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2)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小说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蹲 点 修祥明 ‎1971年,我在即墨县一个公社里当文教助理。初冬的时候,公社让我到肖家疃村去蹲点。铺盖洗刷这一套我自己带,吃饭则由村里统一派饭,从村东头开始挨家挨户往下轮。轮到谁家,我一天三顿饭就到谁家吃。一顿饭四两粮票五毛钱。‎ 即墨是出名的地瓜干县,一年到头,庄户人的日子离不了地瓜干。有这么句趣话:进了即墨地,踏着两脚泥,吃着地瓜干,放着瓜干屁。那时在胶东半岛,乃至山东省,只要你说是即墨人,人家准会说:你们那里出地瓜干啊!‎ 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日子更离不了地瓜干。不过,我进村吃饭,连一块地瓜干的影子也没见到。他们用过年过节的麦子到石磨上磨成面,或是擀两碗面条,或是捏两碗饺子,或是烙一个锅饼,氽个葱花鸡蛋汤,最次的也烧几条小咸鱼、贴几个玉米饼子让我吃。‎ 其实,我到谁家都能闻到一股浓烈的煮地瓜干的味道。我向他们要地瓜干吃,说干了嘴皮他们也不应。我自己要去盛,他们捂着锅盖说:“修助理,你是看不起我们吗?难道我们连顿饭也管不起?让你吃地瓜干,村里人非戳俺的脊梁骨不可!”差不多家家都是这套话。犟不过他们,我只好一个人坐在炕上吃小灶。那些馋不住的孩子会在天井的窗外,或者屋后的后窗偷偷看我吃饭,馋得嘴角流出涎水,嘴角翕动,腮帮一鼓一鼓的。我刚一下炕,孩子会像馋猫一样跳到炕上抱起盘子和碗又扒又舔……我于心不忍,只好每顿饭吃个大半饱儿,或者干脆吃个半饱儿,以便把剩下的饭让孩子们解解馋儿。‎ 经过一月多的调查了解,我发现肖家疃穷就穷在缺少水浇地。我和村干部决定,在村北河套的泉眼处挖水塘,一是这里地下水多,二呢,把河拦腰截断可以在雨季多蓄些河水,三是在河套挖水塘省工。真可谓一石三鸟。‎ 傍黑儿放工的时候,我把大伙儿召集到一起说:“从明天起,我不吃派饭了。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你们送饭的时候,每家给我多捎双筷子就行了。”‎ 这一招果然灵,第二天开始,工地上不见一块地瓜干的影子。家家的饭不是地瓜面包,就是地瓜面饺,或是地瓜面条、窝窝头、合饼等,最差的也把地瓜干用石臼子捣碎,放上几把豌豆熬成黏稠的粥。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我只能到一家去吃饭,但每一家的伙食都改善了。吃得好了,大伙儿有了劲头,两个月后水塘挖好了。‎ 庆功大会在水塘边开。锣鼓喧天,红旗招展。全村的男女老幼能动弹的都来了。一塘清水在西北风的吹动下,宛如一匹洁净的绸子在抖动飘舞。‎ 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我有些愧疚有些动情地说:“‎ 挖这个水塘,你们妇女是头号功臣!”‎ 妇女们不解,摇着头说:“俺没有功,修助理和劳力是功臣!”‎ 我说:“你们听我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两个月,你们用地瓜干做出那么多样好吃的饭,好饭出好活儿,你们费心又费力,就是头等功臣嘛!”‎ 劳力们又是鼓掌,又是大声喊叫,表示对我的看法的支持。妇女们显得又激动又骄傲。‎ 一个妇女站起来问我:“修助理,你这么实在,我问你个事行吧?”‎ 我说:“你问吧。”‎ ‎“明年冬天你还来俺村不?”‎ 我爽快地答应:“来!来!来!明年咱们再挖个水塘好不好?”‎ ‎“好!”“好!”“好!”社员们齐声欢呼。‎ 我被社员们欢乐的情绪感染了,问他们道:“有了水浇地,你们的生活好了,我明年冬天来,给我什么饭吃?”‎ 妇女们先是一愣,交头接耳嘀咕了一霎,然后大声说道:“地——瓜——干!”我拍着巴掌,想说点什么,可一个字也说不出。泪水从我的两眼汩汩地涌出。‎ ‎(有删改)‎ ‎1.文中第三段详细描写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 ‎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分析村民给“我”准备的饭有什么特点,然后分析其说明、反映或突出了什么,并寻找其与上下文的联系。肖家疃是个出名的穷村,然而村民却为“我”做出了花样迭出的饭,作者罗列出这些相对丰盛的饭,反映了村民淳朴、热情好客、尊重干部等特点;村民单独为“我”准备了相对来说很好的饭,不让“我”吃地瓜干,“我”内心很感激,但同时又不愿他们为“我”这样做;这些相对丰盛的饭真切反映了村民生活的贫困,为下文“我”向村民要地瓜干吃和给孩子们留饭等情节做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相对丰盛的饭反映了村民的热情好客和对蹲点干部的尊重;②村民吃地瓜干却给“我”开小灶,坚决不让“我”吃地瓜干,罗列这些相对丰盛的饭表达了“我”对村民的感激和不忍心;③反映了村民生活贫困,为下文“我”向村民要地瓜干吃和给孩子们留饭等情节做了铺垫。(每点2分)‎ ‎2.庆功大会上“我”为什么“有些愧疚”又“有些动情”?(4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类题,要结合上下文和文本的思想感情,全面地分析。由前文“望着坐在前面的妇女们”可知,“我”“有些愧疚”又“有些动情”的情绪是因妇女们而起,那么就要分析什么事情让“我”愧疚,什么事情让“我”动情,如分析上文可知,“我”‎ 不吃派饭,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吃的“任性”做法,使妇女们更加辛苦,这让“我”感到愧疚;而妇女们不辞辛苦做出的饭,使大伙吃得好,有干劲,使挖水塘的工作顺利完成,“我”很感激,所以“有些动情”。‎ 参考答案:“有些愧疚”是因为,后来“我”想到谁家吃就到谁家吃的做法,迫使妇女们用地瓜干做出很多样好吃的饭,使妇女们更加辛苦。(2分)“有些动情”是因为,妇女们辛苦地用地瓜干变着花样做出的饭,改善了大伙的伙食,让大伙吃得好、有干劲,极力支持了“我”的工作,“我”对她们充满感激。(2分)‎ ‎3.小说中的“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 ‎ ‎ 解析:解题时,要回到原文寻找人物的言行事迹以及他人对人物的评价等,用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概括,并在其后附上情节加以佐证。如“我”刚到村里,就向村民们要地瓜干吃,甚至主动去盛,这就表现了“我”作为乡村基层干部的良好作风,朴实不娇气;“我”故意吃大半饱儿或半饱儿,留下饭菜给孩子们解馋,这充分说明了“我”的善良等。据此,结合相关情节概括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①朴实。到穷村蹲点,主动要求和村民一起吃地瓜干。②善良。看见孩子们的馋相,故意只吃大半饱儿或半饱儿,留下饭菜给他们。③敬业务实。调查村子贫穷根源,并和村民一起挖水塘,帮助村民脱贫。(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4.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 解析: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需要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方面分析。例如从情节方面分析,要重点把握结尾内容与前文内容的联系,开头部分写“我”吃饭是由村里统一派饭,村民把地瓜干藏起来自己吃,却给“我”开小灶,而结尾“我”问妇女们明年用什么饭招待“我”时,妇女们说请“我”同吃地瓜干,这样文章前后就形成了一种对比和照应;而且村民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他们认可了“我”,把“我”当成了自己人,由此可见“我”的蹲点工作很成功等。从人物方面分析,这种被接纳、被肯定的成就感让“我”感动,因此“我”流下了泪水,“我”一个字也说不出,表情暴露了“我”的情绪,这样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参考答案:①文章开头写“我”吃饭是由村里统一派饭,村民给“我”开小灶,最后写妇女们表示来年请“我”同吃地瓜干,首尾对比,形成呼应,使小说结构完整;②村民主动请“我”吃地瓜干,这一变化表现了村民把“我”当成自己人而不是客人,反映了村民对“我”蹲点工作的肯定;③描写“我”的心理和表情,表现对村民接纳、肯定自己的感动,这样的结尾韵味深长,耐人寻味。(每点2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的灯塔 高 伟 ‎①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每一代青年的成长都烙刻着深深的时代印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记忆,九零后、零零后对网络世界的高度认同等皆是如此。但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对于历史的敬畏,对于民族情感的归属,对于人们美好情感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 ‎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生活本来是些没有装点、散落而动人的册页,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刻画孙少安和孙少平为了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深刻展示了大时代下普通人艰难曲折的命运。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孙氏兄弟在沉重生活枷锁中的自强不息。生活从来不易,更不会因为你不努力而改变。经典作品传递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 ‎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跌倒九十九次,却仍在第一百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人们,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只有以人民的福祉为正义性的来源,才能称之为伟大;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会创造出奇迹。《老人与海》中那位古巴老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这些都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④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厚,而是敢于筑梦。当年的《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感动我们的,正是那些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它们依然能让青年人发现自身的特点,鼓励青年人通过奋斗赢得未来。我们也要容忍青年大胆试错,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有人痛心于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青年是当今时代的一面镜子。脆弱也许是善良,敏感可能是细腻,自私可能是自我,叛逆可能是有主见,冷漠可能是知分寸。我们仍要辩证地看待青年,从青年的视角看世界,更要积极地引导青年捧读经典,拉近青年疏远的身影。‎ ‎⑤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经典似一缕清风,又简如白水,穿透人文之美触摸生命真谛,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化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驱散路途上的迷雾,引领青年走向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在这一背景下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经典作品,理应成为指引青年精神的灯塔。‎ ‎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疾呼,“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才能做时代的弄潮儿。‎ ‎(选自2018年01月0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请简要归纳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 ‎ ‎ ‎ 解析:这篇文章的思路比较清晰,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指出经典的价值,经典和青年人的关系。中间几段分点论述了经典对于青年成长的价值。最后一段引用名言,指出青年是国运所系,鼓励青年阅读经典,振兴祖国。‎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观点,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着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总是走得很近;接着分点具体阐述了经典对于青年成长的价值;最后鼓励青年阅读经典,做振兴祖国的时代弄潮儿。(每点2分)‎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考生要熟悉常见的论证方法,明确其特征和论证效果。如本文为了证明经典对于新一代青年的价值,列举了《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筑梦青年的典型例子,并且引用了海明威的话,这分别属于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在作用上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典型性和权威性等。‎ 参考答案:①举例论证。以《平凡的世界》等作品中“筑梦的青年形象”为例,证明了经典可以鼓舞新一代青年勇敢筑梦,事例典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②引用论证。引用海明威的话,鼓励青年阅读经典,志存高远,同时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权威性。(每点3分,如答“比喻论证”等,也可酌情给分)‎ ‎7.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青年为什么要读经典。(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考生从全局着眼,把握文章的中心,按照题干的指令到文中精细筛选,简要作答,不累赘不遗漏。这道题的难点是信息点多而分解,有些信息明显,几乎可以照搬,有些则需要考生提取零散的信息有效整合。‎ 参考答案:①经典往往包含可以穿越时代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与青年人关系密切。②借助经典,青年人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③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人能够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④经典可以让青年发现自身的特点,可以鼓舞青年筑梦。⑤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最好的媒介。⑥读好经典,有助于青年成长为振兴国家的时代弄潮儿。(每点1分)‎ 三、传记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10题。‎ 文史学家胡小石 胡小石原籍嘉兴,生于南京。其父季石先生为晚清举人,曾在南京候补,故举家迁居南京。季石先生曾师从兴化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 ‎1906年小石先生考取了两江师范学堂预科,因做了一篇很好的文章,受到学堂监督李瑞清(梅庵)先生激赏,成了梅庵先生悉心指导的入室弟子。梅庵先生又介绍他拜于散原老人陈三立门下学习诗学,由专习唐人七绝入手,而后兼习各体,他所作绝句,旨趣神妙,风调隽美,直追中晚唐。陈三立先生赞其诗:“仰追刘宾客(禹锡),为七百年来罕见。”今人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先生寓沪时,沪上寓居不少遗老,其中不乏宿学之士,有幸向他们请教,获益很多。‎ ‎20年代初,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给学生讲授过修辞学、诗歌选作、中国文学史等课,许多课程尚属“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阶段。先生讲课,于每一时代取其代表性作品加以剖析,于每时代文学,分别其主流与支流,探究其来龙去脉,使之真正具有“史”的规模。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小石先生治学作文就是这样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他讲《招魂》,不仅根据《史记》中屈原的传来纠正王逸以来认为是宋玉所做的错误看法,断定为屈原所作,而且从考古学角度列举楚墓的大墓群新出土的精美文物加以印证,由此推知诗中所写楚国贵族生活确有现实依据,并非虚饰夸张,不是过之而是不及;他认为《招魂》主旨是屈原招楚怀王之魂,非楚国之魂,亦非自招。‎ 除屈原以外,小石先生最喜爱与崇敬的诗人就是杜甫。小石先生称赞杜甫是一位“诗国革命家”,作诗总是以求新为贵。老杜以诗描写时事,为诗之历史化;以诗发抒议论,为诗之散文化。至于老杜冲决旧藩篱,化赋为诗,在诗史上独辟一途,更是前所未有的。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小石先生对杜甫的挚爱是深厚而绵长的。在他离开人世的前一年,在南京大学纪念校庆举办的讲座中,七十三岁高龄的他以抱病之身,走上讲台,满怀激情地把自己最喜爱的诗人杜甫及其诗作精华《北征》与《羌村三首》介绍给广大师生。听众很多,除了中文系的师生,还有外系师生,整个大教室内座无虚席。无论是在当年的中央大学,还是在以后的南京大学,胡小石都是最有学术威望、最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之一。‎ 授课之余,先生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抗战前,苏州昆曲到南京演出,已没多少人听,而胡小石每场必到,他与黄侃教授总是合买几十张票,邀请弟子们观看。每到精绝处,他一鼓掌,学生就在后排响应,齐声叫好,向演员表示鼓励。弟子们时常到家中拜访,师生谈笑风生,乐此不疲。每到就餐时分,弟子起而告辞,他总是热情留客吃饭。当时市面上柴草紧张,保姆见胡小石又留客吃饭,面带难色:“先生,家中没柴烧了。”胡小石慨然应答:“不要紧,把我书房里的报纸拿去烧就行了。”‎ 读到这般雅事,今人笑则笑矣,但先生在举手投足间蕴藏的匠心,却是学不来的。‎ 著名教授程千帆曾忆:一日,先生读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读着读着,便情不自禁地拿着书唱了起来,唱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先生把书一掷,对诸生说:“你们走吧,我什么都告诉你们了。”胡小石的唱念和掷书,完成的是一次次漂亮的以心传心: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夫复何言?‎ ‎(选自《学苑奇峰——文史学家胡小石》,有删改)‎ 相关链接:‎ 小石师给我们传授知识,是没有“课堂”界限的,一有机会,他就兴致勃勃地带我们去接触外面的精彩世界。或是看戏曲演出,或是去踏访古迹,或是一边品尝传统佳肴,一边谈今论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术素养……这令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羡慕不已。‎ ‎(选自《独向深山深处行——忆胡小石师》,有删改)‎ ‎8.胡小石为什么能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解析:题干要求概括胡小石成为“文史领域的一代宗师”的原因,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入手。从外因方面来看,胡小石的父亲是晚清举人,曾师从刘熙载,“受刘氏影响,很早就引导胡小石走上博学多能的道路”,据此可以概括为家学渊源深厚;胡小石曾受梅庵先生悉心指导,又拜于陈三立的门下,可谓转益多师。从内因方面来看,胡小石治学作文“追求独出手眼,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决不俯仰随人,亦步亦趋”,据此可以概括为胡小石有创新精神;胡小石在授课之余,“常邀学生数人,或是去城南城北几个老字号菜馆品尝佳肴,或是去清凉山扫叶楼饮茶品茗”,先生“好昆曲”,据此可以概括出胡小石有娴雅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深厚的家学渊源,转益多师的学习,执着的创新品格,娴雅的生活情趣。(6分)‎ ‎9.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的“独出手眼”有哪些表现?(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独出手眼”的意思,它强调的是独创性,然后从文中找出与胡小石在治学作文上“独出手眼”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概括。如从第二段中“钱仲联主编的《近代诗钞》录入小石诗作达八十多首,称其风格独特”可以看出,胡小石诗歌创作风格独特;从第三段中“先生讲课……这在当时是很有独创性的”‎ 可以看出,胡小石的一些教学课程具有独创性;从第四段中可以看出,胡小石纠正了历史上人们对《招魂》的错误认识,他的观点具有独创性;从第五段中“他对杜诗含英咀华,深得其中三昧,多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看出,胡小石对杜诗的研究具有独创性。‎ 参考答案:20年代初胡小石的某些教学课程具有独创性;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对《招魂》的研究纠正了历史上的错误认识;对杜甫诗的研究发前人之所未发。(6分)‎ ‎10.胡小石与学生交往的雅事中蕴藏着怎样的“匠心”?请简要分析。(6分)‎ 答: ‎ ‎ ‎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本题的答题区间为文章的后半部分和相关链接。“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这里指胡小石为学的心思、教学的心思,可据此找到相关句子,提炼答案。‎ 参考答案:做学问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学习不仅在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术素养;专心治学,用心读书,培养情趣。(6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