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00 KB
  • 2021-06-07 发布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7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三单元 7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7]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列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他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________他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 外部世界。 ②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________,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 ③我曾想,________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 ④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________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 辞。 A.因此 然而 如果 纵然 B.因为 然而 如果 即使 C.因为 反而 假如 即使 D.因此 反而 假如 纵然 【解析】 根据语境关系,四个语段的关系分别为因果、转折、假设、让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句是( C ) A.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除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 支平衡,还要增加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 B.各省市发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在尊重 学生选择权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考生风险,维护考生利益。 C.一年多来,美国肆意挥舞关税大棒,四处挑起贸易争端,恣意冲击以规则为基础的多 边贸易体制,成为国际社会最大的“麻烦制造者”。 D.6 月 6 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 5G 商 用牌照,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 【解析】 A 项,搭配不当。“增加”与“效率”搭配不当,可将“增加”改为“提高”。 B 项,句式杂糅。“遵循以‘学生本位’为原则”将“遵循……的原则”和“以……为原则” 杂糅在一起。可改为“遵循‘学生本位’的原则”或“以‘学生本位’为原则”。D 项,表意 不明。“几十个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记者”有歧义,可改为“报社、电视台和网站的几十 个记者”。 3.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 A.陈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款待,分别时,他连说;“叨扰!叨扰!” - 2 - B.陆机和陆云两兄弟之间的感情特别好,陆机作为陆云的家兄,总是给予陆云无私的帮 助。 C.小时候,我经常受到邻居赵阿姨的照顾,现在我只要有时间就惠临她家,陪赵阿姨聊 天。 D.在母校建校 70 周年的庆祝大会现场,我亲聆诸位先贤的高论,心中十分感动,获益 匪浅。 【解析】 A 项,叨扰:客套话,受到款待,表示感谢。使用得体。B 项,“家兄”用于 对自己的兄长的称呼。这里是第三人称,不能用此称呼。C 项,“惠临”是敬辞,指对方到自 己这里来,此处用错了对象。D 项,“先贤”指已经去世的贤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近,一则“农村体育生在家训练 82 天”的视频火了。刘传贺今年 18 岁,是安徽宿州 市一名高三体育生。疫情期间不能返校的他,独自在家坚持训练了 80 多天,没有跑道,泥土 地上照样健步如飞;没有器械,缺少工具,________,轮胎、砖头________;无人指导,拍 摄视频让教练________动作;缺少陪练,家人助阵充当临时“计时员”“发令员”;6 点起床, 7 点上网课,9 点开始体能训练……两个多月来,刘传贺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文化课和体能 训练一天都没落下。为了目标________,这份自律令人感动。 疫情发生后,不少人在家“云办公”,生活“无接触”。对于那些不方便出门者,有人 总结划分出两种生活状态:____①____;另一种则是放任自我,得过且过,毫无疑问,刘传 贺是前者。 ____②____。看了刘传贺的视频,有人留言说自己也要锻炼身体,不再浪费光阴;也有 人捡起了自己因工作忙碌而丢到一边的爱好,决心成为更好的自己。每一分努力,都不会被 辜负;每一分付出,都能够收获幸福。路再远,只要脚不停,就有到达终点的一天。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D ) A.因地制宜 齐头并进 斧正 全力以赴 B.因地制宜 齐头并进 纠正 尽力而为 C.就地取材 轮番上阵 斧正 尽力而为 D.就地取材 轮番上阵 纠正 全力以赴 【解析】 ①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就地取材:就在自 己所处的地方选取中意的人或物。根据语境,“没有器械,缺少工具”,选取的应是物,故 选择“就地取材”。②齐头并进:不分先后地一齐前进或同时进行。轮番上阵:轮流上阵, 做某件事情。语境指的是刘传贺选取不同的器材进行锻炼,故选择“轮番上阵”。③斧正: 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纠正:改正缺点、错误。语境说的是刘传贺拍摄视频,是让 教练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改正,故应选择“纠正”。④全力以赴:把全部力量投入进去。尽力 而为:用一切力量去做。语境中,刘传贺为了实现目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故应选择“全力 - 3 - 以赴”。 5.请在文中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答:__[示例]①一种是坚持自律,提升自己;②自律的态度往往给人积极的影响。__ 【解析】 文段中的第①处空缺,上文有“有人总结划分出两种生活状态”的引领,下 文有“毫无疑问,刘传贺是前者”,填入此处的句子必须是和刘传贺的生活状态相吻合的, 故此处可填写“一种是坚持自律,提升自己”;第②处,空缺在本段的开头,下文“看了刘 传贺的视频,有人留言说自己也要锻炼身体,不再浪费光阴;也有人捡起了自己因工作忙碌 而丢到一边的爱好,决心成为更好的自己”,表述的内容是人们所受到的影响,再结合刘传 贺的自律精神,故此处可填写“自律的态度往往给人积极的影响”。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都能够收获幸 福。”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__[示例]①原文是结构对称的整句,读起来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②原文对“每一分” 反复强调,突出说明了努力和付出不会白费,能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更有说服力(或:号召 力);③原文使用互文修辞手法,前后内容交错呼应,互相补充,表达更具文采。__ 【解析】 可以从修辞、句式、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本题中,画线句子是“每一分努 力,都不会被辜负;每一分付出,都能够收获幸福”,从句式上看,原文结构对称,读起来 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从表达效果上看,原文对“每一分”反复强调,突出说明了努力和付 出不会白费,能够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更有说服力;从修辞上看,原文使用互文修辞手法, 意思是“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都能够收获幸福”,互文的使用,使前后内容 交错呼应,互相补充,表达更具文采,而改后的文字“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不会被辜负,都 能够收获幸福”则明显缺少灵气,表述生硬,苍白。 7.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反物质”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 ①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 ②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 ③反物质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 ④反物质由反粒子组成。 反物质是__一种由反粒子组成,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将会 湮没,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的新型物质。__ 【解析】 此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是把短句变为长句,可以先把其中一个主要句子 作为主干,然后把剩余的短句按一定的层次、顺序组合,作主要句子的定语或状语。这里的 几个短句,围绕“反物质”展开话题。可以用“反物质是一种新型物质”作为主干,而将其 他短句分解、组合,化为“新型物质”的定语。 - 4 - 8.阅读下面这则新闻,并按要求答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不到一个月,多种青蒿素保健品打着“抗 癌杀虫”等名号,已“搭便车”在网上热卖。例如淘宝店家在售一款名为高纯青蒿素的产品, 号称美国原装正品,抗疟、抗肿瘤、白血病,同时还有抗菌作用,可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与 盘状红斑狼疮的治疗,目前售价为 90 粒 365 元。还有一种“超级青蒿素”产品,60 粒售价为 410 元。此外京东等平台的第三方卖家也有从美国代购这种青蒿素补充剂、青蒿素植物养生茶 的。 这些打着青蒿素旗号的产品真有宣称的神奇疗效吗?据了解,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奖之前 好几年,青蒿素补充剂就已在美国出现了,属于膳食补充剂的一种。曾有一家美国公司在其 网站上宣称青蒿素“对病毒、细菌及真菌感染很有效”,具有“处理肠道细菌和寄生虫”和 “杀死癌细胞”等功效,该公司的这种行为被判定为违反多条法律。 因此专家提醒消费者,________。 (1)给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 15 个字) (2)给新闻拟写一个结尾。(不超过 20 个字) 答:__[示例](1)青蒿素产品竟能“抗癌”? (2)青蒿素产品没有奇效,消费者购买当慎重。__ 【解析】 (1)此类题目重点在于对于文段的压缩、概括。文段主要围绕青蒿素产品、疗 效进行介绍。点出报道中心事物“青蒿素”,结合原文内容“青蒿素产品的疗效”概括即可。 (2)答题关键“结尾”“不超过 20 个字”标题的结尾要能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或表达作者立 场、体现作者观点。文段主要是阐述“青蒿素产品没有疗效”,结尾要与此相关。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当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我们该做如何解释?最新的 科学理论在客观性上是否就比先前的更好?大多数关于这些问题的现代讨论都源于美国科学 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一部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它无疑是过去几十年中最有影响的科 学哲学著作。 库恩是一位训练有素的科学史家,他尤其对科学革命感兴趣,每一次革命都导致了科学 世界观的根本变化,一系列现存的思想被另一些完全不同的思想所推翻。 当然,科学革命还是相对较少地发生的——大多数时间任何特定的科学都不处于革命状 态。库恩创设了“常规科学”这一术语,来描述当科学家所属的学科没有经历革命性的变化 时他们所从事的每天平常的科学活动。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 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 信念和价值观。 按照库恩的观点,常规科学主要是一种解惑的活动。无论一个范式多么成功,它都将遇 - 5 - 到特定的困难——那些它无法涵盖的现象、理论预见和实验事实之间龃龉,等等。常规科学 家的工作就是试图消除这些较小的困惑,同时使得对范式的改变尽可能少。最重要的是,库 恩强调常规科学家并不试图检验范式。如果一位常规科学家得到了一个有悖于范式的实验结 果,她通常会假定实验方法有误,而不认为是范式错了。 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 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 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 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 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在此时期, 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 范式就被确立。大约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 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来自科学史上大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例如,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 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 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 上的分子革命。然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都赞同,库恩对于科学史的描述蕴含着重要的价值。 为什么库恩的思想能引起如此的风暴?因为除了对科学史纯粹的陈述外,库恩还提出了 一些相当有争议的哲学命题。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 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库恩对于范 式转换的解释,似乎很难与实证主义者眼中作为一种客观、理性活动的科学相容。一位评论 者写道,按照库恩的解释,科学中的理论选择就是“群众心理学的事”。 (摘编自萨米尔·奥卡沙《科学哲学》) 材料二: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该书引起 了广泛的注意和激烈的争论。 库恩的科学哲学观点,在认识论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错误,这主要表现在承认知识的相对 性时,却否认了科学的客观真理性,从而陷入相对主义。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 观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 则、方法。这只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使用的工具,即一种用以解除科学难题的工具,并没有 什么客观真理性可言,不同范式没有什么真理与谬误之分。在《科学革命的结构》最后一章, 他写道:“为了更加精确,我们也许必须放弃这种明显的或含蓄的观念,规范的改变使科学 家和向他们学习的那些人越来越接近真理。” 在库恩看来,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 变化是随着范式的不同而不同的。他说:“两组科学家在不同的世界里实践着,当他们从相 同的问题出发按相同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而且那不是说他们能看到他们喜欢 - 6 - 的任何东西。两个都在看这个世界,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东西并没有改变。但是在某些领域里 他们看到了不同的东西,而且他们是在不同的相互关系中去看这些东西。”可见,库恩把认 识限制在主观经验的范围内。他所说的拥护不同规范的科学家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并不是 反映客观世界,而是科学家们主观约定的世界,这就远离了唯物主义,而陷入了约定主义。 (摘编自李国秀《评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9.下列对材料中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常规科学家笃信既存范式的合理性,他们“解惑”是为了阐释范式,而非检验范式。 B.天文和物理学界的科学发展逐一印证了范式理论,但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 C.范式理论提供了关于科学如何演变、发展的独特理解,某种程度上刷新了科学史。 D.范式理论尽管在全球有广泛持久的影响,但其核心观点的科学性也一直饱受争议。 【解析】 B 项,曲解文意。“生物学界的分子革命是个例外”分析错误,材料一中的表 述是:“当我们考察从托勒密到哥白尼的天文学变化,或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变化时, 库恩关于旧范式怎样被新范式取代的解释相当准确地得以适用。”“也有一些科学革命并非 如此精准地符合库恩模型,例如近来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生物学上的分子革命对“范式 理论”的印证只是不精准,并非不能印证。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库恩认为分别信奉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位物理学家会因范式不同而缺乏共识。 B.材料一结尾提到的“群众心理学的事”与材料二对库恩的批评有不谋而合之处。 C.材料二通过对库恩原文的引用,论证其学说陷入了相对主义和约定主义的误区。 D.库恩的研究借用了哲学的方法,因此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材料二即是反映。 【解析】 D 项,张冠李戴。“其影响也主要在哲学界”分析错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 结构》虽是一部哲学著作,但它系统地提出了他关于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来自科学史上大 量的例子恰好符合库恩的概括,这一理论在整个科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A.库恩认为,科学家们放弃现有的理论而支持一种新的理论时,其态度未必是理性的。 B.科学革命会带来世界观的根本变化,而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 C.新范式要被普遍接受,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并对其他科学家构成压力。 D.库恩的科学史可以描述为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交替,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解析】 B 项,颠倒是非。“常规科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关系不大”说法错误, 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一个范式就是对科学的总体观点——联结科学 共同体并且允许常规科学发生的一系列共享的假设、信念和价值观。因而,常规科学的范式 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意义重大。C 项,曲解文意。“关键在于拥有一位强有力的倡导者”说法 错误,库恩认为,接受一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如果一种特定的范 式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它就更有可能赢得广泛的认同。分析可知,这个关键是“信仰”, - 7 - “拥有强有力的倡导者”只是提供了被广泛认同的更多的可能性。D 项,偷换概念。“库恩的 科学史可以描述为……的过程”说法错误,库恩是一个科学史家,但《科学革命的结构》是 一部哲学著作,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他提出的“范式”理论指出,“新老范式”的更 替,是推动科学向更高程度发展的过程。 12.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库恩范式学说中科学革命的过程。 答:__[示例]①常规科学研究积累大量无法被既有范式解释的反常,给科学共同体带来危 机感;②常规科学暂停,各种替代方案和范式被提出,公开竞争;③一种新范式被确立;④ 大约经过一代人的时间,新范式被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信奉,科学革命完成。__ 【解析】 ①库恩对常规科学进行解释的核心概念是范式。常规科学的时期一般能持续 几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在此期间科学家们逐渐地阐释范式,解答越来越多的困惑, 扩大范式的适用范围,等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反常——那些不论常规科学家们 如何努力都无法与范式的理论假设相一致的现象。当反常累积得越来越多时,一种逐渐增强 的危机感就笼罩着科学共同体。②对既存范式的信心瓦解了,常规科学的进程也暂时趋停。 这标志着库恩所说的“革命的科学”时期的开始。③在此时期,主要的科学观念都处于公开 竞争的地位。各种对旧范式的替代方案被提出,最终,一种新的范式就被确立。④大约需要 一代人的时间,科学共同体的所有成员都转而信奉新范式——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完成。 13.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说:“在革命以前科学界中的鸭子,在革命以后成了 兔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__[示例]①库恩的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 体理解的变化,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②由于范式不同,科 学共同体看待问题的思路和观念也都不同,同样的东西,在不同范式观照下意味着不同的东 西。③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忽视了科学演进的客观性和实证性。__ 【解析】 ①根据材料一,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意味着新的科学范式的建立,“接受一 种新的范式是科学家出于信念的一种特定行为”,而新的范式意味着对科学总体理解的变化, 连带的是科学共同体遵从的信念、规则和方法的变化。在库恩看来,科学范式不是关于客观 世界的真理性的知识,而是科学家集团在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心理条件下的信念、约定的规则、 方法。②根据材料二,库恩的这句话说的是在不同的理论背景下,科学家对同样的观察现象 作出的解释与理解就会不同,因而形成的科学发现也会不同。③根据材料二,“在库恩看来, 由于不同科学共同体中的范式不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也就不同;知觉的变化是随着范式的 不同而不同的”。库恩的表述过于强调了认识的主观经验。 阅读提升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 8 -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 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 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 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 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 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 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 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 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 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的《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二: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 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无论看 待中医、研究中医,还是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过去如此, 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保持中医药的本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 致中、辩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 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 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 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 整理收集保护起来,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和西医虽有共通之处,但诊治思 维不同、防治手段各异,在管理上必然有所区别。我们应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 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疗效、有利于 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体制。如果简单套用西医管理模式, 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医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中 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把中医药的根脉保存好。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是墨守成规。中医药发展需要兼容并 蓄,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但是,如果离开中医药的主体地位,丢掉中医药原创思维,哪 怕融合再多的高科技,也是徒具其表。我们既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 9 - 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 术方可生生不息。让中医药永远姓“中”,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摘编自王君平的《遵循规律,让中医药根深蒂固》) 材料三: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中医药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 183 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少地方,中药不能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 可以说,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但是,如果中医 药不去拥抱世界,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 行业标准制订的参与权、话语权。因此,中医药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参与国际标准制 订,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走向世界,凭的是实力,靠的是疗效。唯其如此,中医药才能行 稳致远。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中医药独特的整体观、辩证观、系统观 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治病防病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医药走出去,不是为了炫耀, 而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健康难题。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只有为更多人 解除病痛,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智慧”,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信赖。世界卫生组织将起源 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标志着国际公共卫生系统对中医药等传统医学价值 的认可,此举对中医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目前,中医药正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在全 球卫生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文明互鉴,为加强各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 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 中医药海外中心,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 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摘编自王君平的《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 中医西化,特色弱化。 B.我们要对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秘方和诊疗技术进行收集保护,以便 更好地传承,否则就会失传。 C.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 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 D.要想中医药根深叶茂,要想岐黄之术生生不息,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 挖掘精华,保持特色。 【解析】 A 项,误将未然当已然。“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 - 10 - 特色弱化”错误,从材料二来看,这只是一种假设,是中医药存在的风险。B 项,判断过于绝 对。“否则就会失传”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应该是“有失传的风险”。C 项,曲解文意。“当 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如果简单套用西医 管理模式,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阻碍中医药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B )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更加强调“创 新”,材料二更加强调“守正” B.材料三从增强国际话语权、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三个角度 论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 C.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材料二和材料三主 要运用了举例、道理论证。 D.由材料三可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对此 我们更要讲好中医药故事。 【解析】 A 项,以偏概全。“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错误,材料一强调的是“守正”和 “创新”。C 项,无中生有。“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错误,没有运用“对 比论证”。D 项,以偏概全。“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 错误,原因分析不全面,材料三中说的是“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 越的标准壁垒”。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强调的观点的一项是( B ) A.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制作六味地黄丸,用以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 后六味地黄丸发扬光大,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良药。 B.2019 年 5 月 20 日,在广州市代表团参与的广州——奥克兰——洛杉矶三城经贸合作 活动中,广药集团与奥克兰大学的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关系。 C.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中医专家黄世林设计了由雄黄、青黛、丹参和太子参组成的中 药“复方黄黛片”,用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我国利用多样性阵列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数千种中药粗提物及化学单体的分 子反应图谱,形成了分子版《本草纲目》。 【解析】 材料一主要强调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B 项是和中外交流相关的,讲的是 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相关问题。 4.结合材料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答:__[示例]①首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提出观点;②然后 从“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和“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 荡”两个角度分别论述;③最后总结,指出传承和创新缺一不可。__ 【解析】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的论证结构,然后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阐 - 11 - 述。总体来看材料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两个角度论证观 点,最后总结。 5.三则材料均谈到中医药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 答:__[示例]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 持特色;③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__ 【解析】 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不能脱离原文,每则材料其实都涉及“怎么做”的 问题,考生需要回到材料中筛选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①材料一讲的是“怎么做”的问 题,关键信息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 新动力”;②材料二讲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问题,关键信息是“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 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③材料三主要论述的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关键信息是“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 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让不同 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很多人把 2016 年视为火星移民探索的启程之年。2016 年 8 月 23 日,中国国防 科工委“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正式启动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宣布将于 2020 年让探测器登陆 火星。9 月 28 日,SpaceX 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墨西哥召开的第 67 届国际宇航大会上,推出 了用于人类火星移民的“星际运输系统”,并做了“让人类变成多星球物种”的主题演讲。 10 月 11 日,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 CNN 网站发表文章称:“为了翻开美国太空探索的新篇 章,我们已经设立了一个清晰的目标:在本世纪 30 年代之前,把人类送上火星。” 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 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 终局。在人类眼前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老死在地球上,等待灭绝;另一条是离开摇篮,移民 其他星球。而火星与地球存在诸多相似性,无疑是移民的最佳选择。然而探索和移民外星绝 非易事。人类作为在地球上生活的哺乳动物,想要进行星际旅行或是在外星生活,必须面对 各种已知和未知的危险。在 1969 年第一次踏足月球之后,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很快陷入了停 滞,其中在太空中宇航员的健康问题可能正是原因之一。 美国航空航天局研究了人体在太空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危险。在从地球前往火星的大约半 年的旅行中,宇航员会处于失重状态,在火星的表面,宇航员所体验到的重力也只有地球的 三分之一,适应火星重力对于人类来说绝非易事。在国际空间站工作的宇航员们每次只能在 太空环境中工作 6 个月,这主要也是出于对健康的考虑。调查显示,女性在国际空间站上工 作 18 个月,男性工作 24 个月,所受到的宇宙射线的辐射总剂量就会超过其一生可接受的限 度。在太空中旅行,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人体极大程度地暴露在宇宙辐射之中。 这种来自宇宙中的高能量原子碎片极难抵御,它们可以穿透层层防护,伤害到人的细胞和 - 12 - DNA。一份来自加州大学的报告显示,宇宙射线可能会造成长期的大脑损伤,包括老年痴呆、 失忆、焦虑、抑郁,同时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是无论如何,为了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在 20 亿年以内,即使人类没有自我毁灭 或是遭遇地球周期性的物种灭绝,太阳燃烧状态的变化也将使地球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 太阳在最终熄灭之前,会逐渐发亮、膨胀,直至膨胀到脱离地球轨道。在这一切发生之前, 人类必须逃离太阳系,或许那时失去了故乡的人类只能生活在茫茫的太空之中。 (摘编自苗千《人类实现太空移民有哪些不利因素》) 材料二: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人类科技的发展一直处 于加速之中,技术精英们愿意相信人类正处在技术爆发的节点上,各种如梦幻般的想象正徐 徐成为现实。而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 种大灭绝之间的一朵浪花。对于一个物种来说,美好的未来或许在于更适应环境的进化,而 对于地球生物的总体而言,最美好的未来可能在于躲过几百万年一次的生物大灭绝。人类文 明的不断进步,与其说是奔向理想中的人间天堂,不如说是在重重危险之中的弦歌不辍,为 自身寻找一丝生机。 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境,通过游戏进行练习也是一 种重要的方法。“游戏精神”已经开始成为一种时代精神:把生活中的困难或是遇到的不同 阻碍,看作是游戏中的“打怪”,把克服困难看作是“过关”。现代人的这种“游戏精神” 之中带有一种乐观和顽强,同时也含有最终必将“通关”的信心。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 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虽然游戏是虚拟的,但是虚拟世界对于现实世界的 作用比想象中更加强烈,比如社交网络上的交流方式已经开始改变人们现实中的相处方式, 网络上的“点赞之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规范。网络化、电子化的社交,是否可能在亿 万年之后,当人类文明遍布星际之时,成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不担心未来,它到来得足够快。”关心未来、意识到未来的存在, 是高等智能生命所独有的能力。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我们应 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 (摘编自《科学》杂志和美国航空航天局相关报道) 材料三:如果我们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必定不会像今天这样,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 焦虑中。未来是可以预知的吗? 人类历史早期对未来的预测往往与占卜、星相学、巫术等联系在一起。即使到了 16 世纪 末,人们都还预测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出现只会使教会和皇室变得更强大。18 世纪的大多数 分析家并不认为蒸汽机的发明将彻底改变农业经济。19 世纪的一些主要观察家认为,电气的 前途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照亮街道。哪怕有些人曾在 20 世纪初预见到潜艇、飞机、电影、广 播和电视的发明,但却没有人(包括凡尔纳)认为这些事物可以改变大英帝国当时的统治格局。 20 世纪末,很少有人预料到,个人电脑和网络技术将如此广泛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 - 13 - 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技术精英不断宣告着“未来已来”,从凡尔纳 的海底环游到菲利普·迪克的神经漫游,无数想象中的“未来”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从人工 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虚拟现实、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 观主义创造着“未来”。另一方面,生态灾难、末日想象,又让我们质疑,未来是否会更好?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多次登上月球,但并没有把人类的足迹向更遥远的宇宙深处推 进。我们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 140 个字符的微博。不过,现在硅谷的一 些人,再次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太空探索和星际旅行。 阿西莫夫在科幻小说《永恒的终结》里,用数学家的思维逻辑推论,“人类往往会选择 最安全、最中庸的道路,群星就会变成遥不可及的幻梦”。他又指出,人类的未来“不是追 求永恒时空与绝对的安全,不是将自己禁锢在安全的牢笼中,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 继续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 (摘编自蒲实的相关文章)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中外一些部门和个人宣布探索或计划移民火星,是在地球出现环境恶化、资源枯竭、 基因病毒等情况之下的无奈之举。 B.太空中脱离地球大气层和磁场的保护,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到人的细胞和 DNA, 这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对。 C.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材料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此做了针对 性解答,并认为人类会有生机。 D.材料二中的“游戏精神”,体现了现代人探索宇宙的乐观和顽强,与材料三中所说的 “科技的乐观主义”精神相一致。 【解析】 A 项,误将或然当已然。“是在地球发生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等情 况之下”错。原文为“美国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斯蒂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基因病毒、 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乃至外星文明的入侵,这些都是地球的可能终局”。B 项,无中生有。 “宇宙射线的辐射会伤害”比“克服人体失重更难应对”错,文中没有比较。C 项,无中生有。 “材料一指出了人类实现太空移民的不利因素,材料二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对此做了针对性解 答”错误。没有对材料一提出的不利因素做针对性解答。 7.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要解决最终的生存问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离开地球,人类在太空中的健康问题必 须克服,否则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就会停滞。 B.科技的加速发展使各种想象正成为现实,但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这是微不足道 的,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 C.人类历史上对未来的预测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没有准确预知未来的能力,所以直到今 天人们依然浸泡在广泛和普遍的焦虑中。 - 14 - D.本应造出会飞的汽车,但最终得到的只有 140 个字符的微博,反映了对“未来已来” 的质疑,但这没有妨碍太空探索的脚步。 【解析】 B 项,曲解文意。“躲过周期性的生物大灭绝只是美好的愿望”错。原文为“而 站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来看,人类文明的出现和繁荣可能只是地球周期性物种大灭绝之间的 一朵浪花”。 8.如果用诗句说明材料二最后一段的寓意,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B )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C.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D.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解析】 材料二最后一段要抓住“现实”“未来”分析,主要讲时间的变化,未来的 发展。A 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 人身处在庐山之中。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 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B 项,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应当趁 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努力奋斗,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C 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D 项,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 声:还没从美丽的春色中一梦醒来,台阶前的梧桐树叶就已经在秋风里沙沙作响了。把时间 快过,岁月易逝的程度,用梦未觉,梧叶秋声来比喻,十分贴切,倍增劝勉的力量。 9.以下有关材料二语言特点与好处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语言生动形象。如“一朵浪花”运用比喻,“弦歌不辍”引用论语中孔子典故,增强 了新闻报道的生动性。 B.语言幽默有趣。将人类的宇宙探索比作打怪游戏等,贴近生活,幽默风趣。 C.多种手法的运用,使原本严肃、枯燥的科学探索文章,变得形象生动,引发阅读兴趣。 D.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面对生物大灭绝的悲观忧患意识。 【解析】 D 项,“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面对生物大灭绝的悲 观忧患意识”错误。结合“我们逐渐认识到,未来是由无数的现在拼接而成的。我们应该从 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人类目前的处境,学会在奔向未来的过程中面对种种机会和危险”分析, 材料二的语言与材料二的主旨相契合,更能体现文章透露的乐观精神。 10.请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人类决心探索太空的原因。 答:__[示例]①与自身(地球)危机有关,是为了人类的生存。②关心未来,研究未来,相 信未来必定美好。③意识到未来可以由科技创造,而人类的未来在于开拓宇宙。__ 【解析】 ①结合“人类探索宇宙,总是与其自身的危机有关”“但是无论如何,为了 生存,人类必须离开地球”分析,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解读。②结合“相信未来,并且开始研 究未来,这股热潮正愈演愈烈”“人类面向未来、探索宇宙,就需要适应前所未有的生存环 - 15 - 境”“坚信未来必定会更好,一个美好的结尾正在游戏终点等待着我们”分析,从关心未来 的角度解读。③结合“到了现代,科技似乎给了我们更多自信……正通过技术变成现实…… 到太空旅行,我们以科技的乐观主义创造着‘未来’”“而是开启人类的无限时空——继续 人类文明无限冒险的历程,向宇宙中拓展,开拓银河帝国”分析,从开拓宇宙角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