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7.81 KB
  • 2021-06-07 发布

语文二轮考前复习学案:第四编 绝招1 题文比对细分辨—— 分析题 Word版含解析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四编 文言文阅读——必得 19 分的两大 绝招 绝招 1:题文比对细分辨—— 分析题 (2020·全国卷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3 分) ①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②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③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 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洵卒,赠光禄丞。既 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⑤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⑥新政日 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⑦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 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 害民,罢之。⑧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⑨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 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 之。⑩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 - 2 - 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 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徽 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 乞迁,故官止于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 轼师父洵为文,既而 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 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 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本文选自《宋史》,属于史传文,传主苏轼。 ①写苏轼出身。②写苏轼自幼聪颖。③写苏轼深受欧阳修器重。④苏 轼守孝。⑤苏轼反对新法。⑥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⑦苏轼不 实行违制之坐。⑧苏轼入朝为官。⑨苏轼善待举子。⑩苏轼为政杭州, 解除饥疫。 苏轼官职屡不得迁。 苏轼去世。 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 心应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析选项,标敏感点 回归原文,定信息 区间 比对分析,得出有效判断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 母程氏亲授以书,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 3 - 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 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 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 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 人让他出人头地。 闻古今成败,辄能 语其要。 修语梅圣俞曰:“吾 当 避 此 人 出 一 头 地。” 是“我应当避开此人让这 个人出人头地了”的意思, 体现出欧阳修对苏轼的赏 识;欧阳修是当时名人,可 以称为“时贤”。选项正确。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 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 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 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 姓生活得以安宁。 安石创行新法,轼 上书论其不便。 新政日下,轼于其 间,每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 “每因法以便民”是“常 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 百姓”的意思,这是因势利 导。选项正确。 析选项,标敏感点 回归原文,定信息 区间 比对分析,得出有效判断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 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 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 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 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 场所以防备疫病。 既至杭,大旱,饥疫 并作。轼请于朝, 免本路上供米三之 一。 明年春,又减价粜 常平米,多作 粥 药剂,遣使挟医分 坊治病,活者甚众。 “常平”是指古代一种调 节米价的方法。“减价粜常 平米”意即降价将常平米 卖给百姓,选项“集贮钱 粮”错;“多作 粥药剂, 遣使挟医分坊治病”可以 概括为“建造治病场所”; “明年春”是第二年春天, 选项“同时”表述错误。 - 4 - 选项错误。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 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 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 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 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 终成为一代文宗。 轼师父洵为文,既 而得之于天。 尝自谓:“作文如行 云流水,初无定质, 但常行于所当行, 止于所不可不止。” 虽嬉笑怒骂之辞, 皆可书而诵之。 其体浑涵光芒,雄 视百代,有文章以 来,盖亦鲜矣。 “既而得之于天”表明苏 轼天赋异禀,极具才华。 “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 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 矣”表现了苏轼一代文宗 的地位。选项正确。 一、划重点——高频失分类型统计,明确失误点,规避雷区 二、敲黑板——化身命题者,从命题者关注的重点中,确定答题原则 五大常见命题陷阱及解决方法 陷阱 人物设误 命题 陷阱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 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 是乙事件结果。 - 5 - 解决 方法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 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 致。 陷阱 时空设误 命题 陷阱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 序颠倒。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 倒位置关系。 解决 方法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 词语,并与原文比对,厘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陷阱 关键词设误 命题 陷阱 曲解 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 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 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 面的内容。 解决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陷阱 增删内容 命题 陷阱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 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 6 -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 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解决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 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 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陷阱 关系设误 命题 陷阱 改变 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 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了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 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使考生难以厘清头绪。 解决 方法 辨析时厘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 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典例】(202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上曾子固龙图①书 [宋]张耒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气,繁简舒敏之 节,一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至,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为楚声, 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则潜德道志, 不可隐伏。盖古之人不知言则无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与德二 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呜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 - 7 - 文章,固出于其德,与夫无其德而有其言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文,最喜读 左氏、《离骚》之书。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而考。 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 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乎其终, 而知其仁也愤而非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 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丽而可悦也; 如秋风夜露,凄忽而感恻也;如神仙烟云,高远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 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自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文。司马迁奇迈慷慨,自其 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气敢言,以 蹈于祸。故其文章疏荡明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 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庙之鼎 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言语之怀巧,有不足以过之者。嗟乎! 退之之于唐,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而信 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自立其说,则愈 之文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自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而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 定,兵戈不试,休养生息,日趋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 佚乐,无复向者幽忧不平之气,天下之文章稍稍兴起。而庐陵欧阳公始 为古文,近揆两汉,远追三代,而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立一家之言,积 习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学者,始耻其旧而惟古之求。而欧阳 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而世之号能文章者,其出欧阳之 - 8 - 门者居十九焉。而执事实为之冠,其文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 谓公之文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而论及者也。某 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 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 (选自《张耒集》,标点有改动) 【注】①曾巩:字子固。龙图:宋代官职名。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回到原文,逐句比对 选 项 回归原文 比对分析 A.作者在给曾巩的信 中,不仅表现出对屈原 文章的喜爱,也显示出 对屈原仁而无私、气遒 趣高人 格的理解与欣赏。 某之初为文,最喜读左氏、 《离骚》之书。……屈平之 仁,不忍私其身,其气遒,其 趣高。……惟其言以考其 事,其有不合者乎? “惟其言以考其 事 , 其 有 不 合 者 乎?”表现出作者 对屈原人格的高 度理解和欣赏。选 项正确。 B.作者用知人论世的方 法,评价司马迁和韩愈 因触犯君主,遭遇灾祸, 一生理想郁结于心,而 文风典雅,如同庙堂礼 司马迁……其文章疏荡明 白,简朴而驰骋。惟其平生 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 末句,时有感激而不泄者。 韩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 司马迁是“有所郁 于中,故其余章末 句,时有感激而不 泄者”,文风特点 是“疏荡明白,简 - 9 - 器。 庙之鼎俎,至其放逸超卓, 不可收揽……然其犯人主, 忤权臣,临义而忘难,刚毅 而信实,而其学又能独出于 道德灭裂之后。 朴而驰骋”,韩愈 文风特点是“文如 先王之衣冠,郊庙 之鼎俎”,遭遇是 “ 犯 人 主 , 忤 权 臣,临义而忘难, 刚毅而信实”,选 项把二人的遭遇 和文风特点混为 一谈。选项错误。 C.文章以言与德的关系 为中心,探讨了三代至 宋的君子之文,认为语 言无论华美、简朴、迂 曲还是疏荡,都可从文 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某尝以谓君子之文章,不浮 于其德……自三代以来,最 喜 读 太 史 公 、 韩 退 之 之 文。……自唐以来,更五代 之纷纭。宋兴…… 本选项考查文章 的论点。选项正 确。 D.本文通过对司马迁、 韩愈、欧阳修等人的评 价, 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 点;语言整散结合,铺陈 手法的运用,增添了说 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 气遒,其趣高,故其言反覆 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 中疑其迂,然至诚恻怛于其 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厌。考 乎其终,而知其仁也愤而非 本选项考查文章 的论据和表达技 巧。需要结合全文 判断,本文对司马 迁、韩愈、欧阳修 等人的评价较好 - 10 - 理气势。 怼也,异而自洁而非私也, 彷徨悲嗟,卒无存省之者, 故剖志决虑以无自显,此屈 原之忠也。 地体现了整散结 合和铺陈手法。选 项正确。 注意常识,联系生活 这是一封干谒信,要明白作者交际的分寸感。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 一,八大家都以古文闻名,这是阅读背景。本题除了分析概括外,还包含 了对文章的赏析,需要对文章瞻前顾后,厘清思路,提炼中心。C、D 两项 要综合全文分析,选择相关内容核对。B 项“鼎俎”在古代是庙堂的礼 器,这是文化常识。C 项中作者不厌其烦举屈原、司马迁、韩愈的例子, 意在表明自己的写作观:语言无论华美、简朴、迂曲还是疏荡,都可从 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 解题“两注意”“两步骤” 概括分析题,往往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一般“概括”无错, “分析”有瑕。设误方式常为混淆时态、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关系 错乱等。因此,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遵循两个步骤: - 11 -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19 分)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 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如此积得 千余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余人皆无粮。 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 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 输作未竞,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 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 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 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 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 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余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 - 12 - 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 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 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 “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 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余积。治 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夕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 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 各自检敕 B.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 各自检敕 C.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 各自检敕 D.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 各自检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有“贬谪,放逐”之意,如迁谪(贬 官远地)、迁客(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 13 - B.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如《后汉书》 就有“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的记载。 C.都尉,是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的战事中,到魏晋时代,都尉的职务逐渐虚化。 D.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 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文官充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杨沛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去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从而得到 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便提拔杨沛做了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 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 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 倒,死后在乡邻亲友和故旧的帮助下得以安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余以补不足。(5 分) 译 文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14 -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19 分)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既长,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举进士..第。 晏殊知应天府,召置府学。上书请择郡守,举县令,斥游惰,击冗僭,慎选 举,抚将帅,凡万余言。以殊荐,为秘阁校理。泛通《六经》,长于《易》,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 事,奋不顾身,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太后崩,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仲淹请遣使 循行,未报。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 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①、江东丁口 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 “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由是罢知饶州。 元昊反,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先是, 诏分边兵,寇至御之,则官卑者先出。仲淹至,大阅州兵,各将三千人,分 部教之,使更出御贼。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又请 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相踵归业。 - 15 - 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复除参知政事。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 事。仲淹退而上十事,悉采用之。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覆 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会边陲有警,因与枢密副使富弼请行边,河外 遂安。比去,攻者益急,仲淹亦自请罢政事,乃以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 路安抚使、知邠州。其在中书所施为,亦稍稍沮罢。 年六十四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 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 父。 (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折役茶:用茶叶抵充租税,这种上交的茶叶叫折役茶。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B.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C.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D.又请修/承平永平等寨/稍招/还流亡/定堡障/通斥候/于是羌汉之民 相踵归业。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 16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表示其通过中央政府最 后一级考试,可以进授爵位。 B.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备顾问及差 遣。战国始有,秦汉沿置。 C.互市是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互市盛 衰与政治、军事斗争密切相关。 D.立生祠是指古代老百姓在深得民心的官员在世时,自发为其修建祠 堂并加以奉祀,借此表达爱戴之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范仲淹崇尚节操,忧心国事。他倡导士大夫勉励品格,磨炼自身。延 州险些失守时,他犯险出镇,改变局面。 B.范仲淹刚正不阿,宽仁慈善。他抨击权臣吕夷简用人唯亲;戍守西北 时,他安抚百姓。后来又在家乡修建义庄,赡养族人。 C.范仲淹锐意进取,力主改革。他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到延州后,改革 边政,提振军心。在中书省实施改革,成效显著。 D.范仲淹能力出众,堪称全才。他通晓《六经》,长于《易》学,开士林 新风;他任职地方,能解民之困;西北戍边,他举措有力,稳固了边防。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17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5 题。(22 分)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宋]曾巩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 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 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 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 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 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 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 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 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 - 18 - 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噫!古之学者,其役之于内外以持其心、养其性者,至于如此,此君 子所以爱日而自强不息,以求至乎极也。然其习之有素,闲之有具如此, 则求其放心..,伐.其邪气,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者.,可谓易矣。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 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 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 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 岂虚也哉!今学士大夫之于持其身、养其性,凡有待于外者,皆不能具, 得之于内者,又皆略其事,可谓简且易矣。然所以求其放心,伐其邪气, 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者,岂不难哉!此予所以惧不至于君子而入 于小人也。 夫有待于外者,余既力不足,而于琴窃有志焉久矣,然患其莫余授 也。治平三年夏,得洪君于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相国寺之维摩 院。洪君之于琴,非特能其音,又能其意者也。予将就学焉.,故道予之所 慕于古者,庶乎其有以自发也。同舍之士,丁宝臣元珍、郑穆闳中、孙 觉莘老、林希子中,而予曾巩子固也。洪君名规,字方叔,以.文学吏事称 于世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盘杆有戒. 戒:戒文。 B.则求其放心.. 放心:丢失的本心。 - 19 - C.伐.其邪气 伐:祛除。 D.直而温,宽而栗. 栗:战栗。 2.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就道德之实者.,可谓易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予将就学焉.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以.文学吏事称于世云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章起笔点明古时先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 多方交融,如射御等往往以礼乐为基础,为下文议论做了铺垫。 B.古时先贤学者学习实践“五礼”和“六乐”,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 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礼仪修养细致入微。 C.作者通过“古之学者”与“今学士大夫”的对比,强调欲成为君子需 倚靠礼乐来形成礼仪规范,兼修内心,养成高尚品德。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作者纵论古今,富有学 者气息,对礼乐的态度也可见作者恭谨、严肃的一面。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而 五 礼 之 威 仪 至 于 三 千 六 乐 之 节 文 可 谓 微 且 多 矣 噫 何 其 烦 且 劳 如 是 然 古 之 学 者 必 能 此 亦 可 谓 难 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5 分) - 20 -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夫有待于外者,余既力不足,而于琴窃有志焉久矣,然患其莫余授 也。(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10 题。(22 分)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密州人也。好学,有文辞,尤长于诗。少为道 士,居庐山简寂宫。常画唐诗人贾岛像置于屋壁,晨夕事之。简寂宫道 士恶晟,以为妖,以杖驱出之。乃儒服北之赵、魏,谒唐庄宗于镇州,庄 宗以晟为著作佐郎....。 天成中,朱守殷镇汴州,辟为判官..。守殷反,伏诛,晟乃弃其妻子,亡 命陈、宋之间。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 遂族其家。 晟奔于吴。是时,李昪方篡杨氏,多招四方之士,得晟,喜其文辞,使 为教令,由是知名。晟为人口吃,遇人不能道寒暄,已而坐定,谈辩锋生, - 21 - 听者忘倦。昪尤爱之,引与计议,多合意,以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淮,李景惧,始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至徐州,奉书以求和,世 宗不答。又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不答。乃遣 礼部尚书王崇质副晟奉表,谟与晟等皆言景愿割寿、濠、泗、楚、光、 海六州之地,岁贡百万以佐军。而世宗已取滁、扬、濠、泗诸州,欲尽 取淮南乃止,因留使者不遣,而攻寿州益急。谟等见世宗英武非景敌,而 师甚盛,寿春且危,乃曰:“愿陛下宽臣五日之诛,容臣还取景表,尽献淮 北诸州。”世宗许之,遣供奉官安弘道押德明、崇质南还,而谟与晟皆见 留。德明等既还,景悔,不肯割地。世宗亦以暑雨班师,留李重进、张永 德等分攻庐、寿,周兵所得扬、泰诸州,皆不能守,景兵复振。重进与永 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景知二将之相疑也, 乃以蜡丸书...遗重进,劝其反。 初,晟之奉使也,语崇质曰:“吾行必不免,然吾终不负永陵一抔土 也。”永陵者,昪墓也。及崇质还,而晟与钟谟俱至京师,馆于都亭驿...,待 之甚厚,每朝会入阁,使班东省官后,召见必饮以醇酒。已而周兵数败, 尽失所得诸州,世宗忧之,召晟问江南事,晟不对,世宗怒,未有以发。会 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 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亟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收 晟下狱,及其从者二百余人皆杀之。晟临死,世宗犹遣近臣问之,晟终不 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曰:“臣惟以死报国尔!”乃就刑。晟 既死,钟谟亦贬耀州司马。其后,世宗怒解,怜晟忠,悔杀之,召拜钟谟卫 尉少卿。景已割江北,遂遣谟还,而景闻晟死,亦赠鲁国公。 - 22 - (节选自《新五代史》)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 B.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 C.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 D.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怒曰/晟来使我 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之言乎/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著作佐郎是著作郎下的属官。三国魏开始设置著作郎,属中书省,掌 编撰国史。 B.判官是中国封建时期的官名,始设于隋朝,为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 政事。 C.蜡丸书指的是封在蜡丸中的密件。古时为了方便传送与保密,将书信 藏于蜡丸。 D.都亭驿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的商旅食宿、 换马的场所。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孙晟幼多磨难。少年时做道士,因早晚拜会贾岛画像而被误认为妖道, - 23 - 被道士用木杖驱赶。担任朱守殷的判官,因朱守殷造反被杀而顾不上妻 子和孩子,只身逃亡到陈、宋之间。 B.孙晟能文善谈。因文章出色被李昪任命为教令,孙晟由此得名。孙晟 先天口吃,但坐定后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倦。商量大 事很合李昪心意,被任命为右仆射。 C.孙晟临危受命。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恐惧,两次派人求和、称臣,但 周世宗不答应。李景于是派遣孙晟奉表割地求和,周世宗依旧不答应, 扣留孙晟作为人质。 D.孙晟忠心耿耿。孙晟奉命出使求和之前,就明白此行难免一死。尽管 周世宗厚遇孙晟,但孙晟拒绝回答周世宗对江南战事的询问。被害之前, 孙晟正衣冠南望而拜。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安重诲恶晟,以谓教守殷反者晟也,画其像购之,不可得,遂族其家。 (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重进与永德两军相疑,有隙,永德上书言重进反,世宗不听。(5 分) 译 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4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0.孙晟谥号“文忠”,“忠”体现在文中哪些事情上?请简要概述。(3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第四编 文言文阅读——必得 19 分的两大 绝招 绝招 1:题文比对细分辨 —— 分析题 ///数据链·失分诊断区/// 答案:C 附【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 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 - 25 - 欧阳修很惊喜,殿试中了第二名。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 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洵去世,赠父亲 光禄丞官职。守孝期满,苏轼回到朝廷,担任判官告院。王安石颁布新 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的不当之处。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 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 司农实行新法,不立即实行的按照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 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这是擅自制 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了解到 新法对老百姓不利,就废除了。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服入侍皇帝于 延和殿,赐他银绯,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权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 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 们能尽量发挥才能。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 昧的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 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容忍,请 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大旱,饥荒 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赐予 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 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街道治病,救活的人 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 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来建造治 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过三次大赦,就提举 玉局观,恢复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 - 26 - 官职仅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学他的父亲苏洵写文 章,从来得之于天资。曾经自称:“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本来就没有一 定的格式,仅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 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来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 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技巧通·制霸考试力/// 【典例】 B 附【译文】 我曾认为君子的文章,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德的表层,它的刚柔缓急 的气韵,繁简舒敏的格调,全出自他的诚心,不遮掩他已知的,不强求他 所不知的,好比楚人必说楚话,秦人必穿秦衣。只有他的言语不停留在 心的外面,因此根据他的言语来推究他,那么(他)潜藏的道德心志,就 藏不住了。古人不知言就不能知人,而世上的糊涂人,只知言与德不可 以相通,或者信其言却疑其行。唉!这是只知其一,却不知君子的文章, 固然出于其德,其实与那些无其德却有其言的人情况不同。我刚开始写 文章时,最喜欢读左丘明、《离骚》这类书。左丘明的文章是华美的,然 而他的行为事迹在后世(文献中)却看不到,无法得到考证。屈原之仁, 不愿为自身谋私利,他的气韵趣味高超,因此他的言语翻来覆去曲曲折 折,起初怀疑他太繁琐,左顾右挽,中间怀疑他迂阔,然而他的心思至诚 恳切,因此他的言语周密不止。推究到最终,才知其仁,他是愤怒而非怨 怼,不与人同流合污,自洁其身而不是为己谋利,彷徨悲叹,最终却没有 安慰他的人,因此他的心思明白却没有显露自我,这是屈原之忠。因此 - 27 - 他的文章如明珠美玉,华丽悦人;如秋风夜露,凄然感人;如神仙烟云, 高远而不可触及。根据他的言语来推究他的事迹,难道有对不上的么? 自三代以来,我最喜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司马迁超群出俗,慷 慨激昂,从他年少时,周游天下,结交豪杰。他的学问擅长于讨论寻究前 世的踪迹,凭恃意气敢于说话,而遭遇灾祸。因此他的文章疏荡明白,简 朴奔放。只因他的平生志向郁积于心,因此他的只言片语,常有感怀激 愤却不能宣泄。韩愈的文章如先王衣冠,庙堂礼器,奔放飘逸超凡卓越, 一发不可收,极尽言语的巧妙,有不足也有过头的地方。唉!韩愈在唐朝, 大概也是命途多舛。然而他冒犯君王,对抗权臣,面对道义而忘记自我, 刚直勇毅而守信诚实,而他的学识又能独自在道德灭裂之后,继承孔孟 散文的遗风而自立其说,那么韩愈的文章虽然不想这样,却不能实现。 自唐以来,历经五代的纷纭变幻。宋朝兴起,铲除叛乱,攻灭他国。 等到仁宗即位,天下基本平定,兵戈不再使用,休养生息,日渐变成富裕 强盛的国家。士大夫在那时交往,说笑玩乐,不再有之前幽忧不平之气, 天下的文章渐渐兴起。而庐陵欧阳先生才开始写古文,近者揣度两汉, 远者追溯三代,继承孟轲、韩愈的文风,来建立一家之言,(文章)积累练 习而更加高明,淬炼洗濯而更加新颖。后来各地求学的人,开始以他们 原有的文风为耻辱,只追求古文。欧阳先生在那个时候,实际上把持重 心来引导天下豪杰,而世上那些号称能写文章的人,十有八九出自欧阳 先生门下。而您是这些人中最出色的,您的文章论议,可以与欧阳修相 提并论。从先达之人听闻,认为您的文章虽然兴起于欧阳修之后,却高 高耸立,足以被欧阳修所敬畏,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人。我从起初 - 28 - 读书起,就知道读您的文章,已经思考了还要继续思考,绞尽脑汁,每天 来探究它的变化,啊,像您这样的人,真是达到了天下文章顶峰的人呀。 ///模拟练·冲刺双一流/// 1.A 解答断句题,首先应当通读语句,力求对语句内容有大体的了解, 然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如“曹洪刘勋等”是“军 中豪右”,两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根据语段大意可知,“告” 的宾语是“子弟”,两者之间不应断开。排除 C、D 两项。 2.D “皆以文官充任”错,应是宦官充任。 3.B “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错误,与 原文信息不符。太祖报恩之举是“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 4.(1)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 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 (2)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 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凭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 附【译文】 杨沛字孔渠,冯翊郡万年县人。汉献帝初平年间,在公府内做令史, 根据簿册被任命为新郑长。兴平末年,百姓多饥饿穷困,杨沛督促百姓 多蓄积干椹,让百姓卖掉多余的干椹给官府来补充官仓的不足。用这种 办法收集到一千多斛干椹,藏在小仓中。恰逢太祖曹操做兖州刺史,去 西面洛阳迎接天子,他所率领的一千多人马都无粮草。路经新郑时,杨 沛请求拜见太祖,将所收集的干椹都献给了太祖。太祖非常高兴。等到 太祖匡辅政事后,提拔杨沛为长社县县令。当时曹洪的宾客在长社县境 - 29 - 内,不肯遵守法律缴纳赋税,杨沛先打断他的小腿,最后杀了他。因为这 件事太祖认为他很有才干。 杨沛接连升官,历任九江、东平、乐安等郡太守,在任都很有政绩。 因与督军争斗获罪,杨沛受髡刑五年。获罪受罚服刑还没有结束,又恰 遇太祖在谯县出征,太祖听说邺下有许多人不遵守条律禁令,于是发布 命令推选邺县县令,要求严法峻刑的才能应当可以和杨沛相比,因此杨 沛又从囚徒中被起用做了邺县县令。杨沛拜见后,太祖见了他,问:“你 用什么办法治理邺县?”杨沛回答说:“竭尽心力,完全遵照法令行事。” 太祖说:“好。”回头对坐在席上的官员们说:“诸君,这个可怕啊。”赏 赐给杨沛十个奴隶,百匹绢,既是想以此勉励杨沛,也是报答杨沛当年 献干椹充军粮救急之举。杨沛辞别太祖,人还没到邺县,而军队中的豪 强势力曹洪、刘勋等人都畏惧杨沛的威名,连忙派家将飞骑过去警告子 弟。让他们各自检点约束自己。 杨沛当了几年县令,因为功绩才能转升为护羌都尉。建安十六年, 马超反曹,大军向西征讨马超,杨沛随军出征,统领孟津渡口大军渡河 的事务。当时太祖已经到达南岸,但还有一些人马正在渡河,这时已渡 到南岸的中黄门忘了带行轩,想暗自北还取过来,他向渡口官吏要求给 他小船,想先单独渡回北岸去取。官吏大声呵斥着不肯给他,黄门便与 官吏争吵起来。杨沛问黄门:“有书信吗?”黄门说:“没有书信。”杨 沛怒斥道:“怎么知道你不是想临阵逃跑呢?”于是让手下人揪住他的 头发,给手下人棍棒要去打他,黄门吓得逃跑了,衣服和头巾都被扯坏 了,黄门自己去向太祖告状。太祖说:“你没有被杨沛打死已经很幸运 - 30 - 了!”自此,杨沛的声名更大了。等到攻破关中,杨沛代替张既担任京兆 尹。 黄初年间,儒雅之士都能得到升迁和重用,而杨沛本来就是凭借做 事能力强被重用,这时他竟然只凭议郎一类的闲职赋闲在里巷中。杨沛 前后在各地做官,没有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又不肯拿事求人,所 以退休之后,家无余资。在家里治疾养病,借侄儿的房舍居住,没有其他 的奴婢服侍他。后来得了河南夕阳亭部的二顷荒田,建起瓜牛庐,居住 在里面,他的妻子孩子都跟着受冻挨饿。杨沛病死后,同乡、亲友及他 过去的老部下和一些农民合力安葬了他。 5.B 本题中,“寨”是指守卫用的栅栏、营垒。“承平”“永平”是两 个寨的名称,应在“寨”后断开,排除 A、C 两项;“招还”是动词,“流 亡”在这里是名词,指流亡在外的百姓,作“招还”的宾语,“招还”中 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D 项。 6.D “自发”“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 媚者或慑于其势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7.C “在中书省实施改革,成效显著”说法错误,原文“其在中书所施 为,亦稍稍沮罢”,意思是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 了。 8.(1)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 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 “奉”,通“俸”, 俸禄;“食”,供养;“易”,交换,轮换;“晏如”,泰然的样子) (2)况且提拔和黜降天子近臣,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 - 31 - 托给宰相处理。(“进退”,提拔和黜降;“超格”,超过一定限度;“委”, 委托,交付) 附【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他少时就有志气,奉行操守,长大后,前往应天府, 依从戚同文学习,登进士及第。晏殊掌管应天府时,就召请他到府学任 职。范仲淹上书皇帝请求选择郡守,举荐县令,斥逐游散懒惰之人,裁汰 冗员和不安本位的人,慎重选举官员,安抚将帅,这封上书长达万余字。 由于得到晏殊的举荐,担任秘阁校理。通晓《六经》,精通《易》学,他 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 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始终泰然处之。每当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 时,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品德节操,就 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 太后去世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右司谏。这年发生了严重的虫 灾和旱灾,江、淮、京东这些区域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请求朝廷派遣 官员前往灾区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于是就问仁宗说:“宫廷里的 人如果半天不吃饭,情形会怎么样呢?”仁宗皇帝显得十分难过,于是派 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地区的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 止灾区老百姓进行过多的祭祀活动,奏请朝廷免除庐州、舒州上供的折 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向仁宗皇帝逐条陈述了救治朝政弊端的十 件大事。 当时吕夷简执掌朝政,被任用和得到提拔的人大都出自他的门下。 范仲淹向仁宗呈上一份《百官图》,指着图上百官升迁的次序说:“况 - 32 - 且提拔和黜降天子近臣,凡是超过一定限度的,也不应该全部委托宰相 处理。”吕夷简很不高兴,因此被罢官而降任饶州知州。 元昊反叛,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 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以前,朝廷诏令规定将领分别统辖边境 驻军,遇到敌人侵略而要抵御时,官品低的将领需首先出击。范仲淹到 了之后,他普遍检阅本州军队,每位将领各自统领三千人,分部训练士 兵,派遣他们轮流出战抵御敌军。修筑青涧城来扼杀敌军进犯的要冲, 大兴农田水利,并且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范仲淹又上奏 请求朝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逐渐招回流亡在外的百姓,加固堡寨 的屏障,使敌情侦察畅通,于是羌族和汉族流亡在外的百姓,都一个接 一个地回来,重操旧业。 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官,又改任参 知政事。仁宗皇帝当时正一心一意要实现天下太平,多次询问当前急需 办理的大事。范仲淹退朝后给皇帝上奏十件事,皇帝全部采纳了他的意 见。范仲淹自己也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裁抑侥幸,削减冗滥,考核审查官 吏,日夜谋划考虑实现天下太平。刚好遇到边境有军情,范仲淹就和枢 察副使富弼巡视边防,黄河以外的地区于是得以安定下来。范仲淹离开 朝廷后,反对他的人更加激烈地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范仲淹自己也 请求免除参知政事之职,于是朝廷任命他为资政殿学士、陕西四路安抚 使、邠州知州。他任中书时所推行的政策,也就逐渐被废止了。 终年六十四岁。朝廷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仁宗皇帝亲 自题写了墓碑,叫“褒贤之碑”。 - 33 -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喜欢施舍给予救济他人,在乡族中 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所到之处都对百姓恩爱,邠州、庆州的老百 姓和下属众多的羌族,都画上他的像在其生前就来奉祀他。等到他死时, 羌族首领数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痛哭。 ///预测练·命题风向标/// 1.D 这句话意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因此“栗”意为“谨 慎”。 2.A A 项,“而”都是连词,表示递进,并且;B 项,助词,句中表示停顿/ 语气助词,用在判断句中,放于主语后,与“……也”构成判断句式;C 项,兼词,于之,向他/语气助词,可不译;D 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3.D 本文引经据典,语言富有文采,“语言质朴自然”表述错误。 4.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 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5.(1)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所 以,是用来;化,内化;故,所以) (2)对于外物有所倚靠(外在知识的学习),我已经能力不足,而对于弹 琴我心里很久之前就想学了,只是担心没有人教我。(待,倚靠;窃,心里, 私下里;既,已经;莫余授,宾语前置,没有人教我) 附【译文】 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 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 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达 - 34 - 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 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 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呀!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此地 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了。 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 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入职工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 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塾、乡校、国 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 上懂得节制,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 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们 行走时佩玉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 《雅》《颂》之音。不是特殊原因,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 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致 入微的原因。 呀!先贤学者,他们用被内外(因素)限制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心性, 涵养自己的品格,(竟)到达这种程度。这就是君子能够自爱的理由,每 天自强不息,以求达到这种途径的极致。这样他们学习外在知识的时候 把这当作本来就应该做的平常事,自省内心时也具备虔诚的心,那么找 到他们丢失的本心,祛除他们不良的习气,从而具备文武双全的才能, 实现道德的实有,又可说是很容易了。 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 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 - 35 - 《乐》”。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年轻 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盛气凌人,态度磊 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 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走 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这些都是 有意义的啊!现在的学士大夫对于修身养性这件事情,凡是对外在知识 不能具备努力学习追求极致的学习状态,对自省内心又简略其事(偷工 减料),可以说是偷懒简陋,无礼轻视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去寻找他们丢 失的本心,祛除他们不良的习气,从而形成文武双全的才能,实现道德 之实有,简直是不可能的!这就是我担心自己无法成为君子反而沦为小 人的原因啊! 对于外物有所倚靠(外在知识的学习),我已经能力不足,而对于弹 琴我心里很久之前就想学了,只是担心没有人教我。治平三年夏天,在 京师遇到洪君,开始与共居一舍的士人一起在相国寺的维摩院听他弹 琴。洪君对于琴,不仅仅擅长琴音,还能够表达其中意蕴。我将向他学 习,所以说出我所仰慕先贤的故事,希望拿这些故事来激励启发自己。 共居一舍的士人,有丁宝臣元珍、郑穆闳中、孙觉莘老、林希子中,我 曾巩子固。洪君名叫规,字方叔,凭借文学吏事著称于世。 6.B 原文标点为:会重进以景蜡丸书来上,多斥周过恶以为言,由是发 怒曰:“晟来使我,言景畏吾神武,愿得北面称臣,保无二心,安得此指斥 之言乎?” 7.D “来往的商旅”应为“来往的官员”。 - 36 - 8.C “周世宗依旧不答应”错,应是李景反悔。 9.(1)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 赏捉拿他,没捉住,于是灭了他的家族。 (2)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互相猜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 谋反,周世宗不相信。 10.冒死承担出使重任;不肯吐露江南虚实;从容赴死、以身报国。 附【译文】 孙晟初名凤,又名忌,是密州人。好学,有文才,尤其擅长写诗。年 少时去做道士,居住在庐山简寂宫。常画唐朝诗人贾岛像挂在屋壁上, 早晚观看。简寂宫道士厌恶孙晟,以为他是妖道,用棍杖驱逐他出去。 于是他穿儒服北游赵、魏,在镇州拜见唐庄宗,庄宗任他为著作佐郎。 天成年间,朱守殷镇守汴州,请孙晟当判官。朱守殷造反,被杀,孙 晟于是抛妻弃子,逃亡到陈、宋之间。安重诲厌恶孙晟,认为是他教唆 朱守殷谋反的,便画孙晟的像悬赏捉拿他,没捉住,于是灭了他的家族。 孙晟逃奔到吴。当时,李昪刚刚夺了杨氏政权,招纳四方贤士,得到 孙晟,喜欢他的文才,任他当教令,他因此而知名。孙晟有口吃的毛病, 遇见人不能说客套话,坐定不久,健谈善辩、话锋生动,使听的人忘了疲 倦。李昪非常喜欢他,经常和他商量大事,很合心意,任命他为右仆射。 周世宗征伐淮南,李景害怕,起初派泗州牙将王知朗到徐州奉书求 和,世宗不答复。又派遣翰林学士钟谟、文理院学士李德明奉表称臣, 又不答复。于是派礼部尚书王崇质当孙晟的副手奉表,钟谟与孙晟等人 都说李景愿意割让寿、濠、泗、楚、光、海六州的地方,每年进贡百万 - 37 - 用来供应军队。这时,世宗已经攻取滁、扬、濠、泗诸州,想完全攻占 淮南才停止进军,因此留住使者不准回去,加紧攻打寿州。钟谟等看见 世宗英武,李景不是对手,周军士气很盛,寿春将要危急,就说:“请陛下 宽限五日不杀我们,让我们回去向李景取表,将淮北诸州全部献给您。” 世宗答应了,派供奉官安弘道押李德明、王崇质回淮南,把钟谟与孙晟 都留下来。李德明等回去后,李景后悔,不肯割地。世宗也因为暑热多 雨而退军,留下李重进、张永德等人分别进攻庐州、寿州,周军所得扬、 泰等州都没有守住,李景军势又重新振奋。李重进与张永德两军互相猜 疑,有矛盾,张永德上书说李重进意欲谋反,周世宗不相信。李景知道二 将相互猜疑,就用蜡丸书送给李重进,劝他反周。 起初,孙晟奉命出使,对王崇质说:“我这次出使必然免不了一死, 但是我不能出卖永陵一抔土啊。”永陵是李昪的墓地。到王崇质回去, 孙晟与钟谟都到了周的京城,住在都亭驿,待遇优厚,每次朝会,站在东 省官后面,每次被召见喝的都是醇酒。不久周兵数次失败,所得各州都 失去了,世宗很忧愁,召见孙晟问他对江南战事的看法,孙晟不答,世宗 愤怒,但未立即发作。恰好李重进把李景的蜡丸书送上,书里有很多斥 责周世宗过恶的话,因此世宗发怒说:“孙晟出使来我这里,说李景害怕 我神武,愿意北面称臣,保证没有二心,为什么会有这些斥责的话呢?” 立即召侍卫军虞候韩通把孙晟抓进监狱,把孙晟及跟从他的二百多人 都杀了。孙晟临死,世宗还派近臣问他江南的事,孙晟始终不肯回答,神 色自然,整理自己的衣帽,望着南面而拜说:“我只有以死来报答国家 了!”于是被杀。孙晟死后,钟谟也被贬为耀州司马。后来,世宗的怒气 - 38 - 消了,可怜孙晟是个忠臣,后悔杀他,召回并提升钟谟当卫尉少卿。李景 已割江北给周,于是周送还钟谟,李景听说孙晟死了,也赐封他为鲁国 公。 关闭 Word 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