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00 KB
  • 2021-06-07 发布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林州一中2018级高二开学检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情物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悲哀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越,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之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题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看是否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 B项,“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错误,无中生有。由第2段内容可知,杜甫在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且“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文中并没有具体介绍杜甫论诗作品,亦未涉及“正面评价”的信息。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 D项“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错误,强加因果。由文章第3段中“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可知,杜甫有担荷之力量,是因为他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察,还有博大、均衡、正常的健全才性。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看选项中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原文无据等常见错误。‎ A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有误,原文无依据。第1段只是提及“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但对杜甫之前的诗人是感性还是理性,并未做说明。故A项错误;‎ B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说法错误。由第2段中“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可知,杜甫在七言律诗上并非“谨守传统”。故B项错误;‎ C项,“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曲解文意。从第3段的论述来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机的方式,目的是通过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C项错误。‎ D正确,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比对关系,看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词语,要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特别注意比对:指代词、范围词、程度词、时间词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将中国志愿服务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批被誉为“鸟巢一代”的奥运志愿者通过积极参与和真诚奉献,在奥运会的平台上展现、锻炼和成就了自己,奥运会服务经历给“鸟巢一代”志愿者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可以发现,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产生了一种共同的精神素养,志愿者分享的回忆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取向与我国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较高的契合。他们积极投身奥运这一全球性的体育文化盛典,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认同,展现出这代人的社会担当和国际视野。因此,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可以作为潜在的精神遗产和志愿遗产,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 ‎(摘编自王艳等《“鸟巢一代”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与奥运遗产》)‎ 材料二:‎ 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强调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水平、促进青少年的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国体育志愿服务事业在冬奥背景下的健全与发展将为青少年社会参与提供实现路径。志愿服务是一种利他行为,是以不求物质回报为前提地为他人、社会团体或某项事业,乃至为整个社会提供援助。近年来学者们逐渐构建了以讨论志愿者行为动机为主的解释范式,比如人们可能因表达个人价值、增强自身意义、增长取业技能和强化人际关系等方面来进行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志愿服务不能简单地局限在无私奉献的框架内,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的自我成长和公民参与社会建设也有重要意义。志愿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心中内化志愿精神,形成一种面对社会、面向人生的个体态度和公民意识,在这种层面上,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オ得以彰显。‎ ‎(摘编自李佳宝等《论冬奥背景下体育志愿服务与青少年社会参与》)‎ 材料三:‎ 近两年,共享单车成为市民出行的新宠。然而,在共享单车发展正盛的同时,违规停车、私自上锁、丢弃及破坏单车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为了规范使用,共享单车公司也尝试采取一些措施,除了运营人员加强维护之外,公司官方平台也会以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鼓励使用者对违规行为进行举报,以此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城市中涌现出一群单车猎人,他们是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在业余时间他们也会寻找并拍照举报那些破坏共享单车正常使用秩序的行为,并将违规使用的单车搬到公共区域停放以维护共享秩序,他们将此称为“打猎”。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这一行为也逐渐体现出在消费社会中使用者自下而上地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作为消费者的单车猎人也逐渐体现出一定的公民意识,他们参与治理并形成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 ‎(摘编自许金凤等《卷入的消费者一一以摩族猎人为例》)‎ ‎4. 下列对“志愿服务”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集体记忆的建构帮助“鸟巢一代”志愿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水平,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奥运会,最终成就自己。‎ B.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的经历对“鸟巢一代”志愿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将这段经历内化为一种志愿精神。‎ C. 志愿服务不能单纯理解为志愿者只有奉献,没有获得,其实志愿服务对于志愿者提升个人价值、增长职业技能等会有所帮助。‎ D. 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服务可以满足一些青少年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的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的平台。‎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鸟巢一代”参加奥运志愿服务形成了集体记忆,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较高。‎ B. 共享单车公司除了让运营人员加强维护外,还尝试通过信用分奖惩的方式来帮助解决破坏单车等多种问题。‎ C. 为了推动共享秩序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寻找并拍照举报违规停放、私自上锁和丢弃单车等不文明的行为。‎ D. 单车猎人的群体性行为有助于规范共享单车的使用,构建在共享单车公司之外的民间力量参与治理的新格局。‎ ‎6. 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请结合材料分析这一说法的根据。‎ ‎【答案】4. A 5. C ‎ ‎6. ①单车猎人和志愿者的行为都是一种不求物质回报的利他行为,彰显了“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②二者的行为均属于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公民意识;③“新型”体现在:单车猎人属于单车的消费者,他们是网络时代促进共享单车健康发展的新力量,“打猎”的行为实际上是帮助公司进行运营的维护。‎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A项,“最终成就自己”无中生有。原文说“集体记忆的建构将对北京2022冬奥会有所助益”,但没有说最终成就自己;再根据材料二“志愿服务所谓‘推动人类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才得以彰显”等内容可知,奥运志愿服务集体记忆本质上是奉献的,强调社会意义。故选A。‎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最后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是否是因果倒置,最后将选项和原文及题干细心比照判断。C项,“为了维护共享秩序的建立”错误。原文表述为“在自发参与共享单车秩序维护的过程中……”单车猎人的行为客观上维护了共享秩序的建立,这是结果,而不是他们的目的。文中也说“随着举报反馈机制的建立”,单车猎人开始出现。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理解材料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首先要通读材料,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抓准问题的本质进行筛选。本题要寻找单车猎人可以看作“新型”的志愿者的依据,其实就是在寻找单车猎人和志愿者之间的契合点,这又要从“打猎”行为的意义上去寻找。通过前两则材料可筛选志愿服务的实质和意义,通过材料三可以寻找单车猎人的行为和意义。最后还要注意题目中的“新型”,主要体现在单车猎人是促进时代发展的新力量。‎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人的爱 秦牧 ‎①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1982年2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精竭虑,尽瘁教学,亲嘱死后将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②继沈福彭教授之后,北京医科大学前任校长胡傅揆教授也在生前自愿地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利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从这样的实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③1987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的作用,犹如明矾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目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的杂念。‎ ‎④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⑤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⑥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长街寂寂,阒无一人,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他还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⑦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士报之。”‎ ‎⑧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力气,讲出这么一句话:“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⑨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拼尽我的心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几十个字的《献辞》:‎ 他生前叮嘱献出遗骸,‎ 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 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 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 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 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 伫立丰碑前默默礼拜!‎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文章通过沈教授和胡教授两人的事迹,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的舍己为群、奉献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 B. 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上的骨骼照片给予了“我”亲切、鼓舞的感受,是因为“我”被沈教授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染。‎ C. 这具骷髅承载了沈教授尽瘁教学、大爱无私的高尚品质,在作者的想象中变为了血肉之躯,使作者得到了精神上的洗礼。‎ D. 文章中提到沈教授曾经受到不公正的政治待遇却“国士报之”,表达了作者对沈教授的同情和沈教授对群体无私的爱。‎ ‎8. 对《献辞》中的“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进行赏析。‎ ‎9. 文章标题是《哲人的爱》,沈福彭是医学教授,如果把题目换成《教授的爱》,是否更好?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对比强烈,一“里”一”外”,彰显了沈福彭教授无私而崇高的爱。(2)语言准确凝练、高度概括。“特殊的坟”道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理解与诠释;“浩翰的爱”表达了他“哲人”般非同寻常的大爱。(3)浓重的情感抒发。作者被沈教授伟大的人格力量所感动,于是饱含深情地写下这两句。“蘸血”之情,情透纸背,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 ‎9.‎ ‎ 不好。哲人是指智慧卓越的人。在文中主要是指以沈福彭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着舍己为群、献身祖国的坚强意志和崇高风格。他们的爱国表现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行为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以“哲人的爱”为题,使文章主题更鲜明,立意更深刻,含义更丰富,更能表达作者的敬仰之情,如果用《教授的爱》显得普通,难以表现出教授的无私奉献、超凡脱俗的情怀。‎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 D项,“表达了作者对沈教授的同情”错误,依据第⑦段“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端待我,国士报之。’”可知,作者是以一个转折句来突出赞美沈教授高洁神圣的灵魂,即使曾被时代不公正对待,却依然竭尽所能地回馈社会,无私地爱国家。故D项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赏析句子妙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将句子还原回文本,联系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注意明确句子的手法,然后分析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艺术效果。‎ ‎“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橱外是他浩瀚的爱!”沈教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料理自己的身后事,“安葬”自己的身体,而这恰恰表达了他对医学事业的无私奉献和对国家的无限深沉的“浩瀚之爱”。故一“里”一“外”,对比强烈,语言准确凝练、高度概括,突出了沈教授对生命独特的诠释和他无私而崇高的“哲人”般的大爱。作者这样写沈福鹏教授,显然是被沈教授大大的人格力量所震撼,崇敬之情跃然纸上。‎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内容,辨析两个标题的优缺点,最后做出准确的答案。‎ 依据第①段“一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第⑥段“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第⑨段“一纸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都可看出,作者把沈教授当做哲人,不是因为沈教授的工作,而是沈教授的哲人智慧:舍己为群,献身社会和祖国的坚强意志、崇高风格,如哲人般能净化普通人的灵魂。作者借此表达了对沈教授伟大精神的敬仰之情。如用“教授的爱”做标题,则突出沈教授的工作身份,而不能很好突出沈教授的精神品格和作者的无限崇敬之情,故“哲人的爱”做标题更好。‎ ‎【点睛】探究类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就是从文中筛选整合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向外延伸就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结合文本和实际进行论述。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论证要围绕观点阐述。‎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禅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B.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C.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D. 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表示授予官职,与“擢”、“摄”、“领”、“迁”等意思相同。‎ B. 孝宗是庙号。中国古代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即庙号。如太宗、高宗等都是庙号。‎ C. 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 垂帘,谓女后辅幼主临朝听政。皇帝在朝堂上跟大臣们讨论政事时,在宝座后挂着帘子,女后在里面参与决定政事。后来把皇后或皇太后掌握朝政叫垂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 叶适有主见和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前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 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 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 ‎(2)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 ‎【答案】10. C 11. A 12. C ‎ ‎13. (1)皇帝患病不能执掌丧礼,将用什么言辞来告白天下呢?如今嘉王已经长大了,如果让他提前参与决策,那么怀疑和诽谤就会消解了。‎ ‎(2)蔡必胜许下承诺,将会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下决策。叶适得到这承诺,就立刻告诉了赵汝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词性、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四个选项的前三处断句军相同,可以帮我们理解句意:叶适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时论称为得人。“不豫”指帝王生病,主语是“孝宗”,而下一句“至号泣攀裾以请”的主语应该是“群臣”,故“及孝宗不豫”和“群臣”之间要断开,故排除AD;且“孝宗不豫”这件事引出下两句“群臣”和“光宗”的做法,故“群臣”“光宗”分别放在新句子的开头,故排除AB。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A项,“与‘擢’、‘摄’、‘领’、‘迁’等意思相同”错误。摄:代理官职。迁:改官,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故A项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本题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事件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内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C项,“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错误,原文只是说“以疾力辞兼职”,叶适坚决辞去兼任职务。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疾:患病;以:用来;谢:告白、告诉;预:提前;释:消逝、消解。‎ ‎(2)许诺:许下承诺;之:代词,代指承诺;即:就;亟:立即、立刻;白:告诉。‎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考中淳熙五年进士第二名,授予平江节度推官。遭逢母丧,之后改任武昌军节度判官。任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时论称为得人。等到孝宗病重,群臣到了号哭着拉着光宗的衣襟请求的地步,光宗竟然不去探视。不久,孝宗去世,光宗不能执掌丧礼。军中士兵纷扰不安窃窃私语,恐怕将产生不测之变,叶适正告宰相留正说:“皇帝患病不能执掌丧礼,将用什么来告白天下呢?如今嘉王已经长大了,如果让他提前参与决策,那么怀疑和诽谤就会消解了。”宰相采纳了他的建议,与他一同入朝奏请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答应了。不久得到御批,其中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这样的话,留正感到害怕而离开了,人心愈发动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虑而不知所措,叶适对知阁门事蔡必胜说:“国事到了这样的地步,你作为亲近大臣,难道能够坐视不管吗?”蔡必胜许下承诺,将会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胄三人定下决策。叶适得到这承诺,就立刻告诉了赵汝愚。赵汝愚邀请赵必胜商议这件事,于是派遣韩侂胄将张宗尹、关礼主张内禅的建议奏禀太皇太后,并且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答应了,于是计谋议定。第二天举行禫祭大礼,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自行祭礼,百官列位朝贺,朝廷内外一片安定。赵汝愚当上宰相后,奖赏有功之人,将要轮到叶适,叶适说:“在国家危难之际臣子效忠,这不过是我的职分罢了。我叶适有什么功劳呢?”任代理兵部侍郎一职,因为遭逢父亲丧事而离职。服丧结束,召回任代理工部侍郎。当时有人怂恿韩侂胄立盖世功劳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侂胄认为有道理,准备发动战争。韩侂冑想凭藉叶适的声望,靠他草拟诏书来震动影响朝廷内外,就改任他为代理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用生病为理由坚决辞去兼职。正值诏令诸将四路出师,叶适又告知侂胄应该先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等到金兵大举入侵,叶适认为人心一旦动摇,就不能再次控制,于是向朝廷提出建立堡坞的建议。当初,淮河沿岸的居民被金兵惊散,每天都惶恐不能自我保全。叶适于是在村子墟落的数十里之内,依靠山水的险要之处,建立堡垒土坞让百姓恢复旧业守卫,春夏时节分散耕种,秋冬时节进入堡垒守卫,一共四十七处,又度量长江沿岸之地,创立三个大城堡,每堡以二千家为单位,教他们练习射箭。没有事的时候就戍守,以五百人设一将。有警报则增募新兵以及抽调诸州禁军二千人,连同堡坞内的居民,一共为四千五百人,共同守戍。三堡建就,流民慢慢归聚。嘉定十六年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谥号文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海楼 米芾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用夸张的手法,写铁瓮城矗立云间,烘托望海楼的高俊奇伟。‎ B. 颔联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 C. 涛声阵阵,片片帆影,激发诗人作诗的逸趣,引起诗人饮酒的雅兴。‎ D. 繁华不再,夕阳西沉,作者转而心情感伤,情感比较深沉。‎ ‎15.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从多个角度写景,请具体赏析。‎ ‎【答案】14. B 15. 这一联写景自楼内向外远望,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画角、沧洲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对比,把它们融合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面面。‎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本题综合考查了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试题的时候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解答这类试题。‎ B项,“从现在和未来两个方面”错误,颔联写三峡的江声似乎流入我笔底,六朝的帆影好像映落我杯前。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古今相融,拓展了诗歌意境,但是没有写“未来”,故B项“未来”一词无中生有,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要构建古诗常见的艺术手法技巧的知识框架,答题时首先读懂诗句,进行快速搜寻和定位;再把定位出的几种技巧梳理出来;最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颈联“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起白烟”,几番呜咽的画角催落着红日,远处幽静的沧洲袅起了白烟。作者写景从楼的“画角”声写起,向外远望到天尽头的红日和沧州升起的白烟。在这里,红日、白烟形成色彩的对比,日落、烟起形成趋向的对比,红日落处、白烟起处形成远近的对比,画角声和沧洲白烟形成听觉和视觉的对比,共同勾勒了一幅黄昏图景 ‎【点睛】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技巧的题,首先要指出运用何种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技巧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技巧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一定不能只注意艺术技巧,而忘记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3)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论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答案】 (1). 小学而大遗 (2). 吾未见其明也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8). 猿猱欲度愁攀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1)依据“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 ‎ 韩愈最后的评价”,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论而更加奋勉或沮丧”,容易推知答案;(4)依据“写山势高险”“ 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容易推知答案。本题易错字:遗、尊、酹、誉、沮、鹤、猱、度、援。‎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是融中国哲学思想、美学精神、绘画理念于一体的民族艺术。20世纪以来,新的文化思潮和艺术观念不断对中国化领域产生冲击,画家们既要突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又要继承传统发扬光大中国文化精神,( ),也造就了当今画坛的各种风格。‎ 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瑰宝,中国画的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和表现方式有着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为历代画家崇尚与传承,其伟大而完整的绘画体系,成就了一代代宗师。然而,也正是这千百来逐渐趋于完美的绘画准则,让一些画家“长跪不起”,不敢轻易逾越雷池,仍在使用今日的笔墨纸张道说古人程式化的话语。事实上,单凭笔墨功力,是无法成就作品艺术灵魂的,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受,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新时代的中国画创作者,应该以笔墨激扬时代精神,让中国画在多元共融的艺术格局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B. 这其中尺度的把握体现着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 C. 面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影响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 D. 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使他们对其中尺度的把握不同 ‎18. 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长跪不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B. 父亲的话让我意识到,要打破我们父子之间这层令人悲哀的“厚壁障”太难了。‎ C. 著名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D. 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19.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B.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C. 画家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呈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并行不悖的艺术法则。‎ D. 画家能否凭借自己的生活积累和艺术感觉,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是新时代类术创作至关重要的艺术法则。‎ ‎【答案】17. B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语境中,上文“画家们既要……又要……”,这就需要画家对中国文化把握好尺度。这尺度如何把握体现了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理解。据此分析,CD两项因果倒置。排除CD两项。A项与下文“也造就了……”语意不连贯。排除A项。B项“体现了……”与下文“也造就了……”语句衔接最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文中“长跪不起”并非实指,而是虚指,指一些画家对绘画准则的虔诚遵守,这里的引号,有表述特殊含义、需要强调的作用。A项,“之”的引号,有突出强调火把的形状的作用。B项,“厚障壁”并非实指厚厚的墙壁,而是虚指父子之间存在厚厚的隔阂。引号的作用是表述特定含义。C项,“形神兼备,充满生机”,引号是引用话语的作用。D项“文明”,引号是表示讽刺或嘲笑的作用。分析可知,B项引号的作用符合要求。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划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能否”在句子是两面对一面,不合逻辑。排除BD两项。“并行不悖”用词不当,此词一般用在有两项以上内容的句子中,“让传统文化内涵及现代人文精神在画面上得到充分体现”只是一条准则。排除C项。A项修改的最恰当。故选A。‎ ‎【点睛】引号的作用:‎ ‎1. 表示引用。‎ ‎2. 表示特定称谓。‎ ‎3. 表示特殊含义 ‎4.表示讽刺和嘲笑。‎ ‎5.突出强调。‎ ‎20.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 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 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 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 C项,“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错误,应该是:80岁为杖朝之年,90岁为鲐背之年。故选C。‎ ‎【点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素养。‎ ‎2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表示官职变动的时候,“擢”“拔”“迁”表示升官,“谪”“贬”“左除”“左迁”表示降官。‎ B. 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下车伊始”中的“下车”即是此意。‎ C. 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D. 改元,指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D项,“同一皇帝在位时不可以改元”错误,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直到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故选D。‎ ‎【点睛】文化常识类的题目是常考点,首先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归类,比如国号年号、古代职官等。然后结合题中的提示做出正确的解析。‎ ‎22.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B. 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C. 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D.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古代文化知识,比对各个选项做出准确判断。‎ B项,“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错误,朝指春天朝见帝王,觐指秋天朝见帝王。故选B。‎ ‎【点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常常包括特定称谓、古代职官、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天文历法、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且分类识记,便于快速准确地解题。‎ 四、写作(60分)‎ ‎23.根据暑期推荐的书目和影单,任选其中一类,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范文:‎ 读《鲁宾逊漂流记》有感 英国小说家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描述了主人公漂流海岛,战胜困难,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小说写得真实自然,富有传奇色彩。主人公在孤岛上种庄稼,搭木屋,吃了千辛万苦,生存下来。但想回人间的心切,使他着迷般地只想到如何走出这个鬼地方,结果还是失败了,最后于1868年回到阔别28年的英国。‎ 翻开书的第一页:"谨以此书奉献给那些时时处处依赖父母,依赖学校的青少年朋友们。"当我从扉页上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便对这本书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反感.任性,娇气,依赖性强而动手能力差,这的确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缺点。但我们不甘心承认这些,我们不也希望做得更好吗可为什么,周围的人总要给我们戴上这顶"帽子"呢?‎ 当我郑重地翻过最后一页,读完了这个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之时,我想我真的被震憾了,那是一种心灵上的震动。一个个问号不由地萦绕在我的心头,如果我是鲁宾逊…… 如果我是他,当船在暴风雨中失事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向命运低头继续远航吗不,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不会去接受那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因为我没有那份自信。‎ 如果我是他,当独自一人置身于荒岛之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重燃生的希望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不可能像他那样因时顺变,积极自救,因为我没有那种能力。‎ 如果我是他,当看到野人用自己的同类开宴会时,我会像他那样勇敢地站起来,在仅有一个助手的情况下同他们搏斗吗不,我宁可躲得远远的,祈祷他们永远不要发现我,因为我没有那种胆量。‎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从呱呱坠地到背上书包,父母,学校为我们铺设了成长的道路。我心安理得地在这条平坦的大道上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挫折,没有风浪,而我还整天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其实我根本没有咀嚼过生活中的苦涩,我是幸福的。然而幸福中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能吃饱穿暖,背上书包去上学,每天接受家人们的关爱,社会的关注是一种莫大的快乐。‎ 我们需要具备鲁滨逊那样的刻苦奋斗的精神。‎ 在他认为,天底下没有什么人类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人类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一切难题都将迎刃而解。我们学习也一样,必须相信自己有能力把各个学科学好,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一股动力不断促使我们前进。同时,还必须在做好每一件事后力求精益求精。‎ ‎"一本好书能拯救一个人。"现在我百分之百相信这句话.这287页向我展示了鲁宾逊自信,自立,自尊,自强,永不满足,不甘平庸的精神;告诉我鲁宾逊靠自己的诚实,善良,智慧和坚毅,去创建,去开拓。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写书目读后感或电影观后感,要考生在阅读或观影后对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情节、人物特征、处世哲学、思想境界等发表感悟。读后感或观后感通常是四种内容的组合:一是缩写内容提纲,一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三是摘录好的名言警句、四是联系现实谈意义。题目可以用《×××读(观)后感》,也可以用《读(观)×××有感》。‎ 考生可以选择的篇目或电影很多,书目类包括古今中外的传统名著和新兴作家作品,电影类也是如此。但是一定要注意选择主旋律积极昂扬的、价值导向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对考生对他人有积极影响作用的。内容上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个人之于社会事业、国家人类的,关键点在于切入角度要小,以小见大、以人事入情理,立意可多样,语言要有力。‎ 立意:‎ 赞美人物吃苦耐劳、勤勤恳恳、坚韧无私……的品格;‎ 对美与丑、舍与得、贫与富、个人与国家……的辩证关系的分析;‎ 对为人处世、社会发展、国家治理、人类命运的经验总结或教训反思;‎ ‎…….‎ 素材:‎ ‎1.当未来的憧憬,一点点变为对现实的追索,我们这一代人,就唯有从回忆中寻找曾经的热血与真情。那些散落在岁月之路上的叶片,有的早已枯黄斑驳,有的早已随风飘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价值在于,能带观众重回曾经的青春,或许是曾经的经历,或许是幻想的情节,但电影如一根火柴,划亮之后,点燃了记忆,唤醒了早已沉睡的情节,甚至重新勾勒出对青春的回忆,一幕幕的悲欢离合,重新成为内心的回响。即使影片结束,火柴熄灭,但萌发出的青春情怀,却不会那么轻易退却,忆起的人和事,也不会在短时内忘记,被勾忆起的曾经的青春,无论酸甜苦辣风霜雨雪,如今回想起来,就如欣赏一件雕塑品一样,都只留下骚动的青春,都只留下幸福的味道 ‎2.40年风雨变迁,40年沧海桑田,中华大地却依然记着焦裕禄这样一位共产党人的名字,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他的事迹感动了整整两代人!影片《焦裕禄》中,患有严重肝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焦裕禄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吴县长派人分给他二斤大米,这在当时来说相当的珍贵,可以让家里人吃上几顿香喷喷的饭。可他却一点也没动,让家人原物奉还。他带头废除了干部生活调节费,为补助一些一辈子任劳任愿而犯所谓的“错误”去别的县买米。因此遭到了无所事事之人的诽谤和中伤。但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到增强了改变兰考穷困面貌的决心。每当他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采取了独特的治疗方法“压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考察中,他的旧病复发,一阵一阵的肝痛使豆大的汗珠不断的从额头冒出,承受着巨大病痛的却不哼一声。这是多么刚强的性格,多么顽强的意志,多么韧拔的气节。‎ ‎3.在期待中失望,在孤独中疗伤,在告别后坚强,受伤也绝不投降。”这是哪吒的片尾曲,也概括了哪吒的成长经历。若命运不公就和它斗到底!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和哪吒一样打破成见,倔强生长。哪吒生而为魔,那又如何,他成为了他自己的英雄,他保护了他在意的人。身为普通人的我们,虽没有像哪吒一样的魔力,但我们可以拥有像哪吒一样坚韧不拔,同命运斗争的精神。没有人该被定义,我们有能力保护自己在意的人,我们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结构:‎ 本文写书目读后感或电影观后感,考生都应该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内容、情节、人物特征、处世哲学、思想境界等发表感悟。开篇先简单分析作品内容,叙述与自己主旨观点相关的情节,并引出自己的观点态度。然后行文时围绕观点,既要叙述作品中的人物、事例,又要恰当引用经典台词,并作出自我的感悟和联系现实的点评。感悟和点评都要入情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让人深思。最后要再次突出观点,还要再次表达作品带给你的感悟和深思,总结全篇。‎ ‎【点睛】写书目读后感或电影观后感,一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的关键;二要密切联系实际,突出对自己或社会、国家的意义,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三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四是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