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古代诗歌鉴赏 学案 ‎1.(2018·全国26省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 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B.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E.秋风起而动归思,对着眼前的风中衰景,诗人期待有朝一日回归故里,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 解析 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错,“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E项,“安慰家中倚树盼归白发苍苍的老人”错,此句是诗人想象自己归家之日早已白发满头,极写心中悲苦。‎ ‎(2)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需结合全诗理解最后四句的意思,从“悲”与“乐”的角度对诗中蕴含的情感进行分析。最后四句中,诗人“悲”今朝不得归,“悲”他日归时“孤帆”“白发”“故园池台今是非”,而“乐”终将能归家“倚庭树”。诗人漂泊羁旅,归家不得,只能试图用想象中的归家之乐来冲淡此刻的悲伤,而愁终不能去,“乐而更悲”。‎ 答案 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③‎ 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2.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①‎ 王 维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②。‎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钱 起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③。‎ ‎【注】 ①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②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③(yǎn):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C )‎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所押的韵相同,但内容并不相关。‎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E.“山月随客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主人“兴不浅”。‎ 解析 A项,“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悄然静谧的春夜图。C项,两首诗不仅所押的韵相同,内容也相关。‎ ‎(2)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春夜相聚时的景象描写来看,钱诗重在写相聚时的情景,而王诗还运用想象的手法写了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钱起回去后的生活。从情感抒发的角度来看,王诗让思绪飞到山中隐居时的场景,表达了对钱起回蓝田后闲适生活的羡慕,钱诗“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两句则抒发了离别的惆怅。‎ 答案 ①钱诗主要写当时的情景,王诗还写到对往昔山中生活的回忆和对钱起回去后生活的想象。 ②王诗写了对钱起回蓝田后闲适生活的羡慕,表达了自己对官宦生活的厌倦。钱诗写了离别时的景象,抒发了离别的惆怅。‎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注】 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B )‎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联翩”一句化动为静,写山联翩而来络绎不绝,有似万马奔腾,颇具情趣。‎ C.“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D.“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E.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解析 A项,“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错,此句可以理解为壮志未酬的词人盼望与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国是。B项,“联翩”句运用的手法是化静为动。‎ ‎(2)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要联系白诗和辛词的内容对其情感表达的“显”“晦”作具体分析。白诗前两句直接抒情,表明自己“为愁多白发垂”,后两句无疑而问,以“白鹭”“无愁”来衬托自己的“愁多”。辛词上片借景抒情,借“青山”“终不来”表达愁情;下片语调诙谐,诗人看似“笑白鸥”“一身都是愁”,其实是以“白鸥”自喻,写自己愁多头白。‎ 答案 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的愁苦。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你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是愁,用轻松诙谐的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自己的愁苦,更加隐晦。‎ ‎4.(2018·河南郑州一中入学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雨后赠斯远 赵 蕃 ‎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CD )‎ A.“已是霜凝更雨湿”表明是在降霜、下雨时分,交代了时令环境,渲染了萧瑟的氛围, 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 B.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展示了早春景象,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 C.颈联“穷日日”与“遍村村”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寻春的执着和发现新春之难。‎ D.尾联呼应题目, 写诗人振作起来,等待朋友斯远新诗寄到,让自己一洗昏沉之态。‎ E.本诗虽以议论说理为主,但其写景和叙事也颇见功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新春的渴望及希望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解析 A项,“为全诗奠定了凄婉的基调”错,结合下句“春其渐起但无痕”和全诗内容来看,本诗的基调是明朗向上的。B项,“具体展示了早春景象,虽然草木依旧枯萎,但复苏的梅花已悄然开放”错,“定有梅花当返魂”为诗人想象之景,是虚写。E项,“以议论说理为主”错,本诗以写景和叙事为主,以议论说理为辅。‎ ‎(2)有人评价“春其渐起但无痕”一句“熔诗情和哲理于一炉”,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作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诗情”和“哲理”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分析。“春其渐起但无痕”意为春天正在逐渐临近,只是还没有全部显露出来罢了,流露出诗人内心对春意的敏感与追求。而“春”又象征着“希望”“新生事物”“生机”等,因此,此句诗就具有了相应的哲理意味。‎ 答案 诗情:虽然还看不到一点点痕迹,但春天正在悄悄来临,让人在寒霜冷雨中感到暖意。哲理:①磨难中有希望,寂灭中有新生。②新事物萌生之初,需要我们细细观察。③兴衰荣枯,生机永恒。‎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江口作①‎ 王昌龄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注】 ①此诗是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赴任途中经江州九江口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DE )‎ A.本诗开篇不凡,“漭漭”一句描绘了九江水势浩淼、江面广阔的场景,气势雄浑,意境壮阔。‎ B.“驿门”四句作者居高望远,思绪悠远。“望”“期”等词写出了作者对生活前景的深沉思考。‎ C.“明时”二句作者感叹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怀才不遇。“孤舟”暗示了其内心的孤独、悲苦。‎ D. “鸷鸟立寒木”句与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都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 E.本诗为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何当”两句直接描绘了他奔赴边关、奋勇杀敌的战斗场景。‎ 解析 D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句是“借景抒情”,并非“借物喻人”。E项,“直接描绘”错,“何当”是“何时”的意思,“报君恩”“却系单于头”均为诗人想象的内容。‎ ‎(2)本诗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都写及“吴钩”。请比较两诗运用“吴钩”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两首诗中都使用“吴钩”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代表了战争。两诗作者借助“看吴钩”“佩吴钩”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之处在于两诗表达的感情基调不同,王诗“报君恩”“系单于头”表明了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辛词“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答案 相同点:吴钩是一种武器,两诗中作者借“吴钩”意象表达自己矢志报国的雄心。不同点:两诗作者借“吴钩”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不尽相同,王诗中作者即使被贬,但仍愿奔赴边塞,保家卫国,充满自信和豪气。辛词抒发的则是英雄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6.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鹭 鸶 杜 牧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鹭 鸶 郑 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BD )‎ A.两首诗都对鹭鸶进行了细腻的刻画,杜诗以雪、青玉为喻,突出了鹭鸶的惊艳形貌;郑诗以“闲”“静”来刻画鹭鸶的安静情态。‎ B.两首诗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营造意境。杜诗以静衬动,以碧山衬托鹭鸶的动;郑诗以动衬静,以鹭鸶的动衬托环境的静。‎ C.两首诗都以鹭鸶为描写对象,但形象大不相同。杜诗中的鹭鸶嘴青毛白,矫健敏捷;郑诗中的鹭鸶娴静从容,自由自在。‎ D.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杜诗由近及远,从近处的鹭鸶转向碧绿的远山;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 E.两首诗的意境不同,但热爱生活的情趣相近。杜诗描绘的是鹭鸶捕鱼图,充满生趣;郑诗描绘的是鹭鸶休憩图,娴静自在。‎ 解析 B项,“杜诗以静衬动”“郑诗以动衬静”错,杜诗写鹭鸶“惊飞”,更显环境的幽静,是以动衬静;郑诗前三句极写静,在渔人都已经归去的静谧的环境中,鹭鸶在滩头自由自在,益显其动,是以静衬动。D项,“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反”“郑诗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池塘转向近处的鹭鸶”错,两首诗的写景顺序相同,都是由近及远,郑诗先把镜头聚焦于静立于池塘的鹭鸶,然后转向远处自由飞翔的群体。‎ ‎(2)将杜诗中的“惊飞”与郑诗中的“飞下”互换,可以吗?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道比较型炼字题,答题时既要有对“字”的分析,又要体现出二者的比较。杜诗中,雪白的鹭鸶群起群落,在溪水中捕鱼,受惊向远处的碧绿的山林飞去,由低到高,用“惊飞”才符合事理。郑谷笔下的鹭鸶时而悠闲地站立在烟波迷蒙的池塘边上,时而静卧在冷雨飕飕的寒苇丛里,在无人来往的滩头上飞上又飞下,自由闲适,因此“飞下”二字既写出了鹭鸶的自由,又符合诗的意境。‎ 答案 不可以。杜诗中的“惊飞”准确地写出了鹭鸶受到惊吓的敏捷反应,与“群捕”一致;“飞下”是由高到低,而杜诗是由低到高,不合事理。郑诗中的“飞下”与全诗的闲适意境一致,“惊飞”则与后面的“自由”相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