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8.50 KB
  • 2021-06-07 发布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复习任务群4 任务3 鉴赏评价类题目——群文通练3 含解析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限时 70 分钟) 导读 爱情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 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吟咏画作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 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题组一] 爱情闺怨 1.阅读下面这首南北朝诗,完成(1)~(2)题。(9 分) 秋 夜① 谢 朓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窓②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注】 ①南北朝时,战乱不断,很多新婚男子被迫远征离家。②窓(chuānɡ): 同“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从听觉角度写,托物起兴,促织鸣叫、捣衣声声引发女子绵绵情思。 B.三、四两句表诉衷情,并借对女子动作的描写表现其彻夜难眠的生活状态。 C.诗中写南、北、西三方位,虽未言东,也能让人体会女子独对四壁之况。 D.诗的末尾用反问句,表达抒情主人公再也不愿承受终年分居的相思之苦了。 D [D 项,“不愿承受”理解错误,诗中是说分居相思之苦让人难以承受,表 达了相思之深,并非不愿意承受。] (2)“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两句写得含蓄蕴藉,请简要赏析。(6 分) [解析] 根据诗歌中的“思君隔九重”“谁能长分居”和注释的内容“很多 新婚男子被迫远征离家”,可见本诗表达的情感为思念远征的丈夫;再分析诗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写女子长久地坐在台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 察,只看到露气打湿了台阶。这两句没有直接写思念之情,而是通过对诗中女子 的动作描写表达其内心的思念。 [答案] 这两句写女子长久地坐在台阶前,天降露气都丝毫没有觉察,只看到 露气打湿了台阶;表现了女子心系远方,沉思默想的情态;诗句无一字写相思, 却把思妇的相思之态表达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这首南唐词,完成(1)~(2)题。(9 分) 鹊踏枝 冯延巳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 限。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 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 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 征鸿离散。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 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乃愈可见其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 的悲凉。 B [B 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 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 深,非喻人之离散。]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解析]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 这景象是很美的。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前三句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 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 回答用意时,要深入思考“多情”的含义,由梅及人,综合全篇进行分析。 [答案] 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 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 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任答两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春 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 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 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 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八百四十字,纵横颠倒,皆成文意。④元戎窦车骑:元戎, 犹主将;窦车骑,后汉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匈奴,遂登燕然山,命班固作铭, 刻石而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一位出征军人的妻子在春日对丈夫梦绕魂牵的思念, 以及对战争早日胜利的盼望。 B.诗中的女主人公住在繁华和平的京城,目睹皇宫奢靡的生活,联想到丈夫 戍守在荒凉的边疆,顿生愤懑之情。 C.第四句“心随明月”与“我寄愁心与明月”表意相似,深刻表达了女主人 公只能把对丈夫的思念寄托给明月的无奈。 D.尾联写女主人公问军中主帅何时才能胜利班师,将个人命远和国家命运统 一起来,赋予了本诗积极的社会意义。 B [B 项,第三句只是承第二句“路几千”而来,讲述京城离边关的遥远,“皇 宫奢靡的生活”和“愤懑之情”都是曲解文意。] (2)这首诗的首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 分) [解析] 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 思念和牵挂之情。上句“莺啼燕语”四字,色彩浓丽,生机盎然,这是和平宁静 的象征;新年佳节,这是亲人团聚的时辰。但是,另一方面,在那遥远的边关, 从征的亲人却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得到这温情,所以用了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的手法。 [答案] ①拟人。“燕语”赋予春天燕子以人的情感,形象描述和平宁静、亲 人团聚的场景。②对比。“莺啼燕语”的春景与“路几千”的边关对比鲜明,使 读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③虚实结合。第一句是眼前实景,第二句是想象,虚实 相生,表现出对从征亲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④衬托(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句 写京城春天,色彩浓丽,下句写从征亲人在遥远的边疆,不能享受这宁静,无法 得到这温情,在上句春意盎然的反衬下,下句更显得沉郁悲壮。(答出任意三点即 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1)~(2)题。(9 分) 浣溪沙 薛昭蕴 红蓼①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 ③深浦④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 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红蓼: 开红花的水蓼。②整鬟:梳理发鬟。③含 :愁眉不展。④浦:水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上阕写沙滩上秋雨中的渡头,水边长着红色的蓼花,鸥迹成行,描绘 出渡头的寂静、幽远。 B.“整鬟飘袖野风香”给读者留下了佳人站在渡头要干什么的悬念;“整鬟” 在这里不仅有“盛装”的意思,还包含着“女为悦己者容”的意思。 C.词的上阕呈现给读者的,在听觉上的是风雨声,在视觉上的是暖色的红蓼 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的是佳人和野花的芳香。 D.词的末句,从表面上看,燕归、帆尽、水茫茫,都是写景,而深含着的至 真至切的怀人之情,却紧扣读者的心扉,一切都在“不语”中。 A [A 项,“寂静、幽远”有误,应为“苍凉、寂寞”。] (2)下阕的首句“不语含 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6 分) [解析] 从“不语含 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上来分析其在结构方 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 [答案] 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语含 ”的人就是上阕“整鬟飘袖”的佳人, 这是承上。为什么“不语含 ”,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紧接着 “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 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题组二] 吟咏画作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 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①,欻见②麒麟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 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欻(xū)见:忽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诗开头两句交代了韦偃作画的原因,“怜君” 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 的深切同情。 B.诗人先总体评价韦偃“画无敌”,然后通过用笔和作画过程表现他画技的 高超。 C.三、四两句“扫”和“出”用得十分贴切,形象地表现出画家挥毫作画、 下笔有神的情态。 D.五、六两句写画中一匹马低头吃草, 而另一匹马却昂首长嘶,透露出进 取的渴望。 A [A 项,“‘怜君’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朋友遭际的深切同情”有误,其中 “怜”是喜爱的意思, 原意应是诗人喜爱韦偃的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国家处于危难存亡之时,能到哪儿去寻找到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 同英勇的人们一起同生共死呢?②诗人由画中的马,联想到像千里马一样的良才 难得,正值内乱外患,寓以选拔贤能,渴望人才为国效力,匡济时危的深刻含意。 ③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注] 黄庭坚 酒浇胸次不能平,吐出苍竹岁峥嵘。 卧龙偃蹇雷不惊,公与此君俱忘形。 晴窗影落石泓处,松煤浅染饱霜兔。 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注】 此诗是黄庭坚被贬戎州(今四川宜宾)时为黄斌老送他的一幅横竹画而 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中“吐”字表明黄斌老创作动机非凡,故画出的竹气势峥嵘,不同凡 响。 B.颔联把竹子比作“偃蹇”之卧龙,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暗写黄斌老的襟 怀。 C.颈联描述黄斌老在晴明的窗下,用兔毫笔饱蘸松烟墨,画出了这幅横竹图。 D.尾联写画上三块石头是防止竹子画好了像龙一样飞去,突出黄斌老画技高 超。 B [B 项,“屈服困顿在雷霆之下”错。由“雷不惊”可见,诗中的意思是竹 子不为雷霆所屈。] (2)本诗借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抒发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①黄斌老笔下的竹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诗中表达对黄斌老高超画 技的赞赏之情。②借咏竹子峥嵘不屈,处变不惊的形象,托物言志,表达诗人遭 受打击后不屈不挠的坚韧气度。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 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②前年嫁彭郎③。 【注】 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北宗”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 指小孤山。③彭郎:指澎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 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 引入画境。 B.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展现了“孤 山”之险。 C.“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 伏低昂。 D.在这首题画诗中,苏轼还发挥了诗歌语言节奏感与音乐美的特长,使诗歌 的境界美与音乐美完美统一。 C [C 项,“大小孤山也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错,这是作者的视觉感受, 并非真的是大小孤山在江上起伏低昂。] (2)“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描写江中的大小孤山,别有情趣。请对这两 句诗作简要赏析。(6 分)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大小孤山比喻成两位美人,她 们发髻高耸,仿佛正在以水为镜,梳妆打扮,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丽秀美(或“使 静态的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使客观的自然之景充满了人文的情趣。 8.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题阳关图二首 黄庭坚 其一 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 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 其二 人事好乖当语离,龙眠[注]貌出断肠诗。 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注】 龙眠:指龙眠居士,是画家李公麟的号,《阳关图》是李公麟依据唐 代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创作出的诗意图。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其一首两句重在传神,写出画意:龙眠居士的画,虽不能发出断肠之声, 却能够使人肠断。 B.其二首句化用陶渊明的“人事好乖,便当语离”,阐明了离别是人生中诸 多不顺利的一种。 C.黄诗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略有不同,王诗重在抒情,黄诗情与理并 重,并且音调和谐,语言平易。 D.这两首诗不仅吟出王维的诗情,而且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 《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D [D 项,“用工笔手法以极为细腻的笔触展现出《阳关图》所描绘的画意” 说法不正确。黄庭坚这两首诗基本上没有运用工笔手法。第一首诗先是用概括性 语言写出了画面的主要内容,接着是虚写,写想象之景;第二首诗以议论为主。]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表情达意时运用手法的异同。(6 分) [答案] 同:两者都由《阳关图》中的景物引起,通过移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阐释离情之苦。异:第一首三、四两句运用虚写,借助想象,写送行人也会心随 友人一起见到塞外风物的情景,充满了感染力。第二首三、四两句运用设问手法, 人借助画中的柳树发问,深化情感:离人将悲情加于柳树之上,便使那原本不关 别情的柳树也变得蕴含别情,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次韵曾吉甫题画屏风 韩元吉 何许江山发兴长,浑疑庐阜对彭郎①。 胸中丘壑元萧爽,笔下烟波故渺茫。 落落疏松长映座,冥冥飞雨欲侵床。 冷然已作华胥梦②,便有群仙到枕旁。 【注】 ①庐阜对彭郎: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②华胥梦:梦境的代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写屏风上画作的诗将画面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给人身临其画之感。 B.面对画面上的江、山,诗人猜出画家画的是庐山对着江中澎浪矶的景色。 C.江、山是这幅画的两个主要元素,山重在丘山沟谷,江则重在烟波浩渺。 D.诗人领略了画面疏松的逼真,又感受到了松下有似飞雨入室带来的清凉。 B [“浑疑”表明是诗人的怀疑,而非画家写实。]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 分) [答案] 含意:神游画境,诗人仿佛进入美妙的梦境,成群的仙人就在枕边。 评价:这幅画意境清幽缥缈,仿佛世外仙境,令人玩味(陶醉)不已。 [教师备选]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 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 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这道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 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 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 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 感情深挚。 B [本诗的大意是,齐国有个风流倜傥的后生叫鲁仲连,他是战国末期齐国 人中最高尚奇妙的人物;他的高妙就像明月刚从海底升出来,一个早上的工夫就 把光芒照耀到了世间。依据上述大意,“后世仰末照”句应指后代的人都仰慕鲁仲 连的光彩,而不是说会被后人所遗忘。所以 B 项中“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 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理解有误。]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 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6 分) [解析] 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有倜 傥生,鲁连特高妙”表现了鲁仲连卓越的智谋和清高的节操;“明月出海底,一 朝开光曜”,诗人把鲁仲连的出仕比喻为明月出海底,表现了对他的极高评价; “后世仰末照”一句又承“明月出海底”一句而来,说明其光芒穿越时空,照耀 后人,使人敬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这两句说平原君要以千金相赠 时,他却推辞离去,足见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就是以鲁仲连为楷模,表达自己热 爱自由,渴望建功立业,同时又希望自己也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最终功成身 退。 [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 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人日①两首(其二) 杜 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②休随酒,胜里金花③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注】 ①人日:旧时节日,即农历正月初七。杜甫当时正要离开夔州,赴 江陵。②柏叶:古时习俗,将柏叶浸酒,元旦饮用。③胜里金花:指当时妇女头 上的花形金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举世同庆人日,诗人随习俗和大家谈笑度过初七,开篇“一谈一笑”奠定 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颈联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琴声如流水一般动听,以此表现自 己的抱负和才能。 C.“无忧”是这首诗的主旋律,诗人因早春到来尽情欢娱,但其间也流露出 人生艰难的感慨。 D.诗中“看”“寒”“弹”“难”押韵,朗朗上口,使诗句富有音乐美,也 增添了作品的抒情色彩。 B [B 项,“运用夸张手法,写诗人剑气冲天”错,“冲星”,犹“冲斗”, 比喻人的志气超凡或才华英发。] (2)请结合诗句,谈谈本诗的最后两句与李白的《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 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6 分) [答案] 相同之处: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理想抱负的执着追求和对前途的乐 观精神。 不同之处:李诗更强调自己坚信总有一天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杜诗更强调坚 持自己的正直理念,走人生正道。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分) 当窗织 王 建 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 贫家女为富家织,翁母隔墙不得力。 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 草虫促促机下啼,两日催成一匹半。 输官上顶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 当窗却羡青楼倡,十指不动衣盈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三、四两句直接点题,表现了织妇因忙于纺织,不能照顾翁母内心的痛苦。 B.“水寒”两句写天气寒冷不能自如操作,蚕丝易断难接,织妇为此异常烦 恼。 C.“两日”句写织女心灵手巧,织布速度很快,两天就能织一匹半,技艺不 凡。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用语贴切,表现了诗人的乐府诗贴近生活的 特点。 C [C 项,曲解文意。“催”是指官府催着交纳之意,该句表现了官府催逼 得急切。] (2)本诗为新乐府名篇,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请分析全诗运用了哪些表 现手法。(6 分) [答案] ①比兴手法。开头二句托物起兴,以“园中有枣行人食”比喻织妇的 劳动果实为别人所占有。②对比。以贫家女的辛勤劳作与“富家”的不劳而获对 比,表现了织妇在封建剥削下的悲惨生活。③烘托。“草虫促促机下啼”,以草 虫的啼鸣烘托贫家女的辛劳。④心理刻画。最后两句描写织妇的心理,她羡慕青 楼倡女。字里行间渗透了织妇对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懑之情。(答出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寒食寄郑起侍郎[注]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 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 “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既指出了诗人 春游的时间,也奠定了诗的情感基调。 B.“寂寂”,用叠词渲染“山城”的寂静气氛;用“柳映门”的寒食特有之 景,增强凄寒的环境氛围。 C.诗的颈联即景抒情,天气乍暖还寒,薄酒难以消愁,登高远眺才让作者内 心获得片刻的逍遥与自在。 D.诗的尾联,以问句作结,诗人将一腔喷涌欲出的别离心绪融入“向谁言” 的反问中,欲述无门,有一唱三叹之妙。 C [C 项,应为“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 地迥,更容易极度伤心”。] (2)请赏析诗的颔联。(6 分) [答案] 诗的颔联借景抒情,借景物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修竹寺”“落花村”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前面 的“寂寂山城”相呼应,形成一幅凄凉的画面,烘托了诗人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 分) 禁林春直 李 昉①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②深严半掩扉。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树头百啭莺莺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注】 ①李昉:宋太宗时两任宰相。②直阁:大臣值班的场所。直,同“值”, 值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诗前六句侧重写景,用笔细腻,写出直阁院内春景,表现馆阁宁静安闲 的日常生活。 B.首联从馆阁门帘晃动投射的春日写起,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 鲜明的对比。 C.颈联以工笔描绘两种景物,黄莺啼啭,燕子翩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 紧扣“春”日。 D.尾联回扣题目指向,切合作者身份,以抒发感受作结,也透露出作者做官 的微妙心态。 B [B 项,“与宫殿的深幽威严、半开半闭形成鲜明的对比”错误,首联写馆 阁春日辉照,帘幌轻明,静谧恬淡的气氛。] (2)前人评价本诗颔联所写内容“气象广大”,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从全诗 看,作者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6 分) [答案] ①颔联写景渲染小院繁花似锦,叙事直言朝廷无事可忙;实际却写出 四海同春、天下太平的盛世气象。②全诗前六句借景表达出对天下太平的舒畅喜 悦的心情;结尾二句则转而表达身为宰相却无所用心的自谦与自省。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 分) 蓦山溪 张中孚① 山河百二,自古关中好。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时移事改,萍梗 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往事知多少? 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老马省曾行,也频嘶、冷烟残照。终南山色,不改 旧时青②。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③。 【注】 ①张中孚:其家世代为北宋高官,曾任知镇戎军兼安抚使,后降金。 其一生历事宋、金及伪齐刘豫。②出自刘禹锡《初至长安》“不改南山色,其馀事 事新”。③白居易《长安道》中有“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的 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词的上阕以“山河百二”开篇,写出了山川形势的险固,引出作者对壮岁 的回忆。 B.“听楚语,厌蛮歌”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辗转楚地,日久难回的人生 境遇。 C.下阕写识途老马,见眼前景况而不安嘶鸣,直接写出了作者年老归家的独 特心境。 D.“长安道”三句借用他人之词抒怀,“须信”二字,表明前人说的话深得其 心。 C [C 项,不是“直接”,而是化用诗词典故。] (2)本词抒发的情感喜忧参半,请结合全词具体分析。(6 分) [答案] ①上阕喜:“壮岁喜功名,拥征鞍、雕裘绣帽”,是对意气风发、建 功立业的追忆;②上阕忧:“萍梗落江湖,听楚语,厌蛮歌”,写出了漂泊江湖、 流落他乡的落魄;③下阕喜:“苍颜白发,故里欣重到”,是重回故里的欣喜;④ 下阕忧:“长安道,一回来,须信一回老”,写出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9 分) 【越调】柳营曲·叹世 马谦斋 手自搓,剑频磨,古来丈夫天下多。青镜摩挲,白首蹉跎,失志困衡窝。有 声名谁识廉颇,广才学不用萧何。忙忙的逃海滨,急急的隐山阿。今日个,平地 起风波。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元曲叙议结合,风格冷峭。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人生历程,抒发对人 生世事的感慨。 B.作者隐去个人仕途的具体经历,抓住“青镜摩挲”这一细节,表现出了主 人公的复杂情感。 C.“忙忙的”“急急的”运用叠词,描写出了一种紧促急切的心情,用语通 俗又富有形象感。 D.“风波”一词运用借代交代“逃”“隐”的缘由,含蓄表现出官场的险恶 难测,令人深思。 D [D 项,应为“借喻”。] (2)诗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胸怀抱负,积极进取,渴求建功立业。“手自搓,剑频磨”写出作 者青年时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有成为顶天立地“大丈夫”的抱负;②壮 志消残,年岁已高却一事无成。作者揽镜自照已是两鬓斑白,纵有廉颇、萧何的 才华也不得赏识;③选择远离官场,归隐山林。“逃”“隐”直接写出作者的心意, 表达对官场黑暗、仕途险恶的愤懑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 分) 品令·茶词 黄庭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①。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 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 心下快活自省。 【注】 ①孤令:孤零。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 莹。 C.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 意。 D.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 挚。 C [C 项,“在松林喝茶”和“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 风”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汤响松风”即煮茶的沸腾声如 掠过松林的风声。]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6 分)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要求,再结合内容层次的安排和词人的 思想感情来分析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分析时注意抓住词句中的关键词。词句常 用表达技巧,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本题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 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技巧。分 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的过程及词人的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 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 对影”是打比方,说明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词人对茶的喜爱。结合 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答案] ①对分茶、碾茶、煮茶的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 的享受。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③以独对孤灯之时有故人从万 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以上三个方面都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 爱、赞美之情。 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9 分)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① 杨 慎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②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③。 【注】 ①嘉靖三年,作者因上疏议“大礼”,谪戍于云南。后多次往返于 四川、云南,终老于戍所。②大荒:边远荒凉的地方。此处代指云南戍所。③蜀 国弦:乐府歌辞,内容多状写蜀道之艰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紧扣诗题,点明了刘善充为自己置酒送行的地点以及折柳赠别的深情 厚谊。 B.颈联用典自寓,说自己虽遭外贬,但一定有人替他传信于朝廷,最终得以 回朝。 C.“北风”一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以鸟 兽自比。 D.全诗结构严谨,语言深沉,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层层相转,真挚 自然。 B [B 项,作者用这个典故,意在暗示自己外贬多年,却没有人替他传信于 朝廷,让他得以回朝。] (2)本诗与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均涉及遭贬,表达的感 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相同点:都有对个人被贬谪遭弃置之境遇的感伤和对友人情谊的感 动。 不同点:刘诗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变迁和宦海沉浮的豁达与乐观精神;杨诗 还抒发了诗人渴求赦免的愿望和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