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 一、散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庐山石工号子 杨振雩 庐山石工大多为湖北大治人,起初他们来到庐山抬石头时,沉闷、单调的劳作,超常的艰辛,让他们不堪承受,加上远离家乡的苦楚,使得他们焦虑、易怒、烦躁不安,产生出一种永无出头之日的悲哀。‎ 后来,干活时有人偶然哼起了家乡的号歌,一起抬石头的人停下手头的活,像雕塑一般凝固,听着这携带乡愁的无字之歌,热泪盈眶,随后,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哼起来。这样,庐山的工地上就像吹过一阵风似的,石工号子就迅速蔓延,四处唱开来。‎ 大治石工号子,以大治民歌为基础,引入庐山之后,又融合了庐山周边民歌元素,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有别于大治号子的庐山石工号子。‎ 号子虽然只有“啊、哇、哩、嘿、呀”等几个简单的字符,无具体内容和意义,但是,一经喊出,就跌宕起伏,荡气回肠,全部的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也许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充沛最复杂的感情,反倒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 工地上,人群中有谁发出信号,众人同时低头弯腰,将杠子往肩上一顶,弯曲的麻绳立刻绷直,绳索在木杠上发出吱吱的声音,沉重的麻石离开地面。后面石工的手搭在前面石工的肩头,整个队列成为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巨石就在整齐迈开的腿间缓缓启动。‎ 这时,领头者一曲高亢嘹亮的号歌唱了出来:“嘿!呵!嘿呀——呵!”仿佛天地为之一新,山河为之一振,众人精神为之抖擞,立即附和着唱道:“嘿!嘿!呵!”‎ 人们脚下似乎吸足了大地的精气,顿时全身肌肉收缩、绷紧、鼓胀、饱满得将要爆裂。所有的肩臂变得像岩石般坚硬而有韧性,承受着木杠重力的碾压;所有的腿脚都变成了坚挺的桨叶,在地面上有力地划动。‎ 这时,巨石也好像听懂了号歌的意思,十分配合,它整个浮起来了,变成了水面上的一叶轻舟,富有节奏和动感,平稳地向对岸驶去。‎ 大治石工抬石头,必须打号歌,因为号歌始终贯穿着一股势,借助这股势,就像帆船凭借一股好风。剩下来要做的,就是掌舵者的事情了,让你举重若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看似简单的没有明确意义的号子,却有着神奇的力量。‎ 号歌分小号、中号和大号三种。‎ 突发急难险峻事件之时,大号还是一种救命的信号。这时大号喊出来的声音里,充满着悲怆、忧郁,凝重而肃穆,同时不乏抗争的激越。就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具有很强的悲壮感、英雄性和斗争性。‎ 据大治老石工杨大福回忆,多年前,他走在一条偏僻的山道上,听到附近传来熟悉的号子声。起初是中号,号子唱得纯熟而响亮,奔放而热烈,那真是一种享受,恨不得自己也赶快加入进去,唱他个地动山摇,痛快淋漓。‎ 突然间,中号改成了大号,音色低沉,宛如低鸣的北风,满是忧伤,乃至绝望。他感到不对,这哪是普通的号歌,分明是一声声急切的呼救和哀鸣。随着时间的持续,悲哀声变得更深沉更彻底。肯定是发生了危险!他加快了脚步。‎ 原来,十几位石工抬着一块巨石,上到高墙上,不料拐弯时却被什么死死地卡住了,进退不得,放下不得。折腾中,几乎耗尽了他们的体力。‎ 这时,假如一人支持不住,就会危及全体生命。于是,在这荒无人烟之处,他们怀着最后一线希望,喊出了大号,盼望有人赶来救援。‎ 幸亏杨大福赶来,用撬棍奋力将卡住石头的障碍物排除走,一解燃眉之急。大家对杨大福表示感谢,多亏他及时相助,要是晚来一步,也许就出人命了。杨大福却说,不用谢我,是石工号子救了你们。‎ 一般来说,石工们抬石头时,肩上都有200多斤的重量,他们每天要抬十多趟。石工们的收入,一点一滴都是一步一蹬的血汗换来的。‎ ‎(有删改)‎ ‎1.简要概括庐山石工号子的特点。(4分)‎ 答: ‎ ‎ ‎ 解析:“庐山石工号子”是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其特点就要在文中寻找对其的具体描写。梳理全文,可以发现,信息主要集中在第3、4、6三段。第3段记叙庐山石工号子“以大治民歌为基础,引入庐山之后,又融合了庐山周边民歌元素”;第4段写其只有“几个简单的字符,无具体内容和意义”“最充沛最复杂的感情,反倒只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表达”;第6段写号子“高亢嘹亮”。由此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以大治民歌为基础,融合了庐山周边民歌元素;②只有简单的字符,无具体内容和意义;③蕴含最充沛最复杂的感情;④高亢嘹亮,富有感染力。(每点1分)‎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回到原文找到画线句,逐字逐句分析其内容。画线句子的描述对象是“巨石”,说它好像“听懂了”号歌的意思等,这是赋予了巨石以人的感情;且句中又将它移动的过程比作“水面上的一叶轻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拟人、比喻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则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前文详细描写了庐山石工们唱号歌时齐心协力的精神状态和强大力量,正是唱号歌带来的这种精神和力量才造就了巨石平稳而富有节奏和动感的状态。‎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比喻两种手法描写巨石在搬运过程中似轻舟般平稳并富有节奏和动感的状态,(2分)侧面表现了庐山石工们在号声中展现出的齐心协力的精神与强大的力量,(2分)也反映了号歌有着神奇的感染力与鼓舞力。(2分)‎ ‎3.文中关于中号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原文找到关于中号的描写的内容。文中介绍说“号歌分小号、中号和大号三种”,之后先描写了大号,然后提到了中号,对其进行了描述。从文中所描写内容看,中号“纯熟而响亮,奔放而热烈”,这是其特点;老石工听见这号子声时“恨不得自己也赶快加入进去,唱他个地动山摇,痛快淋漓”,这是写其对老石工的影响力。再结合文中对大号的描写及下文叙述老石工杨大福根据号子声的变化而救人的情况,可分析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写中号声纯熟响亮、奔放热烈的特点,(1分)表现了号子声对老石工的影响力。(1分)与大号声形成对比,反衬大号声的低沉忧伤、当时情况之危急。(1分)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老石工杨大福根据号子声的变化而救人的情节作铺垫。(1分)‎ ‎4.文章题目为“庐山石工号子”,请结合全文内容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答: ‎ ‎ ‎ 解析:探究题目“庐山石工号子”的意蕴,要联系文中所描写的号子的作用、通过号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通过号子表达的主题来进行分析。从号子的作用看,它使人团结协作,给人以力量;从塑造的人物形象看,表现了庐山石工在困境中相互救助的美德;从表达的主题看,体现了付出才能创造出美好生活、号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观点等。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①号子声给人以勇气及力量,使人乐观、坚韧、更加团结协作,表现了人们在困难面前敢于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决心;②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互相救助的美好品德;③表达了劳动能创造美好生活,号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的主题。(每点2分)‎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7题。‎ 李约瑟之问 禾 刀 ‎①1792年,急欲打开中国贸易大门的英国,以为乾隆祝寿为名,派遣使臣马戛尔尼率领使团来华。马戛尔尼带来数千件礼物,其中不乏工业革命的最新成果。然而,面对送上门的令人大开眼界的难得机遇,乾隆仅以一句“奇技淫巧”便将这些礼物锁进紫禁城那守卫森严的库房,专供自己娱乐。乾隆死后仅41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②‎ 在长期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看来,此时中欧科技已差距明显。不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以“十全老人”自诩的乾隆此时若能幡然醒悟,近200年来中国也不至于一败涂地。‎ ‎③历史没有假设,所以基于史料,李约瑟才会提出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何近现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的中国?‎ ‎④不难看出,李约瑟认为15世纪是中欧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水岭。15世纪正值中国明朝。此时洪武皇帝的子孙们正极力捍卫朱家的万世江山。而此时的欧洲正经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其结果是新兴资本主义实现松绑。虽然明朝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对“反商”思维根深蒂固的上层建筑而言,以为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也是因为如此,李约瑟指出,“若想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最好先解释中国社会为何没能发展出商业的和工业的资本主义”,因为,“科学技术是随资本主义一起发展的”。‎ ‎⑤荷兰乌特列支大学经济史教授范赞登在对欧洲11至19世纪进行经济分析后认为,工业革命并非偶然,而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自中世纪晚期以来,西欧在制度、人力资本形成以及经济绩效三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比如“公民权”在法律层面得以确认,于是个体劳动成果得到更好的保障,“民智”由此得以激发。‎ ‎⑥相较而言,在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度里,不仅天下土地是皇帝的,连大臣百姓也是皇帝的“财富”。君要臣亡,臣不得不亡。当所有权贵挖空心思向皇权中心努力靠拢时,社会上的所有资源包括科学都会趋利避害,主动形成攀附权贵的向心力——比如炼丹就是为了取悦皇帝。正因如此,“中国科学,无论是纯粹的,还是应用的,都是较为‘官方’的”:一方面,科学发明者希望借此努力拉近与官员的关系;另一方面,科技只有在获得“官方”确认后,才可能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慈禧时代荒诞的马拉火车便是最好的例子。‎ ‎⑦正是基于大量历史事实,李约瑟对春秋以降的中国知识分子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他们“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言外之意,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知识分子并不以知识为本业,而是把知识当成助力自己飞黄腾达的拐杖。‎ ‎⑧李约瑟认为,中国社会有某种自发趋于稳态的倾向,而欧洲则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相较于频繁战乱,中国官僚制度的高压强力确实具有稳定优势,但同时对民间聪明才智的发挥具有副作用。相较而言,欧洲私权在得到法律确认后,民间自主参与科学研究的热情得到空前释放,于是在科技发展上,中国的集权优势立马荡然无存。‎ ‎(有删改)‎ ‎5.请简要分析前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 ‎ ‎ ‎ ‎ 解析:首先明确答题方向,从结构、内容方面概括作答。其次要抓住论述类文本的特点,一般来说,论述类文本开头援用故事或事例,能起到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和思考的作用;从议论文的角度看,又能够巧妙地引出观点;另外故事或事例本身也有论证作用。明确了这些,再结合前两段的具体内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以典型事例开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发思考;②由事例巧妙引出“李约瑟之问”,新颖别致;③照应下文“中国科学,无论是纯粹的,还是应用的,都是较为‘官方’的”这一论述,有力支撑“李约瑟之问”的意义。(每点2分)‎ ‎6.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段的论述层次。(6分)‎ 答: ‎ ‎ ‎ 解析:先看第④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话写了什么,然后合并“同类项”。此段共六句话,第一句明显是个观点句,指出的是李约瑟的观点。第二句、第三句都讲的是明朝,第四句讲欧洲,第五句又讲明朝,这几句是将中国的明朝与当时的欧洲进行对比,重点突出了中欧在资本主义发展上的不同。最后一句又回到李约瑟身上,用他的话指出“科学技术是随资本主义一起发展的”。至此阐明了“分水岭”形成的原因。这样段落的层次就出来了。具体作答时,应使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连接,使层次明晰化。‎ 参考答案:首先,指出李约瑟的观点“15世纪是中欧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分水岭”;然后,把15世纪中国的明朝与欧洲在国家政体和社会变革上进行对比;最后,通过李约瑟的话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有关,阐明了“分水岭”形成的原因。(每点2分)‎ ‎7.文章是从哪几方面回答“李约瑟之问”的?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解析:解答此题,要弄清全文的论述思路,文章第③段提出“李约瑟之问”,接下来几段就是对“李约瑟之问”的回答。要从文章第④至⑧段的论述中提取关键信息,抓住各段论述的中心与关键句进行概括。如文章第④段的重点是明朝重在稳固江山,“‘反商’思维根深蒂固”;第⑤⑥段通过中欧对比,从“皇权中心”的角度揭示原因;第⑦段则从知识分子的角度进一步说明当时科技没有得到发展的原因。考生从不同角度归纳答案要点即可。‎ 参考答案:①15世纪中国明朝正捍卫皇权,反商思想根深蒂固;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趋利避害,攀附权贵,“民智”得不到激发;③中国知识分子不以知识为本业,而是将其作为飞黄腾达的拐杖。(每点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