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集训提升练 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2017·柳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道在瓦甓①
朱以撒
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历千年审美迭变而不被磨洗,着实很让人敬畏。如果不是倚仗
书法资料的越发丰富,往往会觉得史上大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事实上,书
风再新颖奇谲也都吸收了前人的书法精华,并以此作为根柢。正是这些根柢使一个学习者有
了基础,最后总而成之,使之更为典型。
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
世的影响。直到后来,这些民间之作才忽地涌到眼前,令人应接不暇。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大
唐楷书完全可以从北朝那里寻到根源。尤其是到了北齐、北周,许多书法作品已经开启了唐
人楷书的先河,如用笔、间架、章法等。只不过民间之作缺乏创作链、传播机遇,终是底层
之物。到了唐官僚文人手里就大不一样了,譬如颜真卿,就是很明显地受到北齐、北周书风
的熏染,只是在效法过程中,用笔更为细致准确,结构更为堂正庄重,模式更为稳定,于是
更典型、更突出。他不断地创作,有所递进,使模式更为牢固、强大。天下人尽知颜真卿,
却不详其出处何在,以为书法大家可以无中生有,是天纵之才。
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学文学艺,就是掌握其法。法是传承的,文人雅士需要,民间书手也需要,否则,就难
以言说书写。民间有民间的法,民间与上层建筑离得很远,法也就有一定的界限。尽管无名
姓,书写也无从看出秩序,形成不了一个人完整的创作程序,但法在每件作品里,可以为后
世效仿。初唐欧、虞、褚、薛四家之作,在北朝墓志、造像记中可以找到和他们极其相似的
用笔和结体。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
南的笔调,欧阳询、薛稷的坚硬、瘦劲、决断之神态,更是能轻易地在北朝书法中察觉。可
是,究竟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效仿过民间书法呢?他们自己都没有提及,后人凡提及,也都归
于取法王羲之,如宋《宣和书谱》称:“询喜字,学王羲之书,后险劲瘦硬,自成一家。”
王氏固然彪炳千秋,却也不能挫笼笔法于万端,什么都挂在王氏身上,这样也就简单化了。
明人刘基论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词。”
这首诗的含意很清楚,光学李杜诗篇还是不够,如果能寻清李杜之源所在,就能得风雅无穷
意。因为溯其源,会走得更深入、更广大。
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书法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
逊于官僚书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使人不可轻视,不可绕过。相对南朝,北朝书
法为后人提供了难以估量的教益,如此之多的墓志、摩崖、造像记,让人感受到书法的风格
多样、气息真淳。名书家不免有这样的习气,学而闭口不说,却要言必钟王。但是,痕迹是
不可逃眼的,不可逃心的,总是有烙印留了下来。民间书法中的优秀之作全然可以作为范本,
并不因其地位低下而荒芜,诚如元人杨维桢所言:“出于闾夫鄙隶,非尽公卿大夫士之所可
及。”因为民间之作自有民间之优点,其审美趣向亦非公卿们所具有,也因地位、身份难以
有,故可以为范式。
粤人宋湘说得好:“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就像学欧、虞、褚、薛、颜、
柳,如果只是盯于这些书家身上,念兹在兹,而不追求北齐、北周,岂能穷其尽变尔。
(有改动)
【注】①道在瓦甓:出自《庄子》。甓,砖。瓦甓,喻指平凡、低下的事物。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立风标的古代书法家,都是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着实很让人敬畏。
B.唐人楷书有彪炳千秋的成就,但完全可以从北朝,特别是北齐、北周找到其根源。
C.古代民间书法没有被彰显,主要是由于它们缺少创作链,没有传播的机遇。
D.古代一些书法名家未提及自己对民间书法的效仿,后人也常将其效仿对象认定为王羲之。
【解析】选 A。这是误读。“凌空蹈虚、破坚发奇之人”理解反了,那只是在缺乏历史资料
时的一个错觉。其余各项均可从文中找到出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与“今人不讲源头水,只问支流派是谁”这两句引
诗,表明的是同一观点。
B.本文的主旨是:任何显赫于世的大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都必有其源头,而这源头往往
就在民间。
C.本文在论述方法上,除了坚持说理外,还充分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论据扎实、充
分,对论点支撑有力。
D.本文对书法艺术探源溯流,说明大量优秀的民间书法作品,既先于名家之作亦优于名家之
作,可作范本。
【解析】选 D。文中未说“优于名家之作”,故 D 错。A 项对,两诗都是批评只知当下不知
源头的片面眼光。B 项概括主旨正确。C 项“说理”“举例”“引用”符合本文实际。
3.下列从文中摘出的句子,对本文主题没有直接论证的一项是( )
A.在北朝书法资料没有广泛传播时,我们对于这个时段的创作风貌几乎茫然,不知其对后世
的影响。
B.树必有根,水必有源,这是很常识的理。再有天赋、才情的书法家,也不能向壁虚造。
C.民间书法是一个汪洋大海,社会生活中缺乏书法创作的条件、环境,然其才华智慧并不逊
于官僚书家,所谓“道在瓦甓”就是如此。
D.譬如《元景略妻兰将墓志》就颇似褚遂良的书迹,《高归彦造像记》又似虞世南的笔调。
【解析】选 A。A 项说的是一个文化现象,在缺乏资料考证时,不知道北朝书法对后世的影
响,并没有说肯定存在影响,故不能直接论证主题。B 项讲“根”和“源”,又都是就书法
而言的,论证了论点。C 项讲智慧在民间,点明标题,直接揭示了主题。D 项举两例,说名
家褚遂良、虞世南书法都能找到源头,举例论证主旨。
二、(2017·银川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艺作品“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要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怎样理解他所说的“造境”和“写境”?这里的“造”字,不是我们画家通常说的“塑
造形式”中“造”,因为绘画创作中的术语“塑造”是西来词汇,是重视客观物象的写实艺
术中常用的。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与建筑、雕刻有密切的联系,绘画和雕刻都被称作“造型
艺术”;而传统中国绘画以墨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画法与书法有共同之处,互相映带,取
长补短”(潘天寿《谈“骨法用笔”》,载《潘天寿谈艺术》)。因此,传统中国画创作也重
形似,但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主“写形”说。写,书写也,在平面中用与书法有
关的线“写”出“形”来。所以,王国维说的“造”与“写”另有特定的含义。他说的“造
境”,是指艺术家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创作,不是或很少是根据生活中的原型做如实的描写;
而相反,所谓“写境”,则是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虽然少不了应有
的艺术加工。很明显,王国维把“造境”视作艺术理想派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而把“写境”
看作艺术写实派的明显标志。
不过,王国维的思想方法很辩证,不绝对化。他认为,“造境”与“写境”,“理想”
与“现实”,“二者颇难分别”。对这个问题,他在《人间词话》的另一处,又做了进一步
的阐述:“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故其与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
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虚构,
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
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用这个理论来观察我国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历程,不难看出,
一直有类似“造境”与“写境”的两种艺术倾向贯穿其中。但这两种倾向又彼此难解难分,
且常互相交融。例如,传统山水画自唐宋以来,流派纷呈,虽然理论上都用笔墨写丘壑来表
现意境,但对“丘壑”一词的解释却在悄然发生变化。丘壑一词,原本是客观自然,但在画
论中,又有“丘壑内融”或“丘壑内营”的说法,则是指画家经过外师造化、法取古人,融
化在心胸中的自然。各派山水大家同样强调丘壑、笔墨、意境的重要,但各人在追求的侧重
点上,却有微妙的差异。
20 世纪我国山水画的两大高峰黄宾虹和李可染,在美学理想上虽有一脉相承之处,但
具体在绘画表现方法上却有不同的追求。前者在淋漓尽致地发挥笔墨浑厚华滋的美感中,表
现超然的山水境界;而李可染,则更多地在客观现实中提炼美。两者在艺术价值上难说孰高
孰低,用“异曲同工,各具风采”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
(摘编自邰大箴《论书画的造境与写境》,有改动)
4.下列各项中,对王国维美学观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造”与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术语“塑造”没有关联,而“写”则因书画相通而与中国书法
中的“书写”有关。
B.“造境”因艺术家创作之时表现自己的理想而形成,而“写境”则因艺术家基本上按照客
观现实的样式进行描写而产生。
C.“造境”是指艺术家不去或很少去根据生活原型做如实的描写,而“写境”则需要艺术家
尽量避免不应有的艺术加工。
D.“造境”与“写境”,可以分别作为艺术理想派和艺术写实派这两种表现方法的重要特征
和明显标志。
【解析】选 A。选项是作者为方便读者理解王国维美学观点而附加的补充性说明,并不属于
王国维美学观点的本身范畴。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文艺作品中的“造境”要符合自然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写境”也难以回避创
作者主观存在的理想色彩,所以二者之间非常难以分辨清楚。
B.本文作者认为,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概念阐述与辩证分析,可以启发人们全
面认识绘画创作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
C.在王国维看来,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即使是虚构之境也有写实成分;艺术又需要摆
脱现实生活中的关系与限制,所以即使是写实之境也有理想。
D.在本文作者看来,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其理论主张写形,以墨线
为主要表现方法,在平面中与书法有关的“线”来写“形”。
【解析】选 D。D 项曲解文意。文中没有说“传统中国画作品并不存在人物或景物的造型”,
原文第二段是说传统中国画“在其理论词汇中无‘造型’说”。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山水画在发展中一直存在两种类似“造境”与“写境”的艺术倾向,这说明王国
维“造境”与“写境”的理论一直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B.唐宋以来的传统山水画理论上都强调用笔墨描画丘壑来表现意境,但是每个人对丘壑、笔
墨、意境等追求的侧重点却不尽相同,有着微妙的区别。
C.要臻于传统画论所说的“丘壑内融”“丘壑内营”的艺术境界,艺术家必须经由外师造
化、法取古人的过程,将客观自然能融化为艺术家的主观自然。
D.黄宾虹画法表现出超然的山水境界,李可染画法则更多地在客观中提炼美,前者近于“造
境”,后者近于“写境”,却又异曲同工,各具其美。
【解析】选 A。A 项强加因果。原文只是说“王国维关于‘造境’与‘写境’的论述,对我
们全面认识绘画创造原理和客观评价不同的表现方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并不能“一直
影响中国传统山水画创作”。
【加固训练】
(2017·保定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
而安等等。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
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
的影响。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
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
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
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
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
时而不改柯易叶。”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
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
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
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
结下了不解之缘。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
惘、愤懑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
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态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一时间,闻有好
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
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
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
—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
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
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
生以及被普遍接受。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
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
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这明显
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
“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
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赋予竹
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
老竹)。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
竹养竹、咏竹画竹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节选自《汉字趣编》之十二)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
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
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
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
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解析】选 C。C 项说“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不恰当,从文中“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
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竹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鼎盛时
期。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
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B.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
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态令他们沉醉痴迷。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
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
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解析】选 B。从“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
迷惘、愤懑中解脱出来”来看,文人们爱竹是为了自身的解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到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
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B.“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
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
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刚柔忠义”等品格赋予竹子,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
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解析】选 A。A 项说“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分析错误,是审美趣味、文化影响等使然。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中国有梦,青春无悔作文素材2021-06-074页
- 2020高考语文浙江专用版大二轮讲义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专题提能限时练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130个经典语段2021-06-0719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1论述2021-06-0733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一茎苍茫2021-06-072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训练选10含解析新2021-06-07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三年真题大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阅读题精练:人生需要这样一2021-06-072页
-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用版增分精练辑2021-06-0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