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舒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统考语文试题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舒城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学期第一次统考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 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标准依赖于诸多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汪曾祺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汪曾祺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成功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一代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汪曾祺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汪曾祺用他的实践告诉我们,日常生活也是文学,甚至是文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汪曾祺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我是有幸多次品尝到他手艺的人,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很多人没有想到汪先生直到去世前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一直住他太太施松卿的房子,先在白堆子,后来在蒲黄榆,都是施在新华社的房子。汪曾祺向我述说这件事时,一点也不恼怒,好像他早就知道自己的房子只能“挂靠”在太太那里。他在白堆子的住处我没有去过,但蒲黄榆的居所我去了无数次,没有客厅,稍大的一间做了客厅,太太和小女儿合住一间,他自己在一间六七平米的小屋写作、画画、休息,很多佳作就是在蒲黄榆的那间小屋里写出来的。后来他搬到虎坊桥福州会馆街的一幢大楼,这一次,老先生有了自己的画室,他可以尽情画他的画了。他刚搬进去的时候兴奋得画个通宵。原来是大儿子汪朗把自己分的房子给父母住。汪朗是个孝子,他了解父母的心。汪曾祺在儿子的“大房子”走完他人生的最后的路程。‎ 读着汪曾祺老去,一天天变老,也是不懊悔的事情。76岁的汪曾祺已经定格在那里,而我在一天天地向他这个年龄接近,然后超越。而且,在我活得比他更老之后,更老的我还会读他,读汪曾祺,读高邮的汪曾祺,读扬州的汪曾祺,读中国的汪曾祺。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汪曾祺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20世纪80年代初,汪曾祺“重返”文坛,以老练精致素简的文风,开文坛之新风。在2016年5月出版的散文集《榆树村杂记》中,他以细腻敏锐的笔触,解析日常生活的雅洁与情致,以此安抚疲惫的心灵。他的文字,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让读者从中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摘自2016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汪曾祺作品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寻找日常生活的诗意和雅趣,如《岁寒三友》《故里三陈》《榆树村杂记》等。‎ B.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感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C.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和戏剧性,却能让人心灵如洗。‎ D.“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退了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B.汪曾祺笔下的市井生活,沉闷而琐碎,有太多的烟火气和世俗味,却散发着无处不在的诗意,也最能见人性之美。‎ C.汪曾祺之所以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因为其作品在嘈杂而迷茫的时代,能给人一份特别的安静与平和。‎ D.汪曾祺将民族性与现代性融为一体,将中国文人精神与民间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E.汪曾祺淡泊处世,知足常乐,逆来顺受,无论是对待日常的生活,还是对待文坛的毁誉,他都能做到“明镜如水”。‎ ‎6.“他的文字永在,我们的阅读也永在,无论白天和夜晚”这句话如何理解?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5分)‎ ‎ ‎ ‎ ‎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丢失的套鞋 大家知道电车上很容易挤丢套鞋,特别是旁边有人稍稍使劲一挤,后边再粗鲁地踩你鞋后跟一脚,这样一来,你的套鞋就没有了。‎ ‎ 丢掉一只套鞋,本来也不过是小事一桩。‎ ‎ 我的那只套鞋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简直快得惊人。‎ ‎ 我记得,上电车的时候两只套鞋都在脚上。‎ ‎ 可是,下车后,我看了一下脚:一只还在,另外一只却无影无踪了。靴子还在脚下,袜子也没丢,衬裤也在身上,可套鞋不见了,就少了一只套鞋。‎ ‎ 去追电车,这怎么可能……我脱了剩下的那只套鞋,用报纸包上,就这么上班去了。我想:下班后再找吧,应该不会丢的,能找回来。‎ ‎ 一下班,我就去找套鞋。我先找了一个认识的电车司机,和他商量怎么办。‎ ‎ 经他一指点,心里踏实了。他说:“算你运气好,把套鞋丢在电车上,你要感谢老天了。要是丢在别的公共场所,那也许就不保险啦。丢在电车上,保险没事儿。我们局里有个失物招领处,到那儿就可以领回失物,没问题。”‎ ‎ “噢,太感谢你了,”我说,“‎ 现在我心就定啦。唉,我的套鞋差不多还是新的呢,才穿了半年多。”‎ ‎ 第二天,我到了失物招领处。‎ ‎ “朋友,我的一只套鞋在电车上弄丢了,不知能不能让我认领回去?”‎ ‎ “可以,”招领处的人回答说,“您的套鞋是什么样的?”‎ ‎ “套鞋嘛,就是一般的,”我说,“12号。”‎ ‎ “12号的鞋,我们这里能有一万二千多只,你说说特点吧。”‎ ‎ “特点嘛,也没什么特殊的,后跟已经被磨旧了,鞋里的衬绒也没有了——被蹭光了。”‎ ‎ “这样的鞋我们这儿也有上千只,还有别的特殊记号吗?”‎ ‎ “还有……鞋包头快要掉了,勉强还连着。鞋后跟也快被磨秃了。鞋帮倒还可以,将就着没掉。”‎ ‎ “您在这儿坐坐,我去看看。”‎ ‎ 瞧,把我那只套鞋拿来了!‎ ‎ 我高兴的要命,为他们的服务态度而感动。‎ ‎ 我想,这里的工作真出色,为了一只套鞋他们真是不厌其烦,服务态度竟这么好。‎ ‎ “谢谢,”我说,“同志们,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快给我吧,我这就穿上。谢谢你们啦。"‎ ‎ “不行,尊敬的同志,还不能给您,因为我们不知道这套鞋究竟是不是您的。”‎ ‎ “是我的,我不会说假话的。”‎ ‎ “我们相信您,也十分同情您。很可能这就是您丢的那只套鞋,但不能现在就给您。请开个证明来,以此证明您真是丢了鞋。让居委会开个证明,有了证明,我们立刻将东西归还失主,决不拖延。”‎ ‎ “同志!”我说,“好同志,问题是我的街坊并不知道我出了这档子事,他们可能不给开这样的证明。”‎ ‎ “会开的,这是他们应当做的事,否则要居委会干什么?”‎ ‎ 我朝那只套鞋又看上一眼,只好出去了。‎ ‎ 第二天,我找了居委会主任,对他说:“请给我开个证明,我丢了一只套鞋。”‎ ‎ “真丢了吗?你不是故意这么说的吧!是不是想捞个非分之财?”居委会主任说。‎ ‎ “真的,”我说,“我的确是丢了套鞋。”‎ ‎ 他说:“可是,空口无凭,我不能什么都信,要是电车公司能证明你丢了套鞋,我这就给你开条儿。把证明拿来我就给你开个条。”‎ ‎ 我说:“就是他们让我来这儿开证明的。”‎ ‎ 他说:“那你打个报告吧。”‎ ‎ 我说:“怎么写呢?”‎ ‎ 他说:“你就写:某年某月某日我在汽车上丢失套鞋一只……还得写上保证:在事情未弄清以前不擅自外出。”‎ ‎ 我照他说的内容写了报告。第二天给我开了一张正式证明。‎ ‎ 我拿着证明又到了失物招领处。他们很爽快,就把套鞋还给了我。‎ ‎ 当我穿上这只套鞋时,心里万分激动:“瞧,他们的服务态度多好!要是别的单位,谁肯为一只套鞋花那么多时间!说不定会从车上扔出去了。我奔走还不到一星期,就物归原主了。”‎ ‎ 唯一遗憾的是,正当我为失物奔走之际,不巧另一只套鞋又弄丢了——一星期来我把它依旧包在报纸里一直随身带着。这次可记不得丢在哪里了。肯定不是丢在电车上,所以这只鞋是丢定了,再也找不回来了。‎ ‎ 总算找回了另一只。现在我把它放在五斗柜上。每当心里烦闷时,只要朝这只套鞋看上一眼,我就心平气和了。那时我心里总会想:我们的办事机构真是堪称模范机关!‎ ‎ 我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吧!‎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开始极力描写办事机构的认真负责、热情周到,结果却是让主人公奔波了近一星期。‎ B.“我”最后尽管没能穿上一双完整的套鞋,但是却找回了一只值得纪念有警示意义的套鞋,小说这样安排用意深刻。‎ C.“我”是个心态比较平和的人,面对只剩一只套鞋的结局,还是心满意足的,并对帮助自己的办事处心存感激之情。‎ D.小说讲述了一只套鞋失而复得的故事,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 E.作者用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既让人开怀又让人深思的故事,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 ‎8.本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 ‎ ‎ ‎ ‎ ‎ ‎ ‎ ‎9.“我”要把这只套鞋留下作纪念,让子孙后代也来观赏。请结合文章主题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5分)‎ ‎ ‎ ‎ ‎ ‎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李斯论 (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颦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①宴然:安闲的样子。②谏逐客: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用商鞅成法而已 一:完全 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 尚: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 劝:鼓励 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 易:交换 ‎11.下列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论者,议也”。论有两体,一曰史论,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B. 荀子,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春秋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C. 学士这一称呼最早指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堂的官吏。民间习惯上称有文采的人为"学士",比如苏轼也被称作苏学士。‎ D.四书五经是几部儒家经典的合称,。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一般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12.下列各句中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辅佐秦朝行暴政,致使天下大乱,作者则认为李斯是完全舍弃了荀子的学说,李斯的做法只不过是追随时势罢了。‎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泛论人臣事君的问题,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之。‎ C.此文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作者所论的不可“趋时”,“中侈君张吾之宠”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D.文章开头摆出苏轼的观点,然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驳斥了苏说的谬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译文: ‎ ‎ ‎ ‎(2)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译文: ‎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 ‎ ‎ ‎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将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吟咏“ , ”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3)杜甫在《登高》中既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又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句子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17.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 诗歌解读就是专家也未必在行,特别是将汉以前的古体诗拿给讲授古代文学的老师解读,也不见得句句都是十分到位的真知灼见。‎ ‎② 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 ‎③ 通过民间的交往,两国逐渐加深了了解,最终签订了城下之盟,希望子孙后代能保持两国之间的友好睦邻关系。‎ ‎④ 面对灾害他奋不顾身,用行动阐释着大爱无疆,可灾害过后回到家,老父亲已经去世半月。他悲痛至极,真有百身何赎之感。‎ ‎⑤ 中国文坛对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高密东北乡的特点曾经多有批判之声,可自从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纷至沓来。‎ ‎⑥ 一些美国高中追求博雅教育,固然是为了提升学生进入常春藤高校的竞争力,更是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到其他领域。‎ A.①③⑥ B.③④⑤ C. ②④⑤ D.③④⑥‎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是一部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是他最负盛名和被人引用最多的剧本之一。‎ B.近年来国内一些大手笔的电影在票房上却难有突破,这主要是因为题材不新、故事不精以及外来片冲击所引起的。‎ C.阅读经典作品,目标是进入大师的精神天地,从大师那里吸取思想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提升自己的阅读层次。‎ D.中华文化既有光辉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未来。我们只要坚持走不断开拓创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将永葆青春。‎ ‎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 , , ,‎ ‎ , , ,其简洁的动作线条蕴含着优美、和谐及力量,寓意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合作和交流。‎ ‎①它古朴而风情流转、造形新颖,既富装饰功能,又具实用价值,色彩绚丽,内涵丰富 ‎②凡爱好中国文化的朋友,眼一瞧便可辨认出来 ‎③经过几千年的洗礼,结绳已由原始的实用工具变为今天精致的工艺品 ‎④中国结就像中国的书画、雕刻、陶瓷,甚至于菜肴一样 ‎⑤它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具有悠久的历史 ‎⑥这是由于其基本结构的特殊,使其结形和功能与西洋结、日本结等有显著的差别 A.⑤③④②⑥① B.①⑤④③⑥② ‎ C.⑤③⑥②④① D.①⑤③④②⑥‎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困囿于现实,    ① 。然而,读书给了你一条接近优秀人物的途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呈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现在还是怎样。原因在于,     ②  ,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③ ‎ ‎,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能代替的。一个人的性格、思维、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慢慢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21. 唐代诗人往往有诗号,例如李白的诗号为“诗仙”。请写出以下诗人的诗号。(任选4人作答)(4分)‎ ‎①杜甫: ②白居易: ③王维: ‎ ‎④刘禹锡: ⑤贺知章: ⑥李贺: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有人在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30岁到45岁年纪的旅客,飞机上头等舱的旅客往往是在看书,公务舱的旅客大多看杂志或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经济舱的旅客则看报纸、看电影、玩游戏和聊天的比较多;机场贵宾厅里面的人们大多在阅读,而普通舱候机区的人全在玩手机。‎ 他想,到底是人的位置影响了行为,还是行为影响了位置?‎ ‎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1.D(“情感正是因‘水’而生”,错,除“水”之外还包括“天”“地”“黄叶”。)‎ ‎2.B(“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 ‎3.B(“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4. C(原文是“汪曾祺的作品,很少有大波大澜,很少有戏剧性”) ‎ ‎5. AD(B文中“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这指的是市井生活本身,而“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C强加因果。E原文中“他身上那种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颇让我吃惊”,“甚至”带有猜度意味,不能直接等同于人物逆来顺受)‎ ‎6. ①他的文字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有文人精神和文化传统有机结合;②他的文字能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在嘈杂迷茫的时代给人特别的安静与平和;(答出①②两点得3分,答出其中一点2分)③他的文字值得我们在任何时候阅读学习,表达了作者对汪曾祺作品的热爱和对其人的倾慕敬佩(2分)‎ ‎7.AB(E “幽默之中带着一点点讽刺”错,作者对某些部门工作作风僵化办事效率低下的讽刺意味是很浓的;C“心满意足”“心存感激”错,作者对这样的办事处持批判态度;D“作者却小题大做,专门写文章来纪念”错,并非小题大做)‎ ‎8.本文故事情节脉络清晰,围绕着找套鞋展开情节。丢——找——又丢,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一波三折。一开始写办事机构认真负责,办事效率很高。但是接下来跑手续的过程慢了下来,一拖就是好几天。“我”言语之间带有明显的对工作人员办事僵化的讽刺。最后故事情节发生戏剧性的转折,作者的另一只套鞋又丢了,可以说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9.①以此作纪念,让世人牢记发生在“我”身上的往事,并希望类似的事情以后不再出现。②以此作纪念,意在提醒精简办事机构,简化办事程序,方便他人;如果我们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办手续、等结果这样的事情上,那便与浪费生命无异。③以此作纪念,意在警示有关工作人员改变僵化的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 ‎10.D (易:改变)‎ ‎11.B(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 ‎12.C(此文主旨在论封建的为臣之道,但其所论不可“趋时”,“中侈君而张吾之宠”的道理,在现代社会也可借以为鉴。)‎ ‎13.(1)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2)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14. C E 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比兴”错。(一个2分,全对5分)‎ ‎15.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6分,每点2 分)(需结合诗句分析)‎ ‎1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每空1分)‎ ‎17. A(①“真知灼见”本指正确透彻的认识,再用“十分到位”来修饰,语义重复。②“一文不名”指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正确。③“城下之盟”: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多指不平等的),用在这里不正确。④“百身何赎”指自身死一百次也无法抵罪,或者换不回来。比喻对死者极其愧疚的感情。正确。⑤“移樽就教”指端着酒杯离座到对方面前共饮,以便请教。比喻主动去向人请教。正确。⑥触类旁通: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一般直接做谓语,不接宾语或补语)‎ ‎18.C (A语序不当,B杂糅,D成分残缺)‎ ‎19.A ‎20.(6分)‎ ‎①很多人不可能结识太多优秀人物 ‎②它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不强调“在脑海中”——扣1分)‎ ‎③而书籍会系统地归纳梳理知识(“书籍是系统的”——1分)‎ ‎21.诗圣、诗魔、诗佛、诗豪、诗狂、诗鬼 (每空1分,,多答按前四个给分)‎ ‎22.写作指导 ‎ 1、审题 ‎ “行为”词典解释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的活动”。“行为”可以引申,可以具体化,如“勤奋苦读”是行为,“踏实苦干”是行为,“执着追求”是行为,“在困难面前毫不屈服”是行为;反之,“懈怠懒散”是行为,“萎靡不振”“自暴自弃”“得过且过”亦是行为。‎ ‎ “位置” 词典解释为“(1)所在或所占的地方;(2)地位。”正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条件不同,所以他们分别处于“头等舱”“公务舱”“经济舱”,由此,“位置”也可以理解为人的社会地位、人的生命价值以及社会的评价等等。  ‎ ‎ 2、立意 ‎ ①行为影响了位置 ‎ 意思是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影响、改变甚至决定他的位置、成就、社会评价等等。‎ ‎ ②位置影响了行为 ‎ 意思是当一个人身处其位、身处其境时,会影响他做事的方式及行动,正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③从辩证的角度考虑,位置与行为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 所选立意属于以上三种情况之一的都是切合题意的较佳立意;如果所写内容只涉及“行为”或“位置”的一个方面,却没有涉及“行为”“位置”的关系的,属于基本合题,如果所写内容与材料毫无关系另起炉灶的,则属于跑题。‎ ‎ 3、偏题立意:(21-35分)‎ ‎ ①从行为决定位置的角度:‎ ‎ a、态度决定位置; b、环境造就未来 c、思想决定位置 d、找准自己位置 ‎ e、规范自己的行为 f、习惯的力量 ‎ g、只写一种行为:只写坚持不懈、只写苦难、只写勤奋、 基本上写的都是“善”、 只写勤奋、 只写宽容的气度 ‎ ②从位置决定行为的角度:只列举现象,格调不高 ‎ 4、优秀题目:‎ ‎ 《我行,我赢》、《想有作为,先有行为》、《地位诚可贵,行为价更高》《行为影响作为》、《行为使然》、《成于举止间》‎ ‎ 5、优秀的分论点 ‎ ①《行为影响位置》‎ ‎ 行为影响位置,姜子牙饱读文章,终成一代名相。‎ ‎ 行为影响位置,宋濂勤奋苦读,终金榜题名。‎ ‎ 行为影响位置,爱丽丝门罗笔耕不辍,终得诺贝尔奖。‎ ‎ ②《心之向往决定身之所在》‎ ‎ 梅兰芳心向顶峰,付之行动,终登艺术巅峰。‎ ‎ 雷军心向改变世界,付之行动,终引领时代前沿。‎ ‎ 官员心向金钱名利,做下荒唐之事,终使自己身处低层。‎ ‎ ③《欲达山顶,必先攀登》‎ ‎ 家境贫寒又何惧?勤奋苦读,助朱买臣成就一代名臣。‎ ‎ 长相平平又何惧?苦练演技,助刘易斯成就一代影帝。‎ ‎ 出身华贵又如何?侈靡生活,葬送唐玄宗一世美誉。‎ ‎ ④《行为决定位置》‎ ‎ 埋头苦干,袁隆平在稻田里定位自己的人生。‎ ‎ 不怕失败,内马尔在球场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 趋炎附势,李绅在官场上黯淡无光。‎ ‎ ⑤《行为决定位置》‎ ‎ 行为决定位置,宋濂因勤奋成为中国一代大文学家。‎ ‎ 行为决定位置,雷军因执着追求最终创造出小米手机。‎ 行为决定位置,贪官马超群因行为不检而最终落马。‎ 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为什么呢?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