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8.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 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 - 22 -‎ 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 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 B. 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C. 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 D.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父权在场”的一项是 A.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答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 B. 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 C. 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 D. 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科举制度的废除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欣然接受了晚消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 B. 科学制度废除后,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胡适把“出洋留学”作为“上进之阶”,因此最终选择留学美国。‎ - 22 -‎ C. 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 D. 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错误。原文的表述为“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可见并非是“积极主动”。‎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各项表述中,不属于‘父权在场’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重要词语的辨析。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语的意思,“父权在场”指父亲对其子女,对其男系中的较远的后裔以及对收养到家庭中来的人所行使的权力,显而易见,是指父亲对子女或后辈行使权力,ACD三项都属于“父权在场”;而B项,“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这与文中“父权缺失”的描述一致,文章第二段说“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可见本选项应属于“父权缺失”,而不属于“父权在场”,故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并欣然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可见这些传统的士大夫并不是“欣然”接受,而是“被迫”接受。‎ - 22 -‎ ‎..................‎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灯火迷离的小巷 刘墉 我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也正因为很黑很黑,所以偶尔有些灯火,就显得特别明亮,印象格外深刻。‎ - 22 -‎ 五六岁的时候,父亲常在晚餐后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的小藤椅,再将他的鱼篓往后座一摆,鱼竿往旁边一插,带我去台北的水源地钓鱼。车子吱呀吱呀地从台大教授聚居的温州街,经过国防部长俞大维的官邸和兵工学校的军官眷舍,进入违建区。那里没有路灯,两边的房子都是竹子和石棉瓦盖的、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头顶有晾衣竹竿和忘记收的衣裤,脚下是滑溜溜闪着油光的地面,屋里传出的是南腔北调的各省方言。我们必须提防突然泼出的污水、冒出的浓烟和喊着别打了别打了,冲出来的小孩。‎ 为我家洗衣服的孙嫂、卖馓子的老爷爷都住在违建区。父亲曾带我去看过老爷爷炸馓子,白发老头趴在地上,伸手从床底下拖出一个脸盆,就用脸盆装油炸。我不记得炸馓子的细节,倒是永远记得床上一个正在读书的少年,用恨意的眼光看我。父亲说馓子爷爷在大陆做铁路局的局长,民国三十八年只带出这一个孙子。‎ 经过违建区不远就到了水源地,堤防外有一大片竹林和沙土地,有时候老远就听到喧哗,特别令我兴奋,因为表示当天搭了戏台。有平剧、相声、唱大鼓,还有我最喜欢的“漫画表演”。有一回牛哥驾到,他是我的偶像,因为他画头顶三根毛,尖嘴猴腮两颗牙,还穿着一双大头破皮鞋的牛伯伯太有意思了!他的现场表演更精彩,除了画牛伯伯、牛小妹,还请观众上台,在大大的白纸上随便涂抹,无论涂个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牛哥都能三两下改成有意思的漫画,有一回还变出个光溜溜的美女,台下好多人吹口哨。我实在很想上去,不敢,但总想画什么东西能够考倒牛哥,到今天还在想,想不出来。‎ 父亲也常在周末带我去万华“打泥人”。只记得街边一排小店,后面架子上摆着许多彩色的泥人,父亲用装软木塞子弹的气枪射击,泥人被打中掉到后面的网子里,就归我。‎ 还有一回父亲带我坐公共汽车到了一个很热闹的夜市,好多摊子,上面挂着一串又一串小灯,卖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东西,像是鲜黄的杨桃汁、萤光绿的腌橄榄和红滋滋的烤香肠。街上热闹极了,舞龙舞狮踩高跷,鞭炮锣鼓声吵得听不见说话,散着硫磺味的烟雾把人都隐藏了。印象最深的是父亲带我爬上附近的河堤,看见外面停了好多船,人影幢幢的灯火在黑黑的水面拉着颤抖的闪光。还有人放烟火,烟火一支一支呼啸着上天,在黑黑的夜空爆炸成千千万万个小光点,瞬间全不见了!‎ 父亲在我八岁那年就得了大肠癌,住进空军医院。记忆中那里像个学校,两边是平房,中间有个黄土地的大场子。有一天傍晚父亲撑着枯瘦的身子,带我走到医院门口买气球,虽然有各种鲜艳的颜色,但我挑了个土黄色的,因为看来比较结实。牵回病房,许多医护兵跑来看,说气球活像篮球,于是在走廊又笑又叫地拍来拍去,我也拍,突然砰一声气球不见了,只剩下走廊屋顶一排昏黄的灯,医护兵一下子都散了,我转身,面对的是躺在病房床上父亲苍白的脸。‎ 父亲走后,我的童年更黑了,再没人带我去灯火迷离、烟花四射的夜市。后来家里遭了火,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说男主人死了,不给重建,母亲只好在废墟上盖个草棚,成为最牛钉子户,终于在两年后,逼得公家把我们迁到金山街的一栋小木楼。‎ 巧的是我大学正好考上师大,可以听打钟再上学。还有个好处,是便于师大的同学来访。‎ - 22 -‎ 大二那年我组朗诵诗队,请一位女同学到家里听录音,隔两天晚上八九点钟门铃响,居然是那女生,原来因为能源短缺,和平东路两边轮流停电,那女生教完家教回宿舍,师大那侧正停电,只好到对面巷子里的我家。我问她吃晚餐了吗,她摇头,我就去买了水饺给她。她才吃,我家这一侧又停电,于是点蜡烛。‎ 记得那天送她回师大宿舍,出门好长一段路,一点灯光都没有,又没月亮,连脚下都看不清,简直是摸黑。我不得不小心牵着她的手,一直牵到了今天。‎ ‎4.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文中描写违建区屋檐很矮、灯火很暗、巷子很窄,地面很脏,突然泼出的污水等恶劣环境,传达了我对违建区的厌恶之情。‎ B. 文中描写“徽子爷爷”的孙子“用恨意的眼光看我”,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间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 C. 父亲走后,家道中落。即使家中遭受了火灾。父亲生前服务的机构也不给重建,让我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世态炎凉。‎ D. 文中写到父亲病重时“我”在医院的走廊里和“许多医护兵”又笑又叫地拍气球,目的是谴责自己当年年幼无知不懂事。‎ ‎5. 作者为什么说童年的记忆是黑色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结尾写年轻时收获的爱情,其用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4. C 5. 一是因为“我”童年时居住在台北,附近的小巷环境欠佳(如能源短缺,灯火不明,巷子很窄,棚户相连,屋檐很矮),从而给我留下的黑暗的感觉。二是因为“我”童年记忆里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尤其是“父亲”病逝后,“我”缺少了童年的快乐。 ‎ ‎6. ①与童年那些黑色的记忆形成了对比。表达出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②深化了文章主旨,“黑色记忆”里“偶尔的灯光”鼓励着我不断前行。收获了人生的幸福。‎ ‎【解析】‎ ‎4. 试题分析:A项,“厌恶之情”理解错误,意在说明童年的成长环境是“黑色”的;B项,“此细节意在传达出两个孩子的隔膜是因为彼此陌生而产生的”理解错误;D项“谴责”一词与文意不符。‎ ‎5. 试题分析:从表层的内容“小巷的环境欠佳”和深层的含义“童年记忆的台湾百姓生活艰辛,世态炎凉”作答。‎ - 22 -‎ ‎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对比的手法和对比的内容,然后结合主旨“我从泥泞的童年时光走出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收获了人生的幸福”深化主旨的角度作答。‎ 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行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中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仔,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行,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行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行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事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今”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 22 -‎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 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 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 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 22 -‎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会严格执行政府政策。‎ B. 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C. 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 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细致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宜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9. 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A ‎ ‎9. ①传统民俗使然。鞭炮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是我国流传已久的民俗,认为“年味儿”就是“炮味儿”。②认为燃放機炮是安全的。鞭炮具有不安全因素,无论制作、运输还是燃放,都有危险伴随,但有些民众忽视了这些不安全因素。③对燃放鞭炮造成的环境污染理解不够。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严重。有些民众没有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减少环境污染的一分子的道理,认为燃放鞭炮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四则材料的注意内容,其中B项,“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错误。原文有“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意思是政府的“禁炮令”能出台的条件是要经过这三个阶段,并不是说交由民众充分商讨。‎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章的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此题五个选项均结合各则材料的文本特征考核文章的内容。其中A项,“受访者严格执行政府政策”错误,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首都文明办的倡议;C项,“要注意地域特点”于文无据。‎ ‎9.‎ - 22 -‎ ‎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的是对“禁炮令”抵触的原因,注意找到文中的重点句子“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归纳整理出“对传统民俗的坚守”“安全、环保意识差”等原因。‎ 点睛:信息筛选题,答题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只涉及一个段落,摘取关键词语作答,综合信息筛选涉及文章的一部分或整体,注意筛选的同时要整合,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能诗,尝登沉黎岭,得句警拔,观者惊异。元丰中,举进士,礼部不奏名。时方求边功,旦诣阙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神宗嘉纳,令廷试赐第。徽宗召对,迁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遹率同列请废元祐皇后而册刘氏为太后,旦面质为不可。遹劾旦阴佐元祐之政,左转吏部员外郎。俄拜御史中丞兼侍讲。内侍郝随骄横,旦劾罢之,都人诵其直。帝以其章有“媚惑先帝”之语,嫌为指斥,旋改吏部侍郎,召为户部侍郎,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成都府。自赵谂以狂谋诛后,蜀数有妖言,议者遂言蜀土习乱。或导旦治以峻猛,旦政和平,徙郑州。入见,言:“蜀人性善柔,自古称兵背叛,皆非其土俗,愿勿为虑。”遂言:“蜀用铁钱,以其艰于转移,故权以楮券①,而有司冀赢羡,为之益多,使民不敢信。”帝曰:“朕为卿损数百万虚券,而别给缗钱与本业,可乎?”对曰:“陛下幸加惠远民,不爱重费以救敝法,此古圣王用心也。”自是钱引稍仍故。坐进对淹留,黜知滁州。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已而威州守焦才叔言,欲诱保、霸二州内附。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而徙旦永兴。恭孙俄罪去,加旦述古殿直学士,复知成都。时郅永寿、汤延俊纳土,枢密院用以訹②旦,旦曰:“吾以为朝廷悔开疆之祸,今犹自若邪?”力辞之。卒于长安,年六十二。‎ ‎(选自《宋史·席旦传》,有删改)‎ ‎【注】①楮券:纸币。②訹:xù,恫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2 -‎ A.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 B.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 C.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 D. 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唐为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B. 阙是中国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为帝王官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一般有台基、阙身、屋项三部分,有装饰、晾望等作用。‎ C. 廷试,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御试。是皇帝对乡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 缗钱,用绳穿连成串的铜钱。《初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总计前后赐赉之数,亦有四十七万缗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席旦有才华,很小能作诗,曾经登上沉黎岭,写下出类拔萃的诗句,让人非常吃惊。‎ B. 席旦为官正直,忠于职守。他弹劾罢免了骄横跋扈的内侍郝随,京城的人称赞他正直。‎ C. 席旦不惧权贵,被打击报复。他当面反对钱通等人关于废立的请求,被钱通陷害。‎ D. 席旦高瞻远瞩,支持开疆拓土。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对蜀地使用的钱币提出看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方求边功,旦诣阙上书言:“战胜易,守胜难,知所以得之,必知所以守之。”‎ ‎(2)旦上章劾才叔为奸利敛困诸蕃之状,宰相不悦,代以庞恭孙,而徙旦永兴。‎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当时正要开拓边疆,席旦到朝廷上书说:“取得胜利比较容易,巩固胜利却很难。知道怎么得到它,就一定知道怎么守住它。” ‎ ‎(2)席旦上奏章弹劾焦才叔为了私利压榨困扰各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宰相不高兴让庞恭孙替代席旦的职务,而调席旦到永兴。‎ - 22 -‎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久之/帝思其治蜀功/复知成都/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想到他治理药地的功劳,又让他任成都知府。朝延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报告事情。说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席旦举唐朝南诏成为蜀地的祸患的例子。拒绝了这件事”,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句中出现的名词较多,如“帝”“功”“成都”“朝廷”“西南夷”“黎州守”“幕府”“事”“云南大理国”“旦”等;然后运用语法知识进行排除,“久之”意思是“过了一段时间”,一般要断开;“帝”是主语,“思”是谓语,“其治蜀功”是宾语,主谓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言……”是前面“白事”的具体内容,“拒”和“却”的对象都是后面的“之”,故“拒却”不能分开,排除D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是皇帝对乡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有误;应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贡士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D项,“席旦高瞻远瞩,支持开疆拓土”错误;如文中说“朝廷开西南夷。黎州守诣幕府白事,言云南大理国求入朝献,旦引唐南诏为蜀患,拒却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报告事情,说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席旦举唐朝南诏成为蜀地的祸患的例子,拒绝了这件事”,且后来席旦说“吾以为朝廷悔开疆之祸,今犹自若邪”,意思是“我以为朝廷后悔开发疆土造成了祸患,现在仍然还是那样吗”,从这两处可知,席旦应是反对开疆拓土的。‎ - 22 -‎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考生可以先到文中找到D项对应的内容,考生可以依据“开疆拓土”“蜀地使用的钱币”快速找到设题的区域,通过文本可以知道,“对蜀地使用的钱币提出看法”是正确的,但说他“支持开疆拓土”是错误的,可以借助他在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这一事件中的态度可知。‎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方”,正,正要;“边功”,开拓边疆的功业;“诣”,到;“阙”,指朝廷;“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第二句中,“劾”,弹劾;“才叔”,指焦才叔;“为”,为了;“敛困”,压榨困扰;“状”,情况,情形;“代以庞恭孙”,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以庞恭孙代(之)”;“徙旦永兴”,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徙旦(于)永兴”。‎ 文言文参考译文:‎ - 22 -‎ 席旦,字晋仲,河南人。七岁就能作诗,曾经登上沉黎岭,写下出类拔萃的诗句。看到的人非常吃惊。元丰年间,参加进士考试,礼都没有把他的名字上呈皇帝。当时正要开拓边疆,席旦到朝延上书说:“取得胜利比较客易,巩图胜利却很难。知道怎么得到它,就一定知道怎么守住它。”神宗高兴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命今延试时赐席旦进士及第。徽宗召席旦入朝对答,升任右司谏。御史中丞钱遹率领同僚请求废除元祜皇后而册封刘氏为皇太后,席旦当面质疑认为不能这样做。钱遹弹劾席旦暗中维护元祜时期的政策。被降职转任吏部员外郎。不久授任御史中丞兼传讲。宦官部随骄横跋扈。席旦弹助罢免了他,京城人赞扬他正直。皇帝因为席旦的奏章中有“谄媚速感先帝”之话,怀疑席旦有所指责、席旦随即改任更部侍郎,凭着显谟阁待制的身份担任宣州知州。担任户部侍郎。凭着显谟间直学士的身份担任成都知府。自从赵谂因为有狂安的阴谋而被杀后,同地多次出现怪诞的那说,议事的人于是说到地有叛乱的风气。有人劝席旦用严厉凶狠的办法治理,席旦治理政策平和,调任郑州。入朝拜见皇帝,说:“蜀地人性情善良温和,自古以来起兵叛乱的都不是局人本地的风气,希望不要担忧。”于是又说:“蜀地使用铁钱,因为铁钱难以搬移,所以暂时用纸币。而有些官员希望盈余,发行纸币越来越多,使老百姓不敢相信。”皇帝说。“我为你减少几百万虚币,而另外给缗钱用于本业。可以吗?”席旦回答说:“陛下赐予远方的百姓思惠,不吝惜用巨资来补教不合适的法度,这是古代圣王的用心。”从此发行钞票逐渐恢复原样。犯了拖延入朝对答之罪:被贬为滁州知州。过了一段时间。皇上想到他治理药地的功劳,又让他任成都知府。朝延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黎州守官到席旦的官署报告事情。说大理国请求入朝进贡。席旦举唐朝南诏成为蜀地的祸患的例子。拒绝了这件事。不久威州守官焦才叔游说,想诱使保、霸二州依附。席旦上奏章弹动焦才叔为了私利压榨困扰各个少数民族的情况。宰相不高兴,让庞恭孙替代席旦的职务,而调席旦到永兴。庞恭孙不久因犯罪离职,晋升席旦为述古殿直学士,又担任成都知府。当时邳永寿、汤延俊归附。枢密院用这件事成胁席旦,席旦说。“我以为朝延后悔开发验土造成了祸患,现在仍然还是那样吗?”极力要求辞职。在长安去 世,享年六十二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放言五首(其一)①‎ 白居易 朝真暮伪何人辦,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②能诈圣,可知宁子③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注】①此诗是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②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③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患的韬晦本领。‎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题“放言”,即无所顾忌,畅所欲言。诗人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纵抒已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自身遭遇的愤愤不平。‎ B. “朝真喜伪”单刀直人,指出两面派朝真暮伪,变化无常,经不起检验;“何人辨”指无人辨别,诗人以此怒斥朝廷官员不分真假。‎ C. “底事无”即何事无,指代上句中的“朝真暮伪”,“古往今来底事无”这一句指古往今来,这种怪事真是太多了,一点也不稀罕。‎ D. 领联运用典故,指出臧武仲奸诈却被誉为圣人,宁武子智慧却不被人理解。诗人以此讽刺世人贤患不辨,哀叹自己消醒,所以痛苦。‎ E. 尾联紧承颈联,明示对比是辨伪之法,以大火、明珠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不取”“可怜”两词语含愤造,也揭示了诗人的无奈。‎ ‎15. 颈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D 15. 这两句运用两个比喻,将萤光、露珠比作两面派,形象地指出了以闪光品莹的外观骗人者,最后总是要露出真面目的。‎ ‎【解析】‎ - 22 -‎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何人辨’指无人辨别,诗人以此怒斥朝廷官员不分真假”错误;从诗歌中来看,“朝真暮伪何人辦,古往今来底事无”,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这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何人辨”指谁人能够分辨,指两面派让人难以预先识破,没有怒斥朝廷官员不分真假之意。D项,“哀叹自己清醒,所以痛苦”错误;从诗中来看,“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这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颔联是说世人贤愚不辨很可悲,并不是“哀叹自己清醒,所以痛苦”。‎ ‎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颈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的表现方式。首先要明确抒情的方式,一般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大种。“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结合上面两联可以知道,此处是以草丛间有光亮的萤火虫、荷叶上圆圆的露珠来比作两面派,因为他们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来骗人,但最后“终非火”“岂是珠”,都要露出真面目的。这两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来表达自己对伪者的态度。‎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可以从修辞手法入手,诗人会借助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句中写到“草萤”“荷露”,从“终非火”和“岂是珠”来看,作者认为萤火虫和露珠这些事物虽然看似闪光晶莹的外表,但最终都会露出真面目,这就似首联中“朝真暮伪”的两面派,故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2 -‎ ‎(1)《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 ‎(2)《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___”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答案】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2). 集芙蓉以为裳 (3). 其叶沃若 (4). 桑之落矣 (5). 其黄而陨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比如第一句中“比兴手法”“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第二句中“以桑树起兴”“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根据这些内容进行默写。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芰”“芙蓉”“裳”“沃若”“陨”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马河声学习楷书,一出道就在行当内声名鹊起。后来又习画,悟性颇高,其所临明清小品,几乎与真迹难解难分。‎ ‎②在行贿物品中最其“操作性”的就是玉器书画。这些东西对专家而言有可能是无价之宝,对外行人来说有可能一文不名。‎ ‎③正与东食西宿、四乡为家的猫儿脸姑娘聊着,突然边上一个花脸猛地打了个喷嚏,溅到姑娘的面颊上,姑娘愀然作色,朝那花脸打了一下。‎ ‎④老年人往往难以招架骗子的“温情”攻势,最终将积蓄心甘情愿奉上,致使骗子的“温情”招数屡试不爽。‎ ‎⑤“奴族”品牌的创始人郑剑辉独具只眼,找准了市场切入点,将电子商务事业打理得风生水起,旗下多所店铺单品月销售量过万。‎ ‎⑥天宫二号实验室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但它的实验能力和美国的相比,只能望其项背,一时难以赶超。‎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③④⑤ D. ①②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不正确的一项”,①难解难分:‎ - 22 -‎ 双方相持不下,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难以分出胜负,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用在此处不恰当。②不名一文:一个钱也没有,而此句中用来说没有价值,属望文生义。③愀然作色: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符合语境。④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的意思。符合语境。⑤独具只眼: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形容眼光敏锐,能看到别人不易发现的事物,见解高超。符合语境。⑥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用于此句属于望文生义。故选D。‎ ‎18.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视法制栏目在选题、拍摄、推广上都要精心策划,在追求自身利益和发展的同时,也需积极地行使自身的权力和社会责任。‎ B. 针对学生体质下滑的不争事实,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教育部拟对各省学生体质进行排名并予以公示。‎ C. 绣花是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D. 立足于反腐实践的影视剧,不仅可以让观众对反腐有更多了解,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营造反腐的社会氛围。‎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项,搭配不当,“行使”与“责任”不搭配;B项,主语残缺,应删去“针对”。C项,句式杂糅,或说“需要下一番功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故选D。‎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新居落成,我明天搬迁,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B. 家慈辛苦了一辈子,把你养育大不容易,你真应该好好孝敬她。‎ C. 去年路过贵地,本要登堂求教;但愧学识短我,诚恐贻笑大方。‎ D. 上星期拜读了林教授的大作,获益匪浅,略有瑕疵,我一定斧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府上”是敬辞,称别人的家。用于此句不得体;B项,“家慈”谦辞,指自己的母亲。用于此句不得体;D项,“斧正”敬辞,请人改文章。用于此句不得体。故选C。‎ - 22 -‎ ‎20. 下面是一份关于“汉字书写”的调查,根据这个调查情况,可以发现一个突出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请探究。‎ 从笔尖到键盘,汉字书写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于拼音文字,键盘时代的来临,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影响无疑要大得多。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提笔忘字”。据记者调查:‎ 在节目《汉字英雄》中,不少字背后都有一个“千人知晓率”。“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节目显示,“脱臼”的“臼”千人知晓率仅为23.9%,“舂米”的“舂”仅为20%。即使“间歇”“熨帖”“黏稠”等较简单的词,“成人体验团”的正确率都不足50%。其中“熨帖”一词,只有10%的正确率,而“癞蛤蟆”则难倒了70%的成年人。‎ 不过,对于参赛的学生而言,生解字似乎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首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让一个个选手“落马”的,不是诸如“荦荦大端”“分道扬镳”之类的复杂字词,而是“三聚氯胺”“郫县豆瓣”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热门词汇。这也反映出当下汉字教学的偏差。‎ ‎(1)现象:____________‎ ‎(2)原因:____________‎ ‎【答案】 (1). 成人书写能力退步严重,学生易写错生活常用词。 (2). 人们过度使用手机、电脑,汉字书写能力衰退。‎ - 22 -‎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调查的情况来探究材料中的突出现象和现象背后的主要原因,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和概括材料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把握大概内容,从作者调查的材料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个反映的是“成人体验团”的情况,在《汉字英雄》节目中,成人体验团错误频频,即使简单如“间歇”“熨帖”“黏稠”等词正确率都不足一半;另一个反映的是学生的情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生解字似乎并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热门词汇倒是让他们“落马”。而从材料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况,与人们过度地使用手机、电脑不无关联,如“从笔尖到键盘,汉字书写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相对于拼音文字,键盘时代的来临,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影响无疑要大得多”,可见过度使用手机、电脑这些高科技,让我们书写汉字的能力衰退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果说能考上浙大的学生是学霸。那能拿到竺可桢学院选拔邀请函的学生就是学霸中的“战斗机”。在选拔考试中,考生们要通过综合测试、体能测试和面试三项“关卡”,才有可能拿到竺可桢学院的“入场券”。每年的竺可桢学院考试,最让考生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如湿面、干面在煮法上有什么不同;从“中国好声音”看高考制度;将古文《孙权劝学》翻译成英文等等。每年的选拔,最让考生觉得“搞不定”的就是体能测试了,很多考生在体能测试这一关被刷下来了。‎ ‎(1)请给上面的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8个字)‎ ‎(2)请你就材料内容,对学生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浙大最牛学院,试题奇葩体测忧心(浙大竺可祯学院选拔考试要过“三关”)‎ ‎(2)①学习要拓宽知识面,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②平时加强体能训练,提升身体素质。‎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给上面的新闻材料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就材料内容,对学生提两条合理化建议”,第一个问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力,第二个问题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第一个问题,考生要先明确新闻标题的要求,即一般采用主谓式,包括何人(何物、团队)何事。首先阅读材料,确定对象,即材料的主体,然后再根据主体来明确其所做的事情。从本则材料来看,这段材料是说浙大竺可桢学院的选拔考试,而选拔考试的具体内容是“考生们要通过综合测试、体能测试和面试三项‘关卡’,才有可能拿到竺可桢学院的‘入场券’”,“入场券”是形象化的说法,意思就是考试必须通过“三关”才能进入竺可桢学院。对于第二个问题,既为建议,就要有针对性,要看三关考试的内容,“最让考生们津津乐道的就是那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如湿面、干面在煮法上有什么不同;从‘中国好声音’看高考制度;将古文《孙权劝学》翻译成英文等等”,要想应对这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题目,必要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知识的储备工作;“每年的选拔,最让考生觉得‘搞不定’的就是体能测试了,很多考生在体能测试这一关被刷下来了”,要想通过“体能测试”自然平时要加强体能训练,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22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依靠某些人,如父母;也会依靠某个集体,如班级;也会依靠法律制度……同时我们也会被别人依靠,这样才体现出我们的价值。‎ 要求:请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依靠 依靠自己,方能成功。‎ 古希腊神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地神的儿子安泰和敌人格斗时,只有脚不离地,源源不断的从母亲那里汲取能量才能获胜。而在这个秘密被敌人发现后,他就被骗到空中,因得不到能量而被扼死。这个故事清晰的告诉我们:依靠自己,方能成功。 ‎ 自立,是成功的基石。如果海伦凯勒在失明失聪后,仅仅依靠父母和别人的帮助生活,那么她能学会说话,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吗?如果曾经沦为乞丐的朱元璋这一生都依靠别人的救助和施舍度日,那么他能成为真正的“诸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吗?如果安泰不是依靠母亲的力量,而是跟母亲刻苦学习本领,那么他也就不会落得一个被敌手扼死的命运了。可见,一个人要想成功,必先自立,然后自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辉煌! ‎ 没有骨骼支撑的小蜗牛不像蚯蚓那样有大地的保护,也不像蝴蝶那样有天空的保护,所以它们有壳,正是那个有重有硬的壳,让它们能够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生存。 ‎ 人不也是一样吗?百度,搜狐的CEO,耐克,安踏的创始人,哪一个不是白手起家?他们之所以昂首挺胸,是因为他们在依靠自己;而那些所谓的“富二代”,虽然拥有一时的得意,但在残酷激烈是竞争中,他们始终是要被淘汰的。所以说,父母所拥有的不是骄傲的资本,自己争取得到的才会持久。 ‎ 当大仲马闻名世界时,他的儿子小仲马却屡次投稿被退。这时的小仲马如果接受父亲的帮助,一时之间或许会顺利很多。但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小仲马永远被父亲的光辉所笼罩。于是他拒绝了,写了再退,退了再写,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一鸣惊人,著成了不朽的世界名著——《茶花女》。他的成就甚至超越了父亲,从而赢得了世界的肯定。‎ - 22 -‎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首先审读材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依靠某些人,如父母;也会依靠某个集体,如班级;也会依靠法律制度……同时我们也会被别人依靠,这样才体现出我们的价值”,材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共有的关键词是“依靠”,第一方面的内容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依靠某些人,如父母;也会依靠某个集体,如班级;也会依靠法律制度”,这是说我们依靠别人,对象有“某些人”“某个集体”“法律制度”,其中“某些人”又可以包括父母、老师、同学以及社会上那些陌生人,“某个集体”可以是学校、班级、政府部门;第二个方面内容是“同时我们也会被别人依靠,这样才体现出我们的价值”,这是说我们成为别人的依靠,而这种依靠能凸显个人的价值。从前一个内容角度立意,可以写父母、老师、朋友给自己爱的依靠,可以写家庭、学校给自己温暖的依靠,可以写社会、法律给自己正能量的依靠;从后一个内容角度立意,可以从现实中父母给自己遮风挡雨入手,畅想自己将来如何成为父母的依靠,借以展示父母给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这种爱的回应。同时材料要求“写一篇记叙文”,作为记叙文,考生要注意故事的完整性,同时还要借助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可以抓住人物的细节性的动作、神态,也可以借助环境的细节进行烘托。‎ 参考如下:‎ 我想成为你的依靠 我想依靠的就是你 家,永远的依靠 不变的依靠 父亲,我最坚实的依靠 这一次,让我为你遮风挡雨 参考例文:‎ 不变的依靠 披着月光漫步,偶尔仰头看看那昏暗的路灯,身后的影子被留恋的灯光拉长,和四周的景物述说着对家的思念。天空中那弯弯的月牙又勾起了谁对家的记忆,望着这月亮,想到家人正和我一起沐浴着这月光心中便充实了许多。‎ 不记的刚读寄校时的害怕,却铭记了家中的温馨; 不记的在学校的第一个夜晚是怎样入睡,却想起了家中那张温暖的大床;不记得食堂的饭菜是如和的难咽,却回味起了家中常吃的佳肴。‎ 永远记得第读寄回家校回家时的情景。那时才七岁,到家中时父母向我寻问些学校的事。记得当时本来还保持着一点小男子汉的气慨,硬是撇着小嘴不哭。到后来父母提问的语气越来越激动,他们目不转睛的看着我,一脸认真,有时听我讲到某些事的时候脸上写满了欣慰。他们侧着头竖起耳朵,爸总是横眉紧锁,妈则是带着淡淡的笑意,像是在听一个极有趣的一个故事,专注的神情好像不想漏下一个字。以至于后来我讲到伤心处就一下子扑到他们怀里大哭起来。这是爸脸上才浮起点点笑意,嘴角勾起一道弧线,双眼微闭,用手轻拍我的头。妈则是一脸凝重,轻声说一些鼓励我的话还和爸说了一些我那是听不太懂的话。我一直认为家永远可以让我依靠。‎ - 22 -‎ 时间总是偷偷的流走,一眨眼,时间过去了八年。八年里,我不段在变化从以前的爱哭的小屁孩到现在的高一小子。我慢慢学会了独自承受外面的一些风雨,而他们常说的话也从“你还小”变成了现在的“我老了”。唯一不变的是我始终认为家永远可以让我依靠。‎ 就在上放假回家时,快吃午饭时。父亲比量着我的身高,一手搭着我的肩膀一手轻轻的按着我的头,还是像以前一样满脸的笑。只是眼神中多了些满足眼角挤进了些皱纹。父亲边比量着我边说:“好小子都比我高了”。父亲的语气中有些得意。“恩”我兴奋的应了声。随后目光落在了父亲身上,父亲一米七五的身高,身体以不复当年强壮有些偏瘦,微黑的脸在两边几根白发和中间那浅黄的眼珠的映衬下现的有点沧桑。“爸”我轻轻的叫了声。“怎么了?呵呵”。父亲的脸上依旧堆满了笑。“没什么”,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尽量避开父亲的目光。“呵呵,这孩子”。父亲又说道。“我去帮妈盛饭”。我找了个理由回避父亲。来到厨房看到母亲在拿碗,我便过去接。“不用,你难得回家,等下多吃点。”母亲微笑着说。而我的目光却落在了母亲那双爬上皱纹的手上。我的视线模糊了,心中牢牢的记住了9月30日和10月5日这两个日子——这是他们的生日。家在给我依靠的时候也在变化着,但唯一不变的是我始终认为家永远可以让我依靠。‎ 回过神来自己已站在月光下许久,家中的人一定也和我一样沐浴在这暖暖的月光下吧,口中喃喃道“明天就可以回家了。”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家,始终是我永远的依靠。‎ ‎ ‎ - 22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