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1.50 KB
  • 2021-06-07 发布

贵州省贵阳市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贵阳市 2020 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二) 语 文 2020 年 6 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报名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自的答案标号给果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进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美 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 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 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 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比如文艺复 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而面对现代主义许多艺术流派的作品,则需联系 当时艺术界反传统、反理性的文化精神来解读。中国画的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 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 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美育是一个重要的启蒙概念,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呼吁, 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提倡以艺术教育推进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 发展未来的责任意识。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 育思想的主线。因此,孤立地谈论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抛弃了百年 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 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 - 2 - 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 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 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 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在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 产,往往迎合庸俗趣味、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 澜,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 标相悖离。另外,当今社会还普遍存在着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 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 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 其实,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 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 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 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 标之一。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 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 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般而言美育在概念上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而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始终是其重要目 标。 B. 掌握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文化思想及特征,有助于欣赏者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 涵。 C. 美育是新文化运动中 一个重要的思想启蒙概念, 产生过改造社会文化和重塑国民精神的 作用。 D. 对美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艺术学习只有功利而无美感,这是当下美育中普遍存在的首要问 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 - 3 - 的批评。 B. 第二段通过例证和假设分析,阐释了欣赏艺术作品需联系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 的观点。 C. 第三段中逐一枚举“趣味教育”“美育代宗教”等理论学说,意在论述梁肩超等人对美育 的重视。 D. 文章论及当下美育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轻文化传承”等三个突出问题时,采用了总分式论 证结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鉴赏过程中我们透过经典的艺术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蕴涵其 中的文化精神。 B. 当下的美育应该淡化西方审美标准,传承传统审美经验,接续中华文脉,培养健康自信的 文化精神。 C. 日常的文化生产与市场消费要摒弃低级趣味,现代传媒要正确引导,如此,美育就可以回 归正常轨道。 D. 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了 兼收并蓄。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 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D 项,“对美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艺术学习只有功利而无美感,这是当下美育中普遍存在的首要 问题”错误,原文第四自然段中“首先……其次……另外……”,是并列关系,“首先”不 等于“首要”,所以“对美育的片面理解导致艺术学习只有功利而无美感”不是“首要问 题”。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 4 - C 项,“意在论述梁肩超等人对美育的重视”错误,原文“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 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可知意在论述美育对社会文化改造、国 民精神重塑有重要作用。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 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B 项,“当下的美育应该淡化西方审美标准”错误,于文无据。 C 项,“……如此,美育就可以回归正常轨道”错误,表述绝对化,美育回归正常轨道还需要 其他条件。 D 项,“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错误,未然变已然,第五段“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 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 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 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可知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育体系的 构建方向。 故选 A。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 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 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 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 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 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 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于大数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 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 - 5 - 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 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而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 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 现数据的“增值”。 (摘自搜狐百科) 材料二 数据的开放共享是大数据产生大价值的基础。政府掌握了近 70%的高价值数据集,因此, 政府大数据是实现数据全面开放共享的关键,是实现大数据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基础。根据欧 盟的测算,2016 年欧盟开放数据直接市场规模预测为 553 欧元,2016 年至 2020 年市场规模 将增长 36.9%,到 220 年将达到 757 亿欧元。不仅如此,公众对政府的开放透明和积极作为要 求也越来越高,主动发布政府数据和信息是所有其他开放政府活动的起点。政府开放数据意 味着政府机构的高价值数据库,在非特殊情况下,在不侵犯国家安全、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 的情况下向公众免费开放,且开放数据为机器可读格式,公众如创新者和企业在没有知识产 权的约束下容易获取并可使用,从而激发全民参与创新,由此产生价值应用并反哺社会,形 成政府大数据产生于民、用之于民的价值闭环。 (摘自《2018 全球大数据发展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09 年 3 月,墨西哥、美国等国接连发生甲型流感(H1N1 流感)疫情,谷歌公司凭借其庞 大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处理能力对疫情进行预测,并早于美国疾控中心一两周发布预测结果。 2014 年 2 月,非洲发生埃博拉疫情,手机大数据在控制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者通过 分析手机呼叫数据记录,获知人们的位置或移动方向,并据此分析判断疫情发展趋势,以便 及时采取疫情防控处置措施。 此次新冠疫情前期,加拿大健康监测平台 BlueDot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处理结果,2019 年 12 月 31 日就向其客户推送了疫情警告,并且还通过算法掌握和预测受感染居民下一个去向和 时间,从而准确预测出该病毒在首次出现后的几天内可能蔓延至泰国、韩国、日本、美国等 国家和地区。 国内百度上线“迁徙地图”,通过热力图图层直观展现出全国人口迁徙情况;用户在高 德地图上搜索“疫情地图”,即可一键查看自己居住地附近是否有确诊病例及疫情案例发生 场所;通过人民在线推出的“众云大数据平台”,用户可随时随地查看最新的疫情信息和多 维度的数据统计分析;手机运营商数据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也为政府部门精准掌握可 - 6 - 能携带病毒人群的动向、及时作出防疫部署安排提供了可靠依据。 (摘编自人民智库《以大数据和区块链技术为治理现代化赋能》) 材料四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深度融 合,成为改变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新力量,成为引领世 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数字经济时代,共建共享将成为“主旋律”,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 各国加强合作,解决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如共建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数 字鸿沟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解决数字经济面临的安全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法律制 度体系,解决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保护问题;共建完善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新技术 带来的失业问题,等等。只有深化交流、坚持走合作发展路,才能处理好大数据发展在法律、 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的挑战,才能把握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享数字经 济的美好前景。 (摘编自中国网《携手共建,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 4. 下列对“大数据”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规模庞大,以至无法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进行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但 是如果不对其进行专业处理,这些海量数据难以产生很大价值。 B. 大数据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基础是非特殊情况下政府将其所掌握数据集的近 70%在不侵 犯国家、商业、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以机器可读格式免费开放。 C. 近年来,在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治理过程中,尤其是在疫情潜在风险判断、发展趋势预测、 防控措施部署等方面,大数据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较好的验证。 D. 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后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成长为重要力量, 改变经济社会结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引领世界经济增长。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的数据集合来自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就使大数据这种“产 业”实现盈利,并且用之于民。 B. 数字经济时代,大数据价值创造与个大隐私、信息安全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凸显,建立健全 治理体系和法制体系非常重要 C. 本次新冠疫情期间,我国政府借助精准的统计数据,及时作出有效的防控部署,这正是大 数据提升政府治理水平的体现。 D. 面对数字经济背景下人类发展遇到的难题和挑战,世界各国唯有坚持合作,构建人类命运 - 7 - 共同体,才能共享发展新机遇。 6. 在当今数字经济时代,如何让大数据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①政府加大数据开放力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向公众最大化地开放共享高价值数据集; ②公众积极参与创新,提高对数据的专业化处理能力,实现数据“增值”;③各国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共享数字经济的美好前景。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 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B 项,“所掌握数据集的近 70%”错误,原文为“政府掌握了近 70%的高价值数据集”,选项 变成了“政府掌握数据集的近 70%”。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根据材料一“大数据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 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可知,庞大的数据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创造价值,并用之于民。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 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材料二,“政府大数据是实现数据全面开放共享的关键,是实现大数据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基 础”“政府开放数据意味着政府机构的高价值数据库,在非特殊情况下,在不侵犯国家安全、 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向公众免费开放”概括为:政府加大数据开放力度,在确保安 全的前提下,向公众最大化地开放共享高价值数据集。 - 8 - 材料二,“公众如创新者和企业在没有知识产权的约束下容易获取并可使用,从而激发全民 参与创新”;材料一,“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 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概括为:公众积极参与创新, 提高对数据的专业化处理能力,实现数据“增值”。 材料四,“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解决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难 题,如共建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解决数字经济面临 的安全问题;共建数字经济法律制度体系,解决知识产权和隐私权等保护问题;共建完善的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新技术带来的失业问题,等等……共享数字经济的美好前景”概 括为: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数字经济时代人类发展面临的难题,共享数字经济的美好前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 镰 周克武 夏天刚走,秋色就悄悄点染了山村万物。 高粱红了,瓜果熟了,岩坎上的野山菊摇荡着粉黄的花朵,远远地就闻到了她的清香。 最按捺不住激动的是满垄沉甸甸的稻穗,在和风拂动下,身姿摇曳,泛起一层层金色的 波浪。忽然,又齐刷刷地勾下头,宛若待嫁的村姑,一副羞答答的可人样。 这时候,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 田埂,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橙黄的谷粒:一、二、 三……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 稻香氤氲的夜晚,月亮似乎格外圆润。月光里,我又看见父亲蹲在老屋的墙根磨刀。他 轻轻给镰刀溅上水,弯弯的刀叶开始在磨刀石上有节奏地滑动,随着父亲的双臂一屈一伸, 锈迹渐渐褪去。月色下,锃亮的刀口银光闪烁。 “老倌子,喝口水。”母亲递上一杯凉茶。 “等一等”,父亲摆摆头,“明天开镰啦,还有好几把呢!” - 9 - 听得出,“开镰”二字是从父亲的心底迸出来的,他喜凝眉梢,满脸惬意。 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 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 登。早春的日子,蒙蒙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 的小箩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 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 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满了新月形的梯田。日子一天天过 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 终于开镰了。 黄澄澄的田畴上,“嚓嚓嚓嚓”的割禾声由近而远,仿佛在频频传递泥土的回报。父亲 弯腰挑起刚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 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坪。 秋阳如虎,偏西的日头还是那样炽热灼人,父亲浑身没剩一根干纱。许是太累,他抓起 搭在肩上的罗布手巾抹抹汗,蹲在树荫下,巴嗒巴嗒抽起了自卷的“喇叭筒”。目光却一直 定定地盯着晒谷坪里山尖似的谷堆,黝黑的脸庞上溢满了自信。 我知道,此刻在父亲心里,他收割的不只是耕云播雨的回报,也是来年的踏实与祥和。 父亲躬身捧起一把谷子凑到鼻尖闻了闻,沉思片刻,又慢慢张开五指,任由谷粒从指缝 间簌簌地洒落下来。也许他又在盘算播撒明年的一片新绿了。 突然,父亲掐灭烟蒂,霍地走起来,把我叫到他身边问: “看见了吗?” “看见什么?”我一脸茫然。 “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父亲读过私塾,常常搬出旧书上的这类 句子教育我。 我笑了笑,不以为然。他的脸霎时一沉:“你呀,懵懵懂懂,只怨种田没出息,”瞟了 我一眼,又说,“其实,你想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 一阵清风掠过,驱散了周身的燥热。我呆呆地站立,半晌无语,抬眼望望对面那片绿了 又黄、黄了又绿的梯田,一种感觉倏忽而生: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 《中国精短美文 100 篇》)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个角度描绘出一幅“精耕细作丰收图”。 - 10 - B. 文章用动作、神态、语言、细节、外貌多种描写塑造了一个勤劳耕作的农人形象。 C. 文中父母的对话平实,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父子的对话深切,予人深深的遥思。 D. 文中“终于开镰了”独句成段,打破之前行文的节奏,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8. 作者为什么在父亲秋天“开镰”前插入了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描写?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在地里”一句既是对父亲形象的精准概括,又充满了哲思,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方面的理解。 【答案】7. A 8. ①在开镰前插入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描写,勾勒出父亲从冬年祈愿到 春耕夏作,直至秋收的完整的劳动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②这三个季节展现了父亲劳作的 艰辛,蕴蓄着父亲对丰收的渴望,丰满了农人形象;③用瑞雪中的焚香秉烛、春雨下的抛酒 种谷、烈日里的蹬车灌水等细节描写,为开镰丰收蓄势;④这三个季节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淳 朴而诗意的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农人和劳动由衷的赞美。 9. 这句话概括了父亲一辈子田间劳作、扎根大地的平凡人生,赞扬了父亲勤劳、淳朴、厚道、 坚守等宝贵的精神品质;这句话揭示了平凡与伟大的人生辩证法:即使是普通的劳动者,只 要坚持梦想,积极奋斗,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价值,成就梦想,书写精彩的人 生。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文章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多个角度”错误,文章没有从味觉的角度来描 写。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插叙的作用的能力。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插叙是在叙述中 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 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作用为:(1) 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2) 有时 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3) 使文章脉络清晰;(4) 推动情节发展,更好的突出人物的性 格;(5) 突出主题;(6) 为下文作铺垫;(7) 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8)补充 - 11 - 说明了有关文章的具体内容;(9) 让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10) 使结构紧凑; (11)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 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升华主题。“早春的日子,蒙蒙细雨像筛糠似的下。父亲头戴斗 篷,身披蓑衣,胸前挂只盛满了种子的小箩筐,伸手从筐里抓一把刚刚生出娇黄嫩芽的种谷, 在秧田的上空抛出一条条弧线,播下一年的丰收梦。六月天,烈日当空,田里的禾苗被炙烤 得无力地垂下了颀长的叶片。他跳上水车,拼命蹬动车轱辘,流水和着他的汗水,哗哗地灌 满了新月形的梯田”,可知在开镰前插入冬、春、夏三个季节的描写,勾勒出父亲从冬年祈 愿到春耕夏作,直至秋收的完整的劳动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父亲一年到头晴耕雨作, 指望的就是新谷满仓”,可知这三个季节展现了父亲劳作的艰辛,蕴蓄着父亲对丰收的渴望, 丰满了农人形象;“还是在大雪纷飞的除夕夜,父亲抬眼望望窗外,喃喃自语:好啊,瑞雪 兆丰年。紧接着焚香秉烛,祭拜天地神灵,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可知用瑞雪中的焚香 秉烛、春雨下的抛酒种谷、烈日里的蹬车灌水等细节描写,为开镰丰收蓄势;“日子一天天 过去,田垄里青了又黄,父亲倚门远眺,满垄的稻香仿佛披到了他的鼻尖上”,可知这三个 季节的描写展现了农人淳朴而诗意的劳动生活,表达了对农人和劳动由衷的赞美。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 子。“父亲最忙,一天几次往田边跑。晨曦里,看几回;夕阳下,又看几回。他走上田埂, 弯腰捋一束稻穗,摊开手掌吹吹,然后瞪大眼睛默默地数着饱满橙黄的谷粒:一、二、三…… 一抹落日洒在他脸上,那眼神,就像自己的孩子即将呱呱落地一样陶醉”“父亲弯腰挑起刚 打下的第一担新谷,试试,觉得很沉,朗朗地笑了”,可知“父亲没有传奇,一生的精彩长 在地里”这句话概括了父亲一辈子田间劳作、扎根大地的平凡人生,赞扬了父亲勤劳、淳朴、 厚道、坚守等宝贵的精神品质;“你看坪里大堆小堆的谷,这就叫堆金积玉”“其实,你想 想喽,泥巴一尺深,翻过来有黄金呢”,可知这句话揭示了平凡与伟大的人生辩证法,即使 是普通的劳动者,只要坚持梦想,积极奋斗,也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价值,成就 梦想,书写精彩的人生。父亲的传奇就是他的土地。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 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 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 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 - 12 - 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弱冠,为郡功曹,守郑县令。 囚系数百人,畿亲临狱,裁其轻重,尽决遣之,虽未悉当,郡中奇其年少而有大意也。举孝 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下,遂弃官客荆州,在荆州数岁,继母亡,以三辅..开通,负其母 丧北归。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太祖既定河北,而高干举并州反。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河东人卫固、范先外以请邑为名, 而内实与干通谋。于是追拜畿为河东太守。固等使兵数千人绝陕津,畿至不得渡。太祖遣夏侯 惇讨之,未至。或谓畿曰:“宜须大兵。”畿曰:“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 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死战 莫如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 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遂诡道从郖津渡。范先观畿去就,于门下斩杀主簿 已下三十余人,畿举动自若。于是固曰:“杀之无损,徒有恶名;且制之在我。”遂奉之。畿 谓卫固、范先曰:“卫、范,河东之望也,吾仰成而已。然群臣有定义,成败同之,大事当 共平议。”以固为都督,行丞事,领功曹;将校吏兵三千余人,皆范先督之。固等喜,虽阳 事畿,不以为意,固欲大发兵,畿患之,说固曰:“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 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赀募兵。”固以为然,从之。后大兵至,干、晟败,固等伏诛,其余 党与皆赦之,使复其居业。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少耗减。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班下属县, 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渐课民畜牛、马,下逮鸡犬豕,皆有章程。 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 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开化。 文帝践阼..,受诏作御楼船,于陶河试船,遇风没。追赠.太仆,谥曰戴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 死战/ B. 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 死战/ - 13 - C. 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 死战/ D. 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今兵迫之急/欲为善者无主必惧/而听于固/固等势专/必以 死战/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辅,本指汉朝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 辖的地区,该地区在今天西安附近。 B.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君王所遣使者规定持 “旌节”,在使命完成后,再予以归还。 C. 践附,走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寝堂前两阶,主阶在东,称阵阶,其上为主位。天子祭祀时 登上主阶行事,故以“践阼”代登基。 D.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的政治行为,以示朝廷表彰和恩宠。根据逝者功劳 的大小,有“赠官”“赠公”等区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畿为子孝顺。他幼年父母先后去世,继母虐待他,他却依然孝顺,继母亡故后,他载着 灵柩北归,因此以孝闻名。 B. 杜畿年轻有为。他管理郑县时亲自审问犯人,在很短时间内清理了积压案件,郡中人都惊 讶于他这样年轻却有主见。 C. 杜畿有勇有谋。高干谋龙后,杜畿临危受命,单车前往河东郡,先施计稳住卫固等人、签 到大军到来一击败叛军。 D. 杜畿理政宽厚。河东平定后,他推崇宽松的政策,让百姓体养生息,鼓励农耕畜牧,发展 生产,并亲自教化百姓。 13.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 (2)夫欲为非常之事,不可动众心。今大发兵,众必扰,不如徐以赀募兵。 【答案】10. B 11. D 12. A 13. (1)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表面上一定会受命于我。我只要在郡城待一个月, 就能设法用计困住他,(我一个人)足够了。 (2)想成就不同寻常的大事,就不能动摇军心。(倘若)现在大举发动军队,军心一定会被扰乱, - 14 - 不如慢慢用财物来招募士兵。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 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 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 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 用排除法做题。 “河东有三万户非皆欲为乱也”的句意是:河东郡有三万户人家,绝不是人人都想作乱。句 中“河东”作主语,“有”作动词,“三万户”作宾语,“非……也”理解为“不是……的”, 句意完整,语法合理,所以应在“非皆欲为乱也”句前停顿,排除 A、D 项。“今兵迫之急欲 为善者无主”的句意是: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当好人(不参与叛乱)的没了朝 廷的支持和信任。句中的“急”是说“兵迫”,而不是修饰“欲”的,使用应在“急”和 “欲”之间停顿,这样就能排除 C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 项,“赠”的对象不仅是功臣本人,还包括功臣的先人;“赠官”“赠公”的区别跟逝者功 绩大小无关,“赠官”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而“赠公”是敬 称官员已死的父亲。 故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 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 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A 项,由原文“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可知:杜畿在其继母过世之前就以孝用名天下,而 - 15 - 不是“继母亡故后,他载着灵柩北归,因此以孝闻名”。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 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 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无断”,缺乏决断;“受”,受命于;“居”,停留;“縻”,困住。第 二句关键点:“非常”,不同寻常;“兵”,军队;“众”,军心;“扰”,被扰乱;“赀”, 财物。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县人。幼年时母亲和父亲先后去世,继母虐待他,(他却)凭借孝 顺(继母)出了名。二十岁时在郡中担任功曹,又暂时署理郑县的县令。县里关押了几百人, 杜畿亲自审问,衡量犯人罪行的轻重,全都定案,(将轻罪者)遣返,虽然判处不全都很妥当, 郡中人对他年轻却有主见感到惊奇。(后来,他)被推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此时正逢天 下大乱,他便弃官旅居荆州,在荆州几年后,继母去世,因为三辅地区的局面已经稳定下来, (他)载着继母灵框北。荀彧把他推荐给太祖(曹操),太祖委任他为司空司直,他又升任护羌 校尉、使持节,兼任西平太守的职务。 太祖平定了黄河以北之后,高干在并州反叛。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河东人卫 固、范先对外以请求王邑留任为名,背地里却同高干勾结。于是(太祖)加授杜畿为河东太守。 卫固等人派了几千人马截断去陕津的路,杜畿到了那儿不能渡过(黄河)。太祖派夏侯惇征剿 卫固,(夏侯惇)没有(及时)赶到。有人对杜畿说:“应该派大军来。”杜畿说:“河东郡有 三万户人家,绝不是人人都想作乱。现在如果大兵压境把他们逼急了,想当好人(不参与叛乱) 的没了朝廷的支持和信任,就一定会因为惧怕而听命于卫固。卫固等人一旦势力巩固之后, - 16 - 必然要拼死抵抗。不如我单枪匹马前去,出其不意。卫固为人计谋很多,但缺乏决断,表面 上一定会受命于我。我只要在郡城待一个月,就能设法用计困住他,(我一个人)足够了。” 就从隐秘的道路由郖津渡过(黄河)。范先想观察杜畿的动向,在门前杀了郡中主簿以下的官 吏三十多人,杜畿(目睹惨状)不改常态。于是卫固说:“杀了他也不损害什么,徒增恶名而 已;况且控制他(的主动权)在我们手里。”便承认了杜畿的太守身份。杜畿对卫固、范先说: “卫氏、范氏,是河东的名门望族,(郡里的大小事务)全要仰仗你们二位,我只是坐享其成 罢了。但是,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上下级的礼节不能废弃,成败共同面对,有什么大事大家 要一起商量才是。”(杜畿)任用卫固为都督,让他行使郡丞之职,又代理功曹;将军、校尉、 吏员、士兵三千多人,都归范先统管。卫固等人很高兴,虽然表面上服从杜畿,但心里面却 不把他当回事。卫固想要大举发兵,杜畿很担心,劝卫固说:“想成就不同寻常的大事,就 不能动摇军心。(倘若)现在大举发动军队,军心一定会被扰乱,不如慢慢用财物来招募士兵。” 卫固认为他说得对,就听从了。后来朝廷的大军前来(征剿),高干被打败,卫固等人被抓获 斩首,他们的余党都被赦免了,并让他们恢复过去的生活和产业。 这时候全国的郡县都残破不全,河东郡是最先平定的,而且损失也少。杜畿治理这个郡, 推崇宽松优惠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郡中下属各县,推举出孝子、贞妇、顺孙,免除他 们家的徭役,并随时去慰问勉励他们。渐渐地开始督促百姓畜养牛和马,包括养鸡、狗、猪, 都有具体的章程制度。百姓勤劳地耕作,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于是杜畿说:“百姓富足了, 不可不进行教化。”便在冬月休整军队,讲授武功,(杜畿)自讲授经典,郡中风气也因而开 化。 魏文帝即位后,(杜畿)奉命制造御楼船,在陶河试航,(船)遇到大风沉没了,(杜畿身亡)。 (皇帝)追赠他太仆的职衔,谥号为戴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7 - A. 首联先写诗人与元八志趣相投,表达了诗人不逐功名、卜邻隐居的志向。 B. 颔联通过描写“明月”“绿杨”等景物,畅想两家结邻而居的诗意画面。 C. 颈联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表达了与友为邻的渴望。 D. 尾联表达了诗人因与元八见面次数有限,致使两家子孙心生隔阂的隐忧。 15. 为了与元八为邻,诗人在诗歌中来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明心志?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①用典。诗人用“墙东”“三径”和“绿杨”等典故,说明二人心迹 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赞扬对方是自己心仪的好邻居。②想 象(虚写)。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朗照,绿杨轻拂,不仅诗人与元八能常约长 伴,而且两家子孙也能长久相处,表现了诗人对结邻而居的美好憧憬。③衬托(反问)。诗歌 颈联,人以暂时外出尚且要找一良伴,衬托长久安居更应择善邻的心意,反问句强化了这种 心意。④直抒胸臆。诗歌尾联,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与元八为邻终身常见的愿望,更表达了 两家子孙长久为邻的强烈渴望。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 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 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 项,错在“诗人因与元八见面次数有限,致使两家子孙心生隔阂的隐忧”。尾联的意思是: 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表达了诗人与元八为邻 的渴望之情。 故选 D。 【15 题详解】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回答时一 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第二步,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 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第三步,指出诗人在诗句中运用该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 什么表达效果。 首联,用典,“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 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 - 18 - 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 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颔联,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 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明月”和“绿杨” 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两家子孙也能长久相处,反映了诗人 对结邻的美好憧憬。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 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颈联,人以暂时外出尚且要找一良伴,衬托长久安居更应择善邻的心意,反间句强化了这种 心意。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侧面表 现诗人与友为邻的渴望。 尾联,直抒胸臆,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与元八为邻终身常见的愿望,更表达了两家子孙长久 为邻的强烈渴望。 综上分析,本题从用典、想象(虚写)、反问(衬托)、直抒胸臆等角度回答即可。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 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 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 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 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表现能分清内外、荣辱不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离骚》中,写一群小人因妒生恶进而诽谤屈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白居易《观刈麦》中表现妇女儿童支持农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定乎内外之分 (2). 辩乎荣辱之境 (3).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4). 谣诼谓余以善淫 (5). 妇姑荷簟食 (6). 童稚携壶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 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 - 19 -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辩”“嫉余”“蛾眉”“诼”“谓”“善 淫”“荷”“簟”“携”“浆”,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傅带徒弟,采取 的方法传承医术。民间中医 能够生存下来,大多是因为有一技之长。随着《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当医生的门槛越来越 高。民间中医虽然看得了病,却未必能考得上证,一纸执业证书挡住了他们的行医路。于是, 有的被迫放弃行医,有的无奈流落海外,于是中医技法渐渐 。中医是经验医学,大量 的经典验方和独特技法至今仍藏在民间。民间中医的“草根”属性,正是其生命力之所在。 目前,许多疑难杂症无法治愈,事实上,既生斯疾,必有斯药。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埋于 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今天,中医教育以院校教育为主体,靠书本知识来传承,注重教材的现代化、语言的标 准化,而中医师承体系日渐衰落。尽管有一些源自民间的中医从草根变成名家,但毕竟只 是 。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是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如同生长在不同土壤里的种子,用 统一的应试标准来衡量其成败,不利于秀中医人才脱颖而出。降低民间中医执业门槛,( ), 而是保存民间濒临失传的中医药种子, 。期盼给民间中医一席之地,让中医瑰宝更好 地造福人类。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口传心授 年久失传 凤毛麟角 兴废继绝 B. 口诵心惟 年久失传 沧海一粟 推陈出新 C. 口传心授 日薄西山 凤毛麟角 推陈出新 D. 口诵心惟 日薄西山 沧海一粟 兴废继绝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藏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B. 不少治病方法的特效深藏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C. 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藏于民间千百年,我们的清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 果。 D. 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深藏于民间千百年,一旦被整理发掘,往往会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 果。 - 20 -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难免会保护落后,从而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B. 不但不会保护落后,并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C. 不是保护落后,也不是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D. 并不是保护落后,从而给“伪中医”以可乘之机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 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 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 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 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 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 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口传心授:师徒间口头传授,内心领会。口诵心惟:口中朗诵,心里思考。根据语 境修饰“方法”,填入“口传心授”。 第二组,年久失传:年代久远,没有被人继承而得不到延续。日薄西山:比喻人到老年或腐 朽的事物衰败接近灭亡。根据语境“于是中医技法渐渐”,填入“年久失传”。 第三组,风毛麟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 小。根据语境“但毕竟只是”,填入“凤毛麟角”。 第四组,兴废继绝:使快要灭绝的重新振兴并延续下去。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 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根据语境“而是保存民间濒临失传的 中医药种子”,填入“兴废继绝”。 故选 A。 【18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 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 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 21 - 画线语句有三处问题,第一处,既主谓搭配不当,又不合逻辑,不是“特效”“深藏于民间 千百年”,而是“治病方法”“深藏民间千百年”,据此可排除 A、B; 第二处,用词不当,“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不是要“清理”,而是要“整理”,据此排 除 B、C; 第三处,主宾搭配不当,“成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语是“不少有特效的治病方法”, 而非“清理发掘”,据此排除 A、C。 故选 D。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 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括号后面句子由“而是”引导,其前后应该是并列关系,对应的关联词应该是“不是”或“并 不是”,故先排除 A、B; D 项中“落后”和“伪中医”不是相同概念,“保护落后”并不意味着会“给‘伪中医’以可 乘之机”。 故选 C。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 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 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根据下列图示和情境完成题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 22 - 小李是社区医院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做咨询引导。一位老爷爷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 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疑问,向小李咨询。小李对照流程图为爷爷介绍了这项服务:“爷爷, 我为您介绍一下这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如果一个人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 地与家庭医生签约, ① , ② ,并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 ③ ,如对老年 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④ ,也会接受一般人群的电话咨询,对他们进行健 康宣教;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提供按需服务,如提供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 病、医养结合、转诊等方面的服务等。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觉得感同身受呢?” (1)找出并修改小李的表述中使用不恰当的两个词语。 (2)根据图示补充横线上的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表达准确,与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 20 字。 【答案】(1)“必须”改为“可以”;“感同身受”改为“体贴入微”。 (2)①家庭医生会进入家庭为您进行健康评估;②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③一种是根据不同人 的特点提供分类服务;④对疾病高危人群会进行疾病筛查,定期干预。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要注意文体的得体和语体的得体, 文体的得体要符合文体的特殊要求,注意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的区分;语体的得体要注意说 话人的身份、场合、对象,以及尊卑的关系。此题中,“必须”是命令别人做某事的用语, 小李作为年轻志愿者不能对爷爷如此说话,口气太生硬,可以改为“可以”。“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 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本题涉及语境为医院服务,说爷爷“感同身受”不得体, - 23 - 可以改为“体贴入微”。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 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 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本题考查的是“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流程”。根据箭头方向,可以由上往下看。本题①处,根据前文语境和图示,根据箭头 所标方向,可推断此处填写“家庭医生会进入家庭为您进行健康评估”,然后“建立完善的 健康档案”,故第②处填写“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接下来“并提供签约服务”。根据图 示“签约服务”下边的箭头方向,可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分类服务,一种是按需服务。 结合下文“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推断出此处填写的应是“分类服务” 的情况。根据图示可知,分类服务是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提供分类的,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 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二是对对疾病高危人群会进行疾病筛查,定期干预; 三是对一般人群进行电话咨询和健康宣教。故第三处应填“会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提供分类 服务”,第④出应填“对疾病高危人群会进行疾病筛查,定期干预”。 21.华夏中学文学社请作家徐则臣来学校做一个关于“青春与文学”的主题讲座,如果你是社 长,请你根据下面的资料写一段开场主持词。(不超过 200 字) 徐则臣,男,1978 年出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人民 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则臣是 70 后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70 后作家的光荣”。《如 果大雪封门》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4 年凭借《耶路撒冷》获得老舍文学奖, 并且在 2015 年提名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6 年《耶路撒冷》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 奖。2019 年 8 月 16 日,凭借作品《北上》获得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 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给中国文学道路点亮了青春之光。 【答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文学社有幸请来了著名作家徐则臣老师。徐老师 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现任《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他是 70 后作家的代表人 物,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他的作品给中国文学道路点亮了青春 之光。今天徐老师将为我们带来“青春与文学”的主题讲座,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徐则 臣老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表达中开场词的能力。所谓语言表达技能,就是《考试说明》 所规定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开场词、宣传语、广告词等,正确 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做到简明、连贯、得体等表达技能。这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也是最实 - 24 - 用的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请作家徐则臣来学校做一个关 于‘青春与文学’的主题讲座”,主持词的语言特征,抒情重于叙述,多排比、重复句,注 重音节。要求语言优美,它必须追求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讲究抑扬顿挫,因而,语言注意 章节美。本题的开场白除了要介绍讲座的老师外,还有从“青春与文学”的关系作一个导引, 从而为主讲者的开讲作铺垫。最好能把人物介绍与主题联系起来介绍,如“徐则臣是 70 后作 家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中国‘70 后作家的光荣’”“其作品被认为‘标示出了一个人在 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给中国文学道路点亮了青春之光”,以及获奖情况等。注 意运用修辞手法。 【点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了解开场词的要求,如①整个开场词要紧扣主题;②篇幅简短, 不可长篇大论;③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鼓动性。某一活动的开场词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 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德国)康德 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法国)罗兰夫人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梁启超 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学术创新。 ——周海中 对于“自由”,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自由与秩序 自由包括行为和精神世界的双重解放。是人类穷尽所有资源和毕生精力追求的生存意义。 然而,有不少人曲解甚至误解了自由的内涵,认为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恣意妄为也属于自由 - 25 - 的范畴。正如康德所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罗兰夫人也说“自由, 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所以自由不等于任性,必须有秩序的约束。 自由是秩序存在的意义。秩序存在的最大意义便是追求和维护自由。没有自由的秩序是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无法长久实行下去。当前,社会上有许 多各异的秩序,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它们之所以存在均是以社会公众获得自由为目的, 让渡个人无限扩张的自由进而实现公共自由最大化。比如,规范游客行为的《旅游文明行为 规范》,约束网络言行和各种行业的行为规范等,以及社会公德和伦理纲常。唯有将自由作为 存在的导向,秩序才得以继续存在并不断演进。 秩序是自由发展的保障。许多人都懂一个道理,缺乏秩序约束的绝对自由犹如脱缰的野 马,是极度危险的,自由都是相对而言。到目前为止,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一点。 当前,我国国民的公共意识逐渐觉醒,有英勇同窃贼搏斗者,有主动投身公益环保、不求回 报者,有自觉维护国民形象、谨言慎行者……然而,存在的问题却更值得我们关注。从随意 插队、当众喧哗打闹、损害公共财物、办事求人托关系等生活琐事,到冷漠围观、甚至为了 发泄情绪在网上肆意谩骂、攻击他人,严重破坏网络生态环境,让自由言论空间变成“一地 鸡毛”。这些无一不折射出脱离了秩序的自由最终只能影响他人、贻害社会。因此,自由必 须是强而有力的秩序作为支撑和保障。 可见,自由与秩序是对立统一、不能也无法分离的。必须坚持在以自由发展为导向的前 提之下,通过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正面典型人物,在全社会形成守规矩、讲规矩的良 好氛围;贯彻落实《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加快培 育民众规则意识、提升文化追求、涵养公共意识,让秩序为自由发展保驾护航,最终让每个 人都能充分享有自由。 孟子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古时的思想家早已道出对自由与秩序的辩证认知。中国 自古便是礼仪之邦,中国民众在世界人民眼中更是尊崇礼法的典范。然而,“有私无公”的 性格特征却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愈加凸显,广为诟病。我们应该谨记,个人之外还有 社会;私人领域之外,应敬畏公共空间。唯有自由与秩序高度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自由。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 26 -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所选取的都是关于“自由”的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着眼于自由的宝贵;“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着眼于 自由与放纵的关系;“自由,自由,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着眼于自由与罪恶的关系;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着眼于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没有思想自由,就不可能有 学术创新”,着眼于自由与学术创新的关系等等。作文可以结合所给材料中的一两句,或综 合材料内容,只要围绕“自由”,阐述对“自由”的理解即可。 【立意】自由是美好的,正是自由赋予了人类高贵的地位;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自 由不等于放纵,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强有力的自律和自省;自由不是可以任意妄为做任何事, 而是可以坚持原则不做某件事;个人与国家是统一的整体,争取个人的自由,就是争取国家 的自由,个人自由也取决于国家自由;自由就是不被自己的欲望控制,有所舍弃,才能获得 自由;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让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结构】自由是有条件的,标题《自由与秩序》,可知“秩序”就是自由的条件。首段联系材 料得出观点,“所以自由不等于任性,必须有秩序的约束”。第二段围绕“自由是秩序存在 的意义”论述;第三段围绕“秩序是自由发展的保障”论述;第三那段是两者之间密切关系, “可见,自由与秩序是对立统一、不能也无法分离的”。最后一段强调“唯有自由与秩序高 度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素材】1.“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于人自由的描述,对于人来说,真正的自由 是在秩序之下的。对于网络,来说也同样如此。网络被誉为自由的土壤,事实上,脱离了秩 序的网络自由,不仅仅是如镜中花一般虚幻,更是混乱不堪。互联网要想真正的拥有自由的 土壤,发挥互联网产业真正的作用,离不开秩序的规范。 2.人们向往的心灵的天空总是宽广无限。他们总是贪婪地渴望着一个比宇宙还大的天空,渴 望着能在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可是,往往人们快要到达那片自由天地时,便开始哗啦啦地 往下坠了。这时,上帝听不到你的喊叫,也看不到一个快要成功的人又一次失败的痛苦。我 也曾经渴望拥有过那片耀眼的天空,只是它已不知不觉地从我身边悄悄溜走,成为我生命中 的过去式和我追求的将来式。畅想自由,自由无处不在,自由的思绪可以带你畅游于自由的 天空下,带你感受江南温婉妖娆的气息。自由的天空下,你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舒适与安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多少次,在自由的天空里,我 看到是夕阳的余辉展现着最后的光芒。向往自由,自由的思绪带你畅游于天空。 3.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下,无论是风清云淡,还是烟雨蒙蒙,自由的气息总是会弥漫在你周围。 - 27 - 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你会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何等地壮观,自由奔腾的长江水是多 么地令人羡慕。此时你不会再拘泥于心中未了的琐事,因为自由完全占据了整个心灵,直达 心灵深入。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 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 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 “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 “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 的审视角度。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