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1
论述类文本阅读(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巧若拙
朱良志
拙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
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
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
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
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
含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
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
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
生命的破坏。
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
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
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
“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
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
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
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
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
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
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2
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
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
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
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
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
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
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
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
命。
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
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
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
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开荒
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
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有改动)
1.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答: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
3.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艺术研究中的伪问题
邵 宏
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中,教授的价值是由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次数来衡量
的,这无疑标志着学术工业的全面胜利和纯学术的全面贬值。而面临学术工业生产过剩问题
的艺术研究本身,其产出则充满了毫无学术价值意义的伪问题。
有一类伪问题直接来自渗入语言的、自命不凡的行话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集合名词。像
“话语权”“颠覆”“元叙事”“主体间性”这类行话如今被文科学生仿用得烂熟,以至令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3
被模仿者——大学教授们自己都觉得有点难为情。至于像“人民性”“文学性”“时代精
神”“后殖民主义”等集合名词,无视实际精神现象的丰富多样性,以牺牲多样性为代价而
追求理论表述上的统一。在我们的问题史中,像贸然断言“某某风格”之类的集合名词已经
使我们的前辈大丢面子。狄德罗曾有一篇文章被人以“风格不像是他的”为理由从他的全集
中删去;但在他的原稿被发现后,这篇文章又被重新收入了他的全集。凡·米格伦对维米尔
作品一丝不苟的模仿骗过了多少声名显赫的批评家的眼睛。如果不是伪造者的坦白,我们将
永远满足于对维米尔风格的高度概括而不会对这个集合名词本身表示怀疑。
另一类伪问题来自日益学科化的倾向和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由于分成各“学科”和
“系”,人文学科的整体性遭到歪曲。西方大学里有一种情形:在意大利语系里学习彼特拉
克的十四行诗,在比较文学系里学习十四行诗的形式,然而彼特拉克的拉丁文作品却无人问
津。我们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赵孟 的诗由古典文学专业的人士来研究,而赵孟 的书画则
由艺术史专业的去研究。赵孟 一经被古典文学与艺术史专业分割,一个代表古典传统综合
体的赵孟 也就不复存在了。有头脑的研究者阅读文本都定然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
许会将他带到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的领域。只要不遭到学术的同行保护主义,
那么这种研究就一定会有着令人振奋的前景。然而问题就在于以对学科发明权的诉求为指归
的学术同行保护主义。
事实上,伪问题的来源与 19 世纪以来人文科学竭力比附自然科学的风尚有关。“文学
科学”与“艺术科学”的说法便是明证。
自然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之间作用方面的根本区别在于:自然科学家须在知识的前
沿阵地工作,对他的评价最终在于他的发现。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首先是知识,人文学家真
正不同于自然科学家之处在他对了解与探索两者所持的价值观不同。了解王维、苏轼比对他
们进行探索更重要。探索很可能没有新的收获,但是从了解中却能得到欢乐和充实。如果人
文学科不必为了维护声誉而生硬地模仿自然科学,那么人文学家的许多麻烦就会在一夜之间
消失殆尽。(有删改)
4.请概述本文的论述层次。
答:
5.文中举出凡·米格伦的例子,有何作用?
答:
6.艺术研究的正确途径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4
答案精析
1.因为老子认为文明的发展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人企图用智慧、知识去改变世界,追求文明),
而文明的发展需要靠机心,靠强为,这样就会带来虚伪欺诈,从而会严重破坏生命的和谐和
人的本真状态。所以老子认为“慧智出,有大伪”。
2.①首先从“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引出本文论述的话题;②然后分别论
述“大巧若拙”强调朴素纯全的美,突出道家哲学的“反智主义”倾向和中国哲学以天为徒
的思想;③最后点明守拙是一种存在之道,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3.①要追求素朴纯全的美,讲求认知的神会;②提倡从天的角度认识智慧和事物;③反对
欲望、享受和机心,提倡融于世界;④追求合乎本性的存在之道(人生境界)。
4.首先,提出今天艺术研究的产出充满了伪问题的观点。然后,具体分析伪问题产生的两
种主要情况,并揭示伪问题产生的根源。最后,指出消除这一现象的方法途径。
5.幽默风趣而又深刻地论证了集合名词造成的尴尬与恶果。
6.①避免贸然机械地套用无真实内涵和实际意义的行话与集合名词。②打破专业分割,从
整体进行研究。③重在了解人文科学的相关知识,而不追求探索必然的新发现。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议论文作文典型素材汇编陶2021-06-073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文2021-06-071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前提分必背1必2021-06-0720页
- 高考语文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2021-06-077页
- 2021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语2021-06-0762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配套课件:复习任2021-06-0764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三轮冲刺专题11古代2021-06-0712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总想为你唱支歌2021-06-072页
-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省)课件2021-06-07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