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6-07 发布

云南省梁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2届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文化短视频,顾名思义即是记录传统文化的网络短视频。截至2019年5月初,“抖音”平台上关于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数量超过6500万条,累计播放量超过164亿次,传统文化话题成了“抖音”上最热的话题之一。目前,短视频客户端用户集中在24岁左右,而短视频传统文化传播的不断完善,也有利于在年轻人群体中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以“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受众心理。‎ 人类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催促着人们主动进入新环境、新领域,获得新知识。而“复古风”从生活服饰刮到了传统文化领域,从前与受众保持一定距离的“高冷”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下,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受众的面前。受众对于生动丰富、充满趣味的小众传统文化是新奇的,基于好奇与求新的心理,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 相对于“抖音”其他类型的信息,传统文化等知识的传播是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传递严肃的传统文化信息,受众在观看其他类型比如搞笑类短视频时可能会有浪费时间的隐忧,但是观看知识类短视频能够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而在此基础上,出于短视频的知识传播作用,短视频客户端不再只有休闲娱乐的作用,也是一款轻松学习、获得知识的工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认为,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通常通过“消费”‎ 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位。当今时代,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都在提高,审美观念也与以往大不相同,不仅仅要求简单的好看、眼球刺激,还要有个性、流行等因素。“美而不同”是大多数人追求的新境界。传统文化一直作为高雅文化存在,在注入短视频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后开始接地气,不同于传统信息传播的呆板与生硬,有个性的传统文化传播符合大众审美,更容易在受众中间扩散传播。‎ 在传播活动中, 从众是指个体 (或群体)受到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或行为,使之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在短视频领域,传统文化短视频在受众点赞、转发的二次传播中,引起了其他用户的跟随观看。而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抖音”客户端无限推送的信息流模式,很多用户会选择点赞量多的视频进行观看。而平台功能的便利性使得人们在从众心理的指导下,由好奇的观看转化为参与视频拍摄。如共青团中央的“抖音”号与京剧演员珮瑜合作,共同发起了抖音话题“我要笑出国剧范”,并为话题提供示范视频,引发了众多受众的模仿,截至目前此话题阅读量超过26亿人次。在从众心理的推动下,优秀的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了爆炸式的传播。‎ 新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知识传播的渠道与载体,短视频突破了以图文传播为主的“两微”传播,丰富了现代人接收信息的方式。虽然存在短视频“短小微”局限、所传达的内容不够深入、视频制作者水平不高导致视频质量不够精致等问题,但目前,短视频依旧处于风口位置,传统文化传播者在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发挥受众主导地位、推动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产出的同时,也要寻求更为深入的传播方式。‎ 摘编自郝玉佩《短视频时代的传统文化传播与受众心理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看短视频能增强受众技能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给受众带来一种满足感、充实感。‎ B. 在后现代的社会中,人们都想通过“消费”这个行为来表达自己,彰显地位或品味。‎ C. 当今时代,“美而不同”的审美观念提高了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 D. 从众心理推动受众点赞、转发、观看、参与拍摄,使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获得传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主要从受众心理角度分析探讨短视频时代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倍受热捧的原因。‎ B.文章用共青团中央与京剧演员合作发起抖音话题并提供示范视频的实例证明从众心理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 C.文章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论及短视频作为新媒体对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存在问题,给文化传播者指出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唤醒青年用户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B.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受众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短视频,重新认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主观因素。 ‎ C.抖音短视频平台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传统文化也为抖音视频平台带来了丰富的内容,注入了新活力。‎ D.在智能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需要寻求不同领域的合作来实现传播效果的优质与传播方式的深入。‎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 ‎“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生活单调乏味,出于内心对精神雨露的渴求,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中国诗词大会”。‎ B. 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甚至得冠军的那一刻,武亦姝特别淡定平静的表情,展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风采。‎ C. 诗词大会之所以是一个“接地气”节目,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让诗词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D. 语文老师刘百生认为诗词大会引发的热潮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恰恰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欠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阐述传统诗词给现代生活带来诗意,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 B. 三则材料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期引发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C. 三则材料都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 D. 三则材料都体现新闻讲求时效的特点,报道中少量抒情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6.“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6 分)‎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祝福(节选)‎ 鲁迅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莱,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掏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婆于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7.选出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A.(祝福)是(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 B.“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采用的是身体描写的手法。‎ C.祥林嫂“缩手,脸色变作灰黑,失神站着”的举动,表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D.作者笔下的鲁镇是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的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是形成祥林嫂性格的典型环境。‎ ‎8.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9.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以“祝福”为题?(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六合”指天地四方,即天下。本课中具有相同意思的词语还有“宇内”“四海”“八荒”。‎ B.“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各越族部落的统称,后泛指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各个越族。‎ C.“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 “氓”等。‎ D.“敲扑”是刑具。短的叫“扑”,长的叫“敲”。‎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开头记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事,不仅消灭了诸侯各国,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以写胡人情状来表现秦之威势,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秦始皇实施愚民、弱民、防民的措施,目的是以“关中之固,金城千里”来确保“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句5分,共10分)‎ ‎(1)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2)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5题。‎ ‎ ‎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4. 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长年在外旅居,此时已经渐趋安定,但故园之思仍浓,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15.诗中哪三个字点明了诗人的感怀?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表达这份感怀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7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7分)‎ ‎1.《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运用典故,描绘了美好的情境、虚渺的梦境,把人生的恍惚和迷惘以及苦苦追寻的执着表现了出来。‎ ‎4.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5.《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7.《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8.《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9.《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所喜爱。她出身于姑苏钟鼎世家,(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词相伴,进入京城后,便长住贾府与宝玉相亲相爱。她生性 ,纯洁率真,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她 功名权贵,和宝玉有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却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她天生丽质, ,但到头来却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憾。‎ ‎(红楼梦)中另一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平日里常做些荒诞之事,说些 ,和林黛玉真诚相爱;宝黛的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前提,而爱情又必须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作基础。‎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孤傲   漠视  顾影自怜  不易之论 B.孤傲   藐视  顾盼神飞  不经之谈 C.傲慢   藐视  顾盼神飞  不易之论 D.傲慢   漠视  顾影自怜  不经之谈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所喜爱。‎ B.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为读者所喜爱。‎ C.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作者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喜爱。‎ D.林黛玉是《红楼梦》众多女性中塑造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深受读者喜爱。‎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母亲去世无人做伴,外祖母接她来荣国府 B.因母亲去世无亲生姐妹兄弟做伴,外祖母接她来荣国府 C.因母亲去世无亲生姐妹兄弟做伴,被外祖母接来荣国府 D.因母亲去世无人做伴,被外祖母接来荣国府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材料,然后按要求作文 ‎(1)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犹如“寒潮”从武汉蔓延全国,举国上下各个岗位同心战“疫”,筑起了一道道“钢铁长城”。有人逆风前行,医者仁心、拯救苍生;有人坚守自律、惜时励志;有人暴殄天物,破坏生态、损人损己;有人忘却初心,造谣制假、利益熏心。 (2)方舱休舱,武汉重启;农耕回春,企业复工,工地复建,街市回暖。 (3)4月7日,“停课不停学”一路相伴,河南省高三学子迎来复学的激动人心时刻。郑州交警疏导学校交通,洛阳公安开启“护学模式”‎ ‎,平顶山医生值守校园,鹤壁各部门联动保障学子顺利返校,濮阳复学首日局长陪学生吃午餐。  宅家抗“疫”生活告一段落,你将要走向久违的车水马龙,坐回昔日的师生课堂。作为高中学子,回首疫情期间的“中国经历”,翘首新学期的珍贵时刻,请你结合材料,总结疫情给予自己的思考心得或深刻启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2022届高一语文试卷的答案 ‎1 D (A原文有限定语,“观看知识类短视频”;B项把原文中的“通常“替换为“都想”。 C. 因果倒置,是受众整体的文化水平以及生活格调的提高改变了以往的审美观念,并追求“美而不同”的新境界。)‎ ‎2.C(C项“比喻论证”有误。)‎ ‎3.B (B项“传统文化在互联网传播的快速性和跨时空性特质”是引发关注的客观因素。)‎ ‎4. C (“因为它消除了传统诗词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错误,原文是说“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不是“消除”而是“拉近”。)‎ ‎5. D (A项,“材料三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错误,原文是说“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B项,“都注重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错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C项,“都充分肯定节目带来的积极社会影响”错误,材料三,“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侧重反思和理性思考,“充分肯定”有失偏颇。)‎ ‎6.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 ‎“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及;‎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一点2分,三点6分,意思对即可)‎ ‎7.C ‎ 祥林嫂并没有主动、自觉反抗封建礼教的觉悟。‎ ‎8.文中划线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 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②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③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每点2分,共6分)‎ ‎9 .本文既然是一出悲剧,为何以“祝福”为题?(6分)‎ ‎①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 ‎ ‎②“祝福”与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契机和背景。“祝福”展示了初到鲁镇的祥林嫂的勤劳能干,“祝福”使一向勤快能干的祥林嫂受到了鲁家的冷遇和歧视,即使她倾其所有,花费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后也没有改变。这使她受到了致命的打击,“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最后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惨死雪夜。‎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祥林嫂的悲剧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乐景与哀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④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所谓“祝福”只是富人们的专利。其实像祥林嫂这样的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哪有福可“祝”?又岂能“祝”来幸福?(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0.D 11.D 。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12.B “转入攻势”说法错误。‎ ‎13.‎ ‎(1)秦始皇心里自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2)(陈涉)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 ‎14. D“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错误,“他日泪”指为往昔而生悲。‎ ‎15.①“故园心”三字点明了诗人置身峡江孤舟飘零的感怀。②‎ 肃杀的秋风催促妇女们赶紧准备刀尺缝制冬衣,诗人仿佛听到白帝城千家万户此起彼伏、急促宏大的捣衣声。③这捣衣声穿透暮色和高墙,寄托着羁旅漂泊的诗人对故园的无限思念。‎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4).学不可以已 ‎(5).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6).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7).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8).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终 ‎(9).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7.B 孤傲:孤僻高傲。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藐视:轻视,小看。漠视:冷淡地对待,不注意。顾盼神飞:目光流动之间,神采飞扬。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不经之谈: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不易之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18.D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作者”成分赘余,应删去;“深受……所……”句式杂糅,应改为“深受……”或者“为……所……”。 ‎ ‎19.C “无人做伴”表述不准确。根据括号的前后句的主语推断,该处主语应为“林黛玉”,所以应选用被动句式表述。‎ ‎20.‎ ‎【审题解析】 开学伊始,无论是决胜在即的高三学子,还是即将复学的高一、高二学生,历经年后至当下的特殊历史时刻,都会产生波澜涌动的心绪和思索。开学前,留下自己思想的跫音,分享宅家抗疫的心得收获,是一种沉甸甸的存在感和价值感。 (1)材料:苦难面前,中华民族的团结协作、众志成城精神会展示得淋漓尽致。各行各业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都有坚实的理由致敬和学习,战疫一线的仁人志士在奔忙,假恶的灵魂也在“疫情”这面照妖镜里丑态毕露。我们要做的是总结抗击困难的经验,发扬风雨同舟的精神,以教训和反思为鉴,励己奋然前行。 (2)材料:冬天必将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我们消沉过、颓废过,但是我们从来不曾放弃,捕捉春的讯息,加快寻春的步伐,尽早投身复工复产,是每一个中国人战疫时刻最美丽的姿态,也是大中国艰难困苦面前“为生民立命”的伟大担当。 (3)材料:任务身份是高中学子,无论是家校、社会的充分准备工作,还是未来可期的冲刺刻苦时光,我们都应该沉淀总结,学会铭记,懂得感恩,负重前行,呈现出一个成熟“慎独者”逆行的风姿。 站在任何一个材料涉及的思考角度,谈谈宅家不停学的心得、或是有感于疫情照妖镜照出的各色世相、或是感动于抗疫逆行者的情操、或是说说自己对复工复产复学的信心和决心以及规划,都是符合题旨的角度。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