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如皋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考试 高一语文202005‎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 “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B. 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实际上是专制的“人治”国家,采用“礼法合治”方略治理国家不过是儒家的政治理想罢了。‎ C. “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其作用显而易见,更有效。‎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使自己有一技之长,有“安身立命”之所。‎ B. 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既发乎天性,同时又受外力的影响而产生。‎ C. 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 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中引用“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句,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B. 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追求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C. 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D. 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照相师 王往 照相师来了,女孩们激动起来。‎ 寻找焦点的人,首先成了焦点。‎ 瞧他那一身打扮,大波浪的披肩发,直筒裤子,尖头皮鞋,花格衬衫,套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红背心,要是村里哪个小伙子装扮成这样,不被人说成“土流子”才怪呢。可是他这样装扮,村里人觉得理所当然,要知道人家是照相师呢,胸前吊着的相机为他的职业做了证明、村里人不会用“艺术气质”这样的词语,但是他们知道持有相机的人,应该不同凡俗,异于常人。人们或远或近地看着他,想象着自己或者某个亲人的面容,仿佛他的到来是为了提醒记忆里的一些事物。‎ 女孩们是他的主要顾客。她们奔走相告:照相师来了!照相啵?‎ 啊?在哪儿?听到消息的女孩先是惊喜,然后故意掩饰自己的激动:我看看有没有合适的衣服,你先去吧。‎ 传达消息的女孩当然知道对方心理,一个劲催:还不快收拾,照相师说走就走了。‎ 照相师不会那么快就走,他那个在城里的家等着他用按快门的方式换来温饱。‎ 他不会白等。女孩们一个一个站到了他的镜头前。有单个的,有合影的,也有抱着孩子的,也有搀扶着老人的。‎ 在村里照相,人们要放松得多,他们不用正襟危坐,没有面对陌生人的羞怯。这也是照相师选择下乡的原因,他每次都能有可观的收入。他调着焦距,变换着姿势,寻找最佳角度,捕捉人们最自然最生动的表情。他知道快门按下的瞬间,美与梦想将定格为永恒。他还知道,对一个照相师来说,拍摄人像看似容易,却是最有难度最显功力的艺术;每一个表情里都有内心的语言,都有被拍摄者的性格,光与影的交汇就是对一个人内心的呈现。无论是出于艺术的考虑,还是出于生意的原因,他都不敢马虎一点儿。‎ 当他将冲洗出来的照片交到人们手上时,人们会左右端详,如果再夸赞几句,他就觉得极有成就,人们为什么通过瞬间保留下来的自己,感觉自己的存在?这实在是很好玩很让人思索的问题。是不是人们将某种梦想寄托在了照片上,觉得那个照片上的人是另一个自己?‎ 照相师也遇到过不喜欢照相的女孩。‎ 盐码村的女孩小茴就不喜欢照相。小茴家门前有几株月季,村里的女孩都喜欢以她家的月季为背景照相,人家一来,小茴就悄悄地溜了。‎ 那一天,照相师进村不久就下了雨,他慌乱中来到了小茴家的瓜架下。小茴和她母亲从地里匆匆回来了,赶紧开了门,叫他去屋子里。‎ 他发现这个平时冷冰冰的女孩其实很好,热情善良,她给他拿来干净的毛巾擦水,给他倒上热腾腾的茶,冒雨去做豆腐的人家打来了豆腐,让他不要过意不去,就像到自己家一样。‎ 吃饭时,照相师发现,小茴的左眼眉梢上角隐藏着一个米粒大的疤痕,不是很深,并不显眼,他想、小简不爱照相,是不是因为这个细小的疤痕呢?‎ 吃了饭,雨也停了,照相师说:“我给你们照张相吧?”‎ 母亲笑笑,看着女儿。‎ 小茴低头不语。‎ 照相师走到月季花跟前,摘了一朵,对她说:“我给你照一张拿着花的照片,保证好看。”小茴的眼角里放出了惊喜的光芒。‎ 她站到月李花跟前,将那朵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花举了起来,花朵遮住了她四分之一的脸庞,露出了忧伤而又憧憬的表情。‎ 照相师感到了一种别致的美,神秘,梦幻。他轻轻按下了快门。‎ 接着,他又给小茴的母亲照了一张,还给母女俩照了合影。‎ 几天之后,照相师送来了照片,小茴扫了一眼,就很快收了起来。照相师笑笑,说:“你是我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 小茴的脸红了。‎ 照相师又拿出一张照片,说:“你看看,知道这是谁吗?”‎ 小茴盯着照片上的女子问:“是谁?”‎ 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见面,她就把我吸引了。”‎ ‎“真的很漂亮!”小茴笑着点头。‎ 照相师说:“我们明年想开个照相馆,等你有了男朋友带去我那里合影啊,我免费!”‎ 小茴的脸又红了。‎ 照相师笑笑,说:“我走了。”‎ 他走了几步,回头看了一下,小茴已经不见了。他知道她一定躲到屋里欣赏自己的照片去了。‎ 其实他的妻子并无残疾。他为这个临时想出的谎言默默地抱怨了自己一下,算是对妻子的歉意,然后大声吆喝起来;“照相啦,照相……照相啦……”‎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3期)‎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照相师来到乡下,村里的人就激动起来,奔走相告,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特定时期农村生活条件的落后。‎ B. 照相师不仅有艺术气质,而且有艺术良知,他固然要靠照相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他也通过照相把让他照相的人的美与梦想定格为永恒。‎ C. 文中喜欢照相的女孩们和不喜欢照相的小茴形成正反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女孩对待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 D. 小茴在照相时举起被雨水润得更显明艳的月季花,遮掩住了她的疤痕,还为她增添了靓丽,照相师说她是他拍到的最好看的女孩,是出于对她的鼓励呵护,希望她自信。‎ ‎5. “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6. 小说前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村里人故事,后面主要叙述照相师和小茴的故事,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5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伶传 ‎[清]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肆皆奏《鸣凤》,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肆之为严嵩相国者曰李伶,东肆则马伶。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而兴化部又不肯辄以易之,乃竟辍其技不奏,而华林部独著。‎ 去后且三年面马伶归,遍告其故侣,请于新安贾曰:“今日幸为开宴,招前日宾客,愿与华林部更奏《鸣凤》,奉一日欢。”既奏,已而论河套,马伶复为严嵩相国以出。李伶忽失声,匍匐前称弟子。兴化部是日遂凌出华林部远甚。‎ 其夜,华林部过马伶曰:“子,天下之善技也,然无以易李伶。李伶之为严相国至矣,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马伶曰:“固然,天下无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我闻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我走京师,求为其门卒三年,日侍昆山相国于朝房,察其举止,聆其语言,久乃得之。此吾之所为师也。”华林部相与罗拜而去。‎ 马伶名锦,字云将,其先西域人,当时犹称马回回云。‎ ‎(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B.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C.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D. 未几更进则东肆/不复能终曲/询其故/盖马伶耻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 ‎8.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日幸为开宴 幸:侥幸 B. 华林部过马伶曰 过:拜访 C. 子又安从授之而掩其上哉 掩:超过 D. 今相国昆山顾秉谦者,严相国俦也 俦:辈、类 ‎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梨园部,因唐玄宗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后世称戏剧团体为梨园。‎ B. 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后来遂用作国家的代称。‎ C. 文中马伶为提高自己的表演艺术,不惜为人奴仆去偷师学艺,深入观察人物的言行举止,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 ‎ D. 作者行文委婉,借马伶之事对顾秉谦进行了侧面的抨击,深谙史家之“春秋笔法”。‎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坐客乃西顾而叹,或大呼命酒,或移座更近之,首不复东。(4分)‎ ‎(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怒发上冲冠。(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分)‎ ‎(4)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3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2分)‎ ‎11.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必为之辞(托辞)       河内凶(荒年)‎ 乘彼垝垣(高高的) 不抚壮而弃秽兮(循,握持)‎ B.总角之宴(欢乐) 相如奉璧奏秦王(进献)‎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攘人犬豕鸡豚(偷盗)‎ C.陈力就列(展现,施展) 夙遭闵凶(忧伤)‎ 垣墙周庭(围绕)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准备)‎ D.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的样子) 迨诸父异爨(等到)‎ 望洋向若而叹曰(海洋) 数罟不入洿池(细密的)‎ ‎1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 B.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 C.某所,而母立于兹 D.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1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A.我得兄事之 B.但以刘日薄西山 C.卒廷见相如 D.秋水时至 ‎14.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无乃尔是过与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5.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暮去朝来颜色故 B.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D.后刺史臣荣举称秀才 ‎16.下列文学文化知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丧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穿丧服的时间越久说明和死者的关系越亲近。‎ B.“望气”是中国古代的方术之一,据说可以通过观察云气来占卜吉凶命运。‎ C.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人,先秦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分为“赋”“比”“兴”三类诗歌,相传为孔子编定。‎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作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7.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诗歌前四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描绘了春天清晨繁华热闹,充满生机的画面。‎ B.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 C. 此诗通过对春天早晨所见所闻所感的抒写,字里行间融注了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D. 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给读者以清新自然之感。‎ ‎1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新脱冬衣体乍轻”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四)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 ,只是朱颜改。‎ ‎(2) ,肇锡余以嘉名。‎ ‎(3) ,背西风、酒旗斜矗。‎ ‎(4) ,吟赏烟霞。‎ ‎(5)《蜀道难》中通过虚写映衬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难以翻越的句子是:“ , 。”‎ ‎(6)《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因为才貌双全,使得京城中的贵族子弟竞相追捧,争着馈赠礼物的两句是:“ , 。”‎ ‎(7)《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拥有邦国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应该具备的治民理念是:“ , 。”这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反战思想。‎ ‎(8)《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在蜀汉做官缘由。‎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小题。‎ 美育概念出现较晚,但美育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________。古希腊的柏拉图虽然总体上贬低、排斥艺术和审美,但他在青少年教育上却非常自觉地利用艺术和审美对孩子进行全面良好的教育。他建议,“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________于优美的作品,( ),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可见,柏拉图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美育教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在我国,两千多年前所倡导的“乐教”“诗教”就蕴含美育的基本内涵。西周时期,礼乐便纳入当时的学校教育,统治者重视诗、乐对民众的心灵教化作用,用以保持民风淳朴、________。《乐记》中强调乐教通过疏导人的心灵来产生________的感化功能。到王夫之又继承上古以降的“习与性成”思想,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国泰民安 潜移默化 B. 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国泰民安 耳提面命 C. 不容置疑 耳濡目染 海晏河清 耳提面命 D. 不容置喙 耳闻目睹 海晏河清 潜移默化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像呼吸优美的作品中的清幽境界 B. 像从清幽境界中呼吸一阵清风 C. 像从优美的作品中呼吸一阵清风 D. 像呼吸一阵清风一样享受清幽境界 ‎22.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在下面横线上修改。(3分)‎ ‎ ‎ ‎ ‎ ‎23.《红楼梦》中有两位时隐时现的“世外高人”,一方面他们作为串起故事脉络的牵线人,一方面又像是冷眼看世界的旁观者,来点化、劝度世人。他们是 、 。(2分)‎ ‎24.《三国演义》中描写武将勇猛善战的情节往往采用夸张手法,如写关羽 ,从此名震诸侯;写夏侯惇 ,重伤之下仍能刺死敌将。(2分)‎ 四、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篇议论文。‎ 普罗图斯说:“主宰自己灵魂的人,将永远被称为征服者的征服者。”英国诗人勃朗宁也曾说过:“一个人一旦打响了征服自我的战斗,他便是值得称道的人。”自律,指自我约束,它是一种克制,是一种反省,更是一种超越。它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也是一个群体思想品质的体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阶段考试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1. D 2.D 3.C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4. C 5. ‎①照相师说:我对象,她腿有残疾,但是人很好,性格开朗,头一次一见面,她就把我我吸引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即使有点缺陷,但只要心地善良、开朗乐观、自信,就会吸引别人喜欢。”② “照相师临时想出谎言”是为了进一步鼓励小茴建立自信。③在文章的人物塑造上,这一情节让照相师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了。(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 ‎①结构上,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前面从面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后面从点上表现照相师和村里人的关系。②写法上,衬托突出,引起关注,用村里人喜欢照相反衬出小茴不喜欢照相的反常。③形象上,从不同侧面表现主人公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前面侧重塑造照相师光鲜敬业的形象,后面侧重塑造照相师真诚友善的形象。(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阅读 7. C 8.A 9.C 10. 翻译:‎ (1) 坐着的客人就看着西面的戏台赞叹,有的人还大声呼喊叫人拿酒来,有的人移动座位更加靠近西面的戏台,头不再转向东面。(1句1分,见错扣分,共4分)‎ (2)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趁机拿着和氏璧倒退几步立定,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直竖,向上顶起了帽子。(“授”、“却”、“怒发冲冠”各1分,见错扣分,共3分)‎ (3)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义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者就不会在道路上背着、顶着重物行走了。(1句1分,见错扣分,共3分)‎ (4) 等到各位叔父伯父分家,庭院内外设了很多小门墙,到处都是。(“迨”、“异爨”、“往往”各1分,见错扣分,共3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11.B 12.C 13.B 14.D 15.C 16.D(以上6道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 ‎17.A ‎18.①“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②“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③“乍轻”‎ 呼应“新脱”;④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共4分)‎ ‎(四)名句默写 ‎19.(1)雕阑玉砌应犹在 ‎ (2)皇览揆余初度兮 ‎ (3)征帆去棹残阳里 ‎ (4)乘醉听箫鼓 ‎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 ‎(6)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8)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三、语言文字运用及名著阅读 ‎20.A 21.B ‎22. 柏拉图极为重视对青少年的审美教育,大力提倡用优秀艺术作品对青少年实施美育,以陶冶他们的心灵。‎ ‎23.癞头和尚 跛足道人 (茫茫大士 渺渺真人)‎ ‎24.温酒斩华雄 拔矢啖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