是一条长长的下坡路。当然也可以这样说,从国税局往西走,是一条长长的上坡路。两种说法,指的是同一条道路。人间的勾当就是这样,同一个事物,至少会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乍一听,好像是矛盾的,仔细琢磨,其实是一回事儿。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说法自然就不会相同嘛。‎ 从县政府到国税局之间那条长长的下坡路,几天前发生了一场交通事故,把我和我的朋友老周都牵扯进去了。‎ 老周曾经是我的同事,两个人在同一间办公室里坐对面,关系相当密切。十几年前“下海”热的时候,老周义无反顾地下去了,开办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如今,老周的事业红红火火,连奥迪都开上了。我呢,还窝在原先的那个部门。当然也“进步”了,不过跟老周相比,我的“进步”可以忽略不计。‎ 老周不忘旧交,忙里偷闲,会主动来电话,约我出去小聚。去的是老地方,农家菜馆。‎ 那个黄昏跟往常一样,老周开车来接我。跟往常不一样的是,在那个下坡路的中间地段,我们发现前面路边上围了一群人。老周把车停下了。‎ 老周说:“肯定是交通事故。”说完,老周打开车门走了出去。我坐着没动。我不想管这种闲事,弄不好会管出一身麻烦的。这样的例子我见到的不少,听到的更多。原本是种美德,可许多人都被自己的美德弄得焦头烂额……‎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周回到车上,从公文包里拿出纸和笔,匆匆地写着什么。我说:“老周,别管闲事。”老周没有抬头,边写边说:“不管不行,弄不好有生命危险。”我知道自己拖不住老周的后腿,他认准要做的事,谁反对都不行。当年“下海”的时候就是这样。‎ 我跟老周一起下了车,看见柏油路上躺着一个白发的老人,脑袋上有血,手上也有。跟我想象的一样,肇事司机逃走了。没逃走的是一群围观的看客。事不关己,看看又何妨呢?何况,看过以后,他们至少会捡到一个话题,跟别人说来说去,还可以发几声感慨,加几句议论,甚至还可以骂骂娘。‎ 老周走到白发老人身边,扶起了他的上半身,把纸和笔都递给他,说:“老人家,你签个字,证明我不是肇事的司机。签完字,我送你上医院。”老人的神志还算清醒,他看了老周一眼,点点头,接过笔,在纸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我注意到,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字写得歪歪斜斜,而且,还把手上的血蹭到那张“证明”上去了。‎ 这时候围观的人群里发出不同的声音。‎ 一个声音说:“救人要紧,签哪门子字呢?”又一个声音说:“快点吧,出了人命谁负责?”还有一个声音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老周一声不吭。我倒是有些忿忿不平。一大群人没一个肯动手帮忙的,现在倒说起风凉话了。‎ 我们把老人送进了医院。还好,伤势不算太重。医生说,需要住院观察一下。恰好,老人的儿子也赶到了,住院的事情,让他去安排吧。‎ 老人的儿子是个穿着皮夹克的中年人,脸色很阴,似乎有些愤怒,他没去安排住院的事,而是瞪着眼睛走到我们身边,说:“怎么回事儿?”老周把前后的经过跟他说了一遍。皮夹克沉默不语,他的表情很怪,似乎不相信老周的话,又似乎是将信将疑。屋子里的空气僵硬了。老周轻轻叹了口气,把“证明”拿出来给他看。皮夹克低着头看“证明”,看了很久很久,才从牙缝里挤出了几个冷冰冰的字:“那就,谢谢啦。”说完,一转身走了,连老周的姓名都没想起问一下。老周不是肇事的司机,他心里是不是特别的失望呢?‎ 我对皮夹克非常不满。什么人啊?人家帮了你父亲,你就用这种态度来对人家?老周长长吁了一口气,突然在我的胸脯上擂了一拳,大声说:“走,我们到富丽华大酒店,一醉方休!”富丽华是本地最高档的酒店,我和老周还从来没有一起去过呢。‎ 我很纳闷儿,老周怎么变得如此兴奋呢?‎ ‎(节选自《小小说精粹》)‎ ‎ 小说描写了老周救助车祸中受伤的老人,又坚持让老人在证明他不是肇事司机的字条上签名的故事。有人赞同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时注意保护自己;也有人反对老周的做法,认为老周救助他人不应有附加条件。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011年河南省洛阳市统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第 26 页 共 26 页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别,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 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 26 页 共 26 页 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面后面的题目。‎ 扳着指头数到十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时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道场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匠昨天又犯病,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 我问:“爹,你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 那时,我还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段时间,我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堆零三只。我说:“爹,你这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个十零四个半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不对劲,数来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娘替爹收拾东西,虽然简单得没有啥好收拾的,但在那简单的收拾中同样体现出娘对爹的关爱和牵挂。‎ B.“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 C.在文中,“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也显示出当时的“我”的顽劣的一面。‎ D.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对远行的亲人的热切思念。‎ E.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18.(2011年大庆铁人中学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年轻时应该去远方漂泊 第 26 页 共 26 页 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他要利用这个假期,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需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得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那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我也想起我自己,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北大荒的“大烟炮儿”一刮,就先给了我一个下马威,天寒地冻,路远心迷,仿佛已经到了天外,漂泊的心如同断线的风筝,不知会飘落到哪里。但是,它让我见识到了那么多的痛苦与残酷的同时,也让我触摸到了那么多美好的乡情与故人,而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象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做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飘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夜晚时没完没了的电视剧。‎ 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100只桨,扬起5个或6个或7个布帆来。我绝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7个大海和13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国王的国土上了。”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写儿子的漫游,既开宗明义,引出年轻应该漂泊的话题。又抒发情感,表达对儿子能独立闯荡的欣慰与激动。‎ B.文章第三段,写柏林火车站留学生的事件,表现了漂泊者非凡的勇气,也经留学生现在的状态证明了漂泊对年轻人成长的意义。‎ C.文章第四段,写“我”在“北大荒”的漂泊。但比较起儿子来,“我”这一辈子的人生半径就显得狭短了,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 D.文章第六段中“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青春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 E.文章第七段引用泰戈尔的诗,增加了文章的的文化韵味,又升华了漂泊对于人生的意义的主题,且使文章的结尾有了浪漫的情致。‎ ‎19.(2011年海南省洋浦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赤贫魅力测试 严歌苓 我身无分文地出了门。那是一月的芝加哥,北风刮得紧,回去取钱便要顶风跋涉半小时,无疑要误课了。‎ 这时我已在地铁入口,心想,不如就做个赤贫和魅力的测验,看看我空口无凭能打动谁,让我蹭得上车坐,赊得着饭吃。我惟一的担心是将使芝加哥身怀绝技的扒手们失望。‎ 第 26 页 共 26 页 ‎“蹭”上地铁相当顺利。守门的黑人女士听说我忘了带钱,五个一寸长的红指甲在下巴前面一摆,就放我进去了,还对着我的后脑勺说:“要是我说‘不’,你不就惨了?我一天要说九十九个‘不’,才说一个‘是’呢!……”‎ 她笑起来,有心笑得很狰狞,像个刀下留人的刽子手。‎ ‎12时59分下课,很想跟同学借点午餐钱,又怕他们从此跟我断绝来往。‎ 开学那天,一个大龄男生借了一位女同学9块钱,下面就出现了一些议论。所以,我打消了借钱的念头,饿死也得为我们大龄同学们争气。‎ 所有同学都进了校内那个廉价餐厅,我只好去校外昂贵的一家意大利餐馆。‎ 一个意大利小伙子过来在我膝盖上铺开又硬又白的餐巾。我点了鲜贝通心粉,吃最后几根时,我开始在心里排演了。吃不准笑容尺度,但不笑是不可以的,人家小伙子忙了半天,至少该赚你一个笑吧。我眼睛盯着账单,手漫不经心地在书包里摸那个丢在我卧室枕边的皮夹,然后我已经分不清是真慌张还是假慌张地站起来,浑身上下逐个掏口袋,“灾难啊!”我说,“我的钱包没了!”‎ 小伙子瞪着我,他耐人寻味地看着我自我搜身,一遍又一遍,然后摇摇头表示遗憾:“冬天穿得厚,扒手就方便了。”‎ 我表示非常难过,如此白吃,还吃得那么饱。他连说可以谅解,都是扒手的错。他拿了张纸,又递给我笔,请我留下地址和电话。‎ 我说这就不必了,明天保证把饭钱补上,连同小费。他还是坚持要我的电话号码。‎ 写完后我抬头笑笑,这一笑,魅力就发射过分了,因为他眼神一下变得楚楚的,问:“平时可以给你打电话吗?”我打着哈哈,说:“可以可以。”‎ 我打算徒步回家。‎ 走在芝加哥下午3点的街道,风吹硬了街面上的残雪,每一步都耗掉一根通心粉的热量。‎ 很快我放弃了,跳上一辆巴士。‎ 一上车我就对司机说我没有钱,一个子儿也没有。司机点点头,将车停在一个路口,客客气气请我下车。‎ 我红着鼻头对他笑着说:“明天补票不成吗?”他鄙夷地说:“天天都碰上你这样的!来美国就为了到处揩美国的油!”我正要指出他的种族歧视苗头,一只皱巴巴的手伸到我面前——是个老头,怀抱一把破竖琴。他把手翻过来,打开拳头,掌心上有4枚硬币……‎ 付完车钱,我立刻拿出我那支值10块美金的圆珠笔,搁在他手里。他说:“你开玩笑,我要笔干吗?”他摘下眼镜,给我看他的瞎眼。我问他在哪里卖艺,他说在公立图书馆门口,或在芝加哥河桥头。我说:“明天我会把钱给你送过去……”他笑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下了巴士,离我住处还有五站地,我叫了辆计程车。司机是个锡克人,白色包头下是善良智慧的面孔。我老实交待,说钱包忘在家了,他静静地一笑,点点头。到了我公寓楼下,我请锡克司机稍等,我上楼取车钱。更大的灾难来了:我竟把钥匙也忘在屋里了。我敲开邻居的门。我和这女邻居见过几面,在电梯里谈过天气。女邻居隔着门上的安全链条打量我。我说就借10块钱,只借半小时,等找到公寓管理员拿到备用钥匙,立刻如数归还。‎ ‎“汤姆!”女邻居朝屋内叫一声,出来一个六岁男孩。女邻居指着我说:“汤姆,这位女士说她住在我们楼上。你记得咱们有这个邻居吗?”小男孩茫然地摇头。‎ 我空手下楼,带哭腔地笑着,告诉锡克司机我的绝境,请他明天顺路来取车钱,反正我跑不了,他知道我的住处。他又是一笑,轻轻点头,古老的黑眼睛与我古老的黑眼睛最后对视一下,开车走了。‎ 我想起田纳西·威廉姆名剧《欲望号街车》中的一句话:“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 这句话在美国红了至少30年。‎ ‎(选自《参考消息》‎2007年8月2日)‎ ‎【注】 严歌苓,著名旅美作家。现定居美国,其创作主要反映中国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人生命运。‎ ‎ (1)小说中具体写了与“赤贫魅力测试”相关的哪几件事?请分条概括(答出4条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26 页 共 26 页 ‎(2)摘录文中能够反映主题的语句,然后结合全文谈谈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品中写了多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一个形象最值得赞赏?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11年海口市调研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诱 杀 朱耀华 豹子向摄影师一步一步走过来,终于,它在离他几米远的地方站住了。豹子用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目光盯着他看了一会儿。那一会儿,摄影师的额头慢慢沁出了冷汗。 ‎ 摄影师保持着一种闲散的姿势,两腿盘坐在地上,表情平和,这样使他看起来不构成攻击性。当然,他的内心此刻充满了紧张,还有一些掩饰不住的恐惧。他默默地对自己说:沉住气,沉住气。‎ 豹子又向前迈动了。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固有的姿势,他的心跳蓦然升腾起一种壮烈的感觉。但这时,豹子转了一个弯,和他擦肩而过。‎ 成功了!摄影师心头一阵狂喜。豹子终于可以接受自己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摄影师用了整整半年时间。 ‎ 半年前,摄影师只身来到这座原始森林,很多时候,他和护林人住在一起。摄影师有一个宏大的计划,就是拍摄一组动物生活的真实镜头。他要求自己超越前人,能最大限度地和动物亲密接触,哪怕是最凶猛的动物。‎ 很快,他发现了豹子。 ‎ 他让自己慢慢进入了豹子的视野。开始,他驾着越野车,和豹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有两次,豹子对他展开了攻击,它暴怒地拍打着坚硬的车门。但是,最终,它无可奈何地走了。两个月后,摄影师就试着开始走出那个车厢,用尽可能通俗的身体语言向豹子表达自己的善意。在他身上,一切有嫌疑的东西都丢在了车厢里,包括钥匙。当然,他不知道和豹子之间能不能达成沟通。但是,确切的是,他和豹子之间的距离在一步步缩小。‎ 直到最后。他和豹子的这种默契持续了一个星期,然后,他和它有了最初的肌肤之亲。豹子眼睛里的敌意已经近于消失。‎ 接下来,是让豹子熟悉摄影机的时候了,那个拉着长镜头的家伙很容易造成误会,使豹子认为它可能会受到攻击,从而激惹它嗜血的兽性。因此,摄影师一直小心翼翼。 ‎ 半个月后,他完全获得了成功。他和豹子成了朋友,他可以摸着豹子的头跟它说话,可以亲手把好吃的食物送到豹子的嘴里,而豹子在欢欣之余,则喜欢翻滚着和他嬉戏一番。‎ 如果不是怀着好奇躲在摄影师的车里亲眼看到,那个护林人就是死了也不会相信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摄影师从容地拍摄豹子生活的一切,包括它和母豹子的爱情,直到他预备的摄影胶片全部装满。有时候,豹子还调皮地用嘴去“咬”摄影机的镜头。‎ 摄影师满载而归,他给人们带回了一个崭新的森林童话 。‎ 悲剧发生在两个星期之后。那天来了一个猎人。猎人是偷偷进来的,因为森林里早已明令禁止狩猎。但是,猎人需要钱。一张虎皮或豹皮都值上千块钱。运气好的话,也许还能得到象牙之类的。猎人一心抱着发财的念头,于是,他铤而走险。‎ 猎人是在毫无防备的时候遭遇豹子的。那天,他实在太疲倦了,靠着一棵榕树,竟睡着了。 ‎ 当他被一阵轻微的籁簌声弄醒的时候,他睁开眼,竟看见一只豹子近在咫尺!‎ 猎人立时毛孔贲张,脑袋里“轰”的一声。枪就在他手边,子弹早已上膛,但是,那时,他完全呆住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豹子竟挨着他蹲了下来。豹子望着他,那样子充满天真,仿佛是一个想听故事的孩子。‎ 猎人以为是做梦,他悄悄使劲咬了咬嘴唇,感到了疼痛。‎ 第 26 页 共 26 页 恐惧中,他本能地抓住了枪,并且把枪管移向豹子的头部。‎ 豹子没有反应,它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之后就用嘴去叨枪管。‎ 一声惊天动地的爆响。 ‎ 豹子的身子一下子飞了起来,同时,一朵血花在它的头部灿烂地开放…… ‎ 猎人很久都没有反应过来,怎么打一只豹子比打一只兔子还容易?‎ ‎(选自《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 (1)结合全文,评价摄影师的行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全文,试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解析 ‎1.‎ ‎(1)答案:对摄影师打着善意的幌子间接伤害豹子之类行为的否定;对猎人猎取动物行为的批判;揭露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建立不易毁坏,却很容易得出这样一条道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取决于人的态度。‎ ‎(2)答案:①第二段“儿媳妇陈妮时不时从厨房急急地出来”只是“拿起茶几上几瓣红橘塞进嘴里”而不是“吃下去”更没写“咽下去”而且“塞进”后就急急向厨房奔,这说明她并不爱吃红橘。②第六段“她拿起茶几上的一个红橘把玩着。”按理,此时,儿媳有足够的空闲来尽情品尝红橘,但她却只是“把玩着”,而不是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由此也可看出她并不爱吃红橘。‎ ‎(3)答案:①以“红橘”为线索,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在情节的展开上,运用顺序与补叙(插叙)相结合的叙述方式,使故事完整,情节合理。③铺垫照应自然,不露痕迹。第二段儿媳做饭时吃橘子的描写不动声色地为下文揭示她不爱吃橘子埋下伏笔,第六段“把玩”橘子的细节又与之巧妙照应,看似不经意一笔,实则匠心独运。④运用误会与巧合使文章波澜起伏,生动有趣。误会:儿媳妇怀孕时一句不经意的话,却使爷爷牢记在心,并误以为儿媳爱吃他亲手采摘的家乡红橘,于是每年都要不辞辛苦,翻山越岭为儿子一家送红橘。巧合:母子客厅对话,是趁着老刘睡了,且压低了声音的,可巧的是,老刘偏就醒了,要到客厅倒水,最终还是听到了,并因而感动得泪流满面,从而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答案:①“男人还没想要进去的时候,不小心弄出了一点响声”,暗示“男人”是想偷偷地进去,不想让人发觉;②“男人还没想好说什么,只好进到屋子里”,说明“男人”对被发现缺乏心理准备,并不是真正来“拜访”的;③“男人一惊,口袋里的手使劲攥了攥”,看出男人被认出的紧张感,“使劲攥了攥”,攥的当然是那把刀子;④“男人当然看到了,而且每天都能看到”,可以看出“男人”的这次“拜访”是有预谋的;⑤“男人不是来借水喝的,不过并没有阻拦”,直接点明了“男人”不是为水而来,而是另有所图。(答出两处即可)‎ ‎3.答案:①制造悬念。钱老人嘴越严,越是不想把被捕以后的事说给第二个人,人们越想了解,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②反衬钱老人被捕后的惨痛遭遇,是帝国主义的残暴使老人惶恐不安。③为下文钱老人性格的转变作铺垫。他默默地忍受着,在沉默中保全性命,希望养好身子,像金三爷一样健壮,以便复仇。④深化小说的主旨,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们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 第 26 页 共 26 页 ‎4.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背景;②呼应了题目“寒冬”;③渲染恶劣的环境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④从侧面烘托了父亲的形象,表现了父亲对“我”的爱。‎ ‎5.答案: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作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 ‎6.答案: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②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③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 ‎7.‎ ‎(1)答案:“我”是一个:①开过别人玩笑,却又怕被人开玩笑,②敏感多疑,③胆小谨慎,④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感到危机四伏的小人物。(①根据第1段,②根据第2~5段中的多处细节描写,③根据第5段,④第4、5两段里“我”对种种生活物品的猜疑可以认为是“现实生活危机感”在这个小人物身上的折射)‎ ‎(2)答案:①心理描写,小说以第一人称为叙事角度,通过内心独白等方式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举例略)‎ ‎②动作描写,小说借助连续的动作描写推动着人物的命运走向,同时生动地刻画出人物胆小谨慎的性格特征。(举例略)(意思对即可)‎ ‎8.‎ ‎(1)答案:①因被迫卖掉祖传珍宝的痛苦无奈;为能以这把提琴帮助妹妹一家渡过难关而欣慰。(意思对即可)‎ ‎②父亲估计到“我”知道了真相,既赞许“我”的做法,又为“我”知道真相,过早地承担家庭的责任而感到无奈和不忍。(答“估计‘我’没有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而轻松,同时又怕‘我’从自己的眼神中看出破绽而回避”也对)(意思对即可)‎ ‎(2)答案:能体贴理解他人(善良)、有家庭责任感。‎ ‎(3)答案:①“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②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③通过“我”侧面烘托“父亲”的形象。(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9.答案:新媳妇在听到公公让星秤人在秤上做手脚,打算通过坑害顾客赚取黑心钱的时候,不动声色,而是让星秤人改星秤,让利于顾客,这说明她是个有主见,有眼光,讲道德,诚实经商的人;在米店生意兴旺时,她不摆功,直到年底公公向众人炫耀时才揭开谜底,又说明她处世精明,善于处理好长幼关系。‎ ‎10答案:①内容上,表现了斧子的坚韧、精明能干、孝顺师长的性格特征,丰富了人物形象;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斧子拜杨木匠为师作了必要的铺垫;并呼应了后文“斧子为五爷棺材描金花”的描写。‎ ‎11.‎ ‎(1)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人称的作用,与文章的布局谋篇、情感内涵等相关。第一人称叙述本身就易拉近读者与作品的距离,显得真实;再者从内容布局来看,又是小说的线索,借“我”的所见所闻所感叙述故事,揭示主旨。‎ 答案:“我”是故事的见证人,以“我”来展现主人公,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真实自然;“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借“我”的情感态度揭示作品主题。‎ ‎(2)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及主旨内涵的理解。小说的题目与主旨紧密相连,其象征意义要从内容入手,兼顾手法与情感内涵两方面。文中与“没有名字的东西”相关的文字有“关于生死、工作之类的严肃话题”“像个诗人”等。‎ 答案:诗意的生活,或追求精神的生活,或追求理想的生活。‎ ‎12.答案:作用:①这一情节与上文“在他们后方,布莱第知道暴风雨正移向基地阿第拉。海浪开始冲击那环形小岛边缘的暗礁了”呼应。②‎ 第 26 页 共 26 页 这一情节使小说陡生波澜(起伏、转折)引出下文“飞机开向了约翰斯顿”众人脱离危险的结局。③这一情节为小说主题的升华作了铺垫。‎ ‎13.‎ ‎(1)答案:小说的主人公就是白痴,故事就是围绕发生在白痴身上的事来铺开故事情节的。并且以“白痴”为题与文中他牙缝里挤出两个字“白痴”相呼应,展现了少年的心路变化历程,突出了作者对不文明行为的无比愤怒。同时小说中白痴的热心奉献、行为文明、情感丰富,跟正常人的情感冷漠、爱心丧失、无视文明的现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以“白痴”为题,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能够引起读者深思,深化主题。‎ ‎(2)答案:示例一: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看起来像白痴,但我认为他不是白痴。因为首先他指挥交通的手势和真正的交警一样,说明他有较强的学习模仿能力。其次他能够识别红绿灯,并且几年来能够义务地准确地指挥行人过马路,这说明他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并且富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第三他还有丰富的情感,对于那些能够按照他的手势过马路的文明行为,他欢欣鼓舞;对于带着小孩的妇女冒险闯红灯的行为,他焦急万分;对于那名孩子的死,他既伤心又愤怒。所以,我认为他不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我认为他是白痴。因为首先他不会说话,只会一个简单的音节。其次他虽然会指挥交通的手势和能识别红绿灯,但这只不过是重复一个简单的动作,不需要智力因素。第三他虽然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发出焦急的声音,但这只不过是人本能的反应。第四他虽然能够在那名孩子死后流泪甚至挤出“白痴”二字,但这可能是遗留在他脑海中的母亲车祸身亡的影子,不是他现在正常智力的表现。所以我认为他是白痴。(根据文章信息言之成理即可。)‎ ‎14答案:示例一:人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优裕,而是取决于精神上的追求,只要精神上有所寄托,幸福就会永远陪伴身边。‎ 示例二:现代人总是处在物质生活困顿却精神充盈,物质生活富裕了却又精神空虚的二律背反的境地,小说深刻地表现了现代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困境。‎ ‎15答案:赞同老周的做法:(1)老周既要救人,又设法避免惹上麻烦,这是社会环境逼他如此,老周这样做既善良又理性;(2)老周既救了人,又没惹上麻烦,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是最理想的。‎ 反对老周的做法:(1)抢救生命第一,容不得犹豫、拖延;(2)见义勇为、舍己救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应该有附加条件。‎ ‎16答案:(1)①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②“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 ‎(2)示例:①戴车匠等的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小说结尾写戴车匠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这种矛盾以及社会的变化,正预示着车匠手艺的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艺,使古老的工艺走向没落,以至于消失。‎ ‎②应该保护好像戴车匠所继承的这样的手工艺民间手艺。作者在结尾写到时隔四十年,他回到故乡看到了戴车匠的消失,并发出“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手工艺技术代表着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的生活中得以延伸和发展。(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7解析:选BC。B项中,“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理分担思念之苦”,理解失当;C项中,“顽劣的一面”概括失当。‎ ‎18.解析:选CD。C项,“这段流露了作者的失落”有误,作者要表现的是自己的漂泊经历同样是自己人生的财富。D项,“写出了青春的脆弱、单薄、无力掌控方向的特点。”有误,应是表现了青春富有生命力和勇敢追求的特点。‎ ‎19‎ ‎(1)答案:①上地铁,黑人女士给予放行。‎ ‎②去餐馆蹭饭,餐馆小伙子表示理解。‎ ‎③坐巴士车,卖艺老者掏钱资助。‎ 第 26 页 共 26 页 ‎④乘计程车,锡克司机表现出理解同情。‎ ‎⑤向邻居借钱,吃了闭门羹。(答出任意四项即可)‎ ‎(2)答案:“我总是依靠陌生人的善意”。这一主题揭示了美国侨居者的真实感受,反映了下层人民心心相知以及美国本土人对侨居者的排斥与冷漠的社会现实。‎ ‎(3)答案:①卖艺的瞎眼老者。他与“我”素不相识,但当巴士司机要我下车,口出不逊,“我”陷入尴尬之时,能够不讲条件地给予帮助,反映了这位老者对“赤贫”的真正的理解,折射出美国下层人民饱尝生活艰辛后的心理情感趋向。‎ ‎②计程车锡克司机。他与“我”素不相识,但对于“我”的尴尬却能够表现出理解和宽容,对于“我”近似谎言的实话,表现出“静静的一笑”,可见,锡克司机作为一个侨居美国的下层人民对“赤贫”的感受和理解是多么的深刻啊。(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能将人物准确定位,与主题吻合即可)‎ ‎20‎ ‎(1)答案:①摄影师的行为表现了摄影师是一位有远大理想、有冒险精神、做事讲究策略的人。②摄影师和豹子交朋友并非是出于“探索自然、保护自然、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本意。但是他也没有伤害豹子的意图。③摄影师和豹子交往动机的不纯正以及交往过程考虑的不周全是豹子死亡的主要原因,对豹子的死,摄影师要负有责任。④表达了作者对人们打着善意的幌子和大自然交往行为的一种担忧以及人和自然应怎样相处的一种思考。‎ ‎(2)答案:①这一细节意在说明儿媳原本不爱吃红橘,只是装个样子骗家公高兴。②第一个“急急地”是儿媳故意表演给家公看的:自己很爱吃他带来的红橘,以至做饭时也要急不可耐地出来吃上几瓣。③第二个“急急地”是在暗示儿媳并不真爱吃红橘,所以将红橘塞进嘴里后,才要“急急地”奔向厨房。‎ 第 26 页 共 2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