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0.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3 古代诗歌阅读
易错点1 鉴赏诗歌的形象
1.【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错因分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考生如果只针对首联,易导致偏题。这也是本诗容易迷惑人的地方。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互相关心。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类:一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二是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时,应根据诗歌中有关人物的行为举止等描写的关键词,主要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正面和侧面。正面主要是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主要是环境烘托和渲染。要抓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对主旨的表达有何作用及作者的态度,并联系常见的人物形象的分类进行作答,比如本诗中用到的人物形象的一个分类就是“旷达”。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
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善于劝说。(或“说话委婉含蓄”)诗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免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
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人物形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渗透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鉴赏这些意象就不能停留在表层,而应更多地关注其内涵。只有了解形象所蕴涵的文化意义,才能准确地欣赏作品中具体形象的特定含意。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诗歌中诗人的形象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并作赏析。在送别、怀古、闺怨、爱情等题材的诗歌中,诗人往往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通过写人来表达情感。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高考试题中要求鉴赏意境,命题者常常考查考生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或者对某种意境的描述。
答题技巧及方法归纳如下:
(一)掌握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③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竹、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判断意象的象征意的方法:
①套用法。就是把平时积累的意象的象征意识记住,考试时直接套用。
②联想法。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在特点上有某种联系。如梅因傲冬而开,故常取其不畏邪恶之意;竹因空心,故常取其谦虚,又因其直而有节,故常取其有气节意;等等。
③谐音法。当用联想法仍不能判断其所指代的象征意时,这时就可用谐音法。就像今人把“8”与“发”联系在一起一样,古代的很多意象其本来义和指代义往往也有这种联系。如“柳”因与“留”谐音,故常取其“不愿朋友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莲”因与“恋”谐音,故取其作为爱情的象征。
概括诗歌意象注意全面,注意概括总体的特征,有时题目就是围绕某种特征是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的,注意挖掘意象的传统意义和诗歌中心主旨的联系。分析意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清主次,主要意象是情感抒发的载体,诗歌的核心内容或线索,次要意象注意起烘托、渲染等作用。
(二)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艺术形象
①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对外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王维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面,像一幅田园风景画,使人见了乐而忘返。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抱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爱恨情长的形象
柳永的《雨霖铃》诗歌写了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类试题解答方法:
(1)抓住下面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如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
(2)抓住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如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
(3)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4)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
(三)诗歌的意境
了解意境的大致分类:
1.“雄壮阳刚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高昂激烈,或奔放骋怀,或深沉坚毅,或悲慨刚劲。
①雄奇阔大的意境
曹操的《观沧海》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雄奇壮美,气势恢弘;抒情奔腾震荡,磅礴千钧;文辞渲染夸张,振奋激昂。
②旷达开朗的意境
苏轼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脱俗飘逸,虚实相生;抒情则自然开朗,舒缓绵长;文辞轻健明快,奇谲俊丽。
③苍凉悲壮的意境
李白的《关山月》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写景则苍茫辽远,峻拔萧疏;抒情则豪迈雄健,慷慨悲凉;文辞古朴遒劲,惨烈悠长。
④深邃沉郁的意境
杜甫的《秋兴八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思想上厚积薄发,沉郁顿挫,曲回郁结;语言上不饰雕琢,真挚感怀,长于以情动人。
2.内敛阴柔类意境
这类意境所展现的意象,或瑰丽香艳,或清净静谧,或清新素雅,或凄婉忧伤。
①浓艳瑰丽的意境
温庭筠的《菩萨蛮》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酒边花下,盛装美人”;表现手法“浓抹彩绘,刻意雕琢”;艺术形象“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②淡泊静谧的意境
王维的《山居秋暝》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题材多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淡泊情绪。
③清新素雅的意境
韦庄的《菩萨蛮》五首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或描写大自然景物,青山绿水,芳草佳树;或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表现手法多为细致素雅,清新婉转,似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④凄冷寒凉的意境
李清照的《一剪梅》可谓典型代表。
其特点在于环境哀伤凄冷,如泣如诉,往往以愁肠楚恻的意象打动人心并唤起读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向往。
概括意境的一般答题步骤是:先描述景物(或概括意象),然后概括意境的特征,有时要简单的点明情感。即: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注意概括意境的类型不要出现偏差,尤其是情感色调更应注意。答题的最好公式是“景物+意境特征+时令、地点”,适当加情感。
易错点2 鉴赏诗歌的语言
2.【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错因分析】本题考查炼字,也就是推敲字句。考生常犯的错误首先是未能审清题干,题干的要求是先表明“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或“望”或“空”,表明态度;二是在答题时不注意答题格式
,未能按规范的模式答题,导致得分点缺失。
【参考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望”字用得更好。理由: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示例二:我认为“空”字用得更好。理由: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典例中所给的题目是一道炼字题,所谓炼字主要是指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题往往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
(1)炼意。诗歌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
(2)炼境。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命题往往与意境相关。
(3)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4)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词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别薛华①
王 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答案】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观念。
高考鉴赏诗歌语言大致可分为鉴赏字、句、风格,也就是通常说的“炼字”“炼句”“语言风格”。其中“炼字”“鉴赏诗句”是高考的热点。语言风格类试题,最近三年高考没有单独设题,而是渗透在鉴赏诗歌意境、赏析诗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等考点之中,呈现一种综合性的命题趋势。鉴赏语言类试题可单独设题,也可将该考点与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考点结合起来考查。
1.掌握炼字类题目解答方法: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词性改变的活用词经常是作者着意炼字所在。
①动词――巧用动词,可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杜甫)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②形容词――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A.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例: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小园赋》庾信)
“一”“二”“三”“两”,了了几笔,鱼不一定就这么大,竹未必就这么多,但却写出了鱼虽小而有趣,竹虽少而有味的境界。
B.用确数――精练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例: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
这首诗中,“一”原作“数”,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这是数词用得妙。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这是副词用得妙。
⑤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主要是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形容词或副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文更生动更形象。
A.叠韵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⑥
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却是相近的,就是一般用颜色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例: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句中将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⑦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使这些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起到不同寻常的作用,而成为一句诗或一首诗中的关健词,甚至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词性的活用,大的方面有实字虚用,虚字实用,小的方面有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
例: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山光美好而使鸟儿感到愉悦,潭影幽深而使心性感到空灵。
(2)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请对某字进行赏析。或请谈谈某字的表达效果。
④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3)掌握解题思路:
①一定要将所炼之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②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
③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4)掌握答题步骤: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掌握赏析诗句类题目解答方法:
(1)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分析结构上的作用:
①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②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比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3)掌握一般答题步骤:
①简析句意,明确手法。
②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③分析表达的主旨、情感。
3.掌握鉴赏语言风格类题目解答方法:
(1)了解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②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2)掌握解题思路
这种题型要求品味整首诗歌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3)掌握答题步骤与要领:
①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②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
③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积累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常用词语:
①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②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③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
④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⑤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
⑥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⑦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⑧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⑨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⑩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⑪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
⑫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等等。
易错点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3.【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错因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参考答案】BD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考核考生对“用典”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诗歌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比喻、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复、双关、用典、互文等等。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但是也有以综合题的形式考查的,本题就是以五选二的综合选择题形式考查的,对于这种题型,应结合对全诗的理解,结合背景知识以及注释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掌管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答案】CE
根据考纲要求,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能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查考生的鉴赏评价能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高考对于表达技巧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答题技巧及方法:
1.立足课本积累常用表达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到的常用表达技巧都是学生在课内诗歌学习中接触过的,所以备考中可以通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积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研究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把握命题规律。
历年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表达技巧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可以发现一些考查热点、考查频率,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3.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如修辞手法中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借喻可以转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要洞悉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解答时适当加入,从而增强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回答时要具体、完善,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不要仅罗列术语。
5.注意表现手法的广义与狭义之分,区分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
一般用“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手法”等概念通常就是广义的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表达技巧,如衬托和对比的区别。(衬托是利用事物间相近或对立的元素,用一些事物作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对比是把两个对立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进行对照,突出事物特点。二者的区别主要是:(1)衬托有主有次,对比不分主次;(2)对比主体双双出现,衬托主体未必出现。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6.了解表达技巧类题目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词)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请简要分析。
③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④诗(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⑤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⑥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ⅩⅩ句。
7.掌握答题思路和模式: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明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阐运用】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析效果】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若手法不止一种,则要由主(最典型突出的)到次,分条作答。
易错点4 鉴赏诗歌的情感
4.【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错因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戏赠”二字出自标题,所以应从诗歌全局考虑,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考生如果未能审清题干便下笔,往往会造成遗漏答案要点、答案有失偏颇等失误。
【参考答案】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对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情感的题目,考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
作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
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往往都与诗歌的情感有关;
二是作者、朝代、注释,这些往往能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思考的方向;
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学生若能在自己的答案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一般就能和答案无限接近了;
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联系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此外,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典例要求“从‘戏赠’入手”,并明确要求“结合全诗”。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欧阳修
候馆①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②。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①候馆:指旅舍。②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挚,便称佳构。”请从这一角度结合全词作具体赏析。
【答案】①上片从行者落笔。起三句写离家远行者的旅途所见,以景衬情,后两句转入写远行者的无穷的离愁别绪。②下片从闺中妇人落笔,行者从居者的角度进行想象。“寸寸”“盈盈”表现出思念的缠绵深切,“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心里对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希望登高远眺行人而又不得的无奈之情。最后两句写思妇凝目远望,只能看到原野尽头的春山,而所思念的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答题时注意分析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歌的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作答。
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鉴赏时,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义、似是而非的问题。
一、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径:
1.抓显情语。
①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
②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2.分析景语。
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
①分析诗歌的意象。诗歌用形象说话,一般不是直白地表达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而是借助于意象(形象)抒情言志。把握常见意象的内涵,有利于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②品味诗歌的意境。诗歌是否有诗味、有意蕴,是衡量诗歌美丑高下的重要标准,而意蕴来自意境。
3.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
4.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了解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1.忧国伤时
A.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穷兵黩武。前者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后者如杜甫《兵车行》。
B.边塞征战的壮烈,山河沦丧的痛苦。前者如一些边塞诗词,如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后者如:杜甫《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
C.对百姓离乱的忧愁,对民族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
D.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前者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人生志向
由儒及道,由积极入世到消极遁世。
A.建功立业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叹。前者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后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B.宦海沉浮、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C.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D.寄情田园之乐、归隐山林之志。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后者如唐代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3.人生感受
A.伤春悲秋之情。多见于一些宋词之中,如宋代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B.人生短暂,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再如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C.世事多变,沧海桑田。如宋代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其中的愁便是“物是人非事事休”的世事沧桑。
D.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4.思乡怀人
A.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B.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C.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D.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5.长亭送别
A.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B.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了解试题设问方式,掌握答题步骤:
1.设问方式:
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趣?
④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思路解析:
这类题通常是结合某一诗句或意境提问,因此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才能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3.答题步骤:
第一步:回答塑造的形象。
第二步:回答作者的情感。
第三步:回答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年真题
一、【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答案】BE
【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3.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答该题可以分成三个步骤:一、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二、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三、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4.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分析作者“清游”“静处”的情绪状态即可。
5.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案】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三、【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8题。
晓行巴峡
王 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C项,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7.“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分析。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A项没有思乡之情。B项借助大雁表达自己在遥远旅途中产生的思乡之情。C项“两两”写出自己的孤单。D项借助鸟鸣知道春的消息。
8.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答案】《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四、【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9~10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径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
9.“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
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本题题干是“‘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炼字能力。炼字题首先要解释字在诗句中含义,如果有修辞手法,要指出该字运用的修辞。然后把字放到诗句中,描述诗句所写内容,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字的表达效果,或者表达的情感。“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和“攒”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斗”字将江流两岸的崖石人格化,两岸崖石耸峙对错,犹如两兽相斗,写出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态。而“攒”字山峰相连,好像攒集在一起,写出来山峰的密集、重叠。
10.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五、【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回答本题,应当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大意归纳答案。诗的前四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对表达作者情感、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1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六、【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3.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要求理解诗句“一洗万古凡马空”的含意。结合诗作来看,这句诗是杜甫对曹霸所画玉花骢的赞叹之辞。曹霸画技过人,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形神兼备,其他画工所画“凡马”与此马相比黯然失色。第二问,可结合诗中描述曹霸画马情景的诗句,概括曹霸画马前的准备,画马时的具体情景,即可得出答案。
14.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七、【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5.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要求将此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比,对诗歌描写景物的角度进行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正面描写壮丽雪景的,而此诗中,一个“闻说”,告诉我们描写的对象是听说,是侧面的。由此进行分析,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16.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八、【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7~18题。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17.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18.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题目,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诗中的重点词语“净”“愁”“忆咸京”和注释中的“流徙”,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是“孤寂”“苦闷”“思念”“清净”等情感,结合诗歌内容在具体分析应为“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然后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
两年模拟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入彭蠡湖口(节选)
谢灵运
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①。
洲岛骤回合,圻岸②屡崩奔。
乘月听哀狖③,浥露馥芳荪。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④。
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注:①具论:详细述说。②圻(qí)岸:曲岸。③狖(yòu):长尾猿。④屯:聚集。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起笔两句突兀而起,表达了对因风潮变幻不定、难以详细述说的水行客宿生活的厌倦之情。
B.三、四两句通过联想与想象描写彭蠡的水势:波涛奔流,分分合合,遇岸崖蹦起雪浪后奔流直下。
C.五、六、七、八四句主要通过月、猿啼、馥郁的芳草、晚春绿野、苍岩、白云等描绘沿途的景色。
D.最后两句揭示了诗人的心境,虽沿途景色恬静优美,但诗人的心情并不平静,对日夜晨昏有千念万感。
E.节选诗文以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了诗人入彭蠡湖口时的所见所感。
【答案】BE
2.有人认为,诗歌前两句“倦”“难”二字最难咀嚼,请结合节选的这部分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前两句中,一个“倦”字表明了诗人对“客游”在外并长期“水宿”的厌倦之情,以下诗句通过对旅途环境的描述衬托这种厌倦之情,最后以日夜晨昏“千念”“万感”进一步表达这种情感;一个“难”字表达对人生经历艰难,“风潮”不断,难于“具论”的无限感慨,中间六句环境描写看似旅途所见,实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旅途颠沛生活或凶险或平静的总结。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第一句写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女人只好孤苦一人住在山中的茅草屋中,概括地写出了农家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命运。
B.颔联的“犹”字和“尚”字两个副词极具表现力,有力地揭露了官府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的罪行,揭示了百姓难以活命的原因。
C.颈联写反动官府残酷掠夺所造成的结果:“野菜和根煮”“生柴带叶烧”,形象地渲染出山中寡妇生活艰难的境况,很有艺术感染力。
D.在诗的尾联,诗人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被剥削者的深切同情。
E.这首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人物形象鲜明,诗人的情感通过人物刻画和生活场景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丈夫因当兵死于战场”的理解错误,“兵”应理解为“战乱”。D项,“直接抒情,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强烈控诉了统治阶级无孔不入的剥削罪行”的分析不恰当。“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是议论而不是抒情。
4.这首诗运用什么描写方法刻画出山中寡妇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答案】本诗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突出地表现了山中寡妇饱受剥削、生活极端贫困的特征。她即使住在山中,也逃脱不了沉重的赋税。她穿的是粗糙的麻布衣服,鬓发枯黄,面容憔悴,生活的摧残使她未老先衰,也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痛苦。官府的残酷掠夺使她只好挖来野菜连根一起煮着吃,新砍来的柴火“带叶烧”,其生活困苦之状让人难以想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送杨子
李 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5.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歌的象征。
B.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
C.颔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D.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增马鞭”是全诗的点题之句,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是送别友人。
E.尾联是诗人实写友人路途上的情景,并借月圆之日表达了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
【答案】CE
【解析】C项中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E项中是虚写。
6.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从手法上看,李白是将“梨花”比作“雪”,“杨叶”比作“烟”,岑参是将“雪”比作“梨花”;从描写的对象看,李白写的是“梨花”,岑参写的是“雪”;从情境的角度看,李白的描绘的画面是“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是一幅“清新的春景图”,是乐景;岑参描绘的是“胡天飞雪”,“如春天的烂漫梨花”,写的也是乐景;从情感的角度看,李白的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出是“送别诗”,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岑参的诗歌就是描写边塞风光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远怀舍弟颖、观等①
杜 甫
阳翟空知处,荆南近得书②。
积年仍远别,多难不安居。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云天犹错莫③,花萼尚萧疏。
对酒都疑梦,吟诗正忆渠。
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
【注】①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②阳翟,今河南禹州;荆南,今湖北荆州。杜甫安史之乱后曾流落荆州。③错莫:纷乱昏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第五、六句写春风又起,冰霜消融,物候变换中暗寓着时光流逝、老去无为的感慨。
B.全诗诗意蕴藉,真挚感人,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却处处紧扣题中的“怀”字来写。
C.第三句中的“仍”字表现出兄弟分隔时间之久,空间之远,写尽诗人内心的无奈。
D.第七、八句写云天昏暗,属远景;花萼稀疏,属近景。两句写出诗人愁情无所不在。
E.第一、二句“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近却不能相见的感伤。
【答案】CD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的能力。A项,“老去无为的感慨”无中生有,作者借此句表达了时光流逝、归乡无期;B项,“虽无一字写思念之情”有误,“吟诗正忆渠”直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E项,“诗人与弟弟们距离很近”有误,“阳翟”对“荆南”写出了诗人与弟弟们相隔很远。
8.为什么“旧时元日会,乡党羡吾庐”?这两句如何表达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这是因为在元日庙会上,我们家兄弟相聚、欢乐和谐,这在动荡的时局中实为难得。(2)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对往昔相聚情景的追忆之中,蕴含着现实中兄弟分隔的悲伤。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挥神笔④,终见降王走传车⑤。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⑥,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他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尾联回忆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风格上和《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能力。A项,把“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理解错误。E项,《锦瑟》的语言华丽凄婉,而非“雄浑豪迈”。
10.诗歌末句“恨有余”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1)①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愿望的遗憾之情。②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苦闷之情。(2)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崇敬(或赞赏)。②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1~12题。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①
苏 轼
江汉西来,高楼②下、蒲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③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④,君休读;狂处士⑤,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知州的友人朱寿昌的。②高楼:指黄鹤楼。③剑外:指四川剑门山以南。苏轼家乡在四川眉山,故自称剑外来客。④《江表传》:记三国时事的史书,已佚。⑤狂处士:指三国狂士祢衡,因恃才傲物为黄祖所杀。祢衡著有《鹦鹉赋》,死后所葬的沙洲,人称鹦鹉洲。
11.本词上阕写景有怎样的特点?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写景特点:①虚实结合,既描写了长江、黄鹤楼等典型景象,又联想到遥远的岷山、峨眉山、锦江;(②用“蒲萄”“雪浪”“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形容江流,引人入胜。作用:意境高远,为下文抒写思乡之情作铺垫。
12.本词下阕借用了哪些典故?作者的用意分别是什么?
【答案】祢衡的典故、李白的典故。借祢衡的悲剧,劝诫朱使君不要像恃才傲物的祢衡那样招致杀身之祸;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能力。典故应该是有人有事,《江表传》不能算典故。“狂处士”即祢衡,后面的“曹公黄祖”都与他有关,是典故。“堪惜”和“笑书生”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谪仙诗”说的是李白,是典故,“愿使君”“追黄鹤”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确了这些,便不难得出答案。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
曹 勋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全词由景入情,由战场环境引出征战之人,采用了由远及近、层层推移的手法。
B.前两句词的内容与李白《塞下曲》中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基本一致。
C.三、四两句写边塞黄昏景色,烽火在天地间异常渺小,进一步写边地的空旷荒凉。
D.五、六句通过悲鸣的断鸿和黯然的陇月,反衬戍守边关的征夫对亲友的思念。
E.最后两句具体描写征人,面对孤独凄苦的生活,征人不禁发出了年华易老的哀叹。
【答案】BD
【解析】B项,本词写的是“春未到”的边塞战场,李白的诗写的是五月的天山景象,尽管都有积雪,但不能断言两者内容“基本一致”;D项,用“悲鸣”“黯然”衬托“思念之情”应该是正衬而不是反衬。
14.作品的小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交代战争背景——与金兀术军队对阵之际,其中的具体情境——吹奏《饮马歌》说明与金军的鏖战没有归期;②与标题及正文遥相呼应,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南乡子·葵扇
(清)陈恭尹
万树绿撑天,多在黄云紫水边。谁结轻丝裁作月?团团。买得清风不用钱。
声价顿能添,安石①风流久不传。寂寞空斋谁是伴?翩翩。荷叶香来亦偶然。
【注】①安石:指谢安,晋代宰相,字安石。《晋书·谢安传》: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乡人有罢中宿县(今广东清新县)者,还诣安。安问其归资,答曰:“有蒲葵扇五万。”安乃取其中者捉之,京师士庶竞市,价增数倍。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词的开头两句介绍了制扇所用的蒲葵的生长环境,描绘了一片翠绿繁盛、郁郁苍苍的景观,渲染了蒲葵生长地方的非凡美丽。
B.作者在上片以风趣的笔调点出了葵扇的作用,随后用“声价顿能添”来表明大家对免费唤取清风的葵扇的喜爱,纷纷购买。
C.词的最后用“荷叶香来亦偶然”,表明在葵扇的轻拂下,偶尔飘来荷叶香,在习习清风与阵阵香气的缭绕中,暑气自消,执扇者好不自在。
D.本词善于用提问引发读者思考,比如上片引发人们猜测,是谁能制作出这圆而精致的葵扇呢,充满了对葵扇的赞美之情。
E.全词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结构层次清晰,运用了比喻、对偶、设问、用典等多种手法,堪称咏物小词中的佳作。
【答案】BE
16.本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品质?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写词人独处书斋,在淡淡的荷香缭绕中,手摇葵扇纳凉的样子,刻画出一个朴实自然、风度翩翩、悠闲高雅的词人形象;“安石风流久不传”,却在自己这里得到了延续,表达了对质朴、清高品质的坚守,对随波逐流、追求浮华世风的行为的反对。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时,要注意人物具体行为及其情感态度。词中看似在描写葵扇,实则人在其中:悠然把扇,和着缕缕荷香,送来阵阵清风,这体现了词人悠然自得、闲适自然的心情。下片用典,“安石风流久不传”指的是以谢安为代表的清静自守、从容淡泊风气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弘扬。世人多重名利、趋浮华的风气越来越强烈,作者对此不以为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