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Word版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考点二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 “概括”是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经过提炼概括,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准确转述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 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概括中心意思往往直指散文的主旨。散文是借助一定的 形象来抒情的,对散文形象的概括分析,是散文的常考点。 设题角度一 概括内容要点 |相关知识| “内容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内容要点 可以是全文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对语段乃至 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筛选与提炼、加工与转化。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 近几年的高考中直接设问的并不多,而较多的是指向特定信息的概括。 |方法思路| 1.归纳概括常用的三种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 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或尾或中间。归纳时需把这些 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舍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题干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 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 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3)合并法 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 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合并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对散文内容要点的概括可采用“要点①+要点②+要点③”的答题模式。 |解题示例| 【例 1】 局部概括 (2017 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 2 -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 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 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 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 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 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 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 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 94 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 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 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 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鹿依偎在她 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 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刻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 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 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 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 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 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 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 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 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 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 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 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 - 3 - 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 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 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 21 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 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 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 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 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 T 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 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 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 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 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 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 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 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 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 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 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 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 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注】 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 草原。 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 - 4 - 河之恋”的表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要求“分别概括”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的 “根河之恋”的表现,可见是局部概括,需要找出描写他们各自生活的具体内容 进行归纳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玛利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 (勤动手)乌热尔图: 根河的儿子,辞去京官重返故乡,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 摄影作品。 (勤动手)大多数鄂温克人: 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组织答案] [答案] 表现:①玛利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②乌热尔图:辞 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③走出森林的人们:不忘 根河,勇敢地接受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鄂 温克人依恋“根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例 2】 全文概括 (2018 年天津卷,原文《虹关何处落徽墨》,见“分析句段作用”部分)请结合 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我”寻找徽墨的原因。文章的中心内容 写的是作者对徽墨的寻找,可见这道题是对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须逐段寻找, 概括整合。 - 5 - 第二步:找角度 第⑤段 (微指导)虹关伫立,徽墨式微。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 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块更是被束之 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第⑥段 (微指导)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第⑦段 (勤动手) 第⑪段 (勤动手) 第⑦段: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第⑪段: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组织答案] [答案]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②墨,传承着中 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 化敬畏的心。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①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 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 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②“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③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 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 对……为什么? ④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我浑身打个激灵。 ⑤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 ⑥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 - 6 - “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饱含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 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⑦正像分娩决不重复,“日出”也从不重复。它拒绝抄袭和雷同,因为它是艺 术,是大自然最重视的一幅杰作。 ⑧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 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 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深情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 感受。它意味着一次洗礼,一场被照耀和沐浴的仪式,赋予生命以新的索引,新 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 ⑨“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 它不仅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 精神美学。 ⑩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 升旗仪式! ⑪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⑫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 样的机会?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 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睡眼惺忪,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 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 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 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你早已被沉重的身体击垮 了,眼皮浮肿,头疼欲裂,除了赶紧找地儿睡一觉,你啥也不想,一秒也不愿多 呆。 ⑬或许还有其他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 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 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 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 预期一模一样——像升国旗一样准时,规定时分、规定地点、规定程序。你会突 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则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有点失真,有 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的味道。 - 7 - ⑭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 ⑮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 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 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⑯放弃早晨,意味着什么呢? ⑰意味着你已先被遗弃了。意味着你所看到的世界是“旧”的,和昨天一模 一样的“陈”。仿佛一个人老是吃经年发霉的粮食,永远轮不上新的,永远只会把 新的变成旧的。意味着不等你开始,不等你站在起点上,就已被抛至中场,就像 一个人未谙童趣即已步入中年。 ⑱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 未泯的人”,一如福楼拜。我甚至敢断言,假如他能活到今天,在那所谓“第一缕 曙光”照着的地方,一定找不着他的身影。 ⑲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 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 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选自王开岭散文集《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面对日出,文中有几种态度?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解答此题,先切分层次,再归纳概 括。从①到⑩段是写“福楼拜式”的看日出;第⑪段说“与福楼拜相比,我们对 自然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可见下面应是写我们普通人对自然日出的态度;第⑬段 说的是“有人工痕迹,且谋划太久,准备得太充分,有‘主题先行’味道”的看 日出;第⑭段说“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可见下文要提到放弃看日 出的情形,他们放弃日出,放弃早晨。 答案:①每天等待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的“福楼拜 式”按时看日出。②沐浴在晨曦中却毫不关心日出。③一有机会,就有谋划、有 准备的“主题先行式”准时看日出。④放弃早晨,不看日出。 设题角度二 概括文章主旨 |相关知识| 主旨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它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 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 - 8 - 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述能力。概括散文主 旨,包含两点: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方法思路| 1.概括主旨的“五抓法” 2.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 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解题示例| 【例】 (2014 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 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 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 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 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 - 9 - 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 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 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 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 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 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 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 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 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 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 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 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最后的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 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 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 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 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子。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下 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 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 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 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 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 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 - 10 - 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 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 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 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 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 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 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 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 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 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 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 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 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 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 年第 10 期,有删节) 概括全文主旨。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题干要求“概括全文主旨”,直接表明这是主旨概括题。 第二步:找角度 (微指导)抓标题:本文题目是“粮食”。从全文看,写了农耕时代与大机器时 代人们对于粮食的不同态度。 (勤动手)抓关键句: 如粮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人与食物, 生命与他的源头”等指出了粮食的重要性,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对食物 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表明了作者对粮食的态度,敬畏粮食、 - 11 - 敬畏生命。 (微指导)看背景:作者肯定农耕时代,否定了大机器时代,表达了应顺应自然、 尊重自然的主旨。 [组织答案] [答案] 文章充满温情地叙写了农业时代粮食与人的血肉联系,并以之与 大机器时代粮食生产、消费方式进行对比,表明了粮食是我们生命的源头和全部, 表达了应珍爱粮食、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感情。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喜悦如莲 雪小禅 喜与悦,两个字都妙。我喜欢这两个字,喜字就是俗世里的好,是馒头上的 那点红,透着欢快,透着喜欢。悦是禅意,是初雪的曼妙,是你与我初相见,刹 那间的天崩与地裂。 喜悦是这样的好,大雪压住红尘,一个人在屋子里围炉煮雪问禅意,墙角的 梅花透着清香,翻看一本老相册,听一段上世纪 30 年代录制的老唱片,给朋友打 一个电话,告诉他,下雪啦。 喜悦是这样的美,有老友,10 年不见,忽然一日叩了门环。见到两下都怔住, 从前的那个少年,如今手牵了小儿站在门外,笑逐颜开地介绍:囡囡,快,叫小 姨。瞬间,眼睛就湿了。 喜悦还是,和三五知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半夜里跑到大街上吃烧烤,一 人 5 瓶啤酒摆开,不用杯子,就这样边喝边聊,把爱情说上三千年,直到口也干 舌也燥,直到泪眼朦胧。我见喜悦,是薄雾中的荷,淡淡的,旁逸斜出,透着人 世间的欢与愁;喜悦见我,是一低头的羞涩,是一举手的婀娜。 几年前,我曾是那自以为深沉的人,一脸的忧郁与茫然,与人说话,必然引 经据典,处处不忘卖弄与显摆;同学聚会,我定要去买新衣做头发,生怕别人说 出半句不好。这丝丝虚荣心是我的铠甲,处处透着虚张声势。 去年,我去旅游,车在高速上飞奔,被撞倒时,我还正听着一段小夜曲。醒 来时,大夫伸出一个手指问:这是几? - 12 - 我看到两个手指头,然后笑她:你这是干什么?我又不是 3 岁儿童。旁边一 同来的女友抱住我哭,我扭头看周围,全是我的朋友与亲人。他们说,你有一个 小时不省人事,我们以为,你不在了。 刹那间,我恍如隔世。 我有一个小时,是在天堂了,如果无法醒来,我就是那边的人了。 我从此懂得,这余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赚来的,我要善待自己,要善待周 围每一个人。从前,我对朋友挑三拣四;但现在,我常常以喜悦之心对待所有人、 所有事。 朋友说我变了,变得这样随和喜气;家人说我变了,变得这样体贴与关怀。 我才知喜悦的好,喜悦,不是一个人的喜悦,是我把喜悦生于内心,传播于人间 的一种暖意。 早晨上班,我步行。看到有老夫妻相扶着散步,看到孩童背书包上学,看到 早春新发的芽,我喜悦。因为,又是一年春来早,又是一天如此美妙。 上班,我和同事共同做了一个表,喜悦!因为同事说,本来这个表要两天做 完,没有想到半天就搞定了。 下班,去菜市场,黄昏了,出摊儿的都摆了出来,九头鸟炸鸡排第三家最好 吃,麻辣鸭脖子是“老武汉”做得最好的。卖菜的一溜摆出来,红的红,绿的绿, 上面淋了水,更显得那样妩媚,有年轻女子提着一捆菜前面走,我看着女子提着 满篮不重不轻的俗绿,竟然觉得她是诗意的。 一个小女孩子,不停地翻阅着路边每秆草茎的腋下,寻找那种艳红的小浆果, 然后将其捏碎,酒红色的汁滴在椭圆形的指甲上,慢慢染成一圈儿淡淡的蔻丹。 那是街道边上的另一景,让我想起自己的少年,也曾经这样染过蔻丹。 这生活,是这样的美,这样的艳,这样的让人喜悦,我慢慢走着,提着红的 红绿的绿的菜,唱着戏。黄昏里,一个喜悦如莲的女子,心情散淡,眼角眉梢间, 有情,有义,有爱。如果你恰巧路过我身边,我会说:嗨,你也在这里吗? (有删改) 结合文意,请逐条概述文中表达的“喜悦”的内涵。 解析:理解“喜悦”内涵,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由“这生活,是这样的美, 这样的艳,这样的让人喜悦”,可以得出“喜悦”常常蕴含在日常生活中;由“一 个喜悦如莲的女子,心情散淡,眼角眉梢间,有情,有义,有爱”,可以得出要 - 13 - 想得到“喜悦”,就要做到有情、有义、有爱。由“我才知喜悦的好,……是我 把喜悦生于内心,传播于人间的一种暖意”,要善于发现喜悦,才能让自己真正 体会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答案:①日常生活中常常蕴含着生命中最美好的意义,生活中许多所见所做 所闻,其实都是如此美妙、灿烂、和谐。②在生活中只有做到有情、有义、有爱, 才能享受和传递生活中的喜悦。③生活也需要发现,像作者那样赋予自己一双善 于发现喜悦的慧眼,才能让自己喜悦,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和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设题角度三 概括分析散文的形象 |相关知识| 散文中的形象包括人象和物象。散文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 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 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散文中的物象,就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 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 散文中形象的特点 人物形 象特点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 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 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 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 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事物形 象特点 散文中的物象主要有景、物两类。景,景物;物,有自然物 和人造物,包括动物、器物、建筑物之类。这些景、物出现 在散文中,不仅有其自身的具体意义,而且具有被赋予的抽 象意义,即被注入了作者的思想,浸透了作者的情意 |方法思路| 1.概括人物形象特征的方法 (1)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要根据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进行。 (2)筛选分析文中对人物某方面性格特征的评价,这些评价常常是带倾向性的 议论。 (3)分析文中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语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 14 - (4)结合文意的主题,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 2.概括物象特征的三个角度 (1)把握物象特征。 (2)了解物象与其所指向的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 (3)分析物象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 次要形象作用“3 思考” ①思考对文章结构的作用 开头结尾的照应;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 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②思考对文章内容的作用 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 对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③思考对主要形象的彰显 作用 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形象更 加鲜明突出 3.答案要点构成的方式 散文的形象答题方式如同小说,如果设问的角度是“有哪些特点”,要分点 作答;如果设问的角度是“怎样的形象”,可采用整合成一句话的方式作答。 |解题示例| 【例】 (2019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艾 平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大草原。 冰雪将茫茫草原覆盖,仿佛一片亿万年的大水晶,解析了太阳的光谱,遍地 熠熠生辉。这就是草原的春天,明亮,寒冷,空旷。呼伦贝尔草原不知“清明时 节雨纷纷”“烟花三月下扬州”为何物,沉寂始于十月、十一月,延至次年的五 月,直到了六月才肯葳蕤。 - 15 - 呼伦贝尔在北纬 53 度到北纬 47 度之间,几近冻土带,一年只有不足一百天 的无霜期,春、夏、秋三个季节便挤在这一百天里奔跑,每一种植物都是百米冲 刺的运动员,奔跑着发芽,奔跑着开花,奔跑着打籽,奔跑着完成生命基因的使 命。你若细看草原上的那些芍药、萱草、百合、野玫瑰,就会发现它们都比内地 的同类开得弱小、开得简单;那些毛发一样附在原野上的草类,更是生得低矮硕 壮,因为它们没有时间拔高,必须快快成熟。乍暖还寒,草色遥看近却无,呼伦 贝尔的春天在残雪中闪出,莞尔一笑,转瞬即逝。一夜南风,醒来时百草猛然长 高了半尺,草原焕然碧透千里,如深深的海洋,波动在阳光下,泛起绸缎般的华 丽。花朵们忙了一夜,终于捯饬一新,佩戴着天上的彩霞和地上的雨露,跟着绿 浪摇摆曼舞。游人醉入花丛,欢喜得忘乎所以,浪漫地比照远方的场景,直把这 草原夏日叫作草原的春天。他们不曾体验,因此不懂,草原的春天是一场望眼欲 穿的期盼,而最终让你看到的却永远是结尾的那一瞬。 萨丽娃姐姐和大地一起记忆着春天。 草原的春天是妇女们含辛茹苦的季节。萨丽娃看见老祖母蹒跚在纷扬的春雪 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湿漉漉的蒙古袍大襟冻成硬邦邦的 冰片,在冷风中咔咔作响;她看见太阳的手指伸过来,轻轻地梳拢老祖母的银发, 落在那只暗红的珊瑚耳环上,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小羊 羔总是走在大野芳菲之前,一个接一个降生在冰碴密布的草地上,像洁白的云朵 一样缭绕着老祖母“咩……咩……”嚷着饥饿。 百代千年,游牧人家在春季里寻找朝阳的地方接羔,一辈辈把长生天的教诲 变成了不可更改的习惯,留在了老祖母的银发上。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 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四月接羔,羊羔吃着母乳等待青草, 青草和它们的乳牙一起长出来,它们开始奔跑,从此变成了原野的孩子,栉风沐 雨,爬冰卧雪,生命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老祖母的劝奶歌是在春天里传给萨丽娃姐姐的。 “陶爱格……陶爱格……你的孩子在哭泣,你这当母亲的给它吃奶吧……” 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母体般的温暖笼 罩草原,万物生灵的母性开始苏醒。母羊含泪站起身来,羊羔纷纷跪乳。饱食的 羊羔肆意喧闹嬉戏,洁白的云朵在阳光里打滚儿,然后撒开四蹄奔跑,进入季节 的深处。 - 16 - 每年十月之后,老祖母把种公羊放进母羊群,母羊怀胎六个月,到次年四月 或者五月分娩,完成一个春天的轮回。那前一年的接下的羊羔,由于仅仅吃过一 个夏天的青草,骨头还未坚硬,头上卷曲的绒毛里才露出细小的犄角。老祖母仍 然叫它们羔子,风雪夜里把它们放进蒙古包庇护,为了它们暖和,半夜起来给炉 子加牛粪。萨丽娃姐姐依偎在老祖母的怀里说,好像羔子是你的亲孙女。 后来,萨丽娃姐姐戴着老祖母的红珊瑚耳环离开了家。因为城里的暖气和热 水,因为城里的漂亮和时尚。城里的楼房虽然很舒适,可那是租来的,不是家。 萨丽娃姐姐思念阿妈的奶茶、阿爸的手把肉,好想好想骑上骏马变成草原的风, 好想好想放开嗓子变成蒙古包前奔流的河。萨丽娃姐姐总觉得老祖母的红珊瑚耳 环会说话,一天天在她耳边说个不停,只是那些古老的话,就像飞来飞去的鸟, 有点听不懂,想留也留不下。 萨丽娃姐姐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故乡。 枕着幽幽的草香,她看见了逝去已久的老祖母,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说的 话——河冰不开,天鹅不来;骏马绕不过暴风雪,大雁甩不掉自己的影子……冬 长夏短,谁也逆不过长生天的规矩…… 萨丽娃姐姐站在草原的春天里,伸出一双手,这手洁白细腻;她轻轻托出一 只小羊羔,把母羊脱落的子宫慢慢送回腹腔内,这双手浸染上羊水和血液,开始 在寒风中皴裂,慢慢地,长生天的怀抱里回来了一个顺其自然劳作的人;当这双 手终于被牛奶和油脂润透,不再畏惧风霜雨雪的时候,萨丽娃姐姐的牧场已经远 近闻名。她出售的羊,是实实在在吃过三次夏牧草、长了六个牙的肥腴的羊。萨 丽娃姐姐有了自己的广告词——养最有品质的羊。 人们看见她家的牧场上盖起了铝合金的接羔棚圈,看到她家蒙古包后面停放 着现代化的打草机,看到她家草场的高坡上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蓄电池。萨丽娃 姐姐的故事像珍珠那般滚动在草原上,人们传说着她那有品质的羊卖出了好价钱。 当家家户户都像萨丽娃姐姐那样牧养有品质的羊,萨丽娃姐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她终于把草原的春天从二月找了回来。 春天依然晚晚地来,快快地走,却把希望和富足留在了呼伦贝尔草原上。萨 丽娃姐姐唱的劝奶歌是老祖母在春天里传下来的,草原人那如云的羊群和飞驰的 骏马是春天赐予的。萨丽娃姐姐懂得这一点,在这个古老而崭新的时代里成为聪 明智慧的人。 - 17 -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在呼伦贝尔草原上。 (选自《文汇报》2016 年 4 月 1 日,有删改) 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 [思维流程] 第一步:审题目 (微指导)此题两问,第一问是对文中老祖母形象的概括;第二问是对文中形象 作用的分析。 第二步:找角度 抓描写 析特点 ① (微指导)“老祖母蹒跚在纷扬 的春雪中”“汗水淋漓的脸 颊” (勤动手) ② (微指导)“老祖母……把它们 放进蒙古包庇护”“好像羔子 是你的亲孙女”“必须敬畏的 大自然”等 (勤动手) ③ (微指导)“老祖母的劝奶歌是 在 春 天 里 传 给 萨 丽 娃 姐 姐 的”“听清了老祖母在她耳边 说的话”等 (勤动手) ①老祖母的勤劳和坚韧。 ②老祖母的慈爱和敬畏自然。 ③老祖母把养羊的技能和做人的美好品质传给了萨丽娃,在她心中打上了草 原文化的烙印。 [组织答案] [答案]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韧、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 形象。(2)影响:①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②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 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③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 德得以传承。 - 18 - |对点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母亲的宗教 刘诚龙 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们坐在自家的屋子吃菜豆子,远在对门园子里的菜豆 子怎么看得见?母亲说:怎么看不见,风就来了。我不做声了,我们规规矩矩地 等父亲回来吃菜豆子。过了一冬天,菜豆子带着水灵灵的春意与清亮亮的阳气, 奔赴母亲作就的盛宴。母亲说:要等父亲尝后,菜豆子才肯结的。母亲也不先尝 鲜。谁先尝谁后尝,蔬菜们怎么知道?母亲说:怎么不晓得?天地万物都是有灵 心的,她们什么都晓得。 菜豆子是报春最早的蔬菜吧,那开着红花黄花五颜六色的,是菜豆子,那一 袭纯白的,是冬豆子。她们都是非常柔软的植物,母亲从山上砍来柴枝,一株豆 子插一根枝条,把她们扶起,搭在枝条丫间,她们便扶着枝条,放肆地生长,开 着蝴蝶一样的花。她们长得那么快,长得那么美,当然也有因由,母亲厚待乃至 厚爱她们,她们下地之初,母亲就烧了草皮山灰,与大粪一起搅拌,母亲用手抓, 一兜一兜散播。你不知道,那山灰掺粪便多肥;你不知道,那味道有多重,三五 天那手依然不可闻的。母亲曾经叫我抓,我找了一双手套,母亲一巴掌拍过来, 你对庄稼这么不敬? 菜豆子皮柔肉嫩,可做菜,冬豆子皮老肉硬,只能成熟后炒着吃。这些柔软 的植物,其内心坚韧无比,她们在大雪覆盖的严冬腊月,早早下了地,太阳照着 积雪,问道春天消息,她们小小手掌天真地举起来,抢先回答:春天马上就到。 菜豆子之后,便是土豆,便是番茄,便是青辣椒,便是丝瓜线瓜苦瓜南瓜,这些 蔬菜们,像赶赴一场盛宴,呼朋唤友,一拨儿一拨儿来了。母亲说:要是菜豆子 说,那个铁道冲的刘家去不得,这些蔬菜们都不来了,你们到哪吃去?母亲说这 话的时候,她不笑,母亲平时说话,很爱笑,但母亲说到蔬菜,说到庄稼,她不 笑。这里,也许有神灵吧。 我家的菜园子经常失窃,母亲不骂。母亲说:在菜园子是不能骂人的,那些 恶话毒誓从口里骂出来,落到土里,会变成虫子咬菜。母亲的菜十分光鲜,毫无 瑕疵,即或是天生“麻疹”的苦瓜,也比别人家的光滑。我老家有个说法,人太 恶,养个崽都是“实屁眼”。像所有的教徒一样,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 - 19 - 每一年新鲜蔬菜上桌,母亲都要请父亲先尝。鸡爪,母亲夹给父亲吃,那是因为 要父亲扒财喜,新鲜蔬菜叫父亲先吃,是叫我们孝敬。那些蔬菜们大概在她们种 子时节就考察了我母亲的品性的吧。开春的菜豆子也许这么喊:铁道冲的刘婶子 家是个好人家,我们都去她家吧。菜豆子一声喊,蔬菜们便纷纷响应,结伴来了。 我们家的南瓜都有一抱大,个个都像弥勒佛;我们家的冬瓜站起来有人高,一排 排靠在屋墙上像十八罗汉;那豆角,一线一线地吊串串,像春天密密麻麻的雨脚。 年年都是这样。 我家的碓屋①有个神龛,正中端坐着我的爷爷,我爷爷是梨木雕刻的,身上罩 着一块红绸布。我爷爷旁边有一只青瓷坛子,里头装的都是种子,辣椒种子、玉 米种子以及南瓜线瓜高粱种子。神龛的后面是我家的柴火灶,在寒冷的腊月,我 家在这里煮猪潲②,酿酒,蒸饭炒菜,天天有薪火燃烧,种子们在这里既享受春天 般的温暖,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这是母亲的宗教。 庄稼,是母亲的宗教,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吧。 (摘自《回家地图》,有删改) 【注】 ①碓(duì)屋:舂米的作坊。②猪潲(shào):给猪吃的泔水。 结合全文,概括“母亲的宗教”的核心思想。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章主旨,可结合文章中关键的句子概括分析。如“天 地万物都是有灵心的,她们什么都晓得”“你对庄稼这么不敬”“这里,也许有 神灵吧”“像所有的教徒一样,母亲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种子们在这里既 享受春天般的温暖,又歆享母亲宗教般的供奉”“也是我们农耕民族子民的宗教 吧”。这些语句中均体现着文本的主旨。 答案:核心思想:①万物有灵;②作为庄稼人(农耕民族子民、人类)要敬畏天 地,感恩万物;③人要虔诚地修炼自己的内心,约束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