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43 KB
  • 2021-06-07 发布

百师联盟2020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年联考(山东卷)试题(含解析Word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百师联盟 2020 届高三开年联考 山东卷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这些年,大批作家积极投身历史剧的创作实践,虽然也有“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 无魂的躯壳”的“三无牌”历史剧,但也创作了不少佳作力作,《大秦帝国》《于成龙》等作 品,与此前的《东周列国》《康熙王朝》等上百部巨作一起,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 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 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 社会发展规律,从而鉴古知今,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和文化自信,激发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 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 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 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 受到人民的喜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如果抛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摘编自《人民日报给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启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受历史虚无主义和进步论的影响,国内外一些理论家、历史学家对于中国历史 抱有否定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我们很多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要么肆意歪曲中国历史,或 将中国历史庸俗化,或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即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 也经常因为受西方观念的框架约束,要么对其真正价值认识不足,要么用西方之尺削足适履。 整个中国历史在西方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就像是一个无处申辩的倒霉蛋。 但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历 史的“温情和敬意”。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这符合我对当今中 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 由此也就更容易摆脱西方的观念条框,对中国历史抱有真正的“温情和敬意”。尤其是当今 中国正处于国力不断上升的阶段,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 对不可少的。也许,对于中国历史的态度契合当今无数年轻人的心态,正是该剧受追捧的重 要原因。毕竟,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发现,否定中国历史,把它等同于钩心斗角的宫廷诡计, 是经不起细看和推敲的。 当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态度,会对很多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生理所应当的质疑。例如《长 安十二时辰》中讲到唐朝时的一种“职业”,被称为“不良人”,这是当时负责社会治安管 理的小吏,类似于今天的刑事警察。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 生于英国。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现代警察的几个特征是:非军队、非民 众、职业化。按此标准,唐代的“不良人”至少已经具备两个半特征。而早期的英国“警察” 或称治安官,最多具备上述一个特征,即非军队。隋唐开始,中国有了正式的科举制度,它 所选拔的是“官”,在官之外,行政工作还需要很多“吏”,它是民众里面较为富裕的人群 为政府的“服役”。这项政策实施长了便出现很多弊病。这一现象的改变是北宋王安石的变 法。其方法是富户不用出人承担“吏”的无偿服役,改为出钱,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合格的 专业人员,而不再是无偿服役,从而避免“不良人”的腐败。这是继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后, 用公平方式雇用“小吏” 笔者这番带有学术性的分析,在剧中未必有深入的阐述。但我希望它能让更多人客观公 正地看待中国古代制度。只要摆脱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对于中国历史的认识就会有全新的理 解,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会有更多的自信。 (摘编自刘仰《历史剧对历史要有温情和敬意》) 材料三 历史真实不可再现,对历史真实的追求只能无限企及。但可以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 史,并以此逼近历史真实,传达出历史的神韵。我国文学界和史学界都认可“文史互证”的 说法。钱钟书曾说过,历史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 失了谨严……而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未吐露的心理……考订只断定 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诗歌、小说、戏剧比 史书来得高明。 既然历史本身就具有文学性,这就给历史剧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和遐想空间。所谓传历 史之神,其实就是努力抵达历史深处,准确窥测历史人物内心,沟通古人与今人的心灵,让 历史的回声与今人共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历史剧的园圃里躬 耕的剧作家,谁个没有这样的情怀和抱负? (摘编自贾璐《对待历史的态度决定历史剧的高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以《于成龙》等为代表的当代历史剧,展现恢弘的文化景观,既传播了历史知识,又教人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B. 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聚气、 强基固本”的功能。 C. 中国历史曾经有很长时期被否定,而将其庸俗化,或者将它随意编造以迎合某种意识形态, 就是一大表现。 D. 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艺术则可以深挖事物的本质,曲传 历史人物的心理。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整个中国历史都在西方意识形态笼罩的情况下,即使正面介绍中国历史的文艺作品,也 未充分认识其价值。 B. 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就容易摆脱其观念条框,从而对中国历 史怀有“温情和敬意”。 C. 中国警察院校教科书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是因为书的编者没有对看似绝对的西方定论产 生理所应当的质疑。 D. 隋唐时期中国的“官”和“吏”是不同的官是科举选拔出来的掌权者,吏是富裕,人家帮 助官工作的服役者。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的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 《贞观长歌》打着历史正剧的旗号,主要剧情却围绕八条爱情主线和多角恋爱开展。 B. 《一代名相陈廷敬》叙述陈廷敬整顿吏治之史事,塑造了忠于国与百姓的好官形象。 C. 《敌后便衣队传奇》写八路军战士用可以充饥的包子作炸弹,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 D. 《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梅长苏一看就正气凛然,谢玉仿佛脸上就写着“我是坏人”。 4. 材料二在论证中多次由“我”来发表议论,作用是什么? 5. 从上述材料看,历史剧作家应该有怎样的创作目的、创作方法、创作态度? 【答案】1. C 2. B 3. D 4. ①增强所述材料的真实性,增强说服力。②从“我”的视角发表议论,似与读者对话,拉 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语言感染力。 5. ①创作目的:呈现时代价值,传播历史知识,帮助观众认识社会发展规律。②创作方法: 艺术地加工历史,把生命体验和感受融入历史,传历史之神。③创作态度:对历史怀有温情 和敬意,深入研究历史。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 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 项,“认识历史发展规律”错误,原文是说“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B 项,“文艺应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等时代价值,只有如此它才能发挥出‘凝魂 聚气、强基固本’的功能”错误,原文“文艺家要用手中之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 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切实发挥文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的功能”“只有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 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文艺才能真正具有时代精神,受到人民的喜爱”,选 项把两项内容糅合在一起。 D 项,“历史考据为了严谨,是只能看表面而不能深入挖掘的”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历史 考据只扣住表面的迹象,这正是它的克己的美德,要不然它就丧失了谨严”。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接触和了解西方,发现其历史观的虚无主义本质”错误,原文“只有真正接触和了解 西方,才能避免书本对于西方的美化和误导”强调的是“真正”接触和了解西方。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 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 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 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琅琊榜》脸谱化严重”是说人物塑造的问题,与材料二强调的观点“摆脱历史虚无 主义”没有联系,故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称的使用。不同文体使用不同人称,表达的效果是不同的。第一人称:亲切自然 真实,适于心理描写;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便于对话, 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的 展现丰富的生活,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材料二是一篇论述类文本,由“我”来发表议论,是第一人称的写法,文中有多处“我”的 观点:“我在《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系列介绍和评论中,感受到了钱穆先生所说的对于本国 历史的‘温情和敬意’”“笔者曾翻检多本国内警察院校的教科书,都认定警察诞生于英国。 事实上,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学术定论”“该剧原著作者有在国外留学及在外企工作的经历, 这符合我对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期待和评价”。这样使用第一人称,容易拉近与读者距离,使 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便于抒发议论,表达看法;使文章更具真实性,通过“我”的观 点,来唤醒读者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 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 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组成了一道古代历史剧的文化景观,被称为中国文艺用电视艺术呈现的中国通史。这些作 品不仅帮助观众学习历史知识,也帮助观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五千 年中国社会演变和文明发展中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概括出创作的目的;“文艺家要用手中之 笔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用文艺形式来反映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以审美方式艺术地呈现 “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概括出创作的方法;“我们提 出文化自信,对于自身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绝对不可少的”概括出创作的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 艾青 春天了 龙华的桃花开了 在那些夜间开了 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 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 那些夜是刮着风的 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 而这古老的土地呀 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 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 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 经过了冰雪的季节 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 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 在神话般的夜里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 爆开了无数的蓓蕾 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 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 1937 年 4 月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 注:1931 年 2 月 7 日,在上海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 冯铿等五位“左联”作家被秘密枪杀。 6. 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龙华的桃花开了”点明了地点,以桃花表现春天之美,暗示这是对左联五烈士的深切纪 念。 B. “没有星光”“刮着风”“寡妇的咽泣”等写的是桃花开放的环境,表现现实的黑暗与残 酷。 C. “饥渴的野兽”以野兽喻土地,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对烈士的怜 惜。 D. “爆开”写桃花开放之热烈,让人感到一种绚丽之美,又让人联想到烈士们牺牲是有意义 的。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选择龙华桃花赞颂与怀念左联烈士,角度新颖,这样切入能够更形象、更凝练地表达 主题。 B. 诗中接连三次使用“经过了……”,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暗示时局艰危,革命者须百折 不挠。 C. “血迹,斑斑的血迹”指烈士牺牲时的血迹,以反复手法强调了敌人的残暴和烈士的不怕 牺牲。 D. 桃花只是龙华的,却“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并不矛盾,因为这其实是对左联五烈士的 歌颂。 8. “桃花”意象在诗中既实又虚,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9. 诗歌最后两行在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6. C 7. B 8. )①实:指在春天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的龙华的桃花。②虚:指桃花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光明, 象征着新的社会。 9. ①照应题目“春”和开头“春天了”。②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主旨,春天的到来,是由千 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③一问一答引发读者思考。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 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 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 项,“表现了作者对渗入了烈士鲜血的土地的憎恨”理解错误,诗人认为桃花是开放在一片 吮血的土地上的,正是由这些血迹的累积,才爆出了桃花的蓓蕾。表达了对残酷杀害革命者 的反动派的憎恨,而不是对土地的憎恨。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 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 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 项,“表明经过的时间之长”错误,三个“经过”,除了表明时间之长外,还表明革命的艰 苦和革命者对光明的向往。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 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 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 键。一开始,诗人就开门见山地点出了“春”,点出了“桃花”:“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 了”。这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五烈士牺牲是在春天,春天,就有桃花开放。虚写:由 “在东方的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可知,这“春天”, 这“桃花”,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新的社会。“桃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向往 光明,歌唱理想的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能力。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 基础上作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分析。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这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是这首诗的整 个内涵浓缩而成的,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来自郊外的墓窟”意思是,春天的到来,是 由千万烈士的英勇牺牲换来的。“墓窟”是五烈士静静安息的坟茔,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民族 的春天,诗中的“春”不仅是自然的春,更是社会光明温暖的春天。以“人问”“我说”的 一问一答方式揭示诗歌的思想主旨,引发人们的思考。结构上,“春从何处来”与诗歌题目 “春”和开头“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形成首尾呼应,首尾圆和。 【点睛】现代诗鉴赏的方法:1、抓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诗歌意境的关键 词句,是能使诗歌生辉的聚光点。诗眼的锤炼和设置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评 家无不从这点出发赏析诗歌。2、析意象。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客观物象撞击的产物, 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而产生的一种含 有特定意义的语言艺术形象。诗歌中,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思考和感受,还要用意象进行 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 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 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 敌楼三百余所。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 言:“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 所减罢。拜刑部尚书,请敕天下抚按,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 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帝报从之。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优诏 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竖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陈台规三 事,请专掌印、重巡方、久巡城,著为令。又言:“闾阎..民瘼非郡邑莫济,郡邑吏治非抚按 监司莫清。请立约束颁天下,奖廉抑贪,共励官箴。”帝咸优诏报许。二十二年,拜吏部尚 书。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乃创为掣签法,大选急选,悉听其 人自掣,请寄无所容,一时选人盛称无私。二十三年冬,帝以军政故,贬两京言官三十余人。 丕扬犹在告..,偕九卿力谏,弗纳。复抗疏谏,帝益怒,尽除其名。初,帝虽以夙望用丕扬, 然不甚委信。丕场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推毂林居耋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 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谥恭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 /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B. 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 /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C. 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 /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D. 令监司按行/州县大录系囚/按察使则录会城囚/流徒以下/抚按以达于朝/轻者立遣 /重者仍听部裁/岁以为常/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畿辅,京城附近的地区。畿,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辅,辅助,拱辅京城之意。 B. 大理,指大理寺,审定法律、掌管刑狱的官署。一般有大理寺卿、大理丞等官员。 C. 闾阎,闾本指门户,阎本是里巷的门。闾阎,后指代房屋或乡村,也泛指平民百姓。 D. 在告,休假在家。在,正在;告,古时官吏休假。文中指孙丕扬当时正休假在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孙丕扬性情刚直,不徇私情。任右副都御史后,张居正嘱托他为中官冯保建坊,他拒不答 应。任吏部尚书时,绝无请托之事,被人盛称无私。 B. 孙丕扬心系天下,关爱百姓。河北发生大饥荒时,他见百姓竟然靠采石充饥,十分伤心, 就请求皇帝宽赋救民,皇帝受到感动,减免部分赋税。 C. 孙丕扬为政严厉,凛遵法度。担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各府时,属吏都因他的严肃正直而惴惴 不安;执掌刑部时,把逃到宫中的杀人犯抓出制裁。 D. 孙丕扬直言敢谏,遭到打击。隆庆年间他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诬陷,后来上疏皇帝,反 对其贬斥两京的言官,结果两次都被罢职而归家闲居。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独患中贵请谒。 (2)推毂林居耆硕,若吕坤辈,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14. 皇帝对待孙丕扬的态度颇为矛盾,请分析其表现。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用私事来求他,只担心宫中太监来拜访。 (2)孙丕扬推举隐居的贤人像吕坤等人,皇帝内心一向不录用旧臣,全部压下没有批复。 14. ①对他眷遇益隆,因为皇帝很佩服孙丕扬的才干,同时也看重他的老成与清廉之德。②对 他不很信任,所以有时不听从他的建议。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 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 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 核对一遍。 句子的翻译是:让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流刑和徒刑以下的, 由抚按官送交朝廷,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按行” 是动词,与“州县”是动宾关系,联系密切,不能断开,排除 BD;“听”是动词,与“部裁” 是动宾关系,不能断开,排除 A。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 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 项,“审定法律”错误,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狱的中央审判机关,不管审定法律。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 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 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 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 项,“因弹劾权臣高拱而遭其诬陷”错误,原文“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说的是遭高 拱门生诬陷,而不是选项所说高拱。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 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挺劲不挠,刚直不屈;干,求;患,担忧;谒,拜访。 (2)推,推举;雅,一向、向来;寝,止、息;报,回复、批复。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 住关键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 皇帝对待孙丕扬的矛盾态度体现在:一方面对他不很信任,表现在“帝虽以夙望用丕扬,然 不甚委信”;另一方面又对他眷遇益隆,表现在“拜刑部尚书,请敕天下抚按……帝报从 之”“又言……帝咸优诏报许。二十二年,拜吏部尚书”“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 眷遇益隆”。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 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 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 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 淮、扬等地,强劲坚决很有风度神采。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 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 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 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衡量其功勋,升任右 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不答应。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 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 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 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担任刑部尚书,请敕令全国 的巡抚巡按官,让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流刑和徒刑以下的, 由抚按官送交朝廷,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 同意。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和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 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最终判其发配边关之罪。改任左 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这被确定为法令。他又称:“乡 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请求订立条文颁 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官箴。”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万历二十二年, 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用私事来求他,只担心宫中太监来拜访。于是 他创立抽签法,大选,急选,都听凭选人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间选人盛 赞他无私。万历二十三年冬,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还在休 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又上奏劝谏,神宗更加愤怒,把他们全都除名。当初, 皇帝虽然因为孙丕扬一向有声望而任用了他,但对他并不很信任。孙丕扬认为自己以白首之 躯回朝视事,不举荐贤才无以报效国家。推举隐居的贤人像吕坤等人,皇帝内心一向不录用 旧臣,全部压下没有批复。孙丕扬虽然年迈,神宗看重他老练清廉,对他眷念更深。他在家 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谥号恭介。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读放翁先生剑南诗草 戴复古 茶山①衣钵放翁诗,南渡百年无此奇。 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 三春花柳天裁剪,历代兴衰世转移。 李杜陈黄②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 【注】①茶山:指南宋大诗人曾几,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是陆游的老师。②李杜陈 黄、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前二位是唐朝大诗人,后两位是北宋大诗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缘由,暗含着对陆游的崇敬之情以及思以为师之意。 B. “衣钵”一词交代了曾几和陆游的师生关系,也暗示了陆游诗文水平很高。 C. 第五句既指出了陆诗描绘的自然风光,又赞扬了陆诗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D. 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二句暗含对比,尾联明确对比,两处角度不同。 16. 本诗对陆放翁的诗文作了哪些方面的高度评价?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语言风格方面:看似平淡,实则精工。颔联的“平澹,等闲”说的是 平淡,“入妙,瑰琦”说的是精工。 ②题材内容方面:极为全面,自然景色、历史兴衰等,都进入了写作范围。“模写一无遗” 就是这个意思。 ③历史地位方面:宋室南渡后百余年间,陆游是最优秀的诗人,能与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比肩。 首联和尾联都能体现这一内容。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 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 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 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 项,“思以为师之意”错误,题目没有暗含以陆游为师的愿望。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 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解答时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 对陆放翁的诗文评价主要体现在:“入妙文章本平澹,等闲言语变瑰琦”,意思是,高妙的 文章原本就是质朴自然的,貌似平常的词语组合起来就显得奇伟超拔。“入妙”“平澹”“等 闲”“瑰琦”可见评价的是语言风格;“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遗”意思是,李白、 杜甫、陈师道、黄庭坚这些著名的大诗人尚不能把天地万物、事态人情书写详尽,陆游先生 却能描写得惟妙惟肖、情真意切、包罗无遗。可见评价的是题材内容;“南渡百年无此奇” 意思是,是南宋百年来绝无仅有的出神入化的文学极品;“李杜陈黄题不尽,先生模写一无 遗”,把陆游的诗与南宋百年来的作品以及李白、杜甫、陈师道、黄庭坚等这些大诗人对比, 突出陆游在文学上的地位与影响。 【点睛】把握诗歌主旨和作者情感态度的题型,命题从全局入手,直接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 的分析和概括。此类试题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在历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中都有重要体现。 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 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 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 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除了词中之意,还能表达“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或“必将走向胜利”的意思。 (2)韩愈在《师说》中解释说,郯子这些人,尽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孔子 依然会以之为师,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所有值得学习的人都看作自 己的老师。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 句,介绍了谪居之地的地理情况和植物生长情况,突出了环境之恶劣,为在那里只听到杜鹃 与哀猿作了铺垫。 【答案】(1)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2)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无常师 (3)住近 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 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 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遮、毕竟、常师、湓江、黄芦。 三、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时光如水,奔流至今。曾经的海子水库,因平谷盛产黄金,且北部就是巍巍大金山,故 改名金海湖,成为京东风景名胜。一湖碧水,映衬得水天一色,纤尘不染。天无丝毫风迹, 但终因浩瀚,湖面也微波荡漾,在太阳温柔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我乘船缓缓驶向湖心,船在 微波中慢慢荡出一道波痕,随后幽幽扩散成一抖开的扇面。时值暑夏,可湖水生凉。想当年 亚运会水上项目在此举行,擂鼓呐喊声中, ① ,争金夺银,何等英豪!船行湖中,眼 看山穷水尽, ② ,便又豁然开朗了。这道山横陈湖心,据方志记载,清康熙年间平 谷发生大地震,竞把半座山咣当当震将下去,才形成现在东半山峭壁,岩石峥嵘,如刀削斧 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而西半山缓缓,松柏苍翠。举目畅望,才觉金海湖四周皆山,而山 外依然是山。东南影影绰绰一塔高矗山巅,擎举古塔的是盘山。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 嶂耸翠,明代万里长城蜿蜒其间,留一座将军石关守护到今天。而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不 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 园林建造注重借景,这里就把名山胜景巧妙地借到湖中来了。 望着这一切,想当年的设计者,起初图纸上估计没有这些,也可能不会想到这些。是啊,事 物的发展往往超出人的想象!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比喻、拟人、对偶 B. 排比、借代、比喻 C. 对偶、通感、拟人 D. 借代、拟人、双关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 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答案】18. A 19. ①原文强调的是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特征,改句强调却是燕山主峰,表 达重点发生了变化,不合远望的规律,远望是应先见到山的形象,才想到那是什么山。②原 文短句,有抑扬顿挫的气势;改后气势减弱。③原文上下文语体一致,改后语体与语境不合。 20. ①亚运健儿劈波斩浪②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比喻、拟人、 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 法。 “在太阳温柔的照射下”“擎举古塔的是盘山”运用了拟人修辞,“扩散成一抖开的扇 面”“如刀削斧斫,数个山峰形如锯齿”运用了比喻修辞,“东面是层峦献秀,北面是叠嶂 耸翠”运用了对偶修辞。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品味精彩语言的能力。这类题型应先找准赏析的角度,如语言表达,写 作手法,内容情感等,还要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本题要求原句与改后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从表达语意、句子形式和语体风格等方面分析。 阅读语段可知,这是一段侧重景物描写的语段,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改后的句子过于直白, 不符合原语境的风格。从内容表达看,原句突出“莽莽苍苍远入云霄的”的特点,改句强调 的则是“燕山主峰”,既不符合情境,也不符合事理。从句子形式来看,原句“而莽莽苍苍 远入云霄的,不是别的,正是赫赫燕山主峰”多用短句,抑扬顿挫,表意灵活,简洁明快; 而改句“是赫赫的燕山主峰而不是别的山峰莽莽苍苍地远入云霄” 则显得冗长呆板。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 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 境的分析与体会。 第 1 空,此处要表现亚运健儿水上搏击的壮观场面,根据“争金夺银,何等英豪”推知可填 “亚运健儿劈波斩浪”;第 2 空,此处写船行湖中的景色变化,根据前后语境“眼看山穷水 尽”“便又豁然开朗了”可知前后语意发生转折,根据“船行湖中,眼看山穷水尽”推知应 填“可船头一转,绕过山来”。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 ①夜间经济的红火,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②近年来,随着人们文物保护意识的 增强,③发展以安全为先,成为社会共识。④所谓“熄灯”,不是“一关了之”,而是要找 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平衡点,⑤古建筑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⑥如今,已经 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⑦在大型文物建筑外立面上投影,打造亮丽灯光秀。⑧例如福建华安 二宜楼,将灯具安装在建筑周围的公共空间的一些地方,⑨既保护了文物现状,又能在投影 画面中展示创意内容。 【答案】①去掉“破坏”,或去掉“以……为代价”。 ⑤把“古建筑”移至“点亮”后面作宾语。 ⑥“已经”与“不少地方”互换位置。 ⑧去掉“的一些地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需明确病句的常见六种类型,即: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依次分析各 句的特点,看其有无症状,是哪种语病,并加以分析即可。 ①结构混乱,“不应以破坏古建筑的安全为代价”句式杂糅,“以……为代价”与“破 坏……”保留其一。 ⑤结构混乱,前面的主语是“所谓‘熄灯’”,“古建筑……”中途更换了主语,造成结构 混乱,修改为“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点亮’古建筑”。 ⑥语序不当,“已经不少地方运用新技术”,“已经”是状语,应放在“运用”前面。 ⑧成分赘余,“公共空间”与“一些地方”表意重复,去掉“的一些地方”。 【点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 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 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 字。 云南灿烂的历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古籍——藏文经书、东巴象形文字古籍,傣文贝叶 经……但它们散存各处,正濒临消亡。从 2008 年开始,云南省图书馆派人深入各地开展调研, 发动群众,搜寻古籍,整理古籍,力图摸清“家底”。专家不够,图书馆就招募志愿者,在 工作中培训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修复古籍的地方人才。同时,图书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 云服务等技术手段,不仅让这些古籍保存了下来,还让他们“活”了起来。 【答案】云南大量古籍散存各处,濒临消亡。云南省图书馆对此采用了三种方法:动员群众, 摸清家底;以干代训,培养人才;借助现代技术来保存和活化古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 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语段有 4 句话组成,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第 1 句,说的是云南文献古籍的留存情况,关 键信息有“它们散存各处,正濒临消亡”;第二层是 2-4 句,说的是云南图书馆对古籍的抢救 与保护的措施,关键信息有“发动群众,搜寻古籍,整理古籍,力图摸清‘家底’”“在工 作中培训他们,培养了一大批修复古籍的地方人才”“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 手段,不仅让这些古籍保存了下来,还让他们“活”了起来”。据此按照字数的要求概括整 理即可。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又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节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校园中,我们时常看到有人丢弃食物,馒头只吃一半 就扔掉,菜刚吃一点就倒掉,面包只吃一半就抛给流浪猫……问之,有的说“家里富有,吃 穿不愁,何须在乎这一点”;有的说“大家都浪费,我何必装节俭”;如果有人节俭,反而 被人认为是穷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思俭中学”)同学写一篇倡仪书,倡行节俭,反对浪费,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 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助力民族复兴 亲爱的思俭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物质 生活的充裕,我们很多人忘了“勤俭节约”的美德,甚至出现一些同学不理解勤俭,不屑于 勤俭的现象。有的说:“现在提勤俭节约太过时了,都什么年代了,还做守财奴!”也有的 说:“消费市场越来越多元、越来越便捷,不消费也对不住这个伟大的时代啊!” 这些同学的理由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美德,理应代代相传。正是厉行勤俭节约,我们个人得以积累一定的物质财富,我们的家庭 得以充裕富足,我们的国家得以长远发展。很多同学把铺张浪费等同于正常的消费,混淆了 概念,这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助力民族复兴。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勤俭节约的精神呢? 以先进人物身上的勤俭节约品质为指引,传承勤俭节约美德。被评为“时代楷模”的中 科院院士陈俊武外出开会讲课一直坚持能坐火车就不坐飞机,能坐汽车就不坐火车,坐火车 时连 40 几块的盒饭都不舍得吃,吃住都是最便宜的酒店,生怕花公家的钱、生怕麻烦其他同 事。无独有偶,人们眼中的“树先生”——布衣院士李小文,追求节俭,每天一斤二锅头, 穿布鞋上课,快意人生,但这阻挡不了他自身所散发出来的个人魅力。两位院士勤俭节约, 从我做起,他们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以满足基本生活为准则,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基本的消费、正常的生活是需要的,这也 是社会能够满足我们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勤俭节约美德。2018 感动中国人物 马旭老人离休后放弃了部队安排的住房,住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她和丈夫至今生活简朴, 家中的沙发缝缝补补,早已看不出原来的颜色;一双只有 15 块钱的鞋,是老人口中最好的鞋。 马旭老人和丈夫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他们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把勤俭变成一种生活方 式。 我们也应向他们学习,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为此,我发出如下倡议: 一、转变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节俭,合理消费,增强节约意识,做到身体力 行,自觉杜绝浪费行为。 二、大力宣传。积极宣传节约典型事迹,弘扬节约风气。学生们互相提醒,互相监督, 人人争做节俭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示范者,努力营造厉行节约的校园氛围。 三、落实行动、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争当节约的模范。 亲爱的同学们,传承勤俭节约美德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勤俭节约,从我做起”,从 小事做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牢记勤俭节约,节约一粒粮食,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 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 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 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审题:材料既着眼于勤俭思想和勤俭文化的传承,也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呈现,意在 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思想纠正现实生活中同学们对勤俭节约的认识偏差和错位,引 导同学们形成勤俭节约的思想,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从而以自身行动为社会发展节约资源, 为国家长远发展贡献力量。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明确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倡 行节俭,反对浪费”;试题两次引用名言,强调了节俭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强调 节俭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两点在写作中应予以强调;试题列举的种种浪费食物的现 象,以及种种错误的说法和做法,在写作中应从现象到本质深入分析,予以批判。其次,揣 摩命题提示,明确写作要求:要求写的是一篇倡仪书,倡仪书的格式要正确,写作对象要明 确,语气要合宜。 参考立意: 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 ②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④节约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 ⑤有勤又有俭,生活甜又甜; ⑥滴水成河,粒米成箩; 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⑧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参考素材: (1)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就有“俭,德之共也;侈,罪之大也”和“勤 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训。培养我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有利于培养我们艰苦奋斗的高 尚品德,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篇新华社内参上作出重要批示, 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 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形成文明节约、绿 色低碳的消费模式。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 在不舍。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顿餐、一滴水、一度电、 一张纸等小事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为建设“节约型院所”做出积极的贡献。 (3)在 2006 年《蒙代尔》中国 500 富豪榜上,台湾共有 7 人上榜,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 排在第二,他的个人资产多达 430 亿人民币,但他生活相当简单。他在台塑顶楼开辟了一个 菜园,母亲去世前,他吃的都是自己种的菜。台湾人喝咖啡时喜欢加入奶精球,每次王永庆 总要用小勺舀一些咖啡将装奶精球的容器洗一洗,再倒回咖啡杯中,一点都不浪费。生活上, 他极崇尚节俭:用的肥皂剩下一小片,还要粘在整块上继续使用;每天做健身毛巾操,一条 毛巾用了 27 年。 (4)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 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 40 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 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 1080 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 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分 钱,他还实行计划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 12 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 又平均分成 30 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 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 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 (5)赵匡胤教女俭朴。“天上神仙府,人间帝王家”,作为一国之主皇帝应该说是人间最富 有的,金银财宝任其享用。可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却不但生活俭朴,反对奢侈浪费, 还严格教育子女生活上也讲究俭朴。 (6)约翰·洛克菲勒从父亲手里接过家产以后,继承了父亲重视节俭、严格教育子女的家规。 约翰有五子一女,在入学以前,约翰从不给孩子零用钱,孩子上学以后,才给他们少量的零 用钱。发给的零用钱根据年龄而变化,7-8 岁时,每周 3 角,11-12 岁时,每周 1 元,13 岁以 上…… 结构示例:《传承勤俭节约美德,助力民族复兴》,倡议书。开篇从勤俭节约的名言名句说起, 引入现实生活中的错误认识,接着从两个方面论证如何践行勤俭节约的精神:以先进人物身 上的勤俭节约品质为指引,传承勤俭节约美德;以满足基本生活为准则,传承勤俭节约美德。 最后发出倡议。结尾扣题,发出呼吁。 【点睛】材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 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 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 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 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 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 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 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 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 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 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 视角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