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51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测试十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时间:90 分钟。分值:70 分。学生用书 P411
一、(2018·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第一次调研测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昙 花
贺康齐
①“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那么,当人们的想象力不
倾注于她,她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苍老、以至销声匿迹了吗?如果这就是生命,那倒
不如昙花的一现,尽管很短暂,但她没有祈求别人投来赞慕的眼光,她高傲地活着,为了生
命中那个瞬间的精美演绎,她尽全力维持着她高雅的气质。
②其实三叶草也并非是卑微的,她也有她独特的 力,让文人墨客在她面前也按捺不住
去挥洒自己的才智。这不是出于怜惜,而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但亦带着丝儿怜惜的味道,为
这被弃于荒野的生灵而哀鸣。昙花却有着别样的神韵与风姿,她静静地开放,显得有些许诡
秘,但每一次的绽放,她那粉面朱唇、含情脉脉的双眸总让世人为之倾倒。
③也许,昙花并不知道自己的宿命将会是什么样子。她亦来自原野,远古的河流从她紫
罗裙襟边流过时,她看着那流水溅起的水花,不会意识到那是新生的迹象;当河流与她对眸
时,她无言以对,因为她并未感知到流水向她诉说的心声,或许她也并不想去试图知道;直
到那条河流远去,她还立在那里,她并不是在期待什么,对于这一切,她以为只是并不属于
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已。昙花的可贵建立在她的懵懂之上,出于一颗单纯的心,她对这个
复杂的世界并未有着深刻的见解,心如止水,不轻易为了什么而所动,但她不会选择平庸地
过一辈子,她期待着人生的花季能快点来临,这样她就可以充分享受生命中的美,于是啊,
一颗纯真的心,便孕育了那少女情怀。
④也许,昙花是知道她的宿命的。当她降生于这个世界时,苍茫的天,在那草长莺飞处,
她便发现自己是多么渺小,虽是万类霜天竞自由,但她的心情却异常沉重,难道自己就终将
湮没于这杂草丛生处吗?她高傲地瞥了这四周一眼,心里不禁萌生了一丝恐惧感,她有些无
奈,垂下了自己的头,她看见自己脚旁一株不知名的花儿开得是那么艳丽!她便没先前那么
颓丧了,她坚信自己也终能将绽放出绚丽的光彩,这最初的梦想便支撑着她坚强地活着!风
雨来过时,她挺直腰杆,为的是坚定自己昂扬的斗志;当云开雨霁后,七彩虹挂在了天边,
她便含着微笑,默默地享受、惬意地遐想。岁月让昙花在阅历中丰富着自我,当她有足够的
力气怒放时,便肆无忌惮地放纵着自己。
⑤未知也好,先知也罢,昙花的命运也不过是瞬间闪耀后凄凉的凋零,而她曾一度美丽
过,那份逝去的美也足以让人沉醉不知归路。生命中的多少过客,一切尽匆匆,就似那昙花,
又有多少人,为她那倾城之貌所折服,宁可拜倒于她的裙下,而她却总是不语,于是,万千
驻足停留的过客便也在瞬间成了自作多情的情种。那种欣赏进而演变为仰慕,仰慕又滋生出
丝儿喜欢,有些就发展为爱慕了,但在昙花绽放的季节,这种爱似乎尽显卑微,无数次痛心
的倾诉,换来的或是沉默,或是调侃的话语,一切便真是那么卑微。有人说“爱若卑微,便
不是爱”,而这实则是因为爱才陷自己于卑微的境地,唯一能够给自己慰藉的是,自己真诚
地追求过。
⑥终于,冷风渐起的晚上,明月独倚高楼,在那惨淡的月光下,昙花最完美的绽放后便
是她生命的终结了,她走的是如此匆匆,以至于她还未来得及留下自己的遗言。多情人也因
此彻夜难眠,他独坐在窗旁,脑海里满是昙花,但不仅仅是不舍与追忆,月光的银辉如水般
泻下来,将昙花未曾有过的柔情赋予他。昙花已逝,他的心里却不会忘记昙花绽放时的那个
瞬间,也许他的心里已寻觅到了一株永不凋零的昙花。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在前两段将“三叶草”和“昙花”进行对比,并认为,如果三叶草的生命价值
需要依赖别人的关注,那么它就没有昙花高贵。
B.文章中的诗词名句增添了文学色彩,如第四段引用了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万
类霜天竞自由”,第五段“沉醉不知归路”、第六段的“明月倚高楼”也直接引用了宋代词
人的佳句。
C.文中不知自己宿命的昙花如同纯真懵懂的少女,已知自己宿命的昙花则有着豁达坚
强的成熟,在此作者将昙花人格化,又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D.作者认为昙花的美丽转瞬即逝,面对昙花的沉默,爱慕昙花的人们显得自作多情,
但这份追求美好的真诚值得肯定。
解析 是《沁园春·长沙》,另外“明月倚高楼”是化用《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的
词句。
答案 B
2.文章结尾处写到了两次月光,一次是“惨淡的月光”,一次是“月光的银辉如水般
泻下来”,各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两处月光都起到了烘托的作用。(1 分,答衬托、正衬也可得分)
②前者用月光的“惨淡”烘托出一种清冷的悲剧氛围,昙花的美丽与昙花的生命一起终
结,哀景衬哀情,令人倍觉伤感。(2 分)
后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月色是如流水一样的“银辉”,在柔和宁静的意境中,昙
花那最后的柔情令人难忘。(2 分,比喻 1 分,分析 1 分)
3.昙花的哪一点精神气质让你感触最深?请谈谈你的体会。(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①:不祈求别人的赞慕,高傲地做自己。
一个人不要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样容易孤独,迷失方向。一个人也不要总是活在别
人的世界,那样就会失去自我,抓不住属于自己的幸福。环境会改变,关系会改变,观念也
会改变,总是以别人的眼光为标准其实很不可靠的。
示例②:不甘平庸,即使生命短暂,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
生命虽然短暂卑微,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满怀自信地去努力,绽放自己的美丽,才
能让短暂变为永恒。
二、(2018·云南省师大附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老 屋 小 记
史铁生
二十三岁时我曾到一家街道生产组去做工,做了七年。我们常常一边干活儿一边唱歌,
如今回想,能够符合它的只应当是一句平白的歌词,惟颤动的一条直线,可一旦去找它却又
飘散。当时 V 带我头一回看见那两间老屋:尘灰满面,屋门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场,一群老太
太正在屋前的太阳地里劳作,纷纷停了手里的活儿,直起腰,从老花镜的上缘挑起眼睛看我。
V 仰头叫了一声“B 大爷”,房顶上蹲着一个老头,正在给漏雨的屋顶铺沥青。“怎么着爷
们儿?来吧!甭老一个人在家里憋着……”B 大爷笑着说,露出一嘴残牙。
老太太们盼望这个小生产组能够发达,发展成正式工厂,有公费医疗,一旦干不动了也
能算退休,儿孙成群终不如自己有一份退休金可靠。我们干的活儿倒很文雅:在仿古的大漆
家具上描绘出仕女佳人,花鸟树木,山水亭台……然后在漆面上雕出它们的轮廓、衣纹、发
丝、叶脉……再上金打蜡,金碧辉煌地送去出口,换外汇。很多年以后,我在一家五星级饭
店里看见了那样几件大漆的仿古陈设:一张条案、几只绣墩、一堂四扇屏风。它们摆布在幽
静的厅廊里,我一阵他乡遇故知般的欣喜。走近细看,不错,正是那朴拙的彩绘和雕刻,一
刀一笔都似认得。我左顾右盼,很想对谁讲讲他们的来历,但马上明白,这儿不会有人懂得
它们,不会有人关心它们的来历,不会再有谁能听见那一刀一笔中的希望与岑寂。
冬天的末尾,老屋里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但阵阵笑声不单是因为新屋就要破土动工,还
因为 B 大爷带来“基建队”中的一个傻子。这是我的小学同学,可怎么这样老了呢?驼背,
而且满脸印纹。
“多少年了呀,你还记得我?”
“那我还能不记得?你是咱班功课最棒的。”
众人插嘴说:“那最孬的是谁呢?”“小学上了十一年也没毕业的,是谁呢?”“俩腿
穿到一条裤腿里满教室跳,把新来的女老师吓得不敢进门,是谁?”B 大爷领着三子走了,
甩下老屋里的一片笑骂。
B 大爷对旁人说:“三子呀,人可是一点儿不傻,只不过脑子不好使。”B 大爷领着三
子和 V 去挖地基,三子一边挖土一边念念叨叨地为我叹息:“谁承想他会瘫了呢?唉,这下
他不是也完了?这辈子我跟他都算完了……”V 听了眦瞪三子:“你他妈完了就完了吧,人
家怎么完了?再胡说留神我抽你!”三子便半不吭声,拄着锹把低头站着。B 大爷去拽他,
他慌抹了一把泪,脸上还是歉意的笑。——这些都是后来 B 大爷告诉我的。三子的话,又在
我心里灌满了惶恐和绝望,一个傻子的话最可能是真的。
摇着轮椅,耳边和心里都空荒的岑寂。我常常觉得,应该有一首平缓、沉稳又简单的曲
子,来配那两间老屋里的时光,来配它终日沉暗的光线,来配它时而的喧闹与时而的疲倦。
或者也可以有一句歌词,一句最为平白的话,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唱,便可呈现那老屋里的
生活,闻见它清晨的煤烟味,听见它傍晚关灯和锁门的轻响。
这一天,我沿着一条大道不停地走,暮色苍茫中,碰上了一个年轻的长跑者。一个天才
的长跑家——K,K 在我身旁收住脚步,愕然地看着我,便推起我,默默地跑——也许那个
年代,恰可以这孤独的长跑为象征、为记忆、为诉说吧。K 因为在“文革”中出言不慎,未
及成年就被送去劳改,三年后改造好了回来,却总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份正式工作。K 从
未受过正规训练,只靠两样天赋的东西去跑:身体和梦想。他每天都跑两三万米,还要拉上
六七百斤的货物蹬几十公里路,其间分三次吃掉两斤粮食而已。生产组的人都把多余的粮票
送给他,只临近大赛的那一个月,他才每天喝一瓶牛奶,然后便去与众多营养充足、训练有
素的专业运动员比赛。年年的“春节环城赛”我都摇着轮椅去看他跑,年年他都捧一个奖杯
或奖状回来,但仅此而已,多少年后我和 K 才懂了那未必不是上帝的好意相告:梦想就是梦
想,不是别的。有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要跟 K 学长跑,K 便当起了教练。后来,这男孩的姐姐
认识了 K,爱上了 K,并且成了 K 的妻子——那时 K 仍然在拉板车,在跑,在盼望得到一份
正式工作,或被哪个专业田径队选中。
从老屋往北就是护城河了。河很窄,水流弱小、混浊,我摇过小桥,沿河“漫步”,烈
日晒了一整天的河水疲乏得几乎不动,没有浪,浪都像是死了。若是大雨过后,河水涨大几
倍,浪也活了,浪涌浪落。老屋里的歌,应该是这样一句简单的歌词,不紧不慢反反复复地
唱:不管浪活着,还是浪死了,都是水的梦想……
4.下文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回忆了一群平凡小人物的幸与不幸、绝望与盼望的生存状态,他们或以死亡激
烈地反抗,或以坚守冷静地抵制,来表现对人生困境的抗争。
B.“他乡遇故知”的兴奋激动本应是敞开心扉的畅聊,却因无法分享将“我”的情感
无情地推向无人能知的寂寞与寥落,可见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C.本文语言不放任感情的泛滥抒发,不纵容回忆的恣意招摇。这种语言风格很好地演
绎了史铁生回忆散文的特点——寓深远于相素,寄激情于从容。
D.本文的叙述方式,并不按照一定的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来描写,而是在简朴直白
之中随意讲述着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等重大命题的深刻故事。
解析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说法不准确,应是“可见作者情感的压抑与封闭”。
答案 B
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的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内容意蕴上,以歌词和节奏来喻指普通人物的平凡生活和故事情节的简洁单
调。②情节组织上,起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文章开篇以“歌”来浓缩对老屋的回忆,奠定
情感基调;中间以对“歌”的怀想来品评这段往事的意蕴;结尾呼应开头,以“歌声”的回
环往复来体现情节的完整性,凸显怀旧的意味。③人物刻画上,表现作者情感的冷峻、克制
与压抑。④思想主旨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正因为有梦,单调的生活变得复杂,窄小
的心灵变得广阔,充满苦难与绝望的现实变得有期望。(评分标准:①②③每点 1 分,第④
点 2 分)
6.米克·巴尔说:“在第一人称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
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可称为‘叙述自我’;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
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可称为‘经验自我’。”结合这句话,请对这篇散文的叙事视角进行
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经验自我”是 23 岁时的“我”,用于对情节的叙述,写出年轻时的“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拉近“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②“叙述自我”是现在的“我”,用于对
过往人和事的评述,写出“我”的所思所想所悟,推远“我”的故事与读者之间的距离;③
两个“我”同时在场,让读者既感受主人公的心灵体验,又体会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感性和
理性之间极大丰富作品的审美内涵。(每点 2 分)
三、(2018·宁夏长庆高级中学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香 椿 忆 事
龙立霞
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
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
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家徒四壁,揭锅困难。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
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寥寥。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人改善膳食,
做一回椿芽炒鸡蛋。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
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每次做椿芽炒鸡蛋,母
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刚出
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
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
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
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
挤灰暗的厨房。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这时母亲
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
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选一
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乡亲
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于是,香椿便
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
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挠。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而新立楼
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当香椿木
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
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其
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
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
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
意屋主接住财宝。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
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
分撒糍粑、糖果、橘子和零钱。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 1 分钱或者 2 分钱
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
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
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终究一切都
抵不过时光的变迁。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
哪里?
(选自《光明文荟》2016 年 5 月 26 日,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提及作者在孩提懵懂无知之年吃母亲做的椿芽炒鸡蛋,色香味俱全,表现了作
者对小时候生活的怀念和向往之情。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不能天天吃香椿
芽炒鸡蛋的无奈。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
木里,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解析 A 项,“向往之情”不准确。B 项,说“无奈”错,应是对能天天吃椿芽炒鸡蛋
的“向往”。C 项,说“乡下人多迷信”武断,这是一种习俗。
答案 D
8.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细节的作用。(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第
三步,分析效果。第二段写母亲“挑选鸡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突出了母亲的犹
豫,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
答案 ①用白描手法。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
列动作,表现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
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艰难。(5 分,答出 1 点 2 分,答出 2 点 5 分。)
9.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
感。(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
依旧色香味俱全”“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
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等,再结合文章内容,不难概括出作者的情感。
答案 ①对父母为生计终日奔波仍不忘为兄弟三人改善膳食的感激之情;②对母亲心怀
宽广、待人亲善的赞美之情;③对农村淳朴生活的怀念之情。④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
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6 分,答出 1 点 2 分,答出 2 点 4 分,答出 3 点 6 分)
四、(2018·云南省昆明第一次摸底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2 题。(14 分)
青 山 白 发
林清玄
行于北莺公路上,道路左边窜出来一丛丛苇芒,右边也窜出了一丛丛苇芒,然后车子转
进了迂回的山路,芒花竟像一种秋天的情绪,感染了整片山丘,有几座乔木稀少的小丘,蒙
上了一片白。
我忍不住下车站在整山的白芒花前。青色山脉是山的背景,那时的苇芒像是水墨画的留
白,这留白的空间虽未多作着墨,却充满了联想,仿佛它给山的天地间多留了空间,我们可
以顺着芒花的步迹往更远的天地走去。我站在苇芒花的中间,虽不能见到山的背面,也看不
到那弯折的路之尽头,但我知道,顺着这飘动的白色寻去,山的背面是苇芒,路的尽头也是
苇芒。
北莺公路是我经常旅行的一条路,就在两星期前我曾路过这里,那时苇芒还只是山中的
野草,芜杂地蔓生两旁,我们完全不能感知它的美。仅仅两星期的时间,蔓生的野草吐出了
心头的白,染满了山坡,顺势下望,可以看到大汉溪的两旁,那些没有耕种的田地,已经完
全被白色占据了。好像这些白色的芒花不是慢慢开起,而是在一夜之间怒放。
在乡间,苇芒是最低贱的植物,因此它的生命力特别强悍,一到秋天,它就成为山野中
最美的景色了。有一年我在花盆里随意栽植一株苇芒,本来静静躺在花园一角,到秋末时它
突然抽拔开花,那些黄的红的花全成了烘衬它的背景。那令我们感觉,苇芒代表了自然的时
序,他一生的精华就在秋天。有一次,我路过村落去探望郊区的朋友,在路旁拔了几株苇芒
的长花送给朋友,他收到苇芒花时不禁感叹:“竟然已是秋天了!”——苇芒给人季节的感
受,胜过了春天的玫瑰。
站在满山的芒花里,我想起一位特立独行的和尚云门文偃。云门是禅宗里追求心灵自由
的代表,有一次,一位和尚问他:
“什么是佛法的大意?”
“春来草自青!”他说。
又有和尚问他:
“什么是成佛的方法?”
“东山水上行!”他说。
在云门的眼中,佛法的大意与成佛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自然,一种万物变化与成长的
基本道理:透过这种自然的过程,我们既可以说,佛法大意是“春来草自青”,当然也可以
说是“秋天苇自白”,它是自然心,也是平常心。
秋天里满山的芒花,它不必言语,就让人体会了天地,全是在时间的推演下自然生变
——青山犹有白发的时候,何况是人呢?
《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呢?
因为面对自然的浩浩渺渺,人的心念实在是无比细小,而且时刻变化,让我们无法知解人与
自然的本意。这本意正是“春来草自青,秋来苇自白”,是一种宇宙时空的推演。
我读过一本《醉古剑堂扫》,中有这样几句:“今世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
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马车,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
得一服清凉,人人解酲。”乃是因为人不能取寓自然,所以不能得人间的清凉。虽说不少智
慧之士想要突破这种自然演变的藩篱,像明朝才子于孔兼在《菜根谭题词》里说:“天劳我
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以遇,吾高吾道以通之。”想要找到一条补天通天的道路,
可是,我们的心再飘逸,我们的道再高远,恐怕都无法让苇芒在春日里开花吧!
人面对自然、宇宙、时空的无奈,实在是无可奈何的事,豪放如李白,在《把酒问月》
一诗中曾有一段淋漓的描写:“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
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真真写出了淡淡的感慨。人能与月同行,
而月却古今辉映,人在月中仅是流水一般的情境。同样的,人能在苇草白头之时感慨不已,
可是年年苇草白头,而人事已非!
突然浮起苏东坡的名句“青山一发是中原”,那青山远望只是一发,而在秋天的青山里,
那情牵动心的一发却已在无意之中白了发梢,即使是中原,此刻也是白发满山了吧!
我离开那座开满芒花的丘陵,驱车往乡间走去,脑中全是在风中飘摇的芒花,竟使我微
微颤抖起来,有一种越过山头的冲动,虽然心里明明知道山头可攀,而青山白发影像烙在心
头,却是遥遥难越了。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北驾公路两旁青色的山丘与白色的花相映成趣,意境深远,让常去旅行的“我”充
满了联想与无限的感伤。
B.苇芒代表着自然的时序,给人以秋天的思绪。因而朋友收到“我”送的苇芒长花时,
不禁感叹秋天的到来。
C.文章开篇写“我”行车及下车时的所见,令人陶醉;结尾写“我”驱车离开时的所
想,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文章谈佛法禅思,抒写从事物变化中得到的人生见地;语言清新流畅,在平易中有
着启迪人心的力量。
解析 A 项,“无限的感伤”有误,文章的基调应是感而不伤。
答案 A
11.文中引述了《醉古剑堂扫》中的语句,这一引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揭示追名逐利的人们不能得到人间清凉的原因,在于不能取寓自然。
②引出及推进下文对人们难以突破自然演变藩篱的思考,从而深化主题。
12.“春来草自青”包含了哪几层意思?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然层面上,可谈“春来草自青”即春天到了草自然会青,指一种万物成长与
变化的基本原理。②人心层面上,可谈要顺随自然,保持一种自然心和平常心。③从人事层
面上,可谈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应急功近利等。
五、(2018·广东省广州市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14 分)
冬 天
[美]安妮·迪拉德
隆冬时节;寒冬,如此寒冬,久久不去。冬天里我在户内绽放,如一朵不该开花的连翘;
我闭户乃为开展。晚上我阅读写作,一些一直不懂的事都弄清楚了;一年里其他时间里种下
的东西如今收成。
屋外,所有东西都开朗了。冬天轻松地让万物轮廓分明,重新撒种。每一处的小径都清
爽了;秋末和冬天,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才能攀爬峭壁,前往卢卡斯果园,绕着长满了树
的采石场水塘走一圈,或沿着听客溪的左岸往下游走。林子里是几英亩的枯枝;我可以一直
走到墨西哥湾。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一切都静默无言,历历可见。每一个地方
皆天空开阔,景深拉长,墙壁变成窗户,门都打开了。我看得见山上橡树下,白家和葛家住
过的房子。卡汶溪紧挨着马路的两岸,原来草木茂盛,也早已疏落成一片朦胧瘦枝,我也可
以看到马伦和珊蒂,穿着蓝外套带狗出去跑步。山丘皆瘦骨峋嶙,只见肩膀、关节和腿骨。
夏天所隐者,冬天显露之。有藏在树篱笆里的鸟巢,在胡桃树和榆树上,好多东一个西一个
的松鼠窝。
今天一轮下弦月挂在东边的天空上,好一抹粉笔印。其表面的阴影和天空本身的蓝色色
调以及明暗度都相仿,所以最中间的部分看起来是透明的,又好像给轻微地磨损,如同袜子
足踵那部分。太阳正西沉。日渐寒而山色暖,一抹热热的霞彩投在大地上,色泽渐暗渐深。
达·芬奇说:“去观察,观察暮色里,还有阴天里,街上男男女女脸上荡漾着的可爱和温柔。”
我看过那些脸孔,在阴天里;我也看过晴朗的冬日里,日落时分,一些房子,很普通的房子,
外面的砖墙是烧着的煤炭,而窗户是火焰。
我爬过小溪,穿过小阉牛草原,过了多草的小岛,爬上一座高高的山丘,俯望山谷。
右边有座密密麻麻长满爬藤的林子,沿着山坡往下通到听客溪。左边,在山脊上有一丛
高大的遮荫树。在我面前山势直落,接到一片平坦的原野,原野临溪之处则有树。小溪再过
去,我可以吃力地看到削得直直的石头,很久以前有人在树林下面挖山采石。再过去我看到
荷林斯水塘,塘边所有的林子和牧原;然后我在一片蓝色的朦胧中,看到整个世界白白地平
铺在山间。
越来越暗的天空中出现了一个黑点,又出现了一个,然后又一个。原来是燕八哥回巢。
它们在极远的地方聚集,一群嵌入一群,朝我飘过来,透明的,旋转着,像烟。它们一面飞
一面散开,曲线越拉越长,像一团散了的纱。我没移动,它们从我头顶飞过,有半小时之久。
群鸟飞展犹如一面猎猎大旗,一面展开了的幡布,展向相反的方向,穷目之所及。每一只鸟
飞行时,都显然随意地上下飞动,穿来插去,也不为什么,燕八哥飞起来就是那样,而虽然
如此,彼此间仍间隔得非常好。鸟群两端收窄中间圆胖,像只眼睛。我听到头顶上空气扑动
的声音,有如百万张抖动的地毯,沉闷的呼呼声。它们穿入林子,未有触动一条枝桠,直穿
树顶而入,繁复而匆匆,像风一般。
半小时之后,最后零零落落的几只也消失在树中。我几乎站不住,为这意想不到的美所
击倒,肺叶大开,隆隆吼着。双眼刺痛,因为奋力追踪,看那有羽毛的黑点如何穿入缭绕的
肢体里。此刻可不可能有细小的鸟正穿入我的身体,鸟儿扑翅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什么也
不碰到,但在组织里活泼泼动着,敏捷地。
1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这篇散文记叙了“我”在冬日的傍晚外出散步所看到的美丽景色,细致描摹了山丘、
下弦月等景物,特别是燕八哥归巢时的壮观景象。
B.“我”“今天”的行踪: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
卡汶溪——小阉牛草原——多草的小岛——高高的山丘。
C.这篇散文语言非常形象生动,如“当树叶落尽,脱衣舞也就跳完了”,将树木在秋
天落叶,比作跳脱衣舞,活灵活现,呈现出很强的动感。
D.这篇散文观察、描摹景物细腻,写冬天的下弦月,能恰如其分表现光与影的微妙组
合,写燕八哥归巢,从其形状到声音,无不惟妙惟肖。
解析 “卢卡斯果园——采石场水塘——听客溪——墨西哥湾——卡汶溪”这部分并
非“我”当日的游踪,而是平时可能选择的出行路线。
答案 B
1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写“我”想象燕八哥在体内穿行,是被燕八哥回巢的壮美景色震撼而产生
的独特感受;“可不可能”引出想象,感觉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钻入我细胞间的空隙,
什么也不碰到”,与“未有触动一条枝桠”呼应,表现燕八哥飞翔敏捷的特点;想象奇特又
极贴切。
[5 分。句意内容 2 分,点出“我”的感受 1 分,燕八哥飞翔特点 1 分,评价 1 分。意
思对即可。]
15.文中刻画了一幅怎样的冬日傍晚美景?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中刻画了一幅疏朗、开阔、生动的冬日傍晚美景。
①借助观察角度变化刻画美景。本文先总写冬日山中因为树叶落尽变得开朗的景象,是
平视角度;既而写天空中的下弦月,是仰视角度;写山谷,是俯视角度;最后,从山顶望天
空的燕八哥归巢,回到平视角度。
②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写山间的树林、山丘是静景,而燕八哥归巢是动景,
一动一静,相互映衬。
③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美景。将山间冬日的林叶尽落与夏天的草木茂盛对比,突出了冬日
山间疏落开朗的特点。
④从多个角度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写燕八哥群由远及近,鸟群形状如大旗,如
幡布,如眼睛,是视觉角度;写燕八哥群飞翔时发出的声音,是听觉角度。
⑤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刻画美景。描写燕八哥归巢,既写了整个鸟群飞行时的形状和发
出的声响,也写了单只鸟在群中穿行,有点有面。
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冬日的山丘比喻为人的“肩膀、关节和腿骨”,突
出山势嶙峋的特点。
(或: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刻画美景。如将回巢的燕八哥群的形状比作“眼睛”,生动形
象地刻画了群鸟归巢的特点。)
[6 分。概括怎样的美景 2 分;写作技巧分析 4 分,每点 2 分,其中手法 1 分,对应结
合文本分析 1 分,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方法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
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
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
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
求的答案。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专题训练自然科学类文章阅2021-06-0741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2021-06-076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9文言2021-06-0738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与策略高考第3大2021-06-077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2021-06-0718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文学2021-06-0721页
- 备战2021 高考语文 第四编 提升点42021-06-073页
- 高考语文冲刺密档80首必背作品诗人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六章文言文阅读2021-06-0737页
-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案:高考作文2021-06-07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