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2018学年河北省永年县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永年区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60分)‎ 一、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奶奶 曹文轩 开镰了,收割了,新稻登场了。‎ 青铜的爸爸赶着拖着石磙的牛,碾着稻子。稻粒不像麦粒那样容易从禾秆上碾下,碾一场稻子,常常需要七八个小时。所有的稻子,几乎是一起成熟的,秋天又爱下雨,因此,全村的劳力,都必须被发动起来,不停地收割,不停地装运,不停地碾场。‎ 深夜,爸爸的号子声在清凉、潮湿的空气中飘荡着,显得有点儿凄凉。‎ 碾上几圈儿,就要将地上的稻子翻个身再碾。通知大家来翻场的,是锣声。‎ 锣一响,大家就拿了翻场的叉子往场上跑。‎ 夜里,疲倦沉重的人们一时醒不来,那锣声就会长久地响着,直到人们一个个哈欠连天地走来。‎ 第一场稻子碾下来,很快就按人口分到了各户。当天晚上,人们就吃上了新米。‎ 那新米有一层淡绿色的皮,亮亮的,像涂了油,煮出来的无论是粥还是干饭,都香喷喷的。‎ 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 这一天晚上,奶奶对全家人说:“我该走亲戚了。”‎ 奶奶是要去东海边她的妹妹那儿。奶奶说,她活不了太久,趁还能走动,她要去会一会妹妹。‎ 爸爸妈妈倒也同意。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奶奶去东海边还有更重要的原因。过去的这段日子里,青铜家借了别人家不少粮食,等将这些粮食还了,青铜家的粮食又很紧张了。奶奶想,她去她妹妹家住上一段时间,就会省出一个人的口粮。妹妹家那边相对富裕。还有,妹妹家那边,是一个大棉区,每到采摘棉花的季节,就会雇很多人采摘棉花,工钱是钱或是棉花。她想弄些棉花回来,给青铜和葵花做棉袄、棉裤,马上就要过冬了。日子过得这么清贫,这两个小的,却一个劲地蹿个儿,原先的棉袄、棉裤,即使没有破破烂烂,也太短了,胳膊和腿,去年冬天就有一大截露在了外面,让人心疼。‎ 然而,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 奶奶走后,青铜一家人,心里总是空空落落的。‎ 过了半个月,奶奶没有回来,也没有一点儿音信。‎ 妈妈开始对爸爸抱怨:“你不该让她去的。”‎ 爸爸说:“她一定要去,你拦得住吗?”‎ 妈妈说:“就是该拦住她。她那么大年纪,不能出远门了。”‎ 爸爸很心烦,说:“再等些日子吧,再不回来,我就去接她回来。”‎ 又过了半个月,爸爸托人捎信到海边,让奶奶早日回家。那边捎话过来,说奶奶在那边挺好的,再过个把月,就回来了。‎ 不出半个月,海边却用船将奶奶送回来了。船是夜里到的。陪奶奶回来的,是爸爸的表兄。他是背着奶奶敲响青铜家门的。‎ 全家人都起来了。‎ 爸爸打开门,见到这番情景,忙问表兄:“这是怎么啦?”‎ 表兄说:“进屋再说。”‎ 全家人都觉得,奶奶变得又瘦又小。奶奶却微笑着,竭力显出一副轻松的样子。‎ 爸爸从表兄的背上将奶奶抱起,放到妈妈铺好的床上。爸爸抱起奶奶时,心里咯噔一下:奶奶轻得像一张纸!‎ 一家人开始忙碌起来。‎ 奶奶说:“天不早了,一个个赶紧睡吧,我没事的。”‎ 爸爸的表兄说:“她老人家在那边已经病倒十多天了。我们本想早点儿告诉你们的,但她老人家不肯。我们想:那就等她好些吧,好些,再通知你们。没想到,她的病非但不见好转,倒一天一天地加重了。”他回头看了一眼床上的奶奶,声音有点儿颤抖,“她是累倒的。”‎ ‎“她到了我家后,也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别人无论怎么劝她别去摘,她就是不听。直到有一天中午,她晕倒在棉花地里。幸亏被人看到了,把她送了回来。从那一天起,她就再也没有能起床……”‎ 青铜和葵花一直守候在奶奶的床边。‎ 奶奶的脸似乎缩小了一圈儿,头发白得像寒冷的雪。‎ 她伸出颤抖的手,抚摸着青铜和葵花。‎ 青铜和葵花觉得奶奶的手凉丝丝的……‎ ‎(节选自《青铜葵花》)‎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章交代稻粒不容易被碾下来,碾一场稻子需要七八个小时等内容为后文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以及翻场的人们“哈欠连天”等内容作铺垫。‎ B. 奶奶说自己“活不了太久”,这说明奶奶年纪很大了,另外也是奶奶想通过这句话不让家人阻拦自己走亲戚;同时,这样写也为后面写奶奶累病埋下伏笔。‎ C. 爸妈对话中,“爸爸很心烦”一句表现了爸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感觉妈妈太唠叨,另一方面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 D. 爸爸将奶奶抱起的情节,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方法,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表明奶奶极其瘦弱、病情严重。‎ E. 爸爸表兄的话是补叙内容,交代了回家后的奶奶病情很重、体重很轻、头发更白的具体原因,表现了爸爸的表兄一家人对奶奶的关心和对爸爸的责备。‎ ‎2. 小说开篇几段描写了新稻登场的情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 奶奶这个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BD 2. 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等。②表现了大麦地人收获时节的繁忙和疲惫。③营造主要故事情节的背景,为下文引出奶奶要到她妹妹家走亲戚的情节作铺垫。 ‎ ‎3. (1)形象特征:①关爱家人。奶奶到她妹妹家除了串亲戚外,更重要的是她去妹妹家后家里可以节省一个人的粮食,她也可以在妹妹那儿摘棉花,为青铜、葵花做棉袄、棉裤,但她不把这些想法告诉家人,以免他们担心。②勤劳善良。到了妹妹家后的奶奶只休息两天就到地里干活,一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为止;累病了也不想让家人知道,一直到病情越来越重才回家。(2)小说主题:①彰显了纯朴的亲情:奶奶对家人的关爱和家人对奶奶的牵挂之情;②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爸爸深夜碾场的凄凉心情”错误,文中的“凄凉”是写爸爸的号子声,以表现夜深人静的状态,不是写爸爸心情凄凉。C项,“也表现了爸爸对奶奶还不回来的轻微恼怒”错误,爸爸心烦主要是奶奶还没有回来,自己很担心奶奶,不是“恼怒”。E项,“对爸爸的责备”错误,爸爸表兄的话主要介绍了奶奶的辛勤劳动。‎ 点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涉及到的考点比较多,其中A项考查小说中某个情节的作用,B项考查小说人物语言的鉴赏,C项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分析,D项考查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E项考查小说中的叙述手法。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小说的大意,梳理出小说的情节结构,然后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及表达技巧,体会小说的主题,再仔细阅读选项,一一比对,找出答案。‎ ‎2. 试题分析:本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新稻收获当在秋季,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青铜的爸爸”交代了小说中的人物,“大麦地”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面黄肌瘦的大麦地人,吃了几天新米,脸上又有了红润,身上又有了力气”,则表明故事发生在挨饿的年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小说开篇用了九个自然段来写新稻收获的情形, 突出了人们的疲惫、繁忙。从结构上看,因为是收获的季节,奶奶才会想到去摘棉花挣钱,这就自然引出了下文奶奶走亲戚的情节。‎ ‎3. 试题分析: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第二问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解答第一问时可仔细阅读全文,筛选出有关“奶奶”的信息,然后归纳总结。如,虽然收获了新稻,但是奶奶还是要到妹妹家去,目的是省下粮食,同时又给孙子孙女做棉袄棉裤,可是奶奶“只说去看看她的妹妹”,对自己的真实目的只字未提,在妹妹家病倒了不让告诉家人,怕家人担心,可以看出奶奶善良、关爱家人;到了妹妹家,奶奶“就歇了两天,就去棉花田摘棉花了”,直到累倒在棉花地里,可总结出奶奶勤劳。第二问解答时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梳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来总结。小说中写到青铜一家相亲相爱,奶奶关心家人,家人也挂念奶奶,表达出的是一种纯朴的亲情,作者对这样的一家人和这种情感是赞美的、热爱的;然而青铜一家的生活,奶奶的遭遇也是令人同情的,由此就可以总结出本文的主题为彰显纯朴的亲情,表达了作者对贫穷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之情。‎ 二、古诗文阅读(43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4. 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杨惠初等第:考中进士 B. 寻拜监察御史:升职 C.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案件 D. 遵摄省事:代理 ‎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 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 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 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 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 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 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8.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2)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答案】4. B 5. B 6. D 7. A ‎ ‎8. (1)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 ‎(2)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 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 ‎【解析】‎ ‎4. 试题分析:“有司”所议的应是“例”,“输粟”是“例”的定语,排除AB两项,“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即“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句式一致,排除D项。此句加标点为: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5.‎ ‎ 试题分析:“丁母忧即‘丁外艰’”对文化常识表述错误。“丁母忧”又称“丁内艰”,“丁父忧”才是“丁外艰”。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6. 试题分析:A项,“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原文是“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意思是说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前后没有因果联系。‎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文言文参考译文 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蝶恋花 欧阳修 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睡起夕阳迷醉眼。新愁长向东风乱。‎ 瘦觉玉肌罗带缓。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望极不来芳信断。音书纵有争如见。‎ ‎9.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睡起夕阳迷醉眼”一句,描写了主人公一觉醒来,太阳已快落山,自己因酒醉初醒,醉眼迷蒙,含蓄地表达了她的愁情。‎ B. “新愁长向东风乱”是说清醒之后,忧愁又涌上心头,心就好像被窗外的东风吹乱。该句主人公触景生情,感到了无限的惆怅。‎ C. ‎ ‎“瘦觉玉肌罗带缓”是说感觉身体瘦了一些,衣带变得宽松。本句是通过写人瘦衣宽表现主人公深受思念之情的折磨。‎ D. “红杏梢头,二月春犹浅”是说红色的杏花刚刚在枝头绽放,正值早春,亮丽的景物,消减了主人公内心的烦躁不安。‎ E. 末二句是说,望眼欲穿也收不到来信,其实即使有信也不行,因为见信不如见面。它深切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10. 本词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答案】9. BD 10. 景色:冬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梅花和白雪互相映衬,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这首词抓住了梅、雪、喜鹊这三个意象,描绘了一幅色彩洁净而又美丽的冬末春初景象。‎ 作用: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下文主人公睡醒之后的愁绪。‎ ‎【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词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恰当的两项”,B项,手法错,并非“触景生情”。D项,并没有消减主人公的烦躁不安。故选BD。‎ ‎10.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本词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前三句“腊雪初销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腊月的雪刚融化,梅花就绽放,露出了花蕊。梅花和雪相互映衬,喜鹊在梅花间穿飞。所以前三句通过“梅”“雪”“喜鹊”这三个意象,描绘冬雪有了融化的迹象,而梅花开始绽放。梅花和白雪互相映衬,喜鹊绕着花朵飞来飞去的冬末春初景象。属于乐景,而下文却抒发了宿醉初醒后的愁绪,是以乐景衬哀情。‎ ‎(三)、名句默写(10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2)《氓》一文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3)《离骚》中屈原用荷花表明自己要修养自己的两句: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4)《滕王阁序》 中表达自己不因年华流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桑之落矣 (4). 其黄而陨 (5). 制芰荷以为衣兮 (6). 集芙蓉以为裳 (7). 老当益壮 (8). 宁移白首之心 (9). 穷且益坚 (10). 不坠青云之志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蜉蝣”“陨”“渺”“芰”的写法。‎ 第Ⅱ卷(共9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30分)‎ ‎1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B. 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C. 老张按照惯例把买回来的对虾和猪肉分别称了称,才发现他买的对虾被偷工减料了,足足少了半斤。‎ D. 他的讲演深入浅出、居高临下地阐述了青年的前途与国家现代化事业之间的关系,反响十分热烈。‎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A项,飞短流长:指散布谣言,中伤他人;B项,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不能指儿子;C项,偷工减料:意为不按照产品或工程所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暗中掺假或削减工序和用料。此处对象使用不当,应改为“缺斤短两”;D项,居高临下: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句子是指演讲者思想的高度,不是“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使用对象有误。‎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虽然不断加大力度治理交通拥堵,但大多屡试不爽,拥堵依旧,重要原因是没有真正提高人们的交通意识。‎ ‎②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同日而语,是因为在过去的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弯道超越的势头。‎ ‎③在书名上大做文章是伪劣辞书编写者的惯用招数,如在《现代汉语词典》等精品辞书前加上“新编”“新世纪”等,以此来鱼目混珠。‎ ‎④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出所扮演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得先学会“无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⑤岁末钱荒,互联网巨头们却趁火打劫, 于12月下旬相继推出新的理财产品,分食流动性资金,这对于原本资金紧张的银行间市场简直是釜底抽薪。‎ ‎⑥82岁的袁隆平面对辉煌没有任何改变,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实验田,依然从北到南看育种基地。‎ A. 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②⑤‎ ‎【答案】A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7月31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北京由此成为第一座奥运会历史上获得过夏冬两季奥运会举办权的城市。‎ B. 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普遍较高,鲁迅和徐志摩的工资收入就都属于“高大上”阶层,但他们如果想买辆自己的私人轿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C.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重度雾霾,部分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一些中小学相继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在线教学系统为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D. 俗话说“言由心生”,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能否提高与群众说话的水平,根本在于心中要有群众,要将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于心,要与群众打成一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语序不当,“第一座”不应在“奥运会”之前,应移至“获得”之前。B项“自己的私人轿车”成分赘余,去掉“自己的”或“私人”。D项两面对一面,前面是说“能否”,后面是“心中要有……”。‎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A项属于多层定语的语序不当。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比如B项,“自己的”和“私人的”重复。‎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建成后,盘锦市政府与学校合作成立了科技创新中心,区位、产业、科研优势合理配置,成为全市产学研结合的火车头。‎ B. 农业部与阿里巴巴在苏州签署了农业电商合作协议,双方实现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农业电子商务、电商扶贫、电商培训等方面达成合作。‎ C. 如何在继承古代书院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对其可取部分进行现代化改造,使之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是当代书院面临的共同课题。‎ D. 要做到吸烟即被查,铁路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否则,不加大资金投入,有人吸烟而得不到应有的处罚,全面禁烟得不到真正落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在“成为全市产学研结合的火车头” 前加“学校”;B句式杂糅,删去“实现”,或把“达成”改为“的”;D成分赘余,删去“不加大资金投入”。‎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比如A项压缩后就可以知道要在“成为全市产学研结合的火车头”‎ ‎ 前加“学校”。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句式杂糅,删去“实现”,或把“达成”改为“的”。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16.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加之其本身存在的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 A. 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B. 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 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 “北上广深”对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定位选句,即句子的位置已确定,要求选择合适的句子填入其中,并与上下文相衔接。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通读语段可以发现谈论的是城市对90后就业的吸引力问题,句子的主语是城市,因此排除A.C然后根究事物的逻辑关系先说一线后说二线,排除B。此题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选用句式的方法:1.(话题保持一致)话题一致,是指组成段落的句子之间,或是组成复句的分句之间,有密切相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集中表现一个事实、场景或思想观点。2.句式保持一致,才能使上下文衔接,语意连贯。这类考题主要涉及短语类型和句式结构,其选用的依据必须结合题干中相对应的语句,比如,均为动宾结构,均为主谓结构,均为被动句等等。句式一致能收到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的效果。3.情感氛围保持一致。所给语段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情调,或明丽蓬勃,或冷落萧条,或闲适畅快,或悲凄伤感。对于景物描写的语段,要分析语境因素如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分远、近、动、静,色彩有亮丽、暗淡之别,气氛有热情、凄凉之别,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感情或悲或喜,态度有褒有贬。所有这些在语段中都应保持和谐一致。4.内在逻辑保持一致选用句式不单单看内容,还要看形式,这里的形式指的是语序,句子的排列顺序应该符合事物的内在逻辑,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比如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等。5.时间、空间一致。此题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 ‎17.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追求成功是一种态度,让这种态度趋于理性平和而不是虚浮躁动,与驾驭心态的能力紧密相关。                        。因为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不奢求完美,方可轻松;不迷失自我,才能幸福。一个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缺少参透得失的明心。‎ A. 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B. 人生需要正确的幸福观,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C. 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成功时保持本真,在追求中懂得取舍 D. 人生需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成功时保持本真 ‎【答案】D ‎ ‎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 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B. 本月二十六日,小女举行婚礼,届时请务必光临。‎ C. 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D. 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使用是否得体。主要应该看使用的对象和场合。A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别人接受礼物,而句中是说“自己”,故对象不当;B项,“务必”显得语气过于生硬,因为这是一封请柬,故使用这一词语不太恰当;C项,“拜读”用于读别人的文章,句中是说自己的作品。‎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谦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除“家”“舍”“令”外,谦词还有“小”(小女,称自己的女儿)、“拙”(如拙见,称自己的见解)、“鄙”(鄙见,称自己的意见)、“寒(寒舍,称自己的家)等等。常见的敬词还有“贵”(贵庚,称别人年龄)、“大”(大作,称对方的作品)、“高”(高见,称对方的见解)、“拜”(拜托,托人办事)等等。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麻烦别人说“打扰”,求给方便说“借光”,托人办事说“拜托”,看望别人说“拜访”,请人勿送说“留步” ,未及远迎说“失迎”,等候客人说“恭候”,无暇陪客说“失陪” ,陪伴朋友说“奉陪”,问人干吗说“贵干”,问人姓氏说“贵姓”,欢迎购买说“惠顾” 贵宾来到说“莅临”,请人告诉说“见告”,欢迎询问说“垂询”。‎ ‎19. 下列句子中,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阁下访问寒舍,我深感荣幸。‎ B. 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 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D. 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语言得体的题目,题中A项,“寒舍”谦称,指自己的家,恰当。B项,“贵校”尊称对方,恰当。D项,“双亲大人”敬辞,称父母,恰当。C项,“足下”是对朋友的敬称,不能称自己。‎ 点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中国人讲究家国观念,欲治其国,①____________。事实上,一个人的责任、担当与情感,总是按照家庭伦理、由近及远扩散开去。很难想象,一个不疼爱自己孩子的人,会对这个社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不能相信,一个对自己家人缺少担当的人,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才能谈得上爱社会和国家。‎ ‎【答案】 (1). ①必先治其家。 (2). ②会对这个国家产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3). ③只有首先爱家人和家庭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四、作文。(60分)‎ ‎21. 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避免 顾城 你不愿意种花 你说:‎ ‎“我不愿看见它 一点点凋落”‎ 是的 为了避免结束 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享受过程 人生便是一种轮回,在繁琐中反复循环。时间如流水般匆匆过去,我们享受着过程,享受着生命的过程。‎ 春花娇艳,夏叶繁茂,秋月似水,冬梅绚丽。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天宇苍穹也在不变之中应万变,况乎人?生命犹如一棵树,蓬勃的生长,努力的成熟,沉默的凋零,是谁说它没有诗一般的灿然?不必在春风中得意,不必在秋月下自怜,也不必踩着冬雪枉自嗟叹。你尽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眼前的光景,去领会此时此刻原来属于你的那份感奋和怡然。‎ 生命的过程中,有轰轰烈烈,有朴实无华,有义无反顾,也有大起大落,伟大后是平凡,执着下是悲壮。正如春风的笑,妩媚;秋月的眼,轻柔。一种心情只有在相宜的氛围中烘托出意境,一种神韵只有在特定的景观里展现和谐。‎ 漫漫人生路上,没有驿站,只有一块块里程碑,深深浅浅的每一个脚印都是追求理想的写照。平凡与不平凡的经历均为无可再版的故事——其实这是一次没有回程票的旅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块可爱却又贫瘠的土地上,不同的人生轨迹引申着一首共同意义的诗。在万千美好的祝愿与斑斑驳驳的现实之间,我们的欢喜忧悲组合成一个个五彩缤纷亦可歌可泣的日子。‎ 也许你一无所有,让尊严唤起你毫不示弱的勇气,人格的力量能使你的辉煌从此崛起;也许你万般失落,超越自我让心灵风和日丽。新生活也不需要昨日那许多不经意的过去……年轻的心不应有无奈的位置,去任由精心编织的梦又一次零落成碎片。我们都没有绝望的理由。哭声与泪水只能衬托出青春的贫血,我们需要欢笑与随意,能使我们的追求更加从容,而夕阳沉落后的图腾又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哲理——‎ 是春花,就在春天绽放,即使昙花一现,也可以留下难忘的瞬间;是秋叶,何不在秋风中挥洒自己最后的鲜艳,为成熟的季节增添几许悲壮的灿烂?是冬水,就在寂寞中默默地流淌吧,汇入大江东去,就能够在大自然的腹地找到属于生命的永远。‎ 享受过程,享受生命的过程。这样的时候,你会发现,生命本是一种过程。‎ ‎【解析】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可以分析诗句的含义,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赞同和反对两个角度均可立意。这段话可以引申为很多含义,比如:害怕失去,所以不敢开始。说出了现在很多没有安全感人的心声;因为害怕爱情的凋零而不愿意开始一段感情;换个角度看问题:不能因为害怕有不好的结果就选择不开始,美好的过程也是一种收获;不能因为害怕而不开始,只有开始了,在结束时,不仅不会后悔而且会有记忆中的美好,如果一开始就干脆不开始,也就不会拥有记忆中的美好。由此可以引申到一些人害怕失败而没有奋斗,最终碌碌而为,平平淡淡一生。‎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首先应理解诗句的意思,应抓住“种花”“凋落”“不愿”这几个词语,最关键的是抓住最后两句话“为了避免结束,你避免了一切开始”。‎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