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 一、(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年)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年),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为商业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推行的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解析 A项,“旨在”说法不对,原文第一段中说“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肯定”,表明是一种推测;“包含”,表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只是其中的一个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错,根据原文第一段可知,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第二段中说“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本文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解析 由原文第一段可知,早在明中叶,商人炫耀奢华已成了常见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一项国家工程,语言资源调查记录是语保工程的核心,需要从我国语言国情出发进行统一规划。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语言方言复杂多样,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在这为数众多的语言方言中,情况也十分复杂——有的分布区域大,使用人口多,如汉语官话方言使用人口达6.6亿,吴方言、闽方言的使用人口也达7‎ ‎ 000多万,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有的则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几十人使用;有的内部一致,有的差异悬殊;有的强势,有的弱势,有的濒危。‎ 我国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全国性语言方言普查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如今,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抢救保护语言资源。这60年一遇的语保工程,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呢?我们认为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基本面全覆盖,二是区分轻重缓急。‎ ‎“基本面全覆盖”主要考虑语种和地区两个维度。从语种来说,全国130多种语言每一种都要调查。不过,这里所谓“语种”也泛指主要方言种类,例如藏语分卫藏、安多、康巴三大方言,都要设点调查。从地区来说,全国34个省(区、市)包括港澳台在内都要统一布点。在一个省份内部,则要兼顾各二级行政区,例如内蒙古有9个地级市、3个盟,内蒙古汉语方言调查设14个点,每市(盟)一点,其中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各设二点。‎ 作为全国性的语言调查保护工程,自然是调查点越多越好。我国有2 000多个县级单位,约360万个自然村,调查对象几乎是无限的。但工程的实施时间是有限的,只有5年,现有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也都是有限的。因此,布点时必须区分轻重缓急,考虑复杂程度、濒危程度两个方面。‎ 我国语言方言内部的复杂程度极不平衡,拿汉语来说,东南地区的方言纷繁复杂,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而北方和西南地区相对来说要一致得多。因此,在东南地区要多设点,尽量一县一点,其他地区则三四个县设一个点。对于那些已处于濒危状态或趋于濒危的语言方言,则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全部列入调查点,并且优先实施。例如义都语分布在我国和印度接壤的藏东南地区,在我国实际控制线内,只有十来个人能够流利使用义都语,为了尽快抢救保存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濒危语言,义都语已被列入第一批调查点。‎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是语言资源调查记录,它需要从我国语言国情出发进行统一规划。‎ B.我国因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故语言方言复杂多样,拥有汉藏、阿尔泰、南岛、南亚和印欧五大语系的130多种语言,方言土语难以计数,其中汉语就有十大方言。‎ C.在这为数众多的语言方言中,情况也十分复杂——有的分布区域大,使用人口多,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有的则只有几千人甚至几百人、几十人使用;有的内部一致,有的差异悬殊;有的强势,有的弱势,有的濒危。‎ D.我国上一次也是第一次全国性语言方言普查是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抢救保护语言资源。如今,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 解析 张冠李戴,把这次语言调查的目的与上次的搞反了。原文第二段的表述是“‎ 当时的主要目的是推广普通话。如今,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语言调查的主要目的是抢救保护语言资源”。‎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 A.语保工程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基本面全覆盖,二是区分轻重缓急。‎ B.“基本面全覆盖”是说既要考虑到我国的130多种方言,又要兼顾全国34个省(区、市)包括港澳台在内的行政区。‎ C.内蒙古有9个地级市、3个盟,内蒙古汉语方言调查设14个点,每市(盟)一点,其中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各设二点。‎ D.作为全国性的语言调查保护工程,自然是调查点越多越好。我国有2 000多个县级单位,约360万个自然村,调查对象是无限的。‎ 解析 “调查对象是无限的”错,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调查对象几乎是无限的”。‎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因为语保工程的实施时间是有限的,现有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也都是有限的。所以,布点时必须区分轻重缓急,考虑复杂程度、濒危程度两个方面。‎ B.汉语方言内部的复杂程度极不平衡,东南地区的方言纷繁复杂,很多地方“十里不同音”,而北方和西南地区相对来说要一致得多。‎ C.东南地区的方言纷繁复杂,一县一点,其他地区则三四个县设一个点。对于那些已处于濒危状态或趋于濒危的方言,则不受任何条件限制,全部列入调查点,并且优先实施。‎ D.处于濒危状态的义都语分布在我国和印度接壤的藏东南地区,在我国实际控制线内,只有十来个人能够流利使用。为了尽快抢救保存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濒危语言,义都语已被列入第一批调查点。‎ 解析 由最后一段可知,原文的观点是“尽量一县一点”,而选项变成了“一县一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