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4.50 KB
  • 2021-06-07 发布

山东省济宁市一中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测试(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济宁一中2020届高三考前冲刺一测试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紫禁城作为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其规划和设计蕴含着我国古代工匠的诸多科学智慧,而其中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即为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智慧。‎ 紫禁城的营造尺寸和体量标准都是有讲究的,比如“斗口”与“材份”。“斗口”是紫禁城古建筑的模数标准。紫禁城内所有的建筑,均以斗口尺寸为基准。所谓斗口,即古建筑斗拱的某个指定位置,该位置的尺寸作为整座建筑尺寸的基准,称为1斗口。比如紫禁城某古建筑,柱子直径为6斗口,柱高为58斗口,那么只要确定1斗口的实际尺寸,檐柱直径、檐柱高度就很容易算出来。紫禁城古建筑梁、柱等所有构件尺寸及建筑的总体尺寸,均由斗口尺寸放大而来。‎ ‎“材份”是紫禁城古建筑群体量大小确定的参考标准。对于紫禁城建筑整体而言,其建筑构造组成基本相同,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技术人员通过材份制的方法来实现建筑的快速施工。清朝官方的具体做法为,将建筑用材料大小分为十一个等级,每个等级的斗口尺寸不同。对于不同的宫殿建筑而言,只需确定其用材等级,即可确定其建筑体量大小。‎ - 29 -‎ ‎“9”和“5”是紫禁城建筑喜欢使用的数字。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古代工匠在营建紫禁城过程中,巧妙地把“9”“5”融入到建筑中,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比如,紫禁城重要宫殿的建筑如太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等建筑的平面布局都是长度方向为9间、宽度方向为5间的布局方式,来体现“九五至尊”的思想。作为明清时期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紫禁城前朝三大殿“土”字形大台基在平面布局上也有“九五至尊”的概念。台基南北相距234米,东西相距130米,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这无疑又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数字趣话》)‎ 材料二 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甲)的巧思是其中一个明显特征。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金水河经城隆庙蜿蜒而南,一路弯弯曲曲,过武英殿转而向东,过太和门、文渊阁,从东南角楼下流出紫禁城。金水河不但为紫禁城内的人们提供了排水通道,还和景山相呼应,形成了有山有水、山水协调的审美意象。金水河的河面低于紫禁城的地面,紫禁城的主体部分就建在景山和金水河间的向阳台地上。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 ‎“负阴抱阳”也是紫禁城布局的一个特色。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老子有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这种布局形式有着地理学上的科学意义:我国的黄河流域处于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地区,冬季在亚洲大陆西北内部形成高气压,有长达数月的偏北寒风;夏季高气压中心转向东南太平洋上,来自南方致雨的季风,使得温度上升、暑气逼人。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建筑朝正南方向最为适宜,北侧封闭以利于御寒,而南侧开设窗户则利用阳光照射和夏季通风。‎ 紫禁城布局还有一个特点是“□□□□”(乙)。“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同时,这种朝向布置体现了紫禁城古建筑在方位的统一性及协调性,毫无杂乱之感。‎ ‎(取材于周乾的《紫禁城的布局智慧》)‎ 材料三 紫禁城建造者具有丰富的智慧。他们采取多个科学的采光方法,满足建筑内部的采光需求。‎ - 29 -‎ ‎“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建筑采光。门窗朝南开的建筑布局称为“坐北朝南”。紫禁城古建筑群中重要的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在建筑南侧通开门窗,北部则大部分为墙体,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建筑采光。太和殿南立面共有11个开间(开间即在长度方向上的柱距),每个开间均设有隔扇门或窗。当隔扇门及窗开启时,殿外的光线很容易照射进来。‎ 屋檐起翘有利于光源的引入。紫禁城古建筑屋顶檐部向外挑出(一般为柱高的1/3左右),并略带上翘的弧度,形成优美的曲线,称为挑檐。这种曲线形屋面檐口上翘的做法,遮蔽阳光少,有利于建筑内部的采光。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与现代建筑挑檐有明显区别。现代建筑一般没有大的挑檐,太阳光透过窗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使室内明亮。在夏季过量光线射入室内同时会带进大量热量,导致空调能耗的上升。因为窗口亮度较高,给室内的人们带来直接眩光和反射眩光的干扰。‎ 相比而言,紫禁城古建筑的大挑檐阻挡了大量直射光经由门窗直接射入殿内,少部分直射光射入建筑地面,经由地面漫反射到殿内其他地方。外部直射光经过挑檐的过滤和遮挡变得柔和。不仅如此,紫禁城古建筑挑檐做法在夏天有利于避免阳光在正午时间照入室内,而在冬天正午时分阳光则恰能照入建筑最深处,以获得建筑内部最佳的采光效果。‎ 建筑内部的材料可反射光源。紫禁城宫殿建筑的采光离不开光线在建筑内部的反射,而这种反射作用主要通过墙体和地面材料进行。‎ 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前者经光斜向照射时,给人们以质感强烈的感觉,增加了建筑内部的亮度,且由于光影效果,构件表面会出现明暗变化,显出轮廓;后者当阳光照射到其表面上时,则给人们以质感平淡的感觉,表面会反射出较浅的漫射光。另外,光线射入建筑内部后,由于顶棚的反射率低于地面和墙面的反射率,所以投入建筑内部的光线方向是由下向上的,因而建筑内部的下方有着清晰的光影,便于人们在其中活动,而建筑内部的上方给人以柔和之感。这些来自地面的自下而上的光与来自其表面的漫射光,使得紫禁城建筑内部光线亮度适宜,达到视觉与感觉的完美相融。‎ 门窗是建筑内部采光的重要通道。紫禁城建筑的早期,门窗都是用纸裱糊的。所用窗户纸质量上乘、采光及防风御寒效果非常好。从清代康熙朝开始,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海关的开放,海上贸易得到发展,平板玻璃也随之输入我国,并开始使用于紫禁城建筑门窗上。玻璃的应用,大大地改善了紫禁城内的采光条件。‎ ‎(取材于周乾的《朝向+选材+结构,紫禁城里的采光“黑科技”》)‎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紫禁城建筑营造过程中融合的数字表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 29 -‎ B. 紫禁城古建筑的梁、柱等所有构件总尺寸基准为一斗口。‎ C. 数字“9”“5”融入建筑中以体现紫禁城及其使用者的至高地位。‎ D. 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 ‎2. 根据文意,在甲乙两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3. 下列有关紫禁城“负阴抱阳”布局特色,表述错误一项是 A. 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 B. 紫禁城重要宫殿南面开设门窗较多,北面较少。‎ C. 紫禁城背阴向阳的建筑布局适应中国的地理条件。‎ D. 紫禁城“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符合老子的观点。‎ ‎4. 下列关于紫禁城内部设计不利于反光的一项是 A. 光润如玉的地面 B. 浅黄色的墙壁 C. 质感强烈的立柱 D. 青绿色的顶棚 ‎5.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归纳概括紫禁城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哪些观念。‎ ‎【答案】1. D 2. 背山面水(前水背山)、取正向心 3. A 4. D ‎ ‎5. 紫禁城喜欢使用“九”“五”数字,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九五之尊,帝王权威至高无上的思想,紫禁城布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紫禁城布局取正向心反应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的思想。答案要点:九五至尊,天人合一,阴阳和谐,中为至尊(尚尊尚大)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紫禁城建筑体量大小的不同决定了建筑等级高低的不同”错误,颠倒因果,原文是“但建筑等级高低不同,建筑体量大小也不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主要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其实要求填写四个字,然后再采用抓关键词法概括语段内容。‎ - 29 -‎ 第一处,根据前文“紫禁城的布局体现着设计者的诸多智慧”,和后文“紫禁城的北面为景山,南面为内金水河。景山是北京城内的制高点,呈东西走向,南北方向狭窄,很像一座屏风”可知,紫禁城坐北朝南,背山面水。‎ 第二处,由“‘取正’即建筑布局以南北向为主要轴向方向。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工匠依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施工经验总结,即主座朝南,左右对称。‘向心’即所有的次要建筑朝向主要建筑。紫禁城所有的古建筑均以四合院形式为主,其主房朝向均为坐北朝南,厢房朝向均为东西向,面临主房而立。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可知,领一个特点是“取正向心”。‎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A项,“紫禁城内所有宫殿均面南而立,背阴而向阳”错误,原文是“城内所有重要宫殿面南而立”,可见是“所有重要宫殿”,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项,由“紫禁城建筑内部有光润如玉的金砖地面、朱红的立柱和浅黄色的墙壁,其表面均有光泽,反射率较高;而建筑内部的青绿色的顶棚表面没有光泽,反射率低”可知,“青绿色的顶棚”不利于反光。‎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 - 29 -‎ 由材料一“我国古人把单数称为‘阳数’,双数称为‘阴数’。而阳数中,‘9’是最大的阳数,寓意数量最多;‘5’为居中的阳数,寓意包含东、西、南、北、中的全部空间。数字‘9’‘5’的组合,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寓意帝王权威的至高无上”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由材料二“通过景山和金水河,紫禁城在审美意义上做到了与天地自然的和谐一致”“意思是世间万物都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形成新的和谐体。紫禁城重要宫殿建筑坐北朝南,且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在北面则开设较少门窗”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由材料二“这种向心的建筑风格,不仅使得房屋的间距较小,有利于实现交通的便利性,而且能反映中国古代文化中‘中为至尊’‘尚中尚大’的思想”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点睛】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1.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2.筛选关键词关键句。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3.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4.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5.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塞罕长歌(节选)‎ 第一幕 ‎〔字幕:“塞罕坝,1963年12月18日,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 ‎〔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佟保中、秦海生、张莉和群众甲、乙、丙提着行李,艰难地行走着……〕‎ ‎〔这时,几名林场职工走来。〕‎ 二嫂 往哪走?‎ 佟保中 下坝……‎ 二嫂 (惊疑地)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 韩大伯 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 高志 当逃兵?‎ 秦海生 (无奈地)不是我们要当逃兵,是这塞罕坝长不出树来!‎ 佟保中 (平静、失望地)种了两年树,成活率几乎是零……‎ 韩大伯 ‎ - 29 -‎ ‎ (劝说)你说得对,成活率几乎是零……可是,保中,当初你们从山东来,还有从黑龙江、湖北、吉林,从全国各地的林业大学来,那功夫我们这个乐啊,高兴啊,国家让这么多大学生来塞罕坝种树,眼下是失败了,可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 二嫂 保中、海生,二嫂是当地人,真不想让你们走,二嫂知道,你们抛家舍业,来这苦地方种树,都是为了我们,唉,这坝上也是,烂泥巴糊不上墙,连棵树也不长……可没有树,年年是穷汉子碰闰月,如今,你们真要走了,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 张莉 二嫂,保中的爱人刚生完孩子,又犯了心脏病,正在住院。还有海生,母亲也一直病着,昨天,姐姐来电报,说母亲病重……眼下,林场既然这样,还是让他们回去吧!‎ ‎〔众人沉默。〕‎ ‎〔欲下坝的人们催促佟保中、秦海生。〕‎ 群众甲 保中,走吧!‎ ‎〔佟保中、秦海生,还有张莉等人背起行李〕‎ 佟保中(走向二嫂,轻声感激地)二嫂!我佟保中永远记着,是二嫂救了我的命……‎ ‎〔二嫂为佟保中整理行装。〕‎ ‎〔突然,幕后传来汽车轰鸣声,停下。〕‎ ‎〔村民甲跑上。〕‎ 村民甲 李场长回来了!……杨总工程师也回来了!……‎ ‎〔总场场长李斌携妻子秀兰和孩子,总工程师杨宁先和妻子婉婷及女儿杨娜手提行李风尘仆仆走来。〕‎ 村民乙 场长,你们这……‎ ‎〔众人也疑惑地望着李斌和杨宁先。〕‎ 李斌 同志们,我介绍一下,这是我的老伴,我的孩子,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 杨宁先 对,对,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这是我爱人婉婷,来之前在北京林科院,本来我一个人在塞罕坝,可这两年咱造林遇到了难处,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 ‎〔众人热情鼓掌。〕‎ 佟保中 李场长、杨总,你们真的要在这儿安家?!‎ 李斌 在这儿安家!‎ 佟保中 林场还能办下去?‎ - 29 -‎ 李斌 一定办下去!‎ 高志 保中哥、海生哥,你们别走了!‎ ‎……‎ 第二幕 ‎〔80年代中期的一个冬天。〕‎ ‎〔林场山上,望火楼。〕‎ ‎〔佟保中与佟刚走进树林。〕‎ 佟保中 佟刚啊……(欲说又止)‎ 佟刚 爹,您想说啥,儿子听着。‎ 佟保中 佟刚,这么多年,爹一直想跟你掏掏心里话,就想问问儿子,这辈子,你都跟爹守在塞罕坝,你后悔不后悔?‎ 佟刚 爹,我不后悔……‎ 佟保中 (摇摇头)这辈子,爹总觉得对不住你。孩子,你娘死了。你不满一岁,爹就把你抱到塞罕坝,跟爹住窝棚、马架子,冷一口、热一口,吃苦受罪,打小没享过一天福。后来,爹又没供你继续升学,初中毕业,就留你在林场当了工人,还是个孩子,爹亲眼看见你上山一身汗,下山两腿泥……你结婚了,爹又打发你们夫妻俩上了望火楼,爹知道那里苦,常年下不了山……你们有了榛子,山上很少来人,常年封闭,跟外人没个交流,结果榛子怕见生人,都五岁了,只会叫爸叫妈……佟刚,这些年,你就没埋怨过你爹,你就没后悔过?……(流下眼泪)‎ 佟刚 爹……当初您大学毕业了,离开城市,离开家,离开我娘,来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我娘没了,您为啥又抱着不满一岁的我回到塞罕坝,您不后悔吗……还有老场长、杨总和那么多的叔叔、阿姨,在这里种了一辈子树,度过了终生,他们不后悔吗?……爹,我从小是塞罕坝人养大的,别说在这儿呆一辈子,就是两辈子,三辈子我佟刚也不后悔!‎ 佟保中 激动地)儿子!‎ 佟刚 爹!‎ ‎……‎ 第三幕 ‎〔2013年春夏之间。〕‎ ‎〔林场,佟小林办公室。〕‎ 舒纹 ‎ - 29 -‎ ‎ (沮丧的对着佟小林)老公,石质阳坡的试验还是失败了,我还是要回省科学院了。‎ 佟小林 别丧气,失败是成功之母!‎ 杨娜 小林说得对,你们几次失败的数据,对于完成我们的新项目非常宝贵!咱塞罕坝可不仅仅是种树,也不仅仅是为北京、天津挡住风沙。五十年,我们能把满目疮痍的塞罕坝变回绿水青山,能把已经破坏的生存环境进行人工修复,让人类和自然环境永远和谐相处!这是一场关乎生态文明的伟大试验,所以我要到第一线塞罕坝来,到老一辈曾经洒过汗水的地方,亲自参加这一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伟大实践!小林,(接过技术员甲递上的石质阳坡规划图)我已经和佟叔叔商量过了,决定在这个地方种樟子松!‎ ‎……‎ 尾声 ‎〔2017年。地点同开场,塞罕坝,马架子旁边。〕‎ ‎〔塞罕坝林场场部,这里和当年比起来,已然焕然一新。〕‎ 佟保中 二嫂,这是我孙子佟小林,如今是分场场长了!‎ 佟小林 奶奶,我是榛子!……‎ ‎〔舒纹背着包走来。〕‎ 众人 舒纹?!……‎ 舒纹 小林!……爷爷,奶奶,今天舒纹正式向塞罕坝林场报到!‎ ‎〔众人热烈鼓掌欢迎。〕‎ 舒纹 爷爷奶奶,我这次回来,是因为北京林科院的博士杨娜阿姨的实际行动感召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终于懂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种下的不仅仅是一片林海,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所以,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 佟保中 舒纹说得好!今天正赶上老一代务林人也回到林场,那咱们就一起看看“塞罕坝”的电影,看看我们塞罕坝人的今天!‎ ‎〔放映电影《塞罕坝》〕‎ ‎〔影片中出现塞罕坝获“地球卫士奖”的情景。〕‎ ‎〔字幕: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2017年联合国环境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有删减)‎ ‎6. 下列对本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9 -‎ A. 本剧讲述了塞罕坝三代务林人创造人间奇迹的故事,塑造出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塞罕坝人艰苦创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果。‎ B. 剧中二嫂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如“烂泥巴糊不上墙”“我们这块云彩可就真没雨了”,既是她对环境的抱怨,也是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 C. 第二幕中“流下眼泪”这一舞台说明表现了佟保中的复杂心情,其中饱含着对儿孙的愧疚,以及对儿子成家后坚守坝上的感动。‎ D. 本剧注重在社会背景中体现人物形象,包含着鲜明的时代信息,既讴歌了塞罕坝人的精神品质,也增强了剧作的历史厚重感。‎ ‎7. 下列对本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氛围,写出了塞罕坝恶劣的环境,也暗示了社会环境,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了铺垫。‎ B. 剧中佟保中等人由去到留的思想转化巧妙,顺理成章,没有枯燥的说教,体现了他们在艰苦卓绝年代的满腔激情和青春热血。‎ C. 本剧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三代务林人五十多年的生命进程;运用生活中各种散点式场景和典型细节增强表现力,整部戏充满感人的力量。‎ D. 本剧地域色彩浓郁,如“望火楼”“窝棚”“马架子”等,既写出了务林人的生活场景,也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显示出创作者丰厚的生活积累。‎ ‎8.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请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 ‎9. 剧中说:“我们来到了塞罕坝这个美丽的高岭,就是走进这座精神高地。”你认为“精神高地”有怎样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剧本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A ‎ ‎8. )①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突;②佟保中、秦海生的想离开塞罕坝与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的冲突;③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一往无前、满腔激情的冲突;④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 ‎ ‎9. ‎ - 29 -‎ ‎①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坚定信念。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三代坚守,用奋斗创造幸福。②艰苦创业、坚持不懈的崇高精神。塞罕坝务林人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③永不止步、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年轻的塞罕坝务林人不满足于单纯的种树造林,而是以科学研究的态度,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目标越来越高远。④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博大情怀。塞罕坝务林人放弃优厚的条件,扎根艰苦的环境,对生态的呵护,已成为他们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他们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对佟保中等人离去的失望”错,结合剧本内容理解,应是表现了二嫂对佟保中等人的挽留。‎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的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除了对文意、主旨、结构等内容的考核外,还考查文本特色和手法的赏析,错误选项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A项,“暗示了社会环境”说法不当,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本剧的故事没有关系。第一幕开头的舞台说明中的“1963年12月18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交代了舞台氛围,“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交代了塞罕坝恶劣的自然环境,这些舞台说明为下文写佟保中等人下坝作铺垫。‎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戏剧冲突的分析能力。这道题要求从第一幕中找出三处戏剧冲突。答题区间在第一幕,考生要理解什么是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表现剧中人物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三种类型: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人物自身的冲突。解答此题,考生先精读第一幕,再结合剧本内容找出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 29 -‎ 本题,戏剧冲突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与佟保中和秦海生欲离场下坝放弃造林的矛盾冲突。如:通过二嫂说“下坝?!保中,你们要离开林场”以及韩大伯说“怎么……你们不在林场种树了”这些话,可知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而李斌说“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和杨宁先说的“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的话,可知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 二是佟保中、秦海生的想离开塞罕坝与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的冲突。如:“”二嫂说“保你们都是大学生、技术员,要不再试试,再想想办法……”以及韩大伯说“你们就这么忍心把我们扔下走了”可知,佟保中和秦海生要离场下坝,放弃造林,而韩大伯、二嫂不愿意他们离开。‎ 其次,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北风十级大雪零下40℃”“雪花飘来”“林场崎岖的山路上”,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李斌说“从今天起,举家搬迁,扎根塞罕坝”和杨宁先说的“我们也把北京的房子退了……我这个当总工程师的不甘心啊!咋办?回北京跟妻子商量,那就全家来塞罕坝扎寨安营”的话,可知李场长、杨总工程师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表现了他们植树造林时的一往无前、满腔激情。所以,该剧中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与杨总工程师等人一往无前、满腔激情形成戏剧冲突。‎ 最后,戏剧冲突还表现在人物自身冲突。如:佟保中等人自己内心的去与留的冲突。据此,本题分点回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文本的丰富意蕴的能力。探讨文本的丰富意蕴,必须从文本的内容出发,从选择材料的背景、人物的精神品质、文本的意旨等角度加以分析。分析本题时,要抓住“精神高地”重点分析的精神面貌,塞罕坝是一个自然环境及其艰苦、恶劣的地方,风沙漫天,种树非常困难,但是塞罕坝务林人响应党的号召,与恶劣的自然作斗争,,把不毛之地建设成美丽高岭,他们用不懈的努力、奋斗创造塞罕坝的幸福生活,赞美了塞罕坝务林人肩负时代的使命,具有艰苦创业、坚守一方、不懈奋斗,科学实践的远大追求幸福的坚定信念,以及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博大情怀。比如三代人的坚守,比如李场长、杨总工程师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上坝安营扎寨坚持造林。他们把对生态的呵护当成自己生命、情感与追求的全部,不求回报,只为绿色家园。‎ ‎【点睛】‎ - 29 -‎ 小说阅读的选择题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所涉及的考点有分析人物形象、梳理小说情节、概括小说主题、鉴赏表达技巧等,可以说是一种综合型试题。做好这种题目,既要通观全文,又要分析细节。(1)首先要分析人物,明辨感情。小说中的人物是鲜活的,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会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亲贬错位、轻重失误的角度设置陷阱。(2)然后根据情节,分析因果。在选项中命题人往往从强加因果、曲解原文、断章取义等角度设置陷阱。遇到这类选项,考生要结合相关情节仔细推究小说的因果关系。(3)借助原文,明辨技巧。这道题时常考查表达技巧,在选项中,命题人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赏析,一般会从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的角度设置陷阱。考生要对表达技巧的基础知识心中有数,准确判断小说是否采用某种表达技巧。(4)最后还要梳理内容把握主旨。一篇小说中有情节设计、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多项具体内容,这些内容又都和主旨情感有关。命题人往往会在内容和主旨上设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生民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意必有聪明微妙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悼生人之疾疠,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蕲水庞君焉。其于医,殆所谓聪明微妙者也。君讳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读书,尝问医于父,父授以《脉诀》,君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已而病聋,君曰:“天使我隐于医欤!”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贯通。时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舆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膳粥、药物,既愈而后遣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蕲水山中。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而易晓。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也。予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一卷。”吁!其备矣。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 29 -‎ 是冬而君痼疾作。明年春而剧。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审矣,胃气已绝,死矣。”因尽屏药饵,忽焉韵语数句,授其婿,盖超然达者语也。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时二月初六也。‎ ‎(张耒《庞安常墓志铭》)‎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 B. 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 C. 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 D. 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 ‎11.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最早见于《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B.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皇帝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绍圣丁丑”是综合使用年号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 C. 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时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礼记·冠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D. 仲景《伤寒论》,即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在第一段表达了对当时部分从医者不满,但也相信有“治其道,修其术”的良医存在。‎ B. 庞安时医术高明,有仁爱之心,为求医者提供居所,调理饮食,事必躬亲,不取分文。‎ C. 庞安时对古代医学理论常有自己的见解,对名医扁鹊的医书、华佗的事迹有客观评价。‎ D. 文章结尾处写庞安时痼疾加剧,却能够淡然处之,表现了他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13. 翻译下列语句 ‎(1)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2)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14. 张耒认为当时的医者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我小时候身体孱弱多病,因此经常与当世的一些医生交往,(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现成)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能去推究前人成书立说的原因的。‎ - 29 -‎ ‎(2)我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医术如果真的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是人所能达到(做到的)的,大概史书的记载并不真实吧! ‎ ‎14. (1)忽视对三代的医学著作的学习。(2)只因袭前人的学说,不做探究。(3)大都把医术作为谋生的手段。‎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分析内容可知,“草木之性”“五脏之宜”,两个词语结构相同,共同作“观”的宾语,因此在“宜”后要断开,排除BD;“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三个句子结构相同,句式对称,因此三个句子都是独立的,因此“任”“热”“偶”处都要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古代男子十五岁时举行加冠仪式,表示成人”说法错误,应是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不取分文”错误,原文是“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理解为:一些患者拿着财物来感谢,他并不都收取。‎ 故选B。‎ ‎【13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游”,交往;“率”,大都;“原”,推究;“所以”,……的原因。全句译为:我小时候身体孱弱多病,因此经常与当世的一些医生交往,(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现成)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能去推究前人成书立说的原因的。(2)句中,“若是”,如果像这样; “能为”,能做到的;“其”,大概;“妄”,虚假。全句译为:我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医术如果真的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是人所能达到(做到的)的,大概史书的记载并不真实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文意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解答本题,一定要读懂全文内容,找到表达张耒的观点句子。然后进行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墓志铭,主要是介绍庞安时作为医者能真正地研习医书,、医术,做到了医者的极致。而文章开篇分析了当时医者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首先,张耒表述:我私下里奇怪现在擅长医道的人怎么那么少啊,接着分析问题所在。只要把文章第一段 “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的内容读懂就可以概括出答案。如“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意思是奇怪于现在的医生都轻忽那些医书而不研习。“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能原其所以说者也”意思是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能去推究前人成书立说的原因。“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意思是况且世上的医生不拿医术作为谋生手段,来换取衣食的人已经很少了,又哪里有精力顾及到这些呢。概括起来即:(1)忽视对三代的医学著作的学习。(2)只因袭前人的学说,不做探究。(3)大都把医术作为谋生的手段。‎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29 -‎ 我曾经说过,世间的医生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来说,他们的作用大概是和谷物布帛一样的,我私下里奇怪现在擅长医道的人怎么那么少啊。从夏商周以来,凭借医术而闻名于世的人很多,他们论说医术的著作也很完备了。我又奇怪于现在的医生都轻忽那些医书而不研习。因此,致使众多孝子慈孙在亲人遭受疾病痛苦,需要救治的时候,留下了许多遗憾,这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我小时候身体孱弱多病,因此经常与当世的一些医生交游,(当世的医生)大都沿袭前人通行的说法来治病,(他们)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更不能去推究前人成书立说的原因。况且世上的医生不拿医术作为谋生手段,来换取衣食的人已经很少了,又哪里有精力顾及到这些呢。自然擅长医道和医术的人越来越少,而古代的医学传统也荒废了。(但是)我想世间一定会有明察事理、精微深奥、才能出众的医者,悲悯医学的的凋敝,为老百姓长期遭受病痛感到极度的哀伤,独自专心研究治病的本领,钻研精进医疗技术,只是目前没有什么人知道他们罢了。‎ 绍圣丁丑,我获罪被贬谪到齐安,后来认识了蕲水的庞安时。他在医学方面,大概就是我所说的明察事理、精微深奥的人。庞君名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庞安时小时候读书,曾向父亲求问医学,父亲将《脉诀》给他,庞安时说:“《脉诀》内容浅显,不值得学。”然后,他只选取了黄帝和扁鹊的脉书潜心研究。不久,他便能通晓书中的全部内容,并且时常有自己新的见解,(别人)与他辩驳诘难也不能使他改变。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未成年。不久,庞安时因患病而耳聋,他感叹道:“这是(上天)让我退隐为医(潜心研习医术)啊!”于是他更加刻苦地研究《灵枢》《太素》等珍贵的医书,经传百家之言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无不融会贯通。庞安时常常为人治病,一般十有八九都能痊愈。有抱病乘车从千里之外上门来求治的人,庞安时为他们腾出房间,让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食物、药品,等病人痊愈后才让他们回家,这样的情况常常是数十上百人不断。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他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也不再为(他们)治疗。庞安时治好了无数的病人,一些患者拿着财物来感谢,他并不都收取。‎ - 29 -‎ 戊寅之春,我在蕲水的深山之中见到了庞安时。我看他形貌出众,听他言谈,(其言论)既渊博丰富又切要简明,既精深微妙又通俗易懂。(庞安时)告诉我:“世上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只有扁鹊的医术写的最深奥,就是那本《难经》。我想把《难经》里记载的医术解说给后人,所以著《难经解》共数万言。我仔细观察植物(药物)的性能,及其与人体脏器间的匹配关系,整编排列药物功用的次序,评定药物的寒热性气,分辨药物的阴阳属性,用它们来治疗各种疾病,并著《主对集》一卷。(对于)古今观点不同有争议的,医术有所缺漏的,(为了)使得伤寒的不同症状表现能记录得更加详细,我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补充。有些药物是后世才出现,古人没有记载,现在的人又不能辨别的。我经过尝试,确认了这些药材的功效,认为医书中不应该遗漏,为此写了《本草补遗》一卷。”啊,实在是太完备了!我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医术如果真的像书中所写的这样,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并不真实吧!”‎ 这年冬天,庞安时顽疾发作。到了第二年的春天,病情加剧。他的学生请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完全不再服用任何药物。有一天他忽然说了几句韵语给他的女婿,都是些超脱旷达的人常说的话。过了几天,他在与客人坐着谈话时安然辞世,时年五十八岁,时间是二月初六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再赋海山楼①‎ 陈与义②‎ 百尺阑干横海立,一生襟抱与山开。‎ 岸边天影随潮入,楼上春容带雨来。‎ 慷慨赋诗还自恨,徘徊舒啸却生哀。‎ 灭胡猛士今安有?非复当年单父台③。‎ ‎[注]①作者曾登过海山楼,写过《登海山楼》一诗。②陈与义:南宋爱国诗人,后期诗风雄浑沉郁。③单父台,指宓子贱琴台。孔丘的学生宓子贱,曾作单父宰,鸣琴而治,政绩斐然,后人思之,因名其弹琴之高台日琴台。杜甫《昔游》诗说“昔者与高李,晚登……是时仓廪实,洞达寰区开。猛士思灭胡,将帅望三台。君王无所惜,驾驭英雄……”,描写唐玄宗时的盛世景象。‎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海山楼之雄峻。‎ B. 颈联中“还”却”的运用使诗句富于起伏顿挫,抒写了诗人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之情。‎ C. 尾联化用杜甫诗句,同是登高望远,今昔情势迥异,诗人怀古伤今,将感情推向高潮。‎ D. 诗人遥望海山楼,抒发家国之感、时局之忧,全诗章法谨严,气象雄浑,格调豪迈雄放。‎ ‎16. 有人认为本诗颔联颇为精妙,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5. D 16. ①动静结合,“天影”“春容”是静态,“人”“来”两个动词则写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②远近结合,“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写景富有层次。③此联不仅雄浑壮阔,而且以这种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反映了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后两联抒情做铺垫。‎ - 29 -‎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D项,“遥望”错。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从前两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所以作者是站在海山楼观赏而非遥望。‎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鉴赏能力。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本题要求结合整首词对句子加以赏析,那么答题时就一定要将该句放到全词的语境中,结合整首词的主旨鉴赏。‎ 本诗是诗人由登楼览景而触景生情。首联写出危楼临海耸峙的壮观景象,楼借海势,大海的壮阔更衬托出楼之雄峻。此处诗人的胸襟怀抱也借助山海的壮阔而获得展现。此句字面上写“山”实包涵海天在内,为后面抒情做铺垫。颔联写“岸边与天上云彩倒映在水里,楼上的春色随着春而到来”。天影指天光云影;春容指春天的景象,二者均为静态,“随潮入”和“带雨来”为动态。动静结合,写出了天光云影与春日气象,使整个境界为之飞动。 “天影”是远景,“海潮”“楼台”“春雨”是近景。远近结合,写出了潮水奔涌、风雨齐来的危楼景象。运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表达出时代的动荡和诗人的不安,为下文颔联抒写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悲愤以及尾联怀古伤今,抒发悲愤之情做了铺垫。全诗留下无穷的感喟。此诗风格雄浑悲壮,音节宏亮顿挫。‎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句默写。(6分)‎ ‎17.结合上下文填写恰当的语句。‎ - 29 -‎ ‎(1)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的名字来源于《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2)《归去来兮辞》中表现诗人自斟自饮,享受室中之乐,心情愉快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真正的隐士之乐,和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异曲同工。‎ ‎(3)《浪淘沙》中,李煜借落花流水象征故国一去不回,表达亡国之君的悲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呦呦鹿鸣 (2). 食野之苹 (3). 引壶觞以自酌 (4). 眄庭柯以怡颜 (5). 流水落花春去也 (6). 天上人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古诗文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平时要注意背诵,重视积累,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呦”“苹”“引”“觞”“酌”“眄”“柯”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行的游子,人在他乡,经历了春秋代序、斗转星移,看惯了霜霑林木、北雁南飞,遭际了江湖秋水、世情况味,在与家疏离的漂泊中感受着乡愁的苦痛。对于涌起乡愁的人来说,周遭无一不是可感之景,无一不是可触之情。冬去春来、物候变化、时空间隔,都会引发游子内心深处的乡愁。不论是(甲),还是(乙),不论是(丙),还是(丁),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乡愁一起,失魂落魄。‎ ‎“乡”的繁体字是“鄉”,甲骨文写法中,左右是二人,中间是食物,像两个人相对用餐的样子。相对用餐意味着关系亲近、和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有人与土地的和谐,有人与环境的和谐,也有人与人的和谐。“乡”是那一片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依赖。‎ - 29 -‎ ‎“家”“宁”“宜”“宴”等汉字形体都有表示住在家乡的房子里,获得宁静、安居的生活的涵义,而离开家乡就是他乡之“客”,就是“寄”人篱下。而一旦客居在外,从地缘上、心理上都会感觉漂泊。这时往往会回忆起那一份和睦的温情,为孤寂冷清的生活带来慰藉,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是我们民族的印记。没有了乡愁,不仅身体远离了家乡的土地,而且心理也远离了民族的精神气质。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中国人带着乡愁走进了工业文明、走进了新世纪,相信我们还会带着它一直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18. 文中(甲)(乙)(丙)(丁)处,对应的填上下列四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离家十年的吴文英②与故乡仅一水相隔的王安石③离家万里的王维④少小离家的贺知章 A. ①③②④ B. ④①③② C. ②③①④ D. ③①④②‎ ‎19. 原文划曲线的句子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家乡的土地养育了千千万万的民众,是人们生存的依赖。‎ B. 这就是乡愁巨大的文化张力。‎ C. 乡愁是我们最根本的血脉。‎ D. 乡愁是中国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基础,‎ ‎20. 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B 19. C ‎ ‎20. 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段排序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应回到原文中去,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其内在的逻辑、语义勾连,注意关注关联词语的应用。然后浏览所给句子,带回到原文进行辨别,注意表达的连贯、得体。‎ 本题,由下文“不管你走了多久、走了多远”可知,先写时间后写空间,填写部分由两组“不论……还……”构成,为递进关系。所填句子程度应由深到浅,离家时间应由长到短,空间应由远及近,故所填顺序应为:④①③②。‎ 故选B。‎ ‎【19题详解】‎ - 29 -‎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判断比喻修辞手法。比喻的判定需要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两个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需是不同类的;三是这两个不同类的事物要具有相似点。‎ C项,“乡愁”是本体,“血脉”是喻体,“是”是比喻词,该句运用的是暗喻。“乡愁”和“血脉”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其相似点都是感情的纽带。其它三项中的“是”表判断,所以构不成比喻句。‎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需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组排比句,可以适当增减字数,不得改变原意。然后明确排比句的特点: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找到划线句子,确定每个单句的主语,将并列成分拆分成单独的主谓宾结构。‎ 本题,首先把句子拆解成“乡土的……能……”的句式,如“乡土的厚重与和谐能分别消除无根的漂泊与对立的异化”拆解成“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生态的和谐被乡土的顺天应时所维护,其家国同构也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拆解成“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即可,即乡土的厚重能抵消无根的漂泊,乡土的和谐能消除对立的异化,乡土的顺天应时能维护生态的和谐,乡土的家国同构能维系国家社会的稳定。‎ ‎【点睛】解答比喻修辞手法: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 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要看句中两个不同类的事物是否具有相似点。‎ ‎21.请按情境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学校高三年级决定在2020年5月4日开展“青春·诗情”专题学习活动,此活动是“读诗与成长”主题活动的第五专题,所有参会学生需搜集有关“青春”的诗歌资料,届时会有知识竞赛与读诗分享活动。‎ - 29 -‎ ‎(1)请你以高三年级组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给全体高三学生(只写正文),请大家按时参会,会议时间为5月4日上午9点,参会地点为校学术报告厅。‎ ‎(2)请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标语,要求突出主题,使用对偶修辞,25个字以内。‎ ‎【答案】(1)为更好地落实“读诗与成长”活动要求,经研究决定,将在高三年级组开展“青春·诗情”专题学习活动。请所有参会学生认真整理有关“青春”的诗歌资料,并于5月4日上年9点,在我校学术报告厅参与知识竞赛与读诗分享活动。‎ ‎(2)示例:诗词为伴,书中自有真趣;青春如歌,心间且生豪情。‎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应用文写作能力。具体考查“通知”的写法。通知有固定的格式,比如标题要居中,要有称呼;正文要包括通知的具体内容,如会议通知要写清哪些人参会,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等;后面要有落款和时间。‎ 本题要求写通知,给了活动的主题,“‘青春·诗情’专题学习活动”“读诗与成长主题活动”;通知的对象,“全体高三学生”;通知的时间和具体内容,“在2020年5月4日开展‘青春·诗情’专题学习活动”,对参会人员的具体要求,“所有参会学生需搜集有关‘青春’的诗歌资料”;发出通知的单位,“高三年级组”。考生需要补出开会的具体时间,如“2020年5月4日上午九点”,补出具体地点,如“校学术报告厅”。本题要求只写正文,那么要交代清楚活动的目的、主题、具体要求、具体时间、地点。最要一般要写上“请准时参加”之类的。‎ ‎(2)本题考查拟写标语的能力。标语比较有文学性和鼓动性,因此可以采用对仗、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内容要鲜明,突出要宣传的主题;形式一般短小精练。‎ 本题要求为“青春·诗情”专题学习活动拟写标语,要求突出主题,使用对偶修辞,25个字以内。考生要抓住两个关键词“青春”“诗情”,内容应当是强调“诗词”的魅力和“青春”的激情。可将这两个词语作为对偶句的上下句的开头,采用主谓句的形式表现读诗的乐趣和青春的美好。‎ ‎【点睛】通知的格式,包括标题、称呼、正文、落款。1、标题:写在第一行正中。可只写“通知”二字,如果事情重要或紧急,也可写“重要通知”或“紧急通知”,以引起注意。有的在“通知”前面写上发通知的单位名称,还有的写上通知的主要内容。2、称呼:写被通知者的姓名或职称或单位名称。在第二行顶格写。(有时,因通知事项简短,内容单一,书写时略去称呼,直起正文。)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正文因内容而异。开会的通知要写清开会的时间、地点、参加会议的对象以及开什么会,还要写清要求。布置工作的通知,要写清所通知事件的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4‎ - 29 -‎ ‎、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一行署名,一行写日期。写通知一般采用条款式行文,可以简明扼要,使被通知者能一目了然,便于遵照执行。‎ ‎22.下面是某中学心理咨询室为高考生编写的高考心理疏导图,请你用简明连贯的语言陈述这一心理疏导图的内容。‎ ‎【答案】高考压力来自自身、竞争者、家庭、亲友和招生就业等社会因素;因个人评价、人格类型、社会支持不同,会有不同反应。若把高考当威胁,势必焦虑过度被压垮;若无视高考,虽无焦虑,也无动力;若把高考当挑战,处于良性焦虑状态,往往能超常发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整体把握图片,结合题干要求确定叙述对象及叙述中心。其次要读懂框架关系,理解每层点的具体内容。特别注意箭头横线或框线,它们提示着发展的趋势、走向或范围;横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再次是确定叙述顺序,注意箭头横线的箭头或框线以及横线上的词语。最后要适当增补字词,组织语言叙述。框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不能被遗漏。‎ 本题中,题干已表明这是一幅高考心理疏导图。图中的叙述对象应是“高考压力”。根据箭头的方向,可知“高考压力”的来源是“自身、竞争者、家庭、亲友和招生就业”等社会因素。根据“高考压力”下面的箭头,可知“个人评价、人格类型、社会支持”是引发不同压力反映的原因,即因个人评价、人格类型、社会支持不同,就会有不同反应。根据“威胁”“挑战”“无视”三种不同的反应以及它们下方的箭头指向,可知若把高考当威胁,势必焦虑过度被压垮;若无视高考,虽无焦虑,也无动力;若把高考当挑战,处于良性焦虑状态,往往能超常发挥。‎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 29 -‎ 一只站在树上的鸟儿,从来不害怕树枝断裂,因为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漫画寓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凭己之力 展翅枝头 脆弱的树枝岌岌可危,人将全部力量寄托在树枝上,惶惶不安。反观鸟儿,因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故而轻松自在,傲立枝头。‎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或许会伫立在各式各样的枝头上,正如风筝飞得再高也会落下来,因为它依靠的是风的力量。而我们唯有充盈自己的羽毛,锻造自己的翅膀,方能临深渊而不惧,傲然挺立于枝头。‎ 假舆马者,能致千里;假舟楫者,能绝江河。诚然,适当地借助外物的力量,有助于更快地抵达目的地。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驾驭好外物。‎ 凭借自己的力量,方可披荆斩棘,不惧风霜。‎ - 29 -‎ 面临深渊时,独创新路的是好汉;茫茫荒漠中,不惧风沙的是英雄。当我们陷入沼泽地时,如果自己不主动设法脱险,完全等待外力救援只会越陷越深。正如陆游所说:“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靠自己不仅是一种决心,更是一种魄力。若当年六国在面对虎狼一样的秦国时,能强大自己,“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倘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面临险境时靠自己,方可乘风破浪,势不可当。‎ 凭借自己的力量,方可展翅枝头,翱翔云霄。‎ 只凭外力收获的成功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唯有靠自己,才能脚踏实地、行稳致远。陶行知先生有言道“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法国作家小仲马开始写作时,经常碰壁。父亲大仲马便劝儿子寄稿时附上“我是大仲马的儿子”,但“只想拥有真实高度”的小仲马没有采纳父亲的建议,而是继续创作,继续投稿,最终他的《茶花女》问鼎文界。对他来说,坐在父亲的肩膀上摘下的苹果,绝没有自己爬上树摘下的苹果更有味道。凭自己的实力,才能达到真实的高度。‎ 如果说危险是即将断裂的树枝,那么自己的实力就是鸟的翅膀。新时代的中国,因这厚土的滋润、这灯塔的指引,才能在知识、技术上独立,才能于自强中谋发展,于拼搏中缔造梦想。如今中国已经凭借自己的力量勇立潮头,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亦要不断提升自我,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国同行,不负韶华。‎ 天空只允许依靠自己翅膀搏击长空的雄鹰永恒地飞翔,所有靠风吹起的飞翔只能是短暂的。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翅膀,展翅在人生的枝头。‎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这是一篇漫画式材料作,本题为漫画作文,综合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联想想象能力、理性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抓住画面要素、细节、夸张处和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等,理清漫画各要素间的关系。漫画往往具有寓言的性质,考生要能够透过直观的画面抽象出社会人生的道理。‎ 审题过程:‎ - 29 -‎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抓住画面要素、细节、夸张处和漫画中的说明性文字等,理清漫画各要素间的关系。解析漫画内容要抓好漫画的深层义,即寓意,只有抓住深层义来立意,才能直达哲学层面,才能显示出考生思想的深刻性和思维的思辨性。从图上来看,漫画由树、鸟、人三部分和说明性文字构成,鸟站在树上,它不紧张,不害,不担心树枝会断掉,原因是“它相信的不是树枝,而是翅膀”;人悬挂在树枝上却是很紧张,他担心树枝会断裂,原因是他完全依赖树枝,一旦树枝断裂,他势必会掉落下来。由此可知:画面中的鸟与人形成对比:鸟不害怕树枝断裂,是因为它有翅膀,无需依赖外物;而人却惧怕树枝断裂,是因为他依赖着树枝。通过对比可得出漫画的深层义:外物是靠不住的,重要的是强大自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其中“鸟的翅膀”可以喻指人的实力、能力,等等。立意时,可以从多角度来思考:一是个人层面,如增强个人实力、提升自身素养等;二是从集体层面,如某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三是从国家层面,如发展科技、重视创新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核心竞争力等。‎ 参考立意:‎ ‎1.能力双翼,枝断又何;‎ ‎2.增强实力,才能无惧险;‎ ‎3.强大自己,摆脱依赖;‎ ‎4.丰己羽翼,恃才无恐;‎ ‎5.凭己之能,行稳致远;‎ ‎6.以己之能,振翅枝头;‎ ‎7.能力为双翼,枝断又何惧;‎ ‎8.增强实力,才能无惧险境。‎ 行文结构:‎ 首先拟一个明确的标题为“凭己之力 展翅枝头”,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头部分将“人与“鸟”进行对比,分析原因,提出观点。接着从两个角度论述靠自己力量的重要意义,之后联系现实,使文章有“我”,体现了作者的家国情怀。最后回扣材料和观点,收束全篇。‎ 参考素材:‎ 一味倚仗外物,必然受制于人。因为倚仗外物、有求于人,便不得不应下许多不平等条件以换得自己存活,一旦他人的援助、外物的支撑被切断,自己便会一下子陷入极其困窘乃至近乎灭顶的境况。这般光景,岂不是任人拿捏、受制于人?中兴事件足以发人深省,一味倚仗美国芯片的中兴受制于美国,彻头彻尾地失去自主权。建国初的新中国亦曾举国面临此般屈辱之境遇,受苏联科技封锁,被迫在窘迫中艰难起步。以此为鉴,一味倚仗外物绝非长久之计,只会落得处处受制于人的光景。‎ 依凭自我能力,方可行稳致远。“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傍身。“自己有能力,哪怕一贫如洗,也可白手起家,为自己打拼一方天下。‎ 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民族,如若自己有了能力,那无异于自己建构出说话的底气。唯如此,个人与国家才能获得行稳致远的最初动力。也唯如此,人的生命、国家民族的存续才有了价值与尊严。无论是周立平火药“微雕”、潘际銮焊接创新,还是中国航天科技、子技术领跑世界,都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依凭自己的能力,方能行稳致远。‎ 不管我们踩什么样的高跷,没有自己的脚是不行的。——布莱希特 不论在哪里,自己的幸福是要靠自己去创造去寻觅。——哥尔斯密 - 29 -‎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倚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歌德 市场经济全靠自己闯荡,在求异的同时就要创新。具体的感觉是,要把繁华世界看作蛮荒一片,把已经光彩夺目的物质文明看作还未开垦的处女地,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开拓、塑造自己心目中的文明世界。——颜建中 身为一名创作者,抱持的态度是能不断提出新构想,并且靠自己进行创作。——久石让 如果你想走到高处,就要使用自己的两条腿。不要让别人把你抬到高处,不要坐在别人的背上和头上。——尼采 既靠天,也靠地,还靠自己。——俞敏洪 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人们的前途只能靠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努力来决定。——茅盾 在创业时期中必须靠自己打出一条生路来,艰苦困难即此一条生路上必经之途径,一旦相遇,除迎头搏击外无他法,若畏缩退避,即等于自绝其前进。——邹韬奋 ‎【点睛】‎ - 29 -‎ 漫画式新材料作文写作五步法:1.观察画面。仔细的读图,细心审阅。首先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看清图上画了哪些事物?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地方。观察细节包括画人或物的情态动作、提示语中隐含的信息、人物所处的环境、与人物密切相关的“道具”等等;漫画中的人物形象有其特殊性(一般表现为夸张的动作、表情、语言),漫画的夸张之处、荒诞之处往往是漫画的真正寓意所在。要注意透过其独特的手法解读其现实意义。2.要学会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一幅漫画往往由几部分组成,只有把各个部分或者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看。有标题的(一般都有标题),不要看到一点就草草而作,从而漏掉了主要信息,并作具体分析,才能明白漫画的意义。要展开联想如果通过联想,能把漫画引起的问题解答了,就具备了对漫画的解读能力。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3.不管写哪一类漫画作文,把握寓意都是第一关。一是要理解画面意义,正如阅读文字材料先要读懂文字的表现意义一样;二是看看漫画有哪一方面的隐含着的意义。漫画的画面意义与现实生活是有直接联系着的。联系生活实际,揣摩漫画的画中之话,话外之音。要注意:画面的形象主体不一定是讽刺或颂扬的对象,要学会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然后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4.确定写作的立意点,不是泛泛而议,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点”,深入钻研。材料包括标题对理解漫画寓意起导向和引领功能,特别是对一幅漫画可能表达多种意思的更是有着提示和画龙点睛的功效。画中字:画中人物的语言或是人物的“心灵独白”等,往往字数简约但意味深长,对正确领会漫画寓意很有帮助。要注意:一幅漫画的寓意可以多角度理解,在审读的时候理解的角度固然越多越好,以便打开思路;但在确定写作内容的时候,就必须选取某一个角度而“不及其余”了。否则,文章内容驳杂,头绪众多,是不利于表达的。5.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主体,综合构思成文。安徽省铜陵市第十七中学 刘卿联系生活实际,跳出画面,由此及彼地加以联想与引申,在画面意义的基础上联想到另一层新的内容展开写作。‎ ‎ ‎ -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