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2018学年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下)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C项,“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故选A。‎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A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分析错误,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故选A。‎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B项,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在对拼音教学法进行反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故选B。‎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题目一般以“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狼叫 甘应鑫 三只羊乡的光棍表叔秃顶那年,刚过56岁,随村里人去市火车站当临时搬运工。‎ 有一天,路过站外一处垃圾堆,忽然听见婴儿啼哭,觉得蹊跷,揭开脏包一看,是女婴,已经生命垂危。他心软了,说:“天送的,我收养了。”最后牢牢地抱了回去。‎ 转眼十年过去。养女吃着百家饭,纳着百家福长大了,而表叔已不经熬,刀耕火种,骨瘦如柴,又害眼疾,为了养女上学,多攒点钱,上山采药又摔伤腰椎,差点见阎王。‎ 当年表叔家日子过得实在太苦,餐餐清汤寡水,顿顿眼泪水泡饭。父女俩去赶集,村民指指点点,句句戳心。有夸他行善添寿,有骂他窝囊造孽,自己吃不饱肚,还捡个小孩养……表叔听过苦笑一声,便默不吭声,照旧当成亲生的养。‎ 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到乡里建洋房,表叔拿不出足够自筹款建房,一直与山相依、以水为伴。‎ 以往,村里人能关照则关照他,如今人畜搬走,他就成了单身独户,住在村东山脚下一栋毛南族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养牛。逢上刮风下雨,烧瓦裂缝漏雨,房梁摇摇欲坠,有时还掉落下蛇鼠,住得心惊肉跳。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表叔家去乡小学,步行至少一个小时方穿过雾气笼罩的莽莽森林,途中一段险滩要趟过小溪,一段险路要从悬崖巨石间挤过去。这里山高水深,荒无人烟,却一点也不寂静,鸟鸣兽啸,奇香弥漫,连大人都惧怕,嫌远,更何况小孩;所以家境好的小孩转学,家没钱的小孩,有的就辍了学。养女想退学,表叔对养女说:“凭一口气,点一盏灯,有我吃就有你吃,你要念好书,争口气!”然后卖掉了家畜。从此,天麻麻亮养女又出门上学,放学又随着星辰到家。‎ 有一天傍晚,养女放学路过老坟山,乌鸦乱叫,她见一堆新坟招魂幡下,猛蹿出一只白兔,吓得她背脊发冷,中邪似的絮絮叨叨一晚胡话。另一夜,一群野猪又把表叔家稻田拱得颗粒无收。打那以后,表叔为给养女壮胆,想出一个护身秘法,并教会她:学狼叫。‎ 过了这么多年,又听见狼叫了,消息传开去,人们觉得怪。‎ 记者们驱车到了乡里探秘,不少人说亲眼见过狼。看见她牵牛出门,记者好奇地问:“山里有狼,你不怕吗?”她苦笑答:“不怕,我有办法对付狼。”记者一愣,是小瞧了女孩,瞪大眼一瞄,女孩天生一双鸳鸯眼,眼珠子左边幽蓝色、右边褐橘色,一眨一眨,璀璨,勾魂。记者问:“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她鼻子有些酸,说:“去打工赚钱,照顾爸爸。”在一旁的表叔听了搂住养女无声地抹泪。表叔边招呼记者坐下吃五彩糯米饭,边烧水泡茶,说:“小女从上小学起,成绩在年级里数一数二,非常懂事乖巧,平时放学回家,就主动做家务……”‎ 记者们蔫头耷脑钻进密林,喘气爬上磐石,忽听见山崖背后 “嗷呜——嗷呜——”的哀声与风声从极远之地呼啸而来,在人迹罕至的山谷间激荡,那声浪足以将人掀下山崖。记者们疑心是风声作怪?是狼嗥?是人喊?‎ 记者们走后,清明阴雨就来了,断断续续,没有放睛过,偶尔还打几个炸雷,屋顶上的瓦被震落下来,门前一株古树被劈开了花。万幸的是,石楼没塌,父女俩躲过了一难。‎ 表叔没想到,过完分龙节不久,乡政府忽然安置他去了一家养殖场帮忙;还为他养女找到寄养家庭,是一对没有孩子且富裕的中年夫妇。‎ 终于,三只羊乡里没了狼叫。‎ ‎(2017年9月28日《河池日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写光棍表叔家餐餐清汤寡水、房梁摇摇欲坠、门前古树被劈等细节、有利于突出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的必要性。‎ B. 养女是一个懂事的乡村少女形象,她在学习上十分努力,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她主动做家务,她希望将来能挣钱孝顺养父。‎ C. 记者在乡里和女孩分别不久就听到了“狼叫”,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乡政府终于对父女二人做出了适当的安置。‎ D. 开头交代地名“三只羊乡”,暗示了地瘠民贫;交代表叔的光棍身份,以及他当搬运工的事,为下文写他收养孩子作了铺垫。‎ ‎5.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6. 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 ‎6. ①情节上,“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②人物上,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③环境上,“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④主题上,“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⑤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解析】‎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B项,“……因此发现了真相。在他们努力下……”分析错误,文章没有明确交代记者们发现真相,也没有写记者们的努力。故选B项。‎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环境的题目,小说的环境氛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大致有:所处的时代、所处位置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等等,。解答本体是,找出小说中社会环境描写,根据文中的一些描写简要的概括,回答问题。通读文章,从中筛选出“最近几年,乡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学乡里建洋房”,“好在,乡干部经常来慰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并为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乡里读书”等社会环境的描写,根据这些社会环境的描写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如:“‎ 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根据“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等情节,概括“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6. 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以‘狼叫’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标题作用能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本文以“狼叫”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凸显了人物形象,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具体作答时,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狼叫”是最关键的情节,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与父女二人命运的转折关系紧密。使父女二人的形象更鲜明。学狼叫是表叔应对困难的策略,体现着父爱;是养女行路时壮胆的行为,表现着她的坚强与成长。“狼叫”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为小说的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狼叫”的消失,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回答时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效果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角度回答问题。‎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呼应文章内容;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象征,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本文以“狼叫”为题,设置悬念,吸引读,凸显了人物形象,推动了相关情节发展,表现了当地的偏僻与贫穷,写出了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具体作答时,可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语言沟通中外思想,超越文化藩篱,推动文明创新,是促进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工具,是服务“互联互通”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贸通道,也是文明互鉴之路。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通过掌握彼此的语言,可以获得一种观察世界的新途径和新起点,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对话。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能够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互通和文化交流,进而实现“民心相通”。‎ 在全球化时代,欧美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制定语言战略,用以处理和解决世界市场带来的跨文化沟通问题,从而消除误解, 减少冲突。以美国IBM为例,该公司不仅指定英语作为公司通用语言,同时还确定其他八种语言作为公司沟通语言的选择,为跨文化团队管理和沟通,以及本地化战略积极开展规划。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进行海外投资,都需要语言文化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近来中国企业在乌兹别克斯坦生存和发展境遇即表明,中国企业遭遇到的语言障碍,给合资企业或独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的倒闭和破产。语言是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建设“一带一路”,必须语言先行!‎ ‎(摘编自光明网《沈骑:语言能力建设是“一带一路”的基础性工作》)‎ 材料二:‎ ‎“一带一路”涵盖世界三大宗教、四种文明、上百种语言,如何在不同文明、文化之间取得共识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 在人类文化的基底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体现出“一带一路”大战略的高远文明境界。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 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崛起都有与它崛起相关的全球化地带和文化影响圈,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应该能较好地与该国的标志性公司及个人相结合,即能够比较自然且有效地被呈现。比如微软和比尔·盖茨,苹果和乔布斯,“脸书”和扎克伯格,谷歌和拉里·佩奇,特斯拉和埃隆·马斯克等就成为“美国梦”的新偶像……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比如简单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实传统文化更多是资源,只有被成功转化,才能转化为软实力。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才能打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文化价值体系。‎ 应对文化挑战还要善于利用宗教规律,解决宗教问题。一带一路沿线众多国家的广大民众都是某一种宗教的信仰者。如果不尊重宗教规律,甚至回避、抑制宗教,必然导致沿线诸多信教民众的疏离感。中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一些突发事件,往往与员工无意识地侵犯了驻在国民众的宗教禁忌有关。‎ ‎(摘编自中华网《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2017年5月15日)‎ 材料三:‎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上有多种文明和上百种语言并存,国家(地区)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应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蓝图的顺利实现。对于文化对话的内容,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加强中华文化“走出去”,以展示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另一方面也要将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的中国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展示在各国民众面前,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近感。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就要加强双向良性互动和合作沟通,即考虑各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宣传。‎ 我国边疆地区一些民族与境外使用相近的语言,他们的民族语言同时也是“跨境语言”,对不同文化的融合能起到很强的润滑和推动作用。北京语言大学等学校已为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十万留学生,其汉语教育几乎涵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培养了大量国际知名汉学家,这些人都是文化对话的潜在参与者。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约有50多种国家通用语和200多种民族语言,且大多为非通用语种。而目前我国此类人才奇缺,亟须培养大量精通沿线国家语言的高层次外语专业人才和语言能力过硬、具有国际视野、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的领域和行业专才。‎ 由于我国自身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如国际传播力不够、少数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国人在国外旅游中存在不文明行为等问题,对国家形象造成了影响。对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好感与认同。‎ ‎(摘编自光明网《以文化对话推动“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05月20日 02版)‎ ‎7. 针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语言教育与语言传播对跨国企业的重要性。‎ B. 材料二侧重报道的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复杂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挑战,及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C. 材料三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我国在与沿线国家文化对话方面的优势、劣势及不足,这些劣势和不足都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 D. 三则材料摘编自两家不同的媒体,文章风格虽相近,但由于考虑所面对的读者群体,两家媒体在用词方面还是有各自的特点的。‎ ‎8. 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中美国IBM的语言战略和中国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语言在世界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性。‎ B. 材料二中每一个帝国崛起的事实,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是中国以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的必经之路。‎ C. 三则材料都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深度思考,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解决现存问题的办法。‎ D. 材料一认为作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的语言,既是促进“民心相通”的保障,也是服务“互联互通”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 E. 材料三着眼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以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及融合等方式来确保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 ‎9. 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D 8. CE ‎ ‎9. (1)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与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相结合,使之自然有效传播;(2)走出认知误区,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3)通过与沿线国家的双边对话与交流,展示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华现代文化门类和成果丰富多样,化解潜在壁垒,增加文化的辨识度和亲切感;(4)文化宣传要有针对性,要尊重沿线国家的宗教规律,关注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风俗和阅读习惯、风土人情和价值取向;(5)主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国家形象,赢得周边国家的普遍认同和好感。‎ ‎【解析】‎ ‎7.‎ ‎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把握如下几点,一是选择“正确”还是“不正确”的一项,二是选择“一项”或是“两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比如本题中,“针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A项,“材料一中我国海外投资风险评估中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有误,材料一第三段中说“在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风险评估中,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覆盖率高达71.3%,高于主权风险(46.9%)”,应该是“与语言紧密相关的文化风险”的高覆盖率。B项,“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因此中国最终在一带一路上的崛起,必须是以一个文化强国的姿态崛起”。C项,“这些劣势和不足都急需语言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来消除和弥补”有误,这些不足非“语言能力建设”所弥补。‎ ‎8.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问的是“针对以上材料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不准确”“两项”;考生应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是哪一则材料哪一方面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 C项,“三则材料……都强调了语言对文化的互通、共识和共融的重要性”有误,材料二并未涉及语言建设方面的内容。E项,“对我国‘一代一路’建设的认同”错误,从文中来看,材料三第一段说的是“中华文化要想得到‘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认同”,可见应该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材料二第三段说“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由此可以知道,可以到下文找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概括,材料二第四段说“如何把中国明星公司及其创始人与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更好地相结合并加以有效传递,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第五段“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还要避免一些认知误区……要想实现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目标,需要整合和转化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全球资源”,材料三中“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大力促进双边文化的对话与交流、碰撞 及融合等方式来化解潜在的壁垒,推动中国与沿线 国家关系持续稳定发展”等,考生可以把这些内容圈出来,然后依据分值分条进行概括。‎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概括各则材料的要点,提取相关的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整合最后得到答案。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实用类文本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要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时要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比如本题中,“要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价值文化体系,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我们还需做出哪些努力”,“除加强语言能力建设外”,这一限制条件就把材料一排除在外,“做出哪些努力”,说明应到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找出我们该做什么,考生可以先找到材料二中“如何建设‘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圈、打造和传递中国文化价值呢”这一疑问句,然后确定答题的区域,最后进行概括即可。‎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四世祖安,尝从岳飞军中有功。嘉定十年,金人犯襄阳,驻团山,父宗政时为赵方将,以兵御之。珙料其必窥樊城,献策宗政由罗家渡济河,宗政然之。越翼日,诸军临渡布阵,金人果至,半渡伏发,歼其半。‎ 珙以身镇江陵,而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诏以兵五千援淮,珙使张汉英帅之。枢密调兵五千赴广西,珙移书执政曰:“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不听。大元大将大纳至江陵,遣杨全伏兵荆门以战,珙先期谍知,达于枢密,檄两淮为备,两淮不知也,后果如所报。珙奏:“襄、蜀荡析,士无所归,蜀士聚于公安,襄士聚于郢渚。臣作公安、南阳两书院,以没入田庐隶之,使有所教养。”请帝题其榜赐焉。‎ 初,珙招镇北军驻襄阳,李虎、王旻军乱,镇北亦溃,乃厚招之,降者不绝。行省范用吉密通降款,以所受告为质,珙白于朝,不从。珙叹曰:“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终于江陵府治,时九月戊午也。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讣至,帝震悼辍朝,赙银绢各千,特赠少师,三赠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庙曰威爱。‎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其学邃于《易》,六十四卦各系四句,名《警心易赞》。亦通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宋史·孟珙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B.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C.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D. 是月朔/大星陨于境/内声如雷/薨之夕大风发/屋折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屯兵既有聚集军队,炫耀武力的意思,也指屯田垦荒的军队。在本文中取后一种意思。‎ B. 书院是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有宋一代,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C. 古时将官员因年老而自请去职称为“休致”。文中孟珙因不满朝廷拒绝范用吉请降而辞官。‎ D. 戊午为干支之一,是中国传统纪年的一种方式,自当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皆为“戊午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珙作为将门之后,对战场形势洞若观火。金人进犯襄阳的时候,孟珙的父亲采用孟珙的计策布阵伏击金军,取得重大胜利。‎ B. 孟珙身为武将,但非常注重文教事业。在防范蒙古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设立公安、南阳两座书院,并请理宗皇帝题写榜文。‎ C. 孟珙忠君体国,深受器重。他在治所去世,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廷政事追悼他,并为孟珙立庙且题名“威爱”。‎ D. 孟珙眼光长远,见识非凡。他认为广西边地只需择人分布各地管理即可,一味增兵对防御并无补益,后来他的分析得到印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璟帅武昌,故事,无兄弟同处一路者,乞归田,不允。‎ ‎(2)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答案】10. C 11. C 12. D ‎ ‎13. (1)他的哥哥孟璟镇守武昌,按惯例,没有兄弟同在一路的,孟珙请求回家务农,皇上不许。‎ ‎(2)他回到家中就是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坐,像是超然世外。(他)不贪恋财富、美女,停止对美味的追求。‎ ‎【解析】‎ ‎10. 试题分析:在古代历法中,“朔”是“初一”的意思,“是月朔”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大星陨于境内”“大风发屋折木”结构相近,可依据结构特点断句,再结合上下文可知画线句子意思是“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那天傍晚,大风吹毁了房屋树木”。据此可知答案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 试题分析:“因不满朝廷拒绝范用吉请降而辞官”不当。由原文“病遂革,乞休致,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致仕”可知,孟珙是因为病加重,请求辞官,后来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 ‎12. 试题分析:D项,“一味增兵对防御并无补益”不当。选项对应信息是“大理至邕,数千里部落隔绝,今当择人分布数郡,使之分治生夷,险要形势,随宜措置,创关屯兵,积粮聚刍于何地,声势既张,国威自振。计不出此而闻风调遣,空费钱粮,无补于事”,这段话的意思是“大理国到邕州,数千里内部落互相隔绝,现在应该选人分别到各郡,让他们分管生夷,根据地形的险易,可随宜处置,建关屯兵,确定在何处积粮聚草,这样,形成声势,国威自然振奋。不从这方面制定计划而是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对事情无补益”,也就是说孟珙反对的是“闻风调兵,空费钱粮”。‎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帅”,镇守;“故事”,惯例;“乞归田”请求回家务农。(2)“退”,回到家中;“隐”,倚着;“危坐”,端坐;“萧然”超然;“货色”,财富、美女;“绝”,停止。‎ 参考译文:‎ 孟珙,字璞玉,随州枣阳人。他的四世祖孟安,曾跟从岳飞,立有战功。嘉定十年(1217),金人进犯襄阳,驻扎在围山,孟珙的父亲孟宗政当时是赵方的部将,率兵抵御金人。孟珙估计金人一定会窥伺樊城,向孟宗政献计由罗家渡过河,孟宗政采纳。第三天,各军在罗家渡布阵,金人果然到来,金人渡河一半时,宋伏兵发起进攻,杀死一半金人。‎ 孟珙亲自镇守江陵,他的哥哥孟王景镇守武昌,按惯例,没有兄弟同在一路的,孟珙请求回家务农,皇上不许。朝廷诏命孟珙派五千兵支援淮河守军,孟珙派张汉英率兵前去。枢密调兵五千奔赴广西,孟珙致书执政说:“大理国到邕州,数千里内部落互相隔绝,现在应该选人分别到各郡,让他们分管生夷,根据地形的险易,可随宜处置,建关屯兵,确定在何处积粮聚草,这样,形成声势,国威自然振奋。不从这方面制定计划而是闻风调兵,空费钱粮,对事情无补益。”他的意见没被采纳。大元大将大纳到江陵,派杨全在荆门布兵同宋军交战,孟珙事先侦知这情况,报告给枢密,传檄让两淮做准备,两淮不知道,后来果然如他所报的那样。孟珙上奏说:“襄、蜀两地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士人无处安身,蜀地士人聚集在公安,襄阳士人聚集在郢渚,臣设立了公安、南阳两座书院,使那些被没收的田舍隶属书院,使士人有地方受教育。”他请皇上题写榜文赐给书院。‎ 当初,孟珙招镇北军驻守襄阳,李虎、王..的军队作乱,镇北军也溃散了,孟珙就用优厚的条件招抚他们,归降的人不断。大元行省范用吉密通降书,以所受文告为凭证,孟珙向朝廷汇报,朝廷不许。孟珙叹道:“收复中原三十年的人,如今志向不能实现了。”他的病加重,请求辞官,他被授予检校少师、宁武军节度使后辞官,在江陵府治所去世,当时是九月廿六日。九月初一,有颗大星陨落在境内,声音如雷。孟珙去世的那天傍晚,大风吹毁了房屋树木。孟珙去世的消息传到朝中,皇上震惊,停止朝政追悼他,赠给他丧葬费银绢各一千两匹、特赠他为少师,三次赠官后为太师,封他为吉国公,谥号“忠襄”,庙名叫威爱。‎ 孟珙忠君体国的念头,可贯金石。他在军中与部下议论事情,人们说的都不一样,孟珙慢条斯理地用简短的话进行折衷,大家都很高兴。他对拜见他的士人、游客、老军官、退役的兵卒,都是一视同仁,待以恩惠。孟珙的名声和地位虽然显赫,但只设鼓旗这样的仪仗,在将士、官吏面前他神色凛然,没有敢轻视他的人。他回到家中后就是焚香扫地,倚着几案端坐,像是超然世外。他不贪恋财富、美女,饮食很平常。他对《易》颇有研究,六十四卦各联系为四句话,称为《警心易赞》。他也通晓佛学,自号“无庵居士”。‎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描绘了灞原上撩人秋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萧森画面。‎ B. 第三句不禁让人想起“落 叶归根”这个成语,作者这时看到他乡落叶顿有自己羁留外地、盼回故乡之感。‎ C. 第四句中“寒”字写出了深秋已至,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贫寒交迫的生活让作者难以维系。‎ D. ‎ 尾联诗人大发感慨,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E. 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雕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 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多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 CD 15. ①手法: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②情感: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③结构(艺术效果):与尾联的感慨自然衔接,使情感的强烈爆发水到渠成,不显突兀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赏析诗歌的颈联,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以动衬静,表现了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处境。同时又与尾联的感慨自然衔接。‎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修养最高的人应该达到的境界的三句是“____,____,____。”‎ ‎(2)白居易听了琵琶女的叙述之后,大有同病相怜之感,于是发出了“____ ,____”的感叹,这两句诗常被用来表达有相似的伤感经历的人一见如故时的感受。‎ ‎【答案】 (1). 至人无己 (2). 神人无功 (3). 圣人无名 (4). 同是天涯沦落人 ‎ ‎ (5).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功、名、涯、沦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认为,只有“中国制造+互联网”握成拳,才能形成合力,而“工匠精神”就是要扭转长期以来好大喜功的导向。‎ ‎②朱日和沙场大阅兵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侧目而视,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③中国当前的文化,未免过分热衷于所谓的“房子、车子、票子”,一点不夸大其词地说,这种文化倾向,是漠视甚至鄙视平凡人社会地位的文化倾向。‎ ‎④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搀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件,使许多人面对摔倒的老人变得犹豫不决,期期艾艾,这不禁让人感叹信任危机已经出现。‎ ‎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央视科教频道已经举办了两季诗词大会,大会还请到备受人们喜爱的蒙曼、康震等老师坐而论道,助解中华古典诗词文化。‎ ‎⑥平心而论,在泥沙俱下的众多名人自传中,那些“伪名人自传”,是不可以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和王蒙先生的《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相提并论的。‎ A. ①③④‎ B. ②③⑥‎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 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句中“好大喜功”与“工匠精神”正好相对,符合语境;‎ 侧目而视: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与后面“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语境不合;‎ 夸大其词:把事情说得超过原有的程度。句中说对于某种文化倾向不夸大其词,符合语境;‎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不用来形容人犹豫不决,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坐而论道:原指坐着议论正事,后指空谈大道理。贬义,与语境不合;‎ 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跟着水一起流了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一同显现出来。句中把“伪名人自传”与杨绛先生和王蒙先生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成语使用符合语境。‎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三峡工程175米蓄水成功后,四面环水的白帝城形成了一个美丽的岛屿,岛屿上各类植物颜色五彩缤纷,白帝城成了三峡库区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B. 霍金经常会给人类推导出一些令人惊愕的场景,可以说,霍金的双腿虽然早已不能移动,但他却从来都是“不走寻常路”的人,他是走在自己脑细胞的逻辑之路上。‎ C. 当地环保部门着手对养猪场地下埋藏的污染物进行大规模清理,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环保部门在地下挖出疑似危废品5900多吨。‎ D. 申遗成功以来,运河遗产的本地保护得到改善,一些地区积极探索运河文化的传承利用,但总体而言,仍需加强顶层设计,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永续保护。‎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前面的“颜色”成分赘余。B语序不当,前后分句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句首。“虽然”应置于“霍金的双腿”之前.D“本地保护得到改善”搭配不当,可把“改善”改为“加强”。‎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回应中国经济运行热点问题,记者洗耳恭听。‎ B. 本店喜迎十周年店庆,凡光临本店消费满100元的顾客,本店将惠赠精美礼品一份。‎ C. 政府部门回复管辖单位:你校《关于增拨招生指标的请示》已经收到,内容完全晓得了。‎ D. 他对王编辑说:“感谢您对拙著不吝指正。我将遵照您的意见认真修改,再请您审阅。”‎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A项,“洗耳恭听”,专心地听。指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B项,“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C项,“内容完全晓得了”口语化表达不符合政府公函用语。D项,“拙著”,谦称自己的著作;“指正”,谦辞,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使用得体。所以选D项。‎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话疗”,意即心理咨询。指的是对有心理问题的人进行谈话治疗,使患者走出迷惑和困扰。其实,不只有心理问题的人需要“话疗”,①______。空巢老人之所以有这种需求,是因为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是重要的社会互动,而空巢老人往往②_____。因此把治疗心理疾病的“话疗”方法运用到老年人身上,尤其是③______,多给空巢老人一些“话疗”,就相当于给空巢老人补充了“精神补养剂”,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答案】 (1). ①很多空巢老人也需“话疗” (2). ②社会互动不足(或“缺乏社会互动”) (3). ③用到空巢老人身上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针对“为什么高铁上只有吃不起的盒饭却买不到方便面”的疑问,有人认为,动车密封性特别好,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卖高价盒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高铁服务人员缺乏为民意识,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①泡方便面味道很大不一定会严重影响乘客的身体健康。‎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卖方便面不一定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 (2). ③转变服务观念不一定能使乘客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段中表意绝对的句子“不卖方便面,就能营造出一个比较舒适的乘车环境”“只要他们转变服务观念,乘客就一定能吃上可口价廉的饭菜”。‎ 四、作文(60 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守住自己的位置 若为星和月,便照亮夜空;若为虹与霞,便渲染蓝天;若为枝和叶,便点缀世间,找准自己的位置。‎ 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位置,只在于是否能够找准,亦或是否能够为之倾倒,为之付出。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于时间的早晚。歌德曾热衷于美术,但在他参观着名画家的画作后,方才认识到自己并不善于绘画,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成为着名画家。那时,他偶然为一家出版社随手写的几篇文章,却被这家出版社的总编赞赏,于是他发现自己在写作上的才华,开始专心于文学创作。此时,他年已四十。但最终,他的成就如何?因而,无论是何人,无论何时,找准自己的位置,为之倾倒,并为之付出,终将创造人生的辉煌。找准自己的位置,不在于时间长短。美国有一位这样的人,在高三时,他的老师对他说他不适合读书,希望他退学,于是他很沮丧,因为他的父母最大的希望便是他能够读好书出人头地。但他的老师同时也对他说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位置,只在于是否会寻找,于是退学后伴随着这种希望,二十年后,他一如既往地在修剪花坛里的树木。但此时,他已然成为当地最大的园艺公司的老板。找准自己的位置,需要正确认识自己。‎ 李白,在诗坛中声名显赫,世称诗仙。但他在政坛又如何?“仰门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豪情壮志后,却也终赐金放还。纵使留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明朝散发弄扁舟”的的亘古神话,终醉死于宣城,结束他浪漫的一生。若非他收起些许的浪漫、癫狂与不羁,又岂会壮志难酬。若让居里夫人去构思四大悲剧,恐怕她几十年都写不出片章文稿。相反,假如莎士比亚坐在实验室中,他一生都不会发现镭吧。找准自己的位置,无论是否平凡。能在成就事业的人们毕竟为数不多,只要坚守岗位,即使平凡,也可在自己的岗位之上,找准自己的位置,默默地付出。写出一份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 梅花之所以芬芳,是因为她懂得于冬天开放,在众芳零落之时,找准自己的位置。宝剑之所以锋利,是在于无数次地向着某一位置捶打,方铸造成利器。若为清风,便吹拂大地;便若为雨露,便滋润稻禾;若为鲜花,便馥郁人间;若为尘埃,便沉淀往事;若为平凡,便书写只属于自己的篇章。‎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铺叙材料“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由此推出三个立意点:快马、懒马、主旨句。立意一:永远做一个敢于付出的快马。立意二:永远不做“懒马”;立意三:“快马”与“懒马”之间没有辩证。由铺叙材料得出的感悟即主旨句: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如果让你的上司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了。懒惰带来的享受只是一时的,最终会被淘汰;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贪图享乐和吃喝玩乐,要高瞻远瞩。立意四:占便宜=可有可无=淘汰。可从以下角度立意:1.“生无所息”“生于奋斗,死于懒惰”2.“守住你的位置”“让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3.“尸位素餐者戒”等。‎ ‎【考点定位】材料作文:1.拿到材料的第一步要弄懂材料在说什么:(1)材料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这个故事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一、审题如审贼——细。2.材料作文的审题步骤:(1)概括内容:概括材料主要内容。(2)明确对象:明确材料陈述对象。(3)抓住关键:抓材料陈述对象的关键句或关键点。(4)选取角度:选择立意的角度。几个对象孰轻孰重,材料重点写哪个对象,就从哪个对象入手,这是立意的根本点。(5)辨明是非(寓意):这些关键语句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是肯定还是否定,材料陈述对象的做法对不对,材料塑造形象的寓意是什么,这就是命题人出题的意图。(6)分析原因:分析材料表述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时一个结果可能缘于多个原因,可以多角度分析这些原因和结 ‎ 果。一般来说,有几个原因就有几个写作的角度。如本题铺叙材料“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由此推出三个立意点:快马、懒马、主旨句。立意一:永远做一个敢于付出的快马。立意二:永远不做“懒马”;立意三:“快马”与“懒马”之间没有辩证。由铺叙材料得出的感悟即主旨句: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如果让你的上司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了。懒惰带来的享受只是一时的,最终会被淘汰;不要太在意一时的贪图享乐和吃喝玩乐,要高瞻远瞩。立意四:占便宜=可有可无=淘汰。可从以下角度立意:“生无所息”“生于奋斗,死于懒惰”“守住你的位置”“让成绩证明自己的价值”“尸位素餐者戒”等。‎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