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语言不仅是从历史继承而来的财富,而且保持着与时代最为紧密的互动。在络时代,语言成为社会发展的忠实记录仪和显微镜。近年来,一个个“热词”聚焦社会热点,体现时代变化,蕴含着人们对自身生活、社会变革与人类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们从“八项规定” “两学一做”中看到了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的努力,从“一带一路”“天宫二号”中看到了国家的发展进步,从“洪荒之力”“厉害了我的哥”中看到了流行文化的变化,也从“获得感”“撸起袖子加油干”中感到了百姓的期待……语言既折射时代变迁,又在与时代的互动中,不断丰富着自身。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 除了传承历史的人文价值、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语言在今天还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很多人或许想不到,语言中潜藏着巨大的经济宝库。随着语言文字事业的不断前行,我国提供语言文字类产品及相关研究咨询、技术研发、工具应用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传统的翻译业只是其中一种,人工智能如何“说话”、大数据如何检索,都离不开语言服务。来自国家语委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专门从事语言服务或相关服务的企业数达到72500家,行业年产值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已形成千亿元规模的语言产业“蛋糕”。‎ 不仅如此,语言还能为其他事业的推进提供必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脚踏实地干出来,也要好好“说”‎ 出来。打好扶贫攻坚战,需要加快民族地区和农村的普通话普及;发展信息产业,需要加强语言资源建设和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树立核心价值、传承中华文明,需要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功能,大力加强中华语言文化建设与传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增强语言文字服务能力,使语言文字工作更加适应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需求……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使用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也许,语言最大的发展就是增加它的包容性,它不排斥任何一个平凡的个体,也不会遗漏时代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让人捧腹的最新“段子”,“斗图”不休的个性车贴,成千上万的影视剧弹幕……不经意间,你就是时代的见证者,一言一行也在推动这个时代进步。更好地使用语言,让我们与历史和时代相遇。‎ ‎(摘编自张烁《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与时代之间互动密切,读懂了一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 B.语言文字类产品及其相关的服务业,都是语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在民族地区及农村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 D.“段子”“斗图”“弹幕”这些语言现象,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许多当下“热词”,论证了语言具有观察时代的窗口价值。‎ B.文章从语言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作用和表现,论证了语言对其他事业的推动作用。‎ C.文章重点论述了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而对语言的历史人文价值并未详述。‎ D.文章在最后认为,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是推进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语言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时代又推动语言的发展,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B.如果不了解语言与时代的关系,很难领会为何应该从读懂语言开始去读懂时代。‎ C.语言对时代的作用和价值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对语言功用的认识也该是多维的。‎ D.关注语言的发展就是关注时代的发展,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再见,萤火虫 王开岭 ‎ ①扳指一算,我至少二十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 ‎ ②发源西山的昆玉河,加上湖、林、塘、苇、野鸭……‎ 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惟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黯然神伤,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呢?‎ ‎ ③连续几个夏季,我一无所获。我知道,对水源有洁癖的萤虫,若不在这落脚,恐怕城里也就无处投亲了。‎ ‎ ④天上的星星,地上的流萤。小时候,这是我沉迷夏夜的两大缘由。‎ ‎ ⑤无人工照明的年代,自然界唯一的光华,唯一能和星子呼应的,就是它了。“我徂东山,慆慆不归……町畽鹿场,熠燿宵行。”这是《诗经•豳风》里的景象。一位思妻心切的戍边男子夜途返乡,替之照明的,竟是漫山遍野的流萤,多美的回家路啊!‎ ‎ ⑥萤虽虫,但民间很少以虫称之,其绰号数不过来:蚈、照、夜光、景天、挟火、宵烛、宵行、丹鸟、耀夜、熠耀、夜游女子……我最喜欢的还是“流萤”。一个“流”字,将其隐隐约约、稍纵即逝、亦真亦幻的飘曳感、玲珑感、梦游感——全勾画了出来。萤之美,除了流态,更在于光,那是一种难形容的光,或说青色,或说黄绿,还有说冰蓝,我觉得皆似,又皆非。你刚想说它忧郁,又觉不失灿烂;你刚想说它冷幽,又觉颇含灼情……总之,有一抹谜语气质,一股童话的味道。它能激发你无穷的灵感和描述欲望,虽然换来的是沮丧。‎ ‎ ⑦农历七月,流萤最盛。巧的很,俗称“七月半,鬼乱窜”的送衣节(又称中元节、盂兰会、鬼节)正值七月十五。据民俗家推测,鬼节位于此,大概和田野里流萤闪烁让人联想鬼魂有关。相传七月初一,阴曹地府开鬼门关,鬼魂们可到人间散散心,休探亲假。而人间七月,瓜果稻粟皆已入仓,酷暑亦过,也该置衣备寒了,从物资到节气,正是孝敬先人的好时候。朵朵流萤,鬼魂返乡……很温馨。‎ ‎ ⑧少时读《聊斋》,即觉得鬼魂很美,一点不可怕。成年后,尤其父亲去世,我更加想,若没有魂,若魂不可现,若阴阳两界永无来往,多么可怕啊。‎ ‎ ⑨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流萤这般影影绰绰,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生活有种务虚之美。‎ ‎ ⑩长大后翻古书,方知白日听蝉、黑夜赏萤,乃文人最心仪的暑乐。一聒一静,一炎一凉,没有这俩伴,夏天就丢了魂,孩子就丢了魂,风雅者就丢了魂。‎ ‎⑪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作为虫,“萤”‎ 飞入古诗中的频率,大概超过蝴蝶,堪与蟋蟀并列。我想,一方面和彼时萤繁盛有关,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方面古人对萤的注视和美学欣赏,已成雅习。那时候,不仅有萤,且有闲、有心、有情。问问现在的城里孩子,谁见过流萤?‎ ‎⑫我看到一篇有关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比华南虎等明星更重要,因为它属于“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都是其致命敌。‎ ‎⑬如今,北京夜空中常见一朵一朵的闪烁,比树高,比云低……那是人在放夜筝,上面绑了发光器。还有一年,和朋友在厦门海滩放孔明灯,当它飘到很远很远,只剩一个似是而非的小点时,我觉得像极了流萤……‎ ‎⑭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时他们比我现在还年轻……‎ ‎⑮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 (选自《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作者用“忧郁”与“灿烂”、“冷幽”与“灼情”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来描写萤火虫的光,突出了萤火神秘独特、难以形容的特点。‎ ‎ B.鬼魂常让人觉得阴森可怖,作者却觉得朵朵流萤和鬼魂返乡的联想美丽而温馨,因为他觉得这其中也有到人间休假探亲的亡父的魂灵。‎ ‎ C.作者说“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意在表明文学是想象的,感性的,诗意的,没有必要拿科学的结论去较真。‎ ‎ D.第⑪段引用有关萤火虫的诗句,可以说明萤火虫在古诗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由此亦可以看出萤火虫在古代之常见和古人对它的欣赏态度。‎ ‎5.第⑫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一句中“美”和“疼痛”两个词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材料一:‎ ‎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发生18分钟后,中国地震台的机器,写了篇新闻稿,写作用时25秒。稿件用词准确,行文流畅,且地形天气面面俱到,即便专业记者临阵受命,成品也不过如此。再考虑到25秒的写作时间,人类完败了。‎ 人工智能正在向高端职位进军。有人预言,除了华尔街的交易员,像律师、会计、医师等高端职位,也将大量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埃隆•马斯克说在未来20年,全球12%至15%的劳动力将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李开复则认为,10至15年之后,也许50%的人就可能要面临工作部分或全部被取代的局面。‎ ‎“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人工智能将大量淘汰传统劳动力,很显然也会有不少行业,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兴起而消亡。”陶庆华说,“但也要看到,人工智能会创造高端的新型的产业需求,从而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所以,只有新型劳动者,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 ‎ (摘编自《人工智能来了,你的饭碗会被拿走吗》,2017年9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近年来,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全球关注和辩论的焦点。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迅速演进会导致人类的工作机会大量缩减,甚至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毁灭性冲击。但戴尔表示,他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任何一种新技术或者新工具可以有好的用途,也可以有坏的用途。“技术发展不应成为我们害怕的理由。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人与机器合作的世界。”戴尔还谈到,新的技术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等。就如同劳动力和资本,数据已成为一个新的经济投入要素。“数据是一种新的力量,正在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 ‎(摘编自《迈克尔•戴尔:人工智能时代是人加机,而非机减人》,2017年9月29日新华)‎ 材料三:‎ 预计到2020年时,与全球数字化转型相关的行业增加值将达到近20万亿美元,中国约有69%的企业将数字业务发展作为未来一年内的首要任务。对于企业来讲,数字时代已然来临。在未来,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服务需求的主题,依靠类似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推动,将把渠道内的客户服务与效率提升到极致。可以预见的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识别、智能匹配、智能解答将得到广泛的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的信息推送。‎ ‎ (摘编自《AI将改变客户体验,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2017年9月29日环球)‎ 材料四:‎ 目前人工智能尽管有了长足进展,但毫无疑问都只是停留在弱人工智能的水平。我们现在缺乏一个建立在与认知科学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成就基础之上的能真正解析人类智能之谜的理论。诚然,人类原本就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可是,当前智能机器与人类的差距显然是存在的,智能机器与人的本质差异可能就在“个性”方面。理论上讲,软硬件完全相同的机器之间,是无所谓“个性”的,而人的重要的特征就在于拥有建立在自由意志基础上的个性。‎ 就技术而言,不管是智能实体还是络虚拟人,如果不能深入解析人类心智本身,则雷库兹韦尔预言的奇点,即在2029年我们将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就不可能到来。因此,深入解析人类“自由意志”和“个性”的本质是实现强人工智能目标的必经之路。但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一旦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人类将不得不面临新的伦理与现实的问题。‎ ‎ (摘编自《人工智能发展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2017年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 ‎7.下列关于人工智能相关情况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四则材料以人工智能为论述对象,多角度、多层次对其发展做出了探究,展现了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B.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劳动力在人工智能创造的高端新型产业中难有用武之地。‎ C.数字时代,个性化和预测将成为消费者客户的重要需求,而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企业将大大提升服务客户的水平。‎ D.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从而在机器中实现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的梦想。‎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九寨沟地震中,机器高效的新闻稿写作,宣告了在新闻写作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完胜。‎ B.戴尔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因为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使我们拥有更好的商业、社会和教育环境。‎ C.未来,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消费者可以获得更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 D.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以达到。‎ E.尽管人工智能已取得巨大进步,但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人工智能的发展进步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利弊。(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①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②。”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 知制诰。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贴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磔裂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é,分裂。 ②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 ‎10.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B.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C.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D. 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殿试” 又称御试、廷试,由皇帝亲自监考选拔人才,‎ ‎ 通过朝廷殿试者为进士。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 B. 丁忧是居丧,古代父母死后,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子女按礼须持丧两年,任官者须离职,服满后起复。‎ C. 六论,宋科举考试中的六道论题。‎ D. “记注”、“知制诰”都是官职。唐翰林学士知制诰起草诏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并发出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为他们修改衙规,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2)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重展西湖二首(其一)①‎ ‎ 【宋】宋庠 绿鸭东陂②已可怜,更因云窦③注西田。‎ 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河极目天。‎ 向夕旧滩都浸月,过寒新树便留烟。‎ 使君直欲称渔叟,愿赐闲州不计年。‎ ‎【注】①皇祐年间(1049-1054)宋庠贬官许州,兴工疏浚了西湖,并凿断横堤,使东西相通,连成一片。完工以后,他写下了《重展西湖》二首以记其事。②东陂,指西湖的东部分。③云窦,指从山穴或山谷中涌流而出的云。‎ ‎14.以下对本诗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绿鸭”写水的色彩。东半湖绿波荡漾,水光粼粼,风景已经十分可爱了,“更因”承接上文,描写西半湖流云涌动,其风景更令入陶醉。‎ B.颔联凿通了东西两湖,鱼和鸟得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展尽”是个双关的动词,既是说湖面开阔了,就像大江大河一样无边;又是说诗人极目远眺,看到水天一色,胸怀顿觉开阔。‎ C.颈联“都浸月”三字,生动地写出了水波浩渺、水月交辉之状。“过寒新树便留烟”,萧瑟寒意中新枝摇曳,就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意境。‎ D.尾联作者抒情达意。古人称太守、郡守、刺史之类的地方长官为使君。这时宋庠正贬官许昌,为知州,故自称“使君”。‎ E.诗人善于寓情于景,通过鲜明生动的意象,表达丰富的感情,自然而含蓄。诗人的观察力比较细密,故状物、写景细腻传神。‎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分析。(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氓》中写男子变化无常,三心二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达自己追慕古代圣贤,而宁死不失正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________ ,________”两句简明扼要地阐述“学”和“思”的辩证关系 第Ⅱ卷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5小题,共19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专业的在线视频数据调研公司将应运而生,使建立更科学透明的公共数据体系成为可能。‎ ‎②2000年初,他成为“北漂”一族,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蜗居地下室、挣不到饭钱的艰苦生活,蹉跎岁月中写出佳作。‎ ‎③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④钱学森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他胸怀坦荡,光风霁月,是众人仰慕的对象。‎ ‎⑤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A. ①④⑤ B. ①②⑤ C. ③④⑥ D. 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00多万人被超级细菌感染,严重的甚至会死亡,如果任其发展,到2050年超级细菌杀死的人将达1000万。‎ B.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非常喜欢茅盾的小说,对茅盾的《子夜》曾反复阅读, —直被翻得破烂不堪,只好重新装订。‎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 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 )(3分)‎ A.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我的一首小诗在《星星》上发表了,现抄寄给你,请雅正。‎ C.你寄来的使用说明书,我有几个地方不大明白,特去信垂询。‎ D.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语或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维生素过去叫做“维他命”,① 怒 ,维生素就是维持生命的元素。维生素的种类很多,已知的已有20余种,包括维生素A、B、C、D、E等。每个人需要的维生素量很小,②将子 ,人体一旦缺乏了维生素,不仅生长发育要受到影响, ③将子无怒 。例如缺乏维生素B,就会患神经炎、糙皮病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 ‎   ‎ ‎ 随着微信的诞生,越来越多的商家重视微信营销的运营方式。因为微信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抓住微信营销的机遇,才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而消费者了解了企业产品,产品销售额必将直线飙升。微信的到来带来经济发展的一次机遇,商家抓住这种机遇,必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①不是只有抓住微信营销的机遇,才能让消费者了解企业产品。‎ ‎②                                                      ‎ ‎③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古兰经》里有个经典故事:一天,有人找到一位会移山大法的大师,央其当众表演一下。大师在一座山的对面坐了一会儿,就起身跑到山的另一面,然后就说表演完毕。众人大惑不解。大师道:“这世上根本就没有移山大法,惟一能够移动山的方法就是: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 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1.B试题分析: A项“读懂了个时代的语言就读懂了时代”过于绝对;跟原文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话“读懂一个时代,应该从读懂它的语言开始”表述上有出入。C项“就能打好扶贫攻坚的整体战”没有必然性;D项“极大地推动了时代进步”于文无据。所以选B项。‎ ‎2. D试题分析: D项“增强对时代语言的包容性”错,原文为“增加语言的包容性”而不是包容语言。所以选D项。‎ ‎3. D项“让语言打上时代烙印,是用好语言的前提”错,因为推断依据不足。所以选D项。‎ ‎4、B(B项“因为他觉得这其中也有到人间休假探亲的亡父的魂灵”理解片面,作者觉得流萤似返乡的鬼魂美丽温馨主要原因有三:作者少年时就觉得鬼魂很美,并不可怕;鬼魂到人间散心、休假探亲的传说充满人情味;萤火虫本身是美丽的充满诗意的)。‎ ‎5、①突出萤火虫对自然界和人类的重要性;②指明萤火虫在城市和乡村消失不见的原因;③引起人们对当下环境恶化导致很多美好事物消逝 的关注。【共5分,答出两点即可给满分】‎ ‎6、①“美”,包含着记忆中童年时的萤火之美;有萤火虫的那个时代(那段过往、那种生活方式)的美;和回忆起父母关爱时的感动。②“疼痛”,包含着城市和乡村再也不见萤火虫踪影的惆怅;现代人再也无法感受萤火虫带来的无限想象和诗意(对现代人不能以审美的态度感受世界、感受生活)的遗憾;和时光流逝的感伤。【共6分,每个词的含义3分,大意对即可】‎ ‎7.D(D项表述过于绝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不一定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 ‎8.CE((A项以偏概全,新闻写作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而这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欠缺的;B项强加因果。戴尔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是因为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D项忽略了前提,把理论上的可能性说成必然,原文讲的是“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 ‎9. 利:①创造新型产业需求,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②推动人的潜力的最大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2分,三点中任答两点即可)弊:①取代部分领域的人类工作,淘汰大量传统劳动力,加剧失业问题。②可能导致人类面临新的伦理和现实问题,如机器反过来控制人类等新问题。(利、弊各2分,“利”三点中任答两点即可。)‎ ‎10. C 。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这句话的含义是“‎ 先前修订六论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旧”是说过去,应是说过去“不起草”,故应放在后面,排除AD两项;“粲然”是形容苏轼的“文义”,排除B。‎ ‎ 11. B ,丁忧期为三年,二十七个月。‎ ‎ 12. A “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文章第一段说的是“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这是说苏轼的父亲苏洵在他十岁的时候游学,而苏轼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 ‎13. (1)等到他二十岁(或译为加冠)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比冠,等到二十岁;属,写作;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好,喜欢;既而,不久。)‎ ‎(2)只是苏轼被小人所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但,只是;补充主语苏轼;“为”,表被动,被;“使”后面省略宾语“之”)‎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比冠,等到二十岁;属,写作;日,名词作状语,每天;好,喜欢;既而,不久。第二句中,但,只是;“为”,表被动,被;“使”后面省略宾语“之”。‎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地长叹,苏轼向母亲请求说:“我如果做范滂,母亲能允许吗?”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我就不能做范滂母亲吗?”‎ 等到他二十岁(或译为加冠)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佑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但还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他的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 为母守孝,五年后,调任福昌县主簿。欧阳修因为他才能学识优异,推荐他到秘阁任职。先前修订六论的人不打草稿,因此文字多不工稳。苏轼开始打草稿,文章义理明白晓畅。又对制策,列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二人罢了。‎ 苏轼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以来,老百姓生活贫困徭役繁重,岐下每年向朝廷输送南山木筏,自渭水进入黄河,要经过险要的砥柱,衙吏(因遇险而)相继破产。苏轼寻访其害处,替他们修订衙规,使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节运送或停止,从这以后,损失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掌管登闻鼓院。英宗从藩王官邸听到他的才名,想要按照唐朝旧例召他为翰林,担任知制诰一职。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必成大器,将来自当被天子任用。要在朝廷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没有不尊敬爱慕拜伏于他,并都希望朝廷任用他,然后再采用他,那么人人不再有不赞成的言论了。现在立即任用他,那么天下的士人未必认这样恰当,恰恰足以增加了他的麻烦。”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的职位如何?”韩琦说:“记注与知制诰是相邻的职位,不可马上授给他。不如在馆阁中选择接近皇上的职位给他,且召他来策试。”英宗说:“策试他不知他能不能考上,如果苏轼不能考上呢?”韩琦还是认为不可,等到他策试二论,又入三等,才得以任职史馆。‎ 自从苏轼应考直到出入侍从皇帝,必定以忠于君主作为根本,忠心的规劝卓识的议论,正直而有大节,群臣没有做得比他更好的。只是苏轼被小人忌恨排挤,不让他安心处于朝廷之中。‎ ‎14.AC(A项“流云涌动”理解错误,诗中是用流云比喻水,根据“注”字,“注”是注入。C“萧瑟寒意”理解错误,“凄凉冷清的意境”概括错误。)(A2分,C3分)‎ ‎15.(1)热爱自然:诗人寓情于景,透露出诗人自己热爱眼前美景,怡然自得的喜悦心境。(2)厌恶官场庸俗生活:尾联写自己虽然身为“使君”却只想做一个渔翁,含蓄的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3)意欲归隐:尾联中作者说但愿朝廷给我一个闲散的州郡,让我在自然恬适清闲的环境里度过一生。表达自己意欲归隐的情志。(每点2分)‎ ‎16.(6分)(1)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每空一分)‎ ‎17、A。①应运而生:原意是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符合语境。‎ ‎②蹉跎岁月:蹉跎,时间白白过去;形容虚度光阴。此处误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③‎ 粉墨登场:粉、墨:搽脸和画眉用的化妆品。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④光风霁月: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与语境相符。‎ ‎⑤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符合语境。‎ ‎⑥期期艾艾:形容口吃。‎ ‎18、C ‎19、B(A、斧正"一词,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又叫指正。B、请人校正说“请雅正。C、垂询,敬辞,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旧称上对下有所询问。D、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20、、顾名思义 但它对人体却发挥着重要作用 甚至有时还会引起一些疾病 (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②不是消费者了解了企业产品,产品销售额就必将直线飙升。‎ ‎③不是商家抓住这种机遇,就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每句2分)‎ ‎22.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