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 MB
  • 2021-06-07 发布

2021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学案:复习任务群6 任务5 抓准“热”主题提分有保证 Word版含解析

  • 4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理想是人生中的追求,理想是对人生的考验;理想是黑暗中的火炬,为迷失 自我的人指引道路。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 有希望。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 要体现,也是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大青年要实现远大理想, 就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 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唯有如此,才能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 任。 ■时评抢“鲜” 以理想信念塑造挺拔灵魂 “孩子这个年纪,不只需要童话,还需要英雄。”某地学校开展向刘胡兰学习 的活动,一些家长不理解。一位老师慷慨陈词,以“挺身而出为大家成其为英雄” 晓之以理,以远离英雄使孩子“从小不能明白善恶是非”动之以情,掷地有声的 回答引来网友纷纷点赞。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底座,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问题,正是教育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理想信念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的根 本性问题。放眼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只能是“社会主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 以“六个下功夫”凝练概括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精神 状态,把“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摆在首要位置。这意味着,教育工作培养 的人,必须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必须是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的有志之才。 小麦灌浆期,阳光跟不上,就会耽误一季庄稼的收成。理想信念是个体奋斗 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而言,恰似阳光之于小麦,绝不是可有可无,更不能随 意裁量。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 造尚未成形,若是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能不能正确看待小 我梦想和大我情怀,能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大势和世界潮流,能不能正确处理个人 奋斗和国家需要,无不系之于理想信念的“总开关”。正所谓,浇花浇根,育人育 心。推进教育现代化不能忘记初心,建设教育强国不能脱离立德铸魂,办好人民 满意的教育亦需要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能奋斗敢担当的时 代新人。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 因测序。”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精气神的“钙片”,理想信念的传承总是被寄予 强烈期望。需要看到的是,现在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下,没有体验过 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少了些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 阅历相对有限。“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 和长期教育,青少年就难以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甚至可能走偏。从“分数满当当、 脑袋空荡荡”之类的信仰空虚,到“90 后遭遇‘中年危机’”之类的精神早衰, 再到“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之类的“基因蜕变”, 虽然都只是少数现象,但理想信念弱化、软化的问题值得重视。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理想信念并不空虚缥缈,擦亮年轻的 眼睛、点燃奋斗的火炬,关键要善于从国家历史、现实成就、国际比较中汲取真 理和道义的力量。读一读近代史、革命史,就能从历史逻辑中发现中国共产党和 社会主义中国源自“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看一看过去几十年各地翻天覆 地的变化,就能从现实逻辑中把脉中国梦的大势所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所 期;对比观察“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就能从国际视野中汲取更多众志成 城、矢志复兴的力量……把握历史之脉,顺应时代之潮,响应梦想之唤,理想信 念教育才能入脑入心、滋心润魂,真正激荡起塑造挺拔灵魂的伟力。 作为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青少年一代在理想信念教 育中厚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 代重任,我们这个民族就有了永不枯竭的奋斗意志,就能形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 貌。正如先贤所呐喊的,“让我们做了我们的事,更可以为中国唤起来更伟大的 人”。 让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壮丽的史诗以理想信念谱写,巍峨的丰碑靠矢志奋斗筑就。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唤醒民众的 伟大远征”,“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 周年 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总结长征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启示,深入阐述长征精神 的丰富内涵,就如何弘扬伟大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提出六方面要求,为 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注入强大思想动力,提供了行动指南。 时间的沉淀让历史更加清晰呈现,岁月的磨砺让精神放射耀眼光芒。回首往 昔,英雄的红军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 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 转移,实现了党和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回首风雨如磐的长征路, “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 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正因此,红军将士 才能无惧牺牲而勇往直前,才能克服生命禁区的极限挑战,完成“震惊世界的行 军”,在历史深处镌刻下“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 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 魂。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 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长征永远在路上。 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 只有不忘来路、不忘初心,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只有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明确方向、奋勇前进。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坚定,来 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来自追求真理、遵循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 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 学发展观,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让真 理武装我们的头脑,让真理指引我们的理想,让真理坚定我们的信仰,才能增强 思想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 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在纷繁复杂的 环境中增强定力,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提升能力,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 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长征翻越了千山万水,也翻越了把马克思主 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只有掌握科学理论 才能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只有立足实际、独立自主开辟前进道路,才能不断走 向胜利。在新的长征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 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坚定道路自信、理论 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要沿着既定方向继续前进,牢牢把握我们党、国 家、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又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远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道路不断前 进。”让我们弘扬伟大长征精神,高擎理想信念旗帜,继续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市晚报“青年调查”栏目针对该市中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 示:被问及“对未来的想法如何”时,27%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53% 的同学“比较模糊”,还有 20%的同学“十分渺茫”,但他们都表示可能会把理 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用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被问及“确立了理想后,你会怎样 做?”这一问题时,有 45%的同学选择 “十分努力去实现”,41.4%的同学表明 会“比较努力”,还有 13.6%的同学说“无所谓,随他去吧”。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给该栏目写 一篇致中学生的倡议书,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材料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进行写作,但立意是自 由的,可以针对部分同学理想缺失的问题,从青年人确立理想的意义角度进行立 意;可以针对同学有了理想而缺失行动的问题,从奋斗的重要性角度进行立意; 当然也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立意。下面两位考生紧扣材料,从不同角度入手, 两篇文章异彩纷呈,第一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行云流水;第二篇文章针对性强, 以名言强化说理。 心怀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可还记得小时候拍着胸脯立志做科学 家时的骄傲与坚定;又是否曾和朋友一道诉说 自己的梦想而彼此争执不下?儿时的稚嫩常 被家长津津乐道,可儿时的梦想如今怎么说不 出口了呢? 我们青年一代,是乳虎,是朝阳,是春前 之草,是长江初发源。生机和希望从我们身边 散发,未来的动向有待我们奋斗。国家领导人 曾说,青年人应立鸿鹄之志,做奋斗者,这正是当下新生的中国对青年人的要求 与期待。 可我们之中迷茫动摇的心态不在少数,模糊的理想与规划如何托起青年肩上 的重任?随着教育的发展,封闭式学习的漏洞逐渐扩大,除了成绩单上下滑的排 名,你们还能被什么刺痛?社会与国家的转变和发展是否被视而不见;环境污染、 资源短缺,逆全球化思想的沉渣泛起,这些时代的问题怎能被我们置之不理? 在时代潮流的裹挟下,我们青年应当志存高远,与时代同频共振。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向引领的信念,是遇到困难时的定心丸。古有司马 迁奉献二十年终成史家绝唱的辉煌,今有科学家们隐姓埋名奋战于艰险之中换取 了中国科技的卓越飞跃。这其间漫长的煎熬,身心的疲惫,若无坚定志向的指引, 哪一个不是沉重的打击。正是信念让我们“与苦相伴,苦中作乐”。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诚然,生活条件改善了,中国也已旧貌换新颜,可这 就说明我们青年人可以停止奋斗了吗?享乐利己主义的流传,自我实现的需求被 淡化,可时代正在变化!时代的旋涡不容许你站立其中,唯有顺势而为才能在其 中穿梭自如。“欲粟者务时,欲治者因势”,时代的洪流下更需要我们青年人脚踏 实地的追逐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的使命。 青年一代,更要小心沾染上“暮气”,“丧文化”的席卷和风靡不是拥抱时代 的积极态度,而像李子柒那样把宣传乡村文化的理想付诸实践,给世界带来田园 牧歌的惬意享受才是我们面对时代的正确态度。 志向无须遥不可及,而是引领你前行的方向;实现理想也非难事,只要拥抱 时代,与时势相向而行,让我们青年一代都能心存志向,与时代同频共振。 倡议人:一名高三学生 该文从中学生理想信念的现实说起,回应材料中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进而 申明青年人坚守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倡议青年人坚守信念,与时代同频共振时, 作者结合时代社会特点,敦诫青年人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积极践行。文章 注意到了倡议书的格式要求,内容贴合材料;行文把个体体验和社会认知相关联, 抓住青年人自身特点分析问题;语言流畅,结构清晰。 扎实干之土壤,开理想之花 ——致中学生的一封倡议书 一考生 国家领导人曾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想信 念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一代代青年的理想与 抱负造就了今日之中国。没有五四青年的理想,就 没有民众思想的觉醒;没有青年革命战士的报国理 想,就没有今日和平的环境;没有改革先锋敢闯敢 拼的理想,就没有今日经济的腾飞;没有刘永坦、 南仁东等科学家永不言弃的理想,就没有今日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时代变迁 鼓舞着青年树立远大的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又不断推动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们,眼看步入成年生活的日子即将到来,心中难免有迷茫 和无助。但若是我们静下心来,拨开眼前重重的迷雾,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 系起来,聆听时代的声音,我坚信,你会找到答案。这个理想,当是对社会有进 步意义的,当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或许你会说,理想太远大,与生活 太遥远。可若是连远大的理想都不曾拥有,以何作为前行的目标和动力呢?理想 信念的缺失,必然导致坠入虚无的深渊。何况,万一实现了呢? 当然,理想信念并非是冲锋陷阵,捐躯报国,而是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社 会做贡献。可以是成为一名敬业负责的教师,让知识之美代代相传;可以是投身 科研,助力科技发展;也可以是坚守基层,为人民服务,热心奉献。理想信念可 以有很多,只要是为社会奉献,就是崇高的! 理想信念的实现,需要实际行动的护航。在这个最适合竭尽全力顽强拼搏的 青春年华,吾辈着实应当脚踏实地、努力奋斗。古人云:“天下难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将宏伟的理想转化为一点一滴的具体行动并矢志不渝的坚 持,那么日积月累,理想之光离我们就不远了。追寻理想的道路必然会有荆棘和 风雨,但只要我们不怕吃苦,永不言败,如同女排队员一般“拍拍身上的尘土, 依然目光坚定”,星辰大海触手可及。 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日益复杂,更需要青年一代 接过接力棒。没有理想、无所谓目标的逃避态度不可取;空有理想、不知奋斗、 坐等成功的投机思想也不应有。我倡议: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明确理想,坚定信 念,扎实肯干,实现价值! 鲁迅有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愿我们都能拥有“肯做工夫的庸人”精神,以理想和实干作为两 翼,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加油奋斗吧,吾辈青年! 文章能够紧紧围绕“中学生理想现状调查”结果展开,集中解决了作文材料 中“调查结果”暴露的两个问题:理想信念模糊和实现方式不明确。指出当代青 年的理想信念应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并用“脚踏实地、努力奋斗” 来实现。写作中,能够用事例支撑观点,用修辞手法修饰语言,用名言强化说理, 文章较有气势。若能在兼有倡议书要素的同时,融入审辨思考,并结合中学生实 际就“如何做”给出具体指引,倡议内容会更具深度与现实针对性。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 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 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 号召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这既是对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 要精神力量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的极大鼓舞。在 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家国情怀“爱家”与“爱国” 的一体性。 ■时评抢“鲜” 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 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2019 年全国两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 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 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 “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 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原乡。 2019 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 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 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 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 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 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 的注脚。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 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 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 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 《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 5 380 米的神仙 湾、最低气温达零下 60 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 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 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 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 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 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 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矗立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里有这样一幕:在地球即将撞击木星的危急关头,中 国航天员刘培强驾驶载有数十万吨燃料的空间站主控室撞向木星,使地球得以摆 脱木星引力而获救。这种为人类命运慷慨以赴的英雄精神,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它击中了人们的心灵,更传承着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懂得珍惜并奖励英雄的国家,才能激发更多 英雄前赴后继。2019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国家勋章和国家 荣誉称号提名评选工作的通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为契机,“首次开 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和发 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作为国家最高荣誉,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既是对获奖者本人突出功绩和精神风范的高度肯定,也承载着一代代人筚路蓝缕 建设国家、逐梦复兴的峥嵘历程。“国家大事,唯赏与罚。”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 价值正在于,以“礼”正国,以励率民,彰显崇尚英雄的国家态度、矗立家国情 怀的精神灯塔,召唤着更多人把个人奋斗汇入时代洪流。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 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家 国情怀。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小家”同“大国” 同声相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70 年基业上,镌刻着无数为家为国奋斗不已的名字。 从“两弹一星”、国产航母等国之重器跃然于世,到杂交水稻、青蒿素等重大突 破造福世人,再到新时代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正因为有许许多多以身许党许国、 报党报国的侠之大者,中国脊梁得以挺立,中国精神得以弘扬,中国富强得以厚 积薄发。 国之英者,时之楷模。“八一勋章”激荡强军征程,“改革先锋奖章”砥砺改 革传奇,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英模人物褒奖工作,在全社会汇聚起见贤 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强大正能量。从那些心怀家国天下的先进人物身上, 人们读懂了“始终把祖国和人民利益高高举过头顶”的爱国精神,感佩于“宁可 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奉献牺牲,历练着“一任接着一任干”的 实干作风,找到了养浩然之气、立鸿鹄之志、成不朽之业的精神力量。“榜样是看 得见的哲理”,向先锋看齐,向英雄学习,筑起的将是永不流失的精神钙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追求。进入新时代,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 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越是在这样的时候,就越是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新时代是奋 斗者的时代。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到击水中流的改革先锋,从勇攀 科学高峰的登攀者,到创业浪潮中搏击风浪的弄潮儿,每个人都能向英模人物学 习,就能汇聚起闯关夺隘、滚石上山的磅礴之力。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 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以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评选为契机,让拼搏奋斗、 报效祖国涌动在普通人内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因为亿万追梦人英雄般 的奋斗而更加精彩。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天下”的情怀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先修身, 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材料二: 曾国藩梳理治家方略,形成“尚廉、尚谦、尚劳”的家规,受优秀家风的影 响,曾氏后裔人才辈出。 材料三: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 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 家风……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读完上述三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请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明“家国一体”的主旨,这三则材料在 逻辑上是并列关系,它们的共同主旨就是探讨“家”与“国”的关系。写作时, 可以探讨家风建设的重要性,可以合理分析“家”和“国”之间的辩证关系。以 下两位考生立意角度不同,但都能够紧扣材料为文,第一篇文章逻辑分明,思路 清晰,语言优美,句式富有变化;第二篇文章材料丰富,论证透彻。阅读时,要 特别注意两者不同的特点。 家国,中华千年不断的血脉 一考生 家生则国立,国盛则家兴。泱泱中华千 古八荒,不断的是宗族的血脉,是家国的情 怀。 五千年宗法史,无数家族或为中华龙拭鳞砺爪,或以巧手定格古中国的风姿, 在往世不复的涛声中化作了江底的沉香,遗祚后世。样式雷家族为清王朝培养了 八代建筑师,故宫、天坛、颐和园等民族徽章从此拔地而起;荣氏家族以实业救 国,成为民国民族资本家中一枚殿堂级的恒星。走进潮州宗庙,金漆木雕大神龛 见证了马来西亚华人落叶归根的乡情;踏入宁波民居,千工床万工轿在十里红妆 中诉说宁绍平原的血色亲情。家是最小国,家族的汗血笑泪最终都汇入了滚滚母 亲河,在九州大地上流传至今,变成了今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千万里神州地,国的繁荣将人民推向富足,国的强盛使家庭美满团圆。六十 年代两弹在塔克拉玛干掀起蘑菇云,我们从此告别核威胁;七十年代杂交水稻在 袁隆平手中茁壮成长,中华大地就此再无饥馑。四十载惊涛骇浪,我们从一穷二 白走向全面小康;七十年勠力同心,我们从孤立无助走向国际强国。国是千万家, 有国才有家,国的兴衰操纵着家的命运,国的复兴带领数万万家庭走向幸福安康。 在家国一体的中华文化圈中,国与家的边际早已模糊。齐家便是在助国,为 国献身亦是在卫家。达者立于庙堂,直接影响国家发展轨迹;平凡如你我,亦可 通过家庭成为国的引擎。共和国本就是建在人民之上,每一个人每一户家都奋发 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便是向国之海中汇入涓滴。国的根本在于民,爱国,即 是爱民,爱众生,是爱家、爱己。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明正的家风既是家族立足的根基,也是国家法治社会 的保障。传芳百代的名门望族,有哪一族是疏于家教、甘居下流的?望族如是, 平凡家庭亦然。行走于今之尘世,贵族豪门均已终焉,无以眼见耳闻人之出生贵 贱,唯有不灭的家族气质才是使人卓尔不凡的家徽。唯有家治,方有国兴,若有 一日中华民族傲立于全球,则必是优良家风成为社会各界人士共有之时。 家国,是中华千年的血脉。站在时代的新浪尖,我们都是她的传承人。 本文逻辑分明,思路清晰,语言优美,句式富有变化。开篇便开门见山,点 明主旨——“家生则国立,国盛则家兴”。第二段通过样式雷家族、荣氏家族、 潮州宗庙、宁波民居的例子表明了家族的贡献成就了国家这一观点。第三段阐述 了国家的复兴发展促进了家庭的幸福安康这一观点。第四段表明了“家”与 “国”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密切关系。第五段阐述了家风的重要性。本人认为如 果将第四段和第五段的顺序调换,文章逻辑会更加流畅,内容结构会更加合理。 展爱国情怀,聚民族力量 一考生 各位青年朋友: 大家好!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从巴黎和会上传来 的噩耗,也知道了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罪恶 和无耻!相信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意识到了中华民 族面临的危机,但除了愤慨,我们更需要团结振作 起来,用行动让他们看到中华民族的力量! 昔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 开了我国的大门,《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 约》……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接二连三地砸向沉 浸在“天朝上国”美梦中的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门户,清政府的一步步退 让使国家陷入衰落的泥潭。但衰落的民族从来就不缺乏富有爱国之心和勇毅精神 的民众。在虎门海滩,林则徐心系无数民众的身心健康,当众销毁鸦片,“苟利国 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的誓言;在三元里,普通民众为反对西方列强 的入侵,不畏强暴,浴血奋战,用生命维护自己作为中国人的尊严;在遥远的边 疆,左宗棠带领士兵奋战沙场,维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是他的人生格言。 同胞们,历史已成过往,今天,我们需要更多的抗争。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 国,内忧外患,社会动荡不安,民族危亡已近在眼前。不敢想象,一旦懦弱的政 府代表在合约上签字,我们失去山东的权益后,下一个失去的地方会是哪里。亲 人流离失所,家园风雨飘摇,祖国分崩离析,这是我们永远都不愿见到的场景, 也无法再承受的惨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已无法更改过去,但我们有权 利、有责任去改变现状。 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存在正义,存在公理。我们知道,要赢得正义,赢得公 理,要拼搏,要努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争取。但我们从未畏惧过,“捐躯 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就是证明;我们从未退缩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就是证明。 同胞们,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一个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民族的力 量是无穷的。明代军事家刘伯温曾说:“万夫一力,天下无敌。”只要我们团结一 致,就可以撑过暗无天日的苦难,迎来独立富强的明天。 同胞们,请加入我们的队伍,和我们一起与不公正的现实抗争,“外争主权, 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同胞们,请加入我们的队伍,和我们一起发 出我们民族的最强音:“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个 时刻,我们需要大家一起并肩战斗! 谢谢大家。 作者开篇简要说明集会的原因,然后从虎门销烟、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 边疆这三个事例论证国人从不缺乏爱国情,接着从现实角度,讲述民族面临的危 机,明确当下国人应承担的责任,呼吁广大同胞团结起来,并肩作战,为中华民 族的未来而奋斗。行文中,作者引用了林则徐、左宗棠、刘伯温等人的诗文,既 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 权利意识的步伐。“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 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时 至今日,如果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 在路上。既要培养“权利意识”,也要树立“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 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 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时评抢“鲜” 民法典彰显当代中国法治精神 从 1954 年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开始起草时算起,66 年间,新中国几代民法学 人筚路蓝缕、永不言弃,不断接力,终于在 2020 年初夏,将中国带进“民法典” 时代。 “法典,经过整理的比较完备、系统的某一类法律的总称。”这是《现代汉 语词典》对“法典”的定义,这一表述,揭示出了从法律到法典“一字之差”, 却在时光轴上力若千钧。民法典,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历经几十年的努力才编 纂而成。特别是 2014 年编纂工作重新启动以来,全国人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广泛征求全社会的意见,成为秉轴持钧的关键一环。 民法典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当代民法史活化石”金平三次 进京参与民法典起草,时间的跨度让他从青年俊才成为耄耋老者;全国人大代表、 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在立法的不同阶段分五次一共提交了 170 条修改意见, 部分被采纳的结果让他感受到参与者的分量。真理会越辩越明,法学体系的成熟 必然需要实践的积累,而“一棒接着一棒跑”成为行动上的共识。2020 年 5 月 28 日,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新中国首部民法典正式出炉,中国的民法 体系经历从“法律”到“法典”的历史转换。 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 经济的基本法。可以预见的是,当中国民法典最终浸润到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 济社会的发展和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将能够得到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生活中难 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轰炸”……如今, 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闹心”事,都将被民法典以明文规定一一“校正”。从 小处说,人们的心情会更舒畅,从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潜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 萌芽中,让我们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具体而有形——把法治与道德的目标具体落 实在了一个个“人”的身上。这样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民法典的生动注脚。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民法典为支点,中国民事法治的未来将更加前景 可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心系群众所思、情系 群众所想,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时刻保持以人民为中心的 根本立场,政策制定从人民利益出发,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发展成果 与人民共享。民法典突出对绿水青山蓝天的保护,将绿色原则确立为民法的基本 原则,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首次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新增保理合同相关规定……以上种种 规定无不扎根中国土壤、紧扣时代脉搏,鲜明体现着新时代特点,折射出新时代 风貌。同时,遭遇“霸座”怎么治、出租房的房东要卖房怎么解、高空坠物伤人 怎么办等百姓所忧所盼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破解,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 的理念。 孟德斯鸠说过:“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睛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通过民 法典,是国家立法走向完善、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中国民法典的民族性体现在 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结合的民族智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族 精神特征,时刻关注一切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问题,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 放在心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大事,勿以 事小而不为,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此外, “优良家风”“夫妻互相关爱”等入典,更从文化方面延续中华民族延绵千年的 人文基因。最近热议的“离婚冷静期”“敬老爱幼”等相关规定,都体现着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印记,是传承优秀民族精神、传递中华民族精 气神的“中国式”立法表达,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民法典可能更像自己“对美 好生活向往”的具象化。 筑牢个人信息保护的法治堤坝 “家里孩子刚出生,每天就有应接不暇的母婴用品广告推送”“网上搜了点 摄影资料,随后就被铺天盖地的摄影器材广告轰炸”“刚浏览几个婚恋平台,微 博上就有大量相亲对象照片发过来”……如今,这样的“精准营销”并不鲜见, 给人带来困扰。近期,据媒体报道,某社交应用软件疑似不当利用用户聊天数据 进行个性化商业推介。尽管事实真相还有待查明,但用户的疑虑难以消解。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基于推荐算法的个性化 广告进入日常生活。推荐算法是一种信息技术,企业运用的最初目的在于提升信 息传递的精准性,优化用户体验。但在算法面前,如果包含用户个人信息的数据 没有经过加密或者脱敏处理,就会埋下安全隐患。如何弥补算法漏洞、为个人隐 私和信息安全筑起保护屏障,成为信息时代的一道必答题。 现代社会,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和宝贵资产。这其中,个人网络行 为信息,因其能够转化为潜在消费行为的数据资源,更加具有稀缺性和经济价值, 也成为各类网站和手机应用追逐的对象。现实中,有的电商平台要求领取优惠券 时提交手机号码,有的商家在线办理会员时要求填写姓名、身份证号,凡此种种, 映照着个人信息越来越多地被不同渠道收集。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法、电子商 务法的出台,在收集数据时,各类网站和应用程序一般会与用户在线签订服务协 议。但正如技术专家所说,面对合规要求和监管压力,平台收集用户信息的方式 变得越来越隐蔽。相较于传统的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诸如浏览痕 迹等用户信息的收集行为不易被察觉,某种程度上仍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强化大数据时代 的个人信息保护,从根本上还是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针对数据运用、隐 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不久前出台的民法典开出了“良方”。在保护原则上, 民法典规定企业对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收集应取得明确同意,同时遵循合法、正 当、必要的原则。在保护范围上,不仅传统意义上的个人信息悉数得到保护,而 且“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活动和私密信息也被包含在隐私范畴之内,从而使 搜索信息、浏览数据等被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在保护措施上,民法典以反向 列举的方式规定了处理隐私和个人信息的禁止性行为,包括不得非法收集、使用、 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处 理他人的私密信息等,为信息技术涉足人类生活场景划定了合规底线。在利益平 衡上,民法典设计了平衡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利用的规范,在加强对隐私和个人 信息保护的基础上,对那些为公共利益或者在其他合理必要限度内的使用行为提 供了支持。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颁布民法典,让个人信息保护实现有法可依,是法治 的重要一步,未来还要通过司法实践,真正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法必依。相关 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加快开展涉及民法典实施的司法解释清理制定工 作,并加大普法力度,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同时,各级司法 机关要深入学习领会民法典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 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审判质量和公信力, 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坚强司法后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 到公平正义。 “法者,治之端也。”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进步,我们必能为个人信息筑牢防 护堤坝,让新技术、新应用更好造福社会。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 年 3 月 13 日,联合国发布第六期《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目前,42% 的陆地无脊椎动物、34%的淡水无脊椎动物和 25%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 人类行为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材料二: 2020 年 2 月 24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 行为,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的陋习,维护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 生命健康安全。 材料三: 2020 年 3 月 3 日是第七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主题为“维护地球所有生命”, 我国的主题是“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写一篇演讲稿,以“增强法治意识,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在班会上演 讲。 ②写一篇倡议书,倡导广大网民参与“向野味说‘不’!”的主题公益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以下两篇文章均选择“增强法治意识,共建和谐家园”的主题,第一篇作文 亮出观点,先声夺人,环环相扣,逻辑严谨;第二篇作文条理清晰,扣题严密, 豹尾作结,发人深省。阅读时,要认真体会每篇作文的独特之处。 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生态和谐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非常荣幸能在班会这么富有教 育意义的场合发表我的看法。此次抗疫展现 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责任担当,更警醒人类,唯有坚守法律底线, 维护生态和谐,方能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全球环境展望》报告指出,多种无脊椎动物濒临灭绝,人类行为正严重危 害着动物多样性乃至人类健康。痛心之余揆诸现实,漠视法律规则、违背自然规 律的现象层出不穷。人类一面打着热爱自然的旗号,一面不知节制肆意开发掠夺, 反噬人类自身的背后,是法治观念淡薄与生态意识的缺失。黑格尔曾说:“历史是 一堆灰烬,而灰烬深处有余温。”过往的惨痛给予人类深刻的教训,我们深知,践 行法治观念,维护生态和谐刻不容缓。 法治意识是人人心中的一杆秤,衡量道德与规则的厚重分量。俗话说,无规 矩不成方圆。个人行事准则需法律的约束,社会有序运行更需法律的规范。新冠 肺炎疫情折射出的不仅是野味滋补观念的大行其道,更是部分人面对法律管束时 的漠然与不以为意。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 易行为。此举当为人类敲响警钟,也应在社会上掀起全民守法的蔚然之风。增强 法律意识,以法律约束个人行为,方可称是无愧于社会,无愧于国家。 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维护生态和谐,共同建设家园风貌。费孝通曾 说:“敬畏天命,使人类安分,使人类自知自己的极限,而注目于人力之所可及之 处。”诚如其言,共建和谐家园,需对法律规则的严格遵守,也需时刻保有敬畏之 心,尊重并热爱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国在野生动植物日上明确主题:维护全球生 命共同体,展现大国的责任担当。的确,自然为全人类共同生存栖息之地,亦为 人类享有利用的宝贵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遵循和谐共处准则,方能走好生态可 持续发展之路。 同学们,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在我看来,“枷锁” 是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是个人内心的行事准则,亦是自然告诫人类的万物规律。 在“枷锁”的制约之下,我们方能赢取更多自由生存的权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发展建设重担的承担者,我们更应坚守法律底线, 凡事三思而后行;遵守法律发展,不破坏其和谐运行,一同用法律准绳的万钧之 力,建设和谐美好的生态家园。同学们,若我们能汇聚旭日薄发,百卉萌动的青 年力量,维护生态和谐的共同目标便不止于口号。让我们携手并行,规范自身, 向追求更完备的法律意识与共建和谐家园的目标不懈迈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章开篇作者关涉演讲场合,结合发言主题,落脚材料三内涵——生命共同 体,给出明确观点:坚守法律底线,维护生态和谐,方能构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的命运共同体,先声夺人。接下来援引材料一的调查报告,分析人类对自然破坏 行为的危害,指出践行法治观念,维护生态平衡的紧迫性。逻辑上能够回应中心 观点。随后更进一步,基于法律观念淡薄与新冠肺炎肆虐的逻辑关联,援引材料 二立法,落脚到践行法治观念的意义。再接下来,文章宕开一笔,结合自然对人 类的重要性,援引费孝通与卢梭的道理论据,关切材料三的内涵,论证维护生态 和谐的重要性,回应了中心观点。最后,从青年人角色身份的角度号召自己的演 讲对象携起手来践行法治底线,维护生态和谐,再次回应中心观点,关切演讲文 体特征。 以法为盾,守望家园 一考生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以法为盾,守望 家园》。 我想从郭德纲的一段相声讲起:“泰坦 尼克号沉了,对厨房里的龙虾来说,是生命 的奇迹。”疫情以来,威尼斯河道重返清澈,春和景明之时海豚水中嬉戏;四川 山区重添绿装,草长莺飞之时大熊猫国道散步。一次沉没,一场疫情,于人类是 灾难,对动物却可能意味着新生。 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的和谐,维系着地球家园的和谐。保护自然的法律施行 多年,却仍收到《全球环境展望》的数据警告;非典祸根是食用野味,野生动物 交易行为却屡禁不止,直至疫情悲剧重演;“保护动物,人人有责”的口号还在耳 畔,澳洲大火无情蔓延。究其根本原因,是环保意识、法治意识的双重淡薄所致。 有环保意识是美德,推助人类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从某种意义 上看,环保意识是法治意识的先行者。大家是否记得,今年的 3 月 3 日是第七个 世界野生动植物日?无论是动植物,还是人类,都只是地球的暂居者。但人类的 发展史却成了自然界的灾厄史。董卿曾说:“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人与自然 的关系是共生,而非对立。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所以极具美感,无疑是因为实 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一句现代诗叫:“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人类在 谋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是否已将自然撕开了一个洞?在工业文明的夹击下, 我们依然怀念“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日子。“维护地球所有生命”的主 题并非一纸空话,灯与月的和谐,需要每一个具有强烈环保意识的人共同维护。 法治意识是底线,控制人类破坏行为的下限。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 无尽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与黑暗交织着,厮杀着,构成我们无比眷恋而又万般 无奈的人世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告诉我们,社会性的规则能帮助人们在光明与 黑暗间找到平衡点。疫情暴露了诸多规则缺陷,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们 可喜地看到:今年 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禁止和惩治非法野生动物交易行为;3 月,兰州市就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修订《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明 确禁食所有人工繁育饲养陆生野生动物,条例自今年五一起施行。毋庸置疑,上 述行为将起到表率作用,大大增进人们的法治意识。 所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全球生命共同体的维护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荀 子所言“人性本恶”,而法律将人类食用野味的贪婪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意识将 人类掠夺自然的恶意封印在潘多拉魔盒里。法律越完善,笼子越牢固;法治意识 越强,封印越持久,家园的和谐越是长长久久。 老师们,同学们!身为“上位者”的优越感必须消除!竭泽而渔的生态破坏 行为必须遏止!让我们敬畏生命,遵循自然法则,不让卡伦·布里克森所言“我 征服了一切,却站在墓群中间”一语成谶。 让法治意识成为盾牌,抵御人性中的罪恶与贪婪;让环保意识成为利剑,护 野生动物一身周全,守望我们共同的家园!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这篇文章标题把法治意识喻为盾,生动强调了法治意识在守望和谐家园中的 重要作用。开篇以郭德纲的风趣引言和对大自然充满生机一派和谐的画面描述引 入话题。接着从法治意识在维护地球家园和谐、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阻止人类破坏行为、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方方面面的具体作用条理清晰地展 开深入分析。最后呼吁听众增强法治意识与环保意识。圣雄甘地曾说,地球所提 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每一次无节制的索取, 大自然都会要求偿还。本文也很好体现了这方面的严正告诫,充满对环保意识、 法治意识的呼吁。行文符合演讲稿的具体要求,结构完整、扣题紧密、引言丰富、 文采斐然。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素材积累、灵活的写作实践运用能力,是一篇 考场作文中难得的佳作。 最美青春是奋斗,奋斗者永远年轻。五四精神,仿佛一座永恒的灯塔,它的 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磨砺青春,奋斗前行。青春何处风光好?唯有奋 斗最动人。为人民战斗、为祖国献身、为幸福生活奋斗,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祖 国和人民,是一代代中国青年的赤子情怀。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永久奋斗,是 新一代中国青年的人生主题。家国情怀、天下情怀,是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底 色。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将在无比壮丽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得到磨砺,将在为 祖国、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的奉献中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时评抢“鲜” 高扬奋斗精神,书写壮丽青春 今天,中华儿女昂扬步入新时代,当代青年生逢其时。融国家、民族和人民 命运于一体的中国梦蓝图清晰可见且前所未有地接近,带领中国人民欢欣鼓舞走 在奔梦路上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强有力且一心为民,曾为人类文明作出卓越贡献 的中国而今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伟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奋斗凝 结而成的,今天,奋斗的接力棒正在向青年一代发出召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广大青年要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青年人担当大任,就要高扬奋斗精神,成为大写的中国人,即思想联通古今,传 统精髓与创新思维自然融合;学识贯通中外,深刻认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知行 合一,既有坚韧不拔之志,亦知“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德行与才能齐备, 以德帅才,以才养德。要成为这样大写的人,注定要有一个苦心志、劳筋骨的艰 苦的奋斗历程。 传承传统精髓,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 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 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我讲到中国 人民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种伟大 精神是一代一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气质和思维模式、拥有独一无二的 文化基因,作为当代青年,要主动做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当然, 只有这些还不够,最关键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直面问题、解决难题。拥有创 新的思维和活力,以现代思维模式打开传统文化这座宝库,让灿烂的中华文化更 加熠熠生辉、焕发生机活力,以中华文化之力打造成功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钥匙。 坚守爱国之本,拥有世界眼光。全球化时代,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中华文 化基因标识着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存在。接受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涵养的当代青年,自信心、自豪感由内而外自然生发,应当自觉以实际行动 诠释爱国情怀。当今时代,青年人还需有世界眼光,全面了解世界。唯有了解这 个世界,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拥有开放视野,熟悉多国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 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将中国故事讲给各国人民,以当代青年独有的方式诠释热 爱祖国的情怀。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坚韧踏实。当代青年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新时代,更有 理由也更有可能仰望星空,拨开现实的迷雾,以更高的眼界超越现实,以更纯粹 的心境思考真善美的崇高境界,立志实现更高远的目标。当然,高远目标的实现, 并非易事,仍需有坚韧不拔之志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为中国梦而奋斗,是难 得的人生际遇,理应拥有大格局,立有大志向,以奋斗者的本色书写壮丽的青春 答卷、描绘知行合一的人生画卷。 注重以德修身,掌握真才实学。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国家和民族对当 代青年的期盼,也是青年成长的目标方向。青年要担当大任,就要坚守德字为先、 为本。同时,青年人正处在求知若渴的年纪,增长才干、增强本领离不开求真学 问。今天,网络化、信息化在为人们获取知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 来知识的碎片化,广大青年要求真学问,就必须克服这些弊端,将各个知识点的 学习有机联系、融会贯通,避免孤立;使知识基础牢固扎实,杜绝浅尝辄止;真 正俯下身去,深入思考,慢慢积淀,避免快餐式学习。同时,还应注重遵循和把 握规律、辨明方向,方能获得真学问,实现真成才。 当代青年应在奋斗中收获成长,在学习中走向成熟。以深厚的传统文化滋养, 以创新的时代精神激发,拥有爱国情怀、全球视野,既有高远的人生理想、又有 坚韧踏实的实干精神,既能以德帅才,又有真才实学,这样的青年才能不负国家 和民族所望。 用伟大奋斗精神雕塑新时代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 就要奋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 要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 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赓续动力。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经过 5 000 多年的发展而没有中断的文明。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 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 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 争,以百折不挠的伟大奋斗精神,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 可歌可泣的史诗。伟大奋斗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 华民族砥砺奋进的精神标识,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赓续前行的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人民是时代的雕塑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中国人民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向贫穷落后宣战,已经使十几亿人口摆 脱了贫困,过上了小康生活,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 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今天的中国不仅有 250 多 种工业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高铁、深海探测、航空航天、量子通讯、 超级计算等高科技领域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中国人民今天拥有的一切,不是天上 掉下来的,不是什么人施舍的,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干出来的。它凝聚着中国人 的聪明才智,浸透着中国人的辛勤汗水,蕴涵着中国人的巨大牺牲,是 13 亿多中 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的累累硕果。 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必须依靠人民来持续奋斗。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的巨大成就 尽管举世瞩目,令人骄傲和自豪,但这些成就已经成为辉煌的历史。每一代人有 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今天,面对新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面对实 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进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我们没有时间和 资本去逃避和懈怠,更不能去怨天尤人。我们唯有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 蓄积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的激情,坚定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意志,具备敢于直 面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魄,自觉担负历史重任,以奋 斗精神书写人生华章,用奋斗的人生雕塑这个伟大的新时代。历史总是要前进的, 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新时代同步伐,与 新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创造光明的未来。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模范践行者。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高擎理想的旗帜,坚 定前行的脚步,燃旺信念的火炬,永葆奋斗的激情,用理想诠释奋斗精神,用鲜 血熔铸奋斗足迹,用自我革命勇气塑造奋斗者的灵魂。面对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 和前所未有的各种困难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模范的奋斗 精神,领导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了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 诗,使具有 5 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 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 500 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 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 21 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 60 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 30 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 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 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 党人同中国人民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 为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复兴的践行者。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才有收获。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 都是新时代的雕塑者。只有把奋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才有价值,只有我们 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持续奋斗,国家才有发展前途,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宏伟目标!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100 多年前,《新青年》呐喊:“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 青春之民族。”北京爆发五四爱国运动,诞生了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斗争 的“五四”精神。 40 多年前,《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歌词写道:“创造这奇迹要靠谁?要靠我, 要靠你……”展现了 80 年代新青年改革开放初期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唤醒了青 年人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 材料二: 近年来,既有“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这样的谆谆告诫,也有“谁的青春不迷 茫”之类的喃喃追问;与此同时,“佛系青年”(不思进取、甘于安逸的年轻人)、 “积极废人”(喜欢定目标却永远做不到的年轻人)、“空巢青年”(独居异乡、情 感孤独的年轻人)、“隐形贫困人口”(被物质欲望裹挟、入不敷出的年轻人)等青 年“人设”热词也在年轻人中间火爆传播。 今天的青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进程中,既应是参与者,也 应是推动者。作为其中的一员,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 要求:请在有机整合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选好角度,自主立意,自拟标 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题目所给材料指向两个方向:一是青年不应贪图安逸享受,应该保持积极进 取的精神状态;二是青年的目标应坚定执着,要避免陷入迷茫状态或者要在实践 中学会如何走出迷茫。下面两篇文章以“奋斗”为主线,全面诠释新时代青年如 何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一篇正面举例,材料鲜活,针对性强;第二篇以历史为时 间轴,主题鲜明,立意高远。 用奋斗浇筑青春梦想 一考生 中国从来都不缺少热血青年。100 多年前, 在《新青年》的呐喊中,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青年学生高扬“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大旗, 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40 多年前,改革 开放的序幕拉开,涌现了一批改革者,更有广 大新青年用实际行动支持改革,承担社会主义 建设生力军的重任。 与祖辈、父辈相比,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 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红利。我们有扎实的 知识、开阔的视野,未来正等待着我们去开拓。但与此同时,生活的压力、竞争 的焦虑,种种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人的内心滋生出烦恼的野草:“佛系青 年”“积极废人”……成为流行语。有人叹气:学习太累了,我只想休息日在沙 发上来个自由自在的“葛优躺”。有人感伤: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 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如果说口头上的叹息感伤只是情绪的自嘲和释放,那么精神上满足现状、对 未来毫无欲望就值得警惕了。因为,永远进取、不断奋斗应该是青春的底色。而 要让青春永不褪色,就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之中,在谋求国家富 强和民族振兴的宏伟进程中彰显个人价值,实现人生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最年轻的副院长、“90 后”教授刘明侦这样说:“我们这一代青 年人,当我们享受了足够多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是单单的 个体了。我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和国家多做一些事情,我们对这个社会和国家是有 使命的,也是有责任的。”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国之所需,吾志所向”的人生思考, 博士毕业后,刘明侦坚定地选择了回国。2020 年,她牵头成立的研究中心,入选 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她的事迹堪称青年奋斗者的标杆。 “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文能当北大学霸、 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的山西女孩儿宋玺,就是这样一个青春怒放、 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她心怀从军报国梦想,将自己的人生与军营紧紧联系在一 起,立志做一名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知识丰富、敢打敢拼的新时代中国军人。 她的事迹之所以得到领袖的点赞,赢得广大青年的共鸣,关键在于她能把个人价 值的实现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 最酷的青春,不该让“佛系”定义,而应该用奋斗的汗水浇筑梦想。在生命 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向上攀缘,把青春 的绿色铺满征途。 这篇文章偏重从正面论述。开篇引述的材料侧重于革命前辈的正面作用,接 下来对负面材料的分析也不过多着墨。展开论述时主要从正面列举事例,紧紧贴 合上文的基本观点。引述电子科技大学刘明侦所说的话以及她的事迹材料进行论 述,同时用三个短语概括宋玺的事迹,简练而准确,将重点放在紧扣论点的议论 分析上。结尾强调基本观点,回扣题目,同时用比喻打造出出彩点,生动形象而 意蕴隽永。素材选择和运用方面,善于选择典型材料,并且结合典型材料具体分 析论述,体现了用例的鲜活性与论述的针对性。 秉承奋斗精神,谱写青春华章 一考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是奋斗的 70 年,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成就了辉煌灿 烂的 70 年。未见春华,哪得秋实,奋斗是 通往梦想的通行证。 红楼飞雪,英杰无数,无数先贤用生命 谱写出了华美乐章,用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写下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壮丽 诗篇。正是这些身怀理想的青年学子,高举爱国旗帜,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 用奋斗精神和列强作斗争。他们用热血献身祖国,用生命捍卫民族的灵魂。在最 为紧要的历史关键点,他们唤醒了沉睡的民族,拯救了身经磨难的民族。奋斗精 神绚烂了青春年华,不屈行动塑造出不朽历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敌人的重重堵截,红军用奋斗精神踏出了胜利,创建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伟大胜利来之不易,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心血和汗水,是革命先 烈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创立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面对普遍贫困的中国社会现状,一代伟人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 构想;面对改革的重重困难,一代改革先锋不懈努力,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 行了以包产到户为标志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效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一时间,在 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了改革浪潮,最终造就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多年高 速增长的世界奇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奇迹;没有改革先锋们的奋斗精 神,就没有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 奋斗精神同样表现在国人应对困难的举动上。面对“非典”的肆虐,医务人 员用奋斗精神攻克难题,让我们渡过了难关,塑造了国人应对灾难的奋斗意志。 面对汶川地震,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用坚强品格和不朽魅力与灾难作 斗争,用奋斗品质渡过了重重难关。 时至今日,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的手上,我们更应当秉承“奋斗”精 神,谱写青年华章。 新时代领路人说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 现的”。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使命,时刻把革命先烈 作为人生的楷模,秉承他们的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发扬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用 实际行动报效祖国,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 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最大的职责就是勤奋学习,练好本领,为建设伟大祖国做准 备。 秉承“奋斗”精神,我们才会无愧于前辈,无愧于时代,谱写青年华章! 这篇文章围绕“奋斗”这一中心展开论述,分别从五四时期、改革开放、应 对困难三个层面阐述,论证有力,条理清晰。文末点出了当代青年的责任,让整 篇文章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作者引用诗词和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如引用了毛泽 东等领袖的名言来阐明奋斗精神的重要意义,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也让文 章具有了鲜明的政治意义和时代意义,立意高远,主题突出。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 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健康事关国家和民族的 未来,事关亿万家庭的福祉,是每一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的根基。开展体育 活动,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 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让我们通过体育帮助广大青少年享受乐趣,进 而增强他们的体质、健全他们的人格、锤炼他们的意志吧! ■时评抢“鲜” 增强身体素质,凝聚向上力量 1952 年 6 月 10 日,毛泽东同志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 12 个字明确了新中国体育发展的根本方针和任务,并持续不断地推动了我国体育 运动的发展。 当 68 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再回望新中国体育发展所走过的这段路程时,这 12 个字不仅激励了所有体育工作者投身体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洪流之中,同时也影响 带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参与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打乱了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也改变了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方式。面对疫情,不论是体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 各方力量,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带领群众参 与体育运动,收获健康身体。居家健身、线上赛事、在线培训……在无法走出家 门去锻炼的特殊情况下,虽然参与体育运动的场地有所变化、项目有所改变,但 是,因参与体育运动而收获的强健体魄、快乐心情,以及体育运动所带来积极向 上的强大正能量,则为疫情期间的人们带来了鼓舞、带来了信心。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让人们愈发重视起健康,重视起参与体育运动的必要性。 如今,随着全国各地体育健身场地设施逐渐恢复开放,居家健身许久的人们,开 始逐渐走出家门,来到体育场、公园、健身中心,回归到那些曾经熟悉的体育运 动中。在感受体育运动带来快乐的同时,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身体,收获健康。 发展体育运动的目标在于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 1949 年时的人均预期寿命只有 35 岁,提升至 2018 年的人均预期寿命 77 岁。这一改变 不仅离不开我国社会经济、医疗卫生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体育事业的发展。可 以说,日渐走入百姓生活的体育运动,对人民体质提高作用明显。 如今,群众身边的健身组织越来越多,健身活动越来越丰富,举步可就的健 身场地更是令百姓拍手称赞。随着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在神州大地上,人们或 参与跑步、游泳、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或参与瑜伽、健身操等新兴体育项目。 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提升,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对于百姓 而言,现如今体育运动不再只是增强体质的方式,还是一种健身文明的生活方式, 更是一条追求幸福人生的有效途径。 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要不断挖掘体育运动的深度和广度。在这之中, 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重中之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 生活的新追求,着眼于人民群众健身需求新变化,不断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新模式, 让更多人享受体育发展新成果。在走进新时代的今天,发展体育运动不仅在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同样是重要一环。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幸福生活, 而且也是衡量幸福社会的标准之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体育运动的发展以及人民体质的增强,不仅至关重要, 而且未来可期。 野蛮体魄,请从体育“补课”开始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孩子被迫宅在了家里,几个月下来有胖了的,有 近视了的。现在社会生活生产逐步走向正轨,在做好防护的同时,孩子们迫切需 要把“体育课”补起来。把身心健康摆在教育的首要位置,需要形成共识,更需 要坚决落实,让体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助推器。 自毛泽东同志 1917 年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 体魄”已百年有余,体育的本源意义被越来越多国人接受、理解,也有越来越多 国人有了自主锻炼、强身健体的意识。但作为国家的未来,孩子们的体育锻炼仍 然存在短板,每年各省区市青少年的体质监测显示,我们的孩子当中“小胖墩”“豆 芽菜”仍然很多,近视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还是整个社会没能真正达成共识, 重文化学习而轻体育,仍然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常态。很多年轻家长虽然已经扭转 了观念,但在大环境下,常常陷入矛盾和无奈中。这从目前体育培训业的状况也 能看出一二,青少年体育培训业这些年发展迅猛,但一个显著现象就是随着孩子 年龄的增长、学业的加重,坚持下来的人数呈数量级减少,甚至在某些年龄段出 现断崖式下跌。显然,让孩子坚持体育锻炼仍然是一件道理人人懂、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很难的事情。 这次疫情让这件事情似乎变得更难了一点,很多孩子在几个月里严重缺乏锻 炼。虽然空闲时间不少,但把这些时间用来锻炼的孩子并不多,这一方面是客观 条件使然,另一方面还在于我们没有形成这样的文化氛围、社会氛围和家庭氛围。 因此,当很多家长忧心学业需要补课的同时,体育“补课”事实上也刻不容缓了。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就是“享受乐 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具体来说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会体育 技能并受用终生。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曾在接受新华社记者 采访时说:“体育真的可以把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变成一个适应社会各方面要求 的合格公民。”无论怎么看,体育都担得起这份重任,也应该担负起这项重任。 就像所有正确的改革一样,只要方向路径对了,剩下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过程中也许困难重重,也许阻力巨大,甚至有可能出现 负面问题,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裹足不前的理由。如今,关于体育和健康中国 的逻辑关系已经理清理顺,体育之于教育的重要性也已经不言而明,我们需要做 的就是坚定摆正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位置——这不仅是在学校层面,也在于家 庭层面,更在于社会层面。只有当各方都达成真正的共识,并能各尽全力去维护 和保证共识的落地,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这项共识带给我们的“红利”。少年强 则国强,这份“红利”将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巨大财富。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早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竞技体育强国。与之不相称的是:中小学体育课, 经常被占用;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被移出了校运会;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多 年下降,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多项指标全面下滑……这也导致青少年人群中, 阴柔之风日盛,刚健之气不足。 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电视台为此举办“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请嘉宾们各抒己见。 应邀嘉宾有:朱女士(女排队员),林先生(体育专栏记者),方女士(学生家长),王 老师(高中班主任),康同学(高三学生)。观众席上有学生、家长和其他感兴趣的市 民。 请你以其中一位嘉宾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切合身份,贴合情境;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这道作文题里面,有两对矛盾是很明显的,一个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 育”的矛盾,另一个是“阴柔之风”与“刚健之气”的矛盾。这两对矛盾是发言 稿写作立意的时候重点要参考的。能够处理好这两对矛盾的关系,表达出自己对 “少年何以强”的看法和思考,就是符合要求的。下面两篇发言稿各具特色,第 一篇分析了“少年强”和“国强”之间的关系,使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高度;第二 篇语言个性化较强,思路清晰,详略得当。赏析时,要注意这些行文特点。 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 一考生 各位嘉宾,台下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好! 非常荣幸受邀参加此次论坛,作为一名高三学 生,“青少年体育话题”的主体,我虽是在此抒发 一己之见,但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听见高三学生共 同的心声。 少年何以强?在体育强国目标逐步推进的背景之下,至于问题的答案本是不 言而喻(显而易见)的,少年自强离不开体魄之强,青少年体育是铸就少年强健体魄 的重要一环。我认为,体育不仅是对我们身体素质的锻炼,也是对我们精神品质 的锻炼,不仅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利于社会的长足进步。“欲有强健之国格, 必先有强健之人格,强健之体魄。”青少年的体育不能缺席。正因为青少年体育不 仅关乎个人发展,更是牵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然而,就我的亲身感受而言,当下青少年体育开展情况并不乐观,进入高三, 书山学海的学业任务迫使运动时间“让位靠边”,体育课从频频被占到最终取消, 让回忆中田径场上风驰电掣的身影成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失望,出于安全考虑, 强度稍高的运动项目在校园中渐渐消失,天台球场上没有了扣篮的矫健身姿,绿 茵场上没有了射门进球的欢呼,运动会上再也见不到长跑健儿浸满汗水的笑 容……更何况,疫情期间连续的网课加重了视力负担,居家隔离的缺乏运动空间 带来了髀肉复生的尴尬,在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的趋势之下,这样的境况只 会让青少年体育的形势日益严峻。 我能够理解家长、老师的担忧与关切。我也明白学校面对高三学生这一特殊 群体时的苦衷。但是,青少年体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体育强国建设的步调绝不 能让青少年失去锻炼体魄的时间。因此,我仍然希望再次发出这一份呼吁畅言, 为了青少年体魄之强、精神之强、人格之强,我们能做些什么?作为学生,我们 应当自觉运动,乐于锻炼,不让电子产品,抢占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让学业压力 成为不愿运动的借口。对于家长老师与学校,请你们相信我们,支持我们,让我 们在动静兼备、劳逸结合的调和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而对于社会各界,青少年 体育的现状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持续推进,为青少年强身健体提供更积极的支 持和更良好的环境。 方才朱女士的发言让我回想起与同学一同观看女排比赛视频时的时光。十连 胜的消息传来。我们为女排的光荣而欢呼,为女排的付出而感动,为国家竞技体 育的辉煌而心绪激动。我们也盼望着不久之后的将来,少年体育的步调跟上体育 强国的步伐,我们可以同怀体育强国的梦想。同创体育强国的荣光。以强健之体 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 这篇文章标题“以强健之体魄,筑强健之中国”采用“1+1”的形式,表明 了“少年强”和“强国”之间的关系。开头点明发言背景和发言者身份。第二段 阐述了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论述了青少年的强健体 魄和人格,与强健之国格、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的关系,切合“体育强国:少年 何以强”的主题。第三段结合亲身感受分析了学生体育锻炼不如人意的现状。第 四段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呼吁与倡议,希望重视和加强体育 锻炼,为之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五段联系朱女士的发言,再次强调“以强健 之体魄,共筑我强健之中国”的希望与决心。 以运动之我,筑体育强国 ——在“体育强国:少年何以强”主题论坛上的发言 一考生 敬爱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荣幸作为学生代表与诸 位分享感想。 请大家跟我一起来回忆一番:北京奥运 会上金牌榜榜首的辉煌,中国乒乓球队在领 奖台上扬起三面五星红旗;世界杯上女排姑 娘们战无不胜,无往不利,以全胜战绩捧回 冠军奖杯……我们中国在竞技体育的最高舞 台上已经有逐鹿争锋之力,是实打实的竞技 体育强国。 然而,倘若把眼光放宽放远呢?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的未来,花朵 们——我们青少年们,一则一则令人无奈的新闻占据了我们的视线;比之昔日,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多项指标与十年、二十年前对比产生明显下滑;学 习的压力与负担,挤占了体育课堂的时间,电子产品的应用让孩子们少有欣喜于 自然运动的机会,美食、饮料的丰富造就了更多的“小胖墩”,家长的呵护使高强 度体育项目锻炼日益减少……作为高三学子,我也亲身领会到,想要在繁忙的学 习生活中挤出大块时间进行纯粹的锻炼,的确是很有难度的一件事。 即使我们面临着这样多的困难和外界条件的干扰,体育仍然应该排除诸多困 难而进行。“体育强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一直未变的国策,无论是五 十年代摘掉“东亚病夫”的帽子,提升人民体魄的需要,还是二十一世纪推动“全 民健身”,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 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奔涌着的“后浪”。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唯有我们建设体育强校,强社会,才能建设体育强国。 以我,一名高三学子而言,体育运动挥汗如雨,带来的是纯粹的快乐,解放 的是肩上的重压。就我及我的同学们的经历而言,体育运动不必与高端的运动场 馆,精巧的运动器械紧密挂钩,它可以是很简单的——一只毽子的传递可以带来 欢声笑语,一双跑鞋和公园绿道的搭配便可以激发内心深处对运动的热爱,一对 乒乓球拍、一条跳绳、一个排球……推进体育运动阻碍虽多,但跑、跳、动本是 孩子们的天性,只要加以引导,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我相信阳光下会有更 多享受着的、跃动的步伐。希望在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朋友们,都能领略到流下 汗水的单纯的快乐,拥有强壮而健康的体魄。希望我们的新一代能共同铸就全民 的体育强国!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考生把“体育强国”和“提高青少年体质”联系起来,谈二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解决了“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的问题,然后解决“如何提高青少年体 质”的问题。“为何要提高青少年体质”部分谈“青少年与国家”的关系,体现 了文章的高度,是文章的增分点。本文以学生身份写作,身份感清晰。“作为高 三学子,我也亲身领会到……”“以我,一名高三学子而言……”这些内容清晰 地体现了行文的身份感。 文章具有一定的现场感。除格式语言之外,在行文中也有所体现。如“请大 家跟我一起来回忆一番”“当我们将关切的目光投向中国的未来,花朵们”等。本 文内容丰富,排比手法突出,语言有个性特点,有文采。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 来,是麦田里新冒芽的麦穗,是奔涌着的‘后浪’”。 劳动奉献光荣,奋斗创造伟大。只有劳动和奋斗,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创造 物质和精神财富,让生活更美好。鲜花因汗水而绽放,发展因奋斗而勃兴。广大 劳动者只要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充分释放劳动的热情和激情,努力将简 单的事情极致做、重复的事情创新做、困难的事情深度做,在辛勤劳动、不懈创 造中追逐梦想、实现价值、贡献社会,就能凝聚创新发展的磅礴伟力,铸就一个 更有幸福感的时代。 ■时评抢“鲜” 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 劳动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 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 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 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就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意见》的出台, 让全社会进一步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更好发挥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 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德智体美”之外,为什么还要 强调“劳”?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意味着什么?现 实中,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根源 就在于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事实上,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才 能收获劳动的快乐,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通过劳动教育,使 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 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 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 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实践证明,爱劳动、会劳动 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能够促进学习,有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面向未来,应当更加注重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 学段。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智育区别开,防止用文化课的学 习取代劳动教育。幼时启蒙劳动意识,感知劳动乐趣,体会劳动光荣;稍大时增 加劳动知识技能,适当参加生产劳动;再大时增加职业体验,理解劳动创造价 值……在个体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劳动教育不仅能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还有助于 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择业观,涵养不畏艰辛、崇尚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 创造劳动条件,实现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多样化,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 面。对家长来说,应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衣食住行中掌握必要的家 务劳动技能,让孩子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学校应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 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 力。全社会都应注重发挥协同作用,开放实践场所,搭建活动平台,支持学生走 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今天,人类劳动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展劳动 教育也须与时俱进。以《意见》印发为契机,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 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我们就一定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 人。 用劳动谱写新时代奋斗篇章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一句铿锵有力、 暖心提气的话语,点燃了亿万人民的奋斗激情,标注了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 天道酬勤。站在新起点从头迈进,实现人生出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 民幸福,都离不开“奋斗”两个字。唯有奋斗,才能成就和不辜负新时代。尤其 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奏响“奋斗”之歌,恰好是庆 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最美旋律。 “劳动致富,奋斗得福。”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创造了世界,而且给了我们财富与力量。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无一不是由劳动 者创造出来的。从古至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创新发展的奋斗史, 是千千万万的劳动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而成的。人们的幸福必须 建立在勤劳的基础之上,劳动者的奋斗才能让人们有理由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在当前复杂严峻、总体趋紧的外部环境和千 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之下,能否保持永不停滞的前进步伐,归根结底要 有一种以实干为荣、劳动为美的价值观,得靠一股子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干劲 和奋力争先、勇创一流的冲劲。 “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正走在繁荣富强之路上,描绘着未来中国梦的愿 景,而实现这个美好愿景,需要全体人民的奋斗与付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 央带领全国人民打硬仗、破难题、促发展,把宏伟的规划蓝图落地为有目共睹的 现实成就,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以极不平凡的成就,生动诠释 了幸福和奋斗的辩证关系。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理当为已取得的奋斗成就感到骄傲,并由此更 加坚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成就只是在新征程迈出的第一步,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要坚持底线思维,提升发展理念、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 补短板强弱项,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会有更大的困苦在后面, 更多的硬仗待攻克。 “幸福不会从天降,不下苦功花不开。”人世间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 强大的精神激励,付出不懈的艰苦奋斗。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 坚战及“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既是决胜期,也 是攻坚期。因此,迫切需要我们用辛勤劳动来创造,靠奋斗精神去引领。只有始 终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奋斗力量,发挥全体劳动者和奋斗者的主力军作用,追梦 的脚步才会格外坚实,圆梦的力量才会更加澎湃。 “惟改革创新者强,惟辛勤奋斗者胜。”一切美好的蓝图都是靠劳动、靠奋 斗,一招一式干出来的。当前,坚定不移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等不起、慢不得,更坐不来,需要我们弘扬奋斗奉献、拼搏赶超、改革创新、落 地见效的精神,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韧劲, 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审大小而图之,酌缓 急而布之”,咬定青山不放松,撸起袖子加油干,把新时代的奋斗旋律奏得更响, 把承载伟大梦想的航船推得更快,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全社会要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 营造以劳动奋斗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时代强音和良好氛围,让广大人民都懂 得并践行“劳动最光荣、奋斗者最伟大”的真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凝聚起“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无限智慧和磅礴力量,勇敢地担当起新时代赋予的 使命任务,在辛勤劳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和感受幸福。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让我们 唱响奋斗之歌、开启奋斗之路,演绎劳动之美,奉献劳动之果,一路拼搏,一路 高歌。 ■新题抢“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农场里,几十名同学在农田里麻利地干起了农活,割 水稻,打谷子,锄地……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热火朝天。这一片金灿灿的稻谷 于今年 4 月栽种,经过几个月的生长,迎来了大丰收。同学们说:“这是我们自 己种的,现在自己来收割,感觉特别有意义。”据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种 田课”早就已纳入必修课程。 材料二: 近日,白岩松在未来教育大会上做了题为《德智体美劳,教育与更全面的人》 的演讲。他说,培养全面的人,就是要“德智体美劳”并行,同时这个教育标准 还要做些适合新时代的“补充和改变”。比如,过去的“劳”,强调的是劳动, 同呼吸,共命运,要学工学农;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 创造的“劳”,当人工智能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要拥有新的劳动的概念, 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 800 字。 ◎我来立意 [答案] 略。 ■考场作文 编者说 本题为互补型多材料作文,主要考查考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创新思考能力。材 料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案例和媒体人对创新劳动教育的思考。考生必须对两则材料 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在把握材料整体性的基础上提炼出恰当的观点。以 下两篇文章各有千秋,第一篇探讨“劳动的三重智慧”;第二篇论证劳动与教育 目标、劳动与时代进步和劳动的创新内涵的辩证关系。阅读这两篇文章,除厘清 作者思路外,还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 劳动的三重智慧 一考生 张载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诚哉斯言,世上没有不经沉潜即可获得的成 就,没有不去劳动即可获得的丰收,没有不 去追求即可获得的超越。于其身如此,于其 智亦如此。 劳动之基,在于体魄。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是劳动的物质基础。12 年来,四 川大学锦城学院把“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其意义绝不会只是为了让学生体验 收获庄稼的喜悦。锻造健康体魄,磨砺顽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恐怕都应该是 校方的良苦用心。“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是清华大学的口号,体育课不及格 不能毕业早已成为清华的铁律。相比而言,两所学校殊途同归,都希望培养出来 的毕业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目的都是要夯实他们为祖国服务的生命之基。毕 淑敏说过:“苦难不是人生的真相,苦难是化了装的祝福。”把“劳其筋骨”的“种 田课”纳入人生的必修课,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确实有利 于学子在劳动的艰难中化茧成蝶,脱胎换骨。 劳动之向,在于启智。 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 的智慧都是在不断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在《插秧偈》说道:“手 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 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 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若饴。 劳动之责,在于理想。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 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中华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 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 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 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达到“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 《资治通鉴》有云:“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当我们真正 理解白岩松所说的“劳动能力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就孜孜于“生命不息,奋斗 不止”了。 作者借张载的名言引出“劳动重要”的话题;接着,设置三个分论点“劳动 之基,在于体魄”“劳动之向,在于启智”“劳动之责,在于理想”分层展开论 述分析;最后引《资治通鉴》中的名言收束全文,回扣题目与开头。全文条理清 晰,结构严谨。此外,这篇作文最大的特点是巧用各种素材,论述过程中,作者 顺手拈来,巧妙入文,不着痕迹,彰显出作者的文化积淀。 驾劳动之车,辟发展之路 一考生 《资治通鉴》有“作之不止,乃成君 子”的警句,强调良好行为和高尚情操的形 成,关键在于“作之不止”。这里所谓的 “作”是指劳动和实践。即便是步入智能时 代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躬行不息,作之不 止,驾上劳动之车,方能开辟发展之路。 劳动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据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将“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有人不禁要问:读书 为啥还要种地?这恐怕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短视,只看到了“种地”的 简单形式,而没有看到“劳动”的深刻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 家始终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 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的全面发展, 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尊重劳动、参与 劳动并热爱劳动是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唯其如 此,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才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驰向光明! 劳动是时代飞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劳动创造了辉煌历史:巍然矗立的万里长城,无与伦比的千年古都,蜚声中 外的“四大发明”,畅通繁荣的“丝绸之路”……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见证,哪一个不是古代劳动人民汗水的结晶!劳动推动着时代进步:历史的车轮 滚滚向前,发出隆隆的响声,循声望去,你所看到的一幅幅壮丽的时代画卷,无 不是当代人民用辛勤劳动的双手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岸身影。“天眼 FAST”放眼太 空,“嫦娥三号”探秘月背,“北斗导航”覆盖全球,“蛟龙潜艇”遨游深海,5G 发展突飞猛进……哪一件大国重器不是自强自立的劳动硕果,哪一项大国工程不 是劳力劳心的辉煌见证!时至今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已渐渐深入人心,在迈 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无数个南仁东、袁隆平和屠呦呦式的劳动者 汇聚而成的时代先锋队伍,正焕发出惊天动地的磅礴力量,推动着这个伟大的时 代,披荆斩棘,高歌猛进! 社会发展赋予劳动新的时代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子劳心,小人劳力”的阶层观念早已经不合时宜。在科 技进步的背景下,简单繁重的“劳力”将逐渐被机械取代,而彰显创新的“劳心” 才能适应未来,我们必须要更新劳动观念。正如白岩松所说:“在新时代的教育背 景下,‘劳’更多的是要用智力创造的‘劳’。”所以,我们要树立创造性劳动的理 念,努力学习,完善自我,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光荣称 号。 康德说过:“要迎着朝阳实干,不要面对着晚霞幻想。”新时代领路人也说过: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任何一个民族的兴盛、任何一个 时代的飞跃,都是由人民踏踏实实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让我们开动新时代的列车, 一路播撒智慧,浇灌汗水,在劳动之花的芬芳中,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春天! 作为考场作文,这是一篇难得的佳作。首先,立意准确,思路清晰。全文从 三个方面论证劳动与教育目标、劳动与时代进步和劳动的创新内涵的辩证关系, 既扣住了两则材料,又有所生发升华,对材料的处理较为老练。其次,句式多变, 语言优美。设问句、排比句、感叹句穿插使用,句式灵活,语言灵动;第三,材 料丰赡,名句频出。此外,考生有意识地构建句子的画面感,体现出较强的语言 素养和较深的文化积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