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9.29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语言文字运用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语言文字运用 从《考纲》的规定来看,总的目标是“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在这 个总目标下,《考纲》又将考查目标细分为两个一级目标和八个二级目标。根据考纲以 往的要求本专题设置了九个知识点,系统全面,适合高一学生使用。 1.识记字音,正确书写汉字;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4.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8.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9.图文转换。 答题技巧 识记字音,正确书写汉字 字音: 1. 根据字义辨音。 不管是多音字还是形声(近)字,都可以根据这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来判定读音。 如判断“倾轧(zhá)”中“轧”的读音是否正确,应明确当“轧”义为“压(钢坯)”时读“zhá”, 如“轧钢”;当“轧”义为“碾、排挤”时读“yà”,如“倾轧”;当“轧”义为“挤、结 交、核算”时读“gá”,如“轧账”“轧朋友”。据此判断,“倾轧(zhá)”读音是错误的。 2.根据组词辨音。 有些汉字的读音与它所组的词有关,和不同的词组合会有不同的读音,所以我们可以 根据所组的词来判定读音。如“埋”只在“埋怨”中读“mán”,而在与其他词组合时都 读“mái”。 3.根据词性辨音 在现代汉语中,有些字会由于词性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根据词性也可以判断字的 读音。如“长进/身无长物”,“长”作形容词时读“cháng”,而当它作动词和名词时读 “zhǎng”。 4.根据词源辨音 汉语中有的词来源于寓言故事、古诗文、成语等,有固定的读音,因此我们可以根 据词语的来源判断其中某个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5.根据语体辨音 有些字由于语体色彩不同字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根据汉字的语体色彩也可以辨别 字音。如“血”,在口语中读“xiě”,在书面语中读“xuè”。 字形: 1. 明音辨形 有些字记住字音,就能辨识字形。如:“翔(xiáng)”是“盘旋地飞”的意思,组成的词语有 “翱翔”“飞翔”“滑翔”等;“诩(xǔ)”是“夸耀”的意思,组成的词语有“自诩”“称 诩”等。 2.明义辨形 对于不明词义或误解词义而造成的错别字,要准确辨识,就应以义辨形。如: “溪”泛指小河沟,组成的词语有“溪水”“溪涧”“溪谷”等;“蹊”是“小路”的意思, 组成的词语有“蹊径”。所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的“蹊”不应写为“溪”。 3.形旁辨形 汉字中形声字占多数,对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形旁的方式辨识字形。如: “辩”以“言”为义,组成的词语有“争辩”“辩论”等。所以“辩证法”不能写为“辨 证法”。 4.结构辨形 结构辨形法,是指利用汉语的构词规律分析错别字的方法。很多词语多是并列关系或者对 比关系,通过辨析对应位置上的字的形、义就可以推断出书写是否正确。如:“流光溢彩” 是并列结构,“光”与“彩”意义相近,“流”与“溢”都是动词,而“异”是形容词,不能 写为“流光异彩”。 5.追根溯源 有些词语有一定的来源,只有追根溯源,才能准确辨形。如:“得陇望蜀”一词出自《后汉 书·岑彭传》,“陇”指今甘肃省一带,“蜀”指今四川省一带。“得陇望蜀”本义为取得 陇右后,攻取西蜀,后用以比喻贪得无厌。不能写为“得垄望蜀”。 正确使用词语 近义词辨析: 1. 牢记搭配对象 有的时候,近义词之间的意义并无明显差别,但是搭配的对象不同,或者范围差异很大。比 如“擅长”的内容往往比较专业,“善于”就比较宽泛。 2.去除同类项,就区别项加以组词区分 很多时候,近义词都有相同的字眼,比如“遏止”和“遏制”,我们可以将相同的字眼“遏” 去掉,就剩下的字眼组词,前者为“停止”,后者为“控制”,这样就容易区分了。通过组词 加以区分,对于辨析大多数有相同字眼的近义词都是相当有效的。 3.将两个字的词变成四个字的词 如“钟情”“包罗”,将其扩展为四字词语的时候反而容易看出其含义。“一见钟情”仅 指爱情,“包罗万象”明示了“包罗”范围之广。把它们扩展为四字词语后,就容易区分“钟 情”与“喜爱”、“包罗”与“包含”了。 4.寻找关键词中的反义词 有些近义词,比如"真谛"和"精髓",一个强调的是"真",一个强调的是"精",这个时候我们 就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真"的反义词是"假","精"的反义词是"粗",也就是说,一个探讨是 真假问题,一个探讨的是粗精问题,讨论的问题不一样,语用环境自然也不一样。 成语辨析: 1.注意词义的侧重点 近义成语尽管在意义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抓住近义成语的细微区别,也 就可以选出答案了。比如“深思熟虑”和“深谋远虑”,区别在于前者侧重考虑得多、详 细,后者侧重考虑得深远。 2.注意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主要分为两种:书面语和口语。如果我们知晓近义成语的语体色彩,那么就可以根 据文段中语体的要求作出选择。比如“进退维谷”和“进退两难”,区别在于前者是书面 语,后者为口语。 3.注意词义的轻重程度 成语形成过程中,在语体、感情、程度上附带了或轻或重的意思,需要正确把握。比如“妄 自菲薄”和“自暴自弃”,区别在于前者看轻自己的程度较轻,后者则到严重地放弃自己的 程度,显然程度较重。 4.注意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类。褒义成语用在好的方面,贬义成语用在不好的 方面,不加评论、没有褒贬色彩的语境则用中性成语。比如“夸夸其谈”和“侃侃而谈”, 区别在于前者带贬义,后者带褒义。 5.注意适用对象 大多数成语的适用对象很明确,有的对象为人,有的对象为物,有的对象既可以为人,也可 以为物。因此,我们可以抓住成语适用的对象,从而得出答案。比如“宵衣旰食”和“废寝 忘食”,区别在于前者指勤于政务,后者范围较广。再比如“鱼龙混杂”和“鱼目混珠”, 区别在于前者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后者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 6.注意固定搭配 这里就不仅涉及成语的意义了,更多是从语法的功能上来说的。有的成语只作状语,有的成 语只作谓语,有的成语只作定语。我们只要明白某些成语的固定搭配即可轻松解题。比如 “轻而易举”和“驾轻就熟”,区别在于前者作状语,多放在谓语之前,如“他轻而易举地 完成了挑战”;后者作谓语,如“他做什么工作都能驾轻就熟”。 病句辨析 一、语感审读法 辨析病句,可以依靠语感,从语感上察觉出语病。一般来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 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句式杂糅,都可以用此法辨析。 二、标志规律法 有些句子本身有一定的标志词,其语病往往会出现在那些标志词之处,如果我们能把握规律,抓 住标志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就能较快、较准地辨析。 1.关联词 (1)关联词位置是否得当。分句主语相同时,关联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后面;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 词在前一分句主语的前面。 2.数量词 (1)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是否得当。数量词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易产生歧义。 【典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关心的问题。 分析:数量词“一个”位置不当造成歧义,是“一个语文老师”,还是“一个问题”,不清楚,应将 “一个”放在“问题”前。 (2)“减少”“降低”等词是否与倍数搭配。 【典例】该站平时的日客运量都有两三万人,但今年受有关因素的影响,日客运量只有六七千人, 比往年减少了三倍。 分析:“减少了三倍”应改为“减少了约 70%”或“减少了约七成”。 (3)表约数的词有没有连用。如“约……左右”“近……左右”等连用造成语病。 【典例】据一项最新调查,我国约近 65%左右的青年认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是优秀的 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准绳。 分析:“近”是“接近”的意思,“接近”就是“不足”的意思,也就是不超过某个数量;而“约” “左右”则有“接近”或“超出”两种理解,因而造成语意的矛盾。 3.介词 (1)搭配是否得当。遇到介词,尤其是介词和方位词(上、中、下)连用时,要判断它们搭配是否得 当。 【典例】我在同学们的帮助中获得自信。 分析:应把“在……中”改为“从……中”。 (2)介词用在开头是否造成语病。俗称的“介词吃主语”是主语残缺的一种常见的类型。句首 滥用的介词通常有“在、当、从、对于、为了、通过、经过”等。 【典例】通过大家的帮助,使我取得了好成绩。 分析:应删去“通过”或“使”。 4.代词 对句中出现的代词进行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是否明确。 【典例】今天老师又批评了自己,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分析:“自己”指代不明,是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清楚,应将“自己”改为“我”。 5.否定词 (1)句中是否有本身含否定意义的词。带有“防止、避免、难免、幸免、切忌、否认、劝阻、 阻止”等含否定意思的词语的句子,往往会误用否定词,把要表达的意思说反。 【典例】为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 分析:“防止”和“不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恰与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2)句中是否有多重否定。要看否定词的个数,分析前后是否统一。双重否定表肯定,三重否定表 否定。 【典例】没有一个人不承认他们的成功不是勤奋学习的结果。 分析:这句话中共出现了三个否定词,三重否定表否定,意思就是“所有人都承认他们的成功不是 勤奋学习的结果”,与要表达的意思相反。 (3)反问句是否合理。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如果句中 有多个否定词,要特别注意意思有没有弄反。 【典例】科学没有终点,技术永在发展,因此,标志竞技体育水平的世界纪录也不会停滞不动,难道 你认为谁能否认这不是事实吗? 分析:滥用否定词造成句意相反,应删去末句中的“不”。 6.双面词 如果发现有两面词出现,要仔细辨别,看是不是有不对应的语病。但是不要只凭两面词的多少来 决定句子的正误,还要看看有没有一些词语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 【典例】对于天安门广场等旅游景点是否收门票的问题,国家旅游局新闻发言人已在记者招待 会上予以否认。 分析:“是否收门票”是个两面的问题,而“否认”只说出了一面,造成前后不对应,语意不明确。 7.“和”“与”等表示并列关系的词语等 (1)“和”“与”等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若存在语义交叉或包含关系,如“贫困市民和下岗职工”, 就会出现并列不当的语病。 (2)“和”“与”等连接的两个词语共同充当主语、谓语、宾语时,有可能和与之相对应的谓语、 宾语、主语等不搭配、不对应。 【典例】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 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分析:此句中“社区”“家庭”“路程”共同充当宾语成分,与它们相搭配的谓语是“走访”一 词,很显然“走访”与“三千多公里路程”不搭配,后半句可改为“他们行走三千多公里,共走访 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 (3)“和”“与”等连接的前后两个或几个词语,有时会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高考题常在此种情 况下设置语序不当的错误。 【典例】全厂职工讨论和听取了厂长关于改善经营管理的报告。 分析:语序不当,应为“听取和讨论”。 (4)“和”“与”等连接的前后两个词语容易出现两种及以上不同理解,导致表意不明。 【典例】为纪念建党 98 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 7 月 1 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 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分析:这句话有歧义,校长和谁参加比赛?是本校的其他领导还是其他学校的领导?可将“其他” 放到“学校”之后。 除了“和”“与”等连接的词语,逗号、顿号隔开的词语也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错误。 【典例】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 开钻,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分析:“建造、设计、开发”应为“设计、开发、建造”。 8.文言词 句子中出现“诸”“之所以”“于”“即”“所致”“得以”“以期”等词语,考虑是否造成 了重复或赘余。如“诉诸于法律”,“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和句中的“于”语义重复。 9.包含词 所谓包含词,就是指词语已经含有某一个意义,如“酷爱”,是“非常爱好”的意思,已经含有表程 度的“非常”“十分”的意思,如果句中还有表示该意思的词语(如“十分”),就造成了语义重 复的毛病。再如“凯旋”,本身就有“归来”的意思,如果说“凯旋归来”就语义重复了。类似 的还有“十分悬殊”“非常奇缺”“过分溢美”“眼下的当务之急” “突然猝死”“否则不” “切忌不要”等,这些都有语义重复的问题。 10.固定句式是否杂糅 常见的杂糅句式: (1)本着……为原则(本着……的原则;以……为原则) (2)是由于……决定的(是由于……;是由……决定的) (3)有……组成(有……;由……组成) (4)靠的是……取得的(靠的是……;是……取得的) (5)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6)围绕以……为中心(围绕……的中心;以……为中心) (7)成分是……配制而成(成分是……;由……配制而成) (8)是为了……为目的(是为了……;以……为目的) (9)原因是……造成的(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10)是因为……的原因(是因为……;是……的原因) 三、枝脉梳理法 从语法角度划分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能有效辨析语病。 1.检查主干成分。主干成分,即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检查主干成分是否齐全, 判断句子是否成分残缺。 2.检查枝叶成分。枝叶成分,即句子的修饰限制性成分和补充说明性成分。检查枝叶成分时,重 点检查有没有定中(中心语)、状中或中补搭配不当的问题,有没有成分残缺的问题,有没有定语、 状语语序不当的问题,有没有修饰成分不合逻辑的问题等。 3.检查复句中的分句。对于复句,要注意分析层次,重点检查分句间的关系,句序是否合理,表意是 否清晰,关联词是否配套等。例如,“该集团的资金大都是外界筹措,利息之高令人难以想象,然而 高额利息使该集团在资金运转上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然而”领起的是转折关系,而本 句前后分句构成的是因果关系,逻辑关系错误。 四、造句比较法 造句比较法就是仿照自己拿不准的句子,造出一组类似的句子,看看它们能不能成立,以此判定 原句是不是病句。对于一些似是而非、正误不易分辨的句子,可以采用这种检验法。 运用造句比较法,要注意仿造出来的句子在结构上与原句一致,各成分的词性相同,关键的词语、 重要的虚词与原句模式相同,这样才能保证比较检验得出的结论正确。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扩展语句: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 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 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 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 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 语段形象、生动。 压缩语段: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5.注意答案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压缩语段时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句间关系。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句式: 1.话题保持一致。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要密切相关,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如果是议论类文段,要注重把握论点 与论据,以及论据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叙述类文段,要注重叙述的内容和叙述的主体;如果 是说明类文段,要注重分析说明的对象;如果是描写类文段,要注重把握描写的顺序和描写对象 的特征等。 2.句式结构一致。句式结构一致能起到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贯通的效果。解答此类试题, 考生可以从前后句的句式结构入手:(1)分析其短语类型,如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 宾短语、动补短语等;(2)分析句子类型,即单句(如主谓句、非主谓句/把字句、被字句等)、复句 (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等)。选用的句子要与空格 前后句子的句式保持一致。 3.要符合思维逻辑。思维的逻辑性,在语言表达应用中一般体现在时间先后、空间方位、深浅大 小等方面。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说理,在行文时都要遵循自然的逻辑、生活的逻辑和思维的 逻辑。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违背了思维逻辑,可能会影响语句的表达。如【典例 1】中的 C 项 先说 “变俊”,再说“也会说话了”,就与后文先说“长出凤头”后说“也会说话呢”的顺序一 致。 4.情调氛围一致。选用句式题中的语段往往有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情调和氛 围,或生机勃勃,或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戚伤感……所选句子要与语段的情调氛围保持和 谐一致。 仿用句式: 仿用句式,即根据题干所给的句子的结构方式、修辞特点等,加以合理构思,仿写一个或几个句子, 经常与“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起考查。仿用句式主要有以下考查形式。 1.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 得当,句式与前句或后句要相同。 2.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3.命题式。设定一则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句式仿写。 4.开放式。不提供语言材料,只有内容或形式的要求。 5.对联。根据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对出下联(上联)。 一般仿写的思路 1.认真分析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例 句句意的一致性。(2)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如是复句,要特别注意分句间的关系以及关联词的使 用。有时,例句中的标点符号也有暗示作用,如分号表并列关系,冒号表总括。(3)注意例句使用的 修辞手法,要使用相同的修辞手法。(4)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与之 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其一致。 2.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 做到和谐一致。 对联拟写的四个关注点 1.关注原句的结构特点。对上(下)联词语的结构类型作出准确的判断是拟好下(上)联的前提。 2.关注原句的词性特点。对联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 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关注原句的情感特点。对联上下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感情抒发、景物描 写必须衔接。 4.关注对联的修辞特点。对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上下联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三种:正对(用 来表现相近或相似的事物,从两方面来说明一个事物,描绘一种景象),反对(用来表现相反的事物, 上下两联的内容是相反的)和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具有因果、条件、假设、承接等关系)。 变换句式 变换句式指在一定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考查重点在 长短句的变换和重组句的变换上,难点是如何使改变后的句式符合要求且不改变原意。 变换句式,有多种考查方式。 1.长短句之间的变换。 2.单复句之间的变换。 3.散整句之间的变换。 4.肯定句和否定句之间的变换。 5.主动句与被动句之间的变换。 6.不同语气的句子之间的变换。 7.正常语序句与变式句之间的变换。 8.重组式变换。 变换句式可按如下三个步骤进行。 1.审要求。审清题目要求,明确做题方向。 2.读原句。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句式、结构、分句间的关系等,把握原句的话题。 3.变句式。根据题目要求恰当变换原句句式。如长句与短句之间的变换,要紧扣陈述对象、陈述 内容,将句子中定语、状语、补语等变换成单句,或将单句变换成定语、状语、补语等。整句与 散句之间的变换,要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巧妙地变为散句;或给散句加上重复使用 的词语,使之句式整齐。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 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 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 没有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a.同类相比。例如:她的性格很像她母亲。 b.表示猜度。例如: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c.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d.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 像雷锋、焦裕禄等。 e.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修辞中的比喻,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比喻的意 义,是临时的运用。比喻义是指通过词的基本义的比喻用法形成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如“包 袱”,例如:你带着这么重的包袱上课,注意力能集中吗?“机械”,例如:这种想法太机械 了。前者指思想上的负担,后者指拘泥死板的方式。 (3)种类 ①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 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 用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例如: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 水。 除此之外,暗喻还有许多变体值得注意: a.本体和喻体是并列关系。例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b.本体和喻体是修饰关系。例如: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这里“我的思想 感情”是本体,“潮水”是喻体)又如:谎言打扮得再漂亮,也害怕事实的镜子。(这里“事实” 是本体,“镜子”是喻体) c.本体和喻体是注释关系。例如:我爱北京——祖国的心脏。 ③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例如: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紧不过的了, 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一样。 有时博喻是以不同角度的几个比喻来描绘的一个本体。例如: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 天里的星星。(前一个比喻是从荷花个体的角度,写它的光泽和颜色;后一个比喻是从荷花整 体的角度,写它在荷塘里的分布) (4)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②化深奥为浅显;③化抽象为具体;④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把 人当做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几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 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2)种类 ①拟人。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 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②拟物。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3)作用 ①色彩鲜明;②描绘形象;③表意丰富。 (4)比喻和比拟的不同点 ①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 体,重点在喻。 ②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如:a.古老的神州是一头沉睡未醒的睡狮,一旦觉醒,定会横空出世。b.桥下的睡莲 正沉睡未醒。 解析:例 a 是比喻,把“神州”喻为“睡狮”,相似点是力量大而沉睡。例 b 则是比拟, 此处是把物当人来写,是拟人。 3.借代 (1)概念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 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2)特点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 物间的相关点。 (3)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解析: 用“黄发垂髫”代老 人、小孩。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解析: 用“烽火”代战争。 ③专有名词代泛称。例如: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解析: 用“诸葛亮”代聪明有 才智的人。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解析:用“鲁迅”代鲁迅的作品。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解析:用“眉”代人的头。 ⑥个别代一般。例如:当皇帝或蒋介石出来的时候,街道上便打扫干净,洒上清水;可是, 他们的大轿或汽车不经过的地方便永远没见过扫帚与水桶。解析:用“扫帚”“水桶”代清扫 街道的所有工具。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阿 Q 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解析:用“银的”“铜的”代银币和铜钱。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艾奇逊在这里强奸了美国的民意,这是华尔街的“民意”,不是美 国的民意。 解析:用“华尔街”代美国垄断资产阶级。 (4)作用 ①以简代繁,②以实代虚,③以奇代凡,④以事代情。 (5)借代的注意点 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 另外,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不能同时出现。 4.夸张 (1)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 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 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3)种类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 小了一半。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4)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③增强联想,营造气 氛。 (5)夸张的注意点 ①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扩大或缩小,夸张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②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③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 实。 5.对偶 (1)概念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 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2)特点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 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3)种类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 符合对仗要求,某些方面可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 达官显贵而承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4)作用 ①便于吟咏,易于记忆;②用于诗词,有音乐美;③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对偶与对比的不同点 ①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②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 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③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 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6.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 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特点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 合而成。常使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3)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博大和宽广。 ③单句排比。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 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④复句排比。例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 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 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可 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4)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叙事透辟,条分缕析;③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7.设问 (1)概念 下面有答案而故意设置疑问的一种修辞方式,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 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 (2)特点 设问的特点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 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自问自答) 又如: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 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生活在幸福之中呢?(问而不答) (3)种类 ①一问一答式 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②一问两答或数答式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③两问或数问一答式 例如:我能光向总理诉苦吗?我能空手去见总理吗?不行,谁也 别想拦住我。 (4)作用 ①引人注意,发人思考;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8.反问 (1)概念 一般是用否定的问句表肯定或用肯定的问句表否定,作者不作回答而句意确定 的一种修辞方式。 (2)特点 从反面提问,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义,答案已由句子本身阐明。正因为 “反问”的答案已寓于问句之中,用疑问表感叹,句末也可用感叹号。 (3)分类 ①问而无答的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例如:这对于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人来说,又有什么可以值得骄傲的呢?(用肯定的形 式表示否定) 又如: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②问而有答的反问。 例如:敢于这样做的人,难道不是一个英雄吗?可以肯定地说是一个英雄,一个大大的英 雄。 (4)作用 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5)设问与反问的辨析 ①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确地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②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9.反复 (1)概念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 者段落等。 (2)种类 ①词语反复。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达到强调的目的。 例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讯《记念刘和珍君》) ②词组或句子反复。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 词组或句子。 例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 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铁凝《哦,香雪》) 解析: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③语段反复。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鲁讯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 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 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3)作用 不仅能起到强调作者感情、充分表达作者思想的作用,还能增强文章的气势。 (4) 反复与排比的区别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 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 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 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在不相同的词语上。例如: ①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 有一个梦想》) ②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莫泊桑《项链》) 解析: 这句含有相同的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 解”“爱”和“娶”,所以该句为排比。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简明、得体 一审—即审清题干要求,特别是暗示错误类型的信息。如“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暗示可能是 误用了口语或其他语体。 二辨—先速读一遍材料,了解大意;然后切分句子细辨析。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当 然,若能确定某几句无问题,则重点排查其他句) 三动手—即对症下药来诊治,根据已有的知识,精选恰当的词语进行修改。修改时,应遵循两个原 则:尊重原意,改动最小。 连贯 连贯题常有三种命题形式:词语复位题、句子复位题和语句排序题。 1.事理是否相承。句子之间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递进、并列、总分、大小、轻重、快 慢、难易、表里、先后、多寡等。语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有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 的生活事理,而这顺序或者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 2.话题是否统一。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讲述的 话题或陈述的对象应该保持一致,不能中途易辙。 3.前后是否勾连。形成句群的句子,或复句的分句之间明显有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从而使 文段在表意上思维清晰、层次井然。 4.意境是否协调。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热烈欢快,或直截 了当,或隐晦曲折,或贬或褒)。文段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高度契合统 一,才能连贯。 5.句式是否一致。语段中的句子结构、关联词搭配要前后吻合,才能在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 体。 6.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诗歌或语句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所特有的规定。 准确、鲜明、生动 要做到表达准确,一要符合特定的情境;二要符合事理及对象,即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 用谦敬称呼;三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 要做到表达鲜明,一要恰当选用词语;二要注意情感色彩分明;三要选用恰当的句式,使自己的观 点鲜明而强烈,如用肯定句表明观点,用双重否定句、反问句表达强烈的情感等;四要合理运用表 现手法,如运用对比等手法能够使得优劣立见,褒贬分明。 要做到表达生动,一要恰当地选择动词、形容词;二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句式选择上,长短 句、整散句、陈述句等交叉运用,力求准确地表情达意;三要恰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 手法,使语言灵动。 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反复诵读,以停顿长短来确定句中标点。标点不同,表示停顿的长短也不同。在一 个句子中,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停顿最长,分号其次,逗号较短,顿号最短。 把握了停顿的长短,就便于确定用哪种标点。 2.理解文意,依据层次和语意确定标点。一句话或一段话的内容,总有一定的层次, 把握了语意层次,便于准确地确定停顿,点清标点。 3.根据语气确定句末标点。一个句子,总有一定的语气。句末标点一方面表示停顿, 另一方面也是一定语气的书面表现形式。因此根据句子的语气可以确定句末点号。 4.掌握引号、括号与其他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规则。(1)冒号与后引号前的句号、 问号或感叹号必须同时出现,否则错误。(2)解释说明句子中某个词语的括号紧跟被解释 的词语,在句末标点前,解释说明整个句子的括号放在句末标点后。 图文转换 图画类(含漫画) 1.阅读标题。标题是图画的眼睛,有时透过“画眼”,可洞察整幅画的主题。故在审图画时首先 要看标题是什么,然后再把标题同图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这样就容易弄清图画的寓意。 2.看清画面。如漫画常用简单而又夸张的手法,勾画出幽默、诙谐的画面,用以说明某种观点。 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漫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全面地观察画 面。 3.品味图画中的文字。为了表达寓意,图画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文字。在解图画题时, 要仔细品味画面中的语言文字,认真思考这些语言文字隐含的观点。 4.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图画的要义。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看画面指向,对应相关现实;二是透 过现象看本质,跳出画面思画外。 图表类 1.审表格,明对象。审视表格,从表头看起,明确表格的说明对象和具体内容。 2.查变化,找角度。查变化,是分别审查、比较对象自身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 等。找角度,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 3.析表格,抓规律。分析表格,主要是分析数据的增减变化,特别是说明对象之间的比较。通过分 析,把握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规律。 流程图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流程图的表现对象。 第二步,理清图示,细分流程图的环节构建。要注意弄清流程图有几个环节(层次),每个环节(层次) 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各环节(层次)和各要素是何种关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从属关系等)。 第三步,提炼要点,按顺序全面概括。概括时要选择恰当的过渡语和关联词连缀几个环节(层次) 或概念,选择恰当的动词准确概括流程的具体方式,按总分式或分总式来说明事件或行为的步骤 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