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2019学年辽宁省锦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笺纸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固有的艺术形式和交流载体。表面看来,它的作用就是诗文唱和、书札往来。但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从古代的竹简、木牍到缣帛、纸张,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后,纸张成了传播信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最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们对纸张情有独钟。爱美是人的天性。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各种类型的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题材的笺纸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遗迹,大凡钟鼎、器物、钱币,都是秩序、权威、社会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笺、罗汉笺的印行,无疑是在向人们传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将山水林泉、高人隐逸作为笺画的题材,也正是在传递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不随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气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笺、花卉笺的流行,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鱼藻笺、花鸟笺、生肖笺的出现,也在向人们传递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导人们热爱自然、珍惜自然、顺应自然,等等。‎ 笺纸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传承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古代,许多作家的作品通过个人题壁、歌女吟唱的形式传播四方。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影视等形式进行传播,而且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用具进行传播。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笺纸中不仅有图画,而且有书法、篆刻、诗词、掌故,通过笺纸,人们可以重温诗、词、歌、赋的名句,可以品味传统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纾的宋词意笺,陈师曾的杜甫诗意笺,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诗宋词。应该说,在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笺纸功德无量。‎ 中国的笺纸内涵丰富,琳琅满目,给人以目不暇接、美不胜收之感。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印制成一种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赋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载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关注笺纸的人愈来愈少。随着电脑的普及,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除了极少数人,已经很少有人再写信了,更遑论用毛笔在笺纸上书写信件和诗文了。如何把笺纸及其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 ‎(摘编自刘运峰《中国笺纸:微型国画的人文情怀》)‎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的先人们一直在寻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载体,最终纸张成了最为理想的媒介。‎ B. 中国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广博高深,各类笺纸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厚重的根基。‎ C. 笺纸助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特别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D. 中国笺纸精美绝伦,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怀的使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由笺纸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地位入手,引出论题,并提出了中心论点。‎ B. 文章主要采用举例论证,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观点鲜明,说服力很强。‎ 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主体部分从三方面探讨笺纸所带有的精神印记。‎ D. 文章联系实际,引出关于笺纸及其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引发了读者思考。‎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笺纸只要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就会带有明显精神印记。‎ B. 染色、砑花等举措和雕版、饾版、拱花等形式证明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 C. 笺纸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 D. 随着微信、短信、邮件的常态化,如何传承笺纸及其文化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D项,“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使命”表述有误,由原文“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人文情怀的使命”分析可知,“与其它国家的笺纸一样……”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并且适时穿插引用论证”说法有误。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没有采用引用论证。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由于它一产生就和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因此就带有明显的精神印记”,原文为因果关系,这里表述为充分条件关系。‎ B项,“笺纸的出现是印刷技术使然”以偏概全。根据对原文“由于素纸不能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绘花纹图案等完全出于审美追求的举措。之后,便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赋予笺纸更多的艺术含量。可以说,笺纸的发展史不仅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史,更是历代知识分子对美的自觉追求史”的理解,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 C项,“因为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错误。结合“作为文房清玩的笺纸,由于它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扮演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分析,选项内容因果倒置。‎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图”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为了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的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编造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获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并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加大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可以鼓励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平台、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谣平台,形成辟谣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形成裂变式传播。‎ B. 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 在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貌似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 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谋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 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C. 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熟人”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 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6.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B ‎ ‎6. 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②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因。③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络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错误。结合原文“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分析可知,不是所有的提醒都是谣言。故选C。‎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B项,“群众因为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以偏概全。结合材料三第三段内容“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分析,原文说的是“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没有说所有的群众都如此。故选B。‎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材料一,结合“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歟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分析可知,《人民日报》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与人们生活的相关性及其危害性;材料二,结合“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竟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年取不当市场利益”分析可知,新华网侧重介绍网络谣言传播的种种原凶。材料三,结合“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干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與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谧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晨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谣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谣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分析可知,央视新闻移动网侧重介绍加大对网终谣言治理的办法,以及相关部门与群众的应对措施。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和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侧重点的不一样,据此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门 沈字 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 三天后夫家再来人接回去。‎ 明儿正好就是王庄的姑娘,人生得水灵,心善又爱笑,眼见明儿嫁到赵庄已经两个多月了,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里的人都不免为她着急起来。‎ 村里人都说“明儿是个好姑娘”,大人小孩都喜欢她,明儿的夫家是打渔的,丈夫负责打渔,明儿就负责卖鱼,明儿总是坐在竹凳上,身旁放着杆秤,但是明儿的手其实就是杆秤。‎ 村东头打柴的大强来买鱼,高声说道;“明儿,来两条大鱼嘞!”‎ 明儿笑了,从篮子里摸出两条大鲫鱼,用手掂量了下,朗声道“两斤三两,十块一斤,一共二十三块,不信你可以上秤!”‎ ‎“哪能不信呢!”大强哥笑道。‎ ‎“我还有两个鱼头呢!你也拿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烧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哥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口南边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 可是,明儿的手也有不灵的时候,隔壁赵大娘一个人在家,就爱吃鱼,这不,今儿又来买鱼了。‎ ‎“明儿,给我来条鱼!中午红烧着来吃!”‎ 明儿拿了条大鱼,用手掂了掂,道:“就这条吧!六两!”‎ 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秤称了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 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 赵大娘愣了一下,嘴里念念有词,说:“算错了,不是这个数哩!”‎ ‎“没错,鱼价跌了!”明儿嫣然一笑,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你这丫头,拗不过你!”赵大娘乐呵呵的,又和明儿拉起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散步,一路都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 明儿也特别喜欢小孩,每次有孩子来,都要给几颗水果糖,瞧!小二狗又来了:“明儿姐,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就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摘来送给你!”‎ 明儿笑道:“好!姐姐可喜欢漂亮的花了!”说着,又拿出几颗糖果。‎ 时间过得可真快!一晃就到明儿回门的日子了,明儿刚踏出家门,守在她家门前的小孩便奔走相告。‎ ‎“明儿姐出来啦……”她站得笔直,面带甜甜的微笑,一步一步走得很慢,走了很久……‎ 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都站了很多人,他们都对着她笑,不断提醒着她:“明儿,前边有石头,小心些!”‎ ‎“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 ‎“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 到小溪边时,小二狗捧着一束美丽的花,从草丛里跑出来,笑着说:“明儿姐,送给你!”‎ 就这样,明儿顺利走回了赵庄,将漂亮的花送给了父母,完成了回门仪式。‎ 其实,明儿,她是个盲姑娘。‎ 但她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7期)‎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离回门的日子越来越近,村里人都替明儿着急,主要是担心她不能独立回门,因为她是位盲姑娘。‎ B. 小说围绕明儿回门这一事件展开情节,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塑造村民的群像,为她顺利回门作铺垫。‎ C. 明儿的手就是秤,掂一下就能精准报出鱼的重量,但也有不灵的时候,给赵大娘拿鱼时就估少秤。‎ D.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讲述了一个温馨和谐的乡村故事,语言朴实而鲜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8. 小说开头交代“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明儿为什么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呼应标题,引出下文明儿新婚回门的情节。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为小说增添独特的乡土气息。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奇怪的习俗”设置悬念,勾起阅读欲望。 ‎ ‎9. ①明儿作为一位盲人,她眼中的世界是指她生活的村庄以及她周围的村民,这一切的美好源自她善良的心灵。②明儿诚心对待别人,收获了众人对她的喜爱和帮助,村里男女老少都关爱帮助她,让她感受到世界的美好。③明儿能够乐观开朗,总是以微笑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如她笑着拿鱼,笑着说话,笑着走回门的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C项,“但也有不灵的时候,给赵大娘拿鱼时就估少秤”曲解文意。结合“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秤称了下:‘傻丫头,哪能次次都信你的手!瞧,这鱼都快七两半了,今儿,你的手不灵了。’明儿也笑了:‘一共六块!’……明儿嫣然一笑,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分析,从文中来看,明儿其实是有意让利于赵大娘的,为此她也赢得了好人缘。故选C。‎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开头写‘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这是分析句段的作用,然后结合该句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作答。文章开头说“王庄有个奇怪的习俗”,结合后面的句子可知,这一“习俗”就是“嫁到其他村的姑娘必须要在夫家三个月后,独自回门,并将路上看到的最美的东西送给父母,以示孝道”,这个习俗就是“回门”,这就照应了标题“回门”,且引出下文明儿出嫁后回门这一情节,“独自回门”引出下文村人的担心和帮助,“最美的东西”引出下文小二狗送给明儿的鲜花,这是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来看,开头所交代的习俗交代了小说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增添乡土气息,且作者以“奇怪”一词形容“习俗”,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明儿为什么说‘她眼中的世界很美’?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简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题干中的引文,结合文本理解“眼中的世界”指的是什么,“很美”又是指什么。从文中来看,结合“‘我还有两个鱼头呢!你也拿回去吧,也不好卖,你烧个鱼头汤给嫂子好好补补,生个大胖小子。’明儿一边说一边利索地拿袋子套起来,大强哥付了钱,笑着走了,临走之前,他告诉明儿从赵庄到王庄,走村口南边的路最好,路近又平坦,走路很快就到了”“赵大娘心实,还是用秤称了下……又和明儿拉起家常来,‘这村南口靠小溪边的路石子多,不好走,昨天我去那儿散步,一路都磕磕绊绊的。你走那边小心点……’”“小二狗又来了:‘明儿姐,我和你说哦!今天我去村南边的小溪边,发现那儿有很多漂亮的花,就像姐姐一样漂亮!赶明儿我摘来送给你!’”“从赵庄到王庄一路上都站了很多人,他们都对着她笑,不断提醒着她:‘明儿,前边有石头,小心些!’‘明儿,当心路边的草头!’‘明儿……’明儿走着走着,离王庄越来越近了”等分析,明儿眼中的世界是指她生活的村庄,而这美源自村人对她的帮助和关爱,如赵大娘、小二狗、打柴的大强等;明儿之所以能感受到这些美,离不开她的善良,如她送鱼头给大强,卖鱼给赵大娘估少秤,给小二狗等孩子糖果;明儿能感受到世界的美还离不开她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何琦,字万伦,司空充之从兄也。祖父龛,后将军。父阜,淮南内史。琦年十四丧父,哀毁过礼。性沈敏有识度,好古博学,居于宣城阳谷县,事母孜孜,朝夕色养。常患甘鲜不赡,乃为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选补宣城泾县令。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停柩在殡,为邻火所逼,烟焰已交,家乏僮使,计无从出,乃匍匐抚棺号哭。俄而风止火息,堂屋一间免烧,其精诚所感如此。服阕,乃慨然叹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谓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实利微禄,私展供养。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①清朝哉!”于是养志衡门,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不营产业,节俭寡欲,丰约与乡邻共之。乡里遭乱,姊没人家,琦惟有一婢,便为购赎。然不为小谦,凡有赠遗,亦不苟让,但于己有余,辄复随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动,不占卜,无所事。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并辟命,皆不就。诏征博士,又不起。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公车再征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温尝登琦县界山,喟然叹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琦善养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恒以述作为事,著《三国评论》,凡所撰录百许篇,皆行于世。年八十二卒。‎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八》)‎ ‎【注】①默,通“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B. 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C. 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D. 简文帝时为抚军/钦其名/行召为参军/固辞以疾/‎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这个称呼也用作明清两代对举人的雅称。‎ B. 服阕,又叫“服除”,守丧期满除去孝服。阙,终了。官员服丧期满,朝廷会重新授予官职,对于他们来说是一次仕途上的新起点。‎ C. 辟命,征召为官,任命以官职。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员的制度。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D. 公车,最早为汉代官署名,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后也代指举人进京应试。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琦事亲至孝。父丧悲痛过度,侍奉母亲勤勉,每天都是和颜悦色,并常担心缺少食物供养。母丧期间,堂屋一间免于火灾,其诚心感动上天。‎ B. 何琦不重仕途。迫于供养家人而出仕为官,曾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自娱自乐。后来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都未从命。‎ C. 何琦节俭寡欲。他与亲邻同甘共苦,丰俭与共,平时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而自己多余的,就会拿来送人。‎ D. 何琦好古博学。他有见识,学识渊博,一直致力于著述立说,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徒王导引为参军,不就。及丁母忧,居丧泣血,杖而后起。‎ ‎(2)一旦茕然,无复恃怙,岂可复以朽钝之质尘默清朝哉!‎ ‎【答案】10. B 11. C 12. C ‎ ‎13. (1)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后才能起身。‎ ‎(2)(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为抚军”的主语应是“简文帝”,A项、C项,“简文帝时”作状语,应该排除。‎ ‎“名行”指“名声和品行”,共同作“钦”的宾语,二者不能拆开,排除A项、D项。‎ 句意: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和品行,又召为参军,他坚决借病请辞。‎ 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故选C。‎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他不让别人随便馈赠”没有。结合原文“凡有赠遗,亦不苟让”分析,应为“对别人的馈赠也不推让”。故选C。‎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引”,引荐、举荐;“司徒王导引为参军”,司徒王导引(之)为参军(省略句);“就”,就任;“及”,等到;“丁母忧”,母亲去世,指母亲的丧事;“杖”,拄着拐杖,名词作动词;“而”,连词,表承接。(2)补充句首主语“我”;“茕然”,独自一人;“恃怙”,依仗,凭借;“以”,介词,用;““朽钝”,愚钝,衰朽愚拙;“之”,助词,的;“尘默”,玷污、沾染;“清朝”指清明的朝代(古今异义);“岂……哉”,怎么……呢,难道……呢(反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何琦,字万伦,司空何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龛,身为后将军。父亲何阜,身为淮南内史。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居住在宣城阳谷县,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被举荐为孝廉,授予郎中的官职,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后才能起身。棺材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服丧完毕,感慨叹息说:“我之所以出去做官,不是说我有一点微末的才能以呈献智力,其实是图着微薄的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什么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于是,隐居在家以修身养性,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以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生活节俭,节制自己的欲望,与乡邻共享丰俭。乡里遭遇动乱,姐姐被迫嫁给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就拿她替姐姐赎身。然而他平日也不在小的方面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要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同时召他为官,他都未从命。征召他做博士,他也没有去。简文帝当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和品行,又召为参军,他坚决借病请辞。朝廷派用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他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桓温曾经攀登琦县界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啊,何公真可谓知足知止的人啊!”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死时八十二岁。‎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中记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表露了诗人客居异乡的心绪,“日暖南山石”属于虚写,诗人想象家乡的暖日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B. 颔联“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C. 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发情感蓄势。‎ D. 颔联“平原客”和尾联“屡弹铗”运用典故,将历史人物的经历与诗人的际遇相联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15. 杜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家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两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B 15. 同: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思念之情。杜诗中描写了烽火连月、亲人分离的情景,以家信表达对亲人的担忧和思念;李诗描写了诗人羁旅漂泊、客居异乡的情景,借家信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异:①杜诗借“家书”表达了伤时忧国的情感。国家动乱,战火不息,家书不易,诗人用家书的“抵万金”从侧面写出了对国事的关切。②李诗借“裂帛”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伤。诗人想入朝为官而不得,想如冯谖般施展才华而不能,诗人借书信排解内心的失意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错误。“老作平原客”的“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本诗中“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悲满千里心”“三年去乡国”诗人写信是要告诉家人自己快要回家了。但“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这是李贺在家信中表达的情感。借“裂帛”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伤。两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点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在《师说》中指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2)杜甫在《登高》中,写家国的愁苦和郁愤都涌入心头,使他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敌占区的百姓已忘记国恨家仇的痛心之情。‎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艰难苦恨繁霜鬓 (4). 潦倒新停浊酒杯 (5). 佛狸祠下 (6). 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 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霜”“潦”“佛”“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嫦娥奔月、夸父追日、万户飞天……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在诉说着对太空的向往。70载风雨兼程,中国航天跨越发展,在浩瀚太空成就了一段____________的东方传奇。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太空探索水无止境,而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____________,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不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从嫦娥一号拍摄的全月球影像图,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航天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航天人努力前行的初心伟力。长征运载火箭顾问龙乐豪,率领团队研制出世界一流大型火箭,耄耋之年依然坚守在航天第一线……这样的例子____________。发展航天事业,不能____________、依循他国道路,而应自主创新。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在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波澜壮阔 不孚众望 不胜枚举 杞人忧天 B. 气象万千 不负众望 吉光片羽 杞人忧天 C. 波澜壮阔 不负众望 不胜枚举 邯郸学步 D. 气象万千 不孚众望 吉光片羽 邯郸学步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 B.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C.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既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也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 D. 嫦娥四号成功发射不仅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大突破,更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又一大壮举。‎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自探月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B. 探月工程自启动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C. 启动探月工程以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D. 探月工程的启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答案】17. C 18. D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气象万千: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语境中形容声势雄壮,且并无变化之意,故选“波澜壮阔”。‎ 不负众望:为人所信服,很争气,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不符合大家的期望。语境中“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故选“不负众望”。‎ 不胜枚举:无法一一全举出来,形容为数极多。吉光片羽:比喻残存的极其珍贵的文物。语境中形容多而非形容珍贵,故选“不胜枚举”。‎ 杞人忧天: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事物。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丢掉。语境中有“不能……依循他国道路”,故此处指不能机械地模仿他国,应选“邯郸学步”。‎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不仅”位置不对,应该放在“嫦娥四号成功发射”后面。‎ B项,语序不当,“不仅”“更是”两个分句的内容互换。‎ C项,语序不当,应先说“我国”,再扩展为“人类”。‎ 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 A项,“自探月工程启动以来”作状语,导致句子没有主语。‎ C项,结合“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分析,选项语句强调的是“启动”,而本文段重点在于“探月工程”,不合适。‎ D项,结合“到嫦娥二号首次实现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跃探测;从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梦想,到嫦娥四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分析,不是只启动取得了突破,嫦娥二、三、四号也是突破。‎ 故选B。‎ ‎20.下面是一则社区活动通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得体。‎ 为弘扬雷锋精神,传承敬老美德,居委会与黎明美发学校磋商,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时间为3月3日上午9点到12点,地点在社区活动室。有需求的六十岁以上居民请按时光顾。行动不便者可与居委会电话联系,居委会将安排志愿者登门拜访。因为尚处实习期,志愿者理发水平较低,敬请居民们海涵。‎ ‎【答案】示例:①“磋商”改为“商定”;②“光顾”改为“到场”;③“拜访”改为“服务”;④“较低”改为“有限”;⑤“海涵”改为“谅解”。‎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涉及语言表达应用。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经常遇到的词语(包括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要注意结合语境做具体分析,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谦敬色彩和习惯用法等方面多加体会。“下面是一则社区活动通知的主要内容”,要特别注意内容明确,表意得体。“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是提示的修改方向,必须逐一修改到位。“磋商”:仔细商量、研究;互相商议,交换意见。后面“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是商量的结论,搭配不当,改为“商定”。“光顾”: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光顾”用在居民到活动室的事情上,不合语境。“拜访”:敬辞,短时间看望。说志愿者行为,用“服务”更切合实际。“欠缺”和“海涵”书面色彩重,用在给居民的通知上分别改为“有限”和“谅解”更通俗易懂。‎ ‎21.请以“蒙娜丽莎效应”为表述对象,将下面句子组合成一个语意通顺的单句。不超过80字。‎ 很久以前就有传闻说,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总在注视着参观者,无论你从什么角度看她。这种现象因此被称为“蒙娜丽莎效应”。‎ ‎【答案】“蒙娜丽莎效应”是指传闻中人们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时,总感觉蒙娜丽莎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的现象。‎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的能力。这道题要求把短句变成长句。第一步,确立主干句(搭主干)。这几个短句都是以“蒙娜丽莎效应”为陈述主体的,所以长句的主干应该是回答“蒙娜丽莎效应”是一种什么现象。根据短句提供的信息,先要确立长单句的主干句为:“蒙娜丽莎效应”是指一种现象。第二步,将其余短句变成修饰“现象”的修饰语,。这一步,关键是根据短句内容的相近性将其作有效组合,并在组合的过程中删去不必要的主语或指代词。注意这涉及多重定语的排列根据内容,可作如下排列:“传闻”“论从什么角度看”“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最著名的画作《蒙娜丽莎》的眼睛似乎总在注视着参观者”。最后把若干定语放置“现象”之前做定语,为了是长单句语意流畅,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点睛】短句,包括短的单句和复句中结构简单的句子。特点是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表达简洁、明快、有力,一般用于口语或口语化的文体。短句变长句与长句变短句在思维上正好相反。从语法上说,就是要以一个核心句为主体,将其它的句子变为核心句的修饰成分。其基本步骤是:一、确定主干句(核心句)。主干句常常是一组短句中的肯定性判断句或结论性语句。二、把其余短句转化为短语,分别修饰主干成分。把短句转化为修饰性短语时,要安排好各个修饰成分的层次顺序,使其修饰恰当,合情合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网友感慨:“一等功臣狄国平悄然离世,抵不过一条八卦新闻。”‎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自2018年5月1日起施行已经一年,网上消解或诋毁英烈的负面信息正逐渐销声匿迹。‎ ‎③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 ‎④林鸣,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封锁以及各种附加条件,他和他的团队本着“自我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攻坚克难。而今林鸣被称为新时代英雄,港珠澳的功臣!‎ ‎⑤四川凉山火灾中,30位消防官兵逆火而行、英勇献身的壮举,让我们悲痛。“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致敬英雄,一路走好!‎ ‎⑥习近平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 请从上述材料中选择两三则材料,谈谈你的英雄观。要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一点浩然气,旷达传千秋 ‎“一点浩然气,旷达传千秋”。当英雄的生命如流星划破苍穹,却没有随世间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气概让豪情冲破了俗世的逆流?‎ 思索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并不伟岸的身影,他伏案灯下,眉头紧缩,目光如炬望向窗外沉沉黑夜。鲁迅先生,他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他满腔愤懑,唯有寄托于文字。强敌如林,他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艰难世事,造就了他的慷慨大义。他的文,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把困难磨成墨,把现实当作笔,挥毫写下一篇篇深刻犀利之作。作为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了唤醒沉睡在暗夜里麻木愚昧的国人,他奋笔疾书,针砭时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甚至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因此,英雄未必伟岸,英雄未必抛头颅洒热血,但英雄一定有自己的担当。‎ 英雄在前行的路上往往孤独而寂寞,因为英雄是时代的先行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英雄。1936年在纪念鲁迅大会上,郁达夫无限悲痛地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但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这一席话,让在场所有人为之肃然,也时刻警醒着后世之人。是啊!中华民族每前行一步,都有无数英雄付出了血汗甚至是生命,他们或抛头颅、撒热血;或浴血奋战勇敢前行;或以笔为刀深刻剖析不惜剜掉深植于我们民族深处的毒瘤,给我们新生的希望。这样的英雄我们都不懂得敬重爱惜,我们的良知何在?良心何在?‎ 英雄无疑应该得到大众的敬仰与爱戴,但偌大的中国,不仅需要时代的引路人与缔造者,还需要无数的平民英雄在无数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付出,贡献自己的才智,亿万万人齐奋进,中国这艘巨轮才能劈波斩浪无畏千难万险,载我们驶向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就如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封锁以及各种附加条件,他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不前,却秉承着“自我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攻坚克难。而今林鸣被称为新时代的英雄,港珠澳英雄。习近平主席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所以,我们亦要奋勇争先,勇立时代潮头,争做新时代的平民英雄。‎ 时代催人老,英雄今犹在。愿英雄辈出我中华,愿我中华鹏程万里星光闪耀。‎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对英雄的认识,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六则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材料①③是一类,指出了社会上一些人不重视英雄的现象;材料②④是一类,表明我们国家对英雄的保护与崇敬;材料⑤⑥是一类,当代如何定义英雄。对材料进行分类,有利于快速审题,选择合理的材料组合,从而完成作文的立意。“请从中选择两三则材料来谈谈你的英雄观”,“谈谈你的英雄观”作为明确指令,要求考生辨别判断英雄存在的意义或思考如何引导人们崇尚英雄或回答我们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英雄等。“从中选择两三则”则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两三则”意味着选择单一材料或多于三则的组合属于偏离题意。“要求选好材料,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理论上讲,六则材料自由组合均能写成作文。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关联”是“有机的”,“有机”意味着组合方式为文章的主旨服务,也就是说两三则材料围绕同一个中心“呈现你的英雄观”。‎ 参考立意:时代,呼唤英雄;树立正确的“英雄观”;英雄精神永存;英雄观,领路人;今天,中国需要英雄;不要让英雄悲伤;自觉抵制损害英雄的言行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何为真英雄”。然后就英雄何以被忽视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如“很多人认为,英雄只存在于国家危难之时,如今社会和平安定欣欣向荣,人们不愿再面对沉重的历史,于是选择了清闲娱乐”“英雄辈出英雄大有作为的时代也早已过去,像黄继光这样大义凛然的英雄早已不复存在,倒不如关注更多的娱乐‘英雄’来得轻松”等。再结合事例,厘清真英雄的两个特征,如“只有勇于担当起民族国家的重任的人,才配被叫做英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挥洒着自己的汗水,贡献着自己的才智,为社会的进步添砖加瓦”等,可以结合林则徐、黄兴、科学家屠呦呦等人分析。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真英雄是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真英雄也是虽平凡但兢兢业业努力付出的每一个我们。‎ ‎【素材】习主席曾说,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是的,只要我们把每一项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英雄。大国工匠陈行行,这位来自我们家乡的29岁青年,以极致的精准向技艺极限冲击,尖端武器装备上的薄薄壳体,通过他的手,产品合格率从难以逾越的50%提升到100%。你说,曾经平凡的陈行行是不是英雄?‎ 不要只羡慕虚无世界的英雄,把你的眼光投向我们的生活吧,你会惊喜地发现,我们身边正有着越来越多的英雄涌现。‎ 日本漫画《黑执事》中当死神决定是否该从世上带走一个人的时候,他的判定标准是:“若此人日后会有巨大的、足以改变形势力量的贡献时,这个人,不要带走。”因为要判定一个人的价值,看的是贡献,而不是花里胡哨炫人眼球的技巧。‎ 鲁迅先生,他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他满腔愤懑,唯有寄托于文字。强敌如林,他从未低下高昂的头颅,艰难世事,造就了他的慷慨大义。他的文,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把困难磨成墨,把现实当作笔,挥毫写下一篇篇深刻犀利之作。作为那个灾难深重的时代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为了唤醒沉睡在暗夜里麻木愚昧的国人,他奋笔疾书,针砭时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甚至不惜“我以我血荐轩辕”。因此,英雄未必伟岸,英雄未必抛头颅洒热血,但英雄一定有自己的担当。‎ 英雄在前行的路上往往孤独而寂寞,因为英雄是时代的先行者,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理解英雄。‎ 英雄无疑应该得到大众的敬仰与爱戴,但偌大的中国,不仅需要时代的引路人与缔造者,还需要无数的平民英雄在无数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付出,贡献自己的才智,亿万万人齐奋进,中国这艘巨轮才能劈波斩浪无畏千难万险,载我们驶向驶向更加光明的未来。就如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面对国外的先进技术封锁以及各种附加条件,他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不前,却秉承着“自我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攻坚克难。而今林鸣被称为新时代的英雄,港珠澳英雄。‎ ‎“英雄”两字易说、易写而不易做。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位英雄。有人把“明星”“演员”“歌手”视为自己心中的英雄,有人把“功臣”“科学家”当作英雄来敬仰。在我看来,英雄应是这样的:英雄,应具有“破荆州,下江陵,横槊赋诗,酾酒临江”般的豪迈;英雄,应具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鉄血丹心。‎ 英雄是一个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千秋万代给予我们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英雄亦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滋养了华夏子孙的心灵。‎ 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海边的风吹散了谷堆,却吹不灭我们头顶的星河。英雄在前方高举着火炬,指引着你我前行。‎ 英雄默默无闻,不求关注,但我们却不可以冷漠视之,我们可以不打扰,但绝不能投以势利的眼光。杜绝侮辱英烈行为的发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敬仰英雄,让风更清,气更正。‎ ‎【点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