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刷题精选模块三基础强化卷10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含解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基础强化卷10 语基+语用+论述类+诗歌 分值:38分 建议用时:4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记一忘三二》是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书。之前她的《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因为对“畅销书”有出自本能的疑虑,我的阅读嗅觉故意绕道走。直到有一天,偶然读到《猫馆记》。我也是养猫之人,遇到李娟却甘拜下风,她不仅养猫无数,观察力更是比猫还敏锐。她既写喵生也画人情,令“猫奴”们    。我的阅读嗅觉从此锁定了她。‎ 李娟的文字带有一种清晰光明的节奏感,所以只用了大半个上午,我就读完了这本《记一忘三二》。‎ 我以为作为散文家,李娟最大的美德是:不抒情。以前的作家的散文,是简洁而深邃的。可是,    ,抒情成为熬制散文(尤其是“美文”)的底料。有的作者像撒鸡精般拼命往文章里撒“抒情”,以至于整锅汤漂浮着绚丽的辞藻,闻起来    ,一打捞,却没什么干货。李娟不同,她描述,叙述,讲述,但不抒情。换言之,不是李娟用语言修饰生活,就是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 不抒情,那靠什么呢?细节。《猫馆记》之所以动人,就在于处处见细节。李娟详写猫的高冷与谄媚,写猫的来与去,写“我家每一只猫咪生平第一次迈出家门的时刻”,均神态毕现,    。她写扫雪,写老师,写院子,写梦境,写过年,写冰箱,(    )。何谓栩栩如生?有了栩栩的细节,才能“如生”。李娟捕捉细节的能力堪称一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魂不守舍 转瞬即逝 香远益清 跃然纸上 B.神魂颠倒 转瞬即逝 香远益清 跃跃欲试 C.神魂颠倒 曾几何时 芳香馥郁 跃然纸上 D.魂不守舍 曾几何时 芳香馥郁 跃跃欲试 答案 C 解析 ①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人、物或事入迷着魔。魂不守舍: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精神恍惚、心神不定,也形容惊恐万分。文中说她写猫细致独特,令人着迷,应用“神魂颠倒”。②曾几何时:指才过了没多少时间,即时间没过多久。转瞬即逝: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文中说“抒情成为熬制散文的底料”应是不久前的事情,应用“曾几何时”。③芳香馥郁:一般用来形容盛开的花朵美丽芳香、香气浓厚;也可用来比喻美丽的女性,周身散发的浓烈香气。香远益清:香气远播,越发显得清新芳香。文中说“闻起来”,因此应用“芳香馥郁”。④跃然纸上:活跃地显现在纸上,形容刻画、描写得非常生动、逼真。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文中说文章刻画形象生动,应用“跃然纸上”。‎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6 -‎ A.换言之,不是李娟用语言修饰生活,就是让生活里让语言长出来。‎ B.换言之,李娟不是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而是用语言修饰生活。‎ C.换言之,不是李娟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就是用语言修饰生活。‎ D.换言之,李娟不是用语言修饰生活,而是让语言从生活里长出来。‎ 答案 D 解析 原句一共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不是”应该放在“李娟”的后面,因为前后分句的两个主语一致,据此可排除A、C两项;第二处根据前后的语境,应该用并列的关联词语“不是……而是……”,不应该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不是……就是……”,且应注意“不是”“而是”所带句子的顺序,据此可排除B项,选D项。‎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反而不充盈着细节 B.也无不充盈着细节 C.也不充盈着细节 D.反而充盈细节 答案 B 解析 根据前面的意思,李娟写猫的细节很好,所以后面的“写扫雪,写老师,写院子,写梦境,写过年,写冰箱”应该用“也”,构成并列关系,而不能用“反而”,因为“反而”表示转折关系,由此可以排除A、D两项。根据上下文的语意,应该表达为“充盈着细节”。B项,“无不”双重否定即是肯定。所以答案为B。‎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5分)‎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提倡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答: ‎ 答案 传统文化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资源,为重建道德观念提供学术滋养,有助于世界文明多元化。‎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材料共有四句话,第一句说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后面三句话从不同角度叙述传统文化的作用。可从中提取关键语句,如第二句中的“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第三句中的“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深层的学术滋养”、第四句中的“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并用概括性的语言将这些信息组织到一起即可,注意“不超过50字”的要求。‎ ‎5.扩展下面的语句,使其丰富、生动,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突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有赞美或喜爱的情感)。要求符合情景,语句通顺,50字左右。(6分)‎ 梅花开了。‎ - 6 -‎ ‎ ‎ ‎ ‎ 答案 (示例一)当积雪压断枝头的时候,当冰凌高挂悬崖的时候,当百花纷谢凋零的时候,梅花迎着风雪带着微笑悄悄地开放了。‎ ‎(示例二)数九严寒,瑞雪中飘来一缕清香,游目四望,原来是一株蜡梅姗姗盛开了。它笑傲风雪,香远益清,吸引着我留恋不舍。‎ ‎[“丰富、生动,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2分,“不畏严寒的品格”(有赞美或喜爱的情感)1分,符合情景即冬季严寒1分,50字左右1分,语句通顺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根据特定情境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扩写语句,首先要明白题干的具体要求(修辞手法、字数、符合情景等);其次要弄清楚哪些地方需要扩展,应该怎样扩展。从句子成分来看,扩写就是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也叫“添枝加叶法”。例如这个句子应该按照以下模式扩展:(什么样的)梅花[怎样地]盛开了,它盛开得〈怎么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话说《诗经》之“风”‎ 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人家,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 6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的“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只有偷偷摸摸去做。“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的中心思想是:人生若想追求到快乐与幸福,就要认识社会。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不认识社会就只能四处碰壁,最后落个失败的人生;能认识社会就能游刃有余,利用社会。‎ 风俗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是大部分人“约定俗成”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生产中,认识到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就形成了这样一个风俗习惯。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重读《诗经》,一是要了解古代人们的风俗习惯;二是可以借鉴和发扬一些好的风俗习惯,如春节团聚、清明祭祖等;三是创造我们今天的新风俗,使生活更加日新月异,更加幸福。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可能都有法律约束和指导,而且人类社会的维持也不能完全依靠法律法规,那么还要依靠什么呢?就是风俗习惯、“礼”“社会行为规范”等。依靠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使社会肌体健康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之所以出现混乱,一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第二个原因就是社会风俗混乱。一群人恣意破坏另一群人的风俗习惯,便会导致争斗打闹,甚而引发战争。所以,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的风俗习惯,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这或许便是孔子编集《诗经》的主要原因吧。‎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的社会情状,形成了《周易》中的十五个卦象,而这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 B.孔子强调“礼”的作用,正是要通过“风俗”给人设定一种无形的束缚,对人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之符合所有人约定俗成的规范。‎ C.孔子把《诗经》作为教材,意在向学生表明这样的思想:社会是精彩的但更是复杂的,只要认识社会,做事就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D.在自然界中,因为大气内空气涌动而形成的风使大地万物不断接受新鲜空气,从而保持生机;人类社会亦如此,没有正常风气,就没有美好生活。‎ 答案 D 解析 A项,“十五个卦象正与《诗经》中的十五国风相对应”在文中没有依据。B项,“所有人”错,文本末段首句说的是“大部分人”。C项,“只要认识社会,做事就能……快乐与幸福”错,应该是只有认识社会,做事才能游刃有余,追求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孔子对话,阐释了《诗经》之“风”的含义,即社会行为规范与人们的行为方式。‎ B.文章以《诗经》中的国风和《周易》中十五卦牵涉到“风”为论据,强调了“风”即“礼”的观点。‎ C.亲友们的看法可以左右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从中可看出孔子所强调的“礼”的作用。‎ - 6 -‎ D.一群人恣意破坏其他人的风俗习惯,进而导致争斗,甚至引发战争的现象印证了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印证了法律法规健全的重要性”错,由原文结尾部分可知,这个现象阐释了人要入乡随俗,懂得并调节自己去适应不同风俗习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种风俗习惯的形成,一要靠领导人的垂范和引领,二要靠长期的实践检验,三要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可。其目的是更好地生存。‎ B.由于风俗习惯的冲撞而引发的摩擦甚至战争,在当今世界也并不鲜见,只有彼此尊重,互相适应,才能实现民族和解与世界和平。‎ C.《左传》记载楚使言于齐师:“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句话是指两国距离甚远,而非各自的风俗文化不同。‎ D.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属于不同的层面,人类社会的维持除了依靠法律法规,还要依靠风俗习惯,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 答案 D 解析 “有了这两方面的结合,人们就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错,两方面的结合并不一定能使人们不敢做大家不认同的事,有公然抗法者,也会有偷偷摸摸去做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9分)‎ 芳草渡 ‎[北宋]贺铸 留征辔,送离杯。羞泪下,撚①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秦筝雁促②,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千里地,信音乖。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注] ①撚:音niǎn,同“捻”。②“雁”即雁柱,为筝上支弦之物,古筝的弦柱斜列有如飞雁斜行,故称。‎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是送别词,这首词与柳永《雨霖铃》先写别前思绪纷乱,再写别时依依不舍,最后写别后相思难诉不同,主要抓住临别时的场面来写,笔墨集中,匠心独运。‎ B.“撚青梅”的“撚”字是用手指搓转的意思,与前文的“羞”字相应和,非常形象地写出女子欲说还羞,低首撚梅的形象。‎ C.词的下片“相思成病底情怀。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几句,借女子的口吻,写丈夫远去之后,把诸多烦恼都留给自己,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写出女子对丈夫的依恋。‎ D.这首词语言浅近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似与人对面而语,让人耳目一新。‎ 答案 C 解析 ‎ - 6 -‎ C项,“用一种幽怨的语气”分析有误,“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是女子对丈夫的关怀,女主人公让丈夫把烦恼给自己送来,体现出的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为对方着想的牺牲精神,所以“幽怨”是没有依据的。‎ ‎10.这首宋词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 答案 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分别时与丈夫难分难舍、内心伤痛、深爱丈夫,愿为丈夫付出的痴情女子形象;(2分)②主要通过动作(或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象;(2分)③“留”“送”“泪下”“撚”“问”等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女子离别时内心的伤痛和对丈夫的依恋。从“低声问道几时回”一句以后,全是对女子的语言描写。她告诉丈夫,你在他乡相思烦恼,不妨把你的烦恼送来给我,让我一人承受。表现了这个痴情女子深爱丈夫,愿意为丈夫付出的一面。(2分)‎ 解析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有关描写来表现的。“羞泪”的神态描写以及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出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而内心悲伤;末尾三句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沉的爱和思念。‎ - 6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