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8.5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6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江苏省泰州中学 2020 年春学期高一年级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 中医首先反映的是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是 不科学的、模糊的、不可实证的,那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现在的实证观念和思维。实证思 维主张分析还原,还原到后来就各个成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整体关联的思维也讲还原,而整 体关联所还原的个体是相互关联的个体。从根本上说,中医研究的是人这个有精神的高级生 命体。因此,中医才有这样的观念,整体生命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完整地反映整体的面貌,而 不只是反映那个部分。比如,肝脏不只反映肝脏,心不只反映心,而是与其他脏器的生理功 能密切关联。 中医诊治要周全地考虑不同性别、体质、地域、时间等因素,对药材的采用也特别强调 地域性的差异,这是基于中国哲学中“自然合理”的理念。“自然合理”有尊重自然和注重 个性两重内涵。中国哲学里的“自然”是本然的意思,任何违背事物本来面貌的做法都是不 合理的,我们应该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因势利导”,要适合、符合这个事物本来发展的途 径、趋势。而现代人所尊奉的“科学合理”的理念,是要去掌控自然,去改变事物的本来面 貌。其实,很多现代科学家已经开始认识到,科学并不是按照人的意志去改变自然界的本来 关系,而是使自然界和人类能够更加和谐地相处。此外,“自然合理”特别强调符合事物的 本性,即个性,这就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强调普遍化、普适性有很大的差异。 中医还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中,“望”和 “闻”是医生的直觉,中医通过“望”观察病者的气色、舌苔和形态,通过“闻”体气、口 气、二便之气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医者“问”,患者通过口述的方式,将自己 的直观感受告诉医生。最后是“切”,医生通过脉象来印证医者对患者情况的直觉判断是否 准确。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这源于我们的一种观念:理性是清晰 的、准确的,也是可靠的;而直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是不可靠的。其实,科学的发展已 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物的认识 片面。这也正是现在科学模糊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道理。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比较典型的例子 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色。 - 2 - 我们要继承中医的传统,坚守中医的传统理念。这不仅仅是中医界的责任,同样也是中 国哲学界与文化界的责任。 (摘编自褛宇烈《中医的人文内涵及其意义》)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医看来,每一个脏器都能反映整体的面貌,这是整体关联思维的体现。 B. 中医重视差异性,强调因人、因地、因时而异,这与“科学合理”的思维大相径庭。 C. 中医被误解,与我们未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未充分理解直觉思维的价值有关。 D.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三段从尊重自然和注重个性两个方面展开对“自然合理”的论述,论证思路清晰。 B. 第四段讲中医的“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 C. 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体现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优点,含有为中医正名的动机。 D. 文章以中医理论和实践为依据,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中的体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对个体事物的分析方面,中国哲学整体关联的思维方式比实证观念更具优势。 B. 中医崇尚“自然合理”,注重个性,与科学合理有本质区别,所以缺乏科学的普适性。 C. 如果澄清了人们对理性与直觉的错误认识,中医传统理念就能得到继承与坚守。 D. 中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思维方式,它在实践中的运用也促进了中国哲学思维的 提升。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 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D 项,“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会越接近事物的原貌”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其实,科学 的发展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模糊化更接近事物整体的本来面貌,而有时候越清晰越有可能对事 物的认识片面”,“模糊化”不能等同于“认识事物时越模糊就好”,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 D。 【2 题详解】 - 3 -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B 项,“是为了论证科学模糊学理论的正确性”错误,第四段的观点句是“中医还体现 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觉思维”,,选项应该为“是为了证明中医体现了中国哲学所强调的直 觉思维”。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 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 A 项,“更具优势”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比较优劣高下。 B 项,根据文本“许多人认为中医‘望闻问切’太主观、不科学”以及“在中国的文化里面,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医,中医在模糊中间有着极其精确的一面,这也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 特色”,可知结论“中医缺乏科学的普适性”错误。 C 项,“如果……就……”,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 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 2017 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 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全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 2.55 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 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 1.18 亿人左右。客观地讲, 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 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 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 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 - 4 - 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 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 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 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 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 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 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 80%以上,甚至有 50%以上的老人患 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 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 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 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 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 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 资源和服务。 - 5 -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 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 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 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 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 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 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 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 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表明,到 2020 年我国 60 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接近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 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 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 巢老人问题。 C. 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 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 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 呼叫式”养老模式。 6. 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A 5. A 6. 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 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 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 6 - 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 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 项,“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错误,选 项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没有因果关系,从材料二来看,“空巢老 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中国空巢老人的 数字惊人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 行比对。 B 项,“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 了空巢老人问题”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 题”; C 项,“势必”表述绝对,且“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 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 D 项,“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错误,选项张冠 李戴,“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的对象目前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老年群体”,而不是“空 巢老人”。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 的是“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 中圈出造成“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给出解决的措施,再圈出成功的案例, 概括其经验。如材料二主要是分析“空巢老人问题”的原因,如“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 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 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 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根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第一、二、三点;材料四是南京市民政局做 - 7 - 出的尝试以及在尝试中暴露出的问题,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泼墨 岑燮钧 刘微之到晚年都没有忘记在雅琴社与王素琴一起排戏时的情景。前几天去城里剡剧博物 馆,看到了王素琴的那件素色旗袍——被泼了墨的旗袍。他站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了半天, 总觉得这件旗袍不是那件旗袍。他又仔细看那墨迹,位置应该是对头的,但是墨汁淋漓下来 的样子,到底记不清楚了。 他年轻时,对王素琴的穿着还是很在意的。 刘微之编导过话剧。那次,琴师老钟带他去见王素琴,是在后台,她没上妆。这是他第 一次见王素琴本人,他发现她的脸色有点苍白,素色旗袍一衬。仿佛白衣娘娘一样。“他是 大学生。”老钟对王素琴说。“这太好了,刘先生,我们读书少,请你多指导!”王素琴伸手 想握,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刘微之也伸了伸手,最终只是腼腆地一笑,轻轻地碰了碰。 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王素琴从未演过这样的戏,一下子懵了,刘 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 都来了。 一天,王素琴从寓所出来时,突然一个蒙面人冲过来,泼了她一身的墨,素白的旗袍上 顿时溅满了墨汁,仿佛在宣纸上泼洒开来一样。这让王素琴惊出一身冷汗来。刘微之说: “一定是‘艺人工会’的那帮人干的,因为你没有加入,他们就收不到保护费啊。” “对,前天又有个人自称老乡,前来借钱,狮子大开口,我就没借给他。我怀疑就是他 们派人来捣乱的——那我们怎么办?” “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 “记者招待会?” “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挂起了那件被泼墨的旗袍,拉了横幅,上写:“艺人无事,为何抹黑?” 记者的镁光灯一闪一闪,引得人头攒动。这事就搞大了。第二天,许多报纸都登了出来,成 了一时的新闻,连报童都边喊边兜售:“快看快看,剡剧名旦王素琴被人波墨啦!” 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三年后,刘微之说:“我要走了。” “微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 8 - “我走了,雅琴杜还是雅琴社啊!” 那天,刘微之还在寓所里,他听到敲门的声音。刘微之让座倒茶,他已经明白了王素琴 的来意。 “微之。其实我心里一直称你刘先生,你是我们的先生,雅琴社不能没有你!“然后,王 素琴拿出一个月的包银,放在了刘微之面前。原来她为刘微之向剧场老板争取了跟她一样的 特遇。 “倒不是钱的问题……” “那难道是我做得不好吗?”王素琴盯着刘微之,“无论如何你别走,我求你了! "她几 乎要跪下来。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了。 后来,老钟告诉他,是王素琴拿出了自己的包银,添在了刘微之的包银中。 他们一直合作到 1949 年。四九年后,王素琴带着雅琴社加入了省团,省团同时合并了其 他几个团的精华。王素琴入了党,做了团长。她脱下旗袍,穿上了干部装。头发也剪短了, 显得很是干练。演戏不再是刘微之说了算,也不全是王素琴说了算——那时,有了上面。上 面让演什么就演什么。王素琴每次都很积极。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没法演。那 个戏他还记得,叫《千军万马》。公演时,观众边看边走,最后没剩几个人看到底。刘微之撇 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 这句话传到了王素琴耳朵里,王素琴很生气,也撂下一句话:“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 你的性子!” 刘微之就是吃的这个亏,为此,他后来被打回原籍——他和王素琴都是剡县人。在老家, 他偶然得知了一件事,原来那个泼了王素琴一身墨的人竟是王素琴隔壁村的。因为儿子得了 急病,奄奄一息,他听人说,王素琴演戏一天一锭金子,人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吃素,心 善,心想,她或许会拔根毛,帮他渡过难关吧。谁知她不但不周济同乡,还说他是骗子、流 氓,把他轰了出去,因此一气之下,就泼了她一身墨。为这事,刘微之后来还去见过当事人, 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 事件的真相》,发表在《南戏》杂志上。 那天,琴师老钟来访。酒喝了三个多小时,慢慢就明白了老钟的来意。老钟说,本来他 推荐了刘微之去省团帮忙,整理剡剧历史,谁知就在这当口上,看到了他的文章。那日,在 团长办公室,王素琴戴着老花眼镜,指着《南戏》杂志,激动地对老钟说:“你看。我王素 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文革时,大家狠命地泼污水;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 “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 9 - “啊呀,微之,你吃了这么多亏,难道还不明白吗?”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刘微之看到王素琴被泼墨的旗袍,用倒叙手法激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表达了刘微之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王素琴的歉意。 B. 王素琴由初见刘微之时身着旗袍、想握手又不好意思的差涩,到解放后穿上干部装、剪短 头发显得干练的变化,暗示了时代对王素琴的影响。 C. 听到刘徽之对《千军万马》的评价,王素琴说“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既是 对刘微之的责备,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 D. 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王素琴拿她的包银给刘微之,泼 王素琴一身墨的是她隔壁村的人,以及王素琴对刘微之的不满等。 8. 请简要分析刘微之这一人物形象。 9. 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有才华。将话剧改编成剡剧,提升了剡剧影响力;在雅琴社三年,让 雅琴社站在了剡剧的最前沿。②重情义。在王素琴遭受泼墨后为她伸张正义:被王素琴的极力 挽留感动,答应留下。③耿直。坚持自己的艺术判断,不愿随波变通:发文还原王素琴被泼墨 的真相。 9. ①“泼墨”是文章的主要事件,小说围绕其展开叙述,体现出作者的匠心。②“泼墨”一 语双关,“泼墨”既指王素琴生活中被“泼墨”的真实事件,又隐喻王素琴认为刘微之发表 文章澄清真相是污蔑、抹黑她。③引发读者对人性、时代等问题的思考,深化了主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 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对王素琴的歉意”错误,从文章最后刘微之得知“泼墨”真相以及写文章揭开真相可 知,刘微之对王素琴有回忆但没有歉意; C 项,“也是对刘微之的关心,唯恐他得罪了上面”错误,从后来琴师老钟来访所说的话可知, 王素琴这段话应该是表达了她对刘微之的不满,而不是“关心”; - 10 - D 项,“小说借助老钟这一线索人物, 交代了许多事件真相,如……泼王素琴一身墨的是她 隔壁村的人”错误,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是刘微之自己得知的。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简要分析刘微之这一人物形象”,然后到文中找到直接描写刘微之的内容,再找到对其起 到烘托作用的环境或人物,根据这些内容来分析人物特点。 首先给人物定位,由“刘微之编导过话剧”“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等 信息可知,他是一位艺术工作者,接着找出他在做本职工作时候的表现,如“刘微之把《雷 雨》改编成了剡剧本”“刘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 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 沿”,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在戏剧编导上非常有才华;然后找出他所做的具体的事情, 如王素琴被泼墨之后,他提议“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如他想要离开雅琴社的时候,王素琴挽留他“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 了”,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刘微之非常看重情义;如加入省团后“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 挑了,没法演……刘微之撇下一句话:‘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如当他得知当 年王素琴被泼墨的真相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 发表在《南戏》杂志上”,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的耿直。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标题,问的是“本文以‘泼墨’为题有什么好 处”。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标题的形式,分析标题的含义,接着分析标题与小说情节、 形象、主旨的关联,最后还要考虑标题对读者的影响。 首先分析标题形式,“泼墨”是动宾短语,是以事件命题,从文中来看,文中先讲王素琴被 陌生人泼墨,接着讲刘微之揭开泼墨真相,由此可知,“泼墨”是小说的主要事件; 接着分析标题的含义,并到文中找到与“泼墨”对应的内容,“泼墨”对应文中两个内容, “我王素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一是王素琴 被陌生人泼墨一事,二是王素琴认为刘微之发表文章来澄清真相是来污蔑抹黑她,所以标题 是一语双关; 最后分析标题和主旨、读者之间的关联,“泼墨”是一件小事,而“泼墨”背后展现的却是 有关人性、时代的大问题,所以用“泼墨”为题深化了小说的主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 - 11 - 趣,激发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考生可以围绕以上方面分析作答。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 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 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 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辩诘者, 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 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 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①已受其表,鲁取副 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 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 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 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②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 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 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 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①主客曹:明朝一机构名。②陶凯:人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B.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C.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D.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这五部书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 要经典著作。 B. 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 - 12 - 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C.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之一,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 客等事务。与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部”。 D. 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中国唐时有京畿道, 宋时有京畿路。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五经》,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 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 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C. 曾鲁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书、 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 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 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义者。 (2)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 稷也。 【答案】10. D 11. C 12. D 13. (1)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 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 (2)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只有一块石碑,就替他写了这篇碑记,并借以 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普通百姓对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AC 项,“上”意思是“皇上”,“阅鲁稿”“曰”等的主语应该是“上”,因此“上”后面 不应该断开,排除 AC 两项。 - 13 - B 项,“文运”作为“昌”的主语,中间不应该断开,排除 B 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的文章已能 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句子可以断开为:儒臣草诏/上阅鲁 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 故选 D。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赋税”错误。“赋税”不属于“礼部”职能,应属于“户部” 职能。礼部下辖礼部司、祠部、膳部、主客四司,初由侍郎掌管,炀帝大业三年,改侍郎为 尚书之佐,各司侍郎均改为郎。四司分掌礼乐、学校、宗教、民族及外交之政。唐因之,置 尚书、侍郎各一人,四司设郎中、员外郎为正、副长官。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 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项,“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错,结合“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分析, 破格提升官职是以前的事。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数”,屡次、多次;“具”,备办、准备;第一个“为”,给、替;“顺逆”, 顺正与邪逆的道理;“约束”,规约、规章;第二个“为”,做;“无敢为非义者”,没有 人敢做不道义的事情。(2)中“故”,所以;“哀”,为……哀叹,惋惜;“徒”,空,只; “为”,介词,替,给;“记”,写碑记;“明”,说明;“大”,重大意义;“匹夫”, - 14 - 指普通百姓;“重”,重大作用;“社稷”,国家的代称。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就熟悉精通 古今知识。凡是几千年来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的沿袭变革,没有不能够说出的。依凭文 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至正年间,曾鲁率领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 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正与邪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道义的事 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任命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 首功。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拥而起。曾鲁在 众人中扬言道:“某礼应依据某说法就对,依从某说法就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 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 曾鲁索取高丽文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裹袭 金龙黄帕是错误的,交纳贡品称藩属却不奉为正统,把大义放在什么位置呢?”使者为过错 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叔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来观测朝廷的 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来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 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南使者不敢隐瞒,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 皇帝道:“岛夷竟诡诈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南的进贡。从此看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 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任命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 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 皇帝命令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的文章已 能引起人的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 降临钟山,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 途中去世。 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 - 15 - 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偶有收集、摘录,也没有成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鶡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②鶡(hé)冠:传 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强饮”一词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表明诗人晚年要纵酒人生。 B. 颔联写诗人在船上所见所感,春来水涨,江流浩瀚,自己老眼昏花。 C. 颈联运用叠词,具有韵律美,写景由近及远,由蝴蝶而鸥鸟,层次分明。 D. 尾联总收全诗,诗人北望长安,思朝廷,忧愁顿生,有沉郁苍茫之美。 15.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愁”的原因。 【答案】14. A 15. ①年老体衰,从“老年花似雾中看”可以看出诗人年老体衰、老眼昏 花;②漂泊流浪,从“淹留潭州”可以看出诗人漂泊在外;③穷困潦倒,从“萧条”一词可 以看出诗人生活困苦;④担忧君主,心忧社稷,从“愁看直北是长安”可以看出诗人牵挂国 家安危;⑤壮志难酬,从“鹖冠”看出作者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A 项,“是痛快豪饮的意思”赏析错误,“强饮”应是“勉强吃一点饭”的意思。 故选 A。 【15 题详解】 - 16 -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注意结合 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 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 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 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 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本题, 结合注释内容“这首诗写于大历五年春诗人淹留潭州时,即诗人去世前半年多”分析,诗人 漂泊在外。首联出句“佳辰强饮食犹寒”,指遇节上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 神来饮酒。“强饮”二字体现出诗人因年老多病而不胜酒力,加上是“舟中”作,可见他也 在舟中过节,更反映出漂泊之中强过佳节的凄凉愁苦。对句“隐几萧条戴鹖冠”,根据注释 可知“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帽子,以隐者的典故点出自己此时已经不为朝廷所用 的处境,也暗含着自己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嗟叹伤感。颔联“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 雾中看”,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层薄雾。“天上坐”“雾中看” 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给读者的感觉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渗出一层空灵漫 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带了出来。这种心潮起伏不只是诗人暗自伤老,也包含着更深的意 绪:时局的动荡不定,变乱无常,也正如同隔雾看花,真相难明。颈联“娟娟戏蝶过闲幔, 片片轻鸥下急湍”,写戏蝶、轻鸥是姿态悠闲轻快,看似美景,然而与诗人此刻的情形一对 照,就以它们的自由闲适反衬出诗人的困顿不堪,蝴蝶与鸥鸟可以轻快地飞翔,诗人却只能 困于舟中,以乐景衬哀情,更增愁绪。尾联“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以青山 白云绵亘万里,阻隔视线,而诗人北望长安,满心愁绪;长安代指国都,诗人望国都,是传 统表达希望受到重用的手法,但“愁看”,既表现壮志难酬,难得重用,又表现诗人对国家 时局不稳的担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诗歌内容,分条分析诗人“愁”的原因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 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 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 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 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 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 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 - 17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一生失意漂泊,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些诗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 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3)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浔阳并非没有音乐,只是声音单 调复杂,实在难以入耳。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其险也如此 (4).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5). 岂无山歌与村笛 (6). 呕哑嘲哳难为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作、嗟、岂、嘲哳。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提起“两弹元勋”和“航天英雄”,大家都 ,有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科学家,有 以杨利伟为标志的航天员群体。可是,( )。东风基地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祥地,“两弹 一星”的诞生地。身为大漠航天人的后代,作者熟悉自己的父辈——第一代航天人 的 创业史,熟悉 60 多年来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也熟悉一代代航天人 的 奋斗史,切身体会深藏于他们内心的 与骄傲。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 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真实 再现了共和国航天发展史的印记。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了如指掌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丰盈 B. 耳熟能详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丰盛 C. 了如指掌 艰苦卓绝 义无反顾 丰盛 D. 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 丰盈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大家对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知之甚少。他们默默奉献,隐身戈壁,是无名英雄 - 18 - B.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知之甚少。他们隐身戈壁,默默奉献,是无名英雄 C. 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却容易被人们遗忘。他们是无名英雄,隐身戈壁,默默奉献 D. 提起大漠深处的航天人,大家却一无所知。他们隐于戈壁,勇于奉献,是无名英雄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她以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以及他们 的情感经历、家庭生活和精神世界 B. 她的作品有 40 多万字,不但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而且刻画了他 们的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C. 她以 40 多万字的作品,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他们的 家庭生活、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D. 她在 40 多万字左右的作品中,生动讲述了两代航天人为实现强军梦的奋斗故事和家庭生 活,展现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和精神世界 【答案】17. D 18. B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 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词语来 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 够很清楚、很详细的复述出来。依据前文的“提起”,应选“耳熟能详”。 筚路蓝缕:指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艰苦卓 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依据前文“第一代航天人”,应选“筚路蓝缕”。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义无反顾:从道 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回顾。依据前文“一代代航天人”,应选“前赴后继”。 丰盈:指体态丰满,或丰收,或丰富。丰盛:指食物丰富、充足。与“内心”搭配应选“丰 盈”。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 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 - 19 - 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依据前文“提起……,大家……”可知,依据句式一致原则应排除 AC。“一无所知”表述过 于绝对,同时与“隐”搭配,“默默”比“勇于”更合适,所以排除 D。 故选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 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讲述”与“精神世界”搭配不当,排除 A。“刻画”与“情感经历、精神世界和家庭生活” 搭配不当,排除 B。从语言的简明、连贯角度看,“她以……生动讲述”优于“她在……中生 动讲述”,排除 D。 故选 C。 四、课内知识考查 20.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耽误)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他人) B. 距.关,毋内诸侯(拒守)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扶盲人走路的 人) C. 常恐无辜..死(无罪) 则噪而相.逐(互相) D. 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 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字词解释 有误的一项”, C 项,“则噪而相逐”的意思是“就叫喊着追赶他”,所以“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这里 指毛一鹭,翻译成“他”。 故选 C。 21.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例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 例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A. 予羁縻不得还 B. 为击破沛公军 - 20 - C. 不能容于远近 D.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六大类文言句式的特点, 理解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记住标志,能准确快速判断。本题中,例句和 A、 C、D 均为被动句。B 项,“为(吾)击破沛公军”是省略句。故选 B。 22.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以.资政殿学士行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C.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D. 以.其无礼于晋 敢以.烦执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 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 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本 题要求选出“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 A 项,以:介词,把/以:介词,把; B 项,以:介词,凭借/以:介词,凭借; C 项,以:连词,表目的,来/以:连词,表目的,来; D 项,以:介词,因为/以:介词,拿。 故选 D。 2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得兄.事之 ②既来之,则安.之 ③籍.吏民,封府库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 ⑤宁许以负.秦曲 A. ①⑤/②③④ B. ①④/②⑤/③ C. ①/②③/④⑤ D. ②⑤/①③/④ 【答案】B - 21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 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 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对于词类活用,要根据语言环境判断,平时注意多积累,总结 规律。本题, ①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②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③籍:名词作 动词,登记;④隶: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隶一样;⑤负:动词使动用法,使……担当。 ①④名词作状语;②⑤使动用法;③名词作动词。 故选 B。 五.写作 24.阅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 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 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 是…… 请认真阅读上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要求写记叙 类的作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可以记叙自己经历,也可以编述故事)。 【答案】父亲的笛声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 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 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 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 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 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 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 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 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 - 22 - 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 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 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 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 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 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 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 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 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从材料的内容来看,无外乎就是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 声、校园的课钟,还有类似的窗外的风雨、新岁的爆竹、梦中的短笛等这些声音。材料对这 些声音作了切分,有自然之声,也有社会之声;有现实之声,也有历史之声等等。具体地来 说,这些声音,可以是具体的,如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一切有声的声音;也可以抽象的,现实 之声,历史之声等;还可以有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可以写自己的心声,也可以写别人的心 声。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这些声音引发了你的怎样的联想或感悟,并写出你的联想与感悟。 可以这样来说,作文的内容就是写出你对某种声音的联想或感悟,也就是由一种声音所想到 的,感受到的。在写的过程中,选材一定要典型,尽量做到文从字顺,写出真情实感,内容 具体充实,文体为记叙文。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另外, 书写一定要整洁美观。 点睛:新材料作文可以说是一种潜话题作文,但它不能完全等同于话题作文。它的话题,不 仅需从材料中得出,而且所得出的话题也往往不是唯一的。但不管得出什么话题,都不能超 越材料的立意范围。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形式,它能更好地引发我们思考,反映出我们的生 活情趣,从而有效地考查我们的观察力、感悟力、体验美的能力以及思想的深度、认识的高 度等。本道作文题在材料中对写作范围进行了限制,即要求我们所写的“声音”必须是能“真 正触动你内心”的声音,是能够引发了你的联想或感悟的声音。 - 23 -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