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4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群文通练一 昆曲
微导语
昆曲,又名昆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起源于江苏苏州,发轫于吴文化,与苏州园林一样,都是苏州最富标志性的名片,它将文
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具有幽雅、细腻、
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后来的许多剧种都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
的雅称。下面两篇文章,将有助于你加深对它的认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与园林共生
园林与昆曲
作为比翼双飞的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都相当集中地体现出极富东方美学
神韵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这是巧合吗?不是!两者都可以被看作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
态环境相互交融、整合结出的果实。
去过苏州园林的人不少,但能真正道出其美的人却不多;听说过或看过昆曲的人也不少,
但能深刻认识其美学价值的人却不多。
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昆曲是雅得不能再雅的“阳春白雪”,而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
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城”的苏州。在许多人的眼里,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
苏州;那么,如果再加上这一句“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完全应该是成立的。
不仅《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昆曲的许
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曲,曾经取材于园林,也曾吟唱于园林,与园
林有一种天然的契合。拙政园中的卅六鸳鸯馆,便是园林主人与友人们欣赏并演唱昆曲的地
方;而网师园的濯缨水阁,怡园的藕香榭,也都有演戏的功能。
苏州园林,精致雅洁,亭阁居高,绿树葱茏,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文人意识。这种
浸透着精神因素的物质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凝聚和物化,形成了一种品位极高、自成体
系的中国园林文化。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获得赏心悦目的
审美满足和愉悦的心理效应。春雨冬雪,夏蝉秋虫,在四时不同的园林景观之中,人们会触
发许多遐思和联想,兴发许多相聚、雅集等人际活动。
因而,伴随着游园而来的许多顺时应景活动,诸如宴月飞觞、迎春赏花,尤其是度曲吟
唱之举频频进行。在情景交融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了园林所提供的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
应时节俗方面的满足。
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必然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
果。昆曲鼎盛时期不仅是苏州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苏州文化艺术和商业经
济空前繁荣的时期。由此可见,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
化;使苏州园林从更高层次上发挥了它在审美领域中的多功能作用,变“静态”艺术为动静
结合,显示了无限生机和魅力。
地方文化艺术的特色总是与当地的水土风情和人文底蕴息息相关。昆曲和园林,都发轫
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
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
格。
欣赏苏州园林,需要进入一种“虚境”。无比皎洁的月光,在宣纸一般的云墙上,将摇
曳的树影筛成动人的水墨,也许就在此时,又添了一声青蛙自荷叶上跳入水中的响动。欣赏
园林之境,不是用很细微、很淡然的心态,是无法进入角色的。
欣赏昆曲,又何尝不是如此。要知道,昆曲唱演和欣赏的最佳形式,从来就是粉墙花影,
笛箫鼓板,三五知己,花前品茗,梅下饮酒,箫竹盈耳,拍曲应和,情兴倍添。昆曲清唱和
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而要真正品赏园林,又当是蕉窗听雨般的情致,而人文化的蕉窗听雨情致,便是有着同
样意味的昆曲了。
1.下列对昆曲和园林作用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昆曲的发祥地,正是在分不清究竟是“城中园”还是“园中
城”的苏州。
B.卅六鸳鸯馆、怡园的藕香榭与网师园的濯缨水阁,精致雅洁,为昆曲的演唱提供了充溢着
浓郁的诗情画意的环境。
C.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苏州园林艺术的登峰造极,使得昆曲艺术也走向了艺术
的高峰。
D.在情景交融中,园林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人们提供良辰美景、审美情趣和应时节俗方面的满
足。
答案 C
解析 C 项说法错误,昆曲艺术的高峰,并不是苏州园林艺术高峰的使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阐释苏州园林和昆曲艺术极富东方美学神韵的艺术特点,是为了展现具有广采、博取、
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
B.作者列举《牡丹亭》的主人公杜丽娘唱出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词句的例子,
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
C.文章最后阐述了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进入一种“虚境”,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林水乳交
融,相依相存的特点。
D.文章深入挖掘昆曲和园林的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并追溯到太湖文化的特点,表现了两者
的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答案 D
解析 A 项“是为了展现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表述错误,文章
是为了阐述昆曲和园林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B 项“印证了昆曲的发祥地正是苏州”理解有
误,从文中“没有园林,苏州便不是苏州”“没有昆曲,苏州也不是苏州”来看,举此例是
为了印证昆曲的许多剧目和内容都和园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 项“充分展现了昆曲和园
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的特点”与原文内容不符,从文中来看,阐述欣赏昆曲和园林都需要
进入一种“虚境”,是为了阐述二者“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
3.为什么说“昆曲清唱和表演艺术,在它的形成阶段并非剧场艺术,而是园林里的艺术”?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昆曲演出的布景设置精致雅洁,有着园林设计的艺术效果;②昆曲演出的情节清新
淡雅,体现与园林艺术共具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③欣赏昆曲的心态细微、
淡然,与欣赏园林的情致一致。(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题干中这句话是在文末,其原因自然从上文筛选、提取。重点关注论述昆曲与园林关
系的文字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12 分)
阅读文签:美学论文+昆曲没落
昆 曲
叶圣陶
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宴饮的当儿,叫养着的戏班子出来演几出,自然
是满写意的。而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
劝节,神佛有灵,人力微薄,这就除了供给娱乐以外,对于士大夫阶级也尽了相当的使命。
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才是本色。
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有非
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
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
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
大众设想,他们只就自己的天地里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教训
同辈,或者发发牢骚。谁如果说昆曲太不顾到大众,谁就是认错了题目。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
看哪里,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
在对称,向左方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
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
伴,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
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平剧跟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
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
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上尽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
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来表演,
那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昆曲跟平剧在本质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后者比较适合于市民,而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
救他们的没落,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这跟麻将代替了围棋,豁拳代替了酒令,是同样的情
形。虽然有曲社里的人在那里传习,然而可怜得很,有些人连曲文都解释不通,字音都念不
准,自以为风雅,实际上却是薛蟠那样的哼哼,活受罪,等到一个时会到来,他们再没有哼
哼的余闲,昆曲岂不将就此“绝响”?这也没有什么可惜,昆曲原不过是士大夫阶级的娱乐
品罢了。(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昆曲在戏本内容上,虽然“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以供娱乐,但不忘“教忠教孝,劝贞劝
节”的“使命”。
B.昆曲在文词上,“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多用“词藻故实”,所以人们听昆曲时,在理
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C.昆曲调子“非常迂缓”,即便“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依然难以听清,所以听昆
曲先得记熟曲文。
D.编撰昆曲戏本子的人选一些材料,编成悲欢离合的故事,藉此娱乐自己和士大夫,故昆曲
是适合大众的。
答案 D
解析 “昆曲是适合大众的”错。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昆曲串演、歌舞并重,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增
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昆曲的动作与姿势是师傅传授,世代遵守,《游园》一例证明了昆曲“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
对称”的特点。
C.平剧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繁复非凡”,但“演员很少有动作”,平剧《李陵碑》里的杨
老令公便是明证。
D.昆曲与平剧对比,突出昆曲动作姿势简单,对演员要求高、难度大的特点,故昆曲不比平
剧“来得高明”。
答案 D
解析 应是昆曲比平剧“来得高明”。
6.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说“昆曲恐将不免于淘汰”的原因。(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昆曲并不适合平民,多用“词藻故实”,不易“通晓”,调子“迂缓”,难以听清;
②昆曲动作姿势要求高,演员难以体会,且“死守着祖传”,不知变通;③昆曲彻头彻尾是
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而且士大夫阶级已无法挽救他们的没落。(每点 2 分)
解析 全文共三段,题干提示“结合全文”,故立足于全文找原因,“原因”文字并不是那
么明显,找出来相关文字后可以用因果法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