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MB
  • 2021-06-07 发布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师说》专项训练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师说》专项训练 一、(2020·江苏高一课时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 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1.C 2.D 3.(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2)我赞许他 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解析】1.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 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C 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 可耻,真是糊涂啊”,“惑”意思是“糊涂”。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D 项,“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错误,文中以孔子从师的 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是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 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 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之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 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既是对前文 有关从师学习态度的申述,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一思想将师生之间的那条人为的固 定界限取消了,并对自古以来“师道尊严”的传统提出了挑战。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故选 D。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 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是故”,因此;“无”,无论; “所存”,所字结构,存在的地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2)中,“嘉”,赞许;“其”,代词, 他;“古道”,古人从师的途径;“以”,目的连词,来;“贻”,赠送。 二、(2020·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师说》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②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敦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 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③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书之书而习其句读⑤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曰弟子云者,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 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 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日:“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以贻 之。 注:①学者:求学的人。②受:通“授”,传授。③年:出生的年岁④众人:普通般人。⑤句读:也叫句逗, 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面须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 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⑥不断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道:道理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哪里 C.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下面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益:更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学于.余 D.惑而.不从师。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向老师学习”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②李蟠③童子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君子⑥今之众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⑥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B.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做法,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C.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 乎谄媚了。 D.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以,不论家里有钱还是没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 B.文章第二段,批判士大夫之族以向别人学习为耻的恶劣习气。 C.文章第三段,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四人拜孔子为师的实例,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D.《师说》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答案】1.C 2.B 3.C 4.D 5.C 6.(1)人不是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会没有疑惑呢?(2)因为爱他的孩子,就给孩子找一个好老师 来教。可对于自身的学习,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 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 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C 项,“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中的“下”是“低,落后”的意思,而不是“下面”。故选 C。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学习和掌握的根本方法在于平时的诵读 和积累,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基本素养。虚词题的着眼点主要是从词性和它在句中的语法功能的角度来 考查学生,我们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 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A 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中的“之”,结构助 词“的”;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主谓之间,取独,无实义。B 项,两句中的“其”,都是代词, 可译为“他们”。C 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的 “于”,介词,译为“比”;“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 “于”, 介词,译为“向”。D 项“惑而不从师”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中的“而”表修饰。故选 B。 3.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各组人物中都有 向老师学习一项”。“君子”对应原文“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可知,没有向老师学 习,故排除含有⑤的选项 ABD;“今之众人”对应原文“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故排 除含有⑥的 D 项。综合以上分析:故选 C。 4.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 达到词句通顺。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D 项,“贵、贱”指“地位高贵、卑贱”,而不 是“家里有钱还是没钱”。所以正确译文: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 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故选 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错在“阐释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个地方,文章第三段,阐述的应是“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于弟子”的道理。故选 C。 6.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 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 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 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 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 —串译——完善。第(1)句采分点:判断句;“孰”,谁;第(2)句采分点:“于”,对于;“身”,自己;“耻”, 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耻”。 三、(2020·江苏高一期中)阅读《劝学》和《师说》中的选段,完成小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 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下列文言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皆出于此乎。其:那些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耻:耻辱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借助 D.而绝.江河。绝:断绝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荀子认为学习者要“善假于物”,韩愈强调要“从师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从师而学”也是一种“善 假于物”。 B.韩愈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从师学习时,提到了“君子”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不齿”,流露出 士大夫之族对底层劳动者的轻视。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 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的不足。 3.翻译句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C 2.D 3.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 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呀.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 “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 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A 项,句中“其”放在句首,是副词,意思是“恐 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语气。B 项,句中“耻”后跟了宾语,形容词意动,意思是“以……为耻”。D 项,句中“绝”是动词,意思是“横渡”。故选 C。 2.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 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 析观点。D 项,“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错误,结合四个例子内容分析,得出的结论为“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经历没有体现出积累的重要性。故选 D。 3.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 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 词、保留、省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句序应为“不知 句读,不解惑”;“或”,代词,有的人;“不”,通“否”,用在句中表否定;“焉”,语气助词,不译;“小学”, 小的事情要学习(古今异义词);“而”,连词,表转折;“遗”,丢弃、舍弃;“其”,代词,他们;“明”,明 智。 四、(2020·安徽合肥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 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 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未见其明.也 明:明智 B.士大夫之族. 族:类 C.圣人无常.师 常:固定的 D.作《师说》以贻.之 贻:鼓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不拘于.时 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C.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其.贤不及孔子 D.①小学而.大遗 ②群聚而.笑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 抒己见的精神。 B.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又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 惑”的人。 C.选文在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时主要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比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 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D.选文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答案】1.D 2.C 3.B 4.(1)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2)懂得道理有先有后, 学术技艺上各有研究方向,像这样罢了。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 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因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不对,可以使用代入法逐一 进行排除。D 项,“贻”,意思是“赠送”。这句话的意思是写《师说》来赠送给他。D 错误。故选 D。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 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常见虚词。解答本 题,一要积累、熟记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二要利用语法知识等帮助判断。本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用 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A 项,“师不必贤于弟子”中“于”是介词,意思是“比”;“不拘于时”中的“于” 是介词,意思是“被”。二者意义不同。B 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则”是连词,意思是“却”;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中的“则”是副词,意思是“就”。二者意义不同。C 项,“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中的“其”是代词,意思是“他的”;“其贤不及孔子” 中的“其”是代词,意思是“他的”。二者意 义用法都相同。D 项,“小学而大遗” 中的“而”是连词,意思是“却”;“群聚而笑之” 中的“而”是连 词,表修饰,不译。二者不同。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 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 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 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要求选出“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B 项,“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指那童子的启蒙教师”错误,根据原文“彼童子之师,授之书 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可知,韩愈所说的“师”不是指童子的启蒙教师。B 错误。 故选 B。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1)所以:……的原因, 其:大概。(2)闻道:懂得道理术业:学术技艺,如是:像这样,而已:罢了。 五、(2020·浙江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 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 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 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传授,教授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岂,哪,何必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 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2.以下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第一次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明确了教师的职能作用,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 B.第一段主要是正面阐述,作者从年龄大小、闻道先后、地位贵贱等方面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C.第二段拿“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使本文更具有现实性,其矛头直指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 之风。 D.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1.C 2.A 3.D 4.(1)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在哪里,老师也就在哪里。(2)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重 视从师学习的传统,写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平时大量 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义项,平时要多巩固,多归纳,这样才能举一反 三。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 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择“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C 项,“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中的“惑”,应译为“糊涂”的意思,而不是“疑惑”。故选 C。 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 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 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 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断句处的译文是:巫医、乐师、各种 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们。“巫医”“乐师”“百工”是三类地位比较低贱的职业,不能分开,故排除 D 项,“不耻相师”意思是不 以互相学习、从师为耻,应在“师”之后断开,从而排除 C 项。“曰师曰弟子云者”是对称结构,所以“曰” 之前要断开。从而排除 B 项。“则群聚而笑之”是“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丑态,单独断开。综合以上分 析: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 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 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 项,曲解文意,错在目的是“为了说明教师地位与求学的重要性”这个地方。其实作者举孔子的言行为例, 是“为了说明从师的必要性”,即圣人尚且都要从师,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故选 D。 4.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第(1)句的关键点是:“是故”,因此;“无”,无论;“所存”,所字短语,意思是“在的地方”。第(2)句 的关键点:“嘉”,嘉奖、赞许;“其”,指李蟠;“古道”,指古人从师的风尚;“贻”,赠送。 ★迁移延伸★ 一、(2020·江苏模拟)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 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 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 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 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到他后)以眼色(互 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 B.余以为过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 C.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我)恰好(目睹一场)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广东广西一带好几个州府。 D.而谁敢炫怪于群目:那么谁敢在众人眼前炫耀那些被人见怪的事。 2.文中“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中“所闻者”是指( ) A.韩愈因收召后学作《师说》而得到“狂人”的骂名 B.屈子赋中“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的话 C.庸、蜀之南“日出则犬吠”的怪事 D.南越下大雪,狗对天狂吠多日的怪事 3.联系韩愈《师说》,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 A.都侧重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B.都着眼于“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进行批判和揭露。 C.韩文侧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柳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D.韩文用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危害,柳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答案】1.B 2.C 3.D 【解析】1.我认为言过其实。 2.联系上文“仆往闻”一句即可得出正确判断 3.要抓住两文的不同。 二、(2020·上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师说 黄宗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 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本无可师,强聚道路交臂之人,曰师、曰弟子云者,曾不如 童子之师习其句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授以艺术者之有其实也。传道受业解惑,既无所籍于师,则生不为 之怜,死不为之丧,亦非过也。遂以为古之师弟子皆然,而使师之为道,出于童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下, 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代笔门客,张口辄骂欧曾①,兔园蒙师②,摇笔即毁朱陆③。古人姓氏,道听未 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乳儿粉子,轻浮浅躁,动欲越过前人,抗然自命,世无孔子, 不当在弟子之列。盖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 吾惟恐其传也矣。 昔者孙明复之为师也,以石守道为之弟子。执杖屦,待左右。明复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师弟子之 礼,若是其重也。故何北山④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之意,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 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 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 以谢.之。 注:①欧曾:文学家欧阳修和曾巩。②兔园蒙师:指知识浅陋的读书人。③朱陆:宋代理学家朱熹和陆九 渊。④何北山:何基,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道受.业解惑 受:同“授”,传授。 B.今世以无忌惮相高. 高:以……为高。 C.古人姓氏,道听未审. 审:仔细。 D.作《续师说》以谢.之 谢:道歉,谢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则是为师者之.罪也 句读之.不知 B.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 其.出人也远矣 C.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 作师说以.贻之 D.羲老而.失学 吾尝跂而.望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姓氏,道听未审,议论其学术文章,已累幅见于坊书矣”一句,批判当时追名逐利、华而不实的 学风。 B.黄宗羲说“吾惟恐其传也矣”,主要担心的是无才德者为师之风蔓延,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学风。 C.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黄宗羲更强调为师者之过。 D.作者用孙明复、何北山两人的事例,意在说明执师弟子之礼,乃庄重之事;为人之师,应慎重对待。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苟无其德,宁虚其位,以待后之学者,不可使师道自我而坏也。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案】1.D 2.C 3.A 4.(1)(何北山)认为如果没有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为师 之道从自己这里开始败坏。(2)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默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 我敢领教的了。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 D 项“谢”翻译错误。“作《续师说》以谢之”译为“写下《续师说》, 用来推辞这件事”,所以可以推断“谢”译为“推辞”。故选 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如 本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 项,“之”第一个译为“助词,的”;第二个译为“宾语前置 的标志”;B 项,“其”第一个译为“哪里,难道”;第二个译为“那”;C 项,两句话中的“以”都译为“来”; D 项“而”第一个译为“表并列”;第二个译为“表修饰”;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本题(1)关键词:苟,如果;以为,认为; 虚,空着;以,来;学者,有学识的人;坏,败坏。(2)关键词:守,默守;而已,罢了;非,不是。 【参考译文】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做老师的人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啊。老 师,是用来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他)却不能解答, 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的,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 子”的人,竟还比不上儿童的老师,能教给他们句读的方法,(或是)巫医乐师百工这样的人,把那些实际 的技艺技术传授学生。传播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学 生)不关心他,(老师)死了(学生)不替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就认为古代的老师教学生都是 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却)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 了。 当今世上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 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 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 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世人)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 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 有着贼心,我(反而)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在(他的)左右。明复坐着 的时候(石守道)就一定站着,进出拜见(石守道)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 重。所以(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曾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 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之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 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而)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 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而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 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三、(2020·安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 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 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 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 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 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 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 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 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 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柳河东集》,有删改) (注)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 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 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 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 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 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答案】1.D 2.C 3.A 4.(1)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吗? (2)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 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 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应注意句中的主谓短语、动宾短语、特定名称等。“由……以下”为固定 句式,其后应断开,排除 B、D 两项;“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是韩愈提倡师道 的种种不同表现,其后皆应断开,排除 A 项;故选 D。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C 项,“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错误,“卿士”在本文中是指上朝的朝臣们,并 不是“族内长官”;孙昌胤向其说自己给儿子行冠礼之事,并非汇报。故选 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A 项,说作者“有自知之明”“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错误,这是作者自谦 的说法,并非真的如此。故选 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1)中,“既”,已经;“以为”,把……当作;“吾子”,您;“为”,成为;“病”,辱,受到 辱骂。(2)中,“厚”,敦厚;“凡”,凡是;“所作”,所写的文章;“恢恢”,宽阔广大的样子。 【参考译文】 二十一日,宗元说: 承蒙您来信说,想要认我做老师,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从各方面审察自己,看不出有 值得您学习的东西,虽然经常喜欢发些议论,写点文章,但我自己也不认为都是正确的。没有想到您从京 城来到偏远的永州,竟幸运地被您取法。我自己估量本来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东西,即使有可取的,也不敢 做别人的老师。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哪里敢做您的老师呢? 从魏、晋以来,人们更加不尊奉老师,在当今的时代,没听说还有老师,如果有,人们就会哗然讥笑 他,把他看作狂人。只有韩愈奋然不顾世俗,冒着人们的嘲笑侮辱,招收后辈学生,写作《师说》,并且严 正不屈地当起老师来。世人果然都感到到惊怪,相聚咒骂,对他指指点点使眼色,相互拉拉扯扯示意,而 且大肆地编造谣言来攻击他,韩愈因此得到狂妄的名号。 我过去听说庸、蜀的南边,经常下雨,很少出大阳,太阳一出来就会引起狗叫。我以为这是过分夸大 的话。六七年前,我来到南方。(元和)二年的冬天,幸好下大雪,雪越过了五岭,覆盖了南越的几个州。 这几个州的狗,都惊慌地叫着咬着,疯狂奔跑了好几天,直到没有雪了才停下来。这以后我才相信过去所 听说的话。如今韩愈已经把自己当作蜀地的太阳,而您又想使我成为越地的雪,(我)岂不要因此受到辱骂 吗?不仅我会被辱骂,人们也会因此辱骂您。然而雪和太阳难道有过错吗?只不过感到惊怪而狂叫的是狗 罢了!试想当今天下见到奇异的事情不像狗那样乱叫的能有几个人,因而谁又敢在众人眼前显出自己与众 不同,来招惹人们的喧哗和恼怒呢? 我还听说,古代重视冠礼,是借此来教导他们成年人的道理,这是圣人特别重视的。几百年以来,人 们不再举行这种冠礼。近来有个叫孙昌胤的人,独自下决心为儿子举行冠礼。冠礼举行过后,第二天去上 朝,他来到外廷,把笏板插进衣带对大臣们说:“我的儿子已经行过冠礼了。”听见这话的人都感到莫名其 妙,京兆尹郑叔则满脸怒气,垂手拖着笏板,后退站着,说:“这与我有什么相干呀!”廷中的人都大笑起 来。天下的人不因此去责难京兆尹郑叔则,反而嘲笑孙昌胤,这是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孙昌胤做了别人所 不做的事。现在被称作老师的人,非常像这种情况。 您的品行敦厚,文辞高深,凡是您作的文章,都气魄宏大,有古人的风貌,即使我敢做您的老师,对 您又有什么帮助呢?假如因为我比您年长,学道、写文章的时间比您早,您确实愿同我往来,交谈彼此所 学的东西,那么,我当然愿意向您毫无保留地陈述自己全部的心得。您自己随便加以选择,吸取一些、丢 弃一些,就可以了;如果要我判定是非来教您,我的才能不够,而且又顾忌前面所说的那些情况,我不敢 做您的老师是肯定的。 四、(2020·安徽蚌埠一中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问说(节选)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 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 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 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 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 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 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审.问而明辨之也 审:详细 B.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法则 C.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妒忌 D.问之人以穷.其短 穷:穷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问焉以.求一得 然后以.六合为家 B.取其有益于.身而己 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 D.轻之而.不屑问焉 吾尝终日而.思矣 3.填空。 《问说》和《师说》都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师说》侧重强调从师的重要性,《问说》重在强调_______________ 的重要性,两篇文章都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2)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答案】1.B 2.C 3.求问(好问) 正反对比(对比) 4.(1)肯定自己却否定别人,这是世俗的通病。(2)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解析】1.文言文实词考查,要将词义代入原句,逐句排除。A 项“详细的询问”,符合题意,正确;B 项 “法则过错”翻译不通,错误,同时还可以根据语法规则来判定。“劝善规过”是个并列结构,“劝”为动 词,译为“规劝,劝说”,可见,“规”也为动词,而选项译为“法则”,是名词,错误;C 项译为“嫉妒他 而不愿意询问请教”,通顺,正确;D 项“穷究他的不足之处”,正确。 2.A 项第一个是目的连词,译为来,用来;第二个为介词,译为把,拿;B 项第一个为对、对于;第二个为 比;C 项全都译为“就”; D 项第一个表并列关系;第二个表修饰关系。 3.文章中心是在谈“问”对求学者的重要性,是文章的观点;《师说》中今之众人、士大夫之族是反面例子 和古之圣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是正面例子,所用方法是正反对比论证;《问说》中“古之人”和“三 代而下”正反对比论证。可见,两篇文章都是正反对比论证。 4.(1)关键词为: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飞:意动用法,认为……错误;同:通假字,通“通”。 (2)关键词为:所以:……的原因;几:接近,可由“几乎”推测出来;由:原因。 五、(2020·山东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觐,字仲宾,曹修礼子也。叔修古卒,无子,天章阁待制杜杞为言于朝,授觐建州司户参军,为修 古后。皇祐中,以太子中舍知封州。侬智高叛,攻陷邕管,趋广州。行至封州,州人未尝知兵,士卒才百 人,不任战斗,又无城隍以守①,或劝觐遁去,觐正色叱之曰:“吾守臣也,有死而已,敢言避贼者斩。”麾 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封川令率乡丁、弓手继进。贼众数百倍,晔兵败走,乡丁亦溃。觐率从卒决战不胜, 被执。贼戒勿杀,捽使拜②,且诱之曰:“从我,得美官,付汝兵柄,以女妻汝。”觐不肯拜,且詈曰:“人 臣惟北面拜天子,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贼犹惜不杀,徙置舟中,觐不食者两日,探怀中印章 授其从卒曰:“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贼知其无降意,害之。至死诟贼声不绝,投尸江中,时年三 十五。 当智高之反,乘岭南无备,州县吏往往望风窜匿,故贼所向辄下,独觐与孔宗旦、赵师旦能以死守。 后田瑜安抚广南,乃为觐立庙封州。 注释:①城隍:此指护城河。②捽:揪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修古后.(__________) (2)以太子中舍知.封州(__________) (3)麾都监陈晔引.兵迎击贼(__________) (4)故贼所向辄下.(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与“以女妻汝”中的“妻”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刘病日.笃 (《陈情表》)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劝学》) C.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D.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3.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字用法和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例句:又无城隍以.守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B.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病梅馆记》) C.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D.夫夷以.近,则游着众 (《游褒禅山记》)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 (2)我且死,若求间道以此上官。 5.阅读第二段,分析作者写第二段的用意。 6.阅读全文,概述曹觐的性格特点。 【答案】1.后代、后人、继承人 主管、管理 带领、率领 攻下、攻克 2.B 3.C 4.(1)我怎么能顺从你而苟且偷生!快点把我杀了吧,(我将感到或这是我的)幸运(或这真是一件幸事)。 (岂,从,补充)(2)我将死了,你寻找一条小路逃回去把这(枚印章)上交给官府。(且,间道,若) 3.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直观鲜明地说明曹觐在敌军长驱直入时英勇抗敌以及受到后人的敬重。 4.忠于职守 英勇无畏 不为名利所动,刚正不阿 【解析】1.本题是考查考生把握文言实词的使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 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①“后”,应是名词,结合上下文句可以知道曹 觐的叔叔曹修古“无子”,因而“为修古后”这里的“后”应当是“后人、后代”;②“知”,通过文句“以 太子中舍知封州”可以知道,这里的“知”是一个动词,应当解释为“掌管、治理”;③“引”,“引”的本 义是“拉”,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以及《左忠毅公逸事》中都有涉及,句子“引兵迎击贼”,“引” 的对象是“军队”,所以解释为“带领”更恰当;④“下”,在文句“故贼所向辄下”中应当是动词,属于 名动活用,结合前后语句应当解释为“攻下、攻占”更为恰当,教材相同义项例句“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2.此题考查考生把握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 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本题中,例句中 “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嫁给……作妻子。A 项,“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B 项,“水”,名词作动 词,游水、游泳;C 项,“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D 项,“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 样。故选 B。 3.本题是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 还必须熟悉语法。本题中,例句中的“以”的意思是“来”,表目的连词;A 项,“以”,介词,因为;B 项, “以”,介词,凭借;C 项,“以”,表目的连词,来;D 项,“以”,连词,但表示并列关系,并且。故选 C。 4.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 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 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从”,顺从;“苟生”,苟且偷生;“幸矣”,补充主语“我”,判断句。 句子翻译为:我怎么能顺从你而苟且偷生!快点把我杀了吧,(我将感到或这是我的)幸运(或这真是一件 幸事)。②“且”,将要;“若”,你;“间道”,小路;“上”,上交。句子翻译为:我将死了,你寻找一条小 路逃回去把这(枚印章)上交给官府。 5.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内容, 结合重点语句,仔细探究其作用。本题中,第②段作者主要通过“望风窜匿的州县官吏”与誓死报国的曹 觐等人形成鲜明对比,依此彰显曹觐英勇杀敌报国的行为,以及死后得到后人尊重的影响等。但需要指出 的是,从全文来看,文章的主人公是曹觐,且用墨最著,而“望风窜匿者”仅一笔带过,因而从全文去考 查,分析这里的表现手法为“反衬”或“补叙”也可以。 6.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结合文章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 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本题中,通过全文阅 读,不难发现,本文传主是一员武将,在面临叛军来袭时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 而其性格中的核心特点应该是:忠、勇,如文中所说“或劝觐遁去,觐正色叱之曰:‘吾守臣也,有死而已, 敢言避贼者斩’”。 “”而“人臣惟北面拜天子,我岂从尔苟生邪!速杀我,幸矣”一句体现了主人公的“不 为名利所动,刚正不阿”。学生在答题时基本都能设计,这类题,考生答题时一定得注意性格特点地概括应 当以文中主要事件为依据,不能想当然。 【参考译文】 曹觐,字仲宾,曹休的侄子。(曹觐的)叔叔修古去世,没有子嗣,天章阁待制杜杞替曹觐在朝廷上进 言,(皇上)授予曹觐建州司户参军一职,为修古“开枝散叶”。皇祐年间,(曹觐)以太子中舍的官职治理 封州。侬智高叛变,攻陷了邕州,向广州行进。行军到封州,封州人不曾了解过军事,士兵仅仅百人,又 没有城郭来守卫,有的人权曹觐逃走,曹觐表情严谨叱喝那人说:“我是守卫的臣子,不过死罢了,再敢说 逃走的贼人斩!”麾都监陈晔带兵迎头极大敌兵,封州县令率领乡民、弓箭手接着前进。敌兵人数有百倍, 陈叶失败逃走,民众也溃败。曹觐从军决战没能胜利,被抓获。敌兵告诫不要杀了他,抓着他让他跪拜, 并诱惑他说:“跟随我,能得到好的官职,我会交给你兵权,并把女儿许配给你。”曹觐不肯接受,并且大 骂道:“为人臣子只跪拜天子,我难道跟随你苟且偷生!快杀了我,就太幸运了!”贼人仍旧惜才不愿意杀, 只把他放在船中,曹觐两天没有近食,拿出怀中的印章给他的随从说:“我若死了,你寻求方法把这个交给 上官。”贼人知道他没有投降的意愿,便害死了他。曹觐至死仍不停地大骂贼人,贼人把他的尸体扔进江中, 曹觐这年 35 岁。 正当智高谋反时,趁着岭南没有防备,州县管理大都听闻风声私处逃窜,因此贼人到的地方就攻下, 只有曹觐和孔宗坦、赵世坦能够拼死相守。后来田瑜做广南的安抚,就为曹觐在封州建立了祠堂。 六、(2020·安徽铜陵一中高二模拟)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唐景思,秦州人也。幼以屠狗为业,善角牴戏。 ②开运末,契丹据中原,以景思为亳州防御使。领事之日,会草寇数万攻围其城,景思悉力以拒之。 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邻郡,得援军数百,逐其草寇,复有其城,亳民赖是以济。 ③乾祐中,命景思为沿淮巡检使,屡挫淮贼。时史宏肇淫刑黩货,多织罗南北富商杀之,夺其财,大 开告密之门。景思部下有仆夫,希求无厌,虽委曲待之,不满其心,一日拂衣而去,见宏肇,言景思受淮 南厚赂,私贮器械,欲为内应。宏肇即令亲吏率三十骑往收之,告者谓收吏曰:“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 杀之不然则无及矣。”收骑至,景思迎接。有欲擒之者,景思以两手抱之,大呼曰:“冤哉!景思何罪?设 若有罪,死亦非晚,何不容披雪?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都将命释之,引告者面证景思,言受淮南赂。 景思曰:“我从人家人并在此,若有十缗贮积,亦是受赂。言我贮甲仗,除官赐外,有一事亦是私贮。”使 者搜索其家,惟衣一笥,军籍粮簿而已,乃宽之。景思曰:“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④先是,景思别有纪纲(管家)王知权者,在京,闻景思被诬,乃见史宏肇曰:“唐景思赤心为国,某 服事三十年,孝于父母,义于朋友,被此诬罔,何以伸陈。某请先下狱,愿公追劾(追究揭发)景思,免 至冤横。”宏肇愍(怜悯)之,令在狱,日与酒食。景思既桎梏就路,颍、亳之人随至京师,众保证之。宏 肇乃令鞫(审问)告事者,具伏诬陷,即斩之,遂奏释景思。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会.草寇数万攻围其城(____________) (2)亳民赖是.以济(____________) (3)都将命释.之(____________) (4)虽.委曲待之(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A.幼以屠狗为业 B.景思悉力以拒之 C.景思以两手抱之 D.何以伸陈 3.下列各项与“孝于父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B.沛公安在?(《鸿门宴》)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D.覆之以掌 (《促织》) 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公等皆丈夫,安忍如此! (2)使但械系送我入京。 5.用“/”为第③段划线句断句。 景 思 多 力 十 夫 之 敌 也 见 便 杀 之 不 然 则 无 及 矣。 6.细读第④段,谈谈作者写作本段的用意。 【答案】1.(1)恰巧,正好 (2)亳州城 (3)放开 (4)即使 2.B 3.D 4.(1)各位大人及都是男子汉,怎么能忍心这样对待我!(2)各位官员只管用刑具捆绑把我送到京城。 5.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杀之,不然则无及矣。 6.从侧面说明景思人品正直、为官清廉、受人尊重。 【解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 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中实词“是”、“会”、“释”,熟练掌握这些义项,根据所在语境,是很容 易推断含义的。第一句句意为“恰好遇上草寇数万人围攻亳州州城”,第二句的句意为“亳州人民靠它得以 度过危难”,第三句的句意为:领头的将官命令放下他,第四句句意为“唐景思即使设法好好待他”根据每 句的句意,可以确定词义,故答案为:(1)巧,正好;(2)亳州城;(3)放开;(4)即使。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要求,然 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考查虚词“以”的用法。本题中例句“以”, 连词,表目的关系,来;A 项,介词,把;B 项,连词,表目的关系,来;C 项,介词,用;D 项,介词, 凭、拿。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掌握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然后调动知识储备,通 过比对分析,迅速得出答案。本题中例句“于父母”为状语结构后置句;A 项,疑问句中代词“何”充当 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 B 项,疑问句中代词“安”充当谓语动词“在”的前置宾语,属 于宾语前置句。C 项,形容词“利”充当中心语“爪牙”的后置定语;形容词“强”充当中心语“筋骨” 的 后置定语,属于定语后置句;D 项,介词结构“以掌”属于状语后置句。故选 D。 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得分点为:(1)观察这 个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据此推断其大意,补出省略的成分,准确判断代词“如此”所指代的内容,补充完 整;(2)“公等皆丈夫”是判断句(3)“公等”对差役的尊称,翻出尊敬意“各位大人”;(4)看看有无词 类活用,如“械”(名词作状语)用刑具;(5)“但”,只 、“系”,捆绑。 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应该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 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可以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把握句子在文中的大 意是关键,上文告密者欲置景思于死地,因此叮嘱“收骑”先下手为强;后文“有欲擒之者”与之呼应。 因此“见便杀之” 与“不然”之间停顿。其次,一般语气词“也”在句中或句末都表停顿,可判断第二处 停顿。故答案为:景思多力,十夫之敌也,见便杀之,不然则无及矣。 6.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段落的作用能力。本文为人物传记可以从人物描写方法、结构和内容等方面来解答。 人物传记主人公为唐景思,文中其他人或事都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服务。本段中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考虑它属 于侧面描写,从内容的角度考虑:主要通过管家王知权的语言以及颍州亳州百姓的相随和“保证”,侧面表 现唐景思为人正直,深受人民爱戴。故答案为:从侧面说明景思人品正直、为官清廉、受人尊重。 【参考译文】 唐景思,秦州人。小时以杀狗为业,很会玩顶牛的游戏。 开运末年,契丹人占据中原,以唐景思为亳州防御使。任职期间,遇上草寇数万人围攻亳州州城,唐 景思竭力抵御。几天后州城陷落,唐景思奋力杀出,派人求告相邻州郡,得到数百援军,赶走了草寇,收 复了州城,亳州人民靠他得以度过危难。 乾佑年间,任命唐景思为沿淮河一带巡检使,屡次打败淮南贼寇。这时,史弘肇滥施刑罚大聚财富, 经常罗织南北富商罪名而杀害他们,夺得他们的财物,大开告密攻讦的门路。唐景思手下有位仆役,贪得 无厌,唐景思虽然设法好待他,仍不能使他满足,一天仆役拂衣而去,拜见史弘肇,说唐景思接受了淮南 贼人的大量贿赂,私下收藏武器,想为淮南贼寇做内应,史弘肇立即下令亲信官吏领三十位骑兵前往收捕, 那位仆役对收捕的官吏说:“唐景思力气大,可以对付十来人,一看见就杀了他,不然就抓不到他。”收 捕的骑兵来到,唐景思迎接。有军士想抓他,唐景思用双手抱着他,大叫说“:冤枉啊!我有什么罪?假 使真有罪,再死也不晚,为什么不让我申告洗雪?您们都是男子汉大丈夫,为何忍心这样?”领头的将官 命令放下他,把那仆役带来与唐景思当面对质,说唐景思受了淮南贼寇的贿赂,唐景思说:“我的家庭仆 从都在这里,我如有十缗钱的积蓄,也算是受了贿。说我私藏武器,除官府赐给我的外,如有一件多余的 也算是私藏武器。”使者搜他的家,只有一箱衣服和军士名册以及粮簿而已,于是宽释他。唐景思说:“请 使者只管给我带上刑具押送我进京。” 此前,唐景思另有仆役叫王知权,在京城,听到唐景思被诬告,于是拜见史弘肇说“:唐景思忠心为 国,我服侍他三十年,知道他孝顺父母,对朋友讲情义,他遭受诬告,到哪里去陈述诉告?请让我先下狱, 请大人追查验证,以免冤枉。”史弘肇怜悯他,让他进监狱,每天给他酒和食物。唐景思带上刑具上路后, 颍州、亳州的人民跟着他来到京城,大家为他作保。史弘肇于是审讯告发的仆役,详细问明诬陷的原由, 立即杀死那仆役,上奏释放了唐景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