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出色的英语水平,更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是“比比皆是”。
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了汉语的处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会再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我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让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了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纵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1、联系文章,下面对“汉语的处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海举行的一次翻译大赛,不仅缺乏最好的译文,评不出一等奖,而且二等奖还被外国选手拿走,这种尴尬局面让人反思。
B、国内选手相当多的翻译作品言不达意,其中文字符号的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种现象反映出我们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
C、虽然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我们的后人也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汉语危机”不断的呼声却使我们不能尽展欢颜。
D、与“全民学英语”热潮相比照,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 严重退化,这说明对于母语的忽视。
2、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B、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C、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就让作者百感交集,忧心不平,看来作者思索这种问题已有时日,显示出作者的文化责任心。
B、由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词藻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说明汉语独特的魅力;古希腊文、拉丁文基本死了,说明活着的汉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D、“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受到冷落,产生危机,因此,我们应把对母语对外语的重视程度颠倒过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一个多雨的夏天
郭震海
这似乎是一个多雨的夏天。
不紧不慢的小雨就像生了根,断断续续下了三天,没有停的迹象。侯东升醒来后,听着外面滴滴答答的雨声,有些烦闷。
他裹着一条毛巾被,眼睛迷茫地瞪着屋顶。简易的屋顶用横七竖八的施工模型板撑着,上面覆盖着几层黑糊糊的油毡。简易的大宿舍内散发着一股刺鼻的霉味,半碗隔了夜的剩饭放在墙角,已经变质。裸露的砖墙,湿漉漉的,似乎能挤出大把的水来。地上铺着红砖,红砖上撒了薄薄的一层白石灰。十几双黄胶鞋,没有规则地摆放在床铺下。
“天塌了吧!”一名工友坐起来嘟哝了一句,扑腾一声又躺下了,几根木棍支撑的大床铺发出吱吱呀呀的怪叫。
“你找死啊!”工友躺下的动作用力过猛,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向他提出强烈的抗议,骂骂咧咧地抽回了胳膊。
侯东升起身,去床铺头找自己的衣服,想出去走走。他从墙角找出一把破旧的雨伞,走出了工棚。
外面的雨下大了,一栋高楼起了半截,无数的、长长短短的钢筋头直冲云霄,在雨中显得亮晶晶的,有点刺眼。如果不下雨,这栋起了半截的楼上肯定站满了人。无数顶安全帽,无数双劳作的手。在轰轰隆隆的机械声中,他们完全可以站在高墙上,边劳作边唱信天游。有的工友已经在城里待了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他们就像一群特殊的候鸟,每年开春告别妻儿老小,来到城里,冬天又会回到乡村。他们没有走进过KTV,但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可以怒吼,可以咆哮,可以唱着哭,也可以唱着笑。只要手不闲着,至于嘴,爱干吗就干吗,就是站在墙头上像一个英雄般的去演说,也没有人注意,更没有人管。他们的声音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显得异常微弱,微弱得站在楼下就完全听不到了。
半夜里,无数盏大灯会将整个工地照亮,高楼一天不封顶,热闹的景象就一天不减,唯有雨能阻断这喧闹的一切。侯东升和大多工友一样,既盼雨,又恨雨。为什么呢?盼雨,是因为下雨了他们可以美美地睡个懒觉,无休止的劳作可以得到短暂休息;恨雨,是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工是什么,就是钱。他们从四面八方拥进这座陌生的城市,就是想多挣点工,年底多拿点钱。
侯东升撑着伞,不知道该去哪里,更不知道该干什么。路过一座天桥,桥下积满了水,飞驰而来的车辆迅速通过天桥,激起很高的水花。
“你找死啊!”一个撑着小花伞的女人,被车辆激起的泥水溅了一身,她怒气冲冲地骂道。侯东升突然觉得,城里人说话和他们其实没有区别,就比如这句“找死啊!”他这样说,工友们这样说,城里人也这样说。
在一个玻璃橱窗前他看到一则大大的广告:“家,温馨的港湾。”
城市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广告。侯东升觉得每一则广告都与他们有关又无关。他们一年四季就像蚂蚁一样在钢筋与水泥的森林中不停地修筑城市里的家,城市在一天天长高变大,而他们没有家,他们的家在乡下。
侯东升给乡下的妻子打了一个电话,妻子开心地说,真好,庄稼灌浆了,下了一场难得的透雨。侯东升在电话里骂,好个屁。妻子说,你个鞭打的侯东升,你个不要脸的侯东升,你变了,变得不再爱惜庄稼,变得像城里人了,变得……
我真的变了吗?放下电话,侯东升想,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他抬头望着灰蒙蒙的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 文章描写那一步步升高的楼顶上,就是他们的乐场,他们爱干吗就干吗,没人注意,更没有人管。目的是为了表现农民工平日生活的单调和无人关注的生活状态。
B. 作品中的一个工友躺下时压住了另一位工友的胳膊,后者就提出“强烈抗议”,“骂骂咧咧”,可以看出这些农民工自身素质确实很低。
C. 文章第三自然段简省地勾勒出侯东升及其工友的居住环境,突出其居住环境的简陋、拥挤、室内东西又脏又乱。
D. 农民工们恨雨,因为下雨就意味着他们会没有工钱,而他们拥进城市,就是想多挣钱,恨雨表现出这些农民工一心向钱看的心理。
5. 文章中多次写到“雨”,请谈谈“雨”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6. 文章以侯东升的困惑“我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9题(共12分)。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 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他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王干)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上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高中梅,201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褪了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B.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灵如洗。
D.汪曾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汪曾祺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B.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C.汪曾祺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净如水”。
D.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就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E.汪曾祺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9.如何理解“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
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
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 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 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 杜甫《春望》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5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的《三峡》中“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三峡春冬时节山水草木之特点,而三峡秋天时却是“______________”,与春冬时节大异其趣。
(2)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________________ 。”
(3)李密《陈情表》中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的大恩大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78分)
三、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拼爹游戏肆意上演,教育公平被踩在脚下,大学精神被无情玷污,这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②吕晓萌前两次考试没进前十名,心里很郁闷,在这次期末考试中她终于力挽狂澜,考到了全校第三名。
③宁波的驴友在驱车穿越林地时迷失了方向,当时天色渐晚,路况不清,又难以求田问舍,所以被困在山上了。
④反腐败是我国当前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既要旗帜鲜明,坚决惩治,又需要瞻前顾后,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
⑤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正因为有丰富的古典文化积淀,16岁的才女武亦姝才能在中华诗词大赛中过关斩将,如探囊取物一般轻松夺冠。
⑥调查显示,70%的网友对二手房个税增至20%的新政觉得差强人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这一政策对于需要改善住房条件的中低收入者不公。
A. ①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⑤ D. ③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 上海打捞局企业联合体与韩国海洋水产部签署了“岁月”号打捞合同,赴韩国实施“岁月”号打捞工程,目前对沉船事故的打捞工作已经完成。
B. 《朗读者》中“朗读”重文字,“者”重人,两者的融合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从而感动于他们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
C. 专业术语“断崖式”随着股票、房价、反腐等社会热点进入公众视野,并被拓展了使用范围,变成了流行词语,成为人们运用夸张手法的新宠。
D. 由于不需要支付作家重印版税,跟风图书在用纸、印制、工艺方面用料低劣,其成本比原版书的降低许多,力图以低价和低折扣获得更大的销量。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多看一些书, ① 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 ② 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③ 有文言文阅读, ④ 有科技文、现代文阅读。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⑤ 靠课外的努力。
①
②
③
④
⑤
A
最好
甚至
不仅
而且
那么
B
或
还
不仅
还
只能
C
或
也
只要
就
因此
D
特别
还
不但
而且
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起源发展的,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的不足而产生的。因此,行书是 ①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 ②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③ ;而楷书是文字符号,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
21. 下面是《人民教育》2016年第19期封面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内部结构图。请用文字把它描述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一位摄影师在挪威冰湖捕捉到一只青蛙被死死冻住、无法动弹的画面。报道分析称,当地气温突然回升,青蛙可能以为冬天已经过去,于是决定去湖对面寻找伴侣。然而,湖面可能一夜之间就又冻住了,青蛙于是被冻在湖中央。那位摄影师认为这个难得的画面是如此的美,看上去是一只青蛙在睡觉,但再也不能跳起来。他推测,青蛙当时正打算从冰面上钻回水里,被冻住了。他感到格外伤心:“可怜的小家伙显然没有能做到,就死去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