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海原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偶像总会给人一些神圣感、威仪感,靠近它们会有一种灵魂被触及的感觉,可是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比如河北某地的奶奶庙就出现了手把方向盘的“车神”,对普通人吃喝拉撒声色犬马的欲望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有“钱”必“应”;北京某地的财神庙里的塑像,则直接让裸体的美女坐在了财神爷的大腿上,那“教化”意义,直白显豁,唯恐别人不明白、不掏钱……或许有人会说:那是民俗,是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需要。
其实并非如此。民俗是文化的一部分,毋庸置疑。但什么叫文化?一般认为,“文化”乃是“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此语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饮食男女、生老病死,无不被“文而化之”。也就是说,人之所以为人,总有一些超乎肉体的精神性的东西,它们以某种偶像、节日、仪规、禁忌、图形等等形式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散发出某种精神的力量,对人们的道德、言行、审美、价值观等进行潜移默“化”,甚至可以渲染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塑造出一个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所谓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主要是地方文化濡养的结果。
民俗文化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同一个节日在不同的地域传播,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同,这是个非常复杂的发生学、传播学过程。但是就影响力而言,层级越高,就越带有超越性和高尚性。一村一落的民俗,只要满足普通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老少平安的基本愿望就可以了。一省一市一个国家的民俗,就必然要承担起更为普适的包容的美好的社会责任。层级越高的民俗,越是摆脱了具体的实用价值的,具有了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是一种普通人难以企及,但是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追寻的“星空”。也就是说,民俗出自于俗,却最终指向雅,包含着从平庸生活中超拔出来的向上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看,那些打着民俗旗号的“伪民俗”,是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投机取巧思想在作祟。那些为了旅游开发编造出来的故事,为了满足违章开车免受处罚的侥幸心理而生造“车神”,为了贪污腐败不被发现而求菩萨保佑,为了迎合财色双收的低俗愿望而“创造”出一个裸女坐怀的财神像……都属于上不得台面的伪民俗、恶民俗、丑民俗,是走向了“文化”反面的精神霉菌。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永远处在不断传播,不断升华、丰富、美化的动态过程中。它符合绝大多数人向真、向善、向美的共同的心理诉求,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所有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发展都无害,它是所有人共同营造又总能反哺于所有人的“文化共同体”。伪民俗是负面的文化,有害的文化,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不会给这种糟粕留下存在的空间。一时的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的结果。这一方面是文化自新的内在力量,也是先进的文化思潮、正确的社会力量,以及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这说明主流价值观对民俗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而对民俗发生影响的理想状态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适应了文化传承规律的循序渐进,是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
(选自刘加民《警惕“伪民俗”》,《光明日报》2019年10月20日12版,有删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偶像会给人神圣感、威仪感,但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
B. 民俗是自然规律和文明道理在生活中的形象化,塑造地域的民族的文化性格。
C. 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因为普通人难以企及。
D. 真正的民俗是在民间自发生成的,不断传播、升华、丰富、美化,无须干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环环相扣、逐层推进。
B. 文章论证将民俗与伪民俗对比,分析了民俗特点及作用,警惕伪民俗负面影响。
C. 文章引用《易经》《礼记》中的句子,既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作者观点。
D. 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呼应了第一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北人的豪放、山东人的热情、湖南妹子的泼辣、苏杭女子的曼妙等文化性格主要由地方文化濡养,所以地方文化应值得重视。
B. 民俗文化层级越高,就越能摆脱具体的实用价值,具有某种道德和信念的力量,可见民俗出自于俗,最终指向雅,有向上的渴望。
C. 因为文化有自新内在力量,有党和政府恰如其分的干预,所以有害的伪民俗没有存在的空间,一时兴盛,迟早会招致灭顶结果。
D. 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
A项,“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就会成为民俗”错,原文“如果把偶像过分的世俗化、庸俗化,就成了‘呕像’了”,但偶像“不过分地世俗化、庸俗化”也成不了“民俗”。
C项,强加因果,“普通人难以企及”与“层级高是民俗超越性、高尚性和道德信念力量的标志”无因果关系。
D项,“无须干预”错,原文“民俗的意识形态属性表明,放任自流的民俗经常会跑偏、变质,最终伤害到每一个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文章第四段主要论证了伪民俗的危害”错,主要是论证伪民俗的产生的原因。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项,“民俗常受主流价值观影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基本的认知、审美、心理和既有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之后的‘移异’,不会跑偏变质”将未然说成了已然。联系第一段的现状可知,原文第六段所说的内容还处在理论的状态,是一种实践的未然。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移动支付,也称之为手机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货物或者服务,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为载体,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商业交易。近年来,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多元化的新兴支付工具方便了百姓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
《移动支付安全与实践》一书披露了一组数据——2017年,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全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375.52亿笔,金额为202.9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06%和28.80%;非银行支付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2392.62亿笔,金额为105.1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53%和106.06%。此外,市场主体积极打造移动支付生态圈,推动业务量加速向移动端迁移;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与移动支付应用融合,继续提升了移动支付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便捷性。
《2017移动支付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其次为票务类,如购买电影票、演出票等,占比为80.6%;酒店、机票等商旅方面的支出排名第三,占比为68.9%;公共事业类缴费排名第四,占比为61.5%;通过移动支付在娱乐业务下载场景和投资理财场景进行支付的用户,分别占比为55.2%和40.2%。以上应用场景下的移动支付使用多数较2016年有显著提升。摘自《移动支付:在安全和效率之间找到更好平衡》
(《金融时报》2018年6月7日)
材料二:
进入5月,包括银联、支付宝、京东金融、微信在内的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北京地铁此前宣布全面试运行扫码支付进站;5月11日,中国银联山东分公司宣布与济南公交总公司全面合作;几乎同时,京东支付也宣布与齐鲁交通集团联合推出“车牌零感付”,在线开通ETC产品,正式进入高速支付领域。此外,微信方面也透露,继广州和深圳实现乘车码乘坐公交与地铁后,北京和上海也已在合作中。新一轮百城场景争夺在2018年愈演愈烈。
(摘自《经济参考报》2018年05月17日)
材料三:
“移动支付风险正逐渐成为主要的支付风险类型。”中国银联年初发布的移动支付安全调查报告显示,八成以上的受访者通常使用二维码扫码支付,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仍会因为优惠信息扫码。“一些消费者扫了‘李鬼’二维码被钻了空子,有的扫了来路不明的二维码被嵌入木马病毒,还有人贪图扫码注册账户的赠品而导致个人信息被盗。”中国银联云闪付事业部张凉说。人民银行支付工具管理处副处长翁泉表示,移动支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前提是安全、便民和创新,其中安全是支付业务的首要目标。人民群众用得不放心,便民惠民就无从谈起。“监管机构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市场机构在创新中也要负起责任,筑牢安全防线。”
目前,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已成为市场机构颇为重视的风控方案。招商银行零售网络银行部总经理助理刘衍波介绍,通过大数据分析,支付机构可以掌握消费者支付的时间和地点、登录的移动设备和时长、浏览的习惯和喜好,更高效地判断“你就是你”。
工商银行网络金融部场景合作处处长谢翔表示,以前,银行想通过电子证书和密码器这种强认证方式把风险拦在支付前端,但安装硬件大大影响了客户的支付体验。
“现在,各家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对涉案账户进行黑名单管理,加强中后台的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发现可疑交易。”
“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数据隐私保护。”蚂蚁金服安全管理部总监郑亮表示,从数据储存、数据展示到数据使用,再到数据核算,需要全链路进行保护,防止数据泄露危害消费者支付安全。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6月08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移动支付领域快速发展。与2016年相比,2017年国内银行共处理的移动支付金额增长28.80%
B. 调查显示:2017年,98.1%的用户表示最常在生活类场景使用移动支付,比如网络下载付费音乐、影片等。
C. 当用户扫二维码支付时,移动支付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较为准确的判断扫码支付的用户是不是用户本人。
D. 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规模延续高增长态势。智能手机普及,移动通讯网路的发展,NFC.HCE.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研发等,都是助力其发展的重要因素。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移动支付的多元化,既体现为移动支付工具的多元化,也体现为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多元化。
B. 进入5月,多家支付机构纷纷在“大交通”场景加速布局,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也折射出移动支付巨头们竞争激烈的程度。
C. 支付机构在安全方面都尽量希望做到无感。这说明: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产品的首要因素,产品没有好的用户体验就没有好的市场。
D. 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消减旧的风险,但也将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移动支付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为移动支付提供保障的同时,也带来可能的数据泄露的隐忧。
6. 移动支付方便了百姓生活,也进一步推动了实体经济发展;可是移动支付风险也逐渐成为主要支付风险类型。你认为移动支付如何做到既高效又安全呢?请结合材料说明。
【答案】4. B 5. C
6. (1)监管机构负起监管责任,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合理监管,筑牢安全防线。
(2)市场主体(支付机构)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做好数据隐私保护。
(3)用户在使用移动支付时,需要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识辨能力,在安全的环境中使用移动支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网络下载付费音乐、影片不属于生活类场景,而属于娱乐业务类下载场景。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用户体验是移动支付产品的首要因素错误,首要因素是安全。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移动支付做到既高效又安全的方法,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监管机构对待创新要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市场机构在创新中也要负起责任,筑牢安全防线”“在大数据时代,移动支付的安全离不开数据隐私保护”“近五成人群即使在二维码来源不明的情况下,仍会因为优惠信息扫码“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阿弟
黎晗
她第一次来,在办公室窗外探一探头,很快又缩了回去。林科长在看一份文件,没注意到她。她又探了探头,轻轻地喊了声“阿弟!”林科长吓了一跳,差点从椅子上站起来,一张干瘦而谦卑的脸出现在眼前。他很快就镇定了下来,绷着脸朝窗外问:“你找谁?”
她还在窗外站着,摩挲着双手,“有没有碎纸旧报纸卖,阿弟?”
“哦。”他犹豫了片刻,脸上终于放松下来。“有啊,你进来吧。”他开了门。
她进来了,麻利地把那些旧书旧报归到了一起。他又从书橱上翻出些旧杂志,轻轻地放在了那堆她码得整整齐齐的旧报刊上。
“一斤两毛钱,阿弟。我去拿秤子。”她满脸堆笑地说。
“送你,都拿去吧。”
“这么多?好几块钱呢!”
“没事。你拿去吧。”
“哦……那我去拿袋子来装。”她小跑着出去了。
他点了一支烟。她进来的时候,手上多了一个麻袋和一根拖把。
“我帮你拖一下地吧。阿弟你人真好……”她的脸上又有了那份谦卑。
他突然烦躁起来。“不要了,你去吧。我要做事了!”他板着脸说。
“好好好。这个阿弟人真好……”她麻利地把那些旧报刊塞进麻袋,一只手拖着袋子,另一只手举着拖把出去了。
办公室一下子空了。他手头的事情却做不下去了。
她的声音,她的动作,她的样子,她消瘦的背影,她脸上谦卑的表情,太像母亲了……她的样子,就是记忆中母亲的样子。母亲如果在世……
林科长留了心,以后别人来收旧报纸,他一概回绝。屋角的报纸堆得有点高了,他会突然想起她。
有一回,林科长到另外一栋楼去开会,看到过道上堆满了旧报纸,忍不住停下脚步观望。果然是她的收获,她正在帮人家拖地板呢。她突然看到他,有点害羞地笑了。林科长也笑着点了点头。旁边经过的同事很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他很快走开了。
她渐渐在机关大院混熟了。林科长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景:她的手里拄着拖把,倚靠在门侧,跟机关工作人员聊天。她几乎包揽了整个机关大院的废品收购业务。林科长远远地旁观着这微妙的变化,有时抽着烟,思绪突然就飘远了。
之后再到林科长的办公室来,她总是小心翼翼。有一次她试图表达什么,她说,阿弟你人真是好,原来你也是做领导的,脾气怎么这么好呢!林科长还是微微一笑,什么都没说,拿起了一份材料看。她见林科长不做声,就知趣地走了。“阿弟”是当地父母亲对儿子的称呼,也是哥哥姐姐对弟弟的称呼,在更大的范围内,只要是对年纪小的男性,谁都可以这样叫。母亲一直到临终,都是这样叫他的。
快过年的时候,机关各单位大扫除,清理出来的废品特别多。林科长看到她推了一辆有些破旧的三轮车,接连几天都载着一大车满满当当的废品,吃力地骑出机关大院。最后一天,她带了帮手来,那是一个小学生模样的男孩。看到那个男孩,林科长眼睛一亮。他默不作声地点起一根烟,慢慢地走了过去。
她骑在三轮车上,那个小男孩跟在车后面。“阿弟,你扶住,别让东西掉下来!”她嚷嚷着。车上的东西遮住了她的视线,她并不知道,林科长就站在车的后面。小男孩发现了林科长,不经意地看了他一眼。
小男孩和他小时候一样瘦,但是跟他长得一点都不像。林科长有些失落,却长吁了一口气。
林科长要走开来时,三轮车子突然急刹住了。她和她载满报刊杂物的三轮车被门房拦住了。
是一个新来的保安,态度颇为强硬。她忙不迭地解释着:
“阿弟,我一直在这里面收东西的……阿弟,我不骗你……”
“谁是你阿弟!”这个新来的保安不耐烦地呵斥她,“你这些东西怎么来的,啊,我怎么知道你是买的还是怎么的!”
小男孩紧紧拉着她的衣襟,林科长看见他眼里藏着的泪光,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这时候她看到了林科长,“阿弟……”她朝他虚弱地喊了一声。
他毫不犹豫地走了上去。他胸前的工作牌子让保安的声音小了下去。
她和她满满的一车废品出了大院,那个孩子跟在后面慢慢地走远了。
林科长目睹着这一切,心里涌出了一种酸楚。
过了年,林科长突然被任命为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局长。上班的第一天,那个新来的保安唯唯诺诺来找他。
“领导,不好意思,那天……那天我刚来,我不知道那个女的是你家亲戚……”
“啊,你说什么?”新任的林局长脸上瞬间布满了怒气。
保安走了之后,他把保卫科长喊了过来。
从此,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
(选自《2015年度微型小说》 有删改)
7.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在行文中运用倒叙方式,交代“阿弟”这一称呼在当地的普遍性,有助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B. 林科长看到小男孩心潮起伏,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因此在她们母子遭遇保安拦截时,立刻上去怒斥保安为她们解围。
C. 小说将故事安排在一个单位的大院中展开,为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特定的场所和背景,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也使情节紧凑集中。
D. 微笑、谦卑和勤劳使她在大院里渐渐混熟了,她带着拖把随时准备献殷勤换取他人免费的赠予,可以看出她是个爱贪小便宜的人。
8. 小说主人公林科长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以“她和那个保安再也没有出现在大院了”作为结尾,试结合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答案】7. C 8. ①心地善良。同情她,旧书报不要钱送给她,刻意把报纸留给她;②感情丰富。难忘去世多年的母亲,思念母亲,爱屋及乌,默默关注她,并护送她们母子离开大院,内心酸楚;③细腻敏感。她要拖地令他烦躁,板着脸下逐客令;在意他人的目光,与她打招呼被其他同事看到,他很快走开了;④理性功利。保安走后,担心别人误认为她是自己的亲戚,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理智地抛开感情,马上让保卫科长开除保安并不让她再进大院,撇清了与她的关系。
9. ①从情节上照应前文,是情节发展的必然;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而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林科长变成林局长后,因为担心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她有亲戚,急于撇清关系,阻止她再入大院也就自然了,又展现了他理性功利的一面;③从主题揭示上而言,这样的结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后,林科长在内在的情感与理性冲突时,做出了利己的选择;④从艺术表现上而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拓展了读者的想象,让人在意外和惊讶中陷入深思,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本题中,考生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概括作品的主题。
A项,考查小说的叙事顺序,本文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是倒叙。
B项,林科长只是走了上去,并没有怒斥保安。
D
项,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她并不是一个爱贪小便宜的人,她为大家拖地是表达她的感激之情,拖把不是她带来的,是办公室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实际上也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描写方法。借助小说中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肖像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和遭遇,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动作、语言描写可表现人物的情感、态度等,体现性格特征;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内心活动,展现性格特征;细节描写通过对人物、环境、物件等方面具体而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2.借助故事情节。通过情节的发展去分析人物,因为人物性格支配、影响着故事情节的进展和情节的发展,同时,人物性格又通过情节获得具体的显现。3.借助环境描写。环境与人物关系密切,人是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活动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可烘托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的描写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4.借助作者倾向。要注意文中的议论性的句子以及其他人物的看法,确定作者的态度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在此基础上概括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林科长将报纸免费送给她,并且还有意识的攒报纸,通过这些描写可以归纳出:①心地善良。同情她,旧书报不要钱送给她,刻意把报纸留给她;他之所以会对她好,是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从那个小男孩身上,他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可以归纳为:②感情丰富。难忘去世多年的母亲,思念母亲,爱屋及乌,默默关注她,并护送她们母子离开大院,内心酸楚;他也有着官场领导共同的特点,当别人的做法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他也会有不高兴的举动,可以归纳为:③细腻敏感。她要拖地令他烦躁,板着脸下逐客令;在意他人的目光,与她打招呼被其他同事看到,他很快走开了;从小说结尾来看,可以归纳为:④理性功利。保安走后,担心别人误认为她是自己的亲戚,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不良影响,理智地抛开感情,马上让保卫科长开除保安并不让她再进大院,撇清了与她的关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结尾的作用。小说的某一部分情节有何作用,一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即小说的情节、人物、主题。如果是结尾,还可以从艺术表现力的角度加以分析。
小说以她来收废品开始,又以她再也不来结束。一来一走形成了前后的照应。所以第一点可以概括为:①从情节上照应前文,是情节发展的必然;林科长之前给人留下了善良很有同情心的印象,但是结尾这个情节告诉我们人都是复杂的,会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第二点可以概括为:②从人物形象塑造上而言,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的林科长变成林局长后,因为担心别人误认为自己与她有亲戚,急于撇清关系,阻止她再入大院也就自然了,又展现了他理性功利的一面;这一情节拓宽了小说主题的深度,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所以点可以归纳为:③从主题揭示上而言,这样的结尾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外部环境变化后,林科长在内在的情感与理性冲突时,做出了利己的选择;从读者的角度,大家都喜欢波澜起伏的作品,这个结尾使小说突转,有点欧亨利式结尾的味道。所以第四点可以归纳为:④从艺术表现上而言,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拓展了读者的想象,让人在意外和惊讶中陷入深思,并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①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②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③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注]①兴圣皇帝:即西凉武昭王李暠,唐玄宗二年追溢。②有道:唐时选举科目之一。③頮:洒。
10.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吴筠善 善:交好 B. 因以命之 命:命令
C.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 益:更加 D. 会赦,还寻阳 会:恰逢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B.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C.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D. 璘起兵逃/还彭泽/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白受到赞赏。苏颋为益州长史时,看到李白,认为他是不同一般的人;李白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说:“您是天上被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B. 李白慷慨豪爽。他爱好纵横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客居任城时,同孔巢父等五人居于徂徕山,整天酣饮,当时号称“竹溪六逸”。
C. 李白才华横溢。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玄宗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李白酒醉稍醒后,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
D. 李白放荡不羁。他陪玄宗饮酒,喝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鞋;他曾借着月色与崔宗之乘船从采石至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
(2)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责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奉)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2)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意选择合适的义项。根据第一段文意,李白的母亲梦到了长庚星,于是用这个给他命名。“命”是命名的意思。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第一处停顿,“起兵”是发动军队,“逃还”是逃跑回到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起兵”后断句。故排除B、D。第六处停顿,“白游并州”,“并州”是“游”的地点,不能断开,所以“并州”后断句。故排除C。
故选A。
句子翻译:及至永王起兵,他即逃回 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 处罚。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和对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正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C项“李白与玄宗在沉香亭饮酒”错, “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可知李白此时没有和玄宗一起饮酒,他是在宫外喝酒。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翻译时需注意:“以”,因为;“徙”流放; “遁”,逃跑;“客”,客居。
(2)句翻译时需注意: “素”,一向;“耻”,意动,以……为耻辱;“官”,让……做官;“沮止”,阻止。
【点睛】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第九代孙子。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郡。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到长庚星(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10岁时就通读诗书,及至长大成人,隐居在氓山。当时所在州郡以有道科举荐他,他没有应举。 苏颋是益州长史时,见到李白,感到惊讶,说:"这个青年天才英特,如果再少加努力,增加点学问,便可以和汉代的司马相如相比。"然而李白喜欢纵横家的那 一套术数,学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财好施。后来,李白又客居任城,和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住在徂徕山,每天酣饮沉醉,当时 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和吴筠友善。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叹地说:"你,是个天 上贬下人间的仙人啊。"
并在玄宗面前说起,玄宗于是在金銮殿召见李白。李白论当代的大事,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 他为翰林供奉。李白和酒徒还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子亭,忽然意有所感,想要听李白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 洗他的面,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他提起笔一挥而就,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玄宗皇帝爱他的才华,几次召见宴请。李白曾经 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贵,以替李白脱鞋为耻辱,(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桀骜不驯,放荡不羁,和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 旭、焦遂并称为"酒中八仙人"。李白恳求引退还山,玄宗皇帝也就赐给他金帛,让他回去。李自浮游漂泊于四方,曾经于夜间借着月色,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矾至 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起兵造反,天下大乱,李白辗转于宿松和匡庐之间。永王李璘聘请他到幕下当僚佐,及至永王起兵,他即逃回 彭泽,永王失败了,李白论罪判斩。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郭子仪,暗暗称奇。当时郭子仪曾犯法,应受处罚,李白救了他,他才免受 处罚。及至李白论罪当诛的时候,郭子仪愿解除官职以赎李白之罪,于是他得免于一死,朝廷下诏,把他长期流放夜郎。正好碰上大赦,又回到浔阳。
诗歌鉴赏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胡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4. 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既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既紧扣了诗的标题“元日”,又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王诗用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D. 同为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愁苦,王诗喜悦,这与他们境遇有关。
15. 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要选“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分析有误。联系全诗看,来诗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指不管欢乐和忧愁、幸福与祸患都是空的,明确写出了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万里相思一夜中”,是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是从晚上愁到天亮,憔悴的人看到春风更添思念,是写愁的深重。“事关休戚已成空”并未交代出后面“愁”的所有原因。选项认为,“交代了后面‘愁’的所有原因”是曲解文意。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比较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当注意审题,题干中已经明确指出“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方面分析,则就应当从情景的角度来考虑。分析景和情的关系,来诗结句“又将憔悴见春风”中“春风”是新春之景;“憔悴”,联系上文看,是因于“万里相思一夜中”,“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王诗的承句“春风送暖入屠苏”,“屠苏”,联系注释看,是药酒名。该句意思是“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从景和情关系上看,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新年热闹的场景抒发了作者愉快的心情。通过以上可知,二诗都是借景抒情,不同的是,第一首诗是乐景写哀情,第二首诗是乐景写乐情。结合表现的诗人的情感,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可悲”,把杜甫的悲情、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悲中添悲、愁上加愁。
(2)《琵琶行》 “____”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_______ ”一句,表面写的是良辰美景,实则是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被贬的愁思和无奈;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万里悲秋常作客 (2). 百年多病独登台 (3). 绕船月明江水寒 (4). 春江花朝秋月夜 (5). 舳舻千里 (6). 旌旗蔽空 (7). 此情可待成追忆 (8). 只是当时已惘然 (9). 地崩山摧壮士死, (10).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
第(1)题注意“作”的写法,不要写成“做”。
第(3)题注意“舳舻”、 “旌旗”、“蔽”的写法。
第(4)题注意“惘”,不要写成“罔”。
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大学演讲时说,中哈两国是唇齿相依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
②近年来,一些二三线城市出现了奇特的现象:市政设施完善、住宅群落整齐、却万人空巷
,这是当地政府为被市场规律大搞房产开发的后遗症。
③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遭遇罕见干旱,洛杉矶市独辟蹊径,往水库里投放了近1亿个塑料球,以期高效节水,这种塑料球能有效阻止湖水蒸发。
④真实的情感最能在简朴的生活中流露出来。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
⑤会议期间代表们广开言路,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府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⑥据英国《太阳报》报道,一男子意外被困在自动取款机里,情急之下不得不写纸条求救,然而,许多人以为这是一场恶作剧而安之若素。
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①唇齿相依意思是像嘴唇和牙齿那样互相依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靠。符合语境,正确。
②万人空巷意思是指家家户户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句子中想表达人烟稀少的意思,正相反。
③独辟蹊径意思是 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风格或新的方法。 符合语境,正确。
④箪食豆羹意思是形容食物很少。也比喻小利。 符合语境,正确。
⑤广开言路意思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主语应为领导。句子中是代表建言献策。对象使用错误。
⑥安之若素指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一般指自己处于危险等不利境况之中。此处应为没有做出反应的意思。
故选C。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______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
①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轮廓。
②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悄寂无声。
③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
④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
⑤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
A. ①②⑤④③ B. ⑤②④①③ C. ⑤①③②④ D. ①⑤④③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连贯能力。语句的衔接与排序属于“语言连贯”的考察范围, “语言连贯”是指句与句之间以及段与段 之间的衔接要连贯,顺序要合理,过渡要自然,上下文必须相互照应。学生要把握文本特点,根据相关的规则排列顺序。
根据逻辑顺序可知,②应在⑤后,因为由低到高。另外,②④句描写“箕顶”的环境,①③句描写从箕顶眺望看到的景象。
故选B。
19.下面这张海报有五处毛病,请找出来并进行改正。
海 报
第28届中学生《希望杯》影评征文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为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电影欣赏和电影评论水平,鼓励大家积极参赛,学生会文艺部要求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来我校作“电影艺术欣赏与评论”的报告。报告时间为12月16日下午4点。欢迎各年级同学届时光临。
星辉中学学生会
2018年5月13日
【答案】①书名号改为双引号;②“增强”改为“提高”;③“要求”改为“特邀”;④补充报告的地点⑤“光临”改为“参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辨析并修改语病和语言运用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一般应用类文体常见的错误,然后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语病常见错误类型以及语言得体中谦敬错位、对象场合是否恰当等加分析。 “希望杯”为特定称谓,不能用书名号,应为双引号;“增强”与“水平”搭配不当,应为“提高”; “要求”的对象是“我省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星先生”,有命令语气,谦敬失当,改为“特邀”;缺少报告的地点,应加以补充;“光临”是敬辞,改为“参加”。
【点睛】得体的具体要求是:(1)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2)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3)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少用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4)要考虑语体。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
20.下面是某公司网上购物流程图,请写一段话介绍这个购物流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
【答案】参考答案:示例一:当客户登录网上商店,可以自己或请求客户代表查询产品信息,然后将所购商品加入购物车,生成订单,订单收集到公司后,再确认付款,订单执行。
示例二:当客户登录网上商店,可以查询产品信息后将所购商品加入购物车,生成订单,订单收集到公司后,再确认付款,订单执行;另一种流程是客户登录网上商店后请求客户代表代替自己,进行订单的生成和执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框架图的转化。题干要求“写一段话介绍这个购物流程”,既为流程,故要关注箭头的指向,注意表述的顺序。从图上来看,第一步是客户登录网上商店,在第二步就是查询产品,在这一步中,客户可以自己查询,也可以请求客户代表查询,第三步就是把产品加入购物车,第四步生成订单,第五步订单收集到公司,第六步是确认付款,订单执行,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表述即可。此类题目一般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句,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念。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答案】牵动内心的声音
璀璨的星空降临在我的世界里,其中,一颗颗闪烁的繁星和着一丝丝,一缕缕的自然之声牵动着我的内心。
——题记
泉水入心
没有大海的汹涌澎湃,只有泉水的涓涓溪流。原本烦闷的心随着泉水的叮咚作响慢慢的消愁。它,一次次地流过我的内心,冲洗着我的心石,然而,此时的我,眼前再也不会被父母暴风雨般的训斥场面所掩盖。
我只想置身于这个泠泠的泉水世界,让原本凹凸不平内心得以平复,听,声音更细了。
鸟鸣唤心
每次来到这成就了内心天地的自然里,习惯性的伴着撒于一身的暖阳起床更衣,倚窗而闻。然而,不知从哪里传来一阵阵欢呼雀跃的鸟鸣,没有麻雀归巢的浅唱高吟,没有雄鹰搏击长空的豪声壮语,没有冰花弥漫大地的傲气四射。只是婉转,独自悠扬的早晨之韵,唤醒了少女久久的心事。曾几何时,无法在琴键上跨出指尖的弧度而痛哭流涕,曾几何时,无法在舞台上转出180度的姿态而想要放弃。但此时,失落之花早已不再沉睡,是这动人的自然之声让它褪去了灰褐色的外壳,留下明朗的空间,绽放出了全新的自己。几只鸟儿似乎把电线当成了五线谱,站在上面,亮出自己清脆的歌喉。我深深的有一种欣慰之感,眼前不再是荆棘遍布的世界,只有通往成功大道的平台。
我只想跻身于这个嘤嘤的鸟鸣世界,让原本尘封泛黄的内心得以打开,羞答答的花朵得以怒放。听,声音更明了。
琴声息心
过往的城市生活无时无刻不污染着我的心。为了内心得以平静,我选择在这个人迹罕至的树林里过退隐的生活。坐在凉亭中,仔细聆听,我仿佛听到古人弹出的“忘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觉,似乎听到了孤独的老者奏出“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悲叹,好似闻到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恍惚间倾听到爱国青年畅出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情怀……而我,任凭琴声于心河萦绕,渐渐地平息,沉淀下去。
我只想倚在这个琴声悠扬的世界里,让原本烦躁不安的内心得以平静。听,声音更清了。
自然的声音牵动着我的世界,繁星满是的世界里,我懂得了给自己的内心世界打电话。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解读命题。“牵动内心的声音”,审题目里的关键词,“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所写的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这道题选材宽广,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
参考立意:
(1)家庭的声音,如母亲的唠叨、父亲的叮嘱;
(2)校园的声音,如读书声、课铃声、老师或激情或柔和的讲课声;
(3)与自己兴趣爱好有关的声音,如钢琴声、琵琶声;
(4)来自自然界的声音,如花开的声音、小草钻出泥土的声音、柳树发芽的声音;
(5)无形的声音,如强国之呼唤,爱国之呐喊等。
可用素材:
(1)“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处于喧嚣城市的许多人习惯于阳光明媚的晴天,而不习惯于让心丝烦躁的雨声,其实不然,雨声是最纯洁的心灵洗涤剂。整日被喧闹声所包围的我们,被琐屑的尘埃占据了我们的心灵,为什么不去尝试着放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去聆听雨声,去感悟大自然的跳跃,体会到一种梦幻般的境界。
(2)有这样一种声音,高音嘹亮震撼,低音缠绵动人;有这样一个人,腼腆的笑容恰似邻家大男孩,憨憨的声音可爱单纯;有这样一段情,穿越大片的荆棘,“到达最接近天堂的地方”。
(3)你听,鸟儿在枝头欢歌、在草丛里鸣叫、风儿在草原呼啸、浪花轻拍着海岸……声音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喜欢聆听蜂儿嗡嗡飞舞的声音,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时,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金色的、在花丛中忙碌的身影,这些可爱的小生灵生命是那样短暂,但它们一生辛辛苦苦为人们酿造甘甜的。它们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品性令我折服。
(4)我喜欢倾听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的声音,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时,我仿佛看到那清澈透明的溪水顺着弯弯曲曲的山谷流下来,时而急,时而缓。它一边奔流一边玩耍。一会儿拍拍岸边五颜六色的岩石,一会儿又摸摸沙地上才伸出脑袋来的小草,一会儿让那飘浮的树叶打个转。
参考结构:
本文是一篇散文,题目是《牵动内心的声音》。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声音”这个关键词语,采用小标题形式,共写了三部分。
开头部分:以题记形式开篇,“璀璨的星空降临在我的世界里,其中,一颗颗闪烁的繁星和着一丝丝,一缕缕的自然之声牵动着我的内心。”自然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中间部分:采用并列手法,以小标题形式分别阐述了“泉水入心”“鸟鸣唤心”以及“琴声息心”三种观点。既分出了层次,又细致动人。
结尾部分:收束全文并重申观点。“自然的声音牵动着我的世界,繁星满是的世界里,我懂得了给自己的内心世界打电话。”
总之,全文一气呵成,文采极佳,是一篇不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